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我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比利·格雷如果太过迷信专家,他就活不到现在了。那是20年前的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格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报纸。看完一个版面后,他无意识地挠了挠后脑勺。然后,他准备接着看下一个版面。但他突然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又挠了挠后脑勺,找到了不对劲的原因。在后脑勺的一个地方,在被挠的时候发出的响声,居然很像指甲划在空纸盒时的声音。他又试了一次,果真如此。他立即去了医院。
“您说您的脑袋有一个洞?”医生笑道,“哦,格雷先生,我想是您太过紧张了。当时您听到的声音,可能是您抚摸头皮时,不经意间拨动了哪根神经而发出的音乐声。”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格雷找了四个医生,他们都觉得格雷是在开玩笑,所以都没有做仔细的检查就告诉他,他是完全正常的。
当格雷找到第五个医生时,他一再坚持道:“医生,请您相信我,这是我自己的身体,我非常清楚。我敢肯定,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医生只好说:“好吧,那就给您拍个X光片,看看到底谁对谁错。”
结果出来后,医生非常震惊。格雷的脑袋里有一个肿瘤,这个肿瘤使得格雷的脑袋出现了一个眼球大小的空洞。医生赶紧给格雷安排手术。手术结束后,主刀医生对格雷说道:“格雷先生,您是一个明智的人。我非常佩服您这一点。不少人都因为这种病而失去了生命,因为一开始我们也不知病因在哪儿,等到发现时已经太迟了。”
常识于我们是非常有益处的。有时候,再多的专家意见也比不上你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还得相信自己的判断。
使用令双方都满意的语言
詹妮在一家女士服装专卖店做销售员,工作好几个月了,业绩一直上不去。经理对她说:“詹妮,如果这个月你的销售业绩再上不去,恐怕我得让你走人了。”
“对不起,经理。”詹妮惶恐地说道,“你可以给我一些如何让我做得更好的建议吗?”
“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窍门。听起来有些愚蠢,但我过去就是这样做的。拿一本字典,慢慢查阅,直到找到一个对你非常有动力的词为止,然后把它恰当地用到你的工作上来。”
果然,詹妮的销售业绩不久就上来了。经理很高兴:“祝贺你,詹妮。我的小窍门挺管用吧?”
詹妮点点头:“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来找这个极具动力的词。这个词是‘了不起’。”
“‘了不起’。多好的一个词!”经理说道,“你能告诉我你是如何运用这个词的吗?”
“当然。星期一,我的第一位顾客是一位中年女士。她告我,她的小女儿刚被本市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接收。我马上说‘了不起’。她继续告诉我,她女儿的穿着一直穿得很端庄,并且是班上最受欢迎的女孩。我马上说‘了不起’。然后,她买了价值300美元的衣服。”
顿了顿,詹妮继续说:“我的下一位顾客说,她需要一套参加乡村俱乐部弹簧球活动的衣服,要最高档的,因为她是一位大公司的高级主管。我赞叹说‘了不起’。她继续告诉我,她的丈夫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我又赞叹说‘了不起’。然后,她不但买了一套高档的礼服,还买了几百美元的装饰品。以后都是这样,顾客夸耀自己时,我就说‘了不起’。他们一高兴,就大方地掏腰包了!”
“干得漂亮,詹妮。”经理赞道,“不过有一点我很感兴趣,在你使用这个极具动力的词之前,你习惯对顾客说什么?”
“嗯,我习惯说‘谁在意呢?’”詹妮答道。
很显然,詹妮之前使用的语言并不能取悦顾客,她的销售业绩自然也就无法上去了。而她还不明白个中原因。幸好,经理的支招让她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她的销售业绩也上去了。可见,自我认知是多么重要。所以,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使用令双方都满意的语言是让自己进步的一个好方法。
永不放弃尝试
黛安·索耶,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主播。观众称她为“手持麦克风的森林女神”,新闻界称她是“顽强不屈的贵妇”。
1967年,黛安·索耶从威尼斯利学院毕业,但她不知道应该从事什么工作。她去找父亲商量。“你最喜欢做什么?”父亲问她。
“我喜欢文字的力量,喜欢与人一起工作,并且我对世界上每天所发生的事都充满好奇。”黛安不假思索地答道。
父亲想了一会儿,说:“那你有没有考虑过到电视台做记者?”
那时候,女记者出现在电视上是很少见的。戴安穿上得体的套装,鼓起勇气去见了路易斯维尔市WLKY电视台的新闻部主任。事情出奇地顺利,新闻部主任答应给她一个机会。在接下来的两年半里,黛安作为一名电视台的新闻记者穿梭于各个地方。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
1969年,黛安离开WLKY电视台,登上飞往华盛顿特区的飞机,前往白宫求职。在白宫官员的眼里,她也许就像一个刚刚进城的村姑,但她并未因此而退缩。由于有她父亲一位朋友的推荐,黛安得到了白宫新闻秘书罗恩·齐格勒的接见。最终,她被白宫新闻办公室录用了。
那是一段令人兴奋的日子。黛安没白天没黑夜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但是,“水门事件”突然发生了。1974年夏天,总统辞职,黛安离开了白宫新闻办公室。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但是,黛安并没有消沉,她时常对自己说:“梦想不是停留在某个终点,而是不停地去追求。”
之后,黛安加盟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那里当了三年的“早间新闻”的主播后,她加入了《60分钟时事杂志》节目组。她时刻准备着一个旅行箱,一接到任务就马上飞往目的地。
1989年2月,黛安跳槽至美国广播公司,并工作至今。一次,在跟朋友聊天时,朋友问黛安,是什么让她走到了今天。她想了一会儿,说道:“那是因为我敢于心怀更大的梦想。我想,上帝也许会原谅失败,但绝不会原谅放弃尝试。”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等的认识,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如自己的身高、外貌、体态、性格、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伴随着情感体验,如由身高外貌等引发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绪情感。以及,在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目的、自觉的调节和控制我们的行为和想法。我们要善于剖析自我,深刻认识自我,更好地认识外在形象和内在自我。
2、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向他人了解自己。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评价,以便我们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
3、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己。自我观察和他人评价难免会有各自的主观投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现在的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未来进行纵向比较,与同龄人或者有类似条件的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更全面的纵横社会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
4、通过社会实践认识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各种活动过程与结果来认识自己。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分析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开展活动来分析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读书活动,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的查漏补缺等等。通过具体的活动分析自己的表现及成果,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认知
教师专业发展为近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但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从教师的自我认知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较为少见,文献检索仅见几篇关于普通教师自我认知的宏观研究,如殷凤的《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1],缺少针对某些问题的更为具体的实证研究,特殊教育领域更是未能检索到关于教师自我认知的研究。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离开了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把握,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在课题组的系列中专门涉及了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自我认知的研究内容,本文即是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方法
(一)选取被试
本研究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4所盲校或特殊中心(学校)的盲部、5所聋校或特殊学校的聋部、3所弱智学校或特殊教育中心,然后整群抽取上述学校的全部教师,共发放问卷331份,回收291份,剔除个别无效问卷后获得286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286名教师基本情况如下:男教师62名(21.7%),女教师224名(78.3%);30岁以下的84人(29.4%),30-45岁的有177人(61.9%),45岁以上的有25人(8.7%);起始学历的各层次学历的人数分布差异不显著,但当前学历以本科为主,占77.3%(如表1所示);当前学历的专业分布在理科、文科和特殊教育三个方向的人数大致相当(如表2所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的具体内容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服务的学校类别(盲、聋、启智学校或随班就读学校)等。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师自我认知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工资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工资与同学工资的比较认知以及对自己收入的满意程度;二是对自己工作能力和素质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素养是否满意、自己是否需要接受进一步教育;三是对专业发展动因的认知,主要为继续教育的动因。
(三)问卷发放与收集
各学校的问卷由笔者与各学校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一起发放并回收,在调查对象回答时强调真实反映自己的情况,保障回收率。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教师对工资的自我认知
我们把教师对工资的认知看成是自我认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己工资多少,和他人比较时处于什么位置。对自己的工资是否满意等,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程度。本研究选取了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教师对自己工资的满意程度;二是在分析教师工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时,除了学校类型、年龄、性别等客观因素外,本研究特意将了解重要他人(即同学)的工资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分析,因为教师们对自己同学(此处的同学是指看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同学,这也是教师最在乎或者脑中信息最清晰的一个社会人)的工资是否了解,以及基于这种了解比较自己工资与同学工资的高低,继而分析这种比较参照是否影响了教师对自我工资的满意程度。
1.对自己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
调查发现,在286位教师中,只有19位(6.6%)对自己的工资收入满意,基本满意的有105位(36.7%),不满意的有140位(49%),回答“说不好”的有19位(6.6%),3人信息缺失。由此可见,对工资持满意态度与不满意态度的教师分别为43%、49%,各接近一半,说明当前特教教师对自己工资收入的满意度分化严重。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性别、年龄段和学校类别对教师工资满意程度的影响,卡方检验未发现明显差异(详见表3),说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在工资收入的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自己工资与同学工资的比较
当教师们被问及对同学的工资是否了解时,162人(56.6%)表示“了解”,96人(33.6%)表示“不了解”,26人(占9.1%)回答“说不好”,2人信息缺失。回答“不了解”和“说不好”的人数比例接近42.7%,这说明接近一半的教师对同学工资的认知存在模糊。
本研究将不了解同学工资收入与回答“说不好”的教师归为不清楚同学工资的类别,然后将之与清楚同学工资的教师进行比较(表4),发现两类教师对自我工资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具体而言,清楚同学工资的教师倾向于对自我工资收入不满意,比例为57.5%,而不清楚同学工资的教师倾向于满意目前的收入水平,比例为54.5%。
对于表示了解同学工资的教师(n=162),本研究进一步询问了其比较自己工资与同学工资的高低。结果发现,128人(79%)认为同学的工资“高于”自己,11人(6.8%)认为同学工资“低于”自己,22人(13.6%)认为同学的工资与自己的工资“差不多”,1人信息缺失。由此可见,教师普遍认为特教教师的收入偏低,从而降低了对自己工资收入的满意程度。
(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素养的认知
1.对自己目前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的满意度
对工作能力的自知是教师最重要的自我认知。如果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甚至说合格的教师。就被调查的286人而言,187人(65.4%)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表示满意,59人(20.6%)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养不满意,另有38人(13.3%)表示“说不好”,缺失信息2人(0.7%)。
总体而言,80%被调查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具有清晰认知,即判断满意或不满意,另有接近15%的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养未有清醒认知。当然,从教师们的满意度来看,和以往笔者对教师素养的研究比较时,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没有大的变化[2]。
通过进一步从教师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当前学历四个角度分析影响教师自我工作能力与素养满意度的因素(见表5)发现,男教师比女教师选择满意的比例高,男教师达到72.6%,女教师为64%;相反,12.9%男教师选择不满意,23.0%女教师选择不满意,男女选择“说不好”的比例差别不大。就数据来看,男教师对自己的能力素养评价比女教师较有信心(如表5所示),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在年龄方面,年龄段越小,对自己能力素养的满意率越低,年龄段越大对自己能力素养的满意率越高,检验发现,年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这说明,年龄越小的教师因为经验不足、学识有待提高等原因,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相对迫切。
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和素养的认知在性别、学校类别、当前学历上差异不显著,说明教师们对自己能力和素养的认知趋于稳定性,即总体倾向于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素养。
2.继续教育的需求程度
在直接考察教师对自己能力和素养的主观感受后,我们又从另外一个侧面,即从是否需要进一步学习方面考察教师们对自己工作能力和素养的认知。要求教师对“就您目前的工作而言,您感觉需要进一步教育吗?”这个问题,从“需要”“不需要”和“说不好”三个方面予以选择。结果发现,在286人中,有235人(82.2%)回答“需要”,24人(8.4%)回答“不需要”,24人(8.4%)回答“说不好”,另有3人信息缺失(1.0%)。总体而言,绝大多数教师表示有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相比14%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不到10%的教师表示不清楚是否需要继续教育,这说明就是否需要继续教育而言,教师们比对自己能力和素养的认知稍微清晰。
在是否需要继续教育上,82.2%教师表示有需要,这个比例高于对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表示满意的教师比例(65.4%),说明即使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满意的老师也觉得有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
进一步从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当前学历分析了特教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度的影响因素(见表6)后发现,性别、年龄分布、学校类别、当前学历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因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历发展,就是提升学历;二是提升能力、素养,通常这两个方面统称为继续教育。那么,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因或理由主要有哪些呢?
本次调查,把相关理由列为五个方面,即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学历、提升待遇、上级要求和其他。要求教师每人选择两个最主要的理由,统计结果见表7。结果发现,在五个列出的因素中,“提高教育教学”为第一位的动因,占83.7%;列在第二位的为“提高待遇”,占29.9%;第三位的是“提高学历”,占25.7%;第四位的为“上级要求”,占14.9%。由此说明教师以内在的教学能力提高为主要动因,外在的待遇提高、学历提高是部分教师考虑继续教育的次要因素。
本研究就前四项动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如表8所示),从差异检验来看,性别在继续教育理由上的差异不显著,年龄分布在动因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30岁以下的教师选择“提高学历”“提高待遇”的比例显著高于30-45岁、45岁以上的教师,但选择“上级要求”的人数比例低于30-45岁、45岁以上的教师人数;学校类型存在显著差异,盲校教师选择“提高学历”的比例显著低于培智学校教师,选择“上级要求”的比例显著高于培智学校的教师;当前学历不同的教师在提高学历的动因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专及以下教师希望提高学历的人数显著高于本科、硕士层次的教师。究其原因,年龄分布在继续教育动因上的差异很好理解,年龄越小的教师的学历提高需求、待遇提高需求自然更为迫切。同理,当前学历偏低的教师继续教育需求自然高于已具备本科或硕士学历的教师。但是,盲校教师为何在“提高学历”的动因选择上显著低于培智学校,而“上级要求”的动因选择上显著高于培智学校,则需要后续的研究。本研究推测可能的原因为:盲校教师多为具备学科教学背景的本科学历入职,较高的入职起点可能导致他们“提升学历”的需求相对低于培智学校;与此同时,基于学校领导鼓励督促进修的情况相对增加。
本研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动因。提高教育教学素养,无论是从学历角度还是知识能力提高的角度都是继续教育最重要的动力。这时,通过教师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待遇回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提高待遇成为第二个继续教育的动因亦合情合理。三、研究结论
(一)43%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的工资基本满意,49%的教师表示不满意,说明当前特教教师的工资满意度分化严重,且在性别、年龄、学校类型、当前学历上不具有显著差异。对同学工资收入了解与否影响教师对自己工资的满意程度,且了解同学工资的教师倾向于不满意自己的工资收入。
(二)绝大部分教师(80%)对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具有较为清醒的认知,65.4%的特殊教育教师认可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养,年轻的教师在工作能力与素养的满意度上低于年长的教师。
(三)83.0%教师具备对自我继续教育需求的清醒认识,82.2%教师表示需要继续教育,亦有8.4%的教师认为不需要继续教育。
(四)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动因的前四位依次为提高教育教学的素养、提高待遇、提高学历与上级要求,并存在教师年龄、学校类型、当前学历上的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变”是自我认知的过程
“‘变’并非我的追求,而是一个结果。艺术的本质,不是制造符号,而是表达一种精神的维度,符号仅仅是载体而已。是否被接受,不取决于‘符号’而取决于‘精神’。‘变’对于艺术家而言,更是一种必然。‘变’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如何在这个时代中,更好的自我认知?这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张晓刚面对“转型”如是说。
此次个展的参展作品有20余年的创作跨度,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着巨大的转变。面对当代艺术“符号化”的现象,大家庭系列无疑成为了张晓刚“符号化的代表”,更是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和艺术市场天价的代名词。然而,面对这个“符号”的空前成功,自2003年开始,张晓刚另辟蹊径,“里和外”、“记忆与失忆”、“绿墙”等系列接连被推出。2008年未,签下张晓刚的画廊巨鳄佩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然高调为张晓刚在纽约举办个展,展出了以上几个系列的“新作”。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所有作品却早已被藏家预订。“虽然对我来讲,卖的好坏关系不大,也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展览之前有些紧张,因为是新作,与过去的人物不同,几乎都是静物、空房间、风景。但是展览一开幕,气氛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张晓刚一直不把大家庭之后的改变称为“转型”,而大家庭系列才是他人生中最大也是最痛苦的转变。“1993年,我开始创作大家庭,那是源于一种绝望。当我抱着一种狂热的膜拜,偷渡到荷兰,看到美术馆中梵高的原作时,我才发觉自己和他的大相径庭。当你真正了解西方的时候,会发觉文化和生存状态的巨大差距。”也正是源于那种痛苦和绝望,大家庭的面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和震撼才会如此之深远。
艺术市场寒冬造就创作契机
【关键词】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 自卑
1前言
自卑心理是由于个体对自我评价不当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心理体验,它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心理是基于社会比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的不如人的心理体验,它可能成为个体进步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前进的障碍,这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调查显示42.83%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基础之上。以往研究表示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由不当的自我评价所产生的消极心理体验。樊富珉、黄希庭等采用自我概念作为基本维度研究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存在着双向预测和影响作用。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普遍将自我概念作为评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2自卑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2.1自卑心理的表现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过过低的评价,夸大自己的短处,忽视自身优点,悲观、意志消沉、对生活的热情不高。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的自我去实现理想的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的自我,趋同现实的自我,其结果是更为自卑。自卑心理表现具有如下特点:敏感性、封闭性、虚荣性、掩蔽性、嫉妒性。
2.2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的产生不是单一的,它是在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2.2.1生理、气质和性格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自身生理素质特别在乎,如性别、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自卑心理的源泉,尤以有生理缺陷的更甚。研究表明,性格内向、具有抑郁气质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类性格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性强,表现为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不善交往,常常自惭形秽,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
2.2.2自我认识消极与自我评价过低容易诱发自卑心理
自卑者具有作不正确比较的心理倾向,习惯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从而形成“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模式抑制了自身能力的正常发挥,最后陷入自卑的泥塘不能自拔。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在自我评价时,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狂妄自大。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哪怕是小挫折、小困难,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情绪从高峰跌入低谷,于是便怀疑、否定自我,产生自卑心理。
3自我认知与自卑心理两者具有双向预测与影响的关系
目前研究者主要采用自我概念探究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张智昱、张华东等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概念和自卑心理两者存在双向预测相关关系。
自我概念测量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问卷的编制以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维层次理论模型为指导,参考了郑涌、黄希庭(1998)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结构维度分析,以及Marsh(1988)编制经我国陈国鹏等人修订的自我描述问卷(SDQ)。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中的情绪自我对心理健康各个因子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中的自卑因子对能力自我、成就自我、情绪自我、学业自我、生理自我、人际自我和一般自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4.1端正对待自卑的态度
终生从事人类自卑感研究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关计夫指出,只有“智力低下的人不感到自卑,他们在客观上能力差,在主观上并不为之苦恼。因此,全然没有自卑感,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可见,在大学生身上出现的自卑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问题在于有了自卑感怎么办?自卑者往往谦虚谨慎,稳妥细心,安分随和,所以比起狂妄自大的人要讨人喜欢。认识到这些优点,逐步增强自信心,为消除自卑奠定心理基础。大学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就应该端正对待自卑的态度,认真分析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通过合理积极的自我调节来消除自卑心理。
4.2客观评价自我
正确面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角色定位健全自我评价机制。一个人如果没有成熟的自我定位,就会丧失自信,出现消极情感,甚至出现消极行为方式;如果定位过高,又易产生自傲,听不进去意见。在与周围人的接触中,应注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认识。
4.3确立明确的目标
正确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强化人的行为,并促使其指向预定的方向。设置合适目标,是指不要给自己提出力所不能及的过高的要求,使自己总是陷入自责、自怨、自恨的境地,而是要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付出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从而能够在坦然面对自己的客观存在中,不失积极的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