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疫思政课

防疫思政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疫思政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防疫思政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教学方法 组合形式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是每一位教师都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研究这一课题,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方法组合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学方法是随着教学活动而产生的,它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生产、科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变革、推陈出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不仅仅在于教学方法本身的推陈出新,更多的在于教学方法之间的合理组合与运用。

首先,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的组合。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时间和设备条件的制约。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与运用。

其次,教学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互补性要求教学方法的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特定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一种教学方法对完成某种教学任务是最佳的,而对完成另一种教学任务则可能有缺陷或不足,甚至是最差的。正如有学者所言: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而一种方法的不足也很有可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点。因此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是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标准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师生在教学中可以也应该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和学的方法,努力创造新的教和学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教学时必须注意方法选择。

1.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进行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无疑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教材各章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任务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这些变化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的、任务是学习新知识,则宜选择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谈话法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如新知识为感性知识,则宜以直观教学法为主;如新知识为理性知识,则宜以逻辑思维方法为主。

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可以说教材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制约因素。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即使是同一学科,也是由不同的内容构成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内容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和特点,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要符合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

3.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心理学、教育学揭示了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宜采用讲述法、谈话法、直观效法。同时,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有个体差异,班风、学风等学习环境也会有所差别,这些也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的。

4.根据教师本身的素质特征进行选择。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富于感染力,则可多用讲解法、讲述法、讲读法、谈话法;如果擅长画图、摄影并拥有丰富图片、幻灯片、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则直观教学法可以让你大显身手:如果是电脑课件制作高手,采用多媒体教学则是你的最佳选择。

5.根据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进行选择。

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好,幻灯机、影碟机、电影机、教学模型、标本、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可以充分利用,尽情发挥;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差,没有如此齐全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方法就会受到很多制约,只能根据已有的设备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三、现代教学方法组合形式

现代教学方法的组合形式是根据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教学方法的自身特性出发进行的教学方法组合。

防疫思政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整体思维;可持续发展;意义

1 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如果要了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首先要理解思维是什么,柏拉图曾说过:“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思维就是人脑的活动,是人类大脑储存、遗忘、检索、整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所以爱因斯坦也认为:“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思维的方法,是一定群体的人所习以为常的惯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维方式的特点能够体现各个不同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思维习惯。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思维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环境以及哲学致思方向等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大多是关于社会政治、人生哲理以及对历史的思考方面,传统哲学都注重思考整体事物的发展及其关系问题,中国的思维方式的重心是在哲学思维。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擅长于从具体的同一性出发,以整体的观念认识对象。其中著名的“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看似无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时空结构,以便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自此事物了解彼此事物的目的。“月令图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注重整体性的理性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就是将天、地、人以及社会看作是整体,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古代传统思想中关于整体性的表述有:“人之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同样在《易经》圜道观与阴阳五行说中都有整体思维观的体现。中国古代通过了解天、地来推知人事,因为天和地的规律是很容易被发现并且能够在长期的实践之中被掌握。耗散结构的创始人普里戈金在《从存在到演化》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的。”宋代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中城市的布局就体现了整体性,使“天、地、人”合一,可见古人很重视环境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在整体系统中体现“以人为本”,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

综上所述,就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相当先进的,中国的思想家们早已运用了整体的观念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实践。

2 整体观研究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整体思维方式要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明确地指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另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表述还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新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多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以及“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是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也要满足未来子孙后代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发展的问题,国家之间要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要促使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世界的整体性发展的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的进步是人发展的必然性条件。追溯历史的发展历程,人类从最原始的“看天吃饭”到现代社会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由此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人类开始占领了主导地位后便开始用征服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理性的利用自然和开发自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人类也遭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人类不能忘记人是依赖着大自然生存的,是以自然为基础开展各类事件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人类的发展之路,它是从整体出发思考人类、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之中不能夸大人类的作用同样也不能太过消极的看待人类的地位,这样才能在以自然为基础,人类发挥积极作用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人及其活动是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要站在整体的角度这改造,做一个“谨慎”的改造者和勇敢的调控者。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是整体性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发展观念,科学技术虽然使社会与人类迅猛地进步,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人类不知道以后的人类社会究竟是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就向我们提供了今后发展的蓝图。各国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现实,运用整体思维方式憧憬未来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将整体性思维作为思维的方法把发展及其过程作为思维的核心,对现代社会与今后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

总而言之,整体性思维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可持续发展要立足于整体性思维才能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整体性思维的思维产物,二者内在关系密切。

3 传统整体思维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乃至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发展。面对当今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给环境带来破坏以及环境资源浪费的现象,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就可以给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些启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该以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中的精华部分为借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崇尚整体概念与协同理念,将万物与人看作整体的组成部分,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反对将人与自然的割裂与对立。另外,传统整体性思想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制定的而且实施者也是人,所以以什么思想指导人们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实施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人们应摒弃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思想,这样急功近利的发展只是一时的不是长久之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指导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刘昌铭.中华生态环境文化[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3年版.

[3]张岱年.中华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未来十年的生态文明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5]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的一致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防疫思政课范文第3篇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Form and policy" and "legal basis" have becom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some elective courses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setting i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y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lth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hoping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1 高校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大面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此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比较少的学校作为选修课开展。但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在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而且传统的教育方法也不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W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对固定知识点的传授,学生更多地是去记忆,而不是了解其内在的涵义,这就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原则相违背,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讲授希望学生掌握的,而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学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异,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的应该是引导和解释的作用,而学习和提问是学生的任务。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改变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

1.2 缺乏学术带头人

改革开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高校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去了解整个思想政治的发展史,以及现在的一些国际局势等。[1]改革开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学术带头人。虽然有前人遗留下来的相关内容可以供我们学习,但是想要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就需要更多的学术带头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它的重要性不低于专业课。这些书本记录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缺乏学术带头人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缺乏学术带头人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一些相关领域的人物更多的是去解读和学习前人的智慧,而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制定出属于自己的相关理念。思想政治的内容比较深奥、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加上现在研究相关学术的人员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学术带头人的缺乏。学术带头人的缺乏不利于整个学术的进展,也不利于一些相关知识的学习。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

改革开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得到了重视,现在所有的高校都有相应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大学生增加对政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的?C合素质。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目标的达成就离不开一些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是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相关领导对一些考试成绩等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实践课程却不看重,这就使得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由于实践课程开展起来难度比较大,一些高校甚至取消开展实践课程,只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更多地是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将学到的知识和一些实际的问题联系起来。思想政治课程更多地是为学生奠定一定的政治知识基础,让他们在实际过程中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但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了考核学生综合水平的一个必选课程,课程考核只是对学生背诵知识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一些知识联系实践的考核,这种考核与当初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不相符合。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2.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非常关键的,它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没有区别,都是需要对一些重点的内容进行背诵,然后通过考试就可以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学没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看重,那么相关课程的学习也起不到理想的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有偏差,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学校和老师对这方面知识不看重,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之前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平时也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通过这些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高校学生只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课程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及时地提出,还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讲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2.2 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2]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专业的教学队伍的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首先从教师本身来说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教学方式要有自己的风格,在上课的过程中多结合一些事例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该加强对时事的了解,对一些新的政策要主动去学习。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审核。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还需要教师对现在的一些时事政治去分析。对一些已在职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行得比较好的学校去学习相关的经验,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然后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相关人员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学校还应该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规划,注重一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定期地组织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学习,只有好的规划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将其贯彻落实,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2.3 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的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变革。这就需要相关教程的编辑人员及时地将这些新的知识加入到课本当中,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些实时的内容及时地讲授给学生。相关人员一定要确保教材上的内容是最新的,所以一定要坚持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于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内容可以做相应的删减,或者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近段时间发生的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一些理论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才是学习这些理论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秉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学到的知识和当下的一些时事政治等联系起来,还可以对一些时事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当下时事的印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一些政治知识,可以把理论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的辅助者。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贯彻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教育的方式,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也可以设置一些实践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

防疫思政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案例教学;课堂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历史渊源

1.西方历史记载:苏格拉底开案例教学之先河

在西方,案例教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399)最初开创,“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原指讨论问题的方式,从而开案例教学之先河。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引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中来,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从而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团体合作的精神。他的学生柏拉图师承了这种教学方法,将他的“问答法”编辑成书,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从而首创了历史上最早的案例教学法。

2.中国的历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

案例教学经历100多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采用大量的民间事例来阐发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案例教学非常相似。案例教学的相关思想最早是在孔子的《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另外,我国史料记载,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其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采用“一事一议”,以事论理的形式,记载历代较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使读者得到借鉴和启发。同样,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汉代《皇帝内经》等医学方面的著作,应用大量的案例,使读者可以根据案例,了解病症,对症下药。

3.案例教学概念界定

1870年,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德(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 dell)创立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被誉为案例教学法的“先驱者”。

朗德尔《合同法案例》(Selection of Cases on the Law of Contracts)前言中说:“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惟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2他要求学生在合同法课堂中,“只阅读原始的资料即案件(cases),并描述他们各自的结论”。

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说,思想政治课堂案例教学是指教师精心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运用真实、典型案例,将材料的抽象内容还原为生动特定的生活情境(事件的现场),转变角色,分析案例,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课堂上学生高质量的案例讨论及师生互动总是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本论文选取案例教学中具有典型性的几项课前准备工作分别进行叙述,有选择案例、研究案例和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1、案例编选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运作机制,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编写要精练,针对的问题要突出,这是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致力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以及互动合作意识。案例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1)贴近生活:案例选择要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具备的经验具有相通性,这是教育回归生活的内在要求。为此,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编选案例。

(2)启发性:案例教学的案例既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蕴涵着问题及解决方式,它是一种问题情境,不仅可以给人以暗示启发,而且可以给人以理想思考,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着理性思维转变。学生透过各个案例,深入地观察、分析和“亲身”体验,进而做出判断、推理和分析,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答案。

(3)精炼性:案例的选择数量适当,所选案例文字不宜过长,否则会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疲劳和意思上的困顿,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呆板、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成易理解、生动的现实体验。所以,教师应精细选择高质量的典型性案例,不应盲目地对案例进行罗列来服务教学。

(4)针对性:案例的针对性即主题明确。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多关注在焦点问题与社会热点,意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所以,教师在选定案例后,应该针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教学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选案例。

1、2研读案例

案例精选之后教师要进行研读,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尽可能多的掌握,教学中教师对案例材料和相关知识准备越充分,教师就越主动。教师必须要对案例资料、包含知识、理论背景进行深层次分析,案例相关材料的收集渠道来源于参考书、论著、报刊、文献、社会调查等方面,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讨论。具体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案例反映的知识、重点问题是什么?案例涉及到课本哪些基本知识点,拓展课本之外的哪些知识?案例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什么问题?案例依托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

1、3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在选择或编写案例后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在脑海中想象案例讨论如何进行,包括怎样开始讨论、怎样进行以及怎样结束。其次,教师还要预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的反应以及自己的应对方案。最后,教师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计划。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计划包括: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明确课堂提问的顺序和讨论方向以及如何做课堂总结等。(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凌皓.中国教育名著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潘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 David A.Garvin,Making the Case: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r the world of practice[J],Harvard Magazine.2003(9-10)

注解:

防疫思政课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和应用阅读理解策略为目标,促进师生共同完成对知识建构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实施,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引导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运用;要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加强对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理解监控。

“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认知就是要强调通过学习来获得认知能力和手段,而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手段,更是终生学习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和素质,它是人类获得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有多种表现方式,本文所要强调的是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改教材的特点而实施的一种应用理解策略的阅读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和应用阅读理解策略为目标,倡导通过有结构的对话来促进学生对教材有效阅读和理解、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一项必备的素质,而且这个过程中的阅读策略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关键认知要素。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促进阅读教学的进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阅读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和积极的阅读态度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和积极的阅读态度,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改变一个错误观点:只要认识字,就会阅读,就能读懂教材。要让学生在示范和比较性的阅读过程中真切地意识到阅读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要让他们明白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才能真正读懂教材,才能正确提取、分析出有效信息,才称得上会阅读,从而端正阅读态度。其次,在反思中提高阅读的效用性。从考试中知识应用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很怕非选择题,这事实上就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由于平时没有重视对教材的整体阅读和理解,也没有去思考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应用归位,所以,无法形成对知识背景呈现方式发生改变的有效应对。

二、引导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运用

阅读策略的学习和应用是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促进阅读理解的中心环节。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阅读过程中的预测、提问、总结和澄清这四个环节反映了阅读活动的一般步骤,它们是建立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认识方式基础上的,有效阅读就是对阅读策略的有效运用。认识这一点,学生就可以通过在框题或其他提示材料的引导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可以迅速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促进积极思考,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精细加工,这是一个自我解释和说明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教材自我加工和意义建构过程。

下面结合教学实录来说明阅读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价格变动的影响的课堂对话实录:

师:请大家先不要看教材,从框题的表述中你们可感到教材大概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1:可能会涉及到我们的消费。

生2:我想有的商品会因价格减少而销量增加,有的商品会因为价格增加而销量减少。

生3:价格降低,我们就可以买到便宜的商品,消费水平会提高。

生4:价格减少,生产者没什么利润,可能有的生产者会减少生产。

生5:有的厂家可能因为价格的的变化而转产。

师:讲的很好。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讲的价格变动造成的影响给它归纳一下?

生1:我认为是需求和生产方面。

生2:是不是消费和生产方面?

生3:我感觉应该是生活和生产两个方面。

师:好,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请大家阅读教材,看看教材的表述内容。

上面的对话过程的实质是预测、提问、总结、澄清等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所以实施阅读教学,一定要用阅读策略来规范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的感知阅读的目标和要求,并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习惯和产生自发反映式的阅读要求。这个过程一般是从提问发起的,提问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阅读监控技巧,它一般指在阅读过程中向自己提出来阅读材料中的间题,以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但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比方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就在学生没有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既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测的一种方式,学生在随后的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刚才的预测进行调整和完善,形成清晰的认识。并且我们可以发现,上述对话中的提问抓住了本框题的核心,是本框题的关键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程中,要避免对一些不重要、琐碎的细节进行提问。预测指在阅读中对教材或其部分的内容进行的一种推断,可以依据框题、前一部分的学习来完成,可以在阅读前,也可在阅读过程中完成;和进行,上述教学过程中的预测就是在阅读前进行的。澄清指在阅读过程中对不理解或理解模糊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认识过程,它可以通过慢读、重读、推论、求助、对照上下文、讨论等诸多方式来完成。在阅读教学中,澄清问题的过程更主要地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总结是阅读过程中对一段材料的重要思想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这给学生提供了整合信息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性的见解和认识的。

三、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

课堂中的问题讨论既是教学活动中有结构对话的重要体现,更是澄清问题的关键。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形成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我们先看一个阅读教学中讨论进程的个案记录:

生1:我知道,价格变动对生活会造成影响,可我有些不明白它是怎样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影响的?

生2:价格上升时,人们就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就增加对它的购买。

生3:好像商品价格降低,并不一定都会造成需求量的增加。这要看不同的商品,比方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降低,我们对它的需求量就没有太大的增加。而高档家电价格的下降,我们对它的需求量就会上升。

生4:好像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生5: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是不是它的替代品的价格也要上升?

师:大家想一想,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会上升,但是不是说它的替代品的价格就一定要上升?

生1:不一定,如果该种商品只有一种替代品,则它的价格上升,那么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价格也会上涨。

生2:如果该种商品只有多种替代品,则它的价格上升,那么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分散,需求量会上升,但价格并不一定会上升。

在上述教学实录中,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会对商品价格变化对其替代品造成的影响产生困惑,澄清这个间题可以通过讨论来完成。如果这个过程完全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可能将不会形成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开始可由教师来引导,进行讨论的主题和方向控制。随着学生对阅读过程要领的领悟,老师的作用就慢慢退出,由学生来承担“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了。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看似很散乱,但这个过程,始终有一位“教师”来引导,所以整个讨论过程是“形散而神不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