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藤王阁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这句话出自于黄庭坚的《清明》。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这句话中有一个典故,是取自晋文公重耳的典故:
当时晋国内部因争夺王位而大乱,公子重耳为了避祸远走他乡,晋国一些有才能有见识的人认定他能成就大事,所以便放弃了官职跟他一起逃亡,其中有一人叫做介之推。后来重耳果然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取了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这时候他开始封那些当年追随他逃亡的功臣,介之推却不愿意做官,他带着老母逃到山林中藏了起来。晋文公找他不着,为了逼他出来就下令放火烧山,谁知道他还是不出来,结果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很是后悔,于是下令将每年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介之推。每到寒食节,家家户户都不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的食物。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诗词翻译;许渊冲;“三美”论;文学鉴赏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其韵味。这就决定了诗歌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艺术。郭沫若也说过,“诗是有一定格调,一定韵律,一定诗的成分的。如果把以上这些一律取消,那么译出来的就毫无味道,简直就不像诗了。”
本文通过分析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两首题滕王阁古诗,分析许先生的译作遵循音美、意美、形美的“三美”原则所达到的再创造的艺术效果。
1.许渊冲与“三美论”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上世纪5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先后在国内外出版社中、英、法译著50余部,是中国诗歌英法翻译的知名专家。
三美论是许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的文学理论翻译观。这里的“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是指意诗要像原诗那样感动读者的心,在译诗过程中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境美;音美是指用各种押韵法来再现原诗的格韵美;形美主要表现为诗歌的形式简练,对仗工整,在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2]
2.古诗原文译文欣赏
One
题滕王阁
PRINCE TENG’s PAVILION
王安石
Written by Wang Anshi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滕王平昔好追游, Pretty Teng was fond of visiting each pretty scene;
高阁依然枕必流。 His lofty tower still overlooks the river green.
胜地几经兴废事, The ups and downs of dynasties have come in view;
夕阳偏照古今愁。 The setting sun slants, laden with grief old and new.
城中树密千家市, The town is thick with trees that shade a thousand shops;
天际人归一叶舟。 The horizon is dotted with a sail that flops.
极目沧波吟不尽, Endlessly I sing of waves stretching out of sight ,
西山重叠乱云浮。 And watch over Western Hills cloud upon cloud in flight. [3]
Two
滕王阁诗Prince Teng’s Pavilion
王勃Written by Wang Bo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滕王高阁临江渚, By riverside towers Prince Teng’s Pavilion proud,
佩玉鸣鸾罢歌舞。But gone are cabs with ringing bells and stirring strains.
画栋朝飞南浦云,At down its painted beams bar the south-flying cloud;
珠帘暮卷西山雨。 At dusk its curtains furled face western mountains’rains.
闲云潭影日悠悠,Free clouds cast shadows in the pool from day to day;
物换星移几度秋。The world and seasons change beneath the changing sky.
阁中帝子今何在?Where is the prince who in this pavilion did stay?
槛外长江空自流。Beyond the balustrade the silent river rolls by . [3]
3.从“三美论”分析译文的艺术效果
3.1 意美: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使读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受效果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诗无达意,意境为上”,一首诗意境再现往往是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原诗,给出合理的诠释,使原诗的意境美以译诗中得以充分再现。
第一首王安石的题滕王阁是一首借景写意的诗,后四句:
城中树密千家市,
天际人归一叶舟。
极目沧波吟不尽,
西山重叠乱云浮。
许先生的翻译是:The town is thick with trees that shade a thousand shops; 读这句我们仿佛看到无数的店铺在绿树掩映下忙碌地做着买卖。The horizon is dotted with a sail that flops. 与上句的繁华景象相对照的是天边一叶小舟在孤独地飘浮。天际,许先生用的是The horizon,is dotted with a sail that flops,让人生动地感觉到远处空旷的水面上只有一叶小舟,别无它物。许先生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达了诗人王安石所要表达的意境。Endlessly I sing of waves stretching out of sight。stretching out of sight用来翻译极目,亦即目光所及之处,生动准确。Endlessly表达无穷无尽的,无数的,译者传达了原作者借景抒情的意图。从译文中我们能体会到原作者心中有无数话要倾诉,又不知从何所起的苦衷。最后一句:And watch over Western Hills cloud upon cloud in flight。cloud upon cloud 描述云重叠的景象,in flight进一步让我们联想到云的动像,由此感受到原作者内心的波澜。可见许先生的“创译”达到了意美。
3.2 音美:指译诗押韵,并且音要有轻重。诗歌还要有节奏,顺口好听。英诗在押韵上比较自由,可押可不押,押运方式也多种多样。译者采用了大量的押运方法。第一首,王安石的诗,许先生用了每两句词尾音素重复的押韵法以及两行转韵(AABB)法:scene,green; view,new; shop, flop; sight flight.第二首采用的是隔行尾韵(ABAB)法,proud, strain.cloud; rains. day; sky. Stay,by每隔一行音韵相同。再现了原诗低沉、幽思的气氛,以音义结合非常紧密的音乐性突出了原诗哀婉的主题。也使得译文既顺口又好听,达到了翻译的音美效果。
3.3 形美:形美是指译诗诗行整齐如原诗。 这两首都是七律诗,古诗词中,对伏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倏手段,要求对仗的两句(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语法结构相当。
比照原诗及其译文,译者成功地保留了形式上的相似性。行数相当,句子长短相似,句形相同。如王安石的题滕王阁第五、六句:The town is thick with trees that shade a thousand shops; The horizon is dotted with a sail that flops. The+名词+ with +名词+ that +宾语两句句式完全相同,看上去非常美观。
王勃的滕王阁诗第三、四句:At down its painted beams bar the south-flying cloud;At dusk its curtains furled face western mountains’rains.At down对At dusk,its painted beams 对its curtains furled。两首译诗行数相当,句子长短相似,对仗的句形相同。
4.结语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美无处不在。中国古典诗歌高度精炼、言简意赅,需要译者跨跃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受众。
“三美论”是许先生诗歌翻译理论中的精髓。欣赏许先生的翻译作品,我们确实能深切地感受到,“三美论”在翻译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廖四平自我表现说与自然流露说――郭末若的现代诗 四川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1(2)101页.
[2]许渊冲 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 1979(1)39 .
[3]网站:翻译中国() (分享)中国古诗词英译(许渊冲)栏目.
朱彝尊
(1629―1709),汉族,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南朱北王”);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所辑成的《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
海柏胡同成街在明代,胡同最早有一座明代古刹海波寺,所以又叫海波胡同。得名为海柏胡同是缘于海波寺内有很多明代古柏,人们习惯将海波寺叫海柏寺,胡同也就随着叫海柏胡同了。这条胡同在清代时曾有不少文人居住,故在两侧的四合院内多有紫藤,“古槐、紫藤、四合院”成为海柏胡同的别样风情。
藏书家
朱彝尊的曾祖朱国祚,是明万历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但到朱彝尊父亲时,家道已经败落。朱彝尊迫于生计,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游幕生涯。游幕生活没有丰厚的进项,但并不影响朱彝尊好书之癖。他除了购书之外,还借来别家的珍贵书籍,亲手抄下来。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已经51岁的朱彝尊应“博学鸿词”之征,以布衣身份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生涯。他利用职务之便,借抄公私善本秘籍,充实自己的收藏。他听说著名藏书家钱曾藏有善本秘籍《读书敏求记》,秘不示人。为此,朱彝尊邀请钱曾及当地雅士置酒高宴,席间,用数量可观的黄金和一件珍贵的轻裘买通钱曾的书童打开书箱,让预先雇来的数十名抄手抄成副本,《读书敏求记》得以流传于世。
《清史稿》中记载朱彝尊“生有异秉,书经目不遗”。由于他的天赋和勤奋好学,在少年时就已经博学多识,凡天下之书,无不披览。康熙二十年(1681年),朱彝尊被授日讲起居注官,这是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两年后,朱彝尊升任南书房当值,康熙皇帝在黄瓦门之东赐他一所住房。朱彝尊在南书房当值,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宫廷史料,这为他今后的写作积累资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期间,朱彝尊的渊博学识得以充分地显露,因而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多次被赐参加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的宴会,而且还特许他在紫禁城内骑马。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南书房的又一次宴会后,康熙皇帝把肴果赐与朱彝尊的家人,由此可见,朱彝尊是深受皇帝宠爱的,朱彝尊曾用诗文把这些都恭敬的记载下来。
1690年,朱彝尊官复原职,然而两年后再度被罢官,终于致仕归里。朱彝尊的仕途可谓是屡起屡谪,荣辱备兼。1692年,朱彝尊去官归田时,拥有图书三万多卷。归田后,又陆续获书四万余卷。朱彝尊70岁时前后获书总计八万卷,《曝书亭著录序》中说:“拥书八万卷,足以豪矣!”
朱彝尊大部分藏书是传抄的,自然非常珍惜,所有藏书都在卷首钤印:“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他原希望同样嗜书的儿子继承藏书,不料儿子早死,给了他沉重一击。据《蒲褐山房诗话》记载,朱的孙子晚年家贫,陆续将藏书典当、卖出。
顺德会馆
朱彝尊在北京居住了十几年,住所几经变迁。海柏胡同16号是他在京的主要居所。当时,朱彝尊就居住在离海波寺街相邻一间不甚宽阔的南屋里,即后来的顺德会馆。朱彝尊居住的南屋前,种植着两棵紫藤,故此朱彝尊的诗中有不少吟咏紫藤的佳作,他还给自己居住的这间房子起名为“古藤书屋”。在书屋的对面,有一座亭子,名为“曝书亭”,亭子有柱无壁,是专为晒书用的。据《顺天府志》记载,顺德会馆“庭有藤二本,柽树一株,旁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
朱彝尊曾邀友人在古藤书屋边饮酒边限以藤、柽两字作诗。迟汤右曾诗云:“柽叶绿如,藤花红满檐。”可见庭院中红绿相映,景色宜人。但这些只是朱彝尊在此居住时的偶尔活动,他更多的时间则是用来进行历史研究。朱彝尊就是在这幽静的地方,不大的书屋里,编著了关于北京历史的第一部不朽巨作《日下旧闻》。朱彝尊为编写此书所居的古藤书屋也因而大获名声,后人在书中、文中对古藤书屋多有涉及。
如今,整条海柏胡同都被拆除,连海柏胡同的标牌都无从寻迹,只有用导航才能确定所在的位置是海柏胡同。1984年,海柏胡同16号顺德会馆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顺德会馆跟北京很多其他的故居一样,成了住有七、八十户居民的大杂院。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变迁,故居已然面目全非。询问了许久,才确定面前整条胡同仅存的建筑就是16号院。破旧的大门和门楣尚在,院门外原本的“朱彝尊故居”的汉白玉标牌被外面的围墙遮挡的严严实实。进入小院里,零零星星的还住有几户人家,除了西面一进院,其余的建筑几乎都被拆除殆尽。远处曾经的“曝书亭”还在,里面有两条拆迁未被带走的流浪狗栖息,见生人来,不停狂吠。那清新幽雅庭院、吟诗晒书的书亭已成为过去。
朱彝尊与《日下旧闻》
1684年,朱彝尊被弹劾而降职后,搬到海柏胡同,在此一住就是六年。在谪居的这段时间,他没有消沉,而是用两年的时间撰写刊印了共42卷的北京地方史志专著《日下旧闻》,为北京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地方文献。
所谓“日下”,即唐代文学家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里的“望长安于日下”,后人自此把“日下”比作长安,所以古时有用“日下”比作京都的说法。朱彝尊沿袭了历史上的习惯,把这部京城史料书,命名为《日下旧闻》。朱彝尊认为北京的宫殿辉煌、井邑多彩,为《诗经》中所说四方之极的地方。而且北京的历史悠久,曾是辽、金、元、明的首都,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但是却缺乏专门记录北京历史的典籍,着实遗憾。于是,朱彝尊从1686年起,开始了《日下旧闻》的创作。为了完成该书,朱彝尊“白天到郊野去摩残碣古碑,访问山僧野老,晚上点起灯,对照古籍,驰骋古今,必定要使访问的和书上写的进行对照,直到没有遗憾才惬意”。北京宫室、城池的位置几经变化,而且“故老沦之,遗书散失,历年愈久,陈迹愈不可得寻矣”。所以他注意搜集北京历史资料,从1600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以类相从,加以排比,辑录了北京地区的山川地理、文物古迹、风情物产,详细记载京师地理沿革,著录历代有关典章制度、遗闻旧事,可称为研究北京的小百科全书。刑部尚书徐乾学看过后,认为可以保存传世,遂出资刊刻雕版,于1688年九月出书。《日下旧闻》一书收集保存了许多史料,由于辑录古碑残碣,许多文献可资考证。另外,不少古籍残失,也靠此书保留了史实。
朱彝尊治学严谨,康熙年间的一些名人文士,如徐文长、徐乾学、姜辰英、冯溥、高士奇等都为《日下旧闻》写了序言。他们说朱彝尊写书是“精心搜讨,所至访求”。值得一提的是,朱彝尊还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好友,朱彝尊的《曝书亭集》就是曹寅捐钱出资刻印的,而曹寅的《楝亭诗抄》是朱彝尊作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