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制科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9——2020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班别
1、2、3、4、5、6
全班人数
266
任课老师
李乐
期末
质检
成绩
平均分
合格人数
合格率
优分人数
优分率
88
266
100
241
90.6%
基本情况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孩子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教 学 目 标 要 求
1.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如何正确的安排课余生活,遇到问题,能真诚坦率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远离烟酒,拒绝,提高防范意识。
2.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习做好班委,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引导孩子们了解我们的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我们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成为相亲相爱一家人。
4.让孩子们爱祖国民族瑰宝美丽文字,了解祖国的古代科技,认识源远流长传统美德,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提 高 质 量 措 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4.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6.领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会的繁荣,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7.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8.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教 研 教 改 课 题 及 实 施 措 施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培优扶差具体措施
1、给优生以个性化的作业和辅导,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
2、紧密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支持配合,关注后进生成长。
3、号召全体学生给后进生以关怀帮助,鼓励他们点滴进步,为他们树起信心,前进。
扶助中层生,向优秀方向发展。
教
学
进
度
第一单元 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1 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2 学会沟通交流
3 主动拒绝烟酒与
第二单元 我们是班级的主人
4 选举产生班委会
5 共同商定班级事务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6 我们神圣的国土
7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四单元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8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9 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执法督导科
尊敬的各位领导:
2018年以来,执法督导科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局中心任务, 按计划、分步骤开展行政执法督导工作,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8年上半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做好日常及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在做好每月执法稽查管理平台数据上报和日常督查工作同时,按照局领导要求,做好重点时间节点和重点路段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扬尘整治、查处两违、治理非法小广告等监督检查工作,并及时将督查情况汇报给局领导。对需要落实的工作,做到及时提醒和催办,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及时通报有关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整改。
借助在局例会上汇报工作的机会,及时通报近期督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提醒存在问题的大队及时整改。
(三)积极开展我局行政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
按照法治政府的工作要求,积极实施行政执法专项检查。今年3月我科室草拟了2018年我局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实施方案,并征求各方意见。方案于4月开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自查自纠;二是现场抽查;三是总结经验。通过落实专项督查实施方案,督促执法人员进一步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提高了执法人员法治意识。
(四)对外勤大队上下班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管。
为了进一步落实上下班和加班制度,我科室制定加班核查表,并安排专人进行核查。通过核查上下班、加班人员与签到人员名单,及时对照排班表名单,对当天没有疑问的加班人员在核查表相应名单上打钩。同时采取不定期到现场进行抽查,查看监控录像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通过有效监管,外勤执法人员的上下班和加班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工作纪律有了进一步的好转。
(五)对执法队伍着装问题进行抽查。
为了树立执法队伍新形象,我局出台着装规定。为了更好执行该规定,我科室对执法队伍装着问题进行不定期抽查。截止目前,抽查发现不按规定着装人员15人,口头指正15人;发现着装问题12起,提醒12起。通过对着装问题的抽查,有效督促我局执法人员按规定着装。
(六)强化队伍建设,参与完成我市城管执法骨干培训有关工作
为了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住建厅印发了开展2018年城管执法队伍骨干培训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我科室积极拟定我市培训人员名单和分配好培训名额,由分管领导审核,经主要领导审定后,上报住建厅城管局。现在此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七)加大督查力度,助力我局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今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局领导对扬尘污染整治实施“严管重罚”的工作要求,我科室加大了对城区主要街道占道经营、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等问题的巡查力度。截至目前,我科室开展监督检查50多次,检查中发现主要街道流动摊贩80多起,现场劝导20多次,严重占道经营等问题15起,建筑工地扬尘污染8起,道路扬尘污染9起,通过电话、微信通知整改40多次,填写巡查记录表18份,发送督查函6份。经过与两个支队共同努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二、2018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我科室将继续围绕我局的中心工作,结合本科室工作职责,助力我局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继续做好日常督查和领导交办其他工作;
二、继续对外勤大队上下班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管;
三、继续对执法人员着装问题进行抽查;
四、组织督查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工作职责。
主要工作措施:定期集中组织督查人员学习有关业务知识,下班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做到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并在工作中运用自如。同时,积极争取年内一次以上到先进的单位学习有关业务方面的经验。
五、加强和一线工作人员沟通交流,让监督检查为一线执法活动提供更好的助力。
主要工作措施:采取定期邀请一线执法人员开展座谈会或茶话会等方式进行工作上沟通交流。日常采取到执法一线和工作人员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习,更好地为一线执法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六、制定城管规范化执法工作方案,提高综合执法水平
按照我局主要工作任务计划安排的方案要求,我科室牵头制定我市城管规范化执法工作方案。主要工作步骤:一是6月前起草好城管规范化执法工作方案;二是7月征求各方意见,汇总好意见后修改最终定稿;三是8月组织实施。
七、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重视,成为指导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然而,由于学习、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
开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找出制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难点、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刘志峰(1981-),男,山西吕梁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教学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
教育学、教育生态学、企业生态学。(河北秦皇岛06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
2011-2012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紧密型校企合作
机制、模式与策略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ZJYA1104)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19-04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高职育持续发展,已成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
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推进课程建设既要全面学习和充分借鉴的深入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由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
已有课程建设理论知识,也要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课程改革新“指向职业适应能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
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尤其在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化背景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两大阶段,正处于“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
下,通过课程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教向”的课程改革阶段。20世纪
90年代,德国不来梅大学
Felix
Rauner教授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方法,
掀起了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浪潮。近年来,以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整体化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不断引起国
家高层部门重视,教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倡导高职院校课程
设置和课程改革要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并组织专门人员开
展相关课题研究,使得
BAG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国内得到了进
一步推广。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选派优秀教师
赴德国学习培训,结合自身课程建设和改革实际,探索实践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但尚
未形成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相适应的课程开发模型,即便有的
高职院校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模式,但不具有普适性,很难得到大
范围的应用。因此,需要系统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
课程开发的概念、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
按照马树超先生的理解,概念模型是介于实体模型和数学
模型之间的基本模型,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系统的分析与抽象使
之简约化。其基本特点是:一是对实际对象系统的抽象,二是体
现实际对象系统中的要素,三是反映要素间的关系。①从广义层
面上来看,概念模型也可称为理论模型,是主体构建操作模型的
重要依据,也是主体理解研究对象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新事
物,更需要借助概念模型来认识和理解。尽管
BAG理论提出至
今已有二十余年,但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界的时间较短,对其思
想内涵的认识也多种多样。因此,就有必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
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既有助于高职课程体系
的开发设计,也有助于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成效评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指出:也是教学改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
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
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对于高职院校推进课程建
设、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刻领会教育部文件
精神和要求,充分吸收国外先进课程开发理论和思想,结合我国
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实际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型。这种课程开发应当以工学结
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在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
能体系的支撑下,通过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有
效整合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及与学生能力、个性发展之间的内
在关系,使职业竞争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目标,突出
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与之相
适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来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以提升职业适应能
力为指向的,这是基于现代经济社会和企业运行管理进入过程
为导向的时代需求。目前,多数行业企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
任职要求都具有明显的过程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
岗位能力,也要拥有综合职业能力,以保证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
力。加强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
能型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也适应了技能型人才能力
和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现代职业工
作实际和任职要求,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合理组织利用资源,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
养的需求,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岗位任
务、能力养成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相统一,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而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不同理论和思想指导下的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开发路径、
方法和内容,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
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也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理论视域下,
“工作
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从工
作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评价整个过程;二是工作要素的全面
性,即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成效;三是
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性,即认识把握工作过程结构、工作要素所
必需的知识信息。②与之相对应,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必需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要求,这与传统的基于知识的学科课程
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建
设的最大瓶颈和关键所在。课程设计主体严格遵循工作过程蕴
涵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原则,按照固定的步骤和环节来
确立某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形成了该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系
统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其重点在于对高职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内容的选择及
其顺序排列、课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还包
括对教育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细致研究。
要保证这些环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
展变化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依附
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方式和质量控制手
段。由此,可以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划分为
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静态层面是指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指导
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动态层面是指
课程内容的组织实施、评价和监控。这两个层面相互影响、互为
依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过程。经过开发得到的学习领域应该
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是从
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通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
合性学习任务③,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生通
过若干体系化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完成工作任务、处理问题情
境的过程性知识、意识和技能,进而形成从事某个职业的职业资
格和综合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主体层面:缺少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入学习。专业建
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
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和经验,使得学生由单纯的工作劳动者转变
为工作参与者和设计者。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既不注重课程
开发新方法和新理论的系统学习,也不注重自身专业建设实际
的全面分析,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思考就直接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演绎出各种开发方法、手段、模式和
策略,短时间就完成了课程开发和课程建设,甚至有的院校教师
根本不了解“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课业”“课程评价”等概念的内涵,就随意引用,进而
出现概念滥用和泛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2.开发过程层面:缺少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服务职业能
力培养是高职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基本出发点。要实现职业教育
目标,服务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结合行业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
程、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科学设置和优化完善
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绩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
求主体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着重从培养
学生“设计导向”能力方面来确立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
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充分全面的专业调研基础上,确立专业
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
务,归纳总结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最终确立
专业课程体系。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对课程体系的合理
构建,忽视课程体系对每门专业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分析,不注重
课程体系与每门专业课程以及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的细致分
析,在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从系统论角度把握开发过程的
动态演替。
3.开发基础层面:缺少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不同高职院
校进行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校企合作基础、背
景和条件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课程开发水平及其应
用范围的不同。校企合作基础优越的高职院校能够更加充分地
利用地区行业企业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其课程开发过程中确立
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以及转化的学习领域更具科学性和
合理性,成果推广和应用也具有广泛性。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
高职院校由于参与课程开发的企业有限,难以形成一个建立在
诸多企业研讨基础上的开发方案,因而课程开发过程中会出现
很多问题。从整体上看,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指导和积极参与,
已经成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面临的共性问题。即
便是高职院校具有技术研发创新和继续教育的设备、师资优势,
一些行业企业也不愿意参与课程开发,这样就会造成课程开发
目标不明确、开发方法不规范、开发重点不突出、开发内容不合
理等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4.开发环境层面:缺少管理机制的有效支撑。课程开发是
以特有的管理机制为支撑平台,借助管理机制来保证课程开发
有序进行,实现课程开发目标。以管理制度为内核的管理机制
对课程开发的影响是深远的,既可以视为解决课程开发实施问
题、适应人才培养需求问题的方略,也可以视为督导和评价课程
效果的手段。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实施时,首先
要考虑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课程从学科知识型转变为学
习领域型,原有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核算、学生管理、教
师管理、课堂组织、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方式,已经不适
应课程改革后教育教学的实施管理。特别是课程效果的评价,
如果没有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
进而影响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及其有效实施。
5.开发资源层面:缺少专业师资的培训建设。基于工作过
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构建知识理论体系为核心的课程
开发存在不同:在开发主体上,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在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每个要素、环
节和层面再到整个过程均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在开发内容
上,校内外专家共同研讨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分析工作
任务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校内专业教师在开发
课程内容时需要更多地关注校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侧重于学
生职业岗位的工作实际和任职要求。只有以校内外专家为主体
的课程开发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
学习”,即工学和学习一体化。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重视
课程建设和课程开发,但不注重课程建设和开发主体的培养,使
得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流于形式。
6.开发评价层面:缺少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从教育经济
学角度来看,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效率和效果的教育行为,需要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人财物资源,使得课程开发表现出成本性特
征。由于课程开发过程是以成本投入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基于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必须关注成本和收益问题。目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和开发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就是忽视对开发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已有的课程开发成果要么
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的生搬硬套,要么是
对课程内容体系的简单调整或引用一些时髦名词,缺乏对课程
开发阶段性成果的合理评价,使得一些课程开发初期出现的问
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到课程开发整体水平的切实提高。课
程开发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实
践提供了管理和决策依据。课程开发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的
评价基础之上,即以开发评价为保证和基础,在课程开发实践中
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水平。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解决
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指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
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
的一体化,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合
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
标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构建、职业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确立、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环境
构建和教学质量控制评价等内容。每个层面的有效实施不仅要
求课程开发主体掌握职业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应用相关理论知
识解决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突出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要求高职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和资源,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
导下,根据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的规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
转型特征、行业企业资源、专业特色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
有机结合与相互对接。④基于行业情况和工作的系统分析,认真
研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
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什么,从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
面统一性的要求切入,确定课程目标,做到能力表述的明确性和
理论与实践关系表述的明确性,提高高职教育的普适性。以行
业人才需求标准、企业技术领域的技能要求和职业岗位的任职
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要求。按照
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即“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
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和“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发展阶段,有
序排列课程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紧
密结合实际工作过程,合理选择和系统组织课程学习内容,系统
考虑学生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资
源和条件,科学设计和排序学习情境。适应学生特点,突出高职
教育特色,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来
实施行动导向式的专业教学,并基于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
的控制,构建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3.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
发,需要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积极性为核心,不断拓宽
校企合作领域,深化校企合作内容,促进校企紧密合作与结合,
提高课程开发质量和水平。一要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
使得校企双方能够在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师资培训、课程开发、
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是在课程开发层面找出可能
存在的利益收益,校企双方都能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服务;二要保
证行业企业的利益目标,使得行业企业能够通过参与课程开发
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三
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和领域,使得行业企业不
只是针对课程开发单一方面参与合作,也要在此基础上发挥校
企双方的资源优势,按照互惠多赢的合作目标,以经营的理念尽
可能地拓展参与课程开发的范围,切实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的积
极性和热情;四要建构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根
据岗位群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的智能发展基础,由企业
专家参与重构并确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区域
产业发展特征、校企利益共同体各类优势资源、专业自身优势和
课程培养目标等要素进行有效对接。⑤构建完善行业企业参与
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是扎实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开发的关键,也是课程开发取得长效的保障。
4.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需
要依托特定的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机制将课程开发目标落实到
具体的课程开发实际过程中,使得开发实际与开发目标保持一
致,前一阶段开发与后一段开发有机衔接,并根据课程开发管理
制度和质量标准,合理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
证课程开发的有序进行和绩效实现,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监
控性和可操作性。在横向维度,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协调机制、保
障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层面。协调机制主要是根据课
程实施和人才培养需要,来有效协调课程开发主体、对象、内容、
方法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不同开发主体间关系,引导开发主体
形成有效合力,全面推进课程开发;保障机制主要是从人财物资
源角度保障课程开发过程的有序推进,理清课程开发各层面之
间关系,为开发重难点层面提供资源保证;整合机制主要是整合
课程开发过程各环节、要素和内容,有效解决开发过程中面临的
各种问题,提高课程开发目标的统一性;激励机制主要是激励课
程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不同合作主体互动合作,高
质量完成课程开发任务。这四个层面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共同形成和决定管理机制的整体功能及运作。
5.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对课程开发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
素并非仅仅是行业企业、政策制度等,更多的是专业教师,专业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发。即使是校企合作
基础和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如果其专业教师不具备课程开发
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不能够有效推进课程开发。对于
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院校而言,在缺少课程开发理论指导的情
况下将受到更大的影响,为此就需要加大专业教师在课程开发
方面的培训。将国外最前沿,又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开发理念和
模式介绍给专业教师,保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高
起点,增强课程开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坚持从专业教师队
伍中选派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骨干,参加课程开发学习培训班
或进修班,依据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标准要求,对教师骨干的学习
培训或进修情况及课程开发的业绩表现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
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
据;定期组织课程开发经验、心得体会的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合
理引导专业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专业教师课程
开发思想和理念的进步,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
6.注重开发绩效的评价。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课程开发
是一种教育投资行为,投资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由
于教育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价值性,因此要对教育投资行为进行
绩效考核与评价。同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也必
须开展绩效评价。首先,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认
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适应高
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立足课程开发和实施需要,着眼于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深化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基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和保障,促进课程开发实践的
持续尽心。其次,明确课程开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根据课程
开发绩效评价的指导原则,校企合作研讨和设置课程开发绩效
评价的监测点和监测指标,明确评价主体及其责权利,校企共同
组成评价机构,加强课程开发的过程评价,规范评价要求和办
法,合理构建评价机制。最后,确立评价工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评价工作的重点、关键和核心,不
断完善课程开发评价制度和流程,使得课程评价工作步入正常
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发展轨道,真正发挥出课程开发绩效评价
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2010(1):14.
②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
版社,2009:7.
③④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
关键词:职业教育 会计专业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
目前,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中,课程改革方面的呼声尤为强烈。在会计专业职业教育领域,近年来也是批判和改革之声不断,大都提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滞后、考核评价不科学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进行改革,各种论著提及较多的就是课程改革。
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在这一方案中,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做了设计和规定。随着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特征的认识逐步加深,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定位也逐渐清晰,那就是职业教育课程要符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核心特征。而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仅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忽视了专业知识与工作的内在关联,也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近年来人们对会计专业职教课程体系的批判,就多集中于其以学科为中心的设计之上。如果说要打破陈规创建新体系,那么对于会计专业来讲,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思路呢?
一、目前职教会计专业学科课程体系的缺陷
以学科系统为中心的会计职业教育课程,基于知识储备构建,以单科分段为特征,以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课为层次和课程结构,专业培训多沿用面对学生直接讲授的课程教学形式,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沿袭着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模式。然而,各自孤立的会计学科知识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将技能培训形成整体化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学生也因而无法获得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至关重要的“会计工作过程知识”的认识。
事实上,多份对会计专业中职毕业生岗位能力适应性的调查问卷都表明: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五项职业能力是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和税务核算与申报能力,而这五项重要的职业能力却未能从学校的专业教育中系统获得。
显然,在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离职业岗位要求是有偏差的,所谓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并不完全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
实现。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体系的开发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会计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为管理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要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除了有向企业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参与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这一定义体现了会计专业的职业范畴和岗位要求,表明了会计的基本职业能力不仅仅是会计账务核算和处理、会计信息输出的单一能力,还要具备通过数据分析本质、参与管理、岗位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并不是单一地存在,而往往是交叉融会在整个会计工作过程当中。因此,要达到这一能力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就必须能让学生明白完整的会计工作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和流程,到底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尤为必要。
那么,如何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呢?首先,必须认识到的关键问题是:随着企业劳动组织的变化,会计管理工作的岗位工作内容、任务分工、质量控制和信息交流等也在发生改变,同一层次的会计管理工作明确的岗位分工逐渐在弱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有所拓宽。如果说会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较低会计管理层次的从业人员,那么把掌握固定知识和单一操作技能作为教育目标,已不能满足现代会计职业的需求了。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包括三方面:一是能够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各会计岗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能力;二是能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的方法能力;三是能够恰当地进行人际交流、处理公共关系的社会能力。
基于以上职业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一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领会会计职业与会计岗位的关系,了解各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特点
这一步骤主要是要了解所要面向的会计管理层次,以及这一层次的各会计岗位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为课程的开发作好定位。通过社会、企业调研、校企合作等模式,充分了解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范畴和岗位要求,使制订的课程计划和内容与之贴合。
2.分析培训条件
这一步骤主要是针对所要面向的学生进行的。通过调查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文化基础、学习特点,为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做好铺垫。
3.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
工作过程的分析也就是行动领域的分析。一个企业完整的会计工作过程是由多个不同的基础会计岗位或工作内容共同合作完成的。会计工作包含了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等,而各个岗位又包含不同的工作内容。比如,会计核算岗位的工作内容有往来账项核算、费用成本核算、销售及税金核算、资本资金管理、财产物资核算、总账核算、会计稽核等等。在这一步骤里,必须详细分析并描述每一个岗位或工作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包括基本的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方式、所要采用的工具或技术,以及对此项工作的质量标准或要求、所涉及的法律规则等。
4.选择行动领域
这一步骤是对以上会计工作过程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合,提炼出能涵盖会计工作流程的典型领域,作为课程开发的内容。
5.制定和表述学习领域
这一步骤是要将选定的行动领域案例化,经过系统的教学处理转化为学习领域,并把这些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时间等表述出来。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每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课题,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学习,可以完成会计工作过程中该环节的典型综合性任务。而通过这样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会计工作的从业资格和职业能力。
例如,培养出纳员的课程包含4个学习领域,它们的内容分别是:(1)岗位认知:了解一个企业出纳岗位的基本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规范要求;(2)货币资金:了解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使用的法律规定,认识和使用银行结算票据,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3)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审核,收、付记账凭证的编制;(4)会计账簿: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
6.设计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
这一步骤就是将学习领域具体化,即设计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把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到一起,情境内容要考虑到工作过程所涉及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等关系层面;设计的工作任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
例如,出纳岗位的学习情境设计所涉及的技能点如下:(1)会计专业书写技能;(2)点钞、伪钞识别技能;(3)原始凭证填制、审核;(4)收、付记账凭证填制、审核;(5)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6)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盘存、核对。
三、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体系,其中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对会计工作过程的恰当描述。对一个职业工作过程的描述,应该考虑到四方面的元素――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为。因为一个职业的形成,不仅是几个工作过程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几个独立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总和,而是一个过程完整的工作任务。因此,在进行会计工作过程分析时应特别加以注意。只有准确的工作过程分析结果,才能确定适合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
领域。
其次,关于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的设计,应该注意的是:设计学习情境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归纳过程,而是一个分解过程。在这一设计环节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基础条件和兴趣点,使学生始终能通过自我计划、学习后而完成;学习过程和结果应具有开放性,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以充分发掘学生勇于尝试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恰当的学习结果评价体系,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小结
会计专业职业教育要适应新时期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会计工作过程知识”,因此就必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这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序。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课程开发,要能体现会计工作过程的各个方面要素和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学习任务的设计安排要具备综合性与参与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的教学内容符合会计职业活动规律,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一、统计监督检查
(一)统计监督检查的组织实施
根据2013年统计监督检查工作计划,平时检查与专业监审相结合,由市统计局法制科组织协调各有关业务科室统筹安排、有序实施。各镇(街道)统计办公室做好有关配合和协调工作。
(二)统计监督检查对象
(三)监督检查内容
1、宣传和贯彻落实《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及省、市政府关于加强统计工作文件精神,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情况;
2、贯彻执行统计方法制度情况;
3、开展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情况,包括统计机构设置、统计人员配备和持证上岗、统计普法教育、统计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完善统计制度建设等方面;联网直报“四条红线”规定的执行情况等;
4、工业、投资、贸易、服务业、劳资等主要统计数据核查。
(四)具体安排
1、第一阶段:各被监审对象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各镇(街道)要对本辖区统计工作和2013年1-4月工业、投资统计数据进行全面自查自纠;主管部门要对本单位统计工作和2013年1-4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自查自纠。各被监审对象应于5月10日前向市统计局法制处提交自查自纠工作报告,填写统计数据核实表、自查自纠情况表,并说明自查及误差数的纠正情况,误差数应在4月份全部纠正到位(统计数据核实表和自查自纠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和附件2);
2、第二阶段:从2013年5月份开始至8月底,市统计局对上面列出的监督检查对象进行统计抽查监审,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统计数据质量查询
为提高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对统计数据异常及相关经济指标不匹配的镇(街道),市局发出《统计数据质量查询书》,被查询镇(街道)、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的期限,书面据实答复有关查询事项。拒绝答复或不如实答复数据查询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其它有关事项
1、各镇(街道)统计办公室要积极配合市统计局做好统计监督检查工作,本局各相关科队室、调查局按照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突出对统计数据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统计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统计基础薄弱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的镇(街道)和单位的监审,把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依法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等作为统计监审的主要内容。
2、市局重点监审地区,镇(街道)统计办公室应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进行汇报,取得领导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以保证统计监审工作的顺利实施。
3、市局监审工作的实施,由局法制科组织协调,并提前通知被监审地区和单位;监审结束后由负责监审工作的科室及时提交统计监审工作报告,并依据统计监审情况对被监审单位作出统计监审结论或处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