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健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不宜接近家养宠物。专家调查发现,家庭饲养狗、猫等宠物是诱发儿童哮喘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是对部分地区中小学、托儿所进行调查后得出的,接受调查的14岁以下儿童超过1万名。通过体格检查、哮喘疾病筛查等手段,专家发现有597名儿童患哮喘病,其中儿童哮喘67%,婴幼儿哮喘20%,咳嗽变异哮喘2.5%,可疑性哮喘10.5%。调查组的专家分析发现,176例患者的家庭饲养有猫、狗等宠物,占哮喘儿童总数的近三成。宠物传染疾病成为儿童哮喘的第三大诱因。排在第一位的诱因是个人过敏史,第二位是家族哮喘遗传史。
三、不宜常吃果冻。目前市场上的果冻绝大多数并不是用水果制成的,而是用增稠剂(海藻酸钠、琼脂、明胶、卡拉胶等)加入少量人工合成的香精、人工着色剂、酸味剂配制而成。上述物质虽然都来源于海藻和陆生植物,但是它们在提取过程中,经过酸、碱、漂白等工艺处理,使它们原有的纤维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基本已丧失殆尽。海藻酸钠、琼脂等虽属膳食纤维素,但如果吸收过多,会影响机体对脂肪、蛋白质的吸收。还有,人工合成香精、色素等,其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由一些酯类或醛类化学物质溶于酒精中配制而成。多种人工着色剂是以煤焦油为原料经化学方法合成的,对人体没有任何营养价值,有的还有一定的毒性。最近美国媒体连续报道,儿童食用果冻不慎窒息致死的意外事件。由此可见,经常食用果冻显然无益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家长们不要让孩子经常吃果冻,以免造成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失调。果冻只可作为调节口味时偶尔吃一点。特别是婴儿更要少吃果冻。
四、不宜多用含氟牙膏。实验证明,局部使用氟化物可以预防龋齿,但有效率仅有20%。氟牙膏含氟化物1000PPM。用含氟牙膏刷牙,每日氟的总摄入量将远远超过儿童的正常需要量。体内含氟量增加,发生骨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局部使用氟化物及摄入氟化物,对儿童发育和健康均有一定的潜在危险。
一、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改善幼儿对增进健康的态度,教给幼儿促进健康的方法,训练幼儿保持健康的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的习惯,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
二、在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我们不仅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本着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幼儿可选择的小型体育活动器材,以此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大方友善的交往能力。通过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 教师在进行集体健康行为指导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行为的个别指导。如对某个常常尿湿裤子的孩子多加关心和爱护,多提醒他及时入厕:对喜欢用衣袖擦鼻涕的或者强调要用手帕,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等等。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勤抓勤管,持之以恒。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在加强幼儿体能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的同时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在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构成幼儿品质、智力等世界的无形课堂。性格开朗的父母,其子女大多活泼、开朗,反之亦然。家族不和睦的孩子,性格有欠缺。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对孩子的人格起到很大的影响。举个例子:母亲在打电话,孩子吵,一位说:“我现在正在打电话,你吵得很,听不清对方说话,请不要做声。”另一个母亲说:“真讨厌,闭上嘴!”那么,第一个母亲的孩子在自尊上没有受到伤害,会健康地成长,而第二呢?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或者从此不敢说话,害怕父母的无情责骂,变得内向;或者干脆跟你对着干,久而久之,形成逆反心理。
二、创设轻松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有益于充分发展幼儿的智能、情感、意志和行为,使他们相互协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如小班幼儿刚入园,对于陌生的环境总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而作为老师要以亲切和谐的态度去感染他:摸摸孩子的头,讲亲切的话,及时表扬他们微小的进步等等,从而减少幼儿心理负担和精神紧张,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步入新生活。
教师应做幼儿的大朋友,只有得到幼儿的信任和爱戴,他们才能向你打开心灵之门而无话不说,反之,他们对教师只会敬而远之,谈不上和你畅所欲言了,我对幼儿实施了三情:
一是激情,教师要用自己饱满激情来影响幼儿,让他们受启发感染。
二是热情,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如,师生共同布置新颖、温馨的活动室,与幼儿无拘无束地交往与交谈,让幼儿感受到温暖和爱。
三是真情,教师应对幼儿充满爱心,对待每位幼儿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样教师就是幼儿的父母、师长、朋友三位一体的化身,是幼儿可信、可亲、可敬的人,消除孩子的孤独感、自卑感,让每个孩子变得阳光、可爱,为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个性打好基础。
三、搞好人际关系,创建和谐团体
[关键词] 幼儿 健康教育 进餐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可见,幼儿的一日三餐是幼儿园保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幼儿进餐时若能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有目的关注幼儿进餐环节的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而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就应该从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着手,在幼儿进餐、游戏等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但在幼儿园实际的健康教育中,其幼儿进餐教育工作环节中仍存在诸多的认识层面和实践操作上的误区。
一、幼儿用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多数幼儿园的幼儿进餐过程中,教师明确规定:吃饭要保持安静、不允许幼儿间进行话语交流、吃饭速度要快、不能把饭粒洒在桌上等等一些限制幼儿进餐的规矩。事实上,幼儿进餐时的诸多规矩,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一)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食
幼儿进餐时不许说话,是幼儿园普遍遵循的一项保教制度。幼儿用餐时,教师常提醒幼儿:“不许讲话,好好吃饭”、“快点吃、吃完可以出去玩”等。为了班内的统一管理和安静的用餐氛围,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提醒,在教师严格控制的用餐氛围下,幼儿原本轻松愉快的用餐享受变成了一种严肃的生理作业。在这种严肃的用餐氛围下,给幼儿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幼儿在进餐时一方面默记教师提出的各项规定,另一方面用规定约束规范自己的用餐行为。教师对一些吃的慢的幼儿不断进行“善意”的督促,有时甚至会把吃的慢的幼儿拉出来,分配到一个角落去。在这种不和谐的用餐氛围下,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长期处在这一用餐氛围下,不仅影响幼儿的消化和吸收而且会容易滋生幼儿厌食等负面情绪。
(二)不利于发展幼儿的同伴关系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各吃各的、不准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因此多数幼儿能按教师规定安分进餐。事实上在进餐这一自由活动过程中,幼儿内心很渴望和同伴交流。记得在幼儿园实习时,笔者发现幼儿在进餐时通常会和周围的同伴交流自己周末要去哪玩、妈妈又给买新玩具新衣服了等,在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幼儿边吃边说,非但没有影响幼儿的正常进食,反而使幼儿心情愉快地完成了进餐活动,另一面幼儿在这一轻松的氛围下锻炼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增进了同伴关系。可见,在自我封闭的进餐过程中,不仅不利于幼儿的愉快进食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幼儿间交流的机会。虽然,我们提倡幼儿进餐时的自由交流,但我们并不是从一个极端(完全封闭的进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由无度的进餐)。我们所提倡的是在不影响幼儿及其同伴正常进餐的前提下,允许幼儿间的自由交流。
(三)不利于师幼关系的形成
在幼儿园实习时,我们发现从幼儿一开始进餐,教师便不停地督促幼儿尤其是吃饭速度慢的孩子抓紧时间吃,吃完后可以自由活动。其中保育老师在这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某幼儿园大班里面对那些吃饭不安分的孩子某保育员常采取非常粗暴的行为,如用盛饭勺砸幼儿的碗或是罚幼儿站立吃饭。在这一状态下,进餐便成了一些幼儿恐惧的事情,而且教师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一些错觉如:吃饭和自由活动有时是对立的、吃饭速度快才是对的等。可见,在这些错觉的支配下幼儿往往会对吃饭及教师产生心理抵触,而且还有一些幼儿为了迎合教师的需求,改变自己的进餐习惯不断提高进餐速度。在这一些表现下,教师和幼儿间很难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就餐环境
我们知道在幼儿进餐时,教师过多的干预不仅影响幼儿正常愉悦的进餐,而且还不利于班级融洽氛围的形成。但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意味着幼儿进餐时,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幼儿放任自流。相反,教师要为幼儿的进餐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保证幼儿进餐时能放的开、吃的香。在为幼儿创造用餐氛围时,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用餐时的表现,针对有用餐问题的幼儿分别指导。不能仅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对于那些挑食、进餐慢的幼儿要深入了解原因。只有在愉悦的氛围下,幼儿才能心情愉快快乐用餐;在和谐的用餐氛围下,不仅大大增进了幼儿间的交流,而且对班级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效用。在进餐时教师若能把握教育契机,适时对幼儿渗透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把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
(二)利用同伴影响,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集体进餐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伴的影响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其他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发现某些幼儿进餐时出现乱丢饭粒、东张西望、不安心进食的行为时,可以在班内找出吃饭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这时幼儿可能会以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方面幼儿会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性,另一方面教师的间接教育方式幼儿也容易接受,非常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利用同伴榜样的教育作用时,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不能对看似不听话的孩子实施大棒似的打击教育。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不是为了打击那些在某些行为习惯尚缺的孩子,而是为了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在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渗透健康理念时要以幼儿为本,为幼儿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铲除荆棘,而不能成为幼儿健康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三)加强家园合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幼儿园要加强家园合作共同致力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和家长要在教育要求和教育行为上保持一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实施同步教育。从就餐这样的小视角入手,在家庭中家长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挑食按时就餐,不浪费粮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唯此,幼儿园中的教育效果才能在家庭中得以延伸和巩固。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各种生活学习问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探讨。只有教师和幼儿家长站在同一战壕里,才能打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卫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心理;培养;健康
一、用爱打动幼儿,改变心理状态
爱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心理研究表明,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而剥夺了爱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入园的第一天所接触的第一个人就是老师,这第一个人给幼儿留下的印象无疑是最深的。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爱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消除分离所产生的不安心理。
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得出幼儿年龄越小,就越需要得到成人的。如果教师不爱这些年幼的孩子,他们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距离,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在与亲人分离时产生更多的忧虑。
幼儿在离园时也会表现出一种忧虑状态,他们与亲人分别了一天,就盼着大人早点来接他们。这时候就会看到有的小朋友总是张望着窗外,有的则围在教师身边问个不停:“老师,我爸爸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这时候千万不能戏言,“你爸爸妈妈不来接你了,他们不要你啦。”这会使幼儿信以为真的。刚入园的幼儿精神上本来就很紧张、忧虑,教师千万不能再给他们的心理施加压力。我在离园前经常组织幼儿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如“今天你为什么高兴”“听铃做动作”“猜猜谁没了”等游戏。
二、创设“家”的环境,让幼儿体验到家的温暖
幼儿园是孩子的乐园,良好的环境能给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馨的环境,才能使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在硬环境上,每年新生入园时,我们都将精心布置教室,如在教室里创设娃娃家,摆上幼儿熟悉的毛绒玩具、柔软的靠垫、撕不破的彩书,请家长带来一些孩子在家中熟悉的玩具等,让孩子与家相似的环境和物体在一起,缓解幼儿内心的压力;在软环境上,在幼儿刚入园时,教师要特别耐心细致地照顾幼儿,让幼儿始终觉得教师的关爱,使他们有安全感。由于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会产生“皮肤饥饿感”,所以应多抱抱孩子,和他们说几句悄悄话等,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对于那些哭闹不止的孩子,教师要以温柔亲切的语言开导他,绝不能用恐吓的语言,如“再哭大灰狼就来了”“再哭,老师就不要你”等语言来吓唬孩子。这样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和恐惧感;教师在培养幼儿集体生活习惯时,应宽容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巧妙的引导,适当的提出要求,让孩子有成功感和荣誉感,并及时给予鼓励。
三、鼓励家长共同配合,帮助幼儿减轻忧虑
每位家长在看见自己的孩子入园时又哭又闹,都表现得非常焦虑。有的一听到孩子哭就抱着不放……有的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很可怜,对孩子过分的迁就等,这些都会影响幼儿新入园时情绪的稳定。如何减轻家长心里的焦虑,家园的及时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新生入园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让家长明白,幼儿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是正常的,因为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总会有情绪要发泄,家长要有心理准备,更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不把他送到幼儿园,这样只会让孩子一次比一次哭得更厉害,就更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其次,家长要讲信用,不能对幼儿说谎。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有些家长用哄骗的方法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结果说话不算数,影响幼儿对您的信任,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每天爸爸妈妈上班,你上幼儿园,下班后,我们到幼儿园来接你,星期天我们在家一起休息。时间长了,形成规律,幼儿也就习惯了;再次,家人意见要统一。孩子虽小,却很会观察大人的脸色,所以家人在坚持每天送幼儿上幼儿园的观点一定要一致,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最后,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还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规章制度,如接送的要求、请假的手续等。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情况。在幼儿入园期间,家长迫切想知道幼儿在园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将幼儿的点滴进步、出现的问题利用各种形式向家长作一个细致的汇报,让家长放心。如,在家园共育栏里设立表扬栏,对于每个幼儿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并注意把孩子的优点表扬得尽量具体些;教师利用接送时间,向家长简要汇报幼儿一天的情况。同时,还要耐心地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以缓解家长焦急的心理。教师也应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及时将教师对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的调整告诉家长,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利用家园联系册、写纸条、打电话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环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孩子在幼儿园时已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但每当晚上或是周末回家后,再回幼儿园,孩子又是哭闹成群,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时可多给孩子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玩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教师指导孩子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千万不能包办。如,对不肯午睡,一个劲儿要找妈妈的幼儿可让其父母早点下班来幼儿园陪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等。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要求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培养外,同时也要求家长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我通过每月写好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访等方法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教家长一些解除幼儿忧虑的方法。
人的心性的形成是遗传和后天物质和文化环境影响沉淀的结果,这一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幼教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培育的过程中,要赋予爱心和耐心,不怕繁琐,从小事做起,小处着手,在点点滴滴的过程中,使幼儿良好心理素质逐步确立起来,就像一个教育学家说得那样:教育除了鼓励还是鼓励,对于幼儿的表现不论其智商优劣,都不要歧视,哪怕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躁,这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我们在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工作里,心平气和的交流中,幼儿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将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