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问题及应对

心理问题及应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问题及应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问题及应对

心理问题及应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优生 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63-02

我从团委韦老师那里得知,少先大队干部小红想转学。小红也是我所教的学生,学习勤奋,成绩不错,学生干部工作也很出色,准备进入毕业年级了,在这个关键时期,是什么原因让她产生想转学的念头呢?

一、深入交谈,了解原因

带着疑问,我寻找合适契机与小红谈心,在交流中,开始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从小红的陈述中,我得知,小红是个留守孩子,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做生意,一直把她寄养在姥姥家,让她和舅舅一家生活在一起。姥姥重男轻女,对这个外孙女不够关心,舅舅、舅妈为谋生计,忙碌中也忽略了她。尽管生活上不存在困难,但因为缺乏关爱特别是缺乏来自父母、身边亲人的关爱,她的内心世界一直都是孤独的,甚至产生了一些她这个年龄不应有的一些想法:想早早脱离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家。谈起她的父母,她说对于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已经没有感觉了,她已经不在乎也不需要父母的爱了。谈到这个话题,小红的情绪还是比较激动的,或许在长期的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那颗渴望父爱、母爱的心逐渐被冷漠的相待所冷却。看到她那冷漠的神情、冷冷的话语,我似乎听到这个女孩心碎的声音。

这个在父母、亲人忽略中成长的少女,内心却很倔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从小学开始,她就很努力学习,一直担任班长,被同学们亲昵地称为“老班长”。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优秀的一面,既赢得老师们的喜欢也得到同学们的尊敬。从小学进入我校就读后,她也一直表现得不错,还被同学们戏称为“学霸”。可是,尽管小红因成绩优秀而被同学们所认可,但在她心里,看到班上的同学不曾努力学习或者不用付出太多有时成绩却跟她相差不大甚至有时成绩还超越她,她的内心就产生了巨大的失衡感,觉得自己拼命学习,只是取得这个只能称之为“理想”的成绩,别人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就能考出好的成绩,使她产生了较大的挫败感,甚至有时还产生了自卑感。而且看到班上的女同学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有些同学成绩尽管不是很好,但兴趣特长多,阳光快乐地学习、生活,她也很羡慕他们。不知不觉中,她觉得与这些同学有很大的距离,有时觉得很难融入到同学之中。这次引发她想转学的导火线是班上一个嘴碎的男孩子当着同学们的面直接说她皮肤黑黑的,长得不好看,导致她内心所隐藏着的不满、排斥等情感爆发出来,导致她想逃离这个环境,想离开这些她感觉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有距离感的同学。

通过倾听小红的陈述和对她进一步的了解,我总结出小红想转学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原因。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其对曾经期盼的父爱与母爱深感失望,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长期与姥姥、舅舅一家生活,因姥姥的重男轻女、舅舅关注不到,没能产生亲人之间的浓浓亲情。缺乏爱与安全感使这个好强而又倔强的女孩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渴望以自身优秀的成绩得到他人更多的关注或者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学校原因。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关注是她勤奋学习的动机之一。小学时因为成绩优秀、表现突出使她在师生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与评价。到了初中,除了对成绩的评价,才艺、能力、长相等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同学之间的欣赏、评价的多元性使她不再是班上瞩目的焦点,她产生了较大的失落感。而同学语言上的伤害又刺痛了她敏感而自卑的内心,这是其想转学的直接原因。

(三)自身原因。分析小红个性,其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既好强倔强又自卑敏感,表现在对父母其实还是很在乎但又表现出对父母迟来的爱的冷漠上;也表现在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上,有时既瞧不起班上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有时又羡慕他们拥有多项兴趣特长,羡慕他们开心快乐地生活。这种矛盾心理致使她情绪多变,心理起伏较大,有时充满自信,有时又忧虑重重。当出现一些对其不好的评价时,她就想通过换新的环境重新努力,以保持他人对她的高度评价,保持作为一名学优生的优越感。

二、心理辅导,转变观念

(一)运用同理心与小红建立信任关系

我既是小红班上的任课教师,又在学校担任领导职位。尽管平时小红与我关系较为融洽,但她来到“心灵港湾”心理咨询室时,戒备心较强。为了打消她的顾虑,我先从其最近的一次检测成绩说起,对她取得的优异成绩予以肯定,然后询问其近段时间的学习情况。说到这个熟悉的话题,小红放下戒备心理,滔滔不绝地说起自己的学习情况,看来她对自己的学习还是比较满意的。看到小红神情放松了,我话题一转,问她:“听韦老师说,下学期你不想担任学生会干部了,为什么呢?”她一愣,想了想,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转到某某中学。”“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转学吗?”小红犹豫了一下,说:“地理、生物这些学科,我有问题想去问老师时,他们总是不在办公室。”听她这么说,我知道这个不是主要原因。我说:“如果是这个问题的话,不需要通过转学来解决,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呢?或者你是否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我提供帮助吗?”我真诚地向小红表态,如果她真的遇到问题非转学不可,我不仅不会阻拦她,还会想方设法帮助她转学。我的真诚让小红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她最终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想转学的真正原因。

(二)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她纠正错误想法

我通过谈话、讨论、质疑等方式,尝试引导小红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因为班上个别同学侮辱讽刺自己,因为自己与同学相处时遇到一些问题就想要逃离,没有想方设法去主动解决问题,那么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到时出现问题了,又往哪里逃离呢?勇敢面对存在的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倘若解决不了,学会寻求他人帮助去解决,这样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经过几次坦诚交流,小红主动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主动与说自己皮肤黑的那名男同学沟通,请他学会尊重他人。如果解决不了,再寻求班主任的帮助。我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她纠正错误想法,使其最终勇敢面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而不再逃避问题。

(三)采用“空椅子”疗法,让其放下对父母的怨恨

打消小红想转学的想法后,从咨询中,我发现小红心里一直没能放下对父母的怨恨心理,影响她快乐成长。为此,我与她约好改期再来咨询。然后通过班主任找到她父母的电话,通过电话沟通了解了其父母的情况。

一个星期后,小红找到了我。在辅导过程中,首先,我提出是否需要我拨打电话让她与父母进行电话沟通,她一口回绝了,说:“我已经习惯没有父母的生活,这样迟来的父爱、母爱不要也罢。”我说:“那你肯定有些话想说但是不想直接与他们交流,对吗?”她默认了。于是我决定采用“空椅子”疗法,引导小红将心里话宣泄出来。我在小红对面摆上两张空椅子,让她想象父母就坐在自己的面前,并让她把对父母不满的话都说出来。小红最不理解的是父母为什么不把自己带在身边读书、生活,是不是因为自己是个女孩或者自己不够优秀?不理解父母为什么总是不打电话回家关心自己,在自己伤心难过、孤独无助时不知找谁倾诉。小红越讲越伤心,说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怨恨。在她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之后,我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她父母在外地谋生的情况告诉她:父母生意不好做,居住环境不理想,不想她跟着受苦。舅舅家环境较好,生活稳定。没能经常打电话回来,是因为觉得平时女儿成绩优秀,表现很让父母放心。得知女儿对父母产生那么大的看法,父母也深感内疚。我引导小红从她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建议她可以在假期去父母身边生活一段时间,既增加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又让她体验父母生活的不易。尽管多年怨恨没能马上放下,但小红已能初步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父母。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辅导,小红不再提出转学了,与班上同学相处融洽,学习态度端正、情绪稳定,变得更自信、阳光了。

心理问题及应对范文第2篇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批学生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及时的重视和指导,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导致学生外在行为失调、过错行为频繁的一个潜在的内部因素。现将工作过程中接触了许多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总结如下:

1 心理问题分析

1.1 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目标不很清楚,再加上初中毕业的提前竞争,他们考重点高中无望,心理有一种失落感,又由于社会不正确的舆论,认为上职业中专没有出息,从而进入职中又显得无奈;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

1.2 好奇心强与识别能力差。中专生刚到学校进入了新的环境,不善主动与人交往,比较孤独[1] 。但此时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甚至不顾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管教,出现逃学、旷课等等行为。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最后可能因此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1.3 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他们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差,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比如,两个学生产生矛盾后,班主任在询问情况的时后,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不对,第一句话大多都是指出对方的不足,不能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4 中专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冲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情绪有着强烈、动摇、不稳定、不协调的特点,明显表现出冲动和爱幻想,时而这样,时而那样[2]。例如刚刚还是高高兴兴,突然又怒气顿生;或者是一会笑,一会哭,情绪的变化起伏不定,难以捉摸。

有时还会出现行为障碍,如攻击行为、逃学、旷课等,有时因一点小事或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打出手等等类似的事件在校园里屡屡发生。

2 应对策略

2.1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如海上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如果遇到海浪、台风,将是非常危险的。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每一个学期班级里应该有一个大的或者几个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即定的目标,那么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收获。 转贴于

2.2提高自身修养。 引导学生平时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我观察,合理的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通过观察和反省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得到发扬,能够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是塑造自我形象和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了解自己的劣势可以扬长避短,自我鞭策。只有正确的了解自己,反省自己 和坚持不断地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才能很好开展成功的人际交往。

2.3融情入理,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善意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客观的说理,尊重的态度,无疑是我们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最好的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以理服人,强压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

2.4教育学生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我们可利用一些身体活动来缓解:比如散步、打球等。用词语或理智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或用注意转移来引导情绪的发生方向,能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的学生得以释放,同时充实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在活动中,他们的才华得以施展,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从中也建立了学生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 、荣誉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复杂性和情感性;尤其对中专学校的学生,我们班主任更要注意方式、方法,投入更多感情,这样,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有意义,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参考文献:

心理问题及应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策略

近几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经常见诸报端。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因小事与室友发生摩擦,便杀死四名室友;今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一名男生课堂上砍死一名教授;此外,大学生自杀的个案也在增多,11月1日《南方都市报》就报道的广州大学两女生24小时连环自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教育蓝皮书指出,2005年媒体报道了116起中国大学生自杀事件,据专家估计,我国近年来每年至少有100名大学生轻生,其中男生占29%,女生占71%。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值得社会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心智不成熟,容易冲动

大学生身体发育虽然成熟,但是,他们社会阅历少,心智不成熟。这一快一慢不和谐,就会产生许多矛盾,产生很多苦恼。比如说,男女同学生理上成熟了,就会产生与异往的愿望,但心理又不是很成熟,不懂得如何与异性健康交往,在恋爱的过程中,不会处理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就会产生失恋等问题。这是大学生烦恼、压力的重要来源。据专家分析,恋爱失败,是大学生寻求逃避,甚至自我毁灭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自我意识强,适应性差

大学生考虑的问题较多,如学习问题、经济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等,大学生对这些诸多的问题,自我意识浓厚,片面地强调个人主义,希望各种事情都如自己的愿望,不合自己的愿,就适应不了,适应的能力弱。

(三)理想远大,心理脆弱

大学生一般都胸怀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立志要成名成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现实是很残酷的,读完大学后,大学生们不仅很难成为各种专家,甚至连找一份心仪的工作都很难。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太大,少数大学生就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和不安。再加上父母的高期望值,要求子女出人头地,学生成才的压力很大,有的同学经不起挫折,一旦失败,就承受不了。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社交恐惧症

青年学生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但一些同学一到具体交往时,就出现恐惧反应,表现在不敢见人,遇生人面红耳赤,手脚都不知怎么放好,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就是社交恐怖症1。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的共同特点是,胆小、内向、自闭、孤僻、敏感和自卑,对自己缺乏信任,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二)神经衰弱症

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长期过度紧张而造成大脑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失调2。恐惧、悲伤、抑郁等,是本症常见的原因。患者极易疲劳,一天到晚精力疲乏,学习与工作效率很低,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患者容易激怒,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发生强烈情绪反应。

(三)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主要症状有四类: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也就是杞人忧天,常常觉得生活周围危机四伏,无所适从。

(四)强迫症

强迫性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重视细节、忽视全局。比如:写好信老怀疑自己写错了字或漏掉了字;投信后怀疑自己是否把信投进信箱去了;锁门后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洗手后担心没有洗干净;看见别人在商量问题,老怀疑是在议论自己。

(五)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其表现以心境的低落为主要特征。常表现为学习兴趣丧失、无愉、常常逃课、不愿与他人交流思想;思维抑制,反应迟缓,上课时精力不集中,精力明显减退,产生疲乏感;精神迟钝或过度激越,行为封闭,凡事缺乏主动性,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因自悲而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下降,学习成绩不佳;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由于学生抑郁症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极容易被认为是一种性格问题而被忽视,其对人体身心影响的程度可谓极大,因而成为困扰学生成长的头号“杀手”。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多渠道实施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减少或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更强调对正常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同时兼顾个别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危急事件的干预。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并统一协调三方面的力量,组成强大的合力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3。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尽快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思想意识,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例如,在活动中体现的团队意识,可以防止他们犯个人主义的错误,注重集体荣誉和团结精神,克服他们注重自我的狭隘的思想意识,进而健全他们的自我意识。

(三)实施有效的心理与能力训练方案。

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外,还需有实际能力的增强。因此,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专题的各种心理与能力训练活动,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活动内容包括自信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等,活动形式如演讲、电视欣赏、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等,也可开设诸如成功学、大学生行为指导、人际交往知识等课程4。

(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大学中应该建立大学生问题咨询中心,它的任务不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主要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使大学生心中一旦有困惑就可以咨询。大学里还需要设立学生事务仲裁中心,它类似于民事调解委员会,让处于纠纷中的学生有处申诉,使纠纷能够得到相对公平的处置。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心理健康,使之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优良品德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会品德高尚、人格完整。(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

[1]常文林,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J].潮州日报,2008

[2]李伟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心理问题及应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师范院校 “90后”大学新生 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

一、“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新生进行入学后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一直重视这项工作。根据近两年利用SCL-90和UPI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及后续的心理排查显示,入学的“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以往“80后”新生并无明显差异,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新生只是少数。“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着重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抑郁等方面。其中男生与女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间有明显差异,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也有一定差异。

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这6项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这3项上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这主要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导致的。女生天性比较敏感,感情细腻,体验深刻,更在乎别人的评价,情绪易受各种情境影响,很小的事情都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产生消极情绪反应,因此心理冲突较多,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就多。而男生一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长期积在心里,通常以躯体症状、敌对和偏执行为表现出来。

同时,测量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城市学生要低,他们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敌对等指标的平均分值上要低于城市学生。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城乡经济、文化差异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反映,此外与农村学生缺乏自信、城市学生排斥也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扩招,我院非师范专业学生已超过师范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师范专业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的满意度远远低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要求转系转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师范专业的学生。由于我院对转专业限制较严,导致一部分学生转不成专业情绪低落,无心向学,产生许多心理问题。

此外,“90后”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觉醒,有着更强的自尊感、成就感,竞争意识强烈,更重视自我价值的提升与实现,同时,师范院校低人一等的心理定位等,使得这些“90后”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都危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90后”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90后”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集中在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专业学习问题、挫折应对问题等方面。

(一)适应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新生们在不同的方面普遍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有些北方来的新生不适应南方的酷热干燥和偏淡口味的饭菜,“吃不下,睡不好”,精神状态很差;有些新生不适应大学生角色和大学的学习方式,“一下没人管,不知要干啥”;有些新生则出现人际适应问题,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感到无话可说,“只有用广东话交流才自然,才能成为知心好友,可是他们都听不懂”……对新环境、新生活适应不良,使新生们产生了许多困惑和烦恼,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少数新生一两个月都还无法适应,这将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困扰。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大一新生更多地表现在人际关系的敏感和人际交往障碍上。由于新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各自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或家里兄弟姐妹较少,在家里都得到较多的关注和爱护,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较少会考虑他人感受,与人交往中往往更容易产生摩擦、冲突与情感损伤,带来许多心理冲突。而学校里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恰恰有助于帮助学生们减少压力和冲突,本来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和无助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他们遇到的问题就更难得到排解和帮助,这种孤独感和无助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使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长相比较普通、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害怕与他人交往与交流,这类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交往愿望,但又害怕交往,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慢慢就变得不合群、我行我素、不被他人理解和遭排斥,最终形成冷漠、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另外,部分缺乏人际交往技巧的学生更易造成人际误解,感受更多的痛苦体验而变得敏感多疑、敌对、抑郁。

(三)自我意识问题。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临的最重要的发展障碍是获得自我认同感。按照他的人生阶段划分,发展自我认同应该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完成。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中学阶段,学习和考大学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奋斗目标,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选择和自主思考的意识,这实际推迟了个体自我整合的年龄阶段。因此,学生们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真正发展自我认同的。换句话说,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才开始真正地审视自己、关注自己,抬起头来看这个世界,看他人,与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这时候,有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多才多艺、能力出众,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大学生开始注重起自身形象,觉得自己不是太胖要减肥,就是五官不精致要整容,可是由于经济的不自主、不独立,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由此带来的痛苦也困扰着不少大学生。此外,“90后”大学生的自尊往往都比较强,而这种过分的自尊使得他们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和关注,他人随意的评价都可能引起他们极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四)专业学习问题。

由于中学阶段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许多中学生们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随心所欲,并没有真正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的则是缺乏主见服从父母意愿或跟着社会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去选择。结果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兴趣全无。有的大学生就天天找这个找那个,希望转个专业。但大学转专业并不如想象中的轻松简单,转不了专业的学生成天唉声叹气,无心向学。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足,学又学不好,很多学生开学不久便担心挂科,担心毕不了业,整天陷入紧张焦虑中无法自拔。在我们的后续访谈中,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多次谈到生活空虚、迷茫,专业学习压力大。有些学生的专业压力来自于教师过于严厉的管教,我院新闻专业的学生就反映说老师要求他们这些刚入学的新生每人每学期要写20篇新闻稿,近一半要发表于各种刊物或被录用为广播稿。在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新生看来,这是很艰巨的一项任务,时时如一块大石头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这是造成学生们抑郁、焦虑的根源之一。此外,大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造成许多学生不能适应,更加剧了专业学习的困难度。大学学习更强调独立自主,课外学习比课堂学习更重要,一些学生无法适应课外“没人管”,感到上完课“不知该干什么,很无聊”,课堂学习也觉得老师讲得过多过快,无法接受。这种状况慢慢就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机丧失,学习困难因此形成。

心理问题及应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高校毕业生,在高等学府中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对于毕业年级,院校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能否适应环境和情绪变化上;另一方面,毕业班群体自身也往往羞于主动求助关于环境适应和情绪调节的问题。但现实是,毕业生所面临的挑战和环境变化比大一新生更复杂,若不及时疏导,他们极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探究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势在必行。

一、高校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多重趋避心理

毕业班的学生,会面临许多选择,这些选择涉及面广、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常常让学生无所适从。

一是考研还是就业的抉择。当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文凭很多时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许多毕业生在多次求职碰壁后,会萌生继续求学深造的念头。与此同时,家庭经济条件、女生比较关注的年龄等因素,又会让这部分同学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考研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又担心现实因素的影响,想要尽早步入社会。

二是安逸还是挑战的抉择。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考编、考公务员仍然是学生的不二首选。当问及缘由时,学生又很犹豫,大部分人其实本身倒不是真的很喜欢这种安逸、一眼看到老的生活,而是受家人、朋友、社会的影响,觉得真正的好工作就应该是在编制内的,也就是所谓的“铁饭碗”。

2.焦虑心理

在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焦虑情绪测验时,不难看出,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因子要远远大于其他年级,即便是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交谈发现,毕业年级学生的焦虑情绪主要来自对未来的恐惧、迷茫和不确定。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既有师范类专业,也有非师范类专业,但仍然有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首选。非师范的学生去和师范类的学生共同竞争,本身就存在一定劣势,这就使得不安和焦虑愈加明显。

3.逃避心理

许多时候,当面对严峻的现实处于难以抉择的境况时,躲闪、逃避是很多心理承受能力欠佳的毕业生最常采取地一种负向心理防御机制。这类毕业生要么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装作对外界漠不关心,对求职毫无意愿;要么完全随波逐流,任由家人安排,从不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从不主动搜寻求职信息,只是一味地将家庭、学校作为避风港。

二、毕业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多重压力的冲击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当站在毕业的关口,似乎所有的压力一股脑儿地都冲向了毕业生。毕业班的学生每一天都在面对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都不轻松。毕业生本身正处于心里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没有成年人的阅历,生理与心理发展并未达到完全一致,在诸多如此棘手的压力事件面前,一旦掌控不好,就会出现问题。

2.毕业生自身定位的偏差

很多毕业生感叹,“老师,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工作。”那么,何为满意的工作?高薪、稳定、受人尊敬?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的“好工作”标准大都是外界赋予的,而并非从自身的角度所考虑。能够回答“适合我”、“可以体现我的自我价值”、“与我的特长相吻合”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

三、搭建学校、学生、社会的多维疏导平台

1.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以及正确的自我定位,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培训和指导。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就浙江师范大学而言,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安排于各个年级,从大一的意识唤醒、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行动,一直到大四的求职讲座,这样的安排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学校可以通过创设就业指导社团、就业指导工作坊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跟踪。同时,院校两级应适时地评估学生的自我定位,以便他们进行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