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后赤壁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后赤壁赋范文第1篇

2、省略主语。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3、倒装介宾后置。复游于赤壁之下。

4、倒装定语后置。曾日月之几何。

5、被动句。草木震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固一世之雄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7、倒装句。知不可乎骤得。

后赤壁赋范文第2篇

在写《幸福的尺度》这本书的读后感之前,我想先谈一谈毕淑敏老师的另一部作品,那便是《破解幸福密码》。像许许多多读者一样,我曾经很积极且很好奇地读完了那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无非是想找寻到那个密码,可是,读完后才顿然醒悟,那个密码其实并不存在,若说有,也有,那便是我们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感慨之余,我一口气写下了《破解幸福密码》读后感,然后很随意地放在了我的博客上,没承想,点击率一路猛增。我相信,真正吸人眼球的并不是我的文字,而是幸福这个词。而我之所以在这里炫耀点击率的原因就是要说明世人对于幸福这个词的重视或者说渴望。

幸福,这个我们平日里极少挂在嘴上的词,却以一种无比坚定的姿态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特别是在生活品质日渐贫瘠的年代,对幸福强烈的渴望成了我们每个人努力的动力。可是,何为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有人说幸福就是成就,也有人说幸福是个虚无飘渺的东西。还是我们勤劳朴实的老农最实在,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是的,在不同的年代,幸福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或平淡,或飘渺,尺度因此而产生。尺度是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度抑或理想度,而因每个人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于幸福的理解度当然也不尽相同。还是毕淑敏老师说得好:幸福的尺寸始终在我们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

《幸福的尺度》一书虽说多数是毕淑敏老师的旧作,但因有了全新的装帧,读来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诚如毕淑敏老师在书中所说:我愿以当年老阿妈为自己亲人捻线的心境,要求自己的文字,温暖而不伤人。所以,无论是旧作或者新作,温暖的文字是永远让人百看不厌的。

这本书毕淑敏老师精心用了六大章节组成,每一章节都用了一个闪亮的标语,如:幸福,从心开始、幸福,为你守候的节等等。而且每一章都由几个独立的人或事组成,读来亲切、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毕淑敏老师灵动的文笔、敏捷的思维,还有那种拉家常似的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我们在感动之后,回味无穷。

书的一开始,毕淑敏老师以提醒幸福为开篇,我先是很惊诧,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是啊,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不快乐,可是,你又是如何知道自己不快乐的,那必定是体会过快乐滋味的吧。那么,这段快乐的时间哪怕是几分几秒你也要紧紧记牢了,提醒自己你是幸福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悲伤过于沉湎,而对那些幸福的时刻很容易忘记,其实那是你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记得,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讲座,那位老师对同一个笑话讲了三遍,第一次笑的人很多,第二次笑得明显少了,到了第三次几乎没人笑了,于是那位老师说,你们不喜欢为同一个笑话一直笑,那么为何要为同一件不开心的事一直伤心呢?那一刻,我几乎是为之一颤的,仿佛受到了打击,我的嘴角渐渐舒展开来,是的,确实如此。

后赤壁赋范文第3篇

“沧海一粟”的上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

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

(来源:文章屋网 )

后赤壁赋范文第4篇

一、作品的语言之美

《赤壁赋》在语言上表现出精炼优美的特点,文章中构建出的形象准确、生动,能够迅速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例如在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苏轼仅仅作了一点渲染和勾勒,而不是进行详尽的铺排描写,便让画面鲜明的呈现出来,且显得极为空明疏朗,让读者的想像空间由此变大。比如在描写“风”时,将其称之为“徐来”,让人很容易感受到秋气的爽朗;在写“江面”时,称之为“水波不兴”,让人感觉到秋江的平静;同样,在写“白露”时用“横江”二字,在写动作时,用“纵一苇”和“凌万顷”两句,都有着其他词句难以达到的韵味。特别是“箫声”一段尤其精彩,苏轼采取一连串比喻的手法,很好地抓住了箫声所具有的特点,当看到怨、慕、泣、诉这些字时,读者皆可以感觉到箫声那幽咽与哀婉的腔调。在教学初期的朗诵过程中,学生如果无法体味这些特点,教师则需要刻意加以强调。再比如《赤壁赋》里面对偶句、四字短句应用较多,这也使本文读起来有着琅琅上口的音韵之美,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熟读、精读,相信学生定能从中体味到作品语言之美的独特魅力。

二、结构的形式之美

苏轼的这篇《赤壁赋》在结构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美在于,它中间采取了主客问答的方式。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汉朝为止,散文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单句特点,六朝以后,骈文开始大量出现,对辞藻、排偶、音律等非常讲究,但也由此带来了内容的华而不实之弊,唐代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殆至晚唐,古文运动也终于趋向衰落,使得文风重新回到讲求雕章琢句的境界中去。到了北宋苏轼时代,则又提出师法韩愈、文道统一的观点,于是才有了所谓宋朝散文六大家,也才有了苏轼的这篇平易自然的《赤壁赋》,但在形式上,赤壁赋则依然有前朝遗风,保留了主客问答的华丽形式,作者虚拟出一个“客”来,用于和作者对话,表现作者思想中矛盾的一面。苏子同客在情绪的宣泄上是完全不同的,想法有差异、表达有区别,这很明显是作者苏轼在贬官外放后的痛苦的人生思索。教师若是带领学生细推究之,则完全能够从中发现作者痛陈其胸前空阔的思绪。这种形式取法于屈原等先贤,受汉赋文章形式的影响,然而苏轼又能在文章中大胆打破辞藻、音律等的桎梏,克服其弊端而彰显其优美,这是值得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表达的。

三、作者的人格之美

《赤壁赋》创作的时间,正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之时,在心情极度困顿、精神压力极大的情形下,他自然更容易有一种世事无常、人生若梦之感。然而可贵的是,作者苏轼并未因此对人生采取否定态度,而是想办法自我超脱,以一种超然旷达与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境遇。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去发现,在文章里面,作者渴望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里找到感情寄托,这是不屈从于生活无奈境遇的良好心态。了解了作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后能够发现,苏轼胸怀旷达,而且在政治上颇有远见与抱负,但当这种抱负无从实现时,他只能在月夜美好景色中自顾酣畅淋漓与酒酣耳热,同时在月光盈虚中体悟万化。特别是当写到想当初魏武兴兵南下、横塑赋诗的一段历史时,此时的苏轼虽然会产生“千古风流人物”俱被大浪淘尽的悲凉之慨,然而与此同时,他还有一种英雄可贵之处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被冲淡之想。精神可以永存,无论是英雄还是凡人,只要具有旷达和超然的心态、刚直和赤诚的境界,就能够泰然面对各种人生不幸,也就能使自身价值为世所见、为人所钦。所以,暂时的苦楚又算得了什么呢?一切都可以放开,因此苏轼最后落笔道:“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体会到了《赤壁赋》这篇千古名文的文句之美、形式之美后,还应当继续深入了解,明白使文句之美、形式之美得以展现的深层次原因――作者那心灵的高尚之美。苏轼将其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的一切、还有时代变化中自然流露的一切,都倾注于自己的文章里。学生如果细细品味,是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苦痛的,然而他却因苦痛而富饶,由沉醉而清醒,在打击面前变得更加坚强,特别是在他由京城向外流放的过程中,更能够从虚无走向现实,体味到民风民情,从而为接下来的政治抱负奠定基础。这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是支撑文章不朽的原动力,更是千载之后课堂中学生需要深入体味之处。

后赤壁赋范文第5篇

星期五

今天我真高兴,我们二年级所有的师生去赤壁公园春游。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我们开心地唱:“走走!走走走!我们大家手拉手。走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

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赤壁公园。一进门走过一座小桥,看到宋代大诗人坡的石像,他昂着头,手里拿着一本书,仿佛在豪放地吟着诗词呢!

石像四周,是一片片翠绿的竹林,还有高大的树、碧绿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鲜花。

石像后,是东坡赤壁。东坡赤壁位于龙王山东面的山坡上。是倚山而建的古代建筑。

我们走进了东坡赤壁,先来到了二赋堂,汤老师指着墙上的草图和文字轻快地说:“谁会读上面的字?”“我!”“我!”同学们争着回答。这些文字是坡写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顺着石阶往下走,我们又来到了睡仙亭。传说坡和他的朋友喝酒喝醉了,就躺在这张石床上。后来人们把这儿叫睡仙亭。

接着,我们又去了放龟亭。一眼望去,亭下是一条长长的河!河里有几个石龟,像是刚被人放下水的。

河里的许多小船,有的像天鹅,有的像兔子,还有的像公鸡。人们划着小船。兴高采烈地游玩。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法庭内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