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原歌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天路(韩红)
3、高原蓝(乌兰托娅)
4、高原红(央金兰泽)
5、天堂(腾格尔)
6、草原凤凰(凤凰传奇)
7、卓玛(央金兰泽)
8、爱不在就放手(乌兰托娅)
9、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刀郎)
10、呼伦贝尔大草原(降央卓玛)
11、西海情歌(降央卓玛)
12、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凤凰传奇)
广播作为一种覆盖面广、收听方便和传播速度快的电子媒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长期占据着传统媒体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在电视、网络等后发媒体空前繁荣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在电力、通讯中断的自然灾害中一枝独秀,广播还是数以亿计的汽车收音机听众的忠实朋友。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社会中,广播仍然是一个主流媒体。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广播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挑战,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传统媒体的相互竞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广播与其他媒体的碰撞中不仅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广播同行间的竞争中,也要突出个性、防止雷同,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大众传播分众化是现代媒体的传播规律,更是广播媒体的传播要求。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为例,9套频率100多个栏目,不但与其他电台存在竞争关系,而且栏目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每个栏目必须各自定位不同、个性不同,才能生存下去。将听众群体精细划分,根据不同群体听众的口味,设计不同的传播内容,并进行量体裁衣的节目包装,这是大多数广播栏目的通常做法。《草原旋律》栏目针对的是对草原歌曲偏爱、具有较深草原情结的听众群体,这个群体既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既有高学历者,也有普通百姓;既有蒙古族听众,也有其他民族的听众;既有内蒙古人,也有外地人。为了满足群体中不同个性的要求,《草原旋律》节目采用了蒙汉双语主持,传统歌曲与创作歌曲兼顾,将经典歌曲进行时尚化改编等内容编排和节目包装,从听众反馈和传播效果看,应该是较为合适的设计。例如:节目开场用蒙汉双语问候听众、介绍节目,节目前三首播放听众前一天点播的内容,之后穿插播放新创作的草原歌曲、蒙古族传统唱法所演唱的歌曲,这里包括长调歌曲、通俗歌曲、呼麦歌曲,还有具有蒙古族代表性的乐器演奏的曲目,包括马头琴、扬琴、四胡、三弦等。
在《草原旋律》开播之初,有人担心草原传统歌曲会不会只吸引少数中老年听众,而失去人数众多的年轻听众。从节目开播10年来的情况看,担心的现象并没有出现,节目的固定听众不仅是中老年人,还有相当大比例的青年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究其原因,是草原传统歌曲均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民族文化积淀,其艺术魅力具有悠久的价值。例如《森吉德玛》《嘎达梅林》《鸿雁》《诺恩吉雅》等一批草原传统歌曲,不仅为内蒙古地区的各族群众所熟知,而且其传播范围广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因如此,许多蒙古族青年歌手最初学习和向往港台歌曲,后来又回归草原歌曲。因为草原是他们的根,更能触动他们的艺术灵感。草原歌曲让一大批蒙古族青年歌手在全国、在国际上获奖,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带动了更多青年歌手演唱草原歌曲、传播草原歌曲,使草原歌曲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黑骏马组合、安达组合、呼斯楞、哈林等一大批青年歌手推动了草原歌曲的传播和流行,现在,青年人成为传播草原歌曲的主力军,草原歌曲已经成为中国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草原旋律》节目依托这样热门的内容资源,没有理由不兴旺发达。
一、插入流行中国风,了解民族歌曲
我们高中音乐欣赏的歌曲,都是一些传统曲目,似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如何让学生产生共鸣,了解知识要点,掌握音乐风格特点?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巧妙地办法,而在音乐欣赏中插入流行的元素,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因为流行音乐更接近学生,使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去探索,欣赏的过程也会变得多彩,掌握知识就变得轻松容易很多。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音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时,我插入了凤凰传奇的歌曲《最炫民族风》,学生们一下子就情绪高涨,随着音乐大声跟唱。我从学生们熟悉的旋律人手,从当今最流行、最火的明星人手,充分调动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来,然后结合《最炫民族风》这首歌曲,听赏课本歌曲《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让学生听赏各民族歌曲,比较民族曲风的不同,并借助多媒体视频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并让学生感受流行风格与民族风格歌曲的迥异。我在听赏环节还拓展了一下,让学生说出几个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学生们很快就说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歌曲,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千里之外》《青花瓷》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有了流行歌曲的插入,整堂课就有了生气,因为这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旋律让学生产生了共鸣,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学生们在课堂中变现积极,有的甚至会把自己知道的流行歌曲唱出来,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也变得灵活,达到良好的课堂听赏效果。由此也证明了把中国风插入到听赏课当中的可行性。
二、结合流行草原风,探究风格流派
当代流行音乐中流行一股草原风,刮遍大江南北,好多歌曲为大家熟知,学生们自然也对这些歌曲不会陌生,于是我就会选择一些内容健康的草原歌曲结合到听赏课堂当中来,让学生通过听赏、通过对比提高听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当中课前歌曲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进行结合。
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中的欣赏歌曲《草原放牧》时,我结合了乌兰图雅的《站在草原望北京》这首流行歌曲,因为这首歌曲热搜度太高,并且内容健康、积极性向上,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广阔的草原,让学生心旷神怡,上课的积极状态就完全被调动起来。草原风的歌曲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流行草原风,如降央卓玛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斯楞的《醉乡》等等,再结合课本上的歌曲《草原放牧》,体会草原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辽阔、豪爽、粗犷,让学生爱上草原、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用整个身心去体会草原音乐的风格流派。
通过结合流行元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听赏的内容,把听赏课变得趣味化、现代化,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用一些学生们都熟悉的旋律,感兴趣的歌曲,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曲风、特点,让学生做到享受音乐,理解音乐,把听赏课变得灵活多样不枯燥。从兴趣出发,把学习过程变成畅游音乐殿堂的过程,深刻准确的理解音乐的风格流派。
三、系流行京韵风,追溯国粹京韵
高中听赏的内容除了歌曲外还有一些戏曲元素在里边,国粹京剧也是听赏的一部分内容,在讲授这一内容的时候,也要结合流行的元素在里边,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因为京剧作为戏曲,对于当代的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些距离的,他们相对来说还是喜欢节奏明朗、歌词易懂的得流行歌曲,因此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联系与之相关联的京韵流行歌曲,进行讲授。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音乐欣赏课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一京剧》时,我先由歌曲《说唱脸谱》引入,因为这首歌学生们都熟悉,节奏轻快,并与京剧内容相关,由这首歌联系京剧再合适不过。我先播放《说唱脸谱》这首歌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学生在歌词中简单地了解一下京剧这一瑰宝,也在旋律中初步感受京韵歌曲,然后教师简单讲解京剧的相关内容,讲解京剧大师梅兰芳,这样的逐步深入会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要上来就播放一段京剧的话,估计学生们就会很难接受,因为京剧他们在之前接触的相对于流行的音乐少之又少,对京剧的了解也是微乎其微,通过《说唱脸谱》一首歌曲的联系,对京剧的了解逐渐清晰,也知道了京剧的可贵,所以把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堪称完美!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三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草原上》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内蒙古短调民歌,四四拍子,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8个小节,两个乐句。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抒发了牧民愉悦的心情和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音乐感知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对节奏、旋律有较强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节拍的认知上,三年级学生对四拍子的接触与感受较少,可以运用声势律动表演让学生感知四四拍子的节拍韵律;在演唱方面,三年级学生的气息支撑能力还不是很强,这首歌曲有几处大跳音程,还有长时值音的保持,要求气息比较长,在学唱中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思路:
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中年段学生“感知敏锐,表现力强”的审美心理特征,本课采用“参与——体验”的学习模式,围绕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让学生在演唱、演奏、表演、创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美感,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歌唱与表演。
教学目标:
1.乐于参与演唱、表演等学习活动,能运用声势律动、动作表演、乐器伴奏等方式感知和表现歌曲的节拍韵律、节奏特点以及歌曲描绘的意境。
2.能用甜美的声音、愉悦舒畅的情绪、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草原上》;表现美丽的草原风光,抒发牧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认识二分音符的形状,能准确掌握二分音符的时值。唱准旋律进行中五度、七度大跳时的音高。做到演唱四拍长时值音时气息连贯。
教学重点:
能用甜美的声音、愉悦舒畅的情绪、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草原上》。
教学难点:
掌握五度、七度跳进时的音准;掌握好尾音四拍长时值的气息支持。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聆听音乐进教室,随老师的鼓声拍出不同的节奏。(播放音乐《挤奶舞》)
【设计意图】师生在轻快动感的音乐声中交流互动,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同时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的习惯。
二、听唱部分
1.老师用木琴分别演奏:3 3 3 -;5 5 5-;6 66-,学生用“lu”模唱。
2.老师演奏单音,学生听唱“3 5 6”,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掌握音准。
3.老师即兴演奏音组,学生听唱:如3 3 6-;6 65 -;5 6 3-
4.请个别学生用3、5、6三个音按照X X X-的节奏即兴演奏音组,其他学生听唱。
5.老师用“lu”模唱《草原上》旋律,学生听辨:这两句旋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设计意图】借助木琴,让学生通过听、唱、奏等实践活动唱准“3、5、6”的音高,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感受部分
1.感受旋律特点
(1)学生随琴声用“lu”轻声哼唱旋律。
(2)出示曲谱,老师演唱曲谱,请一位学生把音符按演唱顺序连起来。
(3)学生随老师的演唱手划图形谱。
(4)分别视唱两个乐句的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曲谱。
(5)气息的演唱指导:乐句换气;长时值音保持。
(6)完整地用“lu”模唱全曲。
【设计意图】运用聆听、视唱、模唱、手势动作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体验、感受旋律流畅起伏的美感。
2.感受节拍韵律
(1)学生随音乐用拍手、捻指、拍腿、捻指的方式感受节拍韵律。(播放音乐:歌曲《草原上》伴奏)
(2)音乐已经流入我们的身体,进到心里去了,它带给你怎样一种感觉?
【设计意图】运用声势律动表演与即兴演奏的方式感受四拍子的节拍韵律,触发满足、幸福的情感体验。
3.感受节奏特点
(2)老师念节奏,学生听到长时值的节奏举手。
(3)学生即兴用动作表示长时值节奏“X-”和“X_ _ _ ”
(4)出示曲谱,轻声读节奏。
(5)认识二分音符的形状“X-”,读一读,拍一拍。
(6)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拍一拍节奏“X”。
(7)随伴奏音乐按节奏做声势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短调民歌节奏工整,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歌曲节奏特点,获得愉悦舒畅的情绪体验。
四、学唱部分
1.这么优美舒展的乐曲它要描绘什么呢?它让你想到怎样的景象?(学生想象乐曲描绘的内容并交流。)
2.出示草原图片,聆听老师范唱。
3.朗读歌词,动作表演。
4.学唱歌曲,演唱指导。
(1)跟琴学唱。
(2)气息指导:回忆图形谱,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乐句换气;
(3)长音保持:结合表演动作,辅助唱好“闹”和“好”的四拍长音;
(3)节拍韵律:回忆声势律动表演,唱出悠然自在的感觉,表达幸福愉悦的心情。
5.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动作表演。
6.乐器伴奏:
(1)老师边读词边敲三角铁(X- - -):蓝天--白云--阳光--微风--
(2)请两位小朋友尝试演奏三角铁。(老师清唱第一乐句,学生试奏。)
(4)三角铁、双响筒尝试合奏。
(6)完整演唱与表演,三角铁、双响筒、棒铃乐器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聆听、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所描述的辽阔、悠远意境,体会歌曲的抒情性:通过“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演唱内容,感受歌词的朴实真切;再通过“演唱与表演伴奏与演唱”等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意境美,生发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五、欣赏激情
1.谈话激情:师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2.欣赏激情:聆听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欣赏草原美丽风光。
3.聆听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随老师的鼓声边走边拍
与此同时,此书还分析了青海蒙古族民歌与整个蒙古族民歌的渊源关系,及其产生和变化的文化原因、地理原因、生活生产原因。今天,在青海境内生活的蒙古族绝大多数为和硕特部落。关于"和硕特部"这个名称的来历,有这样一种说法:15世纪上中叶,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特――哈撒尔的后裔阿鲁克特木尔,让自己的弟弟乌鲁克特木尔"从各部落中挑选贫富不等的部众作为他的属民"。乌日格特木尔对此很不高兴,一气之下离开了呼仑贝尔草原,朝着太阳落下去的地方投奔托欢太师去了。托欢太师就给他的部落起了"和硕特"这个名称,意思是"多个不同部落构成的部族"[1]。这样看来,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最早是从呼仑贝尔草原到新疆地区的天山,然后又从天山南北来到了青藏高原。之后,曾在广阔的青藏高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在经营开发青藏高原和青藏高原统一于祖国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
青海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经济,其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夏、秋两季是天高气爽、水草丰美的好季节,牛羊肥壮,各种奶制品充足,也是牧民们较为悠闲的时候。因此他们常在这样的季节举行各种活动,娱乐聚会,欢庆丰收。那达慕、贺新房、剪胎发、婚礼、祭敖包等,一般都在这个时间举行。届时人们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表达他们对幸福的期盼,对希望的追求,从中表现出他们豪迈的气质、宽阔的胸怀,质朴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生产生活实践是蒙古族民歌的唯一源泉。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自然风貌以及历史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着蒙古族民歌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蒙古族民歌的语言格律和音乐风格。民歌不仅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基础,也是整个草原文化的主流,其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堪称是草原上一朵最鲜艳的艺术之花[3],是"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最生动、最丰富、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4]。
为方便广大读者了解这本书,对此书有一个概括的、整体的印象,对该书的内容及特点作以下归纳和综合分析。
(一)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草原和骏马无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因而蒙古人对自己家乡及山川河流等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歌曲也很多[5]。如《宽阔的罕盖山》、《辽阔的柴达木》、《尕斯雪峰》、《德布生牧场》等即是赞美故乡的代表作品。其中,《宽阔的罕盖山》中是这样唱的:"云雾缭绕山峰,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潺潺流淌,这是梦幻般的世界,这是宽阔的罕盖山,是我日夜思念的家乡。"这首歌热情赞美了蒙古民族赖以生存的草原和河流,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家园、热爱生活、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总是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的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以优美语言歌颂大自然,歌颂自己的生活和对幸福的祝愿,从而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深情和热爱。在辽阔无边的草原上,能真正感到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也最容易理解生命――理解生命的平淡与永恒。草树绿了又枯,云朵去了又来,一切平静而从容,没有任何刻意的成份。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唱自己想唱的歌;他们的快乐有天晓得,他们的忧伤有地知道,天地相接处永远牵动他们的神魂。让歌声飞到那天边,那歌是唱给谁?唱给天,唱给地,唱给空旷,唱给自己。歌是一条线,牵引出的情怀,无碍无阻地在整个天地间铺展开来,爱情揉进阳光里,思念刻在云朵上,感伤是遥远的地平线,快乐是蓬生的绿草,清冷的湖水是沁化人心的纯美……"[6]
(二)民歌反映着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民歌。对蒙古人来说,民歌不仅反映着人民的生活,而且是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7]。《数数字谣》和《劝说母畜谣》就是劳动时唱的一种曲调。如打酥油、擀毛毡时唱《数数字谣》,当第一次做妈妈的母畜不认羊羔、驼羔、牛犊、马驹时唱 《劝说母畜谣》。还有一些歌曲,如《美丽的蒙古包》、《尕斯河畔的白芨芨草》、《娜林戈壁的枣红马》等歌曲,都是歌颂生活、歌颂劳动、歌颂劳动成果的。其中《美丽的蒙古包》中唱道:"洁白的蒙古包,好似盛开在草原上的一朵雪白的伞型花。它是牧人智慧的结晶,它是古老草原的骄傲。它哺育了无数个草原儿女,它造就了牧人勤劳勇敢的性格,它是牧人温暖的摇篮,它是牧人永远的家园。"从中可以看出,蒙古民歌同人民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像是一股喷涌而出的泉水,滋润着蒙古人民的心灵。千百年来,这些优美的民歌一直在陶冶着人民的情感,廓清着人民的道德,寄托着他们的理想,美化着他们的生活,为草原上的人们展示出美的世界。难怪蒙古人常说:"生活中没有了民歌,就如草原上没有了鲜花,蒙古包中没有奶茶。"蒙古人生活中渗透着民歌、充满着歌声,这是蒙古民歌的一个特点,也是它的优点[8]。褒扬美好、鞭笞丑恶、表达至善心理,也是蒙古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莫参与邪恶事》、《好心对待生活》、《金色沉香》等歌曲都属于这一类。《好心对待生活》是这样唱的:"银掌大走马哟/冰滩上不会失蹄/您真诚对待生活/一切会称心如意//美丽的小鹰哟/石岩上盘旋/您能宽宏大量/生活将会无限美好。"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美丑观和是非观以及对待人生的宽阔胸怀。
(三)表达和歌颂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慈祥的奶奶》、《白河滩的柳树》、《大白滩的兔子》、《母亲,您是我们心中的太阳》都是歌颂母亲、感恩长辈的歌曲。其中《慈祥的奶奶》是这样唱的:"您是我恩重如山的父亲的母亲,您对我们这个家族的兴旺昌盛,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您用乳汁般的情感哺育我们成长,您用阳光般的智慧教育我们做人。您是我们慈祥的奶奶,您是我们做人的榜样。"这是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表露,是蒙古族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颂歌和箴言。蒙古族民歌有相当数量是颂扬亲情关系的,歌唱母亲的歌特别多,欢庆时唱母亲,忧伤时也要唱母亲,思念时更要唱母亲,歌唱母亲是蒙古族民歌永恒的主题。"…… 昨夜,我又听到《我的母亲》,在夜幕低垂繁星满天的时候,在一群蒙古人喝得酒酣兴浓的时候,在清泉长流的绿草地上或松柏掩映的篝火堆旁,我无数次地听到过这一首歌。每次听到,我就觉得此时此地唱这样的歌是多么相宜,每每自己也融入其中,心潮澎湃,思绪泉涌,觉得这母亲就是耳边的清风,眼前的草原,桌上的盛餐和整个一方水土。母亲就是草原,就是水土,就是维系我们生活和生命的本源。一个不热爱母亲的人,是不会真正热爱草原的。"[9]
(四)歌唱纯洁的爱情。爱情是文学创造永恒的主题,也是民间文学经常描写的题目。青海蒙古族民歌中,歌颂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婚姻生活的歌曲也占一席之地,如《迎亲歌》、《送亲歌》、《出嫁歌》、《情歌》等等。其中,《月光下的草原》一首歌中唱道:"月光下的草原,多么的清静;月亮下面的我,多么的孤独。我思念你,远方的姑娘;我怀念你,他乡的妹妹。山再高,挡不住我对你的爱;路再远,隔不断我对你的思念。"比喻真切,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五)表达和反映社会生活习俗。如《敬酒歌》中唱道:"用我们民族古老的习俗,用我们满怀深情的心意,为远方的客人敬上一杯马奶酒。尊敬的客人,请您一定要喝上这杯甘露美酒,这杯酒里包含着我们大家对您的尊敬之心,也包含着我们对您的美好祝福。"歌曲以朴实的言词叙述着青海蒙古族待人处世的一种习俗,藉以表达出歌者对"客人"深爱的感情。歌曲既有叙事的意味,又有抒情的情境。另外,按照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人们不仅在隆重的公共集会、婚礼仪式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如招待宾客、与友人欢饮时都要唱宴席曲。在饮酒中通过演唱歌曲,把美好的艺术享受同物质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10]。歌曲结构明快简练、韵律铿锵有力、节奏匀称和谐。如《酒歌》是这样唱的:"你的心灵就像清澈的河水/你的身材就像魁梧的雄狮/有缘相识的朋友/请你喝上这杯甘露美酒。你的心灵就像明亮的镜子/你的容貌就像美丽的雪莲/有缘相识的朋友/请你喝上这杯甘露美酒。"比喻手法多样,而且往往是用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接触或必需的工具、日用品,和那些须臾不可离开的山水等自然事物,如雪山、清泉、美酒、镜子、雪莲等等。
(六)祈求安宁、团圆。民歌结尾,以"共同欢乐"、"皆大欢喜"、"大家安康"、"天下太平"、"心想事成"等祝福吉祥的词语较多,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祈求圆满的心理寄托和理想追求。例如民歌《辽阔的大地》中唱道:"在这吉祥幸福的节日里哟/我们拿出最珍贵的食品//举行最丰盛的宴会哟/拉起悦耳动听的马头琴/唱起旋律优美的赞歌//按照祖先留下的习俗哟/我们大家相聚在这里//捧出一颗乳汁般的心哟/我们尽情地欢乐跳跃//愿这美好的时刻/吉祥如意//。"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历史上的长期战乱与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蒙古族人口锐减,对广大的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心灵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带来了不能忘却的痛苦。所以,青海蒙古族民歌大多数洋溢着欢天喜地的大团圆的喜悦气氛。这也充分反映和表现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祈求团圆的心情和对安宁生活的期盼与渴望。
(七)草原牧歌的艺术魅力。草原牧歌起伏的旋律、舒缓的节奏,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广袤无垠的草原景色;而那种轻巧灵活的装饰音则宛如迎风起舞的草波、云端啼唤的百灵鸟,展现出千里草原的一派生机。从音乐美学上说,草原牧歌把生活中存在着的长与短、缓与急、动与静、情与景,用音乐的手段表现得如此完美、巧妙,并通过歌手们的优美歌喉使人充分感受到草原生活的独特韵律,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不能不说是蒙古人民的伟大艺术创造力在音乐领域中的光辉体现[11]。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要它是为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便会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多少世纪以来,牧歌非但没有从人民生活中消失,相反,依旧忠实地陪伴着草原牧民,在他们的放牧劳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并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其原因盖在于此[12]。
(八)语言特色也别具一格。青海蒙古族民歌的歌词有长有短,起伏跌宕,音韵整齐,活泼有序。歌词充分利用蒙古语构词的元音和谐规律,凸现出节奏有力、轻重有序的特点,从而通过轻重音的间隔和词的音节长短不同,组成了和谐、悦耳、深沉悠扬的语调,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歌者内心的感情[13]。例如歌词每行的第一个词的音节中的元音基本相同或相近,每句重轻音之间有着多少不同的轻音节与重音节间隔。这样就形成音韵上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长短错落、整齐而有变化的跌宕起伏、激扬而悠远的旋律,听起来悦耳动听、引人入胜[14]。并且,在这些歌曲里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都是日常词汇,但却表达出真切的感情,朗朗上口、扣人心弦。这种歌曲好听、好学、好懂,同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带有广泛群众性。
青海蒙古族民歌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艺术养料和思想财富,亟待我们去发掘、研究、发扬光大,从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人民的自豪感、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为祖国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圣帝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的历史[J],汗腾格日[M],新疆:1983,(2)。
[2]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引言第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0月。
[6]华木思,《向往诗境草原》[J],《中国民族》,2002年,第六期。
[9]草原上的《母亲》歌[J],《人民日报》,2000年9月9日,第八版
[3][4][5][7][8][10][11][12]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
[13][14]古力,娜木斯尔,浅析青海蒙古族歌谣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