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艺术;动态生成;既定方案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一点儿也不假。近日,在课题汇报课上,我上了《巨人花园》一课,让我在课堂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丝“遗憾”。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两个基点——“美丽”和“荒凉”,通过对比展开教学。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读完课文后,你们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花园?

生:(学生很快回答)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

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花园?

生:还是一个荒凉的花园。

师: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表现花园美丽的四字词语。

(学生快速地找,不一会儿,小手林立。)

生(陆续回答):鲜花盛开、草翠花开、绿树成荫、阳光明媚。

我把学生说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美丽”一词的右边。我的笔刚落下,我们班范毛毛同学很兴奋地举起手来,说:“老师,还有‘雪花飞舞’一词。”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这是“荒凉”的范畴,于是我说:“是吗?‘雪花飞舞’跟哪个词连在一起?”他说:“跟‘狂风大作’在一起。”我又作引导:“狂风大作”能表现花园的美吗?他摇了摇头说:“不能。”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脱口而出:“老师,雪花飞舞的花园的确很美。”而后,我仍然把“雪花飞舞”写在“荒凉”一词的右边。当学生看到我的板书时,不由得面面相觑,一脸茫然,但我并没在意这些。接下来让学生到课文中找找表现花园荒凉的四字词语……

课后细想,我虽然按既定方案写出了板书,既尊重了文本,又尊重了学生。但是我真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而我的做法不正是用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在牵制学生,堵学生的嘴吗?这种行为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一个教师、学生、内容、环境整合而成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动态生成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成来构建语文课程文化,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如上例中,既然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就不要流于形式,虚晃一枪,而是要思考出现这问题的原因:“为什么说雪花飞舞的花园是美丽的呢?”“怎样让学生感悟花园的美丽和荒凉?”从而积极地寻找应对的策略。

语文课堂上,学生作为一个现实、主动、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灵感、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所以,课堂不时会产生一些“意外”。教师要静心倾听,及时作出价值判断和取舍,随机应变地对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学生的配合下,让课堂收获精彩。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言语形式决定(或者说深化)言语内容的案例,可见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形式对内容表现的重要意义――怎么写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回到我们语文教学层面,就是要突出强调学生学习“怎么写”的重要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与方法。”但关键是如何在实践层面让学生领悟文本内部的语用规律和言语“秘妙”,并且能自觉地在特定场合做出得体的表达,甚至个性化、精妙的表达呢?是加强语言形式的分析,还是大量增加“指向写作”的训练?前者要防止离开内容导致的课堂枯燥和人文失落,后者则要警惕机械低质量的练笔导致的急功近利和课堂失位。笔者以为,阅读教学要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地位,充分利用文本教学资源,找准“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至为关键。我们不妨试试“比较”这一策略。

【案例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教学片段

课末,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中印象深刻的词句,并默写(或抄写)在本子上。

师:课文中有一个句子,我觉得大家要再加深印象,一起来听写这个句子。写之前,先听老师读两遍,边听边记,记到心里去。等老师读完两遍,你也记住了,这个时候再拿起笔来写。这样做,就叫全神贯注。

师:(读句子两遍)“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生写句子,之后打开书校对)

师:请拿起笔,把“一刻钟过去了”圈掉。

(“啊!”学生不肯圈掉)

师:态度坚决一点,圈掉后,我们再读一读句子。

生:(读)“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师:能不能圈掉?

生:不能。总觉得抒发不了“激动”的感情。

师:问题很严重。

生:句子中的“越干越有劲”和“更加激动”,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前后不一致。

生:有了“一刻钟过去了”,才能感觉到时间过得特别长。

师:看来不行啊!来,在你圈掉的话下面加上几个“”,表示要恢复原句。

(学生迫不及待地拿笔加注“”)

在这堂课中,学生对于罗丹全神贯注的体会,关注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但体会不深。针对这一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听写的句子上圈去“一刻钟过去了”,来比较其存在的意义。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比较,其实巧妙地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反思,使原来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学生自然地去思考文本特殊的言语形式在言语内容上传递出了怎样特殊的意味,产生了怎样特殊的表达效果。于是,有了“总觉得抒发不了‘激动’的感情”“句子中的‘越干越有劲’和‘更加激动’,是与时间有关系的”“有了‘一刻钟过去了’,才能感觉到时间过得特别长”等语用规律的体验。

【案例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理解了正是因为巨人“赶走了孩子们、砌起围墙、竖起告示牌”等原因,使曾经“漂亮的花园、孩子们的乐园”变成了“荒凉的花园”之后,课堂上出现了以下场面。

师:同学们都对巨人说的话印象深刻。现在请你把巨人赶走孩子们的三句话合在一起读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生读)

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生:我发现巨人真的很生气。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巨人说的三句话中都用到了一个“滚”字。

生:三句话中都用了感叹号……

师:噢!你还关注了标点符号。

生:我发现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气,越来越生气了。

师:哦!你的发现又进了一步,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他同学也想想看。

生:因为我发现三句话中作者的提示语有变化,第一句是“很生气”,第二句是“又发脾气、训斥”,第三句是“大声叱责”,感觉越来越生气。

生:我发现巨人说的话一句比一句短,特别是第三句,我们知道人生气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这个发现了不起,同学们有这样的体会吗?

生:我发现第三句的提示语与前两句不一样,前两句在前面,第三句放在了后面,我感觉巨人越来越不耐烦了,他等不及就说出来了……

师:真是一个精彩的发现,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写文章时好好学习。

师:有了这些了不起的发现,我们一定能读好这三句话。来,让我们用声音、表情把这些体会表现出来。

(生自由练读、师生对读、个别读)

……

在这个片段中,对话的主题明显已经不是“内容的读懂”了,而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我们知道,文本中的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往往只有联系起来思考,才会发现“语言使用者”的表达意图,而这往往需要教师的介入助推――学生把文本中散落的三句话聚在一起一比较,马上有了“巨人很生气”“越来越生气”的发现。这些发现来自于对句子中相似字词、相同标点的捕捉,以及对于句子长短、说话人节奏、语势的关注。这样,教学就走出了内容分析的胡同,引导学生从表达的角度进行审视,教学也就进入了语义学背后的语用学的范畴,直面“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心理状态、情感状态以及相关联的言语行为。

【案例三】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军神》教学片段

学生围绕“为什么称为军神”开展批注交流。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交流大都聚焦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缺少对其他细节(主要是沃克医生)的关注,于是,有了以下调整。

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但是你发现没有,其实文中写沃克医生的语句一点也不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沃克医生呢?同学们先把这些语句找来读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朗读、小组讨论)

生:写沃克医生的句子表明这次手术很危险。

生:写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其实是衬托了的刚强。

师:比如――

生:比如“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沃克医生是军医,见过大场面,但还是双手颤抖,额上汗珠滚滚了。这就很好衬托了的刚强。

……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写是正面描写的话,那么写沃克医生就是――

生(齐答):侧(反)面描写。

师(笑):不叫反面,叫侧面。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有过这样的描写吗?(学生交流)

师:(示意学生看插图)当时的手术台边,还有一个女护士,我们能不能结合刚才的学习,想象一下女护士的动作、神情,从侧面来衬托一下的刚强、坚毅?(学生动笔写话)

生:护士站在一旁,她端着器材的手微微发抖,她看着那双抓着白床单、青筋暴起的手,心中不免为捏了一把汗。端着的盘子也因为紧张过度而发生“嚓嚓”的声音……随着手术的进行,器材抖动得更厉害了。

……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根据学情有了三项调整。一是把沃克医生与进行比较,用“故事的主人公是,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沃克医生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感受侧面描写的“秘妙”;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也有过这样的描写吗”,在比较中求同――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接下去顺势引导学生从插图中女护士的视角,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这样,“语用”训练就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并且,凭借对课文言语内容的感悟与言语形式的理解,使语言运用有了内容与形式的支撑。这与离开形式纯粹从思想情感出发的读写结合有本质的区别。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草船借箭》一文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课堂上我通过培养学生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对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感兴趣,对人物各自优点和缺点的评价都很到位。下面是我们课堂中的一个案例: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师生讨论、交流)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语用得比较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真不错!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教学反思:

这一部分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实践证明,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激发他们主动创新,让他们发现问题,大胆怀疑,使学生从读中有所感悟,从读中培养语感,从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将“质疑”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一、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为学生营造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只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就大力表扬,及时鼓励。如在《巨人的花园》一课中,我启发学生紧紧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的?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学生在良好的质疑氛围中,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肯于动脑,乐于探索,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投入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运用恰当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质疑,把握重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窗口”,在文章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解题方面质疑,可以把握文章整体,学有目标。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 “题目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文是想借助‘鱼游到了纸上’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为深入学习课好了铺垫。

2.以重点词句质疑,扎实训练。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 在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时,凸显德育

在很多课文中的主角或作者中,不乏有爱国志士,身残志坚,心灵美好的人。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中的人物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至今令人敬仰。他是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讲课文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他弃医从文的故事。讲到是因为看一场电影而改变了他的救国之路,当时看电影的内容是一群日本人围殴一中国人,看电影的中国人面无表情不为所怒,早已麻木。这让他意识到有健康的身体,思想上的奴隶是不幸的,从而立志改变国人的思想,激起他们的斗志。他写的文章,如一把把利剑,插入敌人的胸膛,刺醒了国人。像这样的故事,通过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可以使学生感受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爱国行为,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民族大义。还有在学习《看戏》时我告诉学生梅兰芳成名前的故事,曾红极一时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的梅大师,曾被老师批判他是“死鱼眼”,根本不是学戏的料。而他却买来鱼缸,放上金鱼,坚持看金鱼的游动,坚持锻炼,使他的眼晴灵动有神,由于他的恒心和毅力最终他的扮相端丽,唱腔圆润纯正。台风大方,一生中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成为一代大师,世称“梅派”。利用这个故事,我适时教育学生,当你遇到你喜欢做的事,而又困难重重时是坚持还是放弃?你能受挫折吗?你会怎样选择呢?在故事感悟中引导学生做事要有执着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2 在课文中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凸显德育

叶圣陶老先生说:“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选编入课本的课文,还有一些古诗词,这些都是历久弥新,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足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人文地理的丰厚内涵,从而更加陶醉于祖国的语言文化教育,更加热爱祖国的高山流水,朗读有很多种,其中教师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还应让学生多读,当然也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读,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我利用配背景音乐,还有图画,让学生听到热情澎湃的滚滚黄河的怒吼,感受到中化儿女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对于有些诗情画意的文章,还要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重点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受到感化,在不知不觉中陶治了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了凸显德育为目的。

3 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重点感知,凸显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找出感动自己的语言文字,从而加深体会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精神的可贵之处,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默读课文后,体会:①你们窜到这儿来干什么?巨人粗暴地叫道。②巨人“小心翼翼”地走到他人身后,把他轻轻地抱起来,放在树枝上。抓住“粗暴”,“小心翼翼”等词结合全文想想巨人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要求我们要站在全文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不可随意肢解文意。结合全文学生很容易从这两个关键词中认识到友谊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正处在塑造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他们是自私的,那多年后,社会上一定多了一位自私的人,目前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会与他人交流的人,所以我们适时引领,抓住时机,培养他们会与人分享,与环境融合,告诉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快乐,我们的大家庭才会和谐。

4 在感知课文思想内容时,凸显德育

语文课文不能单纯的为了做题而理解文本,语言文字中处处皆情感,可谓一字千金,思想教育也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托,透过表面现象,深层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思想教育与课文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挖掘出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学习《把耳朵叫醒》这一课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高度呢?这篇课文写的是全球著名动画形象“米老鼠”的创作者沃尔特?迪斯尼艰难创作“米老鼠”的过程。他在创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生活贫困潦倒仍不愿改变自己的创作梦想。在困苦的磨励中,他和老鼠做了朋友,从而有了灵感创造出来,作者通过描写在发霉的仓库中烦人老鼠的吱吱叫声到逐步喜欢起这只老鼠,一步步揭示出这次成功的起点,是基于他的坚持使他有了灵感。所以只要充满信心,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就一定会有收获。那么想一想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要像这位年纪的画家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教育学生不要被眼前的小挫折打跨,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教师只要能准地选择好切入点适时适地的教育学生,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学习《丰碑》时,结合本文的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果每篇课文教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相信“水滴石穿”,一定会把学生的心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 把课本材料与社会环境有机整合,凸显德育

把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与如今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因为新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再发达,也不能忘了历史。例如在学习《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文时,这位民族英雄,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奇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几昼夜后壮烈牺牲。学完此文后,我引导学生简述杨靖宇的感人事迹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感触颇深,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华儿女奇奋起反抗,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令人敬仰。在和平年代,我们虽不需战场杀敌,国家则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有了本事才能使国家更为强大。在学习中,我们应学习英雄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的同学谈到了事件,等,学生们深深的认识到国强则民安,我告诉同学们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在学习《将相和》时,我在让学生理解了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蔺相如的不畏强权,更应学习他的机智勇敢,为大局着想的优秀品质。这也使得心胸狭窄的廉颇知错就改,因而使得化解了矛盾,国家有了合力,一个国家如此,那么一个家一个班级的也是如此,从而教育学生要以和为贵,宽义待人,尊重别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树立自己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断完善自我。

6 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凸显德育

相关期刊更多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委宣传部

世界遗产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小溪流·儿童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