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AHP法 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18-02
近年来,实验教学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验室作为最基本的教学设施,不但要完成学生的实验教学,而且承担着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合理地建立实验室人才培养机制是首要的问题。该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即AHP法尝试对人才培养所做的决策进行科学评价。
1 数学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从实验室建设的角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实验室如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为此,实验室建设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只有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实验室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服务。有关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容易制定,关键是要对目标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例如,实验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是否满足教学需求,实验室的规划是否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等。
1.2 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反馈信息的分析等角度探索数学实验在专业课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关键问题是隐含的信息,例如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是凭空提出的,这是需要实践教学检验的,除了可以从考核当中找到相关信息,学生方面的反馈也是需要实际调研的。
分析数学实验室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安排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关键问题是能合理地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加入到实验内容当中。师范生需具备深厚的教师职业技能,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几何画板的使用,应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等,因此数学实验室还可以提供可控制的教学环境,通过音视频记录装置和实验室式的教学练习,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模拟,使师范生的各种教学行为的训练变得可被观察、分析和评价。将开展数学实验与锻炼教师职业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也是符合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的。
1.3 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角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以数学实验室为依托的各类竞赛活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比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因而,从数学实验室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得失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很有意义了。关键问题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高师院校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的参与范围比较小,主要局限于数学本专业的学生,因此还需考虑如何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使更多其他学院的学生参与到竞赛当中来。
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中来,但由于教师每年主持的课题有限,因此如何能够使更多的对相关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相当有意义的。从近年来高师院校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历年的规模和质量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是近期有关研究的热点,但难点是由于有关活动开展的时间不长,其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可能并不是很显著。
2 数学实验室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有关文献,并从以上的分析出发,建立了如下AHP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整个指标体系是一个三层的层次结构,其中底层节点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具体指标,称为“方案层”(用C来开头表示);第二层为“准则层”(用B来开头表示),它将若干相关的指标组织为一个类,以反映人才培养在某个更大的范畴中的表现;顶层为“目标层”(用A来表示),它只有一个节点,表示最终人才模式的评价结果。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专家打分的形式,给出了各个指标层之间、指标层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评价标准,并构建了相应的判断矩阵,分别用A,B1、B2、B3表示。
利用层次分析法中的和法求得矩阵A的归一化特征向量[0.142 9,0.5714,0.285 7],对应的近似最大特征值为
,并根据一致性指标得到:
,且,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类似地可以得到方案层的各个矩阵的有关数据表。由结果可知,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前面计算的“方案层”指标的权重都是指指标在其所属的“指标类层”中的权重,为了通过细化的“子指标”来计算最终评价结果,需要将“方案层”在“准则层”中的权重转换为在“目标层”中的绝对权重。只要将判断矩阵B1、B2、B3所对应的向量w的各个分量值乘上“目标层”判断矩阵中对应的分量值即可。即,
B1:=(0.333 3,0.666 7)×0.142 9=(0.047 6,0.095 3);
B2:=(0.833 3,0.166 7)×0.571 4=(0.476 1,0.095 3);
B3:=(0.333 9,0.089 2,0.567 9)×0.285 7=(0.095 4,0.025 5,0.162 2)。
因此,方案层七个指标在人才培养模式所占的重要程度为:(0.047 6,0.095 3,0.476 1,0.095 3,0.095 4,0.025 5,0.162 2),数值的大小反映了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其中为第个子指标的评价值,为第个子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绝对权重。值一般取1、2、3、4、5中的一个,依次可表示为“很差”“较差”“合格”“较好”和“很好”。应用上述方法,根据调研情况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
3 结语
该课题的研究从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结合作者所在数学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同时考虑到数学相关专业师范类的特点,将AHP法与决策论的思想相结合,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方法,尝试探索数学实验室培养高素质人才基本模式,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项研究给出了高师院校数学实验室人才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给出了反映各个指标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元素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统计得到,也可以通过专家评价的方式统计后得到。通过AHP法,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进行分析,较好地刻画了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这将对决策者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依据。此外,通过对各个指标层的单层排序,并且利用各个指标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排序,能够给出当前决策的最终评价结果,这也对各项决策的最终效果提供较好的依据,同时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于该课题的可持续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伟,胡玉娟.高校理化实验室火灾风险的AHP法评估[J].实验室科学,2011(2):185-189.
关键词:本科院校;项目管理
1研究背景及意义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了社会结构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在享受这一变化带来的成果同时,以此为驱动力,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和思维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想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是其关键。社会驱动力的推动依靠的人才,而人才的塑造又是靠教育来培养和完成的。由此,教育的至关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为了使人才质量更契合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必须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目前,新升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实习基地是其有益的补充,当之无愧肩负这实践教学的任务。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趋势和教育改革的不断革新,我们不得不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故步自封,满足于现状而停滞不前,这样下去的可怕结果是学生被社会所淘汰,所不容。为了使培养的人才和迅猛发展的社会做到无缝对接,在专业加技能的模式下,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改变管理模式,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开拓一批高质量的适合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基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加强,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高等学校认识到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扩大规模建设,努力使其更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完善实践教学的设施与设备。新升本科院校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重新制定或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确保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美衔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才能使他们毕业后更好融入社会,施展宏图和抱负。完美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校内资源,也离不开社会资源和校外资源,只有三者紧密结合,注重其强强联手的重要性,在现有实习基地规模基础上,再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项目管理,采纳好的项目管理措施,逐步使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逐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也需逐步加大和加强建设力度,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好的实习基地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因此我们在建设好的实习基地项目时,为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效益最大化,就应通过运用有关项目管理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优化策略发挥其作用。新升本科院校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教学情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提高实习基地运行的效果,对于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2实习基地项目管理现状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新升本科院校具备了一定实践教学设备和条件,但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估机制,使得实践教学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没有一个明确目标。鉴于此,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式一片大好的环境下,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和反思这一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来加强实习基地项目管理,使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出其功能所在,满足实践教学的目标需要。2.1实习基地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1)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固有的教学模式认为培养学生只要把课堂教学抓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就算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至于是否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去过于深究和探索。有些教学管理人员也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存在,认为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形式而已,做与不做,无赶紧要,没有实际意义。(2)减少资金的投入或不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益具有滞后性,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过程才能看到其培养的质量。再则,实习基地设施利用率地,也使多数人忽视了其价值,不愿意加大资金的投资,严重削弱了基金建设的力度。2.2实习基地项目管理现状。(1)项目管理目标不明确。实习基地项目管理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项目管理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把之放在重要位置,使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实处。(2)项目管理缺乏专人负责。一项工作的扎实而有序开展,必须有相应政策支持,成立办公室,调配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使其有序开展。(3)项目实施缺少考核体系。学生实习的最终目标要健全考核机制,有一定的考核量化指标,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监督。(4)项目管理没考虑其风险的存在。学生外派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风险是存在的。如果把风险降低最低程度,确保实习的有效性,事先要有风险预测和应对策略。
3优化实习基地项目管理的措施
3.1认识到建立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实习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圆满完成的前提条件。没有校企合作,没有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等于纸上谈兵,只是说说而已,完全流于形式,无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3.2确定实习教学培养目标。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加大的同时,要制定一定的实践教学目标,确立实习教学培养目标。有了具体目标,实施起来就有依据和可操作性,实习工作有序开展。3.3依据教学计划开展实习教学。教师在制定学生实习时,研究按照教学计划执行,规范开展和操作。遇到问题可以很好处理。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3.4建立配套的师资队伍。目前,理论教学方面师资队伍非常强大,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而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师资还比较缺乏,必须加大这方面师资建设的力度。实践教学的师资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的知识,具备实操能力,才有能力和资格去辅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3.5加强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明确了建立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就要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有了好的实习基地、完备的实习基地设施,学生的实践教学能达到有效保障,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做到无缝对接,从而很好地将知识内化会素养。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相互结合,才能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设环境和条件。
4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重要途径和保障。鉴于此,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一定程度,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新升本科院校更应如此,扎实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实践教学。实习基地管理中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实习基地有效管理,借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
作者:李艳叶 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1]〔美〕RonaldMascitelli著.赵海涛译.如何构建项目型企业——精益项目管理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美〕JasonCharvat著.段永华译.项目管理如何游刃有余——项目管理方法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赵来喜.谈如何搞好项目管理[J].山西建筑,2004(6).
[4]胡德银.论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体系[J].建筑经济,2003(6).
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共129所,其中浙江省共7所,分别为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及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越秀”)。各校成立德语专业的时间如下:浙江大学(1969),浙江科技学院(2000),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4),宁波工程学院(2006),宁波大学(2007),同济大学浙江学院(2014)及浙江外国语学院(2015)。其中,浙江学院和越秀为民办高校,其余5所为公办高校。越秀德语专业现有4个年级11个班,共有学生300多名;现有在编教师17人,师资专业方向涵盖德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教学法、经济德语、科技德语、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向。
二、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根据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含十一个方面,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学制和修业年限、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授予学位、学时与学分、实践教学环节、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及课程设置,其主要和核心内容包括:
(一)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德英双语应用能力,能在翻译、经贸、教育、汽车、外事、旅游、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核心课程根据最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德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阅读、德语写作、德语视听说、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德语语言学概论、德语语法、德语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
(三)知识能力素质矩阵图1.从整个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如图1)2.从狭义的德语相关课程设置出发(如图2)(四)课程设置1.从整个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如图3)2.从狭义的德语相关课程设置出发(如图4)
三、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依据与标准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建设和发展、乃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制订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经历细致的思考、调研、讨论和论证,主要依据和标准如下:
(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根据我校“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按照学校“顺势而为、强化特色、精心组织、大胆探索”的要求,德语专业致力于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德语人才,十分重视语言实践类课程及发挥外教的作用。德语视听说、口语强化、交际德语、阅读、写作、口(笔)译等实践类课程均为德语必修课程;同时,外教担任的课程覆盖了七个学期的全程学习阶段。这有利于实现德语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目标。此外,在开设传统专业方向“经贸方向”的基础上,德语专业大胆探索,首次开设了特色专业方向“汽车方向”课程,促进了复合型德语人才的培养。
(二)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国标”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认识,提供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新“国标”中不仅对德语专业学生提出了德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文学欣赏能力、跨文化能力、国情研判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更高的要求。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了新“国标”的要求,开设有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作品选读、德国历史、当代德国社会与文化、德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与思想精萃及科学工作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旨在提升德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素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其他高校、尤其是同类高校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其他高校,尤其是同类高校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广州南国商学院等,在考虑本校校情的基础上,融合他校优点。总体来说,本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文化素质类课程上选择更为丰富,尤其是专业性课程,开设广泛,包含经贸、汽车、跨境电子商务等,这相较于其他高校是非常有特色的。
(四)社会调研和地域特色开展较为广泛的社会调研,考察地域经济发展特色,邀请德语专家和企业代表开展方案制订论证会,力求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地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近几年,跨境电子商务在全国、尤其在浙江及其周边地区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急剧上升,而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较为紧缺,因此,越秀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浙江及其周边区域拥有多家汽车企业,包括上海大众、吉利、起亚、华晨等,而德国的汽车生产技术驰名全球,国内汽车企业与德国汽车企业的合作较为深入,非常需要既有德语知识、又有汽车机械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本专业开设了汽车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
(五)学生需求与学情注重学生由下而上的反馈,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情。近两年,德语专业学生专四通过率逐年提升,考研热情逐年上涨,反过来对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为适应学生的考研需求,结合学校要求和德语师资的可行性,本专业增设考研理论与实战课程供有考研意愿的学生选修,相信对整体德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考研成功率有所助益。
四、越秀德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与特色
在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的建议和要求下,在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的框架下,德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循序提升,德语核心课程设置分两类,即:语言知识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其具体设置模式与特色如表1。
五、结语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99-03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调查,我国现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090所,独立学院322所左右。独立学院有着自身特殊的性质,所以在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理应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如《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研究》等学术刊物以及各大报纸网络都相继刊登了关于独立学院办学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在宏观高度肯定独立学院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进行了研讨。建议定位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等。在这样的框架下,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我们认为应该定位为外语+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下面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的依据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研究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
一、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日语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对日语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最新高等教育转型,普通本科及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向应用技能型转变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势必进行大的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下,日语学科也必然要进行重大调整,而作为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今为止的本科阶段的日语教育,除了个别院校设立了较详细的专业方向,比如长春大学的日语专业有旅游日语方向,哈尔滨理工大学有科技日语方向,吉林财经大学的经贸日语,长春师范大学的双语教育等较少的一部分外,其他的多为综合的日语专业,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大部分依然依附在普通本科大学下,多为传统的单一的日语,即使一小部分的复合型,也多为双语的复合,超出自身的师资与学生的能力,缺乏长远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所以总体来说,目前的独立学院日语人才的培养或者是不科学的,或者是没有自己的特色,不符合高等教育中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失去了长远发展失的可能性和社会竞争力。而外语+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在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的基础上,专门掌握某一个专业的外语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符合整个高等教育的对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复合应用型的日语人才培养是社会对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由社会需求决定。这里所说的社会需求主要指的是企业的需求。独立学院培养的日语人才不同于更高级别的院校,应该是面向企业,而且面向的企业不是包括所有类型,而是要专门于某个行业,不是大而全,而是专且精。这符合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从独立学院的生源和师资考量,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独立学院是新兴的人才培养机构,无论是培养的对象、规格还是培养模式及效应、都与普通高校有很多不同,尤其是统领全局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构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只有具备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以此为依据培养人才,所以可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的最关键一环,具有重大意义。社会的发展给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日语专业要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科学合理地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
关于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下面从培养目标、主要内容、本方案的重要观点及创新之处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是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较高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为根本原则,以提高学生日语听说能力与阅读翻译能力为中心任务,同时培养具有较精通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专业日语能力、人文理念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其次是主要内容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分析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发挥独立学院应发挥自身体制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突出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特别要注重听说能力和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专业课程的设计,突出实践教学,在培养扎实的日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制定兼顾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探索日语基础知识+专业特色、兼顾实践教学和人文理念的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观点:①教育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过程,所以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被社会所认可和需要的,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针对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来确定。②目前关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论点很多,但不外乎要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但是无论哪种复合,都必须以外语本身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而且作为独立学院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应用型的,即培养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是独立学院外语人才的培养重点。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这里指的是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毋庸置疑听说能力是最首要的能力,这已经是学界及社会的共识,但是阅读能力是与其同样重要的应用能力。虽然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热点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作为独立学院首先应该是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脱离这一根本问题,否则将失去外语的立足之地。与听说相比,作为外国人接触更多的是外国的文字,正确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将阅读能力也作为研究的重点。③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即在注重外语本身技能的同时,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相连接,注重人文理念、构建自身的专业特色。如前所述,独立学院培养的日语人才必须是复合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日语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要结合一门专业,不仅具有较高的这门专业的水平,特别是关于这门专业的相关外语术语等外语知识必须精通。④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逐渐被重视,不过在外语类的教学中无论是重视程度,抑或实际操作方面都稍显不足。部分教育者固守着外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教学的观念,从而懈怠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但是学生听说能力普遍较差的事实正是佐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的,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所以实践教学的比重必须加大,而且要成系统。
关于此种方案的创新之处,之一在于此日语专业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将重点放在提高听说能力,而且将阅读翻译能力提高到与其同样重要的地位。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提高外语实践、实训的比例,建立系统的外语实践体系。之二在于复合应用型这个说法的提出,独立学院的人才必须向职业技术靠拢,实践外语+专业的复合模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注重人文理念、专业特色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三、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出
根据上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依据所要求的内容,方案的制定要达到以下标准:①思想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除了要树立社会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团结互助,服务人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外,还要求具有国际主义视野和爱国情怀,具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以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中心,培养具有诚实守信、勤奋创新、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素养。②理论知识与能力技能,理论知识要求掌握扎实的日语语言的理论知识和所复合专业的基础专业知识以及日语术语,并具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大学语文、第二外语等通时(公共)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力技能方面包括基础(通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础(通用)能力要求具有基本的日语、汉语听说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日文文字处理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并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自动化软件的办公能力。专业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日语听说能力,能够听懂日语国家人们正常语速的日常生活谈话;具有较高的日语阅读能力,并能进行一般性日汉翻译的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日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可以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口译与笔译活动。
Abstract: Revis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Shangluo College based on competency promot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develops high 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tarting from concept changes, increas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adding innovation credit, modularization of orientation courses.
关键词:能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
Key words: capacity;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56-020引言
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地对其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进行修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
作为一所新建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是学院升本以来一直坚持的一项工作。在学院2006年升本以来,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与教学实践,于2009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遵循“以能力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严格按照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时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最后形成了《商洛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版)》。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在总结学院升本四年以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全面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先进做法基础之上完成的。在学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之前,首先对升本四年来教育教学中的好的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为了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院领导带领相关部门的人员多次到国内兄弟院校进行学习取经,学习兄弟院校在制定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先进的经验,为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好基础。
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和阻力,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环节在设置时附属于某门理论课程,在地位上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来在工作中也可完成,从而忽视了学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基本实践能力的重要性,[1]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各类技工学校和高职高专学研的职责,认为学院现在是本科院校,培养的当然是理论研究人才,对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加大实践教学教学,缩减理论教学时数持反对态度。一些系部领导和一部分教师,害怕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收入,因此对修订人才培养放也持怀疑态度。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学院组织相关系部的领导和部分教师到兄弟院校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用兄弟院校的事实说服他们。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的精神,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校的办学定位、认识到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我们不能盲目地向一些老牌的本科院校模仿,而应该从学院的实际出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
2.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在修订前,学院好多专业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其专业人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定位过高,盲目向研究性大学看齐,而不考虑自己学校的许多实际情况。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但是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对其人才培养规格,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校办学总体定位,其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突出应用型。我院在2009年度对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学院要求各专业都要组织专家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科学的论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一定要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各行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在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中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2 加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背景下,高等本科院校的教育功能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教学型的院校来说,其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技能的前提下,缩减了课内理论教学时数,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时数,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1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的课内总课时数从原来的3200左右变为:文科类专业总课时不得超过2580学时,理工科类专业不得超过2780学时在减少课内总教学时数的情形下,各个专业实践教学时数不但没有减少,还得到了相应的增加。修改后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总周数在35周以上,理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总周数在50周以上。毕业实习(综合实习)实践从原来的7周延长到12周,基本上实行“3+1”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为3比1。
2.2.2 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而设置的相应的课程内容的综合。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出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强的专门型人才,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注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该体系由课程实践(军训与国防教育、语言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专业实践(专业见习、教学实习、课程见习、课程实习、模拟训练)、综合实践(综合实验、科技创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四大部分构成。各个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符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2.3 构建集中实践教学平台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实践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三个课程平台,①通识课平台;②专业课平台;③集中实践教学平台,将除了课程实验之外的其他实践教学环节都划入集中实践教学平台中。并对各个实践教学的内容规定了学分与学时要求,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将不能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改变了传统的“实践课程体系往往以理论课程为主线进行设计,实践课程常常是理论课的附属与验证。”的现状[2]。这样就将实践教学上升到和理论教学并列的地位。引起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2.3 改革实验教学,增设创新学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2.3.1 改革实验教学,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创新型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开设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表现对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象的重复实验教学还一直存在着学生“被动参与”这种观念上的弊端,教师事先提供实验指导书,规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细节,学生只能逐条照此办理。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各专业改革实验教学,减少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3.2 开设创新学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素质,激发创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与科技创新相关知识和能力,营造大学生创业、创新氛围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通过在方案中设置“创新学分”,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学院也制定了配套措施:《商洛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细则》,对大学生的创新进行立项,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配给指导教师予以指导鼓励广大同学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的“创新”课题,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提倡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用创新的理论去指导,用实践的手段来实现。大学生的创新分为人文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文创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环保、管理等领域的作品,科技创新包括机器人、数学建模、电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等的作品。对于不同的科技创新经过认定取得一定的学分,取得的创新学分可以免修相同学分的选修课程。这一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4 方向课程的模块化,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根据《商洛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2009年版)》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学科专业的不同性质和学生成才的不同层次要求,分别考虑课程设置、具体确定培养方案中的内容。”的要求,将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三个不同的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学习情况以及自己的就业志向等选择选修不同方向的模块。在方向模块中,针对不同的方向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结合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构建课程设置。各个方向模块中的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课程,达到“模块管理、分流培养”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专门设置了“学生职业技能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对市场需求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准确定位,学会求职的策略和技巧,从而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3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但是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仅仅具有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高等院校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具有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必须要构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应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