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范文第1篇

原则上来说,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指的是本人的旁系亲属,如岳父母、分居的兄弟姐妹、伯叔姑姨舅、甥侄等,还包括和本人关系较密切或本人受其影响较大的亲友、同学等。

不过在实际填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在填写主要社会关系栏的时候,如果本人户口本家庭成员上并没有爷爷奶奶的话,那可将爷爷奶奶填入主要社会关系栏中。和本人关系较密切或本人受其影响较大的亲友、同学等一般不填。

从关系的双方来讲,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这里的国家在实质上是一方领土之社会,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的领域来看,社会关系的涉及面众多,主要的关系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此外,宗教、军事等也是社会关系体现的重要领域。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会关系范文第2篇

对中文读者来说,“社会企业家”还是一个新引进的词。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了部分公共服务,但往往面临资金难以为

继的问题,社会企业家及社会企业的出现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利润维持组织运转。

关键词:社会企业家 社会企业 社会影响

百年中国最著名的“社会企业家,1943 年5 月24 日,

尼古拉•哥白尼逝世四百年的纪念日。全球180 名杰出的

政治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聚集在美国纽约,颁布“当今世

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名单中包括科学

家爱因斯坦、哲学家杜威、企业家亨利•福特等人,其中

有一个中国人,就是晏阳初。 晏阳初(1890-1990)是四

川巴中人,早年在成都的美国教会中学读书,23岁时以第

一名成绩考入香港圣保罗大学(香港大学的前身),按当

时规定,他如加入英国国籍,就可获1600 元奖学金,晏婉

拒,理由是“这对中国人来说,代价太高了”。1943年,

晏阳初当选“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

一,与爱因斯坦等同获殊荣。晏阳初曾将自己比作平民教

育的传教士:“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

点是仁和爱。”为了这一目标,他放弃都市优越的工作条

件与舒适的生活环境,“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和

农民同起同居”,成为一名乡村的“科学布道人”。

一、社会企业家的定义

戴维•伯恩斯坦这样定义社会企业家:“为理想驱动、

有创造力,质疑现状、开拓新机遇、拒绝放弃,构建一个

理想世界的人。”社会企业家是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社会

问题,用商业的规则去解决问题,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

盈利。社会企业家多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发起者和经营者,

例如为印度流浪儿童创设24 小时救援热线的杰鲁,为南非

艾滋病人建立看护网络的霍萨,为巴西贫苦牧民架设太阳

能发电系统的罗萨。

对于一个社会企业家的project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

是每一个杰出的社会企业家必须回答的问题:

(1) 我想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2) 我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3) 解决方案的可行性(financial, technical,

economical, legal, cultural, social, managerial)如何?原创性

如何?持续性如何?影响力如何?

整个一个过程,除了有理想的激情在引路,更多的是

现实的谋划:究竟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理解现实?现实是什

么?

有两点让社会企业家变得让人尊重:

(1)强调理想的现实性:当尤纳斯背叛传统的银行

理论,推广小额贷款给穷人的时候,他所做的不仅仅是在

帮助穷人本身,而是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作出了一种现实性

的探索。

(2)对非盈利的强调。社会企业不等同于传统商业

企业,但也不同于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它强

调的是以商业化的手段去实现更广义的社会价值。

二、社会企业的定义

英国社会企业联盟为社会企业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定

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其特点在于,既

能实现社会回报的最大化,同时又能够自我维持。此外,

由于其收益的大部分将重新投入到企业和慈善中,社会企

业有可能在社会上进行同类复制,最终达到改变社会的目

的。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所追求的目的

不同。商业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社

会企业追求的却是社会利益最大化。

三、社会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技能和价值观

创业能力:社会企业家能发现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

被闲置的资源来解决那些未被满足的社会需求;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19•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

创新能力:通过把传统意义上或互不相关的做法进行

有机结合,社会企业家能创造新的服务、新产品和新的方

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改变现状的能力:社会企业家会对自己领导的企业进

行改革,也能使一个垂死的企业重现活力。最重要的是,

他们能通过发掘他们所服务的社区和人群的潜力来改变他

们。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企业家,应该具备以下四个

条件:

1、在环保、节能、保护资源、不破环生态平衡、保

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及其切身利益的条件下,创造了有利

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效益,并交纳了应交税金。

2、企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企业要有积极

向上的、吸收了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和理念的独特企业文化,

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不仅是就业的场

所,更应该是育人的学校。

3、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进行欺诈行为,不虚

假信息,不能以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身心健康)

为代价谋取高额利润。

4、 在符合以上三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做好公益

事业,捐助更多的善款。

三、社会企业在中国的萌芽状态

社会企业在中国已悄然兴起,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交融过程中,逐渐渗透到社会管理体制的层面,发挥建设

性的作用。鉴于社会企业的诸多优点,很多学者都认为社

会企业能解决中国目前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尤其是就业

难题,因为其准入成本较低。社会企业当然不仅仅是为弱

势群体创造就业机会,也创造了社会价值,让人们更多理

解弱势群体,从而更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社会企业

实际上也为市场创造了新的投资机会。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取得优势地位,就应该有核

心竞争力同时拥有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与

一般的经营者相比,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一个企业

拥有的专利技术越多,他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政工论坛•

并不会受价格等的影响。企业尚且如此,社会企业亦尤其

需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

多的企业创办了起来,这不仅能安置越来越多的人员就业,

同时能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企业让那些跨国大公司意识到要更加自觉地解决

社会问题,而不只是捐款。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因此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社会

之中,那就是“创造顾客,创造需求”。社会企业从根本

上来说是还原了企业的本质,就是满足社会需要,帮助人。

在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的巨大帮助。在他们

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时,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积极捐助,

帮助受困难的人。真正的企业家并不是以赚钱为单一目的,

他们还会想着回报社会,造福人民。在许多优秀的企业家

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合作、敬业、诚信、

执着等都是他们的优秀品质。

四、结论

企业家的成长不单关系着企业家自己、企业家族的荣

辱和社会企业,还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企业

家文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家精神是值得人们借鉴

的!一个社会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那些热情、有决心、

有耐心的社会企业家。中国目前最稀缺的是“社会企业家”,

而这些社会企业家也不是培训出来的,必须从“血淋淋的

实战”中冲出来。社会企业在中国只不过刚刚拉开帷幕,

而在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德国、美国等一些已经发展了

20 年。照理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更多的社会

企业与社会企业家。然而,在中国,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

家还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其实,社会企业并不是一个高

不可攀的概念,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践的,也需要全社

会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如果有更多的人开

始了解社会企业家,成为社会企业家,用你的创意、用你

社会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刘薇(1978-),女,吉林省对外经济贸易管理干部学校助教,吉林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9-0049-03

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家族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从文化角度而言,家族式企业在亚洲文化环境下显示出了特定的竞争优势,这一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家族伦理的内部凝聚力、关系网络带来的信任和特许权以及在管理上降低监督、控制等方面的交易成本等。实际上,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家族式企业也是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但是,我国的家族式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体现在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相当重要。从关系网络的角度来界定,所谓家族企业,就是按照血缘、亲缘以及地缘等特殊关系组成的网络。曾经阐述过我国传统社会关系与西方的“团体格局”的不同,即所谓的“差序格局”。他指出,一个以家文化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达成的网络。这一网络是某种在时间流程内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其特征是相互联系和互利。家族式企业多是“弱组织和强网络”。所谓弱组织,是指以家族企业为主的组织形式;所谓强网络,是指家族企业之间以信誉为基础的联系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家族式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这种网络关系弥补了组织软弱的不足。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调节能力有限、社会规则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强网络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明显优势的廉价组织资源。因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应该肯定家族式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家族式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家族式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形式,它是一种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发展、转变与消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国的小农经济历史悠久,家族经济的根基较之其他国家更加根深蒂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家族式企业将会长期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不断城镇化、产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家族经济和家族式企业将会继续大量出现。

(一)市场竞争效率的必然

在企业组织形式中,能够在特定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下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组织形式,就是有效率的。按照市场竞争的一般特性,国有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而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尚短,其在中国扎根不深,不了解我国市场的文化底蕴,因此,不能担当我国配置市场资源的主力军。家族式企业在创业初期,以其小而灵活的特点,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家族各成员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外部尤其是市场变化的信息能够很快地传递到企业的每位成员。同时,家长制的权威领导,可以使公司的决策速度达至最快。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模式在逐渐转变,而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确立,家族制度自然而然地承担起整合社会资源的责任。

(二)管理上的家长制

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使家族成员能够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地勤奋工作,这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发挥了主要作用。家族式企业的创立者或继承者,往往以其较大的股份、较高的辈份或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家族企业中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家长”依托家族的血缘关系,将企业的决策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或家族内部,从而建立了集中、稳定而强大的领导实体。 但在很多时候,资产所有者和人的目标常常不一致,客观上也存在着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资产所有者可能面临着资产流失的危险。家族式的管理帮助企业降低了监控成本,因此家族企业的总成本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低。家族成员彼此间的信任以及了解的程度远高于其他非家族企业的成员,家族企业成员之间可能负担较低的心理契约成本。因此,在企业规模不大、市场范围有限、管理技术要求不高的创业阶段,民营企业所有者经营的家族治理结构是有一定道理的。家族管理模式符合最小成本的管理学原则。

二、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澳、台以及在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从家族式企业起家。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华人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自我奋斗、依靠家庭成员协作、依靠同族、同乡帮助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家族成员、同乡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信赖和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以宽容、仁爱、平均为准则的伦理型管理模式。

(一)家族式企业的优点

尽管许多家族式企业的管理平庸、技术低下,但仍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就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特有的优点,其集中表现在:第一,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稳定且很少流动,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够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较高。第二,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企业,工资福利就重新从零开始。因而将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联系起来,提高了企业的耐久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三,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管理者使用职位权力较少,运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不易产生西方企业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示威、成批解雇工人等恶性事件。第四,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够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五,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在感情上存在着“知恩图报”的内在逻辑。员工有视管理者为衣食父母的报恩心理,非亲缘员工也会有知遇之情、赏识之亲、重用之恩,他们会以加倍的努力去报答。

(二)家族式企业的缺点

家族式企业的最大缺点是管理者凭其优越感而滥用权力,亲疏分明,从而造成一些员工存有怨言。因而,这类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其弱点就表现得明显,常常导致企业的不攻自破。

家族式企业管理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为企业带来了和谐的利益。但企业不是家庭,而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者以及亲属或亲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够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

家族式企业管理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道德、行为端正,作风严谨,起到了奉公敬业的表率作用,业务素质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长。他们大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和公关能手。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了人才的成长,容易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同时,当此人不在或退位,组织会出现人才断档、权力真空的现象,造成企业一段时期内处于无组织的状态。

家族式企业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按照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容易造成企业内讧。因此,家族式企业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人际关系融洽,要么内部四分五裂、派系纷争严重。

总体而言,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关键是看自己的领导能力。

三、家族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特征

社会关系网络在我国家族式企业经济活动中往往起着替代正式制度的作用,而在配置资源功能上显得尤为突出。

第一,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降低道德风险。有学者指出,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个人中心型管理是家族式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特征。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的交易是长期的,信任程度较高。通过内部的人际网络关系,可以避免过高的行政费用和规模过大而缺乏灵活性。

第二,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协调企业与外部组织环境的关系。由于家族式企业缺乏搜寻、获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声望,进而在传统的市场上进行交易时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家族式企业只有依靠其外部网络,来获得资源和完成交易。

第三,家族式企业对于社会关系网络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由于体制缺陷以及市场法制环境的不健全,家族式企业的管理高度依赖于企业家预先存在的社会网络。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发展壮大时期,均是如此。

第四,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家族式企业的人力资本的影响是显著的。正是这种以血缘、亲缘、地缘以及业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特殊的信任和规范的强关系,使得家族式企业在用人上具有明显的“任人不避亲”和排外性。其人力资本具有高趋同性和高紧密型的特征。而且,这种特殊的关系还深刻地影响着企业职员岗位的分配和职位的提升,也使得外部的人力资源很难融入家族式企业之中。

四、社会关系网络与家族式企业的竞争优势

家族式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源的载体是复杂的、不可见的、独特的、隐性和专属的,因而使得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这种“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这些长期的、能够获取高于正常利润回报的特性,正是家族式企业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所决定的。

现代资源观也认为,独特资源带来的“隔离机制”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从内部而言,家族式企业拥有的关系资源与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源是互补的。而且,其所带来的功效也是巨大的;从外部而言,其对市场中的制度规范有着正向的替代关系。利用外部网络所带来的暗含契约,能够更快捷地拥有信息,节约机会以及交易成本。尤其是依赖于企业动员、企业文化、外部联盟网络以及政治体系获取的关系租金,更是具有极强的制度性隔离效应,从而成为家族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郑胜利.社会资本与企业竞争力[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

[2]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02).

[3] 王询.中国经济学家应关注人际关系问题[J].经济问题研究,2000,(06).

社会关系范文第4篇

一、弱连带的优势

格兰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了《弱连带的优势》这篇文章,其中提出的强连接(也叫强关系)与弱连接(也叫弱关系),至今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开篇作者即说明,“社会网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连接微观和宏观层次之社会学理论的工具”,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选择一个小范围的人际互动,运用网络分析对其人际连带强度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种微观联系投射到各种宏观现象上去。

人与人之间连带的强度,用四个因素来衡量: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相互倾诉的内容)以及互惠的内容。在直观基础上,将连带分为强连带、弱连带和无连带。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弱连带比强连带的效果更好。举例来说,A-B,A-C是两个强连带,即A分别与B和C关系密切,那么B和C就有很大的可能认识并熟悉。当A将信息传递给B和C时,B也有可能将该信息传递给C,而C早就知道,这样,B-C间的信息传播就是重复和低效率的。如果A-B与A-C都是弱连接,则对B与C认识的可能很小,信息要想从B到达C,只有通过A才能完成,重复就会减少。

弱连带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个人的意义;其次是社区层次的。对个人而言,人际关系中较多的强连带,就需要较多的时间加以维系,对社交时间产生了排挤效果,使一个人的关系网络变小,并且产生信息通路上的浪费。通过调查发现,找工作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的介绍,而非由市场力量来运作,这个时候弱连带比起强连带的人际关系网更大,对职业流动就更有好处。对一个社区而言,弱连带比强连带多的情况下,有较小的可能形成小的团体,因而社区内部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沟通就会比较通畅,就不会出现破碎的社区结构模式,其凝聚力就会越大,行动一致的能力也越高。

二、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

首先,格兰诺维特对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现存的两种方法论提出了批判,即过度社会化与低度社会化。作者认为,“人际连带在这些经济学家眼中被定型化、一般化了――缺少特定的内容、历史与结构位置”,也就是说,对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位置的评价应该适当,不夸大不缩小。

接着作者阐明镶嵌,即社会网络关系,与信任和欺诈的关系,进而说明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作者认为,坚实的信任与可怕的欺诈都来自人际关系,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关于社会网络关系产生信任,作者认为,因为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存在不完全竞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单纯地进行制度设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不够的,人们常常会钻制度漏洞,进而制度设计就会产生不信任。但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社会关系则是形成信任的基础。

第三部分,作者论述了社会网络关系在市场与科层中的应用。作者认为,无论在市场中还是科层结构下,社会网络关系都是作用重大的。举例来说,市场中的人们进行第一次交易,结下了良好的关系,那么在下一次进行交易时就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有过良好交易记录的伙伴,而不完全是再一次按照市场规律去进行新一轮的寻找。所有的交易都充斥着社会接触,所以说社会结构能够影响市场行为。在科层之中,“关系”的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要估算一项工作的成本,往往与从事该工作的人与部门主管的关系有关;去组织内办事,与内部人熟悉者会得到更多的信息,与内部人不熟悉者所得到的信息就不如熟悉者。因此,作者说“人际互动网络才是解释新组织形式效率或高或低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学者的研究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关系理论是基于美国社会提出的,中国学者对此较为认同,并进行了很多研究,以边燕杰1988年对天津居民的调查最为典型,但他得出了一些与格兰诺维特相反的结论。一方面,中国是熟人社会,讲究动用关系办事,所以在中国强连带也可以起到“桥梁”作用,并且在社会网络与求职中作用更大。比如一种情况你仅仅认识一个掌握实权的人物,另一种情况你们关系不一般,在你找工作的时候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嵌入性”是存在差异的。首先,宏观方面,个体行动总是镶嵌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中,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时空人们行动的差异;其次即使在同一大环境下人的行动又嵌入在具体的社会网络结构之中,不同的个体在自身所拥有的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其规模和结构也不一样;第三,行动越能够嵌入与目标相关的网络,行动者越倾向于利用该网络实现目标。

四、 我的一点看法

第一,关于“强关系”与“弱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应用,个人比较赞同中国学者边燕杰的观点。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是基于美国社会提出的,其劳动力的求职渠道较为多元且开放,而中国是熟人社会,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好“办事”。但是一个越文明越成熟的社会必定是各方面都开放透明且平等的社会,当某些人在某些事上拥有“特权”时,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社会不够文明的表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趋向于开放透明与公平的,也就意味着从“强关系”主导向“弱关系”主导转变。

第二,关于“嵌入”的社会网络关系理论,个人认为两者的观点都有其可取性。一个劳动力所作出的决定,不仅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他更有可能考虑环境、家庭、朋友、未来发展、未来可接触到的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并且不同劳动力在不同背景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如,民工荒问题,这些人起初选择前往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打工,但是到现在又有很多人选择留在自己家乡附近打工,不愿意出远门,这就不能仅从经济学角度去考虑了,这些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网络关系也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著.镶嵌:社会网络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汪和建.经济生活的新社会学:一个批判性评述[J].与现实,2000(6).

社会关系范文第5篇

摘要:旅行社引入关系营销有助于解决当前旅游市场营销乏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简要分析旅行社引入关系营销的意义和信息技术对旅行社关系营销的影响,然后从客户信息管理、客户分析以及客户互动等影响当前关系营销开展成效的关键性问题入手,论述旅行社关系营销的核心策略。

关键词:旅行社;关系营销;信息技术

1旅行社关系营销概述

1.1旅行社关系营销的含义

关系营销最早在1983年由美国从事服务营销研究的学者LeonardL.Berry提出并定义为“提供多种服务组合,吸引、维持以及增强顾客关系”。后来的学者扩展了关系营销适用范围,将利益相关者介入其中,如欧洲的ChristianGronroos(1990)认为关系营销是“识别、建立、维持、加强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实现各方的经济目标和其他目标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关系营销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但核心点是一致的,就是都认为关系营销是建立和发展长期关系,通过长期关系来优化关系方之间的交换。

在此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我们认为,旅行社关系营销是指旅行社通过与游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建立、保持和发展与各方的长期关系,谋求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营销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与游客和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合作,获得共赢式发展。

旅行社关系营销的关系方涉及游客、内部员工、旅游供应商、竞争者、公众等。而游客是旅行社一切经营活动的中心点和出发点,本文即针对旅行社与游客间的关系营销展开研究。

1.2旅行社引入关系营销的意义

关系营销注重培养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提升客户终身价值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旅行社实施关系营销,建立和发展与游客之间的长期关系的优势如下:首先,可以提高游客的保持率。游客流失率高是旅行社行业的痼疾。关系营销方式通过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培养游客的信任和忠诚,进而提高游客保持率。其次,可以提高游客的介绍率。“满意的顾客是最好的广告”。满意度高的游客乐于将其信任的旅行社介绍给身边的人,充分发挥口碑效应的作用。而且,与其他方式获得的游客相比,介绍来的游客保持率和消费率更高。最后,关系营销有助于降低营销成本和提高收入。游客保持率和介绍率的提高能够降低旅行社的服务成本,增大企业从每位游客身上获得的收入。有研究表明,维持一个忠实的顾客的费用,仅是吸引一位新顾客费用的20%;回头客比例每增加5个百分点,就会使利润增加25%-125%。可以说,关系营销为旅行社营销存在的难题提供了对症良药。

2信息技术介入旅行社关系营销的必然性和优势

旅行社在旅游业的中介地位决定了其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处理技术有着天然的依赖性。而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贮存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旅行社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信息,通过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来提升游客的价值。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关系营销,是旅行社的必然选择。其中,网络技术和以数据挖掘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并凸显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网络技术提供了有效的双向沟通渠道,不仅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而且使得旅行社对游客的响应和市场反应更为迅速、有效,为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旅行社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游客的需求,细分出不同的游客群体,并针对游客的反馈、评价和市场实际改进老产品和开发新产品,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为关系营销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基于信息技术的旅行社关系营销的核心策略

结合旅行社市场营销的特点,旅行社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开展关系营销方面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主要集中于游客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企业与游客的互动沟通方面。

3.1加强游客信息管理

经验证明,高质量的游客数据管理能力是旅行社采取差异化营销以区别对待不同游客的基础。旅行社需要收集、积累大量的游客信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游客群的行为价值分析,设计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来吸引不同游客群的兴趣。而国内很多旅行社从未对积累的游客信息进行研究、分类,更谈不上开发过相应的营销策略。有些运营多年的旅行社有着比较完备销售数据和交易数据,而据此实施关系营销时,效果却差强人意。原因在于客户数据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设计和采集的,而多数旅行社在游客信息管理策略方面,更多的是从交易和技术出发,很少考虑和分析客户的需求和行为。所以导致这些旅行社营销时需要的重要信息没有数据,无法支持营销计划的制定,导致营销策略又回到了以往传统的经验模式。实际上大多数旅行社非常缺乏能够洞察客户行为和价值的客户信息,如人口统计数据、心理行为数据等等。这些数据并不影响企业与客户的交易行为,但对于分析和识别客户的行为和价值却至关重要。所以,旅行社建立的游客数据仓库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每个现实或潜在游客都要作为一个单独记录存储起来,通过每个个体的信息来分市场,挖掘总体数据发现市场总体特征;(2)每个游客记录不但要包含游客的一般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等,还要包含游客需求和需求特点,以及有关的人口统计和心理测试统计信息等;(3)每个游客记录一定包含顾客是否能接触到针对特定市场开展的营销活动信息,以及游客与企业或竞争对手的交易信息;(4)数据仓库中应包含游客对公司采取的营销沟通或销售活动所作反应的信息;(5)存储的信息有助于营销策略制定者制定营销计划,如针对每个产品在目标市场中采用何种营销策略组合;(6)对游客推销产品时,数据仓库应该用来保证与游客进行协调一致的业务关系发展;(7)数据仓库建设好后可以代替市场研究,无须通过专门的市场调研来测试顾客对所进行的营销活动的响应程度。

3.2开拓客户(游客)分析能力

客户分析是通过对客户信息的理解,应用适应性建模技术,通过动态的行为和价值分析,识别客户的行为、价值和需求,从而为采取差异化的营销与服务策略区别对待不同的客户群提供支撑,并帮助企业建立起实时的业务和客户洞察力。而客户分析能力就是将客户信息转化为客户知识,并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的能力。

一些旅行社营销人员谈到客户分析时认为,客户分析就是数据挖掘和客户细分。这些企业非常热衷于在客户分析方面投资于昂贵的统计分析软件,有些企业甚至在一开始就不惜重金采购SAS、SPSS等高级统计分析工具,但在每年支付着高昂的分析软件服务费用的同时,这些分析工具却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和效果。究其原因,客户分析首先要基于企业的业务目标,主导客户分析的是企业的业务和客户营销策略,分析软件仅仅是这一过程的支撑工具而不是主导。分析客户数据的能力并不仅仅是掌握数据库技术和统计技术就可以,关键是客户策略主导的业务应用。应当由营销部门和服务部门来主导客户分析能力的建设过程,营销和服务部门需要客户分析的结论来支撑营销和服务策略的执行。

而国内多数旅行社的现状是营销部门没有专业客户分析人员,营销分析常常由信息技术部门兼做。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不了解基本的客户数据分析方法,甚至从未接触过客户数据库的实际数据,往往是向信息技术部门提要求,由信息技术部门提供客户数据分析的支持。结果是,信息技术部门只是维护数据库系统,系统里有什么数据就提供什么数据,不结合营销分析的要求对客户数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维护。可想而知,客户数据的管理和数据的分析脱节,企业营销策略往往得不到客户数据的驱动。应该说,很多旅行社不是缺乏数据和客户,而是缺乏基本的客户分析经验,不知道如何策划个性的营销方案,营销的水平仍维持在大众营销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关系营销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3.3洞察并驱动客户互动

客户互动能力即是选择一个对企业和客户都有利的互动方式的能力。高质量的客户互动离不开企业对客户的理解,即客户知识对客户互动能力的驱动。客户互动能力往往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的营销管理问题:渠道组合管理、客户接触点管理、客户沟通和客户体验管理。在“渠道为王”的传统营销思想影响下,很多国内服务企业在IT技术进步带来的营销通路变革和客户消费偏向与方式变化情况下,并没有在客户渠道偏好上进行相应的分析,在利用多通路进行营销渠道组合的设计和实践中,往往是沿着企业有哪些可利用的渠道来接触客户进行营销通路设计,而没有从客户偏好于通过什么渠道来与企业联系来进行考虑。虽然不少企业都寻求在客户接触点上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在所有客户接触点上建立和执行高效的、高个性化的客户沟通能力对于很多国内服务企业是个挑战。

由于客户数据库建立和客户分析工作的不足,对国内多数旅行社来说,客户互动更显乏力。大部分旅行社仍从传统的4Ps观念出发,从企业自身出发来设计营销组合,“以游客为导向”基本流于形式和口号。以旅行社网站为例,目前,国内大多数旅行社建立的旅游网站还只是简单地把网络视为介绍企业、景点、线路和在线预订的工具,缺乏与客户的互动。旅行社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快速、有效的互动沟通方式,提高对游客的响应率,真正发挥关系营销的效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