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葬花吟

红楼梦葬花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1篇

一、 以咏物诗、抒情诗来表现林黛玉的个性与才华

1.咏物诗

如果把《红楼梦》的玄妙诗喻为人物之筋骨的话,那么咏物、抒情诗是人物之血肉。《红楼梦》中的咏物诗,无论是从诗词本身的艺术水准看,还是从它们与所属人物性格特征的吻合程度看,都堪称典范之作。尤其是后面一点,更是红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反向观之,曹雪芹在为书中人物代拟诗词时,却不见有作者代拟的痕迹,它贴切地反映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才华,成为我们观察书中人物性格的直接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灵心慧性的女性,其诗作在艺术上表现出的较高造诣,形象地反映了她的性格特征与才华。

林黛玉的咏物诗不仅是《红楼梦》中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而且是我们借以窥视林黛玉个性特征的最佳窗口。林黛玉是一位颇具诗人气质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殊的境遇使她形成了多愁善感、敏感自尊、孤高冷漠的性格,这些性格在贾府中并不讨人喜欢,但她那掩不住的诗才,却使得这一形象光彩照人。林黛玉在《世外仙源》(第10回贾之春归省时作)一诗中初露才华。在《世外仙源》一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意趣就有别于他人,全诗字句清新脱俗,全然没有别人的邀宠颂圣之意味。而后,在《咏白海棠》、《咏菊诗》、《螃蟹咏》三首诗中,她的才情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那“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咏白海棠》诗,“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李纨语),更显风流别致。脂砚斋在此段的评语也与之相仿:“逸才仙品”。林黛玉的诗句雅致清新,诗趣活泼超俗,造境自然典雅,在群芳中脱颖而出。

第三十八回在她夺魁的三首诗《咏菊》、《问菊》、《菊梦》中也有别于他人的志趣。她以为喻,把被吟咏的对象人格化,充分表现了自己孤标傲世、不惧霜秋、高洁自爱、珍视自由、藐视庸俗的高贵品格。如“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通篇充溢着精神的芬芳。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还是那两句朗朗上口的“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至此,不知言人乎?花乎?其实两者已融为一体,与其说是咏物,倒不如说是言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们印象中,林黛玉常常是忧郁的,低沉的,而她实则是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在同一回中,心境稍佳时的她也曾豪情满怀地吟颂道:“鳌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觞。”(《螃蟹咏》),并笑对宝玉说:“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其昂扬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2. 抒情诗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于这个“诗女郎”,曹雪芹是以充满、充满诗意的笔触来描写的。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之中,她的一生都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看《题帕三首》(第三十四回),这是宝玉派晴雯把“半新不旧的两条绢子”送到潇湘馆后,黛玉“神痴心醉”地想了一会,欣然动笔而写的抒情诗。这三首诗不是黛玉的经意之作,却是她的肺腑之声。它们毫无雕饰,直抒胸臆,是黛玉经过长期相思煎熬终于得到定情之物的欣喜,是苦苦挣扎的苦闷灵魂初见曙光后的感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首诗所咏的爱情纯洁清新,颇似友情,这固然与黛玉高洁狷介的性格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她对爱情中的男女地位持有平等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原因之所在,更是这一艺术形象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林黛玉卧病潇湘,在秋窗夜雨中,百感交集,写了那首《秋窗风雨夕》,这首诗除了因病势加深表现出极度苦闷、颓伤的情绪外,也隐约地流露出未来与宝玉生离死别的不祥预感。同时,作者在20句诗中竟不怕“词穷”之险,大胆地用了15个“秋”字把黛玉凄凉的秋情和泪水交织成一幅“潇湘夜雨图”,面对萧杀的秋风夜雨,黛玉不禁诘问:“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这充分表现了黛玉对理想破灭的大声呐喊。

但最足以代表黛玉心声的则是《葬花吟》、《桃花行》这两首长篇歌行,《葬花吟》是黛玉诗中的压卷之作,是她用血和泪铸成的绝唱,它曾打动了历代多少读者的心。脂砚斋曾评此诗曰:“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把落花比喻为女性的凋丧,是我国诗家的传统手法。黛玉此诗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所不同的是,那随风飘飞的落花是她寄人篱下,不知归宿于何处的象征。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她携锄葬花,且为之一洒同情之泪。

黛玉此诗完全摆脱了传统,全诗长52句,其目光却始终对准“闺中女儿”这个自我。诗中的花鸟景物反复出现,它们都是诗人心灵的衬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两句是此诗第二部的归结语,是诗者对理想苦苦追求无果而发出的内心世界的诘问,更是她试图挣脱“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的呐喊!但她更明白这种抗争最终只能落得“一净土掩风流”的悲剧性结局,于是她只能消极地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慨叹,并以此来保存自己玉洁冰清、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

《葬花吟》是用血泪谱写出的动人诗篇,凸显出人物的激情。诗歌的内容与人物的行动、心理状态以及未来的命运的预示和诗歌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物情节发展和行动的有机构成。《葬花吟》成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并为她后来的香消玉陨作了明显的注脚。可以说,假如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没有《葬花吟》的美饰,她将显得暗淡无光;假如《红楼梦》这部巨著没有《葬花吟》的点缀,它将显得冷漠干瘪!《葬花吟》可以说是曹雪芹用诗歌来表现人物个性、丰富人物心灵的最高典范!

二、 以玄妙诗为骨骼勾勒黛玉的命运结局

《红楼梦》中的灯谜诗,表面是在猜谜游戏,实则另有深意。这些灯谜诗托物寓意,一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另一方面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第二十回、第五十回灯谜谶语很多,下面只择黛玉的灯谜诗为例加以分析。“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见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其诗谜底是“走马灯”。她以“”(千里马)自喻,隐示自己虽才华出众,但终无立足之地。这与她曾说的偈言“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一致的。灯谜诗实则暗示了她悲剧性的结局。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当它出自不同的人物之口时,便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不同人物对社会、人生、理想、价值的感悟与希冀。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之一角,《红楼梦》诗词就像一座万紫千红、流金溢彩、蝶恋蜂爱的大花园,有道不尽的色彩与芬芳,它的内蕴极其丰富。《红楼梦》中的诗词既符合诗词本身的内在规律,又对优秀的中国传统诗词有所创新,同时对当代诗歌又具启迪借鉴作用。这些有待更多的学者去探讨和论证。

参考文献

[1]李哲良.红楼禅话(第九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2]郭卫.红楼梦鉴赏(第二章)[M].北京:光明出版社,1998.8.

[3]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4]朱彤.蕴深曲之致,出难写之境[J].红楼梦学刊,1988(3).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2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1)

《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是无可比拟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红楼梦》中有通灵宝玉的化身贾宝玉;出淤泥而不染、洁白、委婉、清丽的林黛玉。围着他们展开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林黛玉,一个柔弱女子,一生中有多少坎坷,可她从未放弃过,柔弱中似乎又充满了刚强,她,坚韧,似乎总有一股力量在后面默默的支持她永远别放弃。

贾宝玉一个男儿,真心坚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尊重世上一切青年女性,一个生活在黛玉和宝钗之间的男儿,认为黛玉是唯一的知己。

宝钗宝玉的表姐,一个被认为是贤慧、儿媳的人,她唇不点儿红眉不画面翠,脸若银盆,眼若水杏。也是一个美人,一个举止文雅的人。一个大家闺秀。

这三个人的恩恩怨怨,他们恩爱情仇,他们的恩怨,只属于黛玉和宝钗的恩怨宝钗用她特有的淑女风范展现在大家面前,黛玉以她独特的个性,样子展现在大家面前。他俩没有一个赢,也没有一个输。

总之可见,这不是某一个女性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曹雪芹用他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这就叫作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读书笔记(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创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娴静稳重的薛宝钗等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如:黛玉葬花泣残红早晨宝玉和黛玉在聊天。宝玉无心说了一句冒犯黛玉的话,黛玉哭着就跑了出去。黄昏,黛玉以为宝玉被别人叫去一整天,心中担心,晚饭后过来看他,丫环没听出来是谁,没让黛玉进去。

黛玉听了,气的愣在门外,想到自己孤苦伶仃。不禁落下泪来,她回房抱膝含泪坐了一夜。第二天中午,宝玉听到山坡那边有人在低声哭泣,边哭边诉说,非常伤心。宝玉止住脚步细心听,只听那人念得悲悲切切,痛彻心扉。原来这是黛玉因为昨夜被关在门外,伤心难过,将这些残花落瓣拿来掩埋时因感而发吟出一首《葬花吟》。当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时,不禁大哭,黛玉看见是宝玉,就质问他,昨晚为何不让丫鬟开门?宝玉发誓说不知道这件事。黛玉想可能是丫鬟偷懒,于是原谅了宝玉,两人破涕为笑,重归于好了。

红楼梦读书笔记(3)

从小时候起,我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无论什么书,我都喜欢看。但是,在所有看过的书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

不知为何,我就是喜欢它;说不出任何理由,我就是被书中所有的人物、对白所深深地吸引;曾几何时,随着书中的故事情节,而在情绪上有喜悦、悲伤的感触。记得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电视节目中无意看到的;在此之前,我对那些如红楼梦、西厢记等言情小说,总是不屑一顾,即使有机会去接触它们,总是推托自己没有时间,所以,任凭机会一次又一次从手中溜走,我总是不肯静下心来去阅读它们;可是,自从从电视节目中真正的看过了一次“红楼梦”之后,印象便为之改观了。我从不知“红楼梦”中拥有那么感人肺腑的内容,是如此地令人心动,看过之后,更是令人念念不忘;直到这时,我才了解,以前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光阴了,其实早就可以源源本本,完完本本地读完“红楼梦”,不必到现在才来懊恼了。之后,每当我去书局之际,总是习惯性地在摆设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专柜蹓跶蹓跶,看看上面所有有关“红楼梦”的书籍;然后,也会或多或少的买几本。我总想竭尽所能地去买下我所看到有关“红楼梦”的书,也不管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读完它。在大致读过了“红楼梦”后,我益发对它产生越来越多兴趣了。在书里,我看过而比较喜欢的章节,有紫绢对宝玉的试情、宝玉和宝钗的联亲,及黛玉含恨而死,晴雯撕扇等:而在所有的对话中,我最喜欢宝玉和黛玉的对话。他们是一个风流成性,一个好使小性儿,所以,当两人聚在一起时,也常会发生激烈的争执,就连宝玉的祖母-贾母,也曾说他们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正因如此,这也是何以令我喜欢的原因,因为每次在他们的争吵之后,双方的感情反而更进一步了,而引导出后面更多引人的故事情节。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最爱宝玉、黛玉、宝钗和晴雯四人了。我最爱宝玉的痴情任性、黛玉的气质灵秀飘逸、宝钗的雍容大派有礼、晴雯的俏皮、高傲;而其中尤以黛玉、晴雯更能深得我心。林黛玉的孤骄傲世、多愁善感,均是我喜爱她的原因,面对她不幸的际遇,我也深表同情;而在读到黛玉病死之际,我更有一种莫名的伤痛,好像是失去了一个好朋友一样。而对于晴雯,则是悲伤同情多过于欣赏了。晴雯无论在外貌或是才干方面,在所有的奴婢中均是无人能出其左右的;但这些却未替她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却有“晴雯撕扇”及“晴雯病补孔雀裘”两段精采的故事。虽然,她的命运悲惨;但她在我心中所塑造出高傲不屈的形象,却永远不会被抹灭。

红楼梦是我读过最有深度、最有感触的一本书了。我有时会为了读它,而宁愿牺牲读正课的时间,只为了能多看一页是一页,去领略其中无法言喻的美。

红楼梦读书笔记(4)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拥有了一本《红楼梦》。当我翻开它时,我就这样与传说中的林妹妹邂逅了。

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3篇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那么你读完红楼梦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可以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哦,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假期《红楼梦》中小学生读后感范文,欢迎参阅。

《红楼梦》中小学生读后感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曾经的繁华富贵只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快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不过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中小学生读后感二我读了《红楼梦》一书,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腐朽封建社会,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生来嘴衔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虽然她的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就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她诗情画意,聪慧灵秀。黛玉每次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居于首位。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唯一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在一个封建社会里,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称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也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是因为木石前盟,使她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嫁给孙绍祖,被丈夫折磨而死……

我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中,一边是封建社会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自由之身的追求始终不弃。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

《红楼梦》中小学生读后感三《红楼梦》,一部流传于世的名著,带着悲伤的爱恋来到我们身边。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文中所刻画得最仔细的,那就是林黛玉,黛玉从小就体弱多病并且她常常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放在心里,不说出来在贾府中常常默默寡闻,因为她多猜疑,并把愁放在内心的性格,和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实在太少了,使她与宝玉的爱情也无法长久。她与宝玉无法长久的在一起,是因为自己的自卑心理。她有爱情,可她只放在心上,无法让宝玉真正的理解。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体会不到。黛玉悲哀只能用诗来寄托自己的精神。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就是万箭穿心的那种窒息感,那种肝肠寸断的刺痛。

她实在是太爱宝玉了,直至临终前还是在笑着喊着“宝玉,宝玉……”悲惨,委屈地离开人世。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中小学生读后感四“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这部文学仓库中熠熠闪光的艺术瑰宝,读完后,一句“深解其中味”足矣……

《红楼梦》中的人物多姿多彩,人物形象表现地淋漓尽致,每个人物的独种韵味都深深回漾在脑海中,久久不逝。

贾母,一个养尊处优的王侯之女,嫁入贾家后,成为了一个享乐主义者。她沉迷玩乐、奢侈、浮华、挥霍,日积月累造成了最后的宝库空虚,间接造成贾家衰亡。但她十分的慈爱,疼爱众孙女,尤其黛玉,更溺爱宝玉。到最后迫使薛宝钗嫁给了宝玉,造成宝玉出家,黛玉泪尽而亡。正是因为她的传统宗教俗礼,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聪明能干,精明漂亮,城府颇深,阿谀奉承,见利忘义,查颜观色,见风使舵,有时又狠毒的她为了一已之利放高利贷,最后被查封。狠心使“掉包计”让宝玉无奈出家,黛玉生病早亡。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了了卿卿性命。”

贾宝玉,是个反礼俗宗教,追求个性解救的前卫者。机智、聪颖、可爱的他一直痴情黛玉,可最后由于家庭的垄断婚姻,使他疯疯傻傻,最后出家做了和尚,落得个误半生的悲剧下场。

林黛玉,一个多愁善感、情感细腻、天资聪颖、才貌双全的多情才女。“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个无奈叹息时世和无助的女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不受人重视,痛惜爱人的才女,她的痴情最后换来的是泪尽而亡,落得个枝木还泪的悲惨人生。

薛宝钗,她肤白貌美,心机颇深,城府颇重,才情丰富,继承了传统宗教理念。鼓励宝玉从仕途,当朝为官,尽享富贵,可她从未了解宝玉的内心,固持已见,坚守封建礼教,自以为封建社会的腐朽虚伪才是正道。可后来强行嫁给宝玉,宝玉出家,她只能抱恨终生。

《红楼梦》反映了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丑恶、腐朽、具深刻意义于其中。红楼一梦警世人,警醒世人,封建社会必将衰亡。安分守已,好自为知,正可谓:“说到辛酸处,荒唐亦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中小学生读后感五读完《红楼梦》,我不禁被里面优美的语言所折服,同时也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而叹息。

不得不说,曹雪芹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不仅把《红楼梦》这一故事写得如此美妙,就连里面的每一句诗词都是尽心雕琢。

《红楼梦》语言优美,每一句话都进过千锤百炼,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他用优美的语言,活活把一个柔弱、聪慧的林黛玉捧到了我们面前。”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似水杏“,把薛宝钗的端庄典雅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结构严谨,前后照应,为人物的后续发展处处埋下了伏笔。贾宝玉魂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听了红楼十二曲,这每一首判词、每一首曲,无一不与那十二位小姐日后的命运紧紧相连。袭人的汗巾,湘云的麒麟,都与她们未来的归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的叛逆者。他反抗当时的礼教,不愿终日与四书五经为伍。林黛玉则是一个才女,她的诗里,充满了女性特有的娇媚。在诗社的作诗活动中,她屡屡夺冠。她的诗,总能让人心悦诚服。

他们不服礼教,冲破礼教的束缚,深深的相爱了。丛林黛玉初来贾府的那一刻,贾宝玉就迷上了她。为她摔玉,当她耍小性子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总是跟在她身后,不停的解释、道歉,直到她原谅。宝玉越来越爱黛玉,为她着迷,到后来,他甚至说,如果黛玉死了,他就去做和尚。可见,他对待遇的痴情非同一般。黛玉也是一个痴情的人,每次的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宝玉。为宝玉做香袋,却又因和宝玉耍小性子而把它剪破。她的喜怒哀乐,全因宝玉而变。宝玉因她变得吃啥,而她,又因宝玉香消玉殒。

他们,本是金童玉女,只因封建礼教的欺负,一辈子无法在一起,注定只能成为封建社会下的又一对牺牲品。我为他们感到叹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只换回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不管《红楼梦》的结局如何,它始终是一部流传百世,难以超越的经典。

《红楼梦》中小学生读后感六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中小学生读后感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4篇

当我还在捧着那本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哆啦A梦》的漫画书咯咯笑的时候,妈妈走了过来,轻轻合上了我的书,说:“读书就要读一流的好书!”说着,递给我一本厚厚的《红楼梦》。在那以后,“读书就要读一流的好书”,这句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那以后我便开始接触名着,这才发现好书比那些漫画书要有味的多。

那时我大概八九岁,我虽认字不多,不过也还是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红楼梦》,手边必备的就是字典和铅笔。常常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立刻查字典,再在书上用铅笔注上音。初读《红楼梦》以后,那本新买的字典也都被我翻成了“古书”,几乎每一页纸都被我翻得皱皱巴巴,惨不忍睹。我读得不可谓不苦,但却乐在其中。

当我十二岁时,又开始了第二次阅读。读到书中的优美诗句,我会特意把它背下来;见到书中有好词佳句,我便把他们摘抄到笔记本上;看到书中有我不明白的地方,我会把它记下来,请教老师或者家长;悟懂了书中某些道理,我会在书中作批注。那本《红楼梦》上几乎每一页都有我做的批注,勾勾圈圈,好不热闹!在这次阅读中,我知道了贾宝玉生性温和、善良,但行为却“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薛宝钗为人十分圆滑,举止娴雅,很能笼络人心。林黛玉性情孤傲,天真直率,十分懂礼,却忧郁而敏感。“听”着黛玉葬花是低吟的诗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我在心里默默为她叹息。我敬佩她,羡慕她吟得一口好诗篇,又感慨她那不幸的结局。还记得我曾在黛玉的遗言旁写下了我的批注:“宝玉,你好……”她到底想说什么呢?这引起了我的无限联想:可能是“宝玉,你好自为之”可能是“宝玉,你好狠心”……五花八门的想法冲进我的脑海,我突然发现,我的想象力好丰富!也由衷为自己的批注而自豪……

书,真是太有意思了!继《红楼梦》之后,我又苦读了不少好书:像《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繁星·春水》《莎士比亚戏剧集》等等。

陶醉在缕缕书香中,畅游在茫茫书海里,细细品味书中的哲理,仿佛身临其境,把我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不知不觉中,一些名词佳句,知识,典故悄然溜进了头脑,肚里的“墨水”也越来越多……书读多了,自然就可以像李白得到了生花妙笔一样,淋漓畅快地写下不少美妙的文章诗赋,可真是妙不可言!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5篇

现在,书橱的门已经大大地向我打开。每一次走进书店又走出,书橱里的书一次比一次更加丰富了许多,它们紧挨着,笑着欢迎我阅览。再次把那时隔已久的《红楼梦》翻出来,呵,足有厚厚的三本,这些全都是宝藏啊!再次坐在桌前,静静地翻阅愈发黄的书页,书页里翻卷的、流动的文字潮水般滚进了我的脑海,时而是林妹妹婉转立于花丛中,肩扛花锄,手提花囊,轻轻掩埋破碎的残花,口中轻吐葬花吟,眉宇间尽露万分忧愁;忽而见宝琴姑娘手怀一束梅花,身穿一席红衫,似那俏丽的画中人儿,却又多了眼神活泼灵动;分明瞧见湘云酣睡在芍药花丛海里,那是个漫山遍野的花的世界,似那时间停止了的静谧,却又有几只蝴蝶缓缓飞动,仿佛也要和醉了的人一起沉沉睡去;忽又闪过英敏的探春姑娘,孤立在船头,亲人远远离她而去,在那个贾府,有过短暂的快乐时光,也有过悲恨的被人不理解的日子,当远远离开那些曾经不理解她的雄心大志的人们时,说不尽的痛楚,说不尽的话语,全都融在无可奈何之中……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之作,他用了毕生的精力去创造《红楼梦》,但还是未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巨着,给世人留下了最大的遗憾,但也引起了历代无数有才之士的钻研的兴趣,红学之风刮满了全国。《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它描绘了宝黛之间凄美的故事,同时也描绘了贾府里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禁让人蹉叹,中间穿插着府里权利的纷争,以及金陵十二钗们飞鸟各投林的悲惨结局。

枕边一本《红楼梦》,我领会到了黛玉的真性情,宝钗的温婉大度,湘云的豪迈爽朗,探春的男儿气概,妙玉的目下无尘,李纨的镐木死灰;我叹元春的幽禁深闱,气迎春的懦弱怕事,恨惜春的心冷孤傲,愁熙凤的精明歹毒,悲巧姐的不幸命运,感可卿的英年早逝。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我为她们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