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障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心理障碍相关因素的相应对策护理。方法:用Zung抑郁自评
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1]对曾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产后2周筛查,并进行干预对策护理。结果:于产后6周进行评估,62例确诊为阳性,通过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恢复健康和有效58例,4例用抗抑郁药治疗。结论 本病发病率17.2%,通过有效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多数都能治愈,只有少数需要药物辅助治疗。
【关键词】产后心理障碍 筛查 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on postpartum mental obstacle facto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nursing. Method: using ( SDS ) and ( EPDS ) to screen the delivery women who ever delivered in our hospital for two weeks, and nursing care by intervention the factors. Results: do assessment after 6 weeks postpatrum, 62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positive, including 58 cases by gener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4 cases with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disease morbidity is 17.2%, most can be cured through effective gener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ly a few require medication treatment.
【Key words】postpartum mental block , screening , nursing
1 资料与方法
对2009年―2010年在我院分娩的360例产妇,通过妇幼保健三级网络进行的产后2周随访时筛查,前提是产妇知情自愿和既往无精神病史。发放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SDS
2 护理治疗措施
根据护理评估采取相应的护理治疗措施。
2.1 一般护理 ①给产妇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保证产妇有足够的休息时间。②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使产妇尽快恢复体力,促进乳汁分泌。③对产妇的丈夫、公婆、父母等家庭成员进行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宣教,做好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给予产妇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
2.2 心理护理 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由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所致,受产妇、小儿、家庭很多因数影响,因此要耐心细致与产妇沟通,了解其需求及心理变化,帮助分析病因,针对不同原因给予重点指导,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减轻其心理压力,保持其心情愉快[3]。全面准确评估产妇情况:收集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本次妊娠分娩情况、婴儿健康状况等,针对不同的情况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①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与感受,给予鼓励,帮助其获得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巧,向她们说明保持心情愉快可促进乳汁的分泌,教会产妇和家属护理婴儿的一般知识和技巧。②对分娩经受了异常痛苦或有不良妊娠结局的产妇给予重点心理护理,注意保护性医疗,避免精神刺激。 ③产后胀痛乳汁淤积者指导产妇正确母乳喂养和护理。④加强产后心理障碍的健康宣教:对有产后沮丧、产后抑郁的患者,通过家庭访视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讲解产后知识和产后母体生理变化及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和如何为婴儿更换尿片、衣物。鼓励产妇间相互交流并请有经验、恢复好的产妇介绍自身体会。⑤家庭干预: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减轻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有显著作用。社会支持的最大来源是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4]。通过指导家属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让家人从思想观念上发生转变,积极为产妇提供安全和安静的修养环境。如饮食不能只有甜食,天气炎热强制不许通风换气,不许看电视听音乐等;产后心理障碍的患者大部分时间是与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属对患者的关心与态度非常重要。⑥高度警惕产妇的伤害,注意安全性保护,防止自伤和伤他,重症患者需要请心里医师或精神科医师给与指导[5]。⑦其他:指导低龄或低心智的产妇进入妈妈角色,通过母乳喂养和健康宣教,喂养好自己的孩子是多么幸福的心里感受,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妇自觉无能的心态。⑧另外还指导产妇做好、外阴的清洁和护理,减少感染及并发症,使产妇感觉舒适,保持良好的心理,加强身体锻炼,勤做产后健美操,尽快恢复体形,增强自信心。
3 结果
通过对62例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产后6周随访,产妇多数身体恢复良好、情绪稳定,喂养婴儿安全健康,家庭关系和睦。治愈54例,好转4例,继续心理和一般治疗,4例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
4 讨论
产后心理障碍是产妇产后发生的产后沮丧及产后抑郁。本组发病率17.2%,目前的产后心理障碍大多采取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必要时辅以药物辅助治疗及其它方法。心理治疗对本病显著有效,同时不会给母乳喂养的婴儿造成危害,应视为产后心理障碍的一线药物,而不是药物疗法的辅助[6]。本组单纯一般和心理护理治愈54例,好转4例,4例辅以药物治疗,说明非药物治疗对产后心理障碍康复起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减少产后心理障碍的各种诱因,要早筛查、早诊断、早心理疏导及护理,让产妇心情愉快地度过产后期,对产后心理障碍康复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书涛, 主编. 妇女精神卫生.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2~196.
[2] 金燕志, 彭涛, 王联, 等. 产后抑郁的筛查标准及发病因素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5, 10(5): 287~288.
[3] 崔海芹,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07,4:125
[4] 王素平,王伟媚.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7,1(7):35.
[5] 刘纯艳,妇产科护理学.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169~170崔才三,隋京美,等.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1999.34(3):14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预后差的特点,虽然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其发病率有所降低,同时其患病率在逐年上升,存活者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或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但直接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特别是抑郁障碍[1]。现针对我院几年来收住院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分析及护理进行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脑卒中患者58例,年龄50~75岁,男42例,女16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36例,高血压糖尿病12例。器质性病变致心理障碍16例,心理因素致心理障碍42例。
2 心理分析
脑卒中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生活突然不能自理,需他人照顾,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波动较大,烦躁易怒。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对家庭生活质量影响大,精神极度压抑,老年人平时就认为自己被社会淘汰、自卑感重,儿女工作忙碌,语言交流少,一旦患上脑血管病,很容易出现缺乏生存的信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或举动。
部分患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一旦患病,家庭经济大厦倒塌,家庭成员不知所措,而患者自己更悲观沮丧、焦虑不安、思虑过度,甚至放弃治疗。所以,此类疾病患者多有抑郁心理,但由于抑郁心理与器质性疾病交织在一起,导致临床症状不明显,抑郁心理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较高的认识和警觉性,还应包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怀,对家庭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多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倾听其心声。
3 护理对策
3.1 创造良好护患关系的气氛及环境 护士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的和谐、安全、安静、舒适、整洁、支持性的护理环境,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及护理服务过程中保持较好的心态,尽可能使病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配合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护士同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及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增加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感,使患者感到被接纳和理解,减少患者由于疾病而造成的焦虑、孤独、忧虑、恐惧等心理,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
3.2 做好基础及康复护理 根据病情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并协助做好基础及康复护理,包括良肢的活动,患肢的摆放及摩擦,大小便失禁、尿潴留及便秘的处理,肢体技巧性训练,步态训练、饮食护理指导、及时翻身叩背等,以给予患者躯体及心理支持。
3.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病人最需要、最重要的护理工作,不良的心理状态是脑血管疾病复发及加重的因素,护士应做好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调整(如,急性期、稳定期、康复期),患者病情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家庭状况、学历、性格等情况各不相同,病情表现及心理活动各异。因此,护理工作应该做到个性化,针对性实施护理措施。
3.4 药物治疗 脑卒中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对于症状轻者,仅表现为情绪低落、主动性差、心情沉重、忧心忡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患者,主要从心理治疗入手,有专业医师或护士做好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症状较重伴有焦虑,甚至有轻生念头或行为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多选用百忧解20 mg,1次/d,晨服,多在服药后2周见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不单纯是躯体疾病治疗者,还应是促进和恢复身心健康的守护者,要求广大医护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畏难,心理压力较大
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一物理的运算又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度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只有形象思维或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思维方式中质量上的飞跃。高中物理难学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成绩比初中退步了,对现在的成绩感到不满意,而且对学习高中物理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众所周知,在高考各科成绩中,物理学科的平均分历来都是较低的;而在学生当中''''物理难学''''成为抹不去的阴影。不良的竞争,过大心理压力的长期作用会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不胜负荷,从而产生学习障碍,结果"台阶"的跨越更显艰难。
二、刻板的学习方法,惰性心理
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演示入手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高中从理想模型代替直观现象客体入手,通过逻辑判断和抽象思维建立概念和规律,这种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必然使得学生要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新的要求。学习上产生困难,往往并非学生思维水平或智力的问题,而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学。事实上,学生学会物理,到自己会用物理差距还非常大。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已是他们在物理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反而会出现"惰性心理",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未来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存在惰性心理的障碍,就不会主动去汲取知识,学不到真正的东西,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思维负迁移,"晕轮"效应
思维定势的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负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为正向迁移;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为负迁移。物理教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表现:
1、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
2、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创造性。
3、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势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物理概念,如电压和电动势,电势与电势能,质量与重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4、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时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差,理解不透切,将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上相近、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或规律混淆,产生晕轮效应,成为学习的障碍。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问题的认识上,学生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所受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的认识上,学生对鸡蛋碰石头这一物理现象,认为鸡蛋碎了是由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比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分不清变化和变化率,如速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率;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等;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学生将其作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一般关系,以滑动摩擦力概念代替了摩擦力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及其加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学生将这一特征当作圆周运动的一般特征,以匀速圆周运动概念代替了圆周运动概念。
四、性别心理障碍
在跨越初高中"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有不少是女生。理科是女生弱项的舆论和事例常压得女生不敢放胆去学习物理,造成心理负担,使学习信心不足。例如近几年各省高考实行"3+X"以来,其中"X"科选读物理的女生较少,在理科重点班的女生则更少。女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明显低于男生,学习的劲头也不如男生,对自己不敢高要求,做题时,也不够男生灵活。在大部分人认为女生学习物理至少在某方面比男生困难的情况下,女生的心理压力实在不小。科学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水平上而是特色上的不同。男生在抽象、理解思维方面较强;女生在形象、机械思维方面较强,在高中偏向逻辑推理的学习中,女生喜欢记忆的方法已不适用了,从而在成绩上出现退步现象,但特色的差异并不代表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是一开始的适应程度的不同,使有的女生心理上产生障碍,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介绍一些打破心理障碍的方法:
高中物理注重物理现象的观察到分析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因而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学好。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可以获知,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思维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常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当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他们尽快适应过渡期,愉快投入高中的知识吸取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在物理研究、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高中物理更抽象,而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增强了,他们更倾向于独立思考。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
可见,实验确实是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的畏难情绪。并且有人曾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实验装置的复杂程度成反比。但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实验的针对性,不要令学生看过了、做完了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实验有什么目的和作用;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心态,如为了结果完美而修改资料,把实验当游戏等。
第三,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人人都希望有所创造,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它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重要,因为高中教育面对的是青少年,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完全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心理障碍指的是由于社会环境、心理及生物等因素,导致人们的大脑功能失调,从而使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情感及认知等方面的心理及精神障碍。人到了中年,会由于新陈代谢的缓慢导致机体逐渐的衰老,并且心理功能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老人就会由于社会及家庭缺少关爱导致自身出现心理障碍。[1]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老年心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对我院治疗的一名老年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18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理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名为张某,男性,年龄为68岁,无其他基础疾病,退休在家,有老伴。在上级精神专科医院确诊为心理障碍,和我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没有其他营养不良、严重疾病等情况,患者的神志清醒,没有幻听、幻视等精神疾病。患者在发病期间感受到寂寞感、衰老感、绝望感及急躁感。
1.2 患者心理障碍的辨别诊断
老年人一般的心理障碍都属于神经症的范围,容易和血管性痴呆、失忆症及阿尔茨海默病相互混淆。
1.2.1 兴奋 患者患病的时候会出现兴奋、激动、注意力转移及多语等症状,喜欢和周围的人们唠叨,并且反复向家属及医护人员询问自己的病情,对每个诊疗的细节都详细的追问,并且有的时候会借题发挥、想入非非及无故生事。
1.2.2 抑郁 患者患病的时候还会出现抑郁、沮丧、冷漠等现象,这种类型为抑郁性信息障碍,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表现简单,并且行?映倩骸⒂湃峁讯稀⒎从Τ俣郏?不喜欢和家属及医护人员诉说自己的病史,并且不与周围的人们交谈,不适应全新的环境,并且还会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检查,对于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估计过高,对家属和医护人员表现不信任,对于治疗心有怀疑。
1.2.3 综合型 患者患病的时候会出现兴奋和抑郁两种,时喜时悲时怒,情绪的波动较大,并且情感会经常出现一系列的戏剧变化。[2]
1.3 病情原因
1.3.1 生理 由于老年人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逐渐的消退,脑组织逐渐缩小,并且脑血流量、脑代谢及神经传导功能也在不断的下降,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视力、智力减退。全新的器官和系统等功能也在减退,自身体抗力也在不断的下降,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身疾病。
1.3.2 社会 由于老年人已经退休或者面临退休,子女不在身边、丧偶等因素,部分人就会感到寂寞、无聊,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并且还会由于家庭不和、住院环境搅乱等因素,这些也会使老年人的心理受到影响,导致老年人的心理失调。
1.3.3 医院 由于部分医护人员的态度粗暴、言语较为恶劣,或者医护人员对待老人不够热情,或者没有使用保密性的医疗制度导致其他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或者最终死亡,以此为老年人的心理上造成恐慌和方案。医护人员没有仔细的检查、操作的不熟练、反感等,都会导致老年病人出现心理障碍。
1.3.4 心理应激 一般来说,疾病的本身就是应激源,能够改变病人的行为及导致病人的精神出现紧张。在病人进入医院之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角色的改变提高了病人的应激,从而导致病人的应激反应更加强烈,导致患者出现其他的疾病,将患者原本的疾病复杂化,提高了治疗的难度。
1.4 治疗
1.4.1 支持心理治疗 支持心理的治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患者能够看清自己目前的状态,帮助患者恢复自身的自信心,鼓励并且知道患者循序渐进的进入到康复阶段。
1.4.2 医护人员方面 医护人员首先要喜爱自己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医德及职业素养,对待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及同情,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行为方式及心理素质,以此正确的引导老年患者能够排除心理障碍;其次,医护人员要具备完善的医学及社会知识,从而能够充实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且还要具备语言表达的技巧,对病人的疾病原因、性质、治疗方法及预后具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和患者通过思想的交流、耐心的解释,从而缓解老年患者的紧张及焦虑心情,并且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创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最后,医护人员要具备熟练的医护技能,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细心、全面的诊断和操作,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并且使患者能够主动的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4.3 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不同老年心理障碍患者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使用针对性的处理方法,针对悲观、情绪低落及失望的患者找到对自身有利的因素,通过充满信心及肯定的语言及口吻提高患者自身的自信心,对于病情有所好转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鼓励,振奋患者的精神,调动患者自身的有利因素,使患者能够逐渐的战胜疾病。
1.4.4 家庭关爱 因为老年人的生理变化较大,比如视力或者听力逐渐的消退,尤其是在公共的场合会听不清说话,常常会感到非常难堪,如果子女不孝,那么就会对患者的疾病康复是由反作用的,这点也是帮助老年心理障碍治疗的重要内容。这个时候,晚辈们、子女及老人的老伴要给予患者家庭关爱,包括生活及精神的安慰和体贴,使老年人具有自身被重视的心理,以此提高患者的治愈自信心,使老人能够欢度晚年,并且使家庭关系和睦融洽。[3]
2.结果
本文对患者病情与家庭支持进行了分析,经过结果表示,家庭、社会支持与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所研究老年心理障碍患者家庭支持良好,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较为顺利,并且患者在治疗之后的头晕头痛、肢体障碍及睡眠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焦虑情况逐渐下降。
3讨论
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近七年以来反复发作胸闷,持续时间较长,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白天休息或夜晚睡觉均会发作,劳累时症状加重。即使经过充分休息,症状也不能完全消退,充其量可以恢复到活动前轻微的胸闷状态。多家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做心血管全面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一直按照“心肌炎”治疗,医疗费用不菲,但没有任何效果。
经过仔细询问,患者七年以来情绪低落消沉,思维缓慢,生活没有乐趣,且有失眠等症状,诊断为抑郁症。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两个月,抑郁和胸闷气短完全消失,嘱其坚持服药至少一年。
这位女性患者,就是典型的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
所谓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就是患者有心慌、胸闷或胸痛等心血管方面的症状,而客观检查却发现不了任何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证据。心理障碍所引起的心血管症状是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问题,也是困扰心血管内科医师和患者的一种疑难杂症。许多患者因为对这个疾病不了解,经常奔波在各个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花费大量的人力和钱财,却不见任何好转,患者长期遭受心身方面的痛苦,很是令人痛惜。
各种心理障碍均可以在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由于许多心血管内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心理障碍表现的心血管症状的特征认识不足,导致心血管内科医师无法识别心理障碍。有许多患者已经被告知是心理障碍所致,由于患者对心理障碍有耻辱感,拒绝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有些患者在心血管症状出现时能够觉察到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问题,但认为抑郁或焦虑症状是“心血管疾病”的结果,而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这些患者也不会接受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更有不少的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足以诊断任何心理障碍,仅仅是一过性的、不愉快的思想或情绪出现就可以在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由于患者很难觉察到这些一过性的、不愉快的思想或情绪,因此也很难接受思想或情绪问题引起的心血管方面出现症状。
比较常见的的心理障碍
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等。
焦虑障碍
包括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症等,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中,惊恐发作是心血管内科最多见的焦虑障碍,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急性焦虑发作,常伴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如突发性心悸、胸闷、血压升高等,可以伴有全身乏力、抖动、四肢麻木等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以内。
严重者出现惊恐体验,仿佛窒息降临,死亡将至,恐惧万状。惊恐发作往往在心血管内科被误诊为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嗜铬细胞瘤等。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一直担心、紧张和害怕,而客观上并不存在某种威胁或危险。尽管患者也知道这是一种主观多虑,但无法控制使其颇为苦恼。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其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行为迟钝。其他症状有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悲观绝望,度日如年,对生活失去兴趣;有的自责自罪,常常内疚,认为一切都灰蒙蒙的,严重的可因消极、厌世观念产生自杀行为;可伴有程度不等的焦虑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
包括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为慢性波动病程。在心血管内科也是相对多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闷和胸痛等症状,可以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但不符合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心理障碍为何会出现心脏症状
许多患者可能会问,为何心理障碍会表现心血管症状?从现代心身医学理论来看,心理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心理疾病可以在身体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身体疾病也可以合并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这些观点已经成为心身医学家的共识。
从神经内分泌角度来看,心理障碍患者出现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由于所有内脏系统都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因此,心理障碍可能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包括心血管在内的所有内脏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
心理障碍出现的心脏症状的特点
心慌
心慌出现时,到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脏跳动过快,或跳动正常而搏动力量过强,或发现数目不等的来自心室或心房的过早搏动。所谓过早搏动就是心脏提前发放的一个搏动。患者对过早搏动很是敏感,每一个过早搏动出现时都能感知到。大多数患者感知的往往不是提前出现的心脏搏动,而是过早搏动后正常出现的长间隙,患者可能认为是“心脏停跳”,个别患者可能伴有一过性胸闷。
其实,这种过早搏动是没有风险的。心慌症状一般与活动无关,甚至在适当活动时心慌会改善。另外要说明的是,真正的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来自心室或心房的过早搏动,一般与活动有关。虽然可能有很多早搏,但患者往往感觉不到。
胸闷
胸闷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几分钟到30分钟以内,但是大多数患者持续时间比较长,有几小时到几天不等。绝大多数患者的胸闷症状与劳累、没有关系。确实有些患者的胸闷很像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即出现劳累诱发的胸闷、夜间入睡时胸闷加重,甚至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后二者主要见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的患者。
其中,劳累诱发胸闷者,有些患者休息后症状很快缓解的,但大多数患者休息后很长的时间才能缓解,或者恢复到活动前的轻微的胸闷状态。夜间入睡时胸闷加重者,往往采取坐起减轻胸闷,很像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左心衰竭的症状。许多患者坐卧不安、焦躁,坐起并不能完全缓解症状,往往需要下床活动,或外出活动才可以缓解胸闷症状。有些焦虑障碍的患者,特别是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的呼吸急促,更酷似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但是心血管内科医师检查,却发现不了任何心力衰竭的证据。对这些患者,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没有效果,或出现程度不等地减轻,但不会消退,经过抗焦虑能很快完全消退。
胸痛
胸痛的部位在胸前区,往往游走不固定,也有些患者胸痛的部位固定不变,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与劳累没有关系,而与情绪有明显的相关性。
血压升高
有些心理障碍患者,在疾病发作时表现为突发性血压升高,血压一般在30~60分钟内自动恢复正常,极似心脏科常见的嗜铬细胞瘤。
常见的心理障碍会出现哪些心血管症状
常见的心理障碍可以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方面的症状,心电图可以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ST压低、T低平或倒置。老年人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年轻人易被误诊为心肌炎,或笼统地被冠以“心脏神经症”的诊断,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警惕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合并的心理障碍
除了单独的心理障碍会引起的酷似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外,确实发现许多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仍然可以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出现症状,甚至在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出现症状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如前所述的心理障碍的心血管系统症状,应该引起心血管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案例
一例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出现了与劳累无关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心慌和胸闷,按照肥厚性心肌病治疗多年没有任何效果。经过仔细询问,原来合并抑郁障碍和急性焦虑,经过应用抗抑郁和心理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很多高血压患者合并急性焦虑,在原来持续性高血压的基础上,出现阵发性血压升高,单独应用降压药物无法控制,加用抗焦虑药血压降到满意控制。
许多冠心病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和胸痛的症状,症状并不典型,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确实存在严重狭窄,但支架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如果仔细询问,可以证实是抑郁或焦虑障碍引起的心血管症状。
如何识别心理障碍
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对出现上述不典型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按照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治疗没有效果,应该高度怀疑心理障碍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症状。
对于牵涉多个内脏系统,在多个内脏系统出现的症状,经常到多个科室就诊的患者,常规治疗没有效果,应该高度怀疑心理障碍引起的躯体化症状。
如果心血管医师在心理障碍诊断和治疗方面缺乏经验,应该推荐患者到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就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对于抑郁障碍患者,要询问有无自杀倾向或自杀的病史,对于有明显自杀倾向的抑郁障碍患者,建议转入心理科治疗。
是否有治疗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是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据调查, 在有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两倍,卒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增加六倍, 死亡率增加两倍以上。
因此,无论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均需要积极治疗。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比较
总的来说,药物治疗控制症状效果好,但服药时间比较长,复发率高,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