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德与生活教案

品德与生活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品德与生活教案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1-0091-02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效,用融入生活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实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脱离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抽象空洞化倾向,真正贴近生活,触摸社会,回归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体现出其存在折价值和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意义及价值

1.1针对课堂教学不良状况进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它忽视了直接生活经验的实际作用,忽略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个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丧失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相悖,极大地挫败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起不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和情感体验为索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是一门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密切相联的学科,它不但包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有极强的现实时代性特征,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将其知识性内容与生活现实性内容紧密相联,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广泛地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用融合的生活体验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理论与生活相统一,获得真正的政治价值观学习。

1.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单纯、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缺陷是改造了一批“真空”式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的复杂社会情境下却无所适从,因而,融入生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政治要素关系,并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发现社会生活问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用个性化的思考,剖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现真正价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运用及案例教学思考

2.1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有什么用”,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解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由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思绪进行转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理论体系,而是要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建构基本的主动性知识架构。

2.2其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教学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了提升“生活化”内容,要不断挖掘活用教材,讲究“生命叙事”,以学生的眼光、话题、范例为载体,对课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二次开发”;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强化和认知这些生活经验,用理论充实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入生活化的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开展课前5-10分钟的时事播报、新闻开讲、时事点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为索引,通过电视、广播、读报等活动为手段,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和可操作化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社会信息,打造趣味读物课堂,使学生融入在新鲜而生动的内容之中,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如沉溺于上网、痴迷于暴力倾向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明确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2.3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手段: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编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个性化的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案例的呈现时间,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到案例的分析当中去,教师用设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视频;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案例教学最适于进行分组讨论,其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环节,它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出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精心准备生活素材,使生活素材生活融入基础理论知识之中,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体验生活式的学习,在个性化的思考、小组合作式的讨论氛围中,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知、情、行相统一的生活化教学中,观察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内涵,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在学生的身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季士强,肖鹏英.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丁慧民.师生互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

Abstract: Activity that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many b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activity, if does not correct in time, will influence the smooth promo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Key words: improve; classroom activity; validity

《品德与生活》提倡活动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无法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作“秀”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课堂”将变成“秀场”,必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表演秀

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不仅需要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课堂中对于生成问题的处理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如果无视生成,一心只按照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课堂就成了表演的“秀场”。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们一起做》片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画自己的一只手,然后再要求他们画自己的两只手。在学生准备画两只手前,老师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画好自己的两只手呢?”孩子们议论纷纷,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老师,我可以把两只手蘸上颜色,然后贴到白纸上,这样就画下了自己的双手了。”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可以先画一只手,然后再画另外一只手,这样就画好一双手了”从教师提供的教案中我们知道,教师是希望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但是还有些事情是必须大家一起做才能完成。”所以老师希望孩子们的回答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可是,偏偏就有两个孩子的想法打乱了老师的原有思路,她也许心里明白,孩子所说的两种想法都很好,但是这样一来,又该怎样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美好呢?所以就只好“没听见”,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教学目标不会发生偏离。这种无视学生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不是教学,而成了一种“表演”。

防秀措施——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活动求实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什么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儿童有犯错误的权利,儿童有在课堂中得到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该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索并尝试解决。如果上述片段中任课教师能够及时表扬两个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大家悟出“你看,大家一起做,一起想,一起合作,就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们的课堂不是照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吗?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争议,不是忙着下结论,而是能够努力为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交流和感受,我们的孩子一定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活动秀

尽管课堂教学活动纷呈,孩子们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中,但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便可以称为“活动秀”。

[案例]辽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展示你的美》片段: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走路的姿势,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走路有精神。活动开始了,学生昂首挺胸,精神饱满,有的正步走,有的踏步走,有的同手同脚走……同学们议论纷纷,帮忙指出不正确的走路姿势。重新再试,学生还是不能自然走路。

防秀措施——围绕教学目标,活动求效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在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特别要考虑活动的针对性。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活动,才能达到活动目的,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才会有满意的活动效果。

3开放秀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安排、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并将课堂教学内容向外延伸,以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如果这个环节落实得好,我们的教学就实现了开放,如果是虚晃一枪,就是一种“秀”。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动态教学” 应用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君子不器”,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数教学课堂仍然将学生当作容器加以灌注。肩负着谈“情”说“理”的思想道德课也不例外,以教师为主角、以教案为剧本的“课堂教学剧”经常上演,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和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见解,导致本来鲜活的思想政治课失去生命的活力,造成思想道德教学与初衷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背道而驰。如此一来,不但可能浪费充满生机的教学资源,而且可能错过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值得深思反省。如何摆脱“课堂教学剧”的困境呢?我认为,关键是要还思想品德课堂于“人”,充分体现生长性、发展性的“生命”特点,建构动态教学课堂。

1.初中思想品德“动态教学”的提出

纵观当今思想品德教学现状,由于同时受到传统式和开放式两种不同教学观的影响,存在两种极端做法。一种是扎根于应试教育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说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甚至为了抢进度,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少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整个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教学过程。另一种是为适应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以开展问答和活动为主的“热闹教学”。教师问,学生答,问题大多简单肤浅,多而滥;或者直接把课堂上成活动课,课堂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最后却不知教了什么学了什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可能忽视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出现为了教学而教学,为素质而活动,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和问答活动生硬连接在一起。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前一种极端是“满堂灌”,属于静态教学,后一种极端虽然热热闹闹地问答或活动,但课堂“动”的幅度过大,偏离了教师的“教”和“导”及学生的“学”和“思”应有的环境要求,过犹不及。有调查表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引导与学生自主探讨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教育变成说教,不能板着脸教训人,又不能放任自流[2]。那么,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呢?客观要求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教学课堂。

2.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概念探析

2.1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动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情况。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动态”就是讲究事物的形成过程。“动态教学”就是指将动态的观点应用到教学中来,突出强调课堂活动的多边多重多形式的有效互动,更加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具体来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课堂是教学统一的舞台,表演者是教师和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就是通过交往。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集中体现主体(人)与主体(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地表现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教学而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1]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深植于社会生活实践及各种关系之中,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视课堂教学为动态发展的,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就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如何处理等问题展开学习和思考,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调动兴趣、激发求知欲、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各个知识点并潜移默化到行为习惯中去。由于其动态生成的特质,称之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

2.2外延

2.2.1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教学程序在教师备课时已经充分预设,但当其付诸实施时却不一定能完全一样。就知识点而言,从教到学再到用的轨迹是动态的;就课堂活动而言,师生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情感与认知之间、感悟与表达之间、学习与迁移之间形成的互动交流是动态的;就能力而言,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形成的教学相长,双方能力的提升是动态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2.2.2教学资源的动态性。一般认为,教学资源局限于课堂上所见,局限于教师所备,局限于学生所知。但“动态教学”就必须突破这一局限。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畅所欲言,引发学生生出源源不断的问题和层出不穷的观点,相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构成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力打力,旁征博引,前后搭桥,左右牵连,让教学资源有效“动”起来,将教学引向深入。

2.2.3展示个性的动态性。动态性其实还深植于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及同一人个性的动态发展。课堂是学生展示个性的平台,教学过程是学生个性展现的集合。在充分尊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展示,并在不断展示中不断充实、成长、成熟。

3.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的实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教学”观点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准确把握教学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编制好符合动态教学要求的教案,建构起开放互动、充满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3.1动态教学的起点:问题

在动态教学中,如果说落脚点落在知识点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的话,那么起点无疑是问题――将教材的知识点提炼成问题甚至是问题群或问题链。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没有设置问题的课堂是一潭死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基本丧失了学习思考的动力,试想一下,没有设置问题,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向在哪里?学习思考的深度广度到哪里?相反,教师提出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超越现实、超越时空、指向未来但又不脱离现实的问题,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的情境,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才会一次次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探索的主动性。在上《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节时,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田甜的遭遇》。就在学生受到深深震撼之时要求学生了解田甜的事迹思考四个问题――“自强表现在哪些地方?”“自强的意义是什么?”“自强和自弃的区别是什么?”“身边有哪些自强的故事?”四个问题组成一个问题群,让全班分组思考。在解决每个问题时,又串成一系列问题。如分析第一个问题细化成“大家认为自强精神有哪些主要表现?”“在田甜身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比如面对灾难的时候,田甜的态度是怎样的?”等问题。甚至穿插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用嘴含住笔翻书时,问题同样紧追不舍――“你能做到吗?感觉如何?容易吗?”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注意力在轻松氛围中不经意地集中起来,兴趣不断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动”起来就容易水到渠成。

3.2动态教学的目标:两元目标的统一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提出“动态教学”之后,我们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成预期性教学目标和生成性教学目标。预期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所确定的本节课要达到的预期目标,而生成性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师生、生生、生本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对产生的新体验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发展生成出新的教学目标,这种目标不一定是教学预期能够充分预设到的。在“动态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预期性教学目标与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生成性目标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来源于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预期目相比,更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而预期性目标是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是学生知识点掌握运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的客观需要。就一节课而言,预期目标可能是起码目标,也可能是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如果预期目标较低,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目标远远超过,那么教学就已完成了起码目标并向更高目标迈进;相反,如果预期目标较高,那么师生就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向预期目标迈进,确保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既定目标。总之,两元目标的统一,既有利于引导学生体验阶段性成功的喜悦,推动他们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又有利于教师在“动态生成”的教学中获得专业的成长与提高,获得生命的活力与价值。

3.3动态教学的纲领:弹性教案

教案是静态的剧本。因为教案的实施者是教师,而实施对象是学生,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不可能被教案百分之百预设,所以“动态教学”客观要求承担起教学纲领作用的教案不能是固定死板的,应该是充分预设又充满弹性的,为学生自由思维而预设充分的空间,为教学动态生成而留出足够的余地,使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互动发展的理想效果,这称为“弹性教案”。在弹性教案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主线,从学生的认知状况出发,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安排等采取弹性化预设[3],着重体现在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更好地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变通新策略,为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创设良好的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所有的预设都可以根据师生互动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修正甚至改变。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把握大方向、立足基本点,争取占有更多的材料,事先主动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合理预设师生、生生的智慧碰撞中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知识生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自身驾驭课堂的智慧,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生长点,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生成新问题、新体验。

3.4动态教学的方式:互动

动态教学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是动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实施教学互动必须充分考虑有效性问题,其设计的目的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避免陷入为互动而互动、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就具体操作而言,一方面要创设生动教学环境,让教学与环境氛围互动。比如在讲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民主氛围,通过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方式有效互动,身临其境体验法律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生动的教学环境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也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助推力。另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时机,让师生、生生、生本互动。比如我在讲授《为坚强喝彩》时,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坚强的认识,走下讲台扮演成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顿时课堂活跃起来,甚至有学生像模像样地模仿起名人接受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引入采访对象与观众面对面的环节,使学生们很好地互动起来。总之,在动态教学中,要注重通过角色扮演、录像观看、课堂游戏、诗歌朗诵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感受、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当然,动态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业效果的评价者,而且要成为教学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不断捕捉、判断、重组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一、有效教学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既然“有效”是针对“无效”、“低效”而言。那么“有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

(二)有效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教学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再次要求教师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四)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学组织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三)走进生活天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和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学生需要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来了》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开放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只有开放教材,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及时地把儿童生活的新问题、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之中,才能真正诠释课例中所蕴含着的道理。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内容必须是开放的,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三)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品生品社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课前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表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有趣导入的品德课是最成功的,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结合时政的品德课是最鲜活的,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形式多样的品德课是最开心的,学科整合的品德课是最喜欢的,现代手段的品德课是最愉快的。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挤出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更多的图片、资料、音像及音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认真设计教案,真正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好、上活,使其成为学生的朋友。

参考文献:

[1]秦娥. 守住德育目标 演绎高效课堂――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高效课堂”的一点思考[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07):59.

[2]董泉凤. 生活化教学,构建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4):36.

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自护;教学反思

“学会安全自护”是笔者参加淮北市品德课比赛时参赛的一节课,经过笔者和学校教师再三地思考和斟酌,我们最终确定了这篇教案。上完课后,学生意犹未尽,记忆深刻,是一次很好的品德教育课。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教案呈现了两组生活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社会生活现象,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提升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了解什么是安全隐患,如何学会安全自护,这便是“学会安全自护”一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立足学情,合理定位

就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安全常识,如道路交通有危险,用电有危险,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也会有危险,社会上有坏人等等,他们在口头上都能说出各种不安全的道理,但是,学生的年龄尚小,还不懂得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自己。所以在教学“学会安全自护”一课时,笔者将目标设定为了解家里、学校、公共场所等存在的安全隐患,学会并掌握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护自己,寻求自救的方法。

二、有条不紊,入情入境

培养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学习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旧经验基础上。任何架空的经验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是无益的。只有通过已有的经验进行新旧经验的交替整合,形成思考,得出新的知识与能力。为此,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建立的课堂情境必然也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1.美好生活,平安为伴

在“学会安全自护”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歌曲《安全弦》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知道美好的生活是与平安紧密相连的,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继而引出课题:学会安全自护,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警醒知晓,安全你我

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生活环境里,总有一些危险会被忽略,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危险时时存在。

在明理这一板块,笔者以“安全卫士”展示教材的主题图为切入点。首先,展示校园里的“滑楼梯图”;然后,随着“安全卫士”走出校园回家看看,出示“晾晒衣服图”。最后,出示“安全卫士”带来的第三张“施工场所图”。教师在展示图片的同时,不断与学生沟通与交流。面对早已司空见惯的场景,学生陷入思考,继而意识到哪些危险行为不能做,哪些危险场所不能去。

当然,生活中的安全知识有很多,除上述提到的典型事例外,在教学导行这一板块,笔者通过出示辨析题,让学生明辨对错。学生动手圈画自己身体不能被别人触摸的部位,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等。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安全宣传口号,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三、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

“学会安全自护”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连,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笔者充分联系实际,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坚持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拥有美好的生活,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整节课教学的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自护意识。如何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现总结如下。

1.以一首安全歌曲为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

开课伊始,笔者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意外伤害图片和触动人心的歌词,打开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之源,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2.创设情景,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三张主题图片“滑滑梯图”“晾晒衣服图”“施工场所图”和相关的视频片段,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小组讨论,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3.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知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笔者运用了视频情境体验教学法进行教学,如“雷雨天到来时该怎么办”,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课堂的表演,大部分学生都把安全自护知识运用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演练过程中有预见危险的判断,懂得用合适的自护方法躲避危险,体验深刻。

4.教学环节一步一梯,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