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154-0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该群体由于生活和学习的非正常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该群体规模日益庞大,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会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会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基于心理评估量表的部分项目,选取了九江市150名留守儿童作为对象进行调查,以了解并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并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出建议。

一、留守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自卑心理

调查显示,针对“你与其他同学相比较,你有哪些方面做得更好?”问题,有22%选择了“几乎没有”,有40%选择了“很少有”,有23%选择了“有一些”,仅有15%选择了“很多”。针对“你上课时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吗?”问题,有27%选择了“从不回答,怕答错遭别人嘲笑”,有39%选择了“偶尔回答”,有21%选择了“经常回答”,仅有13%选择了 “总是回答”。这表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自卑心理。

(二)很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封闭心理

针对“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问题,有16%选择了“从不”,有30%选择了“很少”,有34%选择了“有时”,而有20%选择了“一直”。针对“你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你吗?”问题,有19%选择了“从不”,有32%选择了“很少”,有31%选择了“有时”,而有18%选择了 “一直”。上述情况表明有很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封闭心理。

(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具有逆反心理

调查显示,针对“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倦吗?”问题,有17%选择了“从不”,有34%选择了“很少”,有35%选择了“有时”,而有24%选择了“一直”。针对“常搞恶作剧,捉弄别人?”问题,有19%选择了“从不”,有30%选择了“很少”,有36%选择了“有时”,而有15%选择了“一直”。这表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具有逆反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缺失父母的保护是自卑心理形成的一个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其他长辈亲戚生活,他们总是感觉自己过着爹不疼娘不爱的或寄人篱下的日子。特别是在受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后未能及时得到家长的疏通和引导,使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现实,而变得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消极懈怠,进而形成一种自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而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

(二)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是导致自我封闭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认为身心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害羞、封闭的心理。

(三)家庭教育缺失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之一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不少孩子都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不能正确的辨明是非,亲情淡漠,他们怀疑任何人、不相信这个世界,他们目空一切,与正面的人和事极力的反驳、抗衡,他们对消极的、不良的事物往往会认同接受,而对各种规章制度则消极的反抗,甚至于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父母要负起责任

首先家长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父母要放低姿态耐心地开启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郁,以便把心里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同时也要科学地指导小孩结交一些有益于自己的同龄朋友。在和小朋友的相处中可以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其次父母不但要掌握一定的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还要积极调整好自我心态,面对生活困境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乐观向上。这样既为子女树立了逆境中奋发进取的榜样,同时也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再次父母要教孩子学会感恩,鼓励孩子多做善事、好事,凡事都要做到善始善终。

(二)积极发挥学校的力量

首先学校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供学生自由选修。其次学校要联系实际多开展一些爱心活动和公益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这样不仅让留守儿童的正能量得到了合理的释放,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心、责任心以及积极进取的斗志。再次是学校要给留守儿童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忽视。让孩子们经常能感受到学校这个大集体的温暖,而这些温暖则是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三)适当发挥社会和政府的力量

首先呼吁社会和政府各界爱心人士要联合起来拒绝歧视留守儿童,群策群力创建好身心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最终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的这一成功目的。其次农村社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协助留守家庭改善家庭教育,适时适当地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免费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机会和环境。最后乡镇基层干部尤其是熟悉民风民情的村官也应该经常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嘘寒问暖的同时要鼓励他们邻里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范文第2篇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

笔者于年初对我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我校是地处武都区马街镇,全乡总人口3多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500多人,占总人口的50%多。通过调查统计,我校在校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占学生总数的42%。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他们无法享受真正完整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与焦虑

家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无心学习。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二)任性与自我中心

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祖辈们本来对孙辈就有一种天性的慈爱,孩子缺少了父母在身边的使得这种慈爱很容易滑向一种过度的溺爱,他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任性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基本的“利他”意识。

(三)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对孩子学习监督力度不够,加之缺乏父母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亲情的缺失

有专家曾经说:“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使留守儿童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留守儿童不仅与外出打工的父母缺少相处的时间,而且平时通话的机会也比较少,大部分情况下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主动打电话回家,而家里除非有什么急事,才会给外面的父母打电话。这种状况限制了这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语言沟通。

(二)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是负有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当然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残缺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

(三)相关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工自己家的私事,家长外出务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由于村干部这种意识的存在,自然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县级政府部门来看,他们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整合社会资源营造的学习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问题, 但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在呼吁学校、教师更加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 也应唤起政府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协调管理、综合解决。依靠政府强力部门,净化学校周围人文氛围,优化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时相关部门应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老师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对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

(三)强化家庭教育责任,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健全人格;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由于外出务工人群仍在加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更加凸显,由此引发的人格缺馅和心理问题与新课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背道而驰的,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利益,也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

一、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特殊儿童群体。他们的特点是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分离,且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从成长过程和发展阶段来看,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期。“据统计2009年全国留守儿童数量约有5800万人,多数集中在中西部人口大省。”[1]留守在家的小学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管教上很容易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同辈监护缺人管教,导致相当多的留守孩子出现人格缺馅,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另外,学校作为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但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也不到位尤其是中西部部分学校没有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导致学习成绩本来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行为随意、自甘堕落、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沦落为问题学生,导致偏离教育发展的轨道。不容忽视的原因还有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

妥善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牵涉到社会、家、学校等诸多方面因素。

(一)社会政府因素。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着力解决农村儿童进城就学难问题,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并解决其子女的就学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要落实好中央的政策,取消一系列繁杂手续和借读费等费用,降低留守儿童进城入学的成本,进一步支持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选派优秀师资力量,要把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建设示范性小学同等重视,包括在师资、资金甚至土地等多方面要大力支持,给此类学校留出合理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以体现教育公平。

(二)家庭教育因素。家长要处理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固然重要,但重视孩子的教育更是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明智之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如有这种情况的,应尽可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条件确实不允许的也应该在精神上给孩子足够的引导与支持,沟通频繁一点,积极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了解学习和身心发展状况,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解疑释惑,多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之爱,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另外在监护方式上,父母要深思熟虑,寻找最佳监护方式,选好合适的监护人,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使孩子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三)学校教育。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学校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必须拥有一个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使学生能在平等、关爱和合作互助中健康成长”[2]。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智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大伞。

1.学校要建立加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心理咨询室,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2.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实施家长培训机制,建立起家校对留守儿童相互支持的培养模式,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在组建留守儿童之家的同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伟大的信仰,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

3.学校要建立严格的留守儿童工作制度,一是班主任随时与“留守儿童”保持直通联系,积极召开“留守儿童”父母座谈会,不断落实对“留守儿童”的人文文关怀,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产生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二是师生帮扶制度。学校可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由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三是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学校要求相关教师认真作好情况记录,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

“孩子在,父母游”,是一种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期的特殊现象,父母外出务工是教育者不得不积极面对的现实,学校应该教育留守儿童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健康阳光的走好自己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学校里,出现问题最多的往往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最难实现家校联合的也是这些孩子。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造就了这些问题。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关爱留守儿童,特别要防止过度同情,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阳光家园;成长

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这些话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深思。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心理问题

对于那些父母都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而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监督和关注孩子的学习。这种孩子学习上有了问题,无处求助,久而久之会导致学习方法不适用、学习无动力等问题。

2.缺乏完整的家庭氛围及亲情抚慰导致的情感心理问题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青春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他们在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二、学校组建“阳光家园”

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勇于承担这份重任。学校仿效于生物圈中有一种叫做“共生效应”的现象,组建了一处新的天地“阳光家园”,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快乐成长的蓝天。

1.健全档案,留下生命成长的轨迹

在“阳光家园”里,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档案,这份档案记录的不仅有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而且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兴趣特长、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阳光家园的老师要及时更新和完善档案资料,让每一位留守儿童留下生命成长的轨迹,为他们的成长指导提供有效依据。

2.开展学习互助,修正学习心理,激发学习动力

学校“阳光家园”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开放,在这里有专门的老师辅导留守儿童做家庭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业情况,为他们提供学习指导和方法帮助。高年级的孩子帮助辅导低年级的孩子,一些孩子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3.每周一节心理辅导课,开设专门的心语信箱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每周加开一节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主要针对感悟亲恩、调控情绪、换位思考、自信心培养等方面,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留守儿童具有的问题,往往因人而异,团体指导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就通过“心理咨询室”或“心语信箱”可以进行个别交谈,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4.与镇妇联联合,聘请有爱心、有精力、有能力的教师、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等担任留守儿童家长

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扮演留守儿童思想辅导员、情感交流员、日常行为监护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5.牵线举办一些亲情活动

如每个学期开展“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的活动,促进亲子沟通交流,感情融洽。同时,通过亲情免费专用电话、亲情QQ视频以及学校温馨家园化管理等有效方式全方位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角”。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养 提升 发展能力

每个学生都想成为好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赞美,留守儿童也不例外。由于自觉性、控制力和能力不足,他们的表现差强人意,甚至自暴自弃。个人认为疏通心理同时,应积极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体验成功,建立信心,来对抗并消除心理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开广阔的通道。

一、 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在日常留守儿童管理中,经常开展整理自己的教室、宿舍、个人卫生、零用钱使用计划与记录等评比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儿童给予及时表扬,贴在宣传栏里,提高学生自我服务意识与能力。

二、培养交际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感和爱与尊重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精神支柱,有利于儿童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首先培养儿童的表达水平与沟通能力。能勇敢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不同意见,指导儿童倾听的技巧,,学会倾诉。其次学会移情,体验不同经历的不同心理感受,从而懂得理解人关心人,明白事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接纳周围的人,与人友好相处。第三学会欣赏与赞美,尊重别人,以乐观的态度看人、看事,最终达到能主动与人交流。

三、培养自制力和意志力

学会自制与提高意志力对留守儿童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父母与亲友监督不能事无巨细,主要还是靠儿童自己。留守儿童必须学会思考,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依靠社会道德规范去评析、衡量,然后再决定如何做。控制盲目,控制自己对生活的不良体验和情绪。与人友善,不参与不良活动,主动寻求老师与父母的指导帮助,抵制不良诱惑,把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控制自己对零用钱的使用。积极参与学校耐挫锻炼,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对待善意的批评,经得起生活的磨练,学会对待失败并从中汲取教训,提高自身道德约束力、自我控制力。建构正确的行为参照体系,提高道德认知与道德评价,用道德标准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法制法律观念。

四、 发展自我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