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成果颇多,但很多文章的共性是多从“词义”和“语法”角度来对近义词进行辨析。其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尤其要注意“语用”在辨析时所起的作用。在辨析近义词时关注“语用”,其关注点是说话人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合适地、得体地使用语言,以及听话人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正确理解或推断出说话人意思等方面,以下我们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语用”在辨析近义词中的应用。
一、适用对象
所谓“适用对象”就是看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和哪些词搭配。在交际中,除特殊场合外,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遣词用句是自然的输出,因为早已习得,而对于外国人,则需要学习。
1.1近义词动词
对于近义动词,可以从其本身的特点和与之相关联的成分的特点来进一步细化分析。
1.1.1动词是否及物
对近义动词进行辨析可以先看它们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例如,“旅游”和“游览”,我们可以说“我游览了哈尔滨”,但是不可以说“我旅游了哈尔滨”,这是因为“旅游”是不及物动词,而“游览”是及物动词。
1.1.2动词的时态
在辨析近义动词时要注意动词的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例如,“祝”用于未然,而“祝贺”却用于已然。因此我们会在高考前说“祝你考上大学”,而在得知成绩后说“祝贺你考上大学”,反之则是不正确的。
1.1.3动词是否具有自主性
一组近义动作动词,可以从它们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角度来进行辨析,也就是看它们的动作行为是否受人控制。例如,“降落”和“落”,二者都表示物体从高处向下运动,但“降落”是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而“落”除了表示人可以控制的行为之外,主要表示人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伞兵慢慢从空中降落下来”,也可以说“伞兵慢慢从空中落下来”,但我们不会说“秋天树叶都降落了”,只能说“秋天树叶都落了”。
1.1.4动作行为主体是否一致
近义动词的差别还可能存在于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主体上,即动作的发出者是否相同上。例如,“侵犯”和“侵略”,“侵略”的动作主体只能是国家,而“侵犯”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团体或个人。因此,我们认为“侵犯我国领土或侵略我国领土”都是正确的说法,而“侵略了她的人权”是错误的句子,应该用“侵犯”。
1.1.5宾语特点
辨析近义的及物动词时,可以从其所带宾语的不同来进行辨析,这就要看所带宾语的类型是名词性宾语还是谓词性宾语;名词性宾语是指人还是指物,是指之间还是指处所;如果是人,是哪一类人,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如果是物,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比如,“忍不住”和“受不了”,“忍不住”后面所接成分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受不了”后面一般是名词性或名词性结构;因此,可以说“她忍不住哭了起来”,而不说“她受不了哭了起来”。
“参观”和“访问”,可以说“我们参观了萧红故居”,而不能说“我们访问了萧红故居”,只能是“访问萧红”,而不是“参观萧红”,因为“参观”的宾语只能是物,而“访问”的宾语只能是人。
“抚养”和“赡养”,“抚养”的对象是晚辈,而“赡养”的对象是长辈,因此我们说“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报告”和“通知”。“报告”的对象是上级,“通知”的对象是下级,因此我们可以说“向首长报告最新战况”,而不可以说“向首长通知最新战况”。
“变化”和“变动”,变化的对象是自然或社会现象,而“变动”的对象只是社会现象,因此可以说“最近气温变化很大”,不用“变动”,而在“他的工作最近可能有变动”这个句子中可以用“变化”进行替换。
1.1.6状语或补语特点
动词前面适用什么类型的状语,后面有无补语及补语是何类型,都是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应该考虑的。
对于状语在辨析近义词动词时的运用,主要是从音节的角度来考虑,如“加”和“加以”,“加”前面的状语只能是单音节的词,而“加以”前的状语只能是多音节的词。因此可以说“不加思考、认真加以研究、多加思索、努力加以解决。
“忍耐”和“忍受”。可以说“你先忍耐一下,马上就结束了”,而不能说“你先忍受一下,马上就结束了”。因为“忍耐”可以带动量补语,而“忍受”不可以带动量补语。
1.2近义形容词
对于近义形容词,在辨析时要看其能否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能否重叠及进入V不V的格式以及所修饰的中心语是否相同等。
例如“快”和“快速”,说“他跑得真快”、“他跑得不快”、“他跑得快不快”都是正确的句子,而不能说“他跑得真快速”、“他跑得不快速”、“他跑得快速不快速”,因为“快”可以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可以进入V不V的格式,而“快速”却不可以。
1.3近义名词
对于近义词来说,辨析时要看其是否可数、是否能被修饰。比如“车”和“车辆”,“车辆”是“车”的总称,是不可数名词,不受数量词修饰;“车”是可数名词,可以说“一辆车”,但说“一辆车辆”却是错误的。可以说“那是款红色的跑车”,不能说“那是款红色的跑车辆”。类似的还有“书”和“书籍”、“桥”和“桥梁”等等。
1.4近义副词
对于近义副词的辨析,应该考虑其所修饰的成分的特点。是单个词还是词组或句子等复杂形式,单个词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修饰的动作行为是已然的还是未然的……
例如,“一连”和“连连”。我们可以说“他一连玩了五个小时的游戏”,用“连连”不可;可以说“他很同意我的观点,连连点头”,用“一连”却不可;只有在“他很害怕,一连后退了几步”这样的句子中“一连”和“连连”才可以互相替换用,因为二者后面都必须接动宾结构,但“一连”后的动宾结构中间必须插入一个数量结构,而“连连”后面的动宾结构中可以没有数量结构,但也可以有数量结构,前提是这个数量结构的量必须是不确定的。
“逐渐”和“逐步”,二者都是副词,都可以作状语,但“逐渐”一般修饰自主动词,不能修饰非自主动词,“逐步”就不受此限制,动词自主与否都可以用其修饰。可以说“他的汉语水品逐渐提高”,用“逐步”也可以,但不可以说“天逐步黑了”,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只能用“逐渐”。
再如“立刻”和“顿时”,可以说“他的演讲刚结束,观众席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用“顿时”也可以,但我们不能说“你到家后顿时给我回个电话”,这里只能用“立刻”,因为“顿时”只能修饰已然的动作行为,而“立刻”无此限制。
1.5近义介词
对于近义介词的辨析应该考虑其用于主语前还是主语后;后面的宾语是哪类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由它所组成的介宾结构可以和什么样的形式组合,如果是动词,要看是动作性动词还是非动作性动词或其他动词;同时要注意音节的搭配。
例如,“对于”和“关于”,“对于”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语后,而“关于”只可放在主语前。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对于这件事没有任何意见”,也可以说“对于这件事我没有任何意见”,但我们不能说“我关于这件事没有任何意见”,只能说“关于这件事我没有任何意见”。
“往”和“朝”,“往”必须和表示方位、处所的词语组合,不能直接和指人或物的名词组合,“朝”却没有这个限制;所以,可以说“请往我这里看”或“请朝我这里看”,可以说“朝老师看过去”,但不可以说“往老师看过去”。
“向”和“朝”,“向”可与动作性强或弱的动词组合,而“朝”只与动作性强的动词组合。因此能说“向她深情地看了一眼”,用“朝”也可以,但不能说“朝他表示敬意”,只能说“向他表示敬意”。
“按”和“按照”,我们可以说“按期完工(按照期完工);按期限完工(按照期限完工)”,因为“按”不受音节限制,而“按照”只能和双音节词搭配。
二、适用句类
这里所说的句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一般所说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类,也包括这些句类下面再分的小类,譬如疑问句又可以再分为选择问、正反问、特指问、是非问等;还包括一般的句式,譬如主动句、被动句、比较句等。
在交际中,要想表达不同的意思,就要选用不同的句类。所以,可以通过近义词所使用的句类的不同来对其进行辨析。
例如“或者”和“还是”,“或者”可以用于陈述句或祈使句,而“还是”只用于疑问句。因此,可以说“你或者明天来,或者后天来”;“你或者小张,明天必须来一个”,这里不可以用“还是”。在“你明天来还是后天来?”这样的句子中可以用“或者”。
“还”和“再”,可以说“你明天还去注册吗?”和“你明天还去不去注册啊?”,但这两个句子中不可以用“再”,可以说“你能不能再唱一首啊?”而不可以说“你能不能还唱一首啊?”,只能是“你还能不能唱一首啊?”,因为“还”可以用于是非问,“再”不可以;“还”和“再”都可以用于正反问,但有条件限制,“还”用于V不V格式前,而“再”用于V不V格式后。
“千万”和“万万”,“千万”只可以用于祈使句,而“万万”还可以用于陈述句。所以,在“我万万没想到专业课考得这么差”这样的句子中不用“千万”,而在“你千万不能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这样的橘子中可以用“万万”;
再如,“惋惜”和“可惜”,“可惜”可用于感叹句,而“惋惜”不能这样用,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么多的菜都倒掉了,真可惜!”,不说“这么多的菜都倒掉了,真惋惜!”。
“笼罩”和“弥漫”,“笼罩”可以用于被动句,而“弥漫”却没有这种用法。所以,“清晨的102国道被一片大雾笼罩着”是正确的说法,而“清晨的102国道被一片大雾弥漫着”是错误的说法。
再有如“又”和“还”,说“他的成绩比你还高”和“他买的苹果又大又红”,而不说“他的成绩比你又高”和“他买的苹果还大还红”,因为“又”表程度时不能用于陈述的比较句,而“还”表程度时能用于陈述的比较句。
三、肯定与否定
这里所说的“肯定”,是说某个词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肯定形式,不能是否定形式;所说的“否定”,是说某个词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否定形式,不能跟一个肯定形式。利用对“肯定”和“否定”的要求不同,可以进行近义词的辨析。例如“万分”和“十分”,“万分”只能修饰肯定形式,而“十分”没有这个限制,因此说“万分痛苦”,不说“万分不痛苦”,说“十分满意”,也说“十分不满意”。类似的如“分外”和“格外”、“差不多”和“几乎”,“差不多”只能直接修饰一个肯定形式,而“几乎”不受这种限制。
四、简单与复杂
这里所说的“简单”是指单个儿的一个词,“复杂”则是指一个句法结构,而非一个词。利用对“简单”和“复杂”的要求不同,可以进行近义词的辨析。比如,“常常”和“通常”,“常常”对“简单”和“复杂”没有要求,而“通常”只能修饰复杂结构,因此可以说“春秋季节,我们常常举办服装展览”,也可以说“春秋季节,我们通常举办服装展览”;可以说“春秋季节,这类服装展览我们常常举办”,而在这里不可以用“通常”。类似的还有“稍微”和“稍”,“稍微”所修饰的结构必须是复杂的,而“稍”没有这种限制。
五、语义侧重
近义词概括和反映的现象虽然基本一致,但强调的意义中心却不尽相同。因此,在表达不同的意思时就要注意所用词语的语义侧重,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得体。语义侧重包括这样两个部分,一个是表义的轻重不同;另一个是叙述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违反”和“违背”,可以说“违反规定;违反法律;违背誓言;违背承诺”,因为“违反”的语义程度要高于“违背”。类似的近义词很多,如“绝望”和“失望”,“恳求”和“请求”,“竭力”和“努力”,“敬仰”和“敬重”。这一点是和从词义角度辨析近义词的方法有交叉的,只是在不同层面上理解而已。
“暗暗”和“偷偷”,“暗暗”侧重于表达心里活动,而“偷偷”则侧重于表达外在行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他偷偷溜进房间”和“他暗暗下定决心”,而说“他暗暗溜进房间”和“他偷偷下定决心”都是不正确的。
六、语体色彩
从色彩方面辨析近义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感彩、语体色彩和地方色彩。很多著作中都对色彩有过很细致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但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色彩”不尽属于语用角度,因为它也是词义的体现,即“色彩义”,在这一点上辨析近义词,二者是有交叉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多数学者习惯上将之纳入语用辨析之列。
以上是我们从“语用”的角度来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的问题,其实“语用”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因为它所涵盖的领域还可以涉及到文化等层面,在近义词辨析中我们所谈“语用”只是整个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的一个缩影,因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关注“语用”,不研究、运用“语用”就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失败。近义词的辨析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于教师来说,想要驾轻就熟也并不容易,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曾经有过的诸如“中国人就这么说”之类的话是不负责任的。为了讲好近义词,就需要用各种方法去分析、比较近义词,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细致的辨析,尽量使之能够易讲、易记、易运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泰国;汉语名词;近义词
现今是信息的年代或者是称作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代,所以人们可以无限的进行的通信,这就是世界无国界。那么学习语言在交流、贸易、投资和旅游方面都非常有利,包括不同的知识领域和具有发展潜能的职业。中文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因为中国在现今的世界经济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中泰合资的企业也稳步增长。此外,教育部在2001年已经将中文列入外语基础教育课程,在小学和中学开始普及中文教学并且泰国每天都会学习中文。现今仍然集中在语言知识中,如说、读、写,课程的基础就是课本并且中文就是排在第一位。在中文教学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缺少词汇量、词汇来源和使用方法等等,这也就造成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中文非常难、无聊的主要原因,造成不理解或者没有信心说中文,因为害怕用错词汇并且在语境中用错词汇。
一、避免语言迁移
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就是防止母语迁移的对学习的干扰。泰国学生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与汉语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泰国学生的母语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如果现在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让他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这将难以摆脱母语的影响,特别是在词汇学习的时候,他们一般都会先把一个词语翻译成泰语中所对应的词语,然后再根据这个词在母语中的同等意义和功能用法等,再反过来理解新学习的汉语。这一学习过程难免会受到母语所带来干扰,例如“热”与“烫”均表示温度高,但是它们在用法上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对于泰国的学生而言就会产生偏误。由于这两个词在泰语中所对应的词都是“????”,学生很容易就会依据“????”在泰语中的用法在类推到汉语中,如此就会出现诸如“昨天天气真烫”的偏误语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这样的词语,并加强汉语和母语之间的差异,以帮助学生避免可能会出现的偏误,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
语言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感受目标语言的文化环境。汉语中存在大量其他语言所没有的谦词、敬词、贬义词、褒义词等,这些词语当中通常包含除了词汇本意之外的附加色彩意义,这些附加意义使话语的表达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确切,并且直接影响语言交际的成败和效果的好坏 。
二、近义词的区分
泰国汉语学习者中,尤其是初级学生或中级学生,由于学习时间较短,他们很难准确的辨析出哪些词语间有近义关系。在做练习的时候,往往把近义词与非近义词混为一谈。例如我们的学生把“招待 ―接待 ―对待”、“礼节―礼仪―礼貌”、“礼让 ―谦让 ―退让”、“赶忙―赶紧―赶去”等词语都看成是近义词;此外,还有学生把“接受―承受―接收―受到―遭到”、“表现―体现―表示―表白”等都看成是近义词。
词的多义性使不同词义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错综复杂,这些词义分别以单项意义与另外的词结合成近义关系,使得词义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力争”这个词语有两个动词义项:(1) 极力争辩;(2) 极力争取。二者各有各的近义词,前者的近义词是“争辩”,后者的近义词有“力求”、“争取”。再如“嗓子”这一名词有两个义项,以句子示范,“他的嗓子哑了”中的“嗓子”是名词,其近义词是“喉咙”;而在“她的嗓子真好”中,“嗓子”的近义词有“嗓音”。“喉咙”和“嗓音”本身并无近义关系。综上这些现象的复杂度也会让泰国学生难以分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分清哪些是近义词,其关键在于找出词义间的异同之处,避免相同词素或语素的误导。
三、区分词语色彩
词语的色彩意义包括语体色彩、感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可从这三方面的差别来具体的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已在前了详细的阐述,这里我们主要总结使用方法。但在辨析时因为学生都是非汉语母语的,都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话,需要结合它们的特点,要注意的是色彩意义的三个方面均与中国文化相关。因此,在辨析近义词的色彩意义间的差别时,应适当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人语言使用的文化习惯和文化心理来进行教学。比如说:“去世”与“死”,二者的基本意义完全相同,但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却表达着不同的感情因素。一般而言,对值得尊敬的或比自己年长的人的死亡通常使用“去世”,而不用“死” ,这主要是因为“去世”这一词语是指“离开这个世界” ,词义本身较为含蓄,并没有“死”那么的直接。这与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长幼尊卑、忠孝节义等观念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 崔亚丽. 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状语语序偏误研究及其教学策略[D]. 山东大学, 2010.
[2] 李晶. 初、中高级阶段汉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3] 刘迎欣. 初中级水平泰国留学生――汉语作文形容词偏误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卿雪华. 留学生汉语习得近义词偏误研究――以泰国学生为例[D].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关键词:词语辨析模式 混淆特点 针对性
二语学习者受母语、目的语、教材、工具书等因素影响,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易将词义相同(近)的词语混用;对词形、读音相似,甚至词义相远的词语学习者也很容易混淆,故面向汉语学习者的易混淆词辨析相对于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涉及词语辨析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辨析视角上凸显了一定的外向性,但更多地沿用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模式,使辨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教与学》“比较”栏特色
(一)词对凸显外向性
《教与学》在辨析词对的收录上凸显出从本体同(近)义词向基于汉语中介语视角的易混淆词转变,即凸显了外向性特点。通过分析《教与学》所收词对,笔者发现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同(近)义关系的词对,且为数不少,其中包括:同素单双音节词,如“声调-声”;音近(同)词,如“切实-确实”;语义相远的词,如“出来-进来”;还有一些汉语母语者习而不察的词,如“盲人-瞎子”等等。笔者将737①组词对与面向汉语母语者的《新华同义词词典》(以下简称《同义词》)和二语学习者的《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②(以下简称《近义词》)中所收词对作了横向对比,《教与学》与其有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词对两种情况,见表1:
表1:《教与学》与《同义词》《近义词》所收词对对应分布
词典 总词列 完全对应 部分对应 对应 对应词对占《教与学》比重(%) 对应词对占本词典比重(%) 完全对应实例 部分对应实例 《教与学》
相应词典
《同义词》 1310 117 99 216 29.3 16.5 节约-节省 特别-特殊
特别-特殊-特异
《近义词》 421 78 70 148 20.1 35.2 时候-时间 马上-立刻-立即
马上-立刻
《教与学》“比较”栏中29.3%的词对仅与《同义词》的16.5%对应,而20.1%的词对与《近义词》对应的比例达到35.2%,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所辨词语的外向性。
(二)收录“跨词层”“跨词类”词对
《教与学》“比较”栏真正从对外汉语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收录了一些“跨词层”和“跨词类”词语,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必须相同范畴的主流观念。笔者对737组词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发现在构组上,“比较”栏中737组词语不仅涉及语素与语素、词(组)与词(组),即“同词层”构组,如“父-夫”“巴不得-恨不得”等;也涉及词与非词成分(语素、词组)构组,即“跨词层”构组,如“是否-是不是”“逼-迫”等。具体分布如表2:
表2:进制“同词层”“跨词层”构组词层分布
分类 “同词层”构组 “跨词层”构组
关系 语素-语素 词-词 词组-词组 语素-词 词-词组
个数 2 704 1 5 25
总计 707 30
比重(%) 95.93 4.07
《教与学》“比较”栏的“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做到了“要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同时,704组词-词“同词层”构组的词对在词性上,也不局限于同词类,兼有不同词类词语构组,即“同词类”构组和“跨词类”构组并存,如:“白白-白”。具体分布如表3:
表3:“同词类”“跨词类”构组词类分布
分类
分布 同词类构组 跨词类构组
词类 连-副 形-动 形-副 代-副 数量-名 代-名 代-形 动-副 数-副 名-副 介-副 介-连 名-形 名-助 动-名 名-量
个数 662 3 4 10 1 1 2 1 4 2 4 1 1 2 1 4 1
总计 662 42
比重(%) 94.03 5.97
尽管737组词语在“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分布上并不显著,但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相同范畴构组的藩篱,启发我们外向型学习词典在词语辨析上应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辨析。
(三)辨析重用法且凸显同中之异
张博(2005)指出,“面向本族语者的汉语同义词词典在词义辨析上用力较多,而用法的辨析则相对薄弱,这种辨析取向不太适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语使用和语言生成,因此,积极型对外汉语词典要特别加强同义词和近义词用法的辨析”。“比较”栏中辨析内容主要从语义、用法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了描述,但更加偏重用法对比,对715组词语用法进行了对比,笔者粗略统计了每组词语在三个层面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
表4:“比较”栏词对辨析层面的分布
层面分布 语义 用法 语用
异 同
个数 387 708 505 135
比重(%) 52.5 96.1 68.5 18.3
在“比较”栏中,由于词语辨析紧承相应词条之后,编者对词对的释义多承前省略。而在用法呈现上着墨最多,且对715组中96.1%的词对都作了不同点的描述,即在辨析策略上凸显“同中之异”,如“机会-时机”组:
比较:机会、时机:二者都指难得的好条件,有时可互换,如“这么好的机会(/时机)千万别错过”“好好儿利用这个机会(/时机)。说“机会”时,强调不容易得到,要充分利用,如“机会难得”“偶然的机会”“有机会”“乘……机会”。“时机”更强调好条件的出现和消失,有很强的时间性,常说“时机(不)成熟”“不失时机”“等待时机”“掌握时机”;不说“机会”。
呈现语法搭配异同时,强调组合规律的说明,以“认识-认得”为例:
……“认识”后面可加动量词“一下”,可以重叠为“ABAB”式……“认识”前面可有“正确、全面、真正”等状语,后面可带“到、得”等补语,表否定时可用“没”……
诸如此类的规律总结能有效地辨别词语在具体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学习者把握规律用法。对一些在语用上有差别的词对,该栏也做了辨析,如“外祖父-姥爷-外公”,词对指出“姥爷”是北方话,“外公”是南方话,并且二者是口语,“外祖父”为书面语。这些注重用法的辨析,有利于学习者正确句子的生成。
二、词语辨析模式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不同于以往本体同(近)义词辨析模式,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教与学》“比较”栏在所辨析词对的收录和辨析细则上提供了诸多可鉴之处。张博(2008)指出“真正基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语混淆现实进行的词语辨析还十分欠缺。”我们尝试在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前提下,分析学习者词语偏误,探究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词语辨析模式。文章将其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两大类进行分析。
(一)“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跨层/类”词语辨析首先应当定性,即交代词语所跨的具体词类和词层,对于“跨层”词语的辨析当以辨析词对的用法为主、辅以语义区分,而“跨类”的词语应参考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远近和导致词语偏误原因等因素来确定辨析的重点。辨析模式呈现如表5:
表5:“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定性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因素
①跨类 具体词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②跨层 具体词层 目的语、母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如“朋友”和“陪伴”是母语背景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容易混淆的一对词语,出现“阿里朋友我们”等这样的词语偏误。其中“朋友”表示“彼此有交情的人”是名词,“陪伴”表示“随同做伴”是动词,二者在语义上关系不大。在汉语中二者很容易区分,我们从学习者母语分析二者混淆的原因③,发现“朋友”对应印尼语名词“teman”、“陪伴”对应动词“menemani”,“teman”是“menemani”的词根,印尼语名词“teman”添加前后缀“me-i”,可使词性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以为“朋友”也可作为动词使用,从而出现了汉语“朋友”和“陪伴”的误用。外向型汉语学习者词典针对这类词对,应首先明确词语的词性,然后分析词义的远近和可能导致混淆的原因,从而确定辨析的重点和方向。
(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同层/类”词语辨析与“跨层/类”词语辨析一样,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的词语偏误,分析所要辨析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考虑致误因素,最后确定辨析重点。同范畴词语辨析模式如表6:
表6:“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主导因素
③同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④同层 词语层 同类 见上③同类
跨类 见上①跨类
词组层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以上我们总结了“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张志毅、张庆云(1994:230)指出辨析易“罗列烦琐,不得要领;浮于表面,不深入;说解粗疏,缺乏缜密。在共同意义范围内的细微差别,往往被忽略”。刘缙(1997)指出“辨析时应突出重点,切忌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张博(2008)指出“要找准混淆点,以义项或某种搭配关系为单位进行辨析,尽量少涉及其他义位或词语的其他组合关系。”我们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要辨析的词语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两类,认为锁定词语的混淆特点是有针对地进行词语辨析的关键所在。
三、辨析模式示范
下面以“见-见面”为例,示范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及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目标词进行筛选共统计出49条混淆误例。分析发现:“见”和“见面”属于双向混淆,其中当用“见”误用为“见面”的误例有45条,是混淆的主流;而且细加甄别所有误例,二者的混淆点聚焦于用法上,“见面”是离合词,学习者将其视为可带宾语的动词,出现了如下偏误:
(1)我的父亲一旦来美国的时候,在很长时间不能会去韩国,只有祖父母来美国,父亲才能见面他们。
(2)晚上我见面朋友。
(3)过了几天,我们在电梯前边又见面了,从此以后,我没有见面过她,我们这样陌生了。
(4)孩子一般出生后见面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父母。
(5)我想尽早见面你们。
(6)我想尽早跟你们见。
偏误显示“见-见面”的混淆点在用法上,即“见”后可以跟宾语,“见面”则不能带宾语,偏误例(1)、(2)、(5)将二者混淆;“见”可以带结果或趋向补语,而“见面”不能,偏误例(3)、(4)将二者相混;“见面”有固定搭配“和/跟……见面”,而“见”无,学习者不知道对此固定结构就很容易产生诸如例(6)的错误。所以辨析“见-见面”应将其用法的区别置于首位,使辨析直接对准学习者的错误,增强辨析的针对性。而语义、语用的不同可附于其后简略说明。辨析如下:
“见”后面可加宾语也可以不加,不加宾语时一般多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有限的句子中,如“明天见”“改天见”“一会见”,或者出现在“不见不散”“百闻不如一见”等固定短语当中。而“见面”后面则一定不能加宾语,“见面”常常出现在“跟……见面”“与……见面”以及“和……见面”的格式中,“见”则不能出现在这个格式中。表7以直观的方式将“见-见面”的组配关系呈现出来:
表7:“见-见面”的组配关系
易混淆词 ~朋友/~同学/~父母 ~一~ 明天~/一会儿~ 下班~/回家~ 和/跟/与朋友……~
见 √ √ √ √ ×
见面 × × × × √
四、结语
《教与学》的“比较”栏对笔者启发很大,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强调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词语偏误对辨析的重要性,但目前从学习者的词汇偏误出发进行词语辨析的工具书尚属空白。文章最后所呈现的词语辨析模式,比较粗略,进一步细化辨析参项中致误原因,如义位误推、义域误推(张博,2011)、学习者母语因素如汉字词等,会使辨析更有针对性、使词语辨析模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扎实的二语功底或与母语者合作,也需要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笔者水平有限,对此都尚未涉及,有待做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得到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经费支持,特此致谢。)
附 注:
①《教与学》引言中为740余组,据笔者统计,有“二-两”“两-
二”两组重复,算一组,共737组。
②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赵新,李英《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新华同义词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在收词数量上相当,具有可比性。
③在“朋友”和“陪伴”混淆原因分析上,得到印度尼西亚玛拉拿
达大学萧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施光亨,王绍新.汉语教与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3]张博.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同(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及建议
[A].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博.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J].汉语
学习,2008,(1).
[5]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11,(3).
关键词:副词;到底;终于;教学策略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近义词,外国留学生在运用这些词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有关近义词的辨析就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关近义词的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论著已有很多。但有关近义副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到底”和“终于”的语用分析,探究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句子:
(1)经过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
(2)经过一番周折,事情到底成功了。
(3)经过一番周折,案情终于大白。
(4)经过一番周折,案情终于大白了。
(5)问题到底解决了。
(6)问题终于解决了。
在上述几个句子中:(1)与(2)、(3)与(4)的区别是有无句末语气词“了”,(1)和(3)、(2)和(4)的区别是一个句子用了“到底”,一个句子用了“终于”,上述句子究竟哪个能说哪个不能说,下文会作具体分析。
一、“到底”和“终于”的用法分析
(一)《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
到底:[副]
1、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他~是谁?/~到底事情怎么样了?
主语如是疑问代词,到底只能用在主语前。
~谁去(×谁~去)/~哪一个好?(×哪一个~好)
带吗的疑问句,不能用“到底”:
×你~去吗(只能说“你去吗?”或“你~去不去?”)
2、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到底+动/形。必带“了”或表示其他完成的词语。
经过一番曲折,事情~成功了/我们~战胜了风雪,到达了目的地/
3、强调原因或特点:毕竟。
a)用在动、形或主语前。
~没过去,问了很久才问到/他~有经验,很快就解决问题了/~你有办法,很快就把机器修好了。
b)[名]+到底+是+名。前后名词相同。
[南方]~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小孩】~是小孩,这些道理他还不大懂。
终于:[副]
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a)终于+动。“终于”后至少要有两个音节。
反复试验,~成功/等了很久,他~来了/几经周折,案情~大白/尽管多方医治,~还是把受伤的腿锯了
b)终于+形。限于表示状态变化的形容词短语。
天色~暗了下来/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强壮起来/赶了八、九十里路,小刘~疲惫了。
(二)“到底”和“终于”用法的异同
相同点:a)词性相同:都是副词,同属时间副词
b)部分义项相同:“到底”的第二个义项与“终于”的意思相同,都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c)都能放在形容词或动词前,对所跟动词和形容词都有特殊要求。
不同点:a)使用语体有别:“终于”多用于书面语,“到底”书面语、口语都比较常用。
b)“到底”有三个义项,是多义词;“终于”是个单纯词。
c)“到底”修饰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必带“了”,“终于”不受此限制。如:问题终于解决/敌人终于
问题到底解决了/敌人到底了
d)“到底”用在问句里,加强语气;“终于”没有此用法。
你到底(×终于)去不去?/那封信到底(×终于)收到了没有?
e)“到底”还有“毕竟”的用法,此时是强调原因。“终于”没有。
他到底(×终于)有经验,很快就解决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除了(1)之外,(2)-(6)这五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三)“到底”和“终于”在语用方面的差异
“到底”和“终于”在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深层语义有区别。用“到底”时,描述的是客观的过程,最后总能印证结果,这个结果有好有坏,有种事情的结果本该如此,只是用的时间比较长罢了;用“终于”时,较多表示希望达到的结果,此结果一般是好的结果,它强调的是过程虽然比较艰难,但最终还是出现了自己期望出现的结果。如:(a1)问题到底解决了/(b1)问题终于解决
“到底”在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结果有好有坏。在(a1)中,表示的是一种好的结果,在(a2)中,表示的是一种不好的结果。
但是,“终于”也并非完全只能表示好的结果,赵运普(2002)《也说“终于”》一文中就详细分析并指出,“终于”并非只有隐含期待意义这一种用法,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变化的负面结局或逻辑事理的必然性。从这点来看,在表示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时,“到底”和“终于”是可以互换的。
二、近义副词误用原因分析
通过对上面“到底”和“终于”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近义副词误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近义词量大且多
留学生从初级阶段的后期开始,随着汉语词汇量的增大,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每学习一个新的词语,都极有可能存在与以前所学的旧词相辨析的问题。
(二)教材生词释义不详
当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在生词部分通常都采用“生词+汉语拼音+外语注释”这一模式,美中不足的是它给学生一种印象:不同语言词汇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就无法准确区分汉语中众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造成口头或书面交际的不得体。
(三)教师讲解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词语时,只是孤立的讲解某个词的词性及用法,没有在此基础上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作详细的比较分析,也没有给出大量正确的句子让学生模仿、操练。
(四)学生没学到位
留学生对词语的全部义项掌握不全面,对词语的用法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有时还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的影响。
三、近义副词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加强汉语副词本体研究
副词是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类词,它们虽然比不得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多,是封闭的类,数量有限,但是这些副词的分类情况、一个个副词的用法、同类副词之间的小的差异等等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研究清楚,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对这些问题了解清楚,才能给学习者讲明白。
(二)重视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偏误分析
在日常交流中,要收集学生用错副词的句子,并及时的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总结其使用规律,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该副词的目的。
(三)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
1、对比一组副词义项上的差别。
2、分析一组副词适用语体的异同。
3、考察一组副词对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的要求。
4、对句型和句式的依赖程度。
5、对主语或宾语的要求。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并细细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
2.识字加油站,归类识字,认识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及其词语,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3.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学会仿写动物外形。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忆江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
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
难点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1.(出示课件2)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体味好句子)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预设:读这句话,我感到语言很美,“小圆圈”“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佳句,探究体味,对例句的分析,使得交流的内容不再空洞,变得形象可感。】
”感觉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那样的场景。
2.(出示课件3)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写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给人的那种感觉写出来了。非常生动,传神。
你认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花骨朵写得那么传神、生动?
(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很有代入感,很逼真、很有画面感。)
3.(出示课件4)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找出文中的动词,说说写得怎么样。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1)这些动词分别是“落下来、折好、收拢”,很有条理。
(2)这些动作写得非常细致,尤其修辞语的运用“(款款)地落下来、(顺顺溜溜)地折好膜翅、(严丝合缝)地收拢硬翅”,显得描写就非常细致,妥帖,很有画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这只飞落的瓢虫。
4.教师小结:要想把语言写得优美生动就要描写细致、,多使用一些恰当的修饰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还要写得有画面感,写具体、生动。(板书:描写细致、修饰语、修辞手法、有画面感)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5)
2.
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资”,翘舌音“掷”,边音“捞、缭、络”,前鼻音“援”,后鼻音“贡”。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1)复习形声字:(出示课件6)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本题展现的生字都是形声字,是强调了形旁表义的功能。如第一组的三个生字“援、掷、捞”形旁都是“扌”,表示与手有关,第二组的“缚、缭、络”偏旁都是“纟”,表示与丝线、绳索有关;第三组“资、贡、贷”偏旁都是“贝”,表示和钱财有关。(板书:形声字形旁表义)
(2)本题形声字的分类。
(课件出示7)
①左形右声:援、掷、捞、缚、缭、络
②下形上声:资、贡、贷
5.小组交流,再找一些这样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6.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8)
左形右声:清
河
淌
油
上声下形:忘
想
感
态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辨别运用近义词。
(出示课件9)
1.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所选的词语都是近义词,看看适合选择哪一个。(板书:近义词)
【设计意图:把相同偏旁的生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并且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学习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设计意图:把近义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运用,效果会非常明显,能增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修饰作用和使用场合的理解辨析能力。】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选择什么词语填空。
3.小组代表发言。
每组词语都是近义词,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填空:第一小题,形容细小的波纹的动态,应该选择“荡漾”;第二小题,形容歌曲,应该是“轻快的歌曲”较为恰当;第三小题,应选“灵敏”,因为是形容小狗的鼻子的。
(二)句子积累。
(出示课件10)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板书:抓住动物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第一句,描写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点来写的,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二句描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写的,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3.照样子,写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课件出示11)
如,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
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12)
忆江南【唐】白居易
【设计意图:先理解和分析例句,了解描写动物的外形的方法,再训练写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忆江南》是一首词,是唐代文人白居易
所作。本诗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忆江南》词)
4.(出示课件13)词语解释
谙(音安):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4)
译文: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
(出示课件15)
创作背景: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通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出示课件16)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出示课件1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体味好句子,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一
体味好句子:
描写细致
使用修饰语、修辞手法
有画面感
形声字形旁表义
近义词辨析
抓住动物特点描写外形
唐
白居易《忆江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先体味好句子,接着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
不足之处:
由于是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今后还应该设计有趣的情境或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读一些课文中出现的优美生动的句子,学会积累体味;识字加油站出示了三组字词,分别是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词句段运用分别安排了几组形近词的辨析运用,以及仿写动物外形的片段;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词《忆江南》,表达作者对江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描写江南的古诗词有哪些?
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江南
【汉
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4.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5.菩萨蛮
【唐.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