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将进酒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61-01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方法。
2、让学生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背诵《将进酒》,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二、理论导航
1、问:那么什么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呢?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本39面的赏析指导。
2、因声求气
咱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因声求气”。
找一学生答
点拨:顾名思义,因,顺着;声,声音;求,探求;气,气势,神韵。
“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朗读,通过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句式等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来把握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精神气质和情感态度,从而达到理解作品的目的。
3、“求”得了这种“气”,理解了这个作品,这种理解又可以反过来指导我们的朗读,让我们朗读时读出诗歌的气势、神韵,即“吟咏”出“诗韵”。
板书:因声求气
朗读理解
吟咏诗韵
三、实战演习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到底要怎么做呢?下面我们通过赏读李白的《将进酒》来实践探讨一下。
以“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法赏读第一节
1、因声求气
(1)“因声”
学生齐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诗在“声”方面,即在节奏、句式、押韵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点拨:①节奏感强,且富于变化。②句式上,以七言句为主,间以十言、五言、三言,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问:而且,开篇的四句就用了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读起来感情强烈,富有气势。
③本诗是古体诗,押韵比较自由
④“千金”、“三百杯”,及第二节的“斗酒十千”、“万古”,都是很大的数字,用夸张手法,读起来富有气势。
(2)“求气”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体会本节表现了李白怎样的情感态度和性格气质。
师生一起梳理:
前四句,慨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是“悲”的感情。
后面六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展现了一个及时行乐、纵酒欢歌的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表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
这六句是一种“乐”的感情
(二)自主赏读第二节
前后两个同学互相对诵,思考:这一节,诗人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气质?(学生回答)
师生一起梳理:
(1)前六句,是诗人直呼其名,进行劝酒,应该读得高昂、急促,读出李白那种醉态,读出那种豪饮的场面。
(2)接下来的12句是他的劝酒辞,揣摩一下,诗人的情感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生发言。
①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表现了诗人傲视权贵,蔑视荣华富贵,只愿沉醉酒乡的深重的愤激之情。
问:为了突出表现这种愤激之情,在朗读这六句时,你觉得该如何处理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
明确:“不足贵”“ 不用醒”,表现了对荣华富贵的蔑视,对举杯畅饮的热爱,一舍一取,对举而出,可作延长处理,缓缓读出。
“寂寞”、“饮者”应该读作重音。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似写欢乐,实抒愤郁,先低后高,喷薄而出。
找一学生朗读
②问:这一节,除了愤激,我们还能体会到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可见他的狂放
问:可他为什么要这样痛饮狂饮呢?最后揭示了原因没有?
明确:是因为“愁”。与开篇的悲互为呼应。而且这里是“万古愁”,愁得更加深沉。
(三)问:诗人的感情由悲而乐,由乐而转为愤激,转为狂放,最后归于深广的万古愁。可见,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在豪放和激昂的外表下隐藏的深广的愤激与愁闷。
点拨:李白写愁的高明之处也正在这件豪放而激昂的外衣上。所以有人这样评价李白“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诵,感受一下李白不同凡响的气势。
我们能读出这种效果吗,一起来试试。学生齐读。
四、小结本课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精神自由
一、诗词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和酒相伴相生,好像天生就结缘。我国大多数诗人都喜欢喝酒,因此酒也成就了颇多著名诗作,留香千古。例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就有关于李白的非常生动的描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是“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现在我们来共同品尝李白的一坛美酒――《将进酒》
二、初读
《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
我们高一学过这个读音吗?――《诗经・卫风・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将”就是读这个音。《将进酒》为劝酒歌,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就是借用乐府旧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首先由我来朗诵课文,抛砖引玉,大家注意字音和节奏。
三、整体把握
1.诗言志,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李白的哪些情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
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大,效果一定很好。哪个同学愿意说说你的答案呢?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赏析得出:悲―欢乐―愤激―狂妄
2.这些感情又是从诗的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呢?
(1)悲伤之情:如“君不见……悲白发。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3.我们找出了这些感情,那我们就试着带上这些情感来读读这首诗吧!
第一大组的同学读诗的前面四句,第二大组的同学读接下来的六句。老师读第二节的前面六句,第三大组的同学读体现李白愤激之情的句子,体现李白狂放之情的句子我们齐读。
四、分析探究
1.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感情呢?
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李白的经历来讨论。第一大组的同学讨论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悲伤之情呢?
先请第一大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为什么会有悲伤之情呢?
生:时间的流逝、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师:李白除了因时间的流逝、青春不再而悲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联系李白的经历。)
生:……
师:点评,明确,补充。
李白年轻的时候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他三十岁的时候,第一次进长安。可是他到处碰壁,没能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第一次离开长安时,他写下了一首《行路难》,最后一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四十二岁时,第二次入长安,此次是“奉诏入朝”。因为是皇帝召他入京,李白肯定是非常高兴的。因此,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可他入京后才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唐玄宗装饰太平的御用文人。李白又一次失望了。最后,他受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次离开长安后,他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理想再次破灭,抱负不能施展。而这首《将进酒》是李白在第二次离开长安八年后所写的,那时的李白大约是五十岁。
那这悲就容易理解了。
这悲就是――壮志难酬。
李白悲的是青春不再,美好的时光已经流逝,头上已是银发,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同学们就带着这种悲伤之情齐读该诗的前面四句,教师最后点评。
2.作者在慨叹人生苦短,为什么他还会欢乐呢?提示同学们注意两个虚词:须尽欢的“须”和且为乐的“且”。
请第二大组的同学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老师可以把你的答案概括为乐观自信、朋友聚会吗?
师:点评,补充。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在世每当得意时,就应该尽情地去享受欢乐的美好时光。他的人生,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李白的人生并不得意。可是诗人坚信什么呢?――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觉得不用担心自己的前途,认为自己总有得到重用的那一天。这是他的个性使然。
在李白看来,和朋友聚会是人生乐事。虽然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也应及时行乐,暂且烹羊宰牛,尽情和朋友享受快乐。这是环境使然。可见,李白此时是一种借酒消愁的乐。(生读)
点评:……“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句诗是李白举杯“劝酒”的场景,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劝酒时的亲切,节奏也要渐渐加快。“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就说明此后的内容是李白劝酒的主要内容了。
3.师:在劝酒词部分,哪一句能形象地揭示李白的性格特点呢?(生答)
师:钟鼓馔玉代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生答)
师:哪些人才能过上这种生活呢?(生答)
师:一个“不足贵”,一个“不愿醒”,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蔑视权贵。
师:古代的一些有才能的“圣贤”都很寂寞,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被世人冷落,有才干却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
师:作者认为“善饮者”才留下了美名。而作者50岁了还未得到重用,李白这么不愤呢?(生答)
师:怀才不遇的圣人贤才数不胜数,作者为什么就独独提到“陈王”呢?“陈王”又是谁?(生答)
师:点评,明确,补充。
“陈王”就是三国时的曹植。曹子建七步成诗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典故。谢灵运曾这样评价:天下才气共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不但有如此才华,而且怀有青云之志,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另有兄长曹丕排挤,他始终都没能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
李白和曹植一样,也有一段不忍回首的过去。李白列举曹植,是由于两人有颇多的相似之处:有才华,好饮酒,怀才不遇。李白是要借曹植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师:那么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归纳一下,李白为什么会有愤激之情呢?
生:权贵排挤,怀才不遇。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种愤懑之情一起来读这六句。
生读,师评。
师:最后六句。酒过三巡,李白有哪些举动?(生答)
师:点评,小结。
在这次朋友聚会中,李白本是客人,但从这几句可以看出,他喧宾夺主,我们完全感受不到他作为客人的身份。酒过三巡,他居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就把李白狂放的性格展现出来。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都是诗人所不屑的。这所有的东西都抵不过一碗美酒。最后诗人发出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吟。
师:李白为什么会这么狂放呢?这是不是纯属偶然?
生:个性使然。
师: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同学们应该非常清楚李白的傲岸不羁,许多故事都是说李白玩弄权贵于股掌间,都能体现他蔑视权贵。比如……(生答)
师: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我们来齐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五、小结
《将进酒》的内容就紧扣一个“酒”字,以愤激为感情基调,把作者内心那种悲―乐―愤激―狂妄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跌宕起伏,不落俗套。
六、美读
我们在体会了李白的感情变化后,还要在轻重缓急的语调中融入我们内心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充分体现诗歌的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就来吟咏诗韵,在吟诵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握节奏、语速、语调和情感。
1.齐读
2.生1……
3.生2……
4.合起书本,闭上眼睛一起吟诵这首诗。
教师点评。
七、拓展
我们在《将进酒》中感受到了李白多变的情感,接下来我们来看李白的另一首诗《行路难》,在这首诗中李白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请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思考。
八、总结
李白一生虽然经历了颇多曲折,可他却是一个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从小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追求功名利禄,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又视王侯将相如粪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融入了道家的思想。所以,李白这般矛盾的思想,成就了他伟大的诗歌,也造就了他多苦多难的一生。
九、作业
课后请收集李白的诗酒名句名篇,进一步体悟李白的诗酒人生。
十、评析
这节课我是依照“诵读鉴赏结合”的原则设计的。通过初读、赏析、美读,层层深入,这堂课不仅注重“诗词鉴赏”“诗歌诵读”“课堂拓展”,而且结合了“文言基础知识”“情感教学”等古诗词的教学理念。“诗歌诵读”贯穿了整堂课,从老师范读,学生初读,理清文意,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再到通过文本探讨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把握,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再到赏析李白其他的诗歌,对多维的李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就是美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开始的教师范读把这堂课带入了一个小小的,最后的美读学生感受更是深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模式,采用“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精彩纷呈,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难理解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夕阳下,小窗边,木木同学满腔的豪情壮志借由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抒发出来。今天下午的活动课上,木木凭借穿越的先天优势给大家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几首唐诗,不仅博来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敬仰的目光,还给自己赢来了一个九品芝麻官――校唐诗社社长。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往日落寞的夕阳此刻在木木眼中是激情四射、光芒万千。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有山有水,有江有帆,有雄伟风景,有壮志豪情⋯⋯恰如其分地迎合了木木新官上任、踌躇满志、大展身手的状态。边吟诗,木木心里边感叹:“知我者,李白同学啊!”
“这个唐诗社该如何运作呢?”木木开始盘算起来了,“先办个赛诗会,再搞个有奖知识竞赛⋯⋯”想着想着,木木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啊,我现在还是个光杆司令呢,头等大事应该是把自己的队伍壮大起来!还有,只有我一个社长成何体统,怎么着也得配上一个副社长吧!找谁呢?”关于如何安排好唐诗社的人事工作,木木同学是煞费苦心啊,身边的同学要么对唐诗一知半解,要么对唐诗无动于衷。正在木木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名字在木木脑海中一闪而过。“对啊,就找范哲老范吧。论唐诗素养,他虽然不及我,但是跟其他同学比起来还是略胜一筹的!”老范是木木的死党,两人的交情好得没话说。木木常常将他二人比作唐诗界的福尔摩斯和华生,只是老范一口咬定自己才是福尔摩斯。
唐诗社项目正式上马,木木下午技惊四座的朗诵算作唐诗社的闪亮登场。接下来,木木准备带给同学们更多的惊喜了。
美事想到一半,木木突然感觉夕阳的光线格外刺眼。火红的太阳像是加了汽油的火炉,发出层层浓密的白光。四周越来越亮,像是聚光灯下的舞台,周边的事物渐渐被白光覆盖。白茫茫的世界只剩下木木一个人。
待四周渐渐暗下来,木木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穿越到何年何处了。近处一汪潭水,远处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景色宜人。这景色好似一个待字闺中的妙龄少女,有种无与伦比、清新脱俗的美丽。此情此景,没有了诗,那怎么行呢?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这是唐朝诗人顾况的《登楼望水》,木木每次读到这首诗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也不怪木木,谁让他们都提到“更上一层楼”呢。想到这,木木突然有了主意:“要是我在这儿建造一座观光电梯,向那些喜欢登高望远的文人雅士收点儿银子,我岂不是成为大富豪啦!”
木木的发财梦做到一半,就被身后的一个声音惊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哦,这首诗是李白著名的《将(qiQng)进酒》。《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调,题目的意思是“劝酒歌”,上面朗诵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段落。《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木木心里暗自庆幸:上回遇上了杜甫,这回就轮到了李白,这是买彩票中大奖的运气啊!诗圣刚走,诗仙接踵而至!木木一转身,见到了这位先生,他身着朴素,面露英气。木木赶紧作揖道:“太白先生满腹才学,晚生不才,对诗略懂一二,还望先生不吝指教。”
那人先是一愣,转而笑容满面,道:“鄙人对太白先生同样是仰慕已久,今日被错认,鄙人之荣幸啊!”
木木同学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也知道自己认错了人,闹了笑话,连忙作揖道歉。那人颇为豪爽,连称自己也是李白的铁杆粉丝,被错认为偶像应该谢谢木木。木木瞬间没了尴尬,但心底的失落犹如涨潮的海水一波波地往上涌。
“哦,对了,既然同对太白先生着迷,我这儿有个消息与你分享一下。”那人似是想到了什么要紧事,“我从朋友那儿听说,太白先生最近来到了安徽,我已修书一封寄给太白先生。顺利的话,太白先生很快就将莅临寒舍。”
“当真?”木木心中希望的火焰再次被点燃,“此事前辈有几成把握?”
那人微微一笑,似有成竹在胸:“十拿九稳。”
听到这话,木木转忧为喜,继而意识到一个严重的社交问题――聊了有一会儿了,还不知道对方是谁,便说:“晚生木木向前辈行礼了!不知前辈如何称呼、何处高就?”
那人畅怀一笑,道:“在下姓汪名伦,又名凤林,曾任泾县令,但因厌烦仕途生活,便辞官搬到这桃花潭畔。”
木木对他的名字似曾相识,但又无处追忆,只有接着说:“您对邀请一事这么有把握,不知您在信中都写了些什么呢?”
汪伦脸上掩不住得意的笑:“太白先生游历四方,自然对美景情有独钟;太白先生斗酒诗百篇,自然对美酒爱不释手。于是,我修书一封,上面写: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见到此信,他怎会有不来的道理呢?”
“正是,正是。”木木心中大安,可一想到可能马上就要见到诗仙李白又心跳加速、激动不已。这感觉跟米多多参加周杰伦的新专辑签售活动别无二致。
“对了,这位小友对太白先生推崇备至,想必对先生的诗了如指掌吧,你最欣赏的是哪一首?”汪伦问他。
木木还未从等待偶像的激动中抽离出来,被汪伦问了个措手不及,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拣了一首尽人皆知的朗诵了出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哦,这首,不错,它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汪伦颇感兴趣地与木木探讨起来,“但我最欣赏的一首是――”
话音未落,就听庭院外的大门“咯吱”一响,一个身影映着夕阳缓步走进庭中。汪伦与木木二人又惊又喜,激动到全身感觉不到一处关节的存在。对照着语文教材书上的照片,木木定睛一看,倒吸一口凉气。
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他给我标尺带我度量流传千年的唯美境界。
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他给我准则为我开启文学之门,感受生命的精彩。他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像星星装点我黑夜的天空。他就是我最喜爱的语文老师一孟繁陶老师。
开张圣听,广纳建议
孟老师曾宣称若有好的活动可以反馈给课代表,于是各种各样的提议诸如讲故事、说道理、演讲……轮番向我轰炸。我和孟老师商量再三最终采用讲故事接受提问的形式,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应变能力、演讲能力……最精彩的一幕是某女生讲完故事后,面对提问语塞起来,一直羞涩地低头念叨着“我懂得,我懂得……”还时不时斜眼瞅孟老师几眼,孟老师也故意摆出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别瞅我,我不知道。”逗得同学们一片哄笑。
强大的责任心
每周三、周五的早自习,孟老师总会很准时地出现在班级,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有谁在做白日梦,他会很和善地敲敲那位同学的桌子,有时也会淘气地像个孩子弹弹某位瞌睡同学的脑袋,惹来一阵笑声。无论风霜雨雪,他都像个准时的闹钟般,从来不曾迟到,颇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觉。此外,他还会在作业本上写上几句鼓励人的话。
我们班属理科班,一直是成绩不太好的班。高三一直被传为改变命运的黄金时段,于是我们像饥饿的狼群吞食着知识的食粮。我深深地记得孟老师那句话:“你们基础不好,需要多拿些时间来弥补别的科目的不足,但也不能太过分。”和别的班满满的题比起来,我们的作业并不多,可检查作业时足足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站了起来。孟老师站在讲台上眼睛里含着晶莹的泪光,沉默着,让我们仅看到他的眼睛就觉得愧对于他……
幽默并可爱着
讲《将进酒》时,孟老师点了几个同学朗诵完后,我们坐在前边的几位同学开始起哄要求听他朗诵。本来是面对着大家,可是他涨红着脸絮叨着“有点儿紧张,需要酝酿酝酿”,于是背对着大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突然发现有点儿破音了,全班哄堂大笑。他也不恼,只是淡淡的一句“没感觉”。
关键词: 自主性 诵读 最近生活区 高效课堂
问题再现
教学片段一(《将进酒》研习文本环节)
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写出了怎么样的感情?
生: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悲
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生:比喻、反衬
生:夸张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写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欢 乐
师:钟鼓馔玉不足贵,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和摈弃
这部分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不平 愤激
师: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表达什么感情?
生:狂放不羁
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具体分析。自由讨论
生:悲 乐 愤 狂
师: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这是“一字之妙”,是局部的诗眼。二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将进酒》的“诗眼”是什么?
教学片段二
进入文章具体研习、赏析环节后,我不再采用把文章分成三部分,每部分都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各部分独立赏析教学模式。改为只提问两个问题:1.你感受到李白喝酒时心情如何?回答要求有理有据。2.你能否用有声的语言把你感悟到的他此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呢?
下面展示一个片段:
一生的朗读,只有少数地方,体现出了朗诵的特征。但学生还是在他读完后,自发地给他鼓掌。
师:同学们这么热烈的掌声是对你朗读的肯定啊。应该把你为什么要这样朗诵给大家说说。
生:我认为,开头几个句子,气势磅礴,所以我读得雄壮有力些;“古来”几句,我感觉有些消沉,就读得压抑些;结尾处,我感觉李白是喝醉了,就处理得很狂放。
师:说得太好了。感情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请同学们揣摩揣摩他对诗歌朗诵的处理。他朗诵得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要注意借鉴;不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就注意在自己的朗诵中体现出变化,五分钟时间。
学生揣摩诗句,有的静默着,有的念念有词
生:我认为第一句,表现的是一种巨大的愁闷。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以言之?
生:开头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起兴的手法。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思想是时间流逝太快,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留的大悲。
师:精彩。岁月流逝如此之快,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愁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最后的美读环节,由于学生把握了本文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的感情变化,又对朗诵的技巧做了探讨。我请学生自愿朗诵全诗,同学们跃跃欲试,他们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的同学甚至用形体语言再现了当时李白劝酒喝酒时的动作情境,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面对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情景,我激动不已,我认为这首诗我已无须多言,因为学生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想象已越过课堂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颖阳山居。
症结探究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是我在两个班级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可以说是迥然而异。第一种教学设计的课堂上学生昏昏沉沉,索然无趣。第二种教学设计的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完全是主人公的姿态。我认为差异的关键是课堂给学生多少自主性。
前一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不少于10个问题,除去我提问的时间和学生应答的时间,45分钟的课堂还剩多少时间留给学生去自主地读书、思考、感悟呢?
课上设计的问题多了,弄得整篇文章支离破碎,占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训练的时间。学生常常被我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他们被安排在教师设定好的思维过程中学习,仍是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学生的自主性是有缺失的。教育人士指出:做好一切事的原动力是自主。我想学生只有真正做到自主性地去学,做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尤为重要。
后一设计中具体研习环节只设计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留给学生自主性很大。它没有指定思考的内容,学生就全文读哪里有感觉就说哪里,读哪里感悟深就多说说那里。设计把自主诵读作为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赏析文本的桥梁。
古代文人墨客“情动而辞发”写下千古传诵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读者就要“披文而入情”。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情诗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诗的情感、气魄、层次、节奏等,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品味出来的。这节课,我用朗诵贯穿始终,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朗读”,待读准、读顺、读懂后,再“品读”,赏析诗歌内容,最后“诵读”,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声情并茂地加以吟诵。
恰当使用自主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让学生由多元感受到逐渐领悟,最后不断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应对策略
反观以上两种教学设计,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中不总是在同一时间内只提出一个思维空间狭窄的问题,为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读文章时,文中与他们生活体验最近的部分往往首先打动他们,这部分就是他们走进文本的契合点。也是他们学习文本的兴趣点。学有兴趣,是学习的剂,学生在欢悦中学习,就能为课堂增添动人的色彩。我在教学《项脊轩志》品读赏析文本环节只设计两个问题(1)归有光居于此的心情是“多可喜,亦多可悲”。诵读课文说说对作者来说,哪些让他觉得可喜,哪些让他觉得可悲?(2)为什么作者觉得可喜,又因为什么觉得可悲?请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其中最有感触的情节仔细体悟品味并诵读。
学生朗读是将语言活化,将自己的理解体现一种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再机械地强调语调、语速、语气。让他们带着自己对文字的感受来读。读得富有个性。
二、教师提问的问题要给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
问题不宜问得过细,过具体,过于琐碎,应有广度和深度。如问“诸父异爨”对作者而言是“喜”还是“悲”?就不如让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哪些让他觉得可喜,哪些让他觉得可悲?为什么作者觉得可喜,又因为什么觉得可悲?
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提出一个问题:是谁挽救了琼珊的命?以此问涵盖情节、人物形象赏析、主体探究等诸多问题,有效地简化了教学头绪,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探究。
教学《雷雨》从故事结局切入,通过赏析人物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大家知道雷雨吗?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段。(播放《雷雨》最后的片段)
师:一个雷雨之夜,三个年轻人踏上了不归路,两个女人变成了疯子,傻子,这都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理念】设计目标集中,整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通过赏析剧本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摒弃了条分缕析的烦琐。
三、给学生预留自主活动的空间。
1.少分析、多朗读。教师突出重点精讲,尽量给学生多挤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东西比教师讲懂的东西要弄得明白,记得扎实。在教学《雷雨》时,我设计了一课时的朗读。先让学生自读,从语言入手揣摩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后再见时的心理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他们的心情。然后让学生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更传神。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让我感到惊喜。朗读环节让学生充分的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地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2.教师让位。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我改变课堂小结全由教师完成的做法,改为由我给出总结示例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给的示例,总结全文。
示例:《滕王阁序》一文是景与情的统一;(内容方面)是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情感方面)
【参照】神与形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内容方面)
欢快与凝重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情感方面)
四、给学生搭建自主活动的平台。
有时学生也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无奈教师提出的问题“台阶太高”,学生无力解决。这时教师如能给学生搭建自主活动的平台,学生则可上台唱主角。意境的赏析是诗词教学的难点。教学《春江花月夜》要求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我这样设计此环节。先给出部分描述本文意境的词语,如深沉、辽阔,让学生诵读作品感知透过哪些文字感受的?为什么有此感觉?
待学生有体悟意境的能力后,再让学生体悟本文还创造了哪些意境。课外布置学生自主找10首写景抒情诗歌,体悟其中意境并形成文字表述。①体悟到哪些意境?②如何体悟到的?
教学《山居秋暝》时不再以单首诗教学,而是把它与《登高》作比较阅读。教师出示范例,学生续写。教师范例《山居秋暝》——一曲隐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这一教学设计既体现了诗歌整体比读的创意,又设定了让所有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搭建了自主活动的平台。教学设计形式优美,学生活动形式活泼,课文研读的角度丰富。
教学戏剧《雷雨》,让学生自导自演其中的一幕剧。这一教学设计比让学生观看影视剧《雷雨》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建筠主编.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