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白诗词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比较鉴赏
学习唐诗宋词过程中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鉴赏诗词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题材、手法和语言以及风格方面对诗词有进一步的了解。一方面对同一风格的诗人进行比较,也可以比较出些微的差别。比如“苏轼和诗词往往是豪迈奔放和坦率开朗的,为此形成了豪放开朗的风格;而辛弃疾的诗词中既蕴含着豪迈奔放的情感,又体现出郁郁寡欢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两个人虽然属于同一风格的诗人,但是通过比较能够对二者的诗词风格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不同风格的诗人的诗词进行比较。比如通过比较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诗词,二者一个属于豪放派,一个属于婉约派。即使是采用同一种抒情手法,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方面除了可以对诗人进行比较之外,还可以对抒写同样内容的诗词进行比较。比如同样写元夕,辛弃疾表达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欧阳修则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诗人不同的心境面临同一种景物会产生不同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诗句中的一个词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比如古诗词中描写“影”的句子有很多,“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对比这些诗词中描写的“影”可以得出:描写具体景物时,运用“影”能够很好的化实为虚,从而达到动人的艺术效果。
二、归类与延引
按照归类的方法可以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诗词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诗歌内容中所蕴含的的情感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以及借景抒情类等,将诗歌按照这样分类之后,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只要对号入座即可,可以很清楚的弄明白诗歌的主旨了。
另外还应该适当的拓展和延引,新旧知识互相延引,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比如在鉴赏苏轼的《似花还是非花》的同时应该结合鉴赏章式原词《水龙吟》,通过以诗带诗,对相关的诗词进行组合鉴赏,既能够促进对原诗词的理解,又能够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另外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延伸牵引也是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的重压手段,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应该立即联想到梁启超的一句话“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学习视野,而且对于抒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单总结合
单总结合就是能够在把握诗人的总体风格的基础之上对其某一个单篇进行赏析的一种方法。总体上把握诗人的不同风格,比如杜甫是沉郁顿挫的,李白是清新飘逸的,白居易是通俗易懂的等等。先从整体上把握某一个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风格,然后掌握某一种题材的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技巧等对于鉴赏某一个诗人的某个单篇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的,在掌握李白诗词的整体风格之后,在赏析李白的某个单篇作品时就会很容易了,出现的偏差不会很大。单总结合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但是却不易形成系统化和能力化。要想真正的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广泛的收集不同类型的诗歌,然后进行指导学习。单总结合的这种方法实际上反过来也是可以的,可以先掌握诗人的某个单篇的诗词风格,然后慢慢总结就会整体上掌握诗人的风格。
单总结合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某时期的诗歌的特点然后对某一单篇进行赏析和鉴赏。文章以唐诗为例,“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繁荣走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为此处于转折时期的唐诗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唐时期的诗人不仅仅是诗人,他们也充当着政治家,对中唐的走下坡路进行打击,痛击之处社会应该在创新中求变,才不至于在转变时期脆弱不堪。比如《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学生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很难对这首诗进行鉴赏成功。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对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学习诗歌就会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
诗人的总体风格或者是某时期的诗歌的特点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诗人的某一单篇的诗词,所以无论是“由总到单”,还是“由单到总”,看到诗歌时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倍增。
四、总结
【关键词】中学;古代诗词;教学感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初中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一、加强朗读训练是教学的根本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不同地方停顿,往往会使句子产生不同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朗诵是也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品味语言是诗歌情感理解的基础
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有“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诗句。我们在欣赏古诗时,也要留心品味那些“工在一个字,境界全出”的炼字之妙,学习语言技巧。前人评价“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为什么一个“闹”字有如此的魅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词语的比较分析中体会作者的匠心:试将“闹”字换成“浓”字可好?为什么?从词性上看,“闹”是动词,“浓”是形容词,以动词去描写春天富于动感,不仅能表现春花开得繁盛热烈,而且将百花争春的寓意藏于景中,将欣喜之情含于景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锤炼上下功夫。以李白的《行路难》为例: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作者写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而强烈的动作,极富感彩,将诗人愤懑、茫然而又不知所措的内心世界生动委婉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是关键
不仅诗歌的创作者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作为诗歌的鉴赏者,也同样需要想象和联想。对诗歌艺术的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创造或创造现实的表象和形象心理能力。想象的根据是欣赏者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感觉经验。各种感觉经验的相互作用,是欣赏者对于形象的概括性感知的条件。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欣赏者的各种感觉经验,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诗歌中的形象才能逼真、全面地浮现在欣赏者的头脑中,进而才能感知和理解艺术形象。所以说,想象和联想的突出作用在于再造或创造,鉴赏者生活感知经验积累的丰富与否,决定着想象而想象和联想与联想质量的高下。而想象和联想是进入鉴赏的必经之路。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诗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中“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诗句,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另外,抓诗词的意象是理解诗人情感的捷径。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分为三个层级: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而这三个能力层级的培养,应贯穿于鉴赏诗词的四个步骤中。
一、初步感知,筛选意象
“一切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是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意中之象即“意象”。读诗先观意象,即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
二、咬文嚼字,推敲品味
名家之作大都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我们在鉴赏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替换法”进行比较,有助于他们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就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学生:“若改为后者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因为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词多解。例如,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
另外,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苏轼的《雪》:“冻合玉楼起寒栗,光摇银海眩生花。”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在读诗词时,这些都得好好琢磨。但有时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生义”,观其大略。
三、虚实相生,身临其境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学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
四、推知主旨,领悟感情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向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本质就是抒情。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诗歌的主题(主旨)是什么?
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此诗要表达什么主旨呢?我们先从意象入手,“草漫漫”“春事晚”点明暮春时节,自然容易引起人们伤春之情、离愁别绪;“燕子不归”,隐喻游子不归,加之“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意象,渲染无限怅惘、不尽哀愁的意境,从而推知本诗的主旨是抒发倚阑之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五、艺术手法,学会表达
1.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朗读中提高理解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学诗歌的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招。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其豪放之情,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读出淡雅闲情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2.讲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1 了解作者及背景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如:我们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四个阶段的经历,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2 抓住意象赏析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比如:李清照的词《 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2.3 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炼词炼句,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如: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这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4 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知道诗人的写作风格。如《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头。汉魏古诗悲怆凄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自由奔放,颇显浪漫;杜甫诗沉郁顿挫,尤重现实。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花间词"(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另有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既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x、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3)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4)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5)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