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传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语言文化方面的阻碍很多科学工作者
在进行科技传播时,大多都会使用很多专业术语,导致传播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被传播者来说,主要问题来自于农村和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而科学信息很少有被翻译成少数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再者,民族文化往往都有很强的排他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典型的外来文化,根本不被接受,这也让科技传播大大受阻。
(二)媒介传播方面的阻碍科学工作者
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和社会的承认,传播效率并不好。网络上的科学技术往往会跳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这一环节,可信度非常低,也增加了受众甄别科技信息真假的难度。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边远山村地区,人们主要是靠电视和校园里的学习来获取科学信息,一些先进的传播媒介以及有关于科学信息的杂志和图书并不能覆盖这些地区。在市场主义经济下,媒体大多热衷于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商业广告,并不喜欢、甚至不屑于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
(三)传播者方面的阻碍
在传播者这个群体中,大多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导致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中的亮点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捕捉,那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地传播也有赖于科技传播者的选择,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促使下,他们大多会第一考虑那些能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所存在的学术价值往往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围内,这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只能存在于社会大众所看不到的角落里。
二改进科技传播的对策
(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认识里,科学和枯燥、无聊往往是划等号的,其实科学技术不但要讲清事实说明道道理,还要用美好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传播,因此,科技传播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科学技术,把科学拉下神坛,让普通国民理解和接受它,同时要不断地探索出普通国民所喜欢的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改善科技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积极号召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村里建设图书馆,并给予补贴、支持和技术帮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科学技术知识。在少数民族地区增加科教节目,将优秀的科教节目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把科学技术知识也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让科学技术以他们的语言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改善他们的生活。
(二)健全科技传播法律法规,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
依法治国的时代,国家要制定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科技传播市场,明确规定科学家个体、传播媒介和政府部门在科技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制定了网络在科技传播中的相关运作规则,规范了网络传播市场,那科学技术的大大传播就不是事了。增加科技传播奖励专业奖项,目前,我国的这种奖项真的是太少了,对科技传播者来说也是一种打击。科技传播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社会地位,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科技传播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三)提高传播者的传播效率
在高校开设科技传播专业,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科技传播的能力。同时,继续教育在职的科技传播人员,缩小他们与科学界的鸿沟,提高他们的科技传播素质与技能。聘请科学共同体成员担任最终的文案编辑或者与科学家建立长期的关系,让他们了解科技传播,也让他们把关科技传播,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结语
关键词 动画片;科技传播;公民科学素养;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31-02
随着网络、电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当今的媒体空前发达。传统的语言符号传播系统正在被以视觉为中心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不断地挑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动画片作为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势头如日中天,受众日益增多,影响力日益扩大。作为一种集娱乐性、教育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大众性视觉文化艺术形式,动画片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动画片不受时空观念的限制,人与物之间也可以对话,幻想与现实同存。它可以用夸张、拟人等手法,传递信息,也可以把古今中外的人物同时邀集到一起,让他们在同一个画面上演出故事。另一方面,动画片可以装入手机、电脑等携带方便的电子工具中供读者观看。快速、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动画片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利用动画片进行科学传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和形式。
1 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动画片作为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使得动画片在科技传播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
1.1 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塑造
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里面的大雄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像不少小孩子一样,他在学校里成绩平平,也没有其他的长处,但心地非常善良。动画片的另一卡通形象就是一只猫型机器人――哆啦A梦,它是由大雄的后代从22世纪送来的。大雄是一个平时比较懦弱胆小的孩子,经常受到技安的欺负,而哆啦A梦则担当守护者,哆啦A梦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四度空间的口袋,是一个神奇的装有万能工具的口袋,口袋里的神奇工具,更能穿越时空,穿梭于过去与未来。帮助大雄解决许多他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地满足大雄的愿望。与生硬的科学知识传播相比,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能快速地抓住受众的眼球,吸引他们专注地看下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1.2 动画片能为公众提供良好的虚拟环境
动画片具有高度假定性,通过自身的感染力,使得观众明知是假的仍为之感动,因此动画片)并不是亦幻亦真地制造现实,而是通过特有的夸张和渲染超越现实,展现一个与现实有着不同魅力的梦幻世界。《海绵宝宝》是美国著名的系列电视动画。动画场景设定于太平洋海底,故事围绕主角海绵宝宝和他的好朋友们展开。由于剧情充满想象力,受到许多儿童及成年观众喜爱。受众明知动画内容是假的,但是仍被其吸引,并在其中了解到科学知识。例如在第五季的动画内容中,海绵宝宝在蟹堡王餐厅工作,为了使餐厅地面结冰,海绵宝宝把空调温度调至低于32华氏度(0摄氏度以下)。动画片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氛围,使科学知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使公众理解科学变得更为容易。
1.3 动画与实景相结合
这种表现形式是指动画和实景合成于同一影视画面之中,使图像更加生动,科学内容阐述得更加清晰明白。例如在介绍地球相关知识的科教片中,美丽的日出,开阔的草原等地球环境都可以用实景表现,而深海结构、地心环境等很难拍摄的客观存在的有形世界,可以通过动画营造虚拟世界。这样能使观众感觉身临其境,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真实世界中很难接触到的科学事实。
2 动画内容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
在科学传播领域,动画片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式,动画通过运动符号的变化表达思想,描述故事,并且承担着解释科学原理,传播知识等使命。动画片将故事内容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把晦涩难懂的科学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受众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积极思考,引起受众对动画片中所包含科学知识的兴趣,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名侦探柯南》是日本一部以侦探推理情节为主题的动画片,讲述了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被神秘的黑衣组织灌下的毒药后身体缩小为小学生,因此隐瞒身份,调查组织的同时不断解决各类案件的故事。在主角柯南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在第558-561集《死亡之官、赤壁》中普及了补色原理,即为了减轻长时间看一种颜色产生的疲劳,视神经会诱发一种补色进行自我调节,例如:长时间对着鲜血的手术医生,偶尔转看白大褂或者墙面会产生绿色的幻象。该集中被害人死前将墙壁全部涂成红色,而根据补色原理,当人看久了红色以后,转看到白色墙面的时候,就会产生绿色的幻象。而这个绿色,正好是被害人留下的死亡信息,指出了凶手是谁。动画片通过把科学知识紧密融合到情节内容中,使得枯燥生硬的补色原理,一下子生动形象起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名侦探柯南》第651集-656集《毒药与幻影的设计》中,讲述了凶手利用3个错觉现象杀人的故事。第一个错觉就是墙壁的光线错觉,名字:Crazy Diamon。这种视觉错觉俗称“疯狂的钻石”,亦有人称为“诡异之斜方”。钻石阴影成因是每个菱形上下两角都在30―40度之间,在瓷砖上运用了一点波淡法,人眼会将相邻的菱形的边界线部分的浓淡视为一个个视觉的焦点。由于只注视着其中一个部分,视觉上却映射出了整个的事物,上面的菱形和下面的菱形,就仿佛变成了别的颜色。简而言之,就是大脑下意识的计算错误。两个颜色同样的菱形由于角度的偏差,造成光对色彩反射的重叠,造成视觉混乱,大脑自动进行模糊计算,所以几个菱形相连接的边界部分会出现颜色不同的浓淡现象。第二个错觉就是长时间盯着看一个汉字后,马上默写那个汉字,会写不出来,这个形象叫字形崩坏,柯南中称为形象崩溃。就是长时间看同一个字导致大脑中辨识汉字的神经元短暂性疲劳,导致文字无法正确从大脑神经中发射出来。第三个错觉就是利用对两块蛋糕大小判断错觉,称为贾斯特罗错觉。贾斯特罗错觉是指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的一条比上面一条看上去会长一些;同样,两个完全一样的扇形环,包含在上面的扇形环比下面的扇形环看上去大些的视错觉现象。这是由100年前心理学家加斯特罗发现的错觉的一种。动画片提及的这些科学内容,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常有接触,比如字形崩坏,动画片把这些科学内容融入到情节内容中,使得动画故事内容充满趣味性,寓教于乐。
3 富有感染力的视听艺术
动画片是集合图形、声音于一体的,在试听结合的基础上,动画片产生了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兼具的审美特性,从而使受众沉浸在动画世界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取科技知识。跟电影,电视不同,动画片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在试听表现上有着独特的感染力。
画面构成是动画片最重要的存在形式,它使动画片不同于其他影视作品而独树一帜。比如中国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从绘景到卡通形象的造型,都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原有风貌。灵动的小蝌蚪,迤逦而行的金鱼,在荧屏上迸发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利用水墨交融的造型手段来作为整部动画片的美术风格,使得动画片格调高雅,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创造者采用水和墨的特殊表现形式,更有效的突出了中国化的传统风貌,水和墨的晕染所表现的明暗、浓淡、虚实变化的效果,令动画效果更生动,富有质感。恰当的表现手法造就了这部优秀的动画片。
《冰河世纪2》提出了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全球变暖与生态和谐。动画片巧妙借用诺亚方舟等古老故事中“洪水泛滥”“逃命方舟”等元素,表达希望之愿、警世之心。这部动画片运用了前沿动画科技,用极富有感染力的画面给予观众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动画片采用超强的3D动画效果,打造出冰川融化的世界,创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冰雪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冰雪世界。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第401集世界沉没中,大雄通过道具――预知未来的眼球,看到世界末日的来到:气候巨变,暴雨肆虐,雷电交加,巨浪咆哮着把房屋淹没。连正在播报新闻的主播都被海水淹没,世界上所有的陆地都将沉入海底。夸张的画面,奇特的构思,都可以在动画中表达出来。 动画片就是这样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去展现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受众对听觉的要求像对画面的要求一样,欣赏水准越来越高。声音和画面共同建立起受众与动画片之间沟通的桥梁。画面和声音相辅相成,相互补充,集合为一体。动画常常通过对台词,音乐的塑造,帮助受众拓宽想象,加深对动画表达内容的理解,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4 关于我国动画片科学传播的思考
自2005年以来,我国出台了若干政策,如《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的动画、动漫产业长足发展。但是,相较于迪士尼动画片、日本动画片,我国动画片在科学传播领域中,与它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动画片要发挥它科学传播的功能,前提是动画本身能够吸引观众。我国动画制作正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动画的内容题材及形象设计缺乏新意, 无法广泛获得受众的关注,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创性创作人才的匮乏。据《动画产业年报》的统计, 到 2004年为止, 我国开设动画系、动画专业、动画学院的院校有 171 家。但是绝大部分倾向于动画制作技术的应用, 关于剧本创作的课程少之又少。同时由于我国传统教育只注重本专业教学,从而造成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直接造成了缺少熟悉科学知识的动画剧本创作人员的现象。提高动画制作者的素质,尤其是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高质量动画片的产生,更加有利于受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加强动画人才培养,尤其注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动画设计者的素质是受众的普遍需求。优秀的动画作品应该成为崇尚科学和关注人文紧密结合的作品,作品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我们的动画剧本创作者以及动画制作者要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精神富矿中汲取更多的有益的营养,多设计和制作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兼而有之的精品佳作。
透过对动画片在科学传播点的探讨,我们看到动画片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讨动画片在科学传播中的特点,如何能让我国动画片在科技传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在科学传播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浩鸣.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A].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侯克明.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4[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11-119.
>> 浅析网络科技用词的构成方式 利用网络科技 促进家园合作 体育运动联姻网络科技 浅析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趋向 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多元化营销问题研究 网络科技与哲学文化的关系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网络科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探析 上海汇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中信网络科技 “金角”成势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探讨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综述 小型网络科技公司业务推广策略研究 李汶钊:网络科技弘国粹 网络科技发展及信息安全管理分析 运用网络科技 实施创新教育 网络科技公司商务管理改进的思考 凹凸网络科技SifoScopes CM系列产品简评 网络科技视域中房地产电子政府 国外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翻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也包括个人发起组织成立的科普网站,如科学松鼠会();非专门科普网站,包括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如新浪网科技频道(.cn),腾讯网科技频道();也包括政府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如人民网科技频道,还包括媒体网站的科技专栏等。
而人民网等政府门户网站则分设IT与科技频道,将商业性、产品类内容剥离 “科技”,使得科技频道更为集中地介绍“科技政策”“自然”“生命”“发明”“产业”等内容,少了综合门户网站的商业味道,使得科技更为“纯粹”。除了科技频道的集中传播外,科技信息亦常见于其他各频道中,其中以健康频道、军事频道、育儿频道尤为突出。
1.3 网络传播更注重时效性
网络的出现,使新闻的时效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新技术的发展给网络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文本编辑也较报纸稿件或广播电视节目更为自由,可以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文本编入主文档并根据需要调整文本长度,亦不受截稿时间或播出时段的限制,而新闻的前后过程中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同时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真正实现了即时性、实时性和全时性。凭借这一优势,网络媒体的竞争力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目前,多数科技类网站都设置“滚动”栏目,几分钟更新一次,24小时不间断报道,着实做到了“全时报道”。同时,每条新闻标题后紧跟时间,时间精确到秒。这样力争第一时间信息的更新速度堪称“高效即时”。真正做到了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同步报道。
2网络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量信息导致无效传播
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即时性又使海量的新闻迅速地增加。网络上每天更新的科技新闻中夹杂着很多重复的、无价值的、甚至是虚假的科技新闻。“海量”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同时也给科技新闻的有效性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新闻,科技网站大面积“撒网”,“捕捉”科技新闻,造成出自不同媒体但内容相同的新闻被重复收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甚至标题都完全相同。例如,某著名门户网科技频道2009年11月22日的《欧洲重启大型强子对撞机》(10:33)、《欧洲重新启动大型强子对撞机》(10:49)、《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重启》(12:11)、《欧洲重启大型强子对撞机》(15:19)4篇文章分别由《北京晨报》、《南方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转自新华社的消息,主题内容都一致。甚至登载的《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的2篇稿件连标题都一模一样。而该网站在转载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律“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超文本平行链接,使检索结果失去整体性,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些对受众来说甚至是“信息垃圾”。科技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并不会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力。受众要在千余条新闻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容易使受众无从下手而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从而导致无效传播。
2.2传播的内容科技含量低
纵观各大网络媒体的科技频道,可以发现其科技传播的内容更加注重的是传达产品广告信息而不是普及知识。例如,新浪科技频道科技频道分为“科技”和“数码”两个部分,“科技”部分偏重于IT、电子、互联网类的报道。“数码”偏重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报道,侧重于对产品功能的介绍,传播的是产品信息。即使剔除了IT、电信、互联网等栏目,“科学探索”中包含了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活百科、历史考古、生命医学等方面知识性比较强的稿件并不多,占整个网站内容的十分之一不到。
在新浪科技频道的新闻报道中,除去那些产品推介类软文,消息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逾七成的报道为消息,通讯和深度报道均不到十分之一,缺乏科学时评。拥有采访权的两个栏目,一个是“电商观察”,一个是“焦点人物”,这两个栏目的选题主要集中在科技企业经营者的访谈,而这些对企业家的报道中多数介绍的他们的行业竞争状况、他们的产品,他们的优劣,鲜少提到科技知识方面的内容,有广告营销的痕迹。在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知识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涉及,科学家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基本上没有。总的看下来,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更像是IT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信息集中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最新的成果介绍、最新的行业消息,却很少有一些科技热点知识的介绍。即使有重大科学事件的专题报道,也是把其他传统报纸的文稿集中在一起,缺乏知识性解读。
同时,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科技新闻的报道题材也非常有限,科技新闻应该包括科技信息、科学知识、科技政策等方面。在各个网站科技频道的报道中,主要涵盖的是动态性和时效性比较强的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产品研发最新成果、科技领域发展动态。很少有涉及到有关科学知识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新闻。
网站管理者可能认为信息性比较强的科技新闻比科技知识更加能够赢得受众的眼球,提高广告投放率。但是科技传播内容的失衡将会造成不利影响:不但会限制网站的内容建设与持续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受众获取全面的信息,而且不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2.3 单纯信息整合缺乏原创
网络新闻的处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粘贴新闻、编辑新闻、组织新闻、解读新闻。网络科技新闻亦是如此,目前大多数网站都没有采访权,造成大部分科技类网站的内容多以粘贴传统媒体的科技类新闻为主。他们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新闻源的素材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展示给读者。这种简单的Ctrl+C(复制)加Ctrl+V(粘贴)的操作方式,造成新闻素材内在关系没有得到展现,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也未能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丰富,实质上是一种平面的堆积,读者无法立体的了解到科技事件的全貌。
“原创的才有生命力”。这个原则不仅对适用于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同样适用。科技类网络媒体目前的内容还处于单纯的转载,堆积信息的阶段,缺乏对新闻源的判断,也缺乏对科技事件的解读,这样像批发商一样到各个传统媒体去“进货”然后“堆卖”给读者形式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从而放弃阅读新闻。
科技类媒体的的多数稿件转载自传统媒体,即使来源标识为自家媒体的稿件也大多是缺乏时效性的信息“整合”:把几条内容相似的新闻直接粘贴在同一标题之下,“做加法”即找一些背景材料塞进去,扩展原新闻的内容,并没有解读或者评论;“做减法”即把原新闻的内容整段删减掉,并不是精益求精。网站的管理者在没有采访权的情况下,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新闻质量,选准有内容的新闻,在处理海量新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把所有的新闻堆积在一起,而是应该把内容进行分类处理,科学解读,防止信息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同时,可以就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科学评论和深度报道,加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把受众的信息反馈给新闻源,如此才能体现Web2.0时代网络科技传播的优势。
2.4 把关弱化,内容缺乏准确性
科学技术是理性的、严肃的。科学精神是严谨的、求实的。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报道对于真实准确的严格要求,从而也使过去的科技新闻报道常常给人以距离感。将深奥的科学道理或严肃的科技事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应该是现代科技传播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万事皆应有度。通俗不等于庸俗,硬新闻软表达也应注意尺度,一旦过度,就会喧宾夺主,偏离报道方向。如果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而刻意追求噱头,过度滥用轶闻趣事,便会落入“娱乐化”的俗套而与严肃、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势姿态,开放性、多元性、草根性、自主性是网络传播吸引受众的地方。然而,缺乏有效地把关,过度的放开导致的了信息的泛滥,网络媒体大量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些新闻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科技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的。但是,受到目前大众传媒追求娱乐化、通俗化这些不良传播观念的影响。一些科技类媒体在处理科技新闻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通俗性和庸俗性的界限。越来越多的科技新闻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出“奇招”出“怪招”,损害了科技新闻本来的面目。
2.5传播内容同质化与碎片化
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即时性又使海量的新闻迅速地增加。每天网络上出现的科技类信息多大上万条,这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的分不开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巨大的信息量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同时也严重制约信息的有效传播。一方面,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新闻,同时着力体现“大而全”的特色,网络媒体经常大面积的收录来自不同媒体的同一题材的新闻,有的甚至标题都是一样的。特别是科技新闻专题里面,为了全方位的展示某一事件或者事物,网络媒体收集了各大媒体关于这一事件或者事物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很多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甚至标题都没有区别,从而造成了信息同质化,也不利于受众的阅读,浪费了空间和时间。
同时,网络媒体因为其“即时性”的特点,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这突出表现在网络实时更新的大量“动态的、零散的、支离破碎的消息”。大量的即时信息的罗列,容易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受众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已有报道,最新的报道已经更新,受众对新闻报道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更不用说条理感了。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给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也不利于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影响了科技传播的效果,这种因信息多而杂带来的快餐化、简单化的消费式阅读非常不利于科技知识的普及。
3网络科技传播改进对策
3.1 加强把关提高内容质量
科技网络报道不仅在形式上要贴近受众,通俗易懂,更应当在内容上做到真实可靠,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要对报道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掉虚假信息。一些新闻稿件可以聘请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消息来源也尽量采用权威科技部门的信息,而不能道听途说,发表不负责任的科学信息。只有步步求证,严格把关,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对科学事件进行报道,才能发挥科技传播的正面作用。对于转载的稿件要严格把关,尽量采用权威科技媒体的新闻稿件,事先对新闻内容进行科学的判断,向科技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约稿,增加稿件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为公众提供真实、全面、准确、权威的内容,防止科学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庸俗化倾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他们喜好“新奇”“娱乐”的传播内容。防止科学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编辑在“把关”过程中还要防止科学新闻的煽情化,做到既理性又不失趣味。
网络科技媒体应该彻底摆脱简单复制粘贴、随意堆砌、重量不重质的新闻报道模式。首先要开辟值得信任的新闻源,主要集中在对权威传统媒体的信息转载上,对一些不可靠的新闻源要多加留意筛选;其次要开发多渠道新闻源:积极与新闻界、科技界、教育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拿到第一手的科技新闻;最后要动员受众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新闻线索以增加原创稿件分量,从源头上增强科技传播力度是门户网站科技频道增强传播力、在博弈中取胜的法宝。
专业的科学信息对于外行受众来说,确实晦涩难懂。只有具备理性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的科学编辑才能做好科技类新闻。如今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编辑应当紧握时代的脉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和传播能力,了解最新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贡献一己之力。在编辑科技类新闻的过程中,科学编辑应当避免“误读”科学事件,过滤掉那些夸张、曲解、误传乃至杜撰的科学信息,做到讲清专业术语,报道深入浅出。
科技报道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为避免枯燥,也提倡适当运用一些可以增强生动活泼效果并能提高可读性、悦读性的表达技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把握,“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报道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因此,以严肃、严谨的态度进行报道——科技概念、科学原理、科技事件的介绍表述确切,数据图表、背景资料的引用准确无误,科技成果的水平、价值、意义的评价中肯恰当——是网络科技传播应该努力的方向。
同时,科技类编辑需要浏览大量科学新闻资讯,并快速消化科学新闻事件的内容,梳理清楚繁杂的科学新闻事件,制作出更具可读性的页面,整合成便于网络受众浏览的形式在网站上。网络的快捷及更新速度,要求编辑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更高的文章价值判断力。编辑集科学新闻搜集、采写、改稿、页面制作等知识于一身。
3.3丰富内容扩大影响力
科技媒体需要接近受众,贴近生活,传播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药健康和食品安全等科技信息,侧重报道受众普遍关注的文化教育、农业发展、公共安全、科学新发现、医学新进展等领域的科技新闻,并传授节能环保等科技知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挖掘新技术背后的经济价值和生活意义,真正让科学为受众的生活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目前大部分科技类媒体在选择题材时IT资讯、产品介绍占了极大比例,普及科学知识的稿件明显偏少,科技人物、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报道的稿件比例就更低了,显示出了传播中的偏重传递信息,忽视引导精神等问题。要更好地发挥科技频道在引导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就要不仅追踪IT业界动态,更侧重生活科学的报道;不仅追求高效快速的消息,同时加强深度解析、科学评论;不仅关注科技前沿,同时解读科技政策,传授科学方法,更多地介绍科学新发现的意义、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科技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实践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挖掘科技事件背后的人文元素,通过报道科技人物的献身科技、艰苦的科学实践活动,宣扬他们严谨、求实、执着、忘我的科学精神,不但可以使受众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还可以为广大受众树立榜样,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对封建迷信的抵制能力、对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公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田胜立.网络传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科技新闻 传播效果 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Dissemination Results of Science News
LI Rong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angchun, Jilin 13003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new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becoming more common, demand is also growing audience,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ce news reporting,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is an urgent problem. Communicators,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itself, the audience of any change on the one hand, will cause change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results. So, starting from the technology news itself, the paper studied communicators and audiences found the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way the news media effect, select from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language, knowledge content, perspective views, shaping the character five aspects, etc.
Key words science news; dissemination results; audience
1 科技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所以,科技新闻的定义是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1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通常情况下是说受众收到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以后,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通过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然而,随着人们不断对传播学的研究和探讨,人们逐渐将传播效果的范围不断延伸,即把信息共享、知识承接、审美愉悦、认同一致和行为改变等统统收入传播效果的范畴。广义的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进行的有目的传播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指的是对受众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的所有效果和影响。狄义的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有目的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根据以上内容,传播效果就是传播者传播的内容对受众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对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就要考虑它的两种含义,第一种: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种: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2 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通过前面对传播效果的分析,可以推理出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含义是什么。即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就是科技新闻被刊登后,受众在行为方式、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可以称为受众的客观反映。传播效果有两方面的含义,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也不例外,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第二种含义是:科技信息者所实现的效果和目标的程度。
3 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的方法
科技新闻是新闻传播的一种分类,所以科技新闻有自己的特点,也具备新闻传播的特点。科技新闻作为对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以和新闻传播一样具有真实性。新闻传播效果受传播者、传播途径、信息本身和受众的影响,然而科技新闻传播效果与一般新闻传播效果有不同之处,即传播途径和信息本身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并不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对空间新闻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时,只需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内容就可以了。
3.1 传播者角度
(1)增强新闻可读性,用好背景知识。任何新闻都有新闻背景,科技新闻也不例外,虽然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但是加入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强科技新闻的故事性、可读性,又不会使其失去客观真实性,如此,可以吸引更多地受众阅读科技新闻报道,同时,新闻背景的加入,帮助受众理清了报道的条理,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对受众有很高的知识背景要求,科技新闻报道的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最先进的技术,大多数受众对这些科技成果、先进技术了解不多,甚至是没有了解。所以,如果为受众提供详尽的背景资料,让受众了解某一项科技成果的每一步进展,经历了多少曲折,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受众印象,进而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2)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受众自身的知识背景是影响其阅读新闻的关键因(下转第210页)(上接第155页)素,科技新闻也是如此。所以,在进行采写科技新闻的时候,要把受众的知识背景考虑进去,让科技新闻报道深入浅出,适宜大多数受众进行阅读,扩大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加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
(3)增加科技新闻中的实用科技知识,满足受众对科技新闻的使用需求。一直以来,几乎所有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人员都未接受过专业科学技术培训,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门外汉”,以往的科技新闻报道都是简单的罗列一些科学术语、事实资料,不能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详尽的报道,受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知识零星散碎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受众不再接受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科技新闻报道,而是要求内容更全面、更充实的科技新闻报道,这对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人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科技新闻的从业人员要想打破自身的局限,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求能够采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新闻报道。
(4)用好角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受众一般不大关注科技新闻这一板块,认为这一部分内容枯燥、难懂,所以科技新闻的采写者就要找准报道的角度,以新视野、新视角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以独特的、新奇的视角来展现科技新闻内容,激发受众阅读兴趣,而不是套用以往的报道模式。
由于受众不同,所以对科技新闻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想抓住大多数受众的眼球,在采写过程中就要选取大多数受众乐于阅读、接受的角度进行写作,以此扩大科技新闻的传播范围,提高科技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力。而且,受众阅读报道主要出发点除了与自己是实际生活相关,其次,就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所以,牢牢把握手中兴趣所在,对科技新闻的报道至关重要。
(5)树立人物特征,以展现科技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来吸引读者。科技新闻的报道还要注意一方面,即对科技工作者的报道。在科技新闻中加入科技工作者的真实事迹,可以使报道变得更有“人情味”,而且,人物的出现,可以树立榜样精神,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还可以被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习惯所影响。
3.2 受众角度
受众的关注点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也对科技新闻的传播有巨大影响,但是,受众的关注点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受众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点: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第二点: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第三点: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虽然,受众的关注点对于科技新闻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科技新闻的从业者在采写过程中紧紧抓住受众的这三个特点,让自己的报道尽量涵盖大多数受众的特点。尽量保证传播范围,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新闻的报道质量,借此扩大传播效果,以及科技新闻的影响力。
科技新闻的报道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收到受众的制约,同样的,科技新闻也要求受众具备阅读科技新闻的知识水平。这就要求受众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对最新科技成果的了解,关注科学技术的最新动态,而且,最重要的是,受众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大量阅读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准,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为自己通读科技新闻做好充分准备。但归根结底应强调的是,受众应加强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更好的接受科技新闻传递的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村民;农业科技;传播;影响
1.引言
在大学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科技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意义。大众接受科技知识是要靠传播的,科技知识的传播过程,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大众化过程。从理论上讲,科技知识的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自上而下的宣传普及。政府部门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传媒,对科技知识进行全方位大范围,方便快捷并且是简单易懂的大众化传播;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进行科技知识教育。由于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学校就成为了科技知识传播的主渠道,在对每个人进行专门学科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同时接受广泛的科技知识的熏陶;三是将科技知识的传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物质产品,可以通过产品说明等等手段传播科技知识。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如何?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一般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如何?这值得我们认真了解。2009年7月,利用暑假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在成都下属的三区县(温江、双流、新津)进行了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情况的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
课题组于2009年7月对上述三区县的农村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46份,除去信息填写不符合要求的,共获得有效问卷724份,问卷有效率为97%。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述各种统计分析。
2.1关于调查对象。任何调查的开始,都是从对人的调查开始的。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情况会不会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呢?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首先进行了这方面相关内容的调查。我们对调查对象都是随机走访的,各项调查结果见2.2关于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在对你是否了解农业科技的回答中,56%的农村村民表示听说过,29%的农村村民认为了解一点,15%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了解,听说过和了解一点的相加,一共有85%的农村村民在到一定程度上了解农业科技(见表2)。
可见,随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村村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也在提升。农业科技已成为最富活力的农业技术,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正在日益贴近农村村民。
农村村民种地,过去是自己留存农作物种子,产量低质量差。近年来农作物新品种不断向农村推广,农村村民对它能接受和使用吗?在对你平时种地是否使用新品种并且是否了解新品种的回答中,35%的农村村民表示接受新品种是通过看了种子包装上的说明文字,40%的农村村民表示经常用,25%的农村村民表示使用过。这就说明,由于新品种本身的特性赢得了广大农村村民的青睐。
2.3关于农业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对农业的发展正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基因工程研究培育出了“用水更少、抗旱、抗虫害、营养价值和产量更高、对环境也无害”的新作物。但是也相应提出了安全性问题。关于农业科技的安全性,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在对你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回答中,62%的农村村民表示安全,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不安全,另外有22%的农村村民表示不清楚。
在对你是否会吃转基因食品的回答中,认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农村村民表示会吃,表示不安全或不清楚是否安全的农村村民认为不会吃。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对生物科技是有信心的,但是担心的人也不少。
3.农村村民对农业科技应用的看法
上述调查结果涉及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农村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知识的态度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待农业科技的态度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关键取决于他们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生产真的有帮助。在你认为农业科技是否对农业增产有帮助的回答中,97%的农村村民认为有帮助,3%的农村村民认为没有帮助。这就说明大多数农村村民还是认可农业科技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这一矛盾还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变得愈发尖锐。如果没有科技的新突破,农业生产就很难再上一个新台阶。转基因育种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的竞争焦点。以重要农作物的功能基因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突破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你认为转基因种子产出的食品是否容易销售的回答中,84%的农村村民认为比容容易,16%的农村村民表示一般。
尽管从理论上的研究认为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与新型疫苗的开发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与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引起种植业的根本改变。但是在现实中,农村村民的态度如何呢?也许上表给出了部分答案。人们的担心可见一斑。在对你是否看好农业科技的前景的回答中,89%的农村村民表示农业科技会越来越成熟并越来越对农业有帮助。
4、结论和建议
4.1从调查中得到了两个基本性的结论。
一是农业科技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总理说过:“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依靠科技手段、农业科技和转基因技术。”农业科技帮助农村村民在耕地上节约了更多资源、生产了更多作物,同时投入也减少了。农村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就改善了。二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呈现巨大的活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已进入收获期,由此可能引发农业科技产业的快速生长。其特征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成熟度较高,农业产业规模较大,农业生产品种多,农业经济的效益也日益明显。农村村民们大多相信农业科技带来的好处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