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老师的名言

描写老师的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老师的名言

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第1篇

初中阶段的写作主要是记叙文的写作。记叙文分为写人与记事。写人的记叙文重点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本课是人教版第三单元写作训练“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重点是通过人物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本节课通过对动作描写的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人物动作描写的技能。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养成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的习惯,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善于模仿,表现欲强,虽然已初步学习写作记叙文,但是他们缺乏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没有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与技能,没有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三、设计思路

通过科学合理地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使学生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写作训练过程中,逐渐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其爱劳动、孝敬父母以及做事情坚持不懈的品格。

四、学前准备

1.回顾七年级所学过的有关动作描写的经典课文片段。

2.看视频《爸爸去哪儿》之“王诗龄帮爸爸洗菜”,写一个300字左右的动作描写的片段。要求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选择准确的动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能体现王诗龄的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1.复习第三单元课文导入。

提问:通过第三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物描写都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

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活动二:了解人物动作描写的概念和动作。

【教师活动】

1.出示有关动作描写的名人名言。

2.出示动作描写的概念。

3.通过学生的表演来体现人物动作描写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1.学生朗读名人名言。

2.请三个学生进行夹豆子的表演,分别表现出急躁的、沉稳的、活泼的性格,其他学生通过他们的动作猜哪种性格。

【设计意图】

1.通过对名人名言的朗读,了解名家对于动作描写的观点。

2.通过学生的表演了解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作用。

活动三:课文经典片段赏析及练习与方法总结。

【教师活动】

1.出示经典片段一: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雪地捕鸟”和朱自清《背影》之“父亲过铁道”,多媒体展示例子: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学生活动】

1.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雪地捕鸟”的片段,让学生试着比较选择《背影》片段中动词填空,体会动词描写的作用。

2.总结动作描写方法一:选用准确的动词。

3.实践练习:选用准确的动词填空。

天啊,要迟到了! 我( )被子,( )床来,( )衬衣,( )鞋子,几步( )洗手间,然后( )毛巾,在脸上( )几下,( )屋子。

【教师活动】

1.出示经典片段二:魏巍《我的老师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文中的“好像”“轻轻地”两个修饰语去掉好不好?

【学生活动】

1.男女学生分读有、无修饰语的句子,体会动词前面修饰语的作用。

2.总结动作描写方法二: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即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

3.实践练习: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比比谁填得好!

天啊,要迟到了! 我( )踢开被子,( )跳下床来, ( )拽过衬衣,( )套上鞋子,几步( )冲进洗手间,然后( )扯下毛巾,在脸上( )抹几下,( )冲出屋子。

【教师活动】

1.出示经典片段三:鲁迅《故乡》

我到了自家的房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句中的动词“迎”“飞”能否互换,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讨论动词能否互换。

2.总结动作描写方法三: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教师活动】

1.出示经典片段四: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气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轮,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2.请一个男生朗读片段,并着重强调出文中的动词。

【学生活动】

1.体会学生朗读的效果和作用。

2.总结动作描写方法四: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动作进行描写。

3.让学生学会积累四种动作描写的方法。

【设计意图】

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动作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通过学习小组间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赏析能力。

4.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为后面写作实践作准备。

活动四:观看视频,片段写作。

【教师活动】

1.写作提示: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选择准确的动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

2.播放视频《爸爸去哪儿》之“王诗龄帮爸爸洗菜”。

3.请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用展示台展示出来。)

4.教师点评。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仔细观察片中人物行为动作的特点。

2.恰当地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进行自主写作。

3.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推选优秀片段。

【设计意图】

1.讲练结合,更好地巩固之前所学的抒情方式的种类及技法。

2.当堂点评学生的习作,能极大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使学习情况反馈更迅速。

活动五:佳作展示,交流赏析。

【教师活动】

1.收集优秀学生作品。

2.用展示台展示部分佳作,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

3.请小作者本人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

【学生活动】

1.学习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相互评价,教师点拨。评论标准:动词是否准确连贯;修饰语是否恰当;是否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2.小组竞赛,朗读优秀作品,学生互评。

3.仔细倾听并赏析学生的优秀写作片段。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习作的展示,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中的动作描写。

2.从学生例文中举例,指导学生学会动作描写的方法,让人物形象在动作描写中鲜活起来。

活动六:课堂总结课后活动。

【教师活动】

1.用名人名言谈动作描写的重要性来作总结。

2.课后作业:以“下课铃响了”为题写300字左右的片段。

要求:

1.仔细观察下课铃响时学生的动作。

2.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3.描写要突出重点。

【教学点评】

人物在动作描写中灵动鲜活

熊 洪

这堂写作训练课是在真正贯彻新课改下的一堂出色的写作课。这节课的出色之处,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词上。

1.兴趣

学生怕写作文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堂课刘老师充分抓住了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作文创设了鲜活的情景,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清新的画面与优美的音乐相结合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了一种平静的心境中;“夹豆子”游戏中肢体语言的表演让学生在体会准确动作选用的同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热播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视频,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的视觉效果更是让学生对动作描写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因而能很好地让学生依据视频中的画面描写人物的动作,让人物在动作描写中灵动鲜活。

2.逻辑

整堂课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课堂先引用高尔基、老舍的话强调动作描写的重要,引出动作描写的概念与作用,然后从例文中归纳方法,再到现场练兵,反馈交流。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刘老师课堂教学严谨务实的特点。

3.变化

灵活多变是这一堂课的又一个特点。单一的教学形式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意识疲劳,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刘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形式的变化几近化境。“雪地捕鸟”先背诵再分析,“买橘送别”先选词再分析,有的方法由例子归纳而来,有的由方法引出例子,有的方法边写边归纳,有的则只交待不演练,这些方法无迹可循,灵活多变,让学生自始至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反馈

注重反馈也是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特色。一是在课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学生的状态,教学一开始就用音乐为学生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中途通过游戏与视频调节情绪,激发兴趣,通过对学生情绪状态的细心观察来获得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二是课堂提问,通过师生双边互动获得学生接受效果的信息;三是当堂检查练习,通过检查来获得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信息。

5.亲切

整个课堂从走进教室到课堂结束,刘老师那温文尔雅的笑意始终写在脸上,课堂活动时,在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时,眉宇间的亲切与鼓励、目光中的肯定与关怀,总是给学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刘老师课堂教学的这种亲和力既是她对教育事业高度热爱的表现,也是她母性光辉的体现。

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第2篇

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情节描写必不可少。环境描写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衬托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场景、情节的描写,就能为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将读者带到一个特定的故事氛围中,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制造矛盾冲突

曾老师介绍,中考作文中,一般以记叙文体裁为主。写记叙文时,在开头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考生写作文时,开头可以跳出常规“顺叙”的思维,制造一个矛盾冲突,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吸引阅卷老师读下去。在文章开头即向读者展现事件的矛盾焦点,能增强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第3篇

快看,一片片金黄的梧桐叶犹如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飘落下来。梧桐树叶有的绿中泛黄,就仿佛一张张手掌;有的黄中带绿,好像美丽的蝴蝶;还有的是一片金黄,就像金鱼的漂亮尾巴。梧桐树叶,四周有很多锯齿,里面还有又长又细的叶脉。【描写生动语言优美】

你瞧!小荷作文教室楼下,银杏树的叶子跳着秋意盈盈的华尔滋扑向大地母亲的怀抱。秋风一吹,它的叶子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飞向蓝蓝的天空。它又像一把把小扇子,扇来了秋天的灿烂和凉爽。你用手触摸叶子的表面,就如同摸到小宝宝的脸蛋一样光滑。

快看!这儿有香山红叶,远看就像一团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近看,其实是很多香山红叶聚集在一起。太阳照在叶子上面,金光闪闪,就像天边晚霞一样美丽。【比喻形象 自然贴切】

我爱秋天,我更爱秋天的落叶。

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心独白 借景煽情 景物描写 语言积累

东晋政治家谢安,是个胸怀韬略而又风流儒雅的人物。一天,他和子侄们在园林观赏隆冬景色。忽然,朔风突起,浓云翻滚,竟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了。一片片雪花随风飘舞,谢安触景生情,朗声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吟毕,拈须微笑。子侄们知道,这是要他们联诗续句来打比喻了。这时,侄子谢朗瞟了大家一眼,拖长声音念道:撒盐空中差可拟。用白花花的盐粒洒向空中来比喻下雪,谢安感到有点意思,但总觉得不太贴切。这时,他发现侄女谢道韫嘴角含笑,便示意她吟诗。谢道韫落落大方地吟道:未若柳絮因风起。“真是妙喻!”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可不是吗?空中撒盐缺少诗的意境,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产生雪花飘飞的联想;而柳絮随风飞舞的比喻,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于是,一向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谢安,也满脸笑容地夸奖说:“道韫真是谢家的才女啊!”

作文也是如此。对于小学六年级的绝大部分孩子来讲,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明白已经不成问题,但想让自己的作文令读者印象深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实,想要让作文令人赞不绝口,就不能让自己的文字陷入平淡无奇,甚至索然无味的境地。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文字变得优美、迷人呢?不妨教孩子们一点“润色”的技巧,让孩子们的作文文采飞扬

一、润色从标题开始

有人说: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题目。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提供给了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就好比是人的“眼睛”。如果这“眼睛”迷人,魅力四射,那么定会吸引众多的人驻足,让人情不自禁或定睛,或回眸。在这定睛、回眸之间也许便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效果。因此,作文润色应从标题开始,比较这样两组作文题便可见一斑。

甲组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我的课余生活》

《一个有趣的实验》

乙组

《“喋喋不休”的妈妈》

《青青古筝悠悠我心》

《10+10≠20》

这是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甲组题目中规中矩,学生老老实实地照搬习作命题,引不起读者的任何注意与兴趣,当然也提不起读者继续往下读的欲望。而乙组题目就不同了:

《“喋喋不休”的妈妈》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从反感妈妈的“喋喋不休”中领悟其间隐藏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青青古筝悠悠我心》采用类似对偶的手法,不仅写出了我的课余生活是什么,而且标题产生的节奏感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10+10≠20》采用符号(特殊的数学等式)暗示了“各10克的两种化学药剂相混合却不等于20克”的科学实验的有趣、新奇所在。

二、润色从字里行间入手

小学生作文以记叙文为主,不外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几种。到了高年级,又以写人记事为主,大部分孩子可将一件事写明白,也可将一个人介绍清楚,但要做到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却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会发现,这大多是因为行文过多记叙,缺少描写。其实,在写作中,若能将叙述转化为描写,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让心灵说话,用动作传神,又能恰到好处地利用景物煽情,必能使语言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字里行间也一定会饱蕴着深情。读这样的文章,就如啜饮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一定会令读者心醉神迷,青睐有加。

1.让心灵说话

让心灵说话,其实就是进行一系列的描写将心里活动写生动,也就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潜意识等思想活动的描写。出色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心里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幻觉描写)和间接描写(动作语言描写环境烘托)。本文就如何利用直接描写的几种方法来给文章润色进行具体介绍。

原文: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内心害怕极了。

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此刻,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MP3,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用神态描写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面如土色,两眼死死地盯着老师那一张一合的嘴,……“王**90”,不经意间似一阵温暖的春风拂过,那本来早已僵硬的面部轮廓,霎时露出一丝诡异的苦笑……

用梦境、幻觉的方式润色:

老师在讲台前发试卷。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把我网住,使我不能动弹,不能挣扎。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失望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经过一番润色,显然已经把语言打扮得摇曳多姿、精妙亮丽,已经有声有色有形地将“我”紧张的心情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

当然利用心理描写进行润色,首先应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年龄等特征,写出他在特定环境中内心的想法,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还要努力表现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当然描写方法也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可穿插其它角度,如联想、比喻、侧面描写等。

2.用动作传神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哑女卖刀,她不会说话,无法用有诱惑力的语言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她灵机一动,抽出一把刀,把刀搁在一根铁丝上,铁丝顿时变成两截,但刀刃完好无损;她又手起刀落,前面的铁丝分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但买刀的人络绎不绝。顾客们众口一词:“好就好在她用动作说话,令人信服。”哑女卖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举动具体描写,那么所写的那个人便会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当然,利用动作描写润色要做到有选择性,要选那些与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相关的动作来写;要具体细致,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把动作发生、发展一直到结束的过程展示出来;还要准确筛选动词,在动词前合理修饰并配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例1: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例2:他发现塘边的狗尾草上,正停着一只红色的蜻蜓。只见弟弟瞪着眼,猫着腰,身子向前倾斜着,极慢极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突然他把手一伸,两个手指一掐就把蜻蜓捉住了。蜻蜓拼命挣扎着,弟弟乐得又蹦又跳。他用一根细线扎住蜻蜓的长尾巴,一手掐住细线的另一端,放开蜻蜓,蜻蜓就飞起来了。他跟着蜻蜓飞跑,口里还大声嚷道:“我坐飞机了,我坐飞机了。”

……

以上都是通过连续性动作的描写,配以合理的修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将动作具体化成慢镜头,使人物生动鲜活。

3.借景物煽情

当代诗人邹获帆曾说过:“不赋于外界景物以深情,文章也不会动人”。实际上,在许多语言大师的笔下,景物描写往往是一种艺术品,除了能给人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染外,还能给人以巨大的美的冲击力,闪着不朽的光辉。虽然只是小学生,但也不妨学习一下,做不到情景交融,但至少可以学会情景交织,让作文出类拔萃。下面就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学习。

利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天灰蒙蒙的,有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

利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巨人的花园》

利用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脑袋,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的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

――《槐乡的孩子》

利用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一夜的工作》

利用景物描写,衬托中心意思。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学会恰到好处的运用景物描写,会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比如写自己特别用功读书的文章,不妨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巧妙地用上以下景物描写,一定会有很不错的效果。

①夜渐渐地深了,风轻轻地吹着,窗外依然是一片寂静,就连蟋蟀也都停止了鸣叫。灯光也越来越明亮,一只飞蛾在台灯上空盘旋。

②偏头望向窗外,别人家的灯早已关了,只有一轮明亮的月光从窗外照进来;风吹了进来,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

③窗外一片寂静,没有一丝声响,只有空中那寥落的星星在注视着这寂静的大地……

三、润色别忘了主题

描写老师的名言范文第5篇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这个“难”首先难在小学生因为不会写而产生的惧怕心理,所以,克服心理问题是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范例引路。面对一个习作话题,小学生常常觉得无处着手,具体讲,就是不知道选取什么素材,也不知道怎样写才能写好,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容问题,一个是方法问题。讲师纯粹的理论讲解是没有用处的,因为小学生的理性认知远远达不到这一层次,这就要求老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形象认知规律,举例说明。由此看,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比如,教师举语文教材里的作家作品。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例如,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闰土》中捕鸟的一段文字: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这样,学生就对“细节描写”这个抽象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感性认识了,也知道了自己应该选取什么素材,对素材进行怎样的具体表达了,心理的第一道难关就突破了。

二.宽容学生模仿。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例如我们例举了《闰土》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学习后写出了《爷爷与羊》的习作:

爷爷推开羊圈门,羊以为爷爷来添草,便涌向爷爷,爷爷一手手牵一只出圈,一手关上圈门,然后在羊的头上地抚摸,羊以为爷爷给它挠痒痒,很乖顺地站着,爷爷乘其不备双手抓起轻轻地放倒在地,羊还等爷爷给它舒服,静静地躺着,这时候,爷爷一手从羊的肚皮处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钟,羊半个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爷爷把羊翻个身,又剪,毛剪完了,爷爷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觉疼了,这才站起来,爷爷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术——爷爷所剪的羊毛是个整体,你不仔细看的话会认为爷爷在抖动一张整羊皮呢。

爷爷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着,爷爷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个整体,这些足以爷爷的技术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三.鼓励学生创新。教师不仅要宽容学生模仿,更要鼓励学生创新。小学生的创新,不是习作各要素的全方位标新立异,而是局部的“点点滴滴”的求变。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后,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妈妈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一个小红包,走到灯下,一层一层地接开红包,钱呈现在眼前,妈妈的眉头一挑,嘴角一翘,一种欣喜写在脸上。她伸出一根指头在舌头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湿指头搓钱,边搓边数,数了十多张,用细线轻轻地一捆,递给我,说:“这是报名用的钱,装在内衣兜里,到学校后就赶紧交给老师。”

这个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把妈妈取钱数钱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真是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细节虽然是作品中细致描绘的最小环节,往往却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对人物的某一特征、环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于有意间播撒的细节珍珠处,作品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