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反义词对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词组对比与翻译,通过对语词组的定义、类型、功能以及语词组产生差异的原因等进行分析与翻译,找出两种语言在词组上的异同,为双语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维吾尔语;汉语;词组;翻译
一、前言
词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汉语和维吾尔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可求同,即找出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方面;亦可求异,即找出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方面。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是语词组的对比,目的是通过对语词组的分析,找出语在词组上的异同,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翻译。
近几年来,语对比研究向深层发展,词组结构的对比也在更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之中。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彼此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汉语注重意合,不依赖于形式而注重内在意义的贯串承接,结构比较简洁,维吾尔语注重形合,结构比较严谨,汉语和维吾尔语的这种特点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各个部分。
因此,通过对语词组的对比分析,使学习者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词组,也能提高学习者的词组应用交际能力和翻译技巧,对语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二、语词组定义
2.1维吾尔语词组定义
在维吾尔语研究文献中,词组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维吾尔语词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而且是按语法规则或是结构规则组合而成的语义上或语法上能逐层搭配起来没有语调的一组词。如:(体现了语法关系,偏正词组主谓词组)开门开车(体现了语义关系,是及物动词含有“开”的意思,但却与中表达的“开”的意思不一样,因此,或都不能组成词组。)
在维吾尔语中,词和词组合成词组有三种语法手段:一是语序,二是虚词,三是借助词尾。因此,维吾尔语词组的结构比较固定,类型比较单一。
2.2汉语词组定义
关于汉语词组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认为词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意义和语法上能够搭配而没有句调,能够自由运用的造句单位。
语法手段主要靠词序和虚词表示。
三、语词组形式和类型
3.1维吾尔语词组形式和类型
关于维吾尔语词组的分类有多种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把词组分成不同的类别,本文主要从词组的结构、词组的功能、词组的层次等几方面进行分类。
3.1.1根据词组结构
(1)联合词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不分主次连接在一起,词和词之间可通过连接词连接,也可不用连接词连接。如:
我和你工农兵
(2)动宾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表示动作或行为,另一部分是动作行为所支配涉及的对象。它往往以名词的宾格出现。如:
看望他读书
(3)主谓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被陈述部分,后一部分是陈述部分。两部分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如:
下雨
(4)偏正词组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限制或说明后一部分。其中起修饰、限制、说明作用的词在前叫从属语,被修饰、限制、说明的词在后叫中心语。
根据偏正词组中心语的词的不同,偏正词组又可分为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
a.定中词组是按照“定语+中心语”的结构关系组合而成的词组。如:
勇敢的人
b.状中词组是按照“状语+中心语”的结构关系组合而成的词组。如:
努力学习
(5)同位词组()
由两个或多个词语在意义上指同一事物,在结构上作同一成分,两者互为复指,带有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两者为同位语。如:
卡德尔先生
3.1.2根据词组的层次
简单词组好电影学习语言
复杂词组许多书和杂志
3.1.3根据词组功能
名词性词组
死胡同乌鲁木齐和喀什
动词性词性
写信买本子
形容词性词组()
非常好又干净又明亮
3.1.4根据词组语义
单义词组()
书和本子勤劳的人
多义词组()
爸爸的照片达吾提的故事
3.2汉语词组形式和类型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词和词容易组合,因而词组的类型较多,本文主要从词组的结构、词组的功能、词组的意义等几方面进行分类。
3.2.1根据词组结构
(1)主谓词组:由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用语序和词类表明其间的陈述关系而不用虚词表示。如:他说今天国庆我们学习英语
(2)动宾词组:由动语和宾语两个成分组成。动语在前,宾语在后,二者是支配、涉及的关系。支配关系用语序而不用虚词表示。如:想他接受批评去外地
(3)偏正词组:由修饰与限制关系的两部分组成,修饰与限制部分在前头叫修饰语,被修饰与被限制部分在后头叫中心语。
(4)中补词组:由补充关系的两个成分组成,中心语在前,补足语在后,有的补足语前头有助词“得”作标记。如:学得好
(5)联合词组: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项或几项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细分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有时用“和”“并”“或”等连词表示。如:今天和明天
(6)连谓词组:由两项或多项没有其他结构关系的谓词性词语连用,没有语音停顿。如:上山采药
(7)兼语词组:由动宾词组的宾语和主谓词组的主语套叠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特殊词组。如:请他进来
(8)同位词组:多由两项组成,前项和后项的词语不同,所指是同一事物。如:
我们大家
3.2.2根据词组的功能
名词性词组:老师和学生。动词性词组:明天见。形容词性词组:整齐干净
3.2.3根据词组的定型程度
固定词组:走马观花。自由词组:他是教师
3.2.4根据词组的层次
简单词组:讨论问题。复杂词组: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3.2.5根据词组的意义
单义词组:书和本子。多义词组:母亲的回忆
四、语词组对比与翻译
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因而在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都有所差异,但并不能否定它们之间没有共性。
4.1语词组相同点
(1)语词组的定义都描述了词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意义和语法上能够搭配而且没有语调的一组词。
(2)语中,词组都是最小的合成体,都是由实词和实词或实词和虚词组成。
(3)语词组能充当各种句子成分,但汉语比维吾尔语更灵活。在语词组中,当词组具备了句子的语调时,就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就成了句子。如:这本书好!明天星期五。
4.2语词组不同点
(1)汉语是孤立语,主要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主要靠词序和虚词表示,例如:“天气好好天气”(主谓词组偏正词组),是语序的不同;“老师和学生老师的学生”(联合词组偏正词组),是虚词的不同;维吾尔语是典型的黏着语,强调语言形式。因此,维吾尔语的语法意义主要靠形态变化表示,如:(你们的意见)等,在这些例句中分别附加了第二人称的复数、相似格、时位格、宾格和向格等,这些都体现了维吾尔语的形态变化。
(2)汉语词组没有形态变化,因此进入句子也没有,维吾尔语则有。如:今天我很高兴。太阳落了。(例句在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动词则有了时和人称的变化。)
(3)根据词组的解体性,语词组在句子里的存在也不同,在汉语中词组在句子中仍可是词组,亦可是成分。如:今天阳光明媚。(阳光明媚在句中仍是词组同时也是谓语);在维吾尔语中词组在句子中部分是词组,部分不是词组只是成分。如:(在句子中即是词组又是成分)(在句子中只是成分而不再是词组)
(4)汉语特有的几类词组,如:兼语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方位词组、量词词组、比况词组等,维吾尔语中相同的语义,多数用一个词表示,不存在类似的现象,少数用其他类型的词组表示。如:他的向云一样轻,同时,汉语的介词词组与维吾尔语的后置词构成的词组相当,如:好久以来,其余的词组均属汉语所特有。
五、结语
维吾尔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通过对语词组的分析,加强了对两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和翻译,一方面在进行两种语言对比的同时,我们对语词组的认识也再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也是语双语教学需要弄清的问题和扫除的障碍,同时可以促进维吾尔语和汉语的学习,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更好地学习双语有一定的帮助,对维吾尔语和汉语词组的翻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YSY005
参考文献:
[1]陈世明、热扎克.《维吾尔语实用语法》[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
[2]张玉萍.《语法对比》[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关键词:英汉词语搭配;搭配习惯;差异分析
1 英汉词语搭配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词与词联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作用。词与词的经常性联合,就形成了词语的搭配。菲斯( Firth)认为“理解一个词要看它的结伴关系(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某些词经常和某些词共现,它们这种“mutual expectancy of words”形成了搭配关系。
2 英汉词汇搭配的相同之处
2.1 英语中“形容词/名词+名词”与汉语中的偏正结构相同
在这里的偏正结构主要指表限定关系的结构。例如:a formidable task艰难的任务。英语中有很多名词作定语的情况,这也是当代英语简略走向的反映,但这样的搭配翻译成汉语时,有必要做一些调整。例如:shoe habit穿鞋习惯。
2.2 英语中“动词+名词”与汉语中的述宾结构相同
在这里述宾结构主要是表支配关系的。例如:They annulled their marriage last year.(解除婚约)
2.3 英语中“名词+动词”与汉语中表主谓的结构相同
例如:blood circulate血液循环bombs explode炸弹爆炸
2.4 英语中“动词+副词”与汉语中“副词+动词”相同
They were arguing heatedly over unemployment.(激烈辩论)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英语中的词汇搭配“动词+副词”与汉语中的词汇搭配“副词+动词”相似。针对这些相同之处,翻译时要牢记固定搭配,以免出错。
3 英汉词汇搭配的不同之处
3.1 引申义搭配不同
汉语中的“骑”汉英语中的ride基本意思都是骑马,英语中ride的引申义有很多,搭配有The moon ride in the sky等,比喻义也有很多,如ride high(获得成功)等。而汉语中的“骑”只能引申为“骑车”和“骑墙”,但英语中去没有“骑墙”的搭配。很明显,英语中ride的搭配范围更广一些。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英汉词汇的引申义不同,其搭配范围也存在差异,因此翻译时,规则也不同。
3.2 对应词的搭配习惯不同
英汉对应词在搭配习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任何语言都十分注重搭配,如果语言搭配不当,就会违背人们的语言习惯。
1.单位词搭配习惯不同
英汉单位词搭配习惯不同主要表现在两点:(l)英语中单位词相同,但在汉语中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a pair of scissors一把剪子。(2)汉语中的单位词相同,而在英语中却要用不同的单位词。例如: 一片灯火a blaze of lights。
2.动词与名词搭配习惯不同
在英语中,与汉语中的“禁运”“禁止通商”相对应的词是embargo,但英语中与embargo搭配的动词是lay,place,put加上on,表示“对……实行禁运”。
3.修饰语习惯搭配不同
如英语中的rancid和汉语中的“腐败变质的”。汉语中的“腐败变质的”可以和很多食物名词搭配,而英语中的rancid只能与多脂肪多油脂食物相搭配,如The butter has gone rancid。
4 英汉词汇搭配差异分析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英汉词汇搭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样我们翻译时,需要注意这些。下面我们注重分析一下英汉词汇搭配存在差异的原因。
4.1 受语法规则限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The speed of a plane i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a car.我们知道,汉语中有“速度快慢”这样的搭配,但在英语中,这样的搭配却不存在,和speed搭配使用的单词是high和low,fast或slow只有在直接说交通工具的时候才能使用。显然上述例的表达是错误的,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再如:Your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made good progress.汉语中有“教学科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样的说法,但英语中make progress这样的搭配要求主语必须是有生命的人,很显然这样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表达应该为:You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4.2 受构词方法限制
英语除基本词汇外,其他词汇大都是由派生法、截短法、合成法、首尾字母缩略法等而来的。而汉语绝大多数是双音节词与四字词语,有许多的词汇是通过语素相加而成的,即在表示类属上义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具有不同特征的词而构成的。因上义词的概插性很强,所以词与词的搭配也受到了构词方法的影响,使得词语间的搭配比较宽松,范围比较宽泛。从这一角度来讲,英语词汇的搭配范围不及汉语的广泛。因为翻译时,要注意构词法。
4.3 受词汇外延限制
词汇的搭配范围受单词词汇外延的限制,外延越宽,搭配范围就越广,反之亦然。如英语中的white一词,在white lie中表示“无害的”,在white coffee中表示“加牛奶的”.white sale是“大减价”的意思,white elephant指的是“昂贵又无用之物”等。而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白色”,其含义外延就没有这么宽泛。
4.4 受词汇语体限制
词的搭配能力和词的语体也有关系,通常词的语体越低,如接近非正式语体和口语语体,该词的义项越多,搭配范围就越广,反之依然。汉语口语的搭配能力要强于书面语。例如偏口语化的词“死”,它可以指人生命的消亡,也可以指动、植物生命的消亡,如某人生病死了,小猫饿死了,树枝枯死了等。但是一些表示死亡的书面语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情况下,或只能和特定的人或物搭配。因此翻译时候要注意这些特定搭配。
5 结语
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词语搭配都有一定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难以接受。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发现英汉词汇搭配的异同,有意识的收集和记录英语搭配的习惯用法和特殊用法,从而避免在翻译中产生不必要的错误。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总是具有不同的搭配用法,因此在翻译中,就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因此,翻译时应遵循词语本身的搭配规律,根据语境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搭配。这样,才能使译文显得地道规范。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词汇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杜百顺.英汉词汇搭配对比分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6]思果.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王宗炎.语言对比小议[J].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云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由于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一词多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隐喻和转喻常常只是被当作修辞手段进行了研究,没有揭示出二者的实质。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二者是词义演化和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这样,就把认知主体“人”包含了其中,抛弃了对语言进行封闭式的、内省式的研究。此外,范畴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具有重要的认知属性,而人体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认知的“元概念”,因此,对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的转义范畴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触及认知主体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本质的认知意义。该项对比研究不仅对于词义演化和一词多义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于认知主体的思维特点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英汉对比;人体词;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
中图分类号:H 31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76.06
收稿日期:2014.08.18修回日期:2014.09.17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人体词的认知与翻译研究”(12JCWW23YB);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基金“从隐喻和转喻的视角看待英语头部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语义网络及启示”(14YNUHSS001)。
作者简介:刘志成(1978—),四川成都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认知语言学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16.html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ategories of Semantic Extension
of Polysem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ody Terms
“Nose” and “Bi”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LIU Zhicheng
(School for Non?English Major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Vocabulary is the foundation of languages, and the core of vocabulary is meaning, so polysemy is a very important language phenomenon. For a long time, metaphor and metonymy have been studied as rhetorical devices, which failed to reveal the nature of the two.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two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this way, to include the cognitive subjects“the person” and abandon the enclosed, in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language. In addition, catego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means of humans, and body terms, as the cognitive starting point of the world, are the“meta?concepts” of cognition, s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ategories of semantic extension of polysem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ody terms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has important cognitive meaning to touch the thinking modes and cognitive means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s. This study can not only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o the semantic evolution, but also can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the thinking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s.
Key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 body terms; nose; polysemy; categories of semantic extension
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是由近及远的,不管是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还是西方古代哲人认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Protagoras普罗塔哥拉曾指出:“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1]。可以看出,中西方民族都认为人体是认知世界的起点,因此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此外,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普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它是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对客观世界进一步认识深化和扩大的结果,英汉人体词均具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人体词是如何在原型义或者叫本义的基础上实现词义拓展的,不仅有助于揭示词义演化的规律,而且对于揭示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属性
隐喻和转喻一直以来都被当作千古之谜,对其研究进行了几千年,相继出现了众多的学说,比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比较论”,亚氏指出:“使用隐喻须首先在‘同种同类的事物’间发现‘可资借喻的相似之处’”。亚氏还指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变成了隐喻词”[2]。此外还有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Quintilian)提出的“替代论”观点,昆氏指出“隐喻只是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饰物”。然后Richards在1936年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论,将表示两个不同事体的思想并置,就可互相作用,产生隐喻义[1]。这些对隐喻的研究都没有揭示隐喻的本质,LAKOFF,JOHNSON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都是这样”[3]。同时LAKOFF,JOHNSON还指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借助一个‘参照点’和‘显著度’来建立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心理联系。转喻也是基于人体经验的,其实质是概念性的,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因此成为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3]。可见,二者是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研究,拓展了对隐喻的研究。
第1期刘志成:英汉人体词“nose”和“鼻”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第9卷
二、一词多义的认知理据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人类认知世界的范围逐渐扩大,如果仍然保持一词一义,势必导致词的数量无限增多,人类对词汇的记忆也将不堪重负。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词多义,让一个词承担多个认知信息,不仅可以减少词汇总量,而且可以降低人的记忆负担。美国著名学者ZIPF(齐夫)就曾指出:“无论是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各种行为都含有省力原则,其中也涉及到言语行为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4]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马丁内)也指出:“语言进化发展受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影响:一是人类交际的需要;二是人类往往想将其心智和身体活动降到最低程度的特性。人的这种生理、精神上的天然倾向和交际需要构筑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类言语行为与其他的事物一样,都遵循省力原则”[5]。正是基于此,“多义成为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6]。让一个词多几种含义,远比造一个新词省力和经济得多,这是语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正是一词多义出现的理据和现实驱动。
UNGERER,SCHMID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语义构建的基本模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成为多义生成的主要方式。在由一词表达的相互关联范畴组成的复杂网络建构中隐喻和转喻起着关键作用”[7]。这为语义转移提供了认知路径和理论依据。
ULLMANN指出一词多义(polysemy)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6]。正如Taylor指出,多义词是具有多个离散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范畴,该范畴是一个多中心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含有多个原型(prototype),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实现相互关联。而范畴拓展的过程就是词义由单中心结构(monocentric)向多中心结构发展的过程。这种多中心结构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共同实现的[8]。可见,一词多义就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在原型义的基础上向外实现拓展的。
三、范畴与认知的关系
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分类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范畴化的过程体现了人类认知特点。
可见,对人体词引申义项所属范畴的考察是揭示认知主体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维度之一。因为词义拓展的范畴能反映人类认知世界和划分世界的标准。本文对词义拓展所属范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一,拓展的词义义项分布在哪些范畴;其二,拓展的词义义项所在的范畴的义项的多少。通过这两个维度来考察英汉民族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差异。正如张敏指出:“人类概念范畴的形成受制于人类感知及运动机能的特性,人的心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概念系统是人类经验的产物,而经验是通过人体获得的。因此,概念结构既来自人类身体和社会经验的结构性质,也来自人类的天赋认知能力。”[9]也就是说,“范畴化”过程就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
范畴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个用途很广的概念。简言之,范畴指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归类。人类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对客观事物属性的了解而对事物进行归类以便对客观世界更好的认知。可以说,范畴化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在认知的基础上的重新划分,由于不同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身体体验,从而导致不同民族对客观世界划分的范畴不同。
“范畴(category)”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在其《工具论·范畴篇》里提及的,亚氏认为:“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必须提炼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普遍概念,这种概念可以用‘是’或者‘有’二分法进行归类,这就是‘范畴’”。亚氏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把“范畴视为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基本概念,并论述了著名的十大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时间、空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10]。可见,范畴是亚氏对世间万事万物最广义的分类,体现了认知主体的主体意识,是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前提。
“范畴”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我国先人认知世界和划分世界的能力,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古籍《尚书·洪范篇》就提到“洪范九畴”。这种范畴观反映了我国先人对世界认知和概括的能力,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就是范畴建立也即是概念形成的过程。王寅曾定义范畴为:“人们划分范畴的过程和方式,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将其描写成为‘人们基于互动经验,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的属性进行适度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或理性活动’”[10]。
因此,对范畴化的考察无疑是对不同民族思维特点和认知习惯考察的重要标准,比如,英语中“spring”可以表示“泉水”、“春天”,但在汉语中这两个义项却属于不同的范畴。
可见,范畴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主体性地位和认知主导地位。范畴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认知的过程,正如张敏指出:“认知语言学家分析多义范畴的方法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如词义引申和实词虚化)的分析有重要价值”[9]。
而对一词多义义项范畴规律的揭示无疑有利于揭示认知主体对世界范畴化的特点。因为“范畴化的表现就是概念”[11]。
历来对范畴的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语义范畴理论,列举了十种范畴:“本质、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12]。而《同义词词林》则把词类分为:人、物、时间与空间、抽象事物、特征、动作、心理活动、活动、现象与状态、关联、助语、敬语等十二个范畴。1982年版的《罗杰词典》(Roget′s Thesaurus)把词义分为6大范畴;《朗文多功能分类词典》则把词类分为14大类;《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把词分为17个大类。
正如崔希亮所言:“事实上,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没有人能提供全部的范畴”[13]。基于此,詹卫东指出划分词义范畴的一个原则:“语义范畴的设置应该是目标驱动的,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即在明确的目标下,所确立的语义范畴如果做到够用就可以了”[14]。
本文按照赵倩的词义划分范畴,根据实用主义的原则,把词义划分为十一个范畴,而且也只列出引申义所属的大致语义范畴,不再进行其他分类[15]。这十一个范畴为:(A) 人体构件(如肾:人和动物的泌尿器官);(B) 人(如手: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C) 非人实体(如脚:支撑事物的脚);(D) 抽象事物(如首:要领);(E) 思想感情(如肺:比喻内心);(F) 行为活动(如目:看、注视);(G) 空间方位(如脚:物体的下端);(H) 时间(如鼻:创世、开端);(I) 性质(如背:冷僻);(J) 计量单位(如发:古代长度单位,尺的万分之一);(K) 虚义范畴(如耳:一般放于动词后表示“而已、罢了”)。
可见,范畴化具有重要的认知属性,能体现认知主体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
四、“鼻”的语义范畴分布规律
为了体现义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本文所选取的语料分别来自于《汉语大词典》(全22册,罗竹风主编),《英汉大词典》(第2版)陆谷孙主编。
从《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查出“鼻”的本义,或者说称为原型意义为:“人和动物呼吸兼嗅觉的器官。”《说文解字》对鼻的定义为:“引气自畀也。从自畀。凡鼻之屬皆从鼻”。汉语“鼻子”的义项如下,除去一个本义,其引申义共10项。
(1) 呼吸兼嗅觉的器官;(2) 用鼻子闻;(3) 器物隆起或突出部分,印纽;(4) 器物隆起或突出部分,鞋面前端向上弓起处;(5) 器物隆起或突出部分,古铜镜背面的把手;(6) 器物隆起或突出部分,花或瓜果的柄或蒂;(7) 壶嘴;勺的口部;(功能:倒水与呼气)(8) 器物上带孔的部分;(9) 穿兽鼻;(控制)(10) 创世,开端;(11) (方言称)奴隶。
(一)“鼻”的转义范畴分布
根据11个义项的语义特点,除去1个本义,共有10个引申义,可以把其归为4个范畴,其中7个范畴缺失。缺失的语义范畴是:(A)人体构件;(D) 抽象事物(如首:要领);(E) 思想感情(如肺:比喻内心);(G)空间方位;(J) 计量单位(如发:古代长度单位,尺的万分之一);(K) 虚义范畴(如耳:一般放于动词后表示“而已、罢了”);(I)性质。为了更直观的认识,列表如1。
由表1可以看出: 非人实体范畴的义项数目最多,达到6个义项,其次是行为动作有2个义项。其余义项数目均是1。缺失了7个语义范畴:分别是人体构件,思想感情,空间方位,计量单位,虚义范畴,性质范畴和抽象事物范畴。
(二)“鼻”出现转义范畴空缺的原因
首先,表示人体构件义项属于“鼻”的原型义,不属于转义范畴。
思想感情义项常常由内脏器官或者大脑引申出来,位于面部的鼻子很难引申出具有抽象含义的如“爱,恨”等思想感情的义项。
“鼻子”不能引申出具有空间方位的义项是由于鼻子处于面部的中心,既没有对称性可以引申出“边”或者“面”的意思,周围被嘴、眼、脸颊等包围也不能形成上下,左右的概念,因此很难引申出方位义项。
“鼻子”不能引申出计量单位是由于:其一,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拿鼻子去真正测量一件事物,不具有可操作性;其二,更关键的是每个人的鼻子大小是不一致的,因此测量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不能引申出“计量单位”义项。
不能引申出虚义范畴是由于,“鼻子”只能引申出名词和动词义项,没有表示虚义范畴的虚词。正如黄碧蓉指出:“虚义范畴人体词只能做语气词、连词、副词和代词”[16]。
鼻子作为人类呼吸兼嗅觉的器官,无所谓好坏之分,因此很难对鼻子定性,所以“鼻”不能引申出表示性质的范畴。
“鼻”不能引申出抽象事物的义项是由于鼻位于面部位置最居中,形貌最突显,给人的印象是最具体的,因此很难引申出表示抽象概念的义项。
五、“nose”的语义范畴分布规律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nose”的定义为:“鼻子(呼吸兼嗅觉器官)”。
根据《英汉大词典》(第2版,陆谷孙),归纳整理,“nose”的义项(含原型义)共有16项,引申意义共有15项,如下所示:
(1) 鼻子(呼吸兼嗅觉器官);(2)(动物的)鼻口部;(3) 嗅觉,觉察力;(4)(干草、茶、酒、烟等的)气味,香味;(5) (对与己无关的事情的)探问,探看,干预;(6) (口)暗探,告密者;(7) 鼻状物,前端突出部,突出部分(如喷嘴、弹头、船头等);(8) 嗅,闻,嗅出;(动词)(9) 探出,觉察;(动词)(10) 用鼻子碰(或擦、拱);(11) 用前端推动,拱;(12) 使……的前端朝着特定方向;(13)(小心翼翼地)驾驶,引领;(动词)(14)(比赛中)勉强胜出;(15)(口)告密,当暗探;(16)(马的)鼻子的长度。
(一) “nose”的转义范畴分布
“nose”一共有16个义项,除去一个原型义,共有15个引申义项,按照其义项特点,可以分别归入如下范畴。
由表2转义的15个义项可知:
转义义项一共涉及到5个范畴,共有6个语义范畴缺失,缺失的范畴为:(A) 人体构件(如肾:人和动物的泌尿器官);(E) 思想感情(如肺:比喻内心);(G)空间方位;(H) 时间;(I) 性质(如背:冷僻);(K) 虚义范畴(如耳:一般放于动词后表示“而已、罢了”)。
转义义项最多的是行为活动范畴,占据义项9项,占据转义义项总量的60%,其次是抽象事物和非人实体范畴,各有2个义项;表示“人”和“计量单位”范畴的转义量各只有1个。由此可见,“nose”的转义义项主要来自于其功能,换句话说,对“nose”的认知主要是针对其实用性。
(二)“nose”出现转义范畴空缺的原因
对某些范畴语义缺失原因解释。没有出现人体构件范畴这是因为“nose”的原型义;没有出现“思想感情”范畴,是因为“思想感情”常常是由“内脏器官”或者“大脑”引申而来,再加之“nose”具有强烈的个性,每个人的鼻子不一样,很难形成统一的主观感情,因此不能引申出思想感情义;没有出现“性质范畴”的义项是因为,“nose”的功能决定了其是“呼吸兼嗅觉”的器官,其功能是中性的,很难形成好坏之别,因此不能引申出性质的义项;不能形成虚义范畴是因为其只能转义为动词、名词两种词性,故不能转义为虚义范畴。因为正如黄碧蓉指出:“虚义范畴人体词只能做语气词、连词、副词和代词”[16]。
另外,由于英语中nose除了用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使用,这种动词用法属于转喻思维模式[17],因此可以归为一个范畴。
六、英语“nose”与汉语“鼻子”语义范畴分布对比
首先,与汉语“鼻子”相比,最高义项所属的范畴有很大的差异,汉语最高义项范畴属于“非人实体”,而且主要是根据形貌引申而来,体现出较强的感性意义和形象思维能力;而英语最高义项范畴属于“行为活动”范畴,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和功能主义。由此可见中西方思维和认知的差异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科学薄弱,不善于理性思考,不长于动手能力,而且汉语语言文字本身赋予了中国人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西方人长于理性思维,自然科学较为发达,实证能力较强,同时,英语语言文字本身赋予了英民族长于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英语语法条理清楚,各个成分的功能独特而明显,因此注重事物转义的功能范畴和动作范畴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英汉“nose”和“鼻”分别涉及五个和四个转义范畴,且共有三个范畴一致,而范畴化作为认知主体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说明英汉民族认知方式的相似性,正如沈家煊指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同,而且中外相同”[18]。
再次,英语转义范畴有“计量单位”范畴,这是由“马的鼻子长度”引申而来,而这个义项明显来自于西方的赛马活动,这在汉语“鼻”的义项中缺失,这说明,词义是文化的载体。
综上可知,一词多义的转义范畴说明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的共性大于个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说明词义的拓展不是任意的,对语言的研究不能是内省式的、封闭式的研究,对语言的研究必须把认知主体和客观世界考虑在内。
七、结束语
隐喻和转喻作为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也是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拓展的过程中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范畴化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手段,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正如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思维只不过是脱去了外衣的语言。”UNGERER,SCHMID也指出:“语言中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如何结合使用,取决于人们对于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7]。可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语言去研究认知主体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无疑是有助于研究认知主体的一个值得关注的视角。
[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FAUCONNIER, GILE,MARK TURNER. 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何雅文,许亮华.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模式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54.56.
[5]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J].外语学刊,1994(1):8.12.
[6]ULLMANN 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 Oxford: Blackwell, 1962: 159.
[7]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6.
[8]TAYL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9]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1]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2]周建设.亚里士多德的语义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20.27.
[13]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1.12.
[14]詹卫东.确立语义范畴的原则及语义范畴的相对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1(2):3.13.
[15]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16]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7]RADDEN G,KO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C]//Panther K,Radden 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Amsterdam:John Benjams,1999.
一、英汉词语的分类
1.英汉词语的对等。词语的对等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词语拥有同样的指称意义和涵内意义的词语。在漫长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对客观环境的认知有趋同的心理,就使得各民族、种族之间的文化有了共性,在英汉词语中也必然会出现完全对等的词语。例如,sun=太阳,water=水,lion=狮子,festival=节日。bee与汉语的“蜜蜂”对等,都有“忙碌、勤奋的”内涵意义。
2.半缺项词语。在语言学中半缺项词语是指那些有着相同指称意义而词语的内涵意义完全不同或指称意义不同而涵内意义相同的词语。半缺项词又分为三类,一是涵内意义相同而指称意义不同的词语。在英语中,当形容一个人“瘦”的时候,人们常说He is as thin as a shadow(他瘦的像影子),而汉语则是“他瘦的像猴子”(He is as hin as a monkey),在这里“shadow(影子)”与“猴子(monkey)”指称意义不同,但词语的涵内意义却是相同的。二是指称意义相同,涵内意义部分相同。在英汉语言中,一些词语指称意义相同,然而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涵义只是部分相同。例如:英语“rose”是汉语的“玫瑰”,在英汉文化中都是“爱情的象征”。可是在“under the rose”这一短语中却是“保密、沉默”的涵义。中国文化中“带刺的玫瑰”则通常是用来比喻美丽而又难以接近的女孩。三是指称意义相同而涵内意义不同的词语。
这是指词语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某一语言里一个普通的词语会有某种联想的特征,而在另一个语言里却没有。比如lotus是汉语“莲花”也称荷花,在中国文化里,莲花以其花色淡雅,亭亭玉立而倍受人们喜爱,同时莲花也是“清廉、高洁”的象征,中国的诗文中赞美荷花是“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而英美文化里lotus是指忘记自己的亲人、朋友,只顾在安乐乡里贪图安逸的人。
3.缺项词语。缺项词也称为词语鸿沟(lexical gap),是指在一种语言里的词语或术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契合的词语。造成语言之间“缺项词语”的主要原因:①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②生活习惯的不同;③不同;④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不同。例如表现中国道教文化的阴阳八卦思想的“八卦”、“太极”以及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的“惊蛰”、“雨水”、“三伏”、“三九”等词语,在英语词语中就没有对等的词语表达。
一些新词语由于具有中国特色,也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同义词。例如“大学的定向招生”、“费改税”、“豆腐渣工程”、“三角债”、“安居工程”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domescating translation)是指翻译时抓住原文的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择与原文词语涵义相同的词语进行翻译。归化翻译的实质是语言形式上或者语言形式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倾向于目的语的翻译方法。
1.意译法。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即当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时,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例如: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toda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译文]:布朗先生是个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看上去颇有病态。近来他总是闷闷不乐,我看见他时,他在沉思,我真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这是英语中颜色词语表达文化内涵的一个典型例子,如果翻译时按字面意义翻译,译文会让人不知所措。再比如dog一词,欧美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虽然中国人也认为“狗”很忠实,但是把人比做狗时,却是明显的贬义。所以,翻译带有dog一词的英语句子时,也应采用意译法。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A lucky dog(幸运儿)。
2.替代法。替代法是指在保留原文的交际意义的基础上,用译语中某种概念意义不同,但文化意义相近的词语来替代原文词语的方法,即用译入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取代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最明显的代表中国文化的“龙”一词,英语的对等词是“dragon”。在英语文化中“dragon”一词象征“邪恶、恶魔”,而汉语文化“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全世界凡有华人的社区,都有龙文化在传承,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神圣物象。所以翻译“亚洲四小龙”时,不能直译,而用tiger替代译成“the four Asian Tigers”更好。因为tiger在西方人眼里是“朝气蓬勃、坚忍不拔、努力奋斗、充满希望的人”。
三、异化翻译策略
1.直译法。直译法指用译语中“对应”的词译出源语。用译语中“对应”的词汇译出源语,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使译文更生动真实,保存源语喻意,更有利于英汉文化的交流,开阔译文读者的视野,丰富英汉两种语语言的词汇。如:hot dog=热狗,cowboy=牛仔,一国两制=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火上加油=pour oil on theflame 等。
[关键词] 反复自然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抗体;再次妊娠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056-03
反复自然流产(recurlmnt spontaneous abortions,RSA)发生于妊娠早期,是妇产科常见病,其发病原因除了涉及胚胎畸形、遗传学、内分泌学、病毒感染以及解剖学外,有30%~40%的RSA患者流产原因不明[1],在诸多病因中,又以免疫因素最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生殖医学尤其是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成功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进行分型之后[2],许多学者注意到HLA以及相关免疫应答与女性妊娠中发生的各种异常现象尤其是RSA有重要关系,文献报道[3],RSA患者的封闭抗体(blocking antibody,BA)阳性率极低,而应用患者配偶或健康第三者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促进患者成功分娩临床多有报道,成为目前围产医学界关注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对BA阴性的RSA患者应用其配偶患者或者健康第三者的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对BA进行检测,观察其变化对再次妊娠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11年5月,韶关市妇幼保健院对就诊的860例RSA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BA进行了测定,其中820例患者BA呈阴性,本研究以此820例B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37岁,平均(31.6±3.8)岁;流产次数最少3次,最多7次,平均4.2次;流产天数最短48 d,最长126 d,平均(69.5±4.2)d。所有患者染色体检测均正常,其配偶检查各项参数正常。排除下列标准:宫腔粘连;子宫先天畸形;甲状腺功能异常;合并生殖道感染以及抗核抗体与抗心磷脂抗体异常者。所有患者及其配偶以及健康第三者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治疗方法
1.2.1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对820例RA阴性患者采取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淋巴细胞应首选患者配偶,均排除梅毒螺旋体、艾滋病及肝炎病毒后方视为合格。如患者配偶有任一项不合格者,即视为不合格,并重新应用健康第三者的淋巴细胞进行治疗。健康第三者可由患者自愿选择,经血清检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检测均为阴性且无血缘关系的健康男性血源提供者。所有BA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
无菌抽取供者外周血30 mL,用适量肝素抗凝,无菌操作下分离淋巴细胞,将淋巴细胞制成浓度为(40~70)×106/mL的悬液,一次性注射器抽取3 mL淋巴细胞悬液,均在患者前臂分6~8个点皮下注射,30 min后观察注射局部有无反应,若注射局部出现红肿、水泡等不良反应,可采取冷敷、抗感染及抗过敏等对症治疗。每隔3周皮下注射1次,3次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隔2周复查BA。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避孕,若复查BA呈阳性应尽快在6个月内考虑受孕;若复查BA仍为阴性者可建议患者自愿选择与本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第三者男性提取淋巴细胞,第2次采取主动免疫治疗,仍为每3周1次,3次为1个疗程,隔2周后再复查。当确诊患者再次怀孕后,应当继续采取1个疗程的淋巴细胞免疫维持治疗,疗法同前,直到孕16~20周。指导患者妊娠后避免劳累,注意休息,妊娠早期不宜性生活,保持精神愉快,观察妊娠早期反应。
1.2.2 BA检测 820例RSA患者在采取免疫治疗前后均进行BA检测。抽取患者外周血2 mL,无菌操作下常规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妊娠成功判断标准
孕龄>5个月,B超检查胎儿无异常或分娩成活婴儿为妊娠成功。同时观察主动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动免疫治疗前后BA变化
860例RSA患者主动免疫治疗前仅有40例患者BA阳性,阳性率仅有4.65%(40/860);820例BA阴性RSA患者在接受主动免疫治疗1个疗程后,BA阳性率为75.24%(617/820),其余仍为阴性的203例患者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BA阳性率为86.59%(710/82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再次妊娠成功率
820例BA患者经免疫治疗后,803例获得再次妊娠,包括2例宫外孕,8例孕龄不足5个月其妊娠结局未清者,确认再次妊娠者749例,不足5个月流产44例,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4.13%(705/749),均为单胎,其中BA阳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5.23%(698/733),BA阴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43.75%(7/16),BA阳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 < 0.01)。见表1。
2.3 不良反应
参与主动免疫治疗的820例BA阴性患者无一例发生皮疹、过敏反应以及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无一例新生儿有出生畸形及血小板减少症。
3 讨论
妊娠的过程类似于半同种移植[4],母体妊娠的正常维持,一方面依靠母体自身的正常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还需要其他免疫调节作用的配合,如BA这种特异性抗体的封闭效应。BA既能通过与母体的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相结合[5],使其细胞毒性作用受到封闭,从而阻止其对胚胎父系抗原的杀伤,又能通过与胚胎细胞上的抗原相结合,从而发挥阻断母体淋巴细胞至胚胎细胞的通路,保护胚胎滋养细胞或胎儿遭受免疫排斥[6]。此外,母体还能产生抗BA的特异性抗体,在母胎发生免疫应答后,与其中有害的免疫细胞及有关因子发生阻断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妊娠的继续[7]。BA从妊娠早期开始产生,到3个月内浓度最高,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直至分娩时浓度又升高,BA浓度可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而相应递增。RSA患者体内缺乏BA,致使母体对胚胎的保护作用弱于对胚胎的免疫损伤作用,胚胎最终因得不到保护遭受排斥而发生流产[8]。
很多研究认为,RSA的发生与母体缺乏BA有关,患者流产次数越多,其体内就越有可能缺乏BA[9]。使用患者配偶或健康无血缘关系的第三者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多有报道[10],该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配偶或健康第三者淋巴细胞注射给患者后,刺激患者免疫耐受机制,诱导其体内产生BA,从而发挥阻断胚胎父系抗原被母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的作用,使胚胎受到保护并顺利发育,而且由于反复刺激患者的免疫耐受,其免疫记忆提高,有助于再次妊娠成功。
笔者对820例BA阴性的RSA患者实施3次为1个疗程的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后,1个疗程后BA阳性率为75.24%,2个疗程后BA阳性率为86.5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820例BA患者经免疫治疗后,803例获得再次妊娠,除去宫外孕、孕龄不足5个月妊娠结局未清及流产者外,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4.13%,与国外报道结果接近[11]。同时,研究发现,主动免疫治疗并未对母婴产生不良反应,本研究未出现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生长畸形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未发生母体传染病及皮疹等过敏反应,说明主动免疫治疗对母婴有较高的安全性。研究还表明,BA阳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5.23%,BA阴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43.75%,BA阳性者再次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阴性者(P < 0.01),表明经过主动免疫治疗后,母体BA增加,免疫耐受形成,有助于保护胎儿,因此显著提高了妊娠再次成功率。这个结果证实了RSA发病机制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观点,也进一步证实了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RSA患者的有效性。此外,经主动免疫治疗后BA仍阴性者也有43.75%再次妊娠成功的可能,表明主动免疫治疗诱发了患者的免疫机制,增强了患者的封闭效应[12],但是如继续妊娠,发生再次流产的几率仍然较高,表明免疫治疗前后BA的变化可预后再次妊娠的结局。因此笔者认为,对于RSA患者再次妊娠前进行BA检测,并对阴性者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对指导再次妊娠并提高再次妊娠成功率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RSA患者进行BA检测非常必要,对于BA阴性者,应及时采取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有助于提高BA阳性率,有效提高再次妊娠成功率,且该疗法母婴安全性高,方法简单易行,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再次妊娠及提高再次妊娠成功率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对于经免疫治疗后RA仍未阴性或虽为阳性妊娠仍然失败的病例,可能存在其他未知原因,需要笔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梁宝珠,谭忠伟,黎彩鹏,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356l-3562.
[2] 郭辉,王庆荣.反复流产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2):127-129.
[3] 张运丽,郭婧婧,金燕,等.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封闭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6):1917-1918.
[4] 陈辉,周敏,李秋颖,等.反复流产患者的主动免疫治疗及其免疫调节机制初探[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4):50-52.
[5] 陶淑贞.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140例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8,10(5):42-43.
[6] 罗晓红,张金华,李晓因,等.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10):1897-1898.
[7] 彭婀娜,姚若进.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主动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10):773-775.
[8] Pandey MK,Agrawal S. Induction of MLR―Bf and proteetion of fetal boss a current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trial of paternal lymphocyte immunization for women with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J]. Int lmmunophama-col,2004,4(2):289-298.
[9] 罗晓红,张金华,李晓因,等.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w10):1897-1898.
[10] 李东明,甘腾华,穆小坚,等.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封闭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J].广西医学,2009,31(1):46-48.
[11] Kling C,Steinmann J,Flesch B,et al. Transfusion-related risks of intradermal allogeneic lymphocyte immunotherapy:single cases in a large coh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m J Repred lmmunol,2006,56(2):15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