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河手抄报

黄河手抄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河手抄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黄河手抄报

黄河手抄报范文第1篇

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母亲。

老师为了让我们更深地了解我们的“母亲”,就让我们回家制作一张关于“黄河,我的母亲”的手抄报。老师说,我们还可以借助电脑的帮助,还要注重真情实感。

于是我整个晚上就一直在忙着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我在网上摘抄关于黄河的资料,我也不停地问爸爸关于黄河的故事。当然,我也希望自己的手抄报可以获奖。于是,我画了一些点缀是手抄报更漂亮。

第二天,语文活动课总算到了。老师让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几个人几个人这样分。老师让我当我们小组的小组长。我们在准备的时候,大家互相交流,并且交换各自精心准备的手抄报。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起来。我的心“砰砰”地跳着,好像有小鹿在里面乱撞。随着预备铃的结束,老师开始了开场白:“今天阳光明媚,我们要在今天举行一次活动课。为了让这堂课更加生动、有趣,有几个环节来完成这节课。有必答项目,也有抢答项目。答对的组进行加分,哪个组得分最多,是有奖励的!”

我们都盼着题目能简单一点,等待着自己能答对,为组里加分。老师在投影上“亮”出了第一道题:关于黄河的谚语。这个题目有很多同学不会。于是轮到下个组了,他们的组员回答的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我们都以为第一颗星星非他们莫属了。但是老师说:“这位同学说的是俗语,有同学会关于黄河的谚语吗?”我想来想去,我们组没有一个同学会,轮到下个组时,我才猛地想起:“‘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也是谚语”。真可惜,到嘴的鸭子飞了!

我印象最深的一题是:“听一首没有歌词的歌,唱出一句的组加一分,歌曲放两次。”于是老师放了一首关于黄河的歌,但是没有歌词。同学们都在静静地听着。歌放完了,却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教室里鸦雀无声,沉默了好一会儿,我们组的小珊勇敢地站起来一展自己的歌喉,当她唱完时,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接着陆陆续续就有一些同学站起来了。

这次的活动课就在下课的铃声中拉上了帷幕。

这一节活动课真有趣。即使我们组没有得到奖励,但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口才,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黄河手抄报范文第2篇

一、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活动的综合性主要体现为学科内容的综合、教育功能的综合和考察评价的综合。加强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已成为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

2.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过程。

3.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知识竞赛

在教学《探索月球奥秘》《黄河,母亲河》这两部分内容时,我指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出题,分必答题、抢答题。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找好主持人,进行小组之间知识竞赛的大PK。同学们比赛兴趣很浓,每个组都设计了不少题目,小组之间“火药味”很浓,竞赛开展得很成功,学生从活动中获益不少。

2.举办朗诵会

初一下册第三单元是以爱国为内容的文章,很多文章很有激情,针对这一点,这次活动的重心就放在爱国诗歌朗诵上。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一首爱国诗并读熟,先组内预赛,再每组各选出两名同学参加班上决赛。这样,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朗诵水平。

3.制作手抄报

制作手抄报工作量大,我们要求学生按兴趣自由结组,并由学生自告奋勇担任各组的“总编辑”,全面负责分工。在开展“漫话探险”活动时,我就布置学生以制作手抄报作为活动汇报,四个版面内容分类设计内容,如:名人探险故事,名人名言,国内外航天探险新闻,我心中的“英雄”四项内容。

4.俗语、广告语搜集大比拼

俗语、广告语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内容,对他们的搜集可以使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类活动也是将全班划分为几个小组,提前布置好让他们搜集,比赛时确定内容,看哪个小组在固定的时间内回答的数量最多,学生兴致很高,乐于参与其中。

5.自编自演话剧

初中很多文章适合编排成戏剧的形式,针对这一特点,对于课本中的很多文章让学生自编自演,找好导演,自选演员,用现代流行语对文本进行演示,如:对初一教材《两小儿辩日》进行演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黄河手抄报范文第3篇

一、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旅游业”的教学中,教师经常讲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实际中并不是这样,旅游景区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等污染现象,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去质疑,如何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呢?学生就会回答:“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破坏景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等等;“怎样解决?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学生根据日常所闻所见,就会提出使用电瓶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地理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大有作用,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学生就有兴趣学。

二、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况。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 加快。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构,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精心准备,开拓视角,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前精心准备,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做到条理清晰,要备学生、备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有大学科意识,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优势,横向联系,为地理学习服务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对于地理新课程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的观念,要具有大学科的意识,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增强知识渗透意识。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时,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习了黄河颂、话说长江等部分内容,在学习“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时,历史老师对此已作了一定的介绍,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如查资料、手抄报等。作为地理教师,我在教学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分组探讨,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1.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面对学生的表现,我欣喜无比,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科独自的进行,应该是各个学科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进度、动向,这样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才能使学生探究的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五、学会倾听,积极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黄河手抄报范文第4篇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写诗、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开国大典和十一庆典、“五十”国庆大阅兵的录像)。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著名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五、活动设想

对于如何过国庆节,学生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着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但国庆节的由来及对祖国的理解,是一年级小学生认知区域中的一个 “盲区”,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过生日”这一生活情境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观看祖国风光录像知道祖国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五十”庆典录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人们庆祝国庆节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61周年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

三、活动日期:

20XX年10月1日

——

20XX年10月31日

四、活动安排

1、诗歌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感恩祖国”、“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班级选拔

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的祖国(或学校)”诗歌自创活动。国庆假期结束,各班选择3份优秀作品上交。文本稿送交顾静雅处,

电子稿件发送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10国庆节安排—感恩征文文件夹。

第二阶段:校级评比

语文组及大队部组织老师对征文进行评比,各年级评选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评委老师:陈思羽 高丹凤 任亚娟 吴旭娇 虞筱熹

第三阶段:校级展示

优秀习作展示:

(1)学生誊写获奖习作,进行展览;

(2)各班利用班队课欣赏同学们创作的诗歌。

(3)利用红领巾小广播朗读获奖诗作。

上交截止时间:

20XX年10月11日

2、手抄报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以感恩祖国为主线,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自拟主题

参与对象:5——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感恩祖国”手抄报创作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报道,积极了解国内外新闻,特别关注建国61周年以来,在民族团结上做出的努力。国庆假期结束,各班至少选择2份优秀作品上交。

(2)在8K纸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写,自己画,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办出具有特色的小报,增强学生的美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上交截止时间:

20XX年10月12日

3、格言征集大赛

参赛主题:“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4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格言”创作活动。国庆假期结束,各班至少选择5条格言上传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XX国庆节安排---感恩格言文件夹。

截止时间:

20XX年10月12日

4、班队课安排

主题:“感恩祖国”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安排:

一年级聆听爱国故事(或观看视频)并进行爱国教育;

二年级学唱爱国歌曲并进行爱国教育;

三~六年级举行“我对祖国知多少”知识竞赛,竞赛方式由年级或者班级自行安排,竞赛题目在网盘---大队部---20XX国庆节安排中已共享,请 班主任 老师提前下载。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给与加分,并纳入四好少年评比。

5、板报竞赛

参赛主题:“ 祖国妈妈,我爱您”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检查时间:

20XX年9月30日中午 12:00

6、班队活动展示课。

主题:“感恩祖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黄河手抄报范文第5篇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实践途径上提出要加强法治保障,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构建绿色社区家庭,培养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充分利用语文活动无处不在的情感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之一。

各个年级语文教材都安排了鲜明的环境保护主题的课文,比如写景文本本身就包含了生态知识和情感的因素。笔者对语文教材粗略统计,与生态直接间接的有关文本占总篇幅1/5以上。抓住文本中这些含有生态价值的人文思想,在言语实践中进行道德生态教育,无疑是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易行有效的方式。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谈一谈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在文本学习中渗透,初步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1.主题阅读,营造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

执教《长江之歌》,笔者没有简单地引导学生读读本文了事,而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功夫:提供歌词创作背景的阅读材料;收看电视节目“话说长江”,欣赏“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相关节目片段;向学生介绍关于长江、黄河水资源的历史发展状况。上课开始,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用第二人称说一说“长江是……”。预设话题:“长江,你是母亲,你是无穷的源泉”、“长江,你风景秀丽,宛如一位俊美的少年”、“长江,有时你也是一头洪水猛兽”。

学生根据自己占有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认识了长江的文化历史和生态变迁,以及对我国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理解就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撑,在言语学习的同时感悟到诗作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明了壮丽的祖国山河存在于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

2.文本阅读,领略生态环境之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九寨沟》《鸟岛》《拉萨的天空》《灰椋鸟》等描写风景优美的课文时,笔者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验情境,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比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从文本中感悟拉萨天空“蓝”的特点,同时配乐播放各种天高云淡、令人心旷神怡的拉萨图片,令学生仿佛置身在空气纯净、高远壮观的大自然中。学生感慨之余,自然而然感悟到没有被破坏的原生态的自然之美,激发起珍视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情感。学习《灰椋鸟》一文时,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不仅让人产生愉悦感,也对为此做出贡献的林场工人产生敬意,在交流这些话题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的生态价值观。

二、在拓展学习中渗透,加强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树立生态道德价值观。

1.在“说”中渗透

“说”是有效地将“读”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训练方式,也是学习者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吸纳、表达的过程。如学习《黄果树瀑布》,学生在赞叹气势非凡的黄果树瀑布的基础上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作用,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 同学们,由于近年来干旱频繁,很多游客不远千里去欣赏黄果树瀑布,却只看到几缕稀稀落落的水流甚至是干枯断流的情境,如果你在场,你能给游客描述一下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吗?为了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洪涝或旱灾,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在“写”中渗透

相比较“说”,“写”更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刻性。《长江之歌》课堂学习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写一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或《保护家乡盐河的倡议书》,拓展了知识,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在学校、家庭掀起一股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舆论。又如抓住写公益广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观察校园、公园、山林等处的宣传标语,自己也练习从各个方面拟几条保护环境、文明生活的广告语。

这样,学生在“说”(“辩”)和“写”中既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能力,也经历到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

三、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生态保护技能,养成生态道德行为。

对于学生们来说,保护生态环境,要紧密联系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利用大语文学习观,将文本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平常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教育契机,培养生态道德习惯。

1.利用节日纪念活动进行渗透。教学《走,我们去植树》,学生们在优美的诗歌诵读中感受到植树造林对人类环境的重要意义。为了将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恰逢植树节前,倡导学生行动起来,每个人栽种一棵树,并认真看护管理小树直到它生根长大,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形成生态道德行为;学习《放小鸟》《鸟岛》等课文或者在爱鸟周时,动员同学们了解鸟类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禁止捕鸟;利用环境日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出黑板报、手抄报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无烟日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家庭成员戒烟,远离。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养成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