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月与安生评价

七月与安生评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月与安生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月与安生评价

七月与安生评价范文第1篇

影市缺乏超级强片推动

随着大盘走势持续低迷,无论是进口影片还是国产影片,均未出现能拉高影市热度的超级强片。

进入9月,内地电影市场进口片所占比例明显增大。8月下半月上映的《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与《谍影重重5》,9月上半月分别再收8809万元和5916万元。截至9月15日,《冰川时代5:星际碰撞》内地约报收4.34亿元,作为系列电影的最终篇,票房暂未超越2012年上映的前作《冰川时代4:大陆漂移》(约4.47亿元);与之同期上映的《谍影重重5》,截至9月15日内地报收约4.46亿元,成为同系列中票房最高之作。

截至9月15日,9月2日内地开画的《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票房报收约3.94亿元。影片视效广受好评,成为9月上半月票房冠军,并超越2013年上映的前作《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约3.53亿元),成为同系列影片中的票房冠军。与《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同日上映的日本影片《寄生兽》,截至9月15日内地报收约4744万元,打破《垫底辣妹》(约3757万元)保持的日本真人电影在华上映最高票房纪录。9月9日同时上映的进口影片《鲨滩》和《九条命》,截至9月15日累计票房分别为8049万元和7886万元,分列9月上半月票房排名的第四、第五位。

9月14-15日,《大话西游3》《反贪风暴2》《追凶者也》《七月安生》等多部国产影片入场,并再现口碑与票房成反比的现象。9月14日开画的《大话西游3》上映两天票房1.29亿元,一跃成为9月上半月票房亚军,然而影片负面评价纷至沓来,前景并不乐观;与之相对应的是另外三部影片的“叫好不叫座”,截至9月15日,《反贪风暴2》上映两天报收约5377万元,《追凶者也》开画首日收获约3693万元,《七月与安生》两日报收约2853万元,三部影片的豆瓣评分皆高于《大话西游3》,尤其是《追凶者也》和《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评价范文第2篇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系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赏析】

林则徐的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是温总理常引用诗词中较多的一首。2003年的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作为新任国务院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正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作为其履职的誓言,开始了10年的总理任期。

2008年,再次在“两会”的记者会上提及此诗句:“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2012年3月14目的“两会”记者会上评价自己的工作时,温总理再次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表达其“人民公仆”的信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温总理对这两句诗的喜爱和这两旬诗的深远意义。

林则徐的这首诗从诗体上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则是一首咏怀诗。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抒怀,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这首诗最感人的当数颔联,这一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七月与安生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苏轼;绝句;y杭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77-02

宋人绝句的一大创获,就是在题材内容上对唐人的开拓与突破,绝句不仅可以用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题材,更可以抒写日常生活的小情趣。在绝句从“唐音”变为“宋调”的演进历程中,苏轼为绝句题材内容的扩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事不可入诗,在诗歌取材上较前人有更大的开拓:“陶成瓦砾亦诗材”。从凤翔到杭州,苏轼绝句的创作历程,正体现出宋绝句题材内容日益多样化的演进历程。

苏轼嘉v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在凤翔任内作诗一百三十六首,苏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基本形成。治平三年(1066)返蜀服父丧,无诗传世。熙宁二年(1069)还朝至熙宁四年(1071)四月在朝作诗十九首;七月出京赴杭州任,十一月抵扬州,作诗三十七首;共五十六首。熙宁二年至熙宁四年苏轼作诗很少,且艺术风格上属于凤翔诗到杭州诗的过渡阶段,故仍将此期间诗作归为凤翔诗一类。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九月,苏轼在杭州任内作诗三百二十首,其诗歌豪放风格更加成熟,艺术水平较之凤翔诗作有很大提高。今拟从题材内容方面分析苏轼从凤翔到杭州诗歌创作的演进历程。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绝句题材内容主要集中于政治讽喻和咏物写景两类。其任凤翔签判时期,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极为关心,从其积极为民请命的态度,即可见一斑。但由于初入仕途和社会,从政经验和社会经验均不足,难以在绝句这样短小精干的诗歌形式中准确反映现实政治生活。因此,苏诗这个时期以政治为题材的绝句大部分是以怀古咏史的方式进行政治讽喻。如《骊山三绝句》、《读三首》等。苏轼凤翔政治讽喻绝句的成就在于其较强的现实意义,诗歌的艺术技巧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另凤翔虽然地处西北偏僻,山水环境不是那么的明秀,但苏轼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凤翔时期创作的《次韵子由岐下诗》是苏轼现存最早分章写景绝句,以尺幅小景的方式对所居之地的景物做了细腻的描摹,试看几首: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短桥》卷三,第135页)

不及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懈纤浓。(《李》卷三,第137页)

这组咏物写景五绝活泼动人,清新明丽,纪昀评价为:“五绝分章,模山范水,如画家之有尺幅小景”。

苏轼y杭时期绝句的创作尤其能表现苏轼非凡的艺术天才,其绝句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除延续凤翔时期的政治讽喻、写景咏物之外,更将酬唱赠答、品评书画引入到绝句之中,且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一、政治讽喻

苏轼熙宁y杭时期创作的政治讽喻绝句有一个新的特点:即不是从抽象的政治观念出发,而是在考察了大政治背景之下民众的实际生活和地方的政治现状后,从实际出发批判新法的不当之处。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山村五绝》。试看其中两首:

烟雨骷θ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卷九,第438页)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卷九,第438页)

此两首绝句的共同之处是在先行叙写山村中安宁和谐、优美如画的风景之后,笔锋顿转,以讽刺谐谑的笔法写出盐法、青苗助役法扰民的言外之意。在创作这组绝句时苏轼并未选取著名的历史典故作为讽刺的铺垫,而是截取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场景作为讽喻的对象,反而由于其表达效果的欲擒故纵、耐人寻味,使得诗歌批判的力度更为深刻。

二、咏物写景

苏轼y杭时期的写景咏物绝句在内容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备受后人称赞。试看二首: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夜泛西湖五绝》其四(卷七,第353页)

读此诗,仿佛与苏轼一起泛舟西湖,夜凉如水,暗香浮动,清茶一盏,相对脉脉,远离了灯火灿烂的古寺,惟有明灭的湖光,照着这柔柔菰蒲,亭亭的荷花。白日纷乱复杂的心绪,渐渐尘埃落定,只愿沉醉于这一片温柔水乡之中。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卷七,第340页)

放生的鱼鳖在水中追逐游人,无所畏惧,而无主的荷花却处处随意盛开,不管人为的景色还是自然的馈赠,都体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以水为枕,躺在随意漂流的小舟之中,水中青山的倒影仿佛在仰视着自己,小舟轻轻随水流摇动,仰望夜空,仿佛是月亮在徘徊不定。此诗明媚可人又富理趣。

三、赠答酬唱

在y杭时期的绝句创作中,苏轼进一步扩大了绝句的功能,将绝句作为交际的工具,与亲朋好友酬唱赠答。

卧闻铙鼓送归,梦里匆匆共一觞。试问别来愁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和沈立之留别二首》其二,卷八,第397页)

此诗为饯别太守沈立调任而作。首联运用感伤铺叙的陈述,点出送别主题,有着人生恨别的深切体验;后联采用暗喻的手法,将离愁之沉重描写成烟波浩渺的春江水,正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惆怅沙河十里春,一番花老一番新。小楼依旧斜阳里,不见楼中垂手人。《戏赠》(卷八,第395页)

此诗缠绵婉转,恰似苏轼在杭州所作的婉约小词。春天总是令闺中人惆怅的,花开花落几度春,小楼依旧斜阳中,只是楼中舞蹈的佳人已不知去向。虽然不知道这首赠别诗是为谁而作,但这缠绵的情思却是穿越古今,让我们今日还深有共鸣。

四、品评书法

苏轼在品评书法时,将自然规律和为人道德融入书论之中,使苏轼的论书法绝句拥有了道学和理学的深刻内涵。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其一(卷十一,第542页)

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其二(卷十一,第542页)

第一首诗中,苏轼用“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两个典故开篇,意在教导柳氏二外甥只有每天勤加练习,学习积秃笔成山、读书破万卷的精神,才能领略到书法的精髓。

第二首诗,苏轼先举褚遂良典故,意在说明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之术。纸上寥寥数行,似乎一挥即就,实质上若不是日日苦思苦练,直到两鬓苍苍之时,是达不到得心应手的境界的。

从上述分析对比中可见,苏轼y杭时期的绝句创作体现出宋代绝句题材内容广、构思新巧、技艺精工的特点,不愧为苏轼绝句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莫砺锋先生在《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一文中有言:“我认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则如日中天,而苏轼在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值得重视。虽然苏轼之后善于吟咏饮食主题的诗人代不乏人,但就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而言,苏诗取得的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当我们在探索古代诗歌在题材走向上的发展脉络时,当我们评价苏轼对古典诗学的特殊贡献时,饮食类的主题是一个独特的重要视角。”其实,不仅是饮食题材,在古典诗歌日常生活题材开拓的广度和诗境提升的高度上,苏诗取得的成就也是后人难以逾越的。

参考文献:

[1] 南朝・刘勰撰.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宋・苏轼.仇池笔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 宋・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宋・苏轼.东坡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宋・苏轼撰,邹同庆等著.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 宋・费衮.梁溪漫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 宋・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 宋・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2] 近人・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Z] . 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 林语堂.坡传[M].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 胡云翼.宋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

[16] 钱钟书.宋诗选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7] 莫砺锋.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J].文学遗产,2010(2).

[18] 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J].社会科学战线,1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