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管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满足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
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指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社会进步靠人才、文化发展靠人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旧靠人才,可以说人才是万事皆兴的重要驱动力。同理,各行业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高级应用型经管人才,而人才的塑造取决于高职院校培养教育。
(二)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
当今社会形势下,社会市场演变为若干个子市场,如房地产市场、产品市场、证券市场及人才市场等,其中人才市场是确保各类子市场稳固发展、壮大的基础。随着各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之间的竞争,此时各企业若要稳固立足于市场中,必须挖掘更多的人才,而人才的形成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状况,其中高素质、高水平高级应用型人才衡量标准便是职业素质指标。
二、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构成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
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质指的是敬业乐业精神与合作的态度。其中敬业乐业精神是指将工作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该项工作,及时发现自身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而合作的态度是指时刻树立积极向上的、负责任的、诚实守信的等合作态度。
(二)职业素质的内容
第一,职业知识。要求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明确经管职业岗位特点与培养专业能力的要求,认真学习掌握关于经管类课程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直接关系到经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日后更好胜任于经管职业岗位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二,职业道德。任何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规范,尤其是经管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范经管专业学生日常工作行为,防范不合规、不合法现象的发生;第三,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调动学生参与经管专业学习及经管职业工作积极性的关键,为经管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导向作用;第四,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即为高职院校经管专业毕业生从事经管职位的实际操作能力,该项技术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其需要在日后工作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实际上,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经管专业毕业生工作绩效状况。
三、加强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大对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理想的主体意识培养
经管职业意识既是学生参与经管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又是学生参与经管职业工作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所以要求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加大对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理想的主体意识培养。一方面,要增强经管专业学生经管职业意识,促使其能够全面准确认识到经管专业在社会市场中所起的积极效应,从而激发经管专业学生开展经管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经管专业毕业生在经管职位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帮助经管专业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管专业课程学习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如此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
(二)以职场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各项体制变革不断深入,给予经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也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一,大力推行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即鼓励经管专业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尽可能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从职业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二,落实好典型示范活动,要求高职院校借助黑板报、广播等平台加大对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的宣传。或者,高职院校邀请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置于高职院校开办座谈活动,要求他们向学生阐述自身的实际经历及感想,让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感化学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三)构建完善的学生技能、素质评价反馈体系
一、跨专业综合实训的必要性
1、跨专业综合实训是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其学科本身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关联性,实行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有着势不可挡的必要性。
2、在高职教育中,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对实践的感性认识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掌握, 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训练意义重大。基于这原因, 不少高职院校创新式的提出了校内实习的思路,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方针经营环境搭建和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问题,解决了经管类学生实习困难,实习效果不好的问题。
3、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需要其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其本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企业的需求角度,为了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的人才,加强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建设,通过训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其专业知识,模拟与现实接轨企业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对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改变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跨专业综合实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在当前不断备受重视,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存在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对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认识不够。由于经管类传统重知识轻能力思想影响,部分学生对于跨专业实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性缺乏充足认识。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承担着企业不同的岗位,部分学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因此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的发挥,也影响了实训效果。
(二)实训师资队伍数量不够,实践能力不足。教师课程负担相对较重,在承担理论课程的同时参与实训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师在理论知识丰富扎实,但缺乏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实践培训投入不足,创新训练不够,造成师资队伍整体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样对于跨专业实训的质量不能保证,预期效果下降。
(三)资源投入不足。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训资源配置非优化,不少院校对于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不足。尽管建成基本的硬件设施,但是在软件设施方面和基础环境的建设上有待提高。
三、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内容
1、创新教学设计内容。在课程设计上,根据学院教学计划,合理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根据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仿真市场环境,模拟企业经营情况,并设计学生实训的任务。
2、规范教学组织。实现跨专业,跨班级混合组队,多组同时开展。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现场互动式实训,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3、落实教学过程实施。每间教室分别设置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协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并根据具体的实训情况,根据实训进度,适时调整实训节奏,提高实训的饱和度。
4、落实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教学综合评价,由主控老师根据系统自动评价和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考核学生岗位能力,专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学院应对实训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站在高职院校发展的角度,应对跨专业实训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并投入。协调各方资源,做好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完善实训场地、丰富教学配套设施等,建设更真实的职场环境,并提供适当的配套资金。
四、跨专业实训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关键词: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29-02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对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讲,如果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话,则会认为这是一门抽象枯燥、难以记忆和理解、非常不容易学的一门课程。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统计学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统计学的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一、当前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通过参与某些教学研讨会、专业教学论坛和专业教学群,与若干高校经管专业的统计学教师交流沟通,了解到目前统计学实践教学日益得到重视,但由于教学理念和条件的制约,也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体现在学时安排不足上。实践环节所给予的时间普遍不足,甚至许多学校根本没有给予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各学校统计学的总学时大约在40~70个学时,其中,50学时以下的教学安排仅理论教学就相对紧张,因此,几乎无法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50~60学时的统计课程,除完成理论教学外,可以拿出8~10个课时的实践课程,相对能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0~70学时的教学安排,其中,拿出10~20个学时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就比较理想。而多数院校统计学学时大约在50课时左右,因此,实践教学安排不足是通病。二是体现在相关教学设备支持不足上。有些学校统计学课程没有安排上机,教师在各章的讲述中只能对软件进行演示,这就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往往演示结束就忘记的差不多了;还有些学校对于统计学的教学软件支持不足,仅仅有excel,而缺乏更加专业的软件,比如SPSS、Matlab、SAS、EVIEWS等。三是体现在考核要求弱化上。传统考核方式主要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而很少把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纳入考核的范围,在此指导下,实践课课程考核可能没有单独成绩,也可能把实践操作作为考查课来对待,弱化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能通过考核。四是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从学校到学校,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对实践能力的锻炼先天不足;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就要不断对教师进行专业新知识的培训,某些学校培训经费少,减少了学校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
二、提升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几个环节
(一)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安排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保险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此课程,在学生层次上有专科和本科。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针对学生的数理基础和各专业课程对统计学知识的需求,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及课时的多寡安排教学计划。比如,市场营销方向,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学生今后工作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抽样推断、统计预测等有关章节就是实践教学的重点章节;生产管理方向可以侧重生产统计,利用真实的统计凭证对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进行统计核算,认识并掌握统计账簿登记的基本原理;经济学方向可以注重定量分析、实证分析,既可以与民生相关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区域差距等经济社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等宏观问题相结合。只有选择合适的实践课题,才能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要有完备的教学组织程序
要提升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应认真研究和不断完善统计学实践教学方法、步骤及内容体系。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要编排好实践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对于实践教学学时、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要求及考核方式要有个明确具体的安排。二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的指导,控制好整个实践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既要解决实践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又要让学生把实践中得来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认识。三是要注意做好学生实践情况的评估及实践成果的应用。要对每名或每组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鼓励各组之间相互学习,鼓励将实践成果进行发表或进行建言献策,将成果进行实际的推广应用。四是改革考试方式,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核方式要注重各种能力的考查,考试模式除通常的闭卷考试外,还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讨论、答辩和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分析报告、调研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着重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统计理论和方法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组织实践教学方式
1.课堂现场演示教学
对于某些没有实践教学安排的统计学课程,因条件有限,可以根据实践之需现场演示。在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上,EXCEL软件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极为普遍,所以具备现在演示的条件和推广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依据EXCEL的函数、电子表格和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可以适当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课后再通过上机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释数据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原始数据、次级数据的能力和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把社会经济现象纳入课堂,如中国宏微观经济分析、公共政策与区域规划分析、股市业绩评估、财务分析、金融资产市场分析和调查、数据挖掘等案例,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例应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社会经济,接触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经济统计分析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案例的了解、分析或体验,加深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熟悉和掌握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3.上机实验
对于有上机安排的实践教学,可以把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和预测软件介绍给学生,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数据处理软件Excel和其他有关预测软件等。另外,在调研实践中,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也需借助计算机进行处理,因此,必要的上机安排是不可或缺的。
4.校内统计调研
主要组织同学们做一些和自身相关的调研。比如,以学习成绩、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学习时间、消费状况等为调查内容,随机抽取部分同学资料,进行样本资料计算,进行估计和精度分析,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统计调查、统计汇总整理、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身处其中直接感受到抽样调查和估计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
5.校外统计调研
一是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某些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中,调查这些单位有哪些统计类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类,让学生形成研究小组,分组去解决某一类问题。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面对真实的案例和真实的数据,为学生设计研究项目,鼓励他们参与进来,让他们经历一个针对实际问题而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锻炼他们准确解释结果的能力。三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社会调查、信息咨询等实践活动,从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到调查报告及统计分析报告撰写,这些完整的统计分析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实践水平。四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建模比赛和创业大赛,其中,有定量分析的内容或难度系数高,或挑战他们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能力,通过这些有益的比赛,拓展他们对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有深厚和扎实的统计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经济管理知识,这样更容易打开应用统计方法组织实践教学的思路;其次,教师要能熟练掌握各种统计软件,并指导学生完成上机操作;再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极主动地充实自己,通过从事学术研究中的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到有关单位去调查、学习,大力开展与实际部门的横向联合科研等来提高实践水平;最后,通过如参加统计年会、国际会议、某些进修研讨班等学术活动增加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统计学是一门数据分析科学,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书丽.实践导向的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摘 要] 培养学生树立“大专业”学习观,目的使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又要满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大势所趋。本文结合财会专业的特点谈谈纳入经管大类招生的利弊。
[关键词] 人才培养;大类招生;科学性;不足之处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16-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08[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财会专业纳入经管大类招生利的分析
大类招生模式是指高等学校在招生环节上,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需要立即确定专业,只需要选择好“大类”即可。学生入校后,经过一至二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以我校为例,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前两年基础平台的课程后在大类内进行分流。分流采取2+2的模式,即学生用两年的时间修完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专业或专业方向继续学习,这种招生模式有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许多国家都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放在首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按文理大类招生及培养学生的做法,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它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也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二)有利于“宽口径”的人才培养
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可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拓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通过2年的按大类培养,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将“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学生总体而言,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利于改善学科专业结构
按大类招生能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克服原有院、系的框架,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实现多专业的有机组合。同时可以有效地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里,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以顺应科技发展综合化的趋势。
(四)有利于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按大类招生及培养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学校的学科及专业,对社会的人才需求都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减少了报考大学时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财会专业纳入经管大类招生弊的辨析
大类招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规律,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适用于任何学校、任何专业。
(一)专业分流无法体现学生自愿和社会需求
大类招生显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分流冷热不均。热门专业人人争报,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有多种出发点,有的是对某专业确实感兴趣、有些是听从家长意愿、有些是考虑未来社会需求及就业需要、还有些是目标不明跟着潮流走。比如,我们在2005级经管大类招生分流之前,对学生未来自愿所选专业进行了摸底,结果有90%以上希望选择财务和会计专业,而个别专业只有十几人选择,尽管有些专业还是学院的招牌专业,因为选修该专业的学生很少,最终变成萎缩专业。学院最后只能根据学生成绩分流。而成绩处于前列的学生,未必就是热爱该专业、打算从事该专业工作的学生,他们或许是趋众心理而选择。“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分流的原则就变成了“根据学生成绩”分流,长此下去,不利于专业建设。
(二)弱化专业基础课程教育
学科齐全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按大类进行培养,加强了基础教育,拓宽了专业口径,学生的适应性增强。但同时,由于财务、会计专业单科性强,在前两年学生并非明确自己未来所学专业,学科归属不一,所以对专业基础课本着知其然即可。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得尤为困难,专业课程只能后移,课时减少,授课减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业教育,针对性降低。加之学校学分有限、三、四年级部分学生面临考研、考证,财务管理、会计专业本该是文科类的技术专业,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学生却收获甚微,比如高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等核心课程学生只是浮皮潦草知道一点而已。
(三)教学资源无法合理配置
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致使各专业不能协调发展。这种专业分流方法,不可能事先知道最终的专业人数,当一个专业选的人很集中,师资力量、管理实验设备等都可能跟不上,无法提供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而选择人数少的专业,可能会造成师资、设备闲置,造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产生负面影响。一些前几年曾经热门过、社会上人才过剩、近年来比较冷门的专业,学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可能选择的人数也少,致使学校既不能因选择人数少而放弃这个专业,同时又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比如,近几年,综合性大学或学院(包括二级独立民办学院)的经管类专业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居多,师资严重匮乏,老师疲于上课,无法外出进修学习,无法钻研科研,甚至连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都挤不出时间,有些课程无法承担,只好外聘,教学质量是良心工程,而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劣只有自己衡量。
此外,大类招生与分流培养,需要实行相配套的选课制与导师制,教学资源需要新的组合和分配。
(四)不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特色
本科教育本身属于基础教育,而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直接就业。然而财会类专业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则更高。因此,大类招生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方案来支撑。将财会类专业纳入大类招生,势必将财会专业与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完全不同的几个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视同,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的发展前景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专业概念淡化,不利于进一步深造
大类招生实际上是推行和强化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在培养通才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学生淡化专业概念的弊病,近几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学生选择考研,继续读书。而考研录取规则悄然发生变化。以往研究生招生录取主要在初试。考生只要通过初试就能进入复试,而进入复试后一般情况下都能录取。对众多高校而言,20%的复试比例往往是走走形式而已。而目前这种录取规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招生单位越来越重视考生科研潜力和专业素质的考察,越来越重视复试,初试成绩比重越来越少。从考生进入复试分数线的要求来看,原来只要通过公共课国家统一分数线即可,而目前则对专业课单科成绩也做出了限定。特别是自主划线高校即使公共课成绩不好如果专业课成绩足够高也能进入复试。从复试分数所占比例来看,复试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教育部要求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而实际上一些高校尤其是自主划线的高校成绩已经占到了50%。复试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招生单位能够通过复试更加直观、有效的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潜质。这其中对专业课的考察占有最重要的成分。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研究生招生单位对广大考生的真实需求,也充分说明了专业课对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报考一些重点院校如北大、清华时,最困难的往往就是专业课,通常一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广泛、难度也较深。由于大类招生无法对专业进行精细化教育,所以学生考研征途中专业成绩成为一大障碍。
三、财会专业实施有效招生模式的思考
高校如何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精深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综合专业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实施“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分必要。根据财会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
(一)以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比较合适
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制订的,教育的核心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规律。目前有些学校是按照学院招生,一个学院就是一个大类,如果同一个学院里的专业相近还好,而有的学院专业大相径庭,则大类招生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这两个专业合为一大类,前两年甚至前两年半修读完规定基础平台规定课程学分,后面两年或一年半针对专业的侧重点加强相关专业的深入、精细化学习。
(二)以尊重学生兴趣为基本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分流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选择,志愿优先,同志愿的学生按学业成绩择优满足专业志愿;分流限定在就读的学科大类所含专业和专业方向内,不得跨学科大类选专业。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还要考虑专业的布局是否合理,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对没有如愿选上相应专业的同学,以采取鼓励性政策和指令性措施为原则,引导学生报读相对冷门的专业。
(三)以理科背景的学生为优先选择对象
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虽然常被称作“商务的语言”,但它的用途远远超越了商务领域。会计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经济环境,对日常事物进行管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人们来说,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管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然而,一般人认为会计是一门如同历史、地理的纯文科的专业,通过识记就可以掌握专业知识了,事实上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研究性特强的专业,学好本专业必须要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较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简单而单调的表面会计信息下隐藏着深层次原理和奥妙。凡是有理科思维方式的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方面较文科学生有一定区别,他们的理解和领悟性更高一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管专业 职业素质
一、加强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职业意识薄弱,职业道德认识肤浅
一方面,经管职业意识薄弱。多数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未能够全面准确认识经管职业的重要性,即较少考虑过未来职业规划、职业目标、职业道德等,以致经管职业意识薄弱,参与经管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经管职业道德认识肤浅。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中近一半的学生不知道经管职业道德要求,甚至他们认为经管职业道德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可有可无。
2.职业能力缺失严重
首先,专业能力缺失。经管专业职业素质既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保障,又是学生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有力途径。新经济时代下,各行业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经管专业毕业生因职业技能缺失,专业能力不高,根本无法满足各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因此陷入就业难困境;其次,关键能力缺失。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内多数经管专业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由于他们长期受到父母的庇佑与溺爱,导致其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竞争意识淡薄,承受挫折的能力与适应能力较低,从而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对经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分析探究发现,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包括多方面,从主观层面看,学生自我职业发展目标模糊不清、学生自我约束意识与求知欲不足等;从客观层面看,高校经管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需求脱钩严重等。
(二)加强经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满足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
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指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社会进步靠人才、文化发展靠人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旧靠人才,可以说人才是万事皆兴的重要驱动力。同理,各行业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同样离不开优秀高级应用型经管人才,而人才的塑造取决于高职院校培养教育。
2.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
当今社会形势下,社会市场演变为若干个子市场,如房地产市场、产品市场、证券市场及人才市场等,其中人才市场是确保各类子市场稳固发展、壮大的基础。随着各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之间的竞争,此时各企业若要稳固立足于市场中,必须挖掘更多的人才,而人才的形成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状况,其中高素质、高水平高级应用型人才衡量标准便是职业素质指标。
二、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构成
(一)职业素质的含义
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质指的是敬业乐业精神与合作的态度。其中敬业乐业精神是指将工作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尽自身最大的努力完成好该项工作,及时发现自身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而合作的态度是指时刻树立积极向上的、负责任的、诚实守信的等合作态度。
而从理论层面讲,职业素质指的是人在社会分工中因从事某种职业而应具备的精神、素养、知识及能力的集合。以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为例,其包括四方面内容: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
(二)职业素质的内容
第一,职业知识。要求高职院校经管专业学生明确经管职业岗位特点与培养专业能力的要求,认真学习掌握关于经管类课程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直接关系到经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日后更好胜任于经管职业岗位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二,职业道德。任何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规范,尤其是经管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范经管专业学生日常工作行为,防范不合规、不合法现象的发生;第三,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调动学生参与经管专业学习及经管职业工作积极性的关键,为经管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导向作用;第四,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即为高职院校经管专业毕业生从事经管职位的实际操作能力,该项技术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其需要在日后工作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实际上,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经管专业毕业生工作绩效状况。
三、加强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大对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理想的主体意识培养
经管职业意识既是学生参与经管专业课程学习的动力,又是学生参与经管职业工作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所以要求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加大对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理想的主体意识培养。一方面,要增强经管专业学生经管职业意识,促使其能够全面准确认识到经管专业在社会市场中所起的积极效应,从而激发经管专业学生开展经管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经管专业毕业生在经管职位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帮助经管专业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管专业课程学习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如此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
(二)以职场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各项体制变革不断深入,给予经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也越来越成为培养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一,大力推行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即鼓励经管专业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尽可能给予经管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从职业实践活动中认识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二,落实好典型示范活动,要求高职院校借助黑板报、广播等平台加大对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的宣传。或者,高职院校邀请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置于高职院校开办座谈活动,要求他们向学生阐述自身的实际经历及感想,让学生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感化学生,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三)构建完善的学生技能、素质评价反馈体系
构建与企业对接的学生技能评价体系。要求高职院校遵循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依据,结合各行业企业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打破传统的学生技能考核评价方法,置于真实工作环境或模拟工作现场对经管专业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准确掌握经管专业学生实际技能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完善措施,从而不断提升经管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另外,构建职业素质评价与反馈体系。应着力于高职院校、企业两个方面评价反馈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从高职院校层面看,以学生自身反馈、经管教师反馈等渠道反映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从企业层面看,以绩效考核等渠道反映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通过多方面评价反馈能够准确反映出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薄弱环节,为加强高职院校经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提供依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03).
[2]陈建新,甘迎春.企合作背景下高职经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3]李一鸣,刘玉泉.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2).
[4]郑玫.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与企业需求差异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