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物理课件

高中物理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物理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物理课件

高中物理课件范文第1篇

高中物理教学模式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使科杨教学效果和质量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课堂。高中物理作为高中阶段主要课程,创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物理教师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越来越凸出,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缺点,必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高的课堂效率。

一、创新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

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物理实质上是一门相对较难的课程,尤其是对物理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物理课堂可以说是枯燥无味的,为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们知道作为一门科学性课程,其明显特征之一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那么教师便可以抓住这一特征,从创新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出发,通过实践验证物理现象、探索物理理论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让两位男同学上台进行拔河比赛,然后让一位女同学上台与两位男同学进行拔河比赛,此时台下的同学一定会感到困惑,这就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在这种悬念的牵引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指导女同学在垂直拉近的绳子中间用力拉绳子,这样两位男同学就会被拉动,接下来,教师便可乘着学生们的好奇心,提问到关键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要想了解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寻找答案”,这样,教师自然而然就将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到学习书本知识上。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求知欲,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猎取,自觉求学,从而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的。

二、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且能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和学习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信息,最终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良好的学习效果和高效课堂构建是离不开教师引导的。

在高中物理科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并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从而创造出优化引导的方法。教师通过合理引导,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因这种方式去引导学生:在冬天的时候,冰冻的路面上十分光滑,有的司机会在车轮胎上装上防滑链,而有的司机则在车后面放几块大石头,有的司机则会在地上铺上草或者麻袋之类的东西防滑,那么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司机在车轮胎上安装的防滑链是安装在前轮还是后轮?当车辆行驶在光滑的路上打滑时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就这样一层一层向前推进,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逐渐引入教学内容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思考复杂或抽象问题时便可以不必要走弯路,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并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创造高效课堂

1.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探索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需要学校为教师创建科学的评价机制,高中学校在评价物理教师是否为优秀教师或者在评价课堂教学是否为优质课堂时,不能仅仅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为唯一标准,而是需要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在评价机制中确立多种评价标准,以达到公平公正的效果。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会被带动,这对创造高效课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内容

我们知道,高中物理虽然是高中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其课时相对语文、英语和数学这些主要课程却相对较少,因此,要想创造高效课堂,确保学生能够在短暂的课堂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时合理设计多媒体课件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物理课程中没有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展示和讲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加以表述和教学,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知识,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

除此之外,教师将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越简单越好,因为简单的课件能够将书本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突出,而学生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越高,对难点知识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并且,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声音等展现给学生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加之教师的阐述和自身的想象,便可轻而易举的掌握这些难点知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实质上物理并不是一门理论课程,而是一门源于实践生活的科学性课程,但是在学生看来物理课本中论述的知识又是那么抽象和复杂的,因此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为了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学习物理的实际意义和物理知识的真实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物理教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在高中物理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充分体验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电梯在停靠时,电梯里的人为什么会有昏眩或漂浮的感觉?宇宙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应用了那些我们学习过的物理知识?这种由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必然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加以弥补和改正,对传统教学中的优点继续继承和发扬,与此同时,还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尤其是对高中物理这一相对较难的课程,要想创造高效课堂,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钟赣萍.数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的几点思考[J].理科考试研究,2014,(07).

高中物理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物理规律

就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于一些物理规律、原理的探索以及运用,因此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除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建议可以从物理规律方面着手进行,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措施

(一)用问题创设物理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程的主导,所有物理知识的传授几乎都是靠教师来完成的,除了实际动手的实验操作,从备课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的环节都少之又少,教学质量始终没有较大的改观。新课改条件下,教师首先应明确高中物理课程开展的实质其实是对于一些物理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进行探讨,在掌握规律以及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物理课程的有效教学,从原理规律探寻层次来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旦有了问题,学生便会下意识的产生对问题答案的渴求,从历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远远比被动式学习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设问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也可以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提问方式创设物理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是有利于学生进行规律探寻的,例如应为学生提供探索过程中必要的数据以及相关的感性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些必要的查询工具等。

(二)教师应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积极进行规律原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阐明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原理形成的经过等,从而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将新旧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以及链接,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关实验对加速度和力的关系进行探索,继而学生可以得出定质量条件加速度和外力成正比、定外力条件下成反比的结论,基于此,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加速度、力以及质量三者的关系进行总结再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同时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与此同时,在呈现规律原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对一些关键字词进行着重强调,并给予相应的说明,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明确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三)明确规律探寻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规律原理的习惯,有效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还应让学生明白进行物理规律探寻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的而对以文字形式进行描述的物理原理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切勿将定律原理知识“强行”灌给学生。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来看,对于“所有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情况下总是处于匀速直线或者静止状态”这一定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然给学生明确应注意条件是“没有任何外力”,同时还应理解“或者”一词的重要意义,此处“或者”并不是说有时保持静止,有时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是如果它原来如果是运动状态,那么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本如果是静止的话就依然保持静止。

如果是公式形式的定律表达,应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意义对公式里的量进行理解,不能只是单纯的从数学角度进行理解,比如就电场中的同一点来讲,不能说成场强E和电场力F是正比关系,和电量q是反比关系,因为E是由该点的具置而定的。

(四)物理原理规律适用范围的说明

就物理学科的原理以及规律来讲,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或者一定模型中通过建立模型与条件推导出来的,因此只有在相应的条件或者模型下,这一定律或者原理才会成立,如果不满足条件的话,原理或者定律就是实效的。因此通过规律探寻方式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相关定律原理能够进行作用的条件或者模型明确提出来,从而避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胡乱套用一些定律。比如就动量守恒相关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指出,这一定律存在、成立的条件是研究系统并不受到外力作用或者外力合为零;如果受到外力作用或者合力不为零的话,基准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定律是不成立的。

上述内容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对物理有效教学进行阐述的,除了微观方面的措施之外,教师还应从宏观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丰富课堂形式;实验操作比较的定期开展等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微观方面,除了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规律探寻展开物理学习之外,同时还应从宏观方面综合其他优良的教学改革方式对物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提高物理科目的教学质量;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参与者,应扮演好相关角色,为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出相应的努力。

参看文献:

[1]李爱民.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09,09:38-39.

[2]陈琼.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216.

高中物理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首先,要想创建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就必须要对高中物理的结构特点和学科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那么我们就分别研究一下高中物理两方面的特点:

1.结构特点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保持原有课程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为了构建注重基础、综合性强的课程结构,对物理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新课标将物理知识体系进行了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划分,使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板块。

必修模块是高中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运动学、动力学、抛体运动、机械能守恒等物理核心内容的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接下来选修部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选修模块则以物理核心内容为切入点,运用基本的物理规律去解决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更加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物理的选修模块对于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学科特点

(1)对于基础知识的注重

首先,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的科学。因此,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得出许多重要而又基础的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物理对于基础知识的重视;其次,高中物理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所以也就更加强调以生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最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同样对基础知识给予高度重视,在高考试题上也侧重于考查基本物理定律的使用。

(2)给予不同类型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课改后的高中物理课程中,编者对物理课程结构进行了精心设计,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为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很大便利。在物理课程的设计中,每个系列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特点,突出了系列特色,为高中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新型高中物理课程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理念。

(3)体现了物理学科融会贯通的特点

一方面,高中物理课程中渗透了物理学科各方面的内容,融合了近代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的最为核心与重要的知识,同时也加强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运用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高中物理课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科学知识、物理教学内容与社会观念进行了完美渗透。

二、新课改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对于高中物理结构与学科特点的分析,我认为新课改虽然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灵活性与广泛性,使得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程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其中很多物理教学上的“顽疾”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仍然急需我们去解决。

新课改后,物理课程的拓展范围变大,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开始变大,因此,对于物理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教师如果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物理知识的把握不够细致,则会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极大的影响。另外,新课改后,看似降低了物理教材的难度,实则在各类配套习题以及高考试题上并没有降低难度,很多题目都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极为复杂的计算。这些都对高中生学习物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创建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精华与糟粕,以及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提出了几种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1.实验教学:“真实――模拟――真实”的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物理规律,但很多实验学生的观察常常比较被动,而且相对滞后,有些物理现象瞬间消失,或者不清晰、可视性较差,学生的观察比较困难。“真实――模拟――真实”的模式,带学生感知实验情景,再用课件重现物理过程的细节,最后让观察实验,方便学生形成概念,充分认识规律。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教师可先使学生观看飞机投弹的视频,达到真实直观的视觉效果。接下来通过实验仪器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得到最终正确的结论。

2.概念教学:“讲解――使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后的简化表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将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讲解;然后让学生通过表层感知、观察思考、具体使用等一系列活动,自行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已有方法重新认识加工、思维整理、内化重构,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弹力的概念教学时,首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讲解弹力的概念,在讲解后及时布置与本节课相应的配套习题。学生将练习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补充说明弹力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的问题,不断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延伸。

3.规律教学:“实验――讨论――推导――运用”的教学模式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与概念相比,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对象进一步认识的产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物理规律可以加深人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导人们思考发现事物的更多属性,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实验――讨论――推导――运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物理规律和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课件范文第4篇

摘要: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探究”是构建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总结说明了探究式教学的明显效果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构建主义;探究式教学;高中物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

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侧重于研究如何教,主要精力在“吃透教材”上,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必须具备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教学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研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教学目标及功能在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养成实事求是的学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并对提出的假设如何论证。因此,“探究”是构建主义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体现。

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器材,在教学处理上方法不同其效果就不同。例如同样教学生学习物体的自由落体:A老师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急于将结论交给学生;B老师善于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表达与交流、动脑思考并结合演示实验,弄明白了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如果排除空气阻力的因素,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经历了用实验研究物理的过程,初步学会了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的科学方法。

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结合实际初步构建了依据现代物理学观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贯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高中物理教学模式。该教学过程的流程如下:

第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般来说,引入新课要营造学习气氛和问题情境,设疑激趣。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比如观察、实验、研究图片、案例分析等,引出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当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后,教师再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第二,引导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较合理的猜想,并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可通过校园网上教师提供的网络资源或直接找老师对这些方案进行探讨、分析论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以2-4人为单位,分成实验小组,根据方案与课件展开探究活动。不同的小组探究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小组内部的同学分工要有条理,相互配合完成任务。通过合作学习,逐步形成充满活力的学习团队。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监督、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另外,在各小组探究结束后,要进行成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理解,进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建立合理正确的物理表象。

第三,课题小结,测试反馈

首先,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然后,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再者,教师对本节课的学生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最后,引导学生进入网络智能习题库,完成自我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网络当即反馈给学生。

该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明白“知道什么”,更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知道”,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知识。

在新课程中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要否定传授式教学,为提高探究质量,我们不能忽视传授式教学。因为,探究的过程离不开应用知识和技能;在提出问题时,评价问题的价值和可探究性时需要一定的知识;在做出猜想、假设时,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实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只有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检验和评价探究的结果需要原理、模型和理论。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都直接探究获得,都必须依靠传授式教学给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知识性、定义类、单位及其换算类的内容,主要采取传授式进行教学,如电流强度的定义、方向、单位及其换算;凡是对那些概念性强,学生容易产生分歧的内容,一般采作讨论式进行教学,如功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等;凡涉及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待事实证据的科学态度、搜索信息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方面的内容,一般采用探究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们身上进行教育的真正成果。”这句话充分反映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要仅仅教给学生“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是这样”。“教是为了不教”,牢记这句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算是成功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探究式教学模式只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变通。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我们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某节课,而应该将探究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相信,只要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精神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中,就一定能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物理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物理教学;实验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入,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电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教学。在物理科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是当今物理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创建高效课堂略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物理现象形象化,激发学

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教师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如引入“温度”概念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在同一季节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南疆鲜花盛开、瓜果累累的图片及吐鲁番盆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漫画,使学生在享受美的熏陶时,联想到热和冷两种不同感觉,加深对温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又如在“重力”这节,讲到重力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时,教师不妨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费俊龙、聂海胜在“神舟”六号太空舱中的生活情景片断,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他们仿佛亲自遨游太空,体验到失重状态,无形中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率

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有些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教与学的进度,在教师与计算机的共同启发下,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模拟物理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如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一个较复杂的实验。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操作步骤和要求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实验。对本实验记录的分析及结果的理解是光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在总结这节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实验,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再现出来,找到凸透镜成像的两个转折点――“焦点”“二倍焦距处”,以及“物体向焦点移动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这样可降低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的难度。

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课中,内容多、时间紧,课程标准只提出演示实验的要求,存在教师操作时,学生听、看(且看不清)而不能参与的缺点。要实现学生既积极参与,又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制作课件,用动态画面提供示范,导控实验步骤,让学生积极参与。

再如,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在初三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导致在电路分析和计算中经常出错。课本中虽然有许多幅相关插图,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有电荷流动感觉。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动态软件(Flash、3D)设计,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导线中正、负电荷流动的画面,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而在介绍船闸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时,课本画了船经过船闸从上游驶往下游的过程的4幅插图,教师也可用动画设计演示阀门打开,船随水位下降而下降及船运动的效果。还有许多现象及应用是在课堂上无法做的实验,都参照类似做法。

3 运用多媒体技术,便于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

加强学生的品质素养

物理规律,常常是从实际研究对象出发,通过反复多次的科学实验而得出的。但物理规律受一定条件的限制,一些实验难于操作。因此,在进行这些物理规律的教学时,如果能够运用电教手段,重现物理现象,进而总结出物理规律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便于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

如在复习“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时,通过电脑动画,模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三者的分配关系,学生清楚地看到:一束激光斜射入圆形厚玻璃砖上,反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增大而增大。由此进一步归纳出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内容。

通过多媒体技术,能把实验和数据处理分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晶体的熔点”的教学要求调整到“知道”的层次,课标要求中又有“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演示,在教学中同样面临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本节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唯一有“图象”的教学,笔者认为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老师口讲,学生知道”的低层次。初中物理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大都是为了得到结论性的规律。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往往不重视实验过程,只重视实验结论,而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数据分析,引发了学生对整个物理现象过程的具体分析,也有利于高中物理知识图象学习方法的迁移。

笔者在“熔化和凝固”这节课中用了2个课时,第一节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第二节利用已制作的“数据和图象”课件,让学生输入自己实验中记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多组数据,观察微机绘制出来的熔化图象。两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观察记录输入绘制分析的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对学生重视了态度情感因素的熏陶与教育,落实了全面素质教育。在挖掘媒体资源时,教师应重视内容中体现出的真、善、美的价值成分,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学习者最容易记住。

如在“液化”一节课中,笔者剪辑资料、画面,介绍我国航空技术发展情况,简介3号火箭发射,并介绍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无闻奉献的航天设计师。这样营造了喜悦、满足、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热情。而通过设计具有特色的多媒体画面,在课堂上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燃料利用率低,空气污染,浪费用电”等不良现象,让学生去批判,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意识。

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在成功的背后有着感人的故事,教师可搜取资料,网上下载他们的故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4 应用现代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学习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情都很高,然而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应用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以免弄巧成拙。

1)多媒体的辅。尽管计算机在信息的识别、分析、判断及综合等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在物理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既不能取代教师,也不能代替实验。课堂上师生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交融是无论多先进的机器也取代不了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传授及先进媒体的策划控制者。如果把教师比做教学过程的“导演”,而现代媒体只能算是“道具”,导演利用先进的道具,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这个“主角”的潜能,使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多媒体也不能代替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发现物理规律的重要基础,它能真实地再现科学家的发明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所以不能用模拟实验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否则便是违背物理教学原则,本末倒置。

2)多媒体的实用性。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通过明显真实的实验演示、激烈的讨论争辩以及科学的分析推断等方式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不必非得使用课件,以免造成画蛇添足。

然而目前存在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情况,有的教师用课件只是替代板书,失去先进媒体的使用价值。因此,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与必要性。只有那些教师不能用语言详尽描述、图片不能充分显示、实验不能或不易操作,才考虑采用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