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国城市社会性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市各级政府在职能实施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偏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关系城市居民生活的社会性公共服务缺乏足够的重视,供给不足,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但老城区人口聚居效应并没有减弱,新城区人口的分流作用没有显现。
(二)城市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城市需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是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智慧型城市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但是就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参差不齐,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尚未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也未建立。
(三)社会公共服务人才总量缺乏,质量不高。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是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有不少地方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做了诸多工作,但是整体上人才培养意识还比较单薄。
(四)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亟待制度创新。首先,政府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中“选择偏好”依然严重。其次,社会组织自身参与动力不足。第三,社会资金介入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运营资金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企业和个人参与较少,这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
二、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统筹管理和政策衔接的制度设计与创新
(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治理。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共同繁荣”,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对接制度。可以采取建立“个人社会公共服务账号”和“全国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两者相结合,突出个人在所在区域的贡献程度、发展特征以及地区对相应人才的吸引,废除地域之间的限制,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实现;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也有所差别,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政府补助基金”,缓解由于区域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待遇。三是打造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治理平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四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消除户籍决定身份等级的功能,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公平的享受各项社会公共服务。
(二)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治理变革。1、调整城市公共服务的组织结构关系,改变过去以层级、职能划分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纵向上看,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各层次的整合,改变以往政府纵向结构上的职权交叉、服务缺失的局面。从横向上看,要整合同一组织内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服务功能,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服务供给破裂和责任模糊的问题,实现不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联动、调解和利用,确保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无缝隙对接。2、加强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体系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共享。充实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素。提高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将社会性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分,纳入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范围之内。3、加强城市区域间社会公共服务的协同配合。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承担趋同性和关联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对于不断提升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健康建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工作任务
(一)设置心理服务站(室):全县各镇(园区)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各镇(园区)所辖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80%。
(二)设立心理辅导室:全县中小学均设立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100%。
(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加强心理服务培训: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一年内不少于2次;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培训不少于4次。
(五)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
(六)强化服务目标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分别达到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达到70%。
四、工作内容
(一)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平台搭建
2020年,全县第一批试点成员单位已完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并有序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未开展或正在开展体系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平台建设规范化要求,以第一批试点单位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为样本,依托工会、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人力资源等场所,选择相对安静且方便出入的房间,加快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同时环境布置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配备好咨询桌椅等基本设备设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拓宽心理咨询服务场地功能和相关配置,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建立心理测评系统工具,配备沙盘、绘画类、放松类、自助类辅助器材。
(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一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各中小学要依托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学前教育机构要开展以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二是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依托心理科门诊,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有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需求的签约家庭开展心理疏导;精神病医院要通过心理治疗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还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指导其每年2次在镇、村(社区)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三是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在公安监管场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工作站)、司法所、接待场所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演练,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同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刑释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四是加强各部门、单位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县总工会要将职工心理健康纳入年度工会工作要点中。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讲座,提升职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疏导。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各单位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分级分批组织开展人员心理服务工作能力培训。一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培训。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不低于4次;二是加强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依托市级以上精神卫生机构,全年举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培训班不少于4期,开展部门培训2次,定期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护理教育等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加强普通群众心理健康培训。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对本单位职员工及服务对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或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
(四)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各创建成员单位要加强合力协作,在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通心理健康节目或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每年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全县各镇(园区)要依托社会心理工作站或村(社区)心理辅导室,主动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要鼓励引导社会志愿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五)强化服务目标管理
各单位要通过多渠道开展心理行为问题人员的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切实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服务管理:一是开展医疗救治服务。各医疗机构要做好心理问题人员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二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县公安、、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服务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重点特殊人群心理干预和治疗服务,依法依规对肇事肇祸者予以规范处置。确保年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80%的目标。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
一是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年度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作内容时限;二是制定心理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及培训课程;三是完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
一是完成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全县25个镇均设置社会心理工作站,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二是持续加强职员工、学生、患者和特殊人群等4类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三是举办心理专业服务人员心理知识培训不低于4次。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不少于4期,部门培训2次以上。各单位职工及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2次;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
全面完成培训方案目标内容,认真总结工作先进经验做法,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措施,确保预期完成培训目标任务。
(四)迎检阶段(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
一是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全面、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二是各创建成员单位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归卷工作(资料规范填写收集详见附件2);三是开展创建工作评估,完成自查报告、档案材料等准备工作,迎接省级评审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健康和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内容,制订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成员单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二是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县委政法委、县卫生健康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推进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单位(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导,搭建好平台,组织好培训,开展好服务。三是加强目标任务分解。各部门、各行业要根据总体目标任务,细化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任务。
(二)加大经费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县乡两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落实。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68-03
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不断地学习是个体人力资本增加的唯一方式。致力于终身学习社会体系建构,是当今发达国家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的主要举措。尤其是在公共图书体系建设、为公民阅读权进行立法保障方面,使得其国民能保持较高的基本素质及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进而能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社会发展动力。当代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个体只有通过接受教育、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的急剧变化,并向社会上层流动,最终改变社会地位。[1]建构终身学习社会体系,必须重视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图书服务体系与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的相互关系
阅读是公民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保障和实现公民的阅读权利,终身学习社会体系就不可能建立。国家有责任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阅读的权利,因此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成为影响公民终身学习的关键因素。
(一)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是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载体
公民阅读的权利属于人权范畴,本质是一项文化权利,是我国宪法中公民受教育权的一个重要部分。宪法第47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其表述将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为文化事业,就是将人的阅读活动视为文化活动,因此保障公民阅读权就是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没有健全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公民就缺乏文化甚至精神发展的机会,文化发展的权益受到阻碍。
(二)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是公民终身教育的现实前提
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在生产力方面对劳动者个体及社会提出的强烈要求,它一方面指个体必须持续学习以保持智力资本的持续增值,一方面指社会必须为公民提供舒适、便捷、丰富的终身学习资源,保障其不受社会和经济地位的限制而被剥夺阅读权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一对一的跟踪服务。根据用户的爱好、工作特性、知识架构提出的信息需求偏好,提供给用户全程的鲜明独特的个性化服务。[2]某种程度上可以将阅读理解为学习,大力发展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就是在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受教育权,在此意义上,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是公民终身教育的现实前提。
(三)终身学习社会体系建立,必须充分发展公共图书服务体系
教育体系一体化是终身教育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各国实施终身教育的共同趋势。而终身教育的目标,便是使社会成员都能具有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的关键在于为公民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建设,创造全民阅读氛围,为公民阅读权立法等诸多方面。除了给予公民阅读的自由,还要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阅读场域,从立法、制度、投入层面保障公共图书体系的建设及其运行,这样才能促进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的实现。
二、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在促进终身教育实现过程中的作为
建设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基本途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之一,发展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对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实现公民阅读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立全民阅读的服务理念
1.改变“只提供资源,不提供服务”的旧式理念。在图书资源缺乏的年代,传统的图书服务片面强调资源的供给,忽视了服务的品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图书资源极大丰富,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建设中逐步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许多城市的社区图书馆建设都较为普遍。公共图书体系建设逐渐从硬件及资源建设为重心转移到以提供良好的服务品质为重心,为公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图书馆开始成为城市的“知识中心”,成为公民的“充电站”,不仅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资源和平台,而且为全民终身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为市民提供各种个性化的阅读服务。针对不同阅读群体,许多图书馆开设有少儿借阅区、多媒体视听区、报刊文献阅览区、普通文献借阅区等多个个性化功能区域。为方便市民借阅书籍,许多图书馆配备自助办证机、自助借书机、24小时自助还书机等设备。针对有特殊阅读需求的群体,许多图书馆可提供个性化的“私人定制”服务。
3.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平台,实现图书馆资源与家庭学习、工作学习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要求图书馆能扩大资源供给的时空界限,计算机网络结合电子图书资源,能有效实现在家享受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实现在家学习,能有效与工作进行对接,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空间成本。
(二)进行资源的合理规划和配置
1.合理规划社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数量少、管理水平不高,无论从建筑面积,还是服务人口,辐射范围、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建设成就能支持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建设的当今时代,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公共图书馆建设规划。根据地区的人口规模及区域,合理规划公共图书馆分布,以总馆辐射分馆,以分馆辐射社区。根据区域的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区域的产业经济结合,为产业人群及经济发展服务。
2.制定促进全民阅读的政策规划和保障措施。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了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规划。做好公共图书馆的体制机制建设,准确定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社会地位和职能、权利、义务及责任,是政府在建设公共图书服务体系中必须要充分考虑的,必须以制度的形式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来源,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合理增加公共图书馆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
3.建立促进全民阅读的社区公共图书馆体系。城市的中心图书馆,应在各社区设立相应的图书分馆。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形式大都是这种类型。比较松散的总分馆形式的特点是,总分馆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总馆与分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人事、财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从业务建设的角度出发,以联盟的形式提供统一和相关的共享资源及服务,实际上具有图书馆联盟的性质。[3]把社区图书馆作为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归属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将其办成公共图书馆的分馆。开展经常性的知识沙龙、系列讲座、学习论坛和举办读书节等活动,鼓励民众广泛参与,激发阅读兴趣,带动阅读积极性,提升社会整体阅读氛围。
4.进行高等学校图书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高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尤其是专业藏书较多。高校之间可以共享图书资源信息,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图书资源,实现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如果高校聚集的学区能整合图书资源,建立大学城共享的图书馆资源,不仅能惠及学生,更能回馈社会,将高校图书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到最佳。
5.将企业阅览室等社会资源纳入公共图书体系。当今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员工的文化生活建设,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阅览室。如能在社区居委会的协调下,将企业阅览室的资源与社区图书馆互联共享,能极大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在社区居委会的倡导下,引导私人以捐资、捐物、捐书报刊等形式丰富社区图书馆资源。
(三)制定评价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服务指标体系、评级制度
1.侧重于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公共图书服务体系的宗旨是一切以读者为中心。社区图书馆作为直接服务公民终身教育的终端,其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公民个体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目前许多社区图书馆盲目侧重馆内藏书建设及场馆设施建设,而不关注如何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阅读环境,不关注提升馆内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这与图书馆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不无关系。
2.侧重于建立多元主体评价的评价机制。社区图书馆不能仅仅由政府来评价其工作好坏。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社区图书馆,政府既是出资者,又是运营者,还是监管及评价者,很难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读者、社会、政府多元主体评价机制,是当前图书馆评价的当务之急。读者是图书馆的直接使用者,是客户,应加大“市场和客户”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社会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应多听听社会对图书馆的期许,这样才能促进图书馆更好地服务读者,回馈社会。
三、终身学习社会体系下公共图书馆的愿景与使命
公共图书馆是当今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环节,没有完善的公共图书体系,终身学习社会不会健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推动终身学习社会成型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步增加公共图书体系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建设。
(一)以学习型社会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愿景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公共图书馆建设,是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建设,则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机制。
1.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增加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品位,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例如东莞市,其“三馆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初见雏形。图书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城市的传统和现代文化聚集之地,是公民汲取精神食粮的首选之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父母非常重视图书馆对子女的文化熏陶和影响,亲子阅读越来越流行,图书馆甚至成为文化时尚和文化休闲的场所。文化建设必须有像公共图书馆这样的基础文化场所作为依托,持续营造文化氛围,传播社会文化正能量,培养人民群众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化建设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谈。
2.将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人人乐读、爱读的终身学习场所。公共图书馆要做好自身的营销与宣传工作,主动想读者之所想,为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信息,创造便利条件,让人民群众都参阅阅读。开展读者服务宣传活动,在“世界读书日”与学校、新闻出版单位等加强联系,共同办好“读一本好书”、“推荐一本好书”、“专家荐书”等读书活动。坚持通过“读者座谈会”、“读者留言板”、“读者信箱”等形式收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水平。
(二)以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使命
公共图书馆一定要体现公共资源的公益性、普惠性、教育性的特点,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能促进个体持续的学习过程。公共图书馆要提升社会公众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个体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个体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个体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1.扩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覆盖人群,保障广大市民的阅读权。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数量与人口的比例差距巨大,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覆盖人口是6000人/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标准比例是3.3万人/座,而我国发达城市图书馆比例远远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比例。没有足够数量的公共图书馆,不能覆盖绝大多数社会群体,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普惠性就无法显现出来,公共图书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和家庭生活需求,就无法彰显其教育性。广大市民的阅读权也无法得到全面保障。
2.丰富终身学习所需的知识资源,促进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当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面临的困难,一是没有发挥各类教育的社会功能,没有确立大教育观念,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缺乏整合;二是缺乏教育资源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对接平台。公共图书馆种类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系统地向公众开放,便于人民群众随时随地获取文化资源和学习资源,还需要各种推广渠道和新媒体技术进行开发和推广,不断提高图书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将图书馆打造成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味的孵化器
1.拓展图书馆的文化辐射功能,开展文化活动,形成文化品牌效应。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定位,并不影响其营销功能的发挥,公共图书馆要不断地宣传与推广自己的资源,扩大自身的文化辐射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价值。公共图书馆必须要走出去,结合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以读书会、图书展、图书节、图书论坛、图书讲座等各种形式文化活动,主动走进各类社会群体,展现自身的文化品位与魅力,逐渐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
2.加强图书馆的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增强地方文化的创造能力。图书馆的文传创造与文化传承功能,还需植根于地方文化,从地方的文化历史中汲取养分,保存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地方文化是“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是在连绵不断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延续和生产着的重要的史实性文献资源。[4]当前我国地方文化遗产失传现象非常严重,地方图书馆如能承担起相应的研究整理工作,并加以推广和宣传,传统的地方历史文化仍能重焕光彩,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教育青少年一代留下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
终身学习社会的营造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公共图书馆全面参与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阅读和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夏海鹰.学习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探究[J].教育研究,2014,(6):49.
[2]张勇,周洪光.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初探[J].图书馆研究,2011,(12):88.
一、流浪儿童现有的社会服务
我国政府对流浪儿童的定义是: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我国流浪儿童现有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和民政及相关部门对流浪儿童的保护。我国1991年颁布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民政部门作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牵头部门,也在相关工作上做了很多努力。
二、优势视角理论的运用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优势视角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个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内部资源允许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新疆的流浪儿童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流浪儿童在形成原因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大都是被犯罪团伙欺骗或者是胁迫前往内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被送回户籍所在地后,很多儿童在就学、就业、家庭与社会融入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难题。自2011年开始,喀什社工开始介入返家流浪儿童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发现流浪儿童返家之后如没有后续服务,很多儿童不能适应返家之后的生活,这类型的孩子极容易被二次骗往内地继续流浪。为了尽量减少流浪儿童返家后二次流浪的情况出现,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从优势视角出发,为返家的流浪儿童提供服务,希望他们能够在返家之后顺利的入学、就业、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同。
1、发现流浪儿童自身的优势
新疆籍的流浪儿童大多是来自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的维吾尔族,大多数从小在维语学校上学,很多都不会汉语,无法用汉语和别人沟通。但是在内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浪,迫于生存需要,他们不得不学习汉语,有些孩子甚至学会了流浪地的一些方言或者是俗语。这在喀什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他们可以和前来旅游的人用汉语交流,去一些地方工作会说汉语也更容易被老板录用。除了语言方面的优势,新疆籍流浪儿童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他们于一般的孩子相比更敏感,更具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在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也知道该如何去寻求保护,比如一名流浪儿童在二次流浪的过程中就自己寻找警察来解救他。新疆籍流浪儿童还有很多方面的优势,比如说他们比本地人更熟悉内地的文化和制度以及风土人情,他们更懂得如何运用团队的力量帮助自己解决难题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工运用优势视角的理念,多方联系资源,帮助返家流浪儿童寻找他们可以胜任的工作。他大多愿意到自己本民族的饭馆或者是理发店及其他地方当学徒,社工也会对其进行跟进服务,直至大约一年后,社工评估其已经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并且在社会上适应良好,就会结案。在优势视角下,每个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都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在为流浪儿童提供专业社工服务时运用优势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能够让流浪儿童更加积极的面对以后的人生。
2、探寻流浪儿童周围的资源优势
新疆籍流浪儿童被拐卖一般都在8岁到10岁左右,经过训练、偷窃、抓捕、遣送、工读学校教育等经历之后,流浪儿童再次回家的年龄大约在14―16周岁居多。由于流浪儿童在外流浪的时候没有办法正常入校读书,回来之后也很少有学校愿意让其读书,流浪儿童自己也不愿意再进入九年义务制的学校读书。相对来说,他们更愿意进入技术学校学习技术,比如汽车修理、美容美发、厨师、学习汽车驾驶执照等等。为此,社工多方联系资源,引导一部分年龄在14岁以上又有意愿学习的小孩进入技术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为流浪儿童提供相关的服务。
流浪儿童的家庭也是流浪儿童最重要的资源,但是有部分流浪儿童处在离异家庭、或者是离异后的重组家庭,有些甚至是孤儿,随着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伯伯一起生活。家庭的不健全也是导致流浪儿童无心归家,被拐骗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社工运用优势视角的理念,将不愿意回家的儿童集中起来,在救助站统一住宿与吃饭,更利于他们平时集中上课,学习技术,在这样一个不一样的家庭里面感受到温暖和被接纳。并且在救助站孩子们常常开展一些才艺大比拼之类的活动,能够激发流浪儿童的学习动力,互相督促,互相进步。
随着一系列的新闻事件,全社会对于流浪儿童的关注度也在逐步上升。社工充分运用社会对流浪儿童的关注,吸引一些政府资源和民间力量积极投入到流浪儿童的救助中,为流浪儿童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比如喀什地区救助站、壹基金等相关单位给予了流浪儿童服务非常多的支持。
3、培养流浪儿童对社会的回馈情怀
社工一直相信,流浪儿童的特殊并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和家庭原因。所以社工在重视流浪儿童的就学、就业和社会融入的同时,更想建立流浪儿童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对流浪儿童提供过技术培训之后,社工带领流浪儿童前往社会福利机构帮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让学习美容美发的儿童帮福利院的老人做义务剪发,或者让学习厨艺的孩子为帮助他们辛苦工作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做一顿午餐。社会不仅仅帮助流浪儿童回归社会,更帮助他们回馈社会,希望孩子们认识到自己对于这个社会是有用的,他们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很多贡献。
一、行风工作
紧扣主题,强化责任,切实开展行风建设“九不准”自纠自查、“远离回扣、廉洁从医”等专项活动,全面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警示教育,严格开展自查自纠,签订廉洁行医承诺书,对重点部门、岗位人员进行约谈,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完善药品购销等环节各项制度,逐步健全防控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诊疗收费,开设投诉电话、意见箱,将医务人员的违规行为记入其个人诚信记录和医德医风档案,形成长效监督机制,积极营造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良好氛围。
二、创建活动
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宣传,完善中心、站宣传阵地,对全员职工持续开展核心价值观、行业规范等学习教育,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并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
积极争创诚信医院,通过制订方案、宣传发动,完善制度规范等,参照标准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坚持依法执业,严格遵守四合理,把诚信服务体现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努力争创健康促进医院,组建健教网络组织,专人负责,强化日常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力度,持续巩固无烟单位创建成果。
三、卫生室提档升级
今年计划对4个村卫生室进行新建和改造,芦墩服务站移地新建,篁村扩建建150平方,新街和小湖分别进行改造和装修,目前芦墩基建、外墙工程已经完成,小湖、新街改造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中。
四、乡村医生签约
将目标任务3000户指标分发到相应服务站,印制并发放完毕2万份协议书,4月份全面开始签约工作,预计9月底全面完成。
五、医联体建设
1月份起与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与建立对口协作关系,每周固定专家门诊,口腔医生轮流到人民医院学习进修,通过人才、技术等支援,逐步培育建立口腔专科,有效利用好医联体内部的优质医疗资源,使本地的老百姓享受更优质、更便捷、更优惠的医疗服务,
六、群团工作
充分发挥党、团、工、妇组织力量,组建篮球队1支,并成功举办了迎新杯篮球赛、元旦趣味运动会、3.8妇女节一日游、团体拓展、退休职工慰问等活动,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提升了集体凝聚力。
七、队伍建设
加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开展院内业务培训11次,三基考试2次,参加上级各类培训70余人次,2人参加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人务实进修,2名乡村医生参加实用技能培训,6名定向委培生到二院进修学习。
八、完善绩效考核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制订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把各项工作指标、工作质量、医德医风、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分解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岗位、每一位职工,逐步建立灵活的,有竞争力的考核方案及奖金分配制度。
九、改善医疗环境
争取政府投入,新建完成停车场、篮球场、绿化工程,新建医疗废弃物暂存地用房并投入使用,更新污水处理设备,完成全院监控系统升级、消防工程改造、口腔科整体调整改造等,新建发热门诊用房已完成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