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1篇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近百年以来中医文化面临的深重危机,尤其是当今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严峻挑战,很多人对中医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不仅是振兴中医、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选择,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中医“仁和精诚”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中医不仅是“科学史上的奇迹”,也是文化史的奇迹

中医的基本理论、道德信念、行为规范、临床诊疗、养生实践,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我把中医的核心价值观念概括为“仁和精诚”四个字。

“仁”是中医人的最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医从业者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医生的责任在于传承阴阳之道,完善天地本性,在于治病救人。中医作为“生生之具”是帮助人类健康长寿的,是呵护人类生生不息的工具和技术。中医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能够参赞化育、效法天道、救治生命以实现“生生”仁德。

“和”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人崇尚和谐的价值追求。中医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形与神三个层面的和谐。中医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失“和”――违逆了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进而引发自身阴阳失和,于是治疗疾病就需调和致中。进而言之,中医提倡医患信和、同道谦和,强调医疗行为中各种关系的中和、和谐之美,“和”表达了中医药观念和方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

“精”是中医职业精神的最高概括,体现了中医人的职业要求。生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对医术的要求至高,必须做到至精。孙思邈《大医精诚》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要求从医者首先要有精湛的医术,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礼记》上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是没有研究透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诀》或《伤寒论》这三世之书,不能算称职的医生,不敢服用他开的药。后世医学教育、医疗实践中,对医生的职业素养要“精”的要求一以贯之,成为中医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

“诚”是中医行为的最高准则,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孙思邈《大医精诚》要求医者必须诚心救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亦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大医之体是“诚”的形象写照。

中医的发展方向关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命运。

中医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各家精髓,汉代医学汲取先秦儒道及其他各家的精髓,隋唐以后汲取儒释道的精髓。中医还不断汲取历代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中医不仅是“科学史上的奇迹”,也是文化史的奇迹。

要想发展中医,必须要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绝不能离开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发展,要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然而,近百年来中医却屡遭坎坷。伴随着传统文化近现代以来所遭遇的猛烈冲击,中医不但失去了在中国的主导地位,甚至几次面临着被取缔的命运。

科学主义的盛行,使“科学”与否成为“资格”标准。凡是不符合“科学”的东西,都要遭到批判、唾弃。中医药学自然躲不过这样的“资格”拷问。在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之下,带“中”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合法性。

从根本上说,中医的危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危机。在长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科学主义思想观念指导下,国人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优秀的中华文化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残,中医学也是如此。可以说中医的发展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那么中医应该如何发展?由于视角不同,立场有别,中医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形成了很多流派。

总的分为两大派:一派可称之为“现代派”,包括剥离派、改造派、重构派、科学现代化派、西体中用派等。该派认为,应该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医学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中医学是一个含有巫术、哲学、科学等多种成分的复杂体系,应将那些非科学成分一层层剥离和解构、丢弃,只保留科学的成分。

另外一派可称为“传统派”,包括补天派、重认派、中体西用派等。该派主张立足于中医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在不破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对中医学不足的地方给予修补。认为可以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但不能以现代科学为标准来衡量中医、改造中医,强调重新认识医学的目的,重新构建医学的价值系统。医学的目的并不是纯粹的治病,而是治人,要以人为本。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上世纪末提出一个“中医现代化悖论”――“中医能够在不改变自己非现代科学特色的前提下实现现代科学化吗?”在我看来,中医的发展只能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发展,而不能按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的模式发展。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搞清中医的历史文化,要重新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而培育适合发展的优良土壤,或提供中医发展所需的营养成分。

要想发展中医,必须要保持中医特色。所谓中医特色指的是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的本质特点,有人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看成是中医的特色,有人将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看成为中医的特色,还有人将藏象学说视为中医特色。我个人认为,中医特色就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象数思维”,即中医是从功能模型、关系虚体出发来构建人体生命系统的。当然,中医发展绝不能离开现代科学、现代医学,要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学是一个包含科学、人文等各种成分的极其复杂的混合体,中医的各种成分可以分为“形”、“气”、“神”三个层面,其中“气”和“神”是中医特色和传统文化精华之所在。如果舍去“气”和“神”而保留“形”,那样的中医连最初级的西医形态学、解剖学都不如。中医和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生命的,人不是一堆分子生物结构,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医学应尽快回归人生――整体生命的本体,要关注“气”和“神”层面。

其实老子已经告诉我们怎样对待外来文化,简言之四个字:“知白守黑”。在守住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一定要了解西方文化,要有包容的胸怀,并为我所用。振兴中医完全可以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道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应该并行不悖,如鸟之两翼,共同为当代中华文化、当代中医的发展提供动力。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弃短”的态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当发扬自己的优势“方面”,对自己的劣势“方面”则直接用现代医学来弥补。中医学在代谢性、免疫性、功能性疾病以及多组织、多系统、多靶点性疾病或特定病程的治疗方面,在调整亚健康状态、养生摄生、防老抗衰等方面有着优势,应当“有所为”,而对一些明显处于劣势的疾病则可以“有所不为”。中医的优势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为“平台”和发展目标。

在中国文化学界,一般只关注对儒、道、佛的研究,而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在中医学界,一般只关注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同样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

长期以来,对中医哲学、中医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国文化学界,一般只关注对儒、道、佛的研究,而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在中医学界,一般只关注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同样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

中医文化复兴不仅是振兴中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其意义重大。北师大几年前完成“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对全国大学生调查显示,在前10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中,汉语(汉字)、孔子位居第一、第二位,中医居第六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医药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方法与手段,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优秀的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同根同源,本为一体,正如树木生长一样,一棵树即使再茂盛,当它根基下的土壤营养不足时,也会慢慢衰败凋敝。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陌生,对原有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更缺乏必要的掌握。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2篇

对于本次涨价,民众、学界和政府似乎都有些进退失据,导致该用力的地方不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用力过急过猛。这样做不仅控制不住涨价狂潮,而且会适得其反,既破坏市场本身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也破坏市场对以往不合理定价机制的结构性调整。

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在方便面涨价问题上着墨过多,甚至以联合垄断的“价格卡特尔”来定义其行为。但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价格卡特尔是不可能最终形成的。从今年4月份起。重庆六百多家洗车行结成“涨价联盟”,将原先的十元涨到二十元。仅仅三个月过后,这场轰轰烈烈的价格同盟就悄然“瓦解”:先是二十元,然后变相打折,现在干脆降到十元。2005年10月和2006年10月,这样的“联手涨价”也曾发生过两次,但都以失败而告终。(8月1日《新京报》)

类似反应过敏的表现还有:一是近日中国快餐委员会称,中式快餐企业集体涨价涉嫌垄断。广东省从食品行业协会到饲料工业协会、蔬菜产业协会、鲜活冷冻商品进出口行业协会、奶业协会、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等纷纷在压力下向政府表决心,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组织企业协调价格,企业不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等。

在对充分竞争的市场价格过敏的同时,政界、学界似乎对垄断行业和基础性资源价格的上涨宽容许多。甚至可以以“节约能源”(如石油、电力)和“提高服务质量”(如民航业)为幌子赢得部分喝彩。

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甚至有柿子专捡软的捏――欺软怕硬以及对小问题小题大做以掩盖大问题的嫌疑。

在价格上涨面前。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方便面、猪肉及其他食品等在相对充分竞争领域内的价格上涨,政府应当做“甩手掌柜”,以“无为”为最高境界;对于电力、石油等牵涉到经济与民生全局的基础性、垄断性资源价格上涨,以及民航、航线等垄断或联合垄断性价格上涨,政府和法律应当积极有为,果断干预。他们要按市场定价。可以,先得自由开放市场和竞争,打破垄断。在垄断打破之前,要涨价也可以,先把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工资成本降下来,降到社会平均水平!根据测算,当前垄断企业的平均工资是非垄断企业的十四倍!这个时候垄断企业还想涨价,无异于趁火打劫。因此,对于垄断企业,价格应严格按照法律交给公众和代议机构,在公正严格的审计和听证程序下议定。

当然,即使是完全竞争性领域,物价的上涨也会伤及城乡低收八人群。这时候,政府的“有为”同样应该果断有力,政府的公共保障职能在此应当大显身手,包括调整城乡社会保障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等,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涨价而降低,比如北京再次调高了低保标准,上海提高了低收入家庭补贴等等。政府甚至要想办法让城乡低收入人群“因祸得福”,使社保水平的提高幅度高于通货膨胀幅度、每当通货膨胀到来,财富都有进一步向中高收入阶层集中的倾向,因此,社会保障为低收八人群“托底”的力度,是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还是缩小的分水岭。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3篇

勇者有所不畏,不畏迷蒙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第一只下树的猿猴是勇敢的,因为它克服了对地面未知的恐惧;第一只飞翔的始祖鸟是勇敢的,因为它消除了对蓝天遥远的恐惧。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实则是一部书写勇敢者不惧的精神史书。人类社会的产生延续,也应以勇敢不惧的精神为先决条件。

但勇敢并不意味着对一切无所畏惧。勇敢者更应拥有对正义的坚守,对至善的执念,对人类根本信仰的畏惧。历史上暴君亡国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自持君主专制的封建传统,目空一切,兴土木,厚赋敛,但却忘记了“君舟民水”的金玉良言,一朝荣华在,转眼亡国君。西方伟大的哲人尼采也曾说出“我是太阳”的豪言壮语,然而,这太阳却太过耀眼,以至于刺瞎了他的双眼。尼采的无所畏惧亦是造成个人悲剧的重要原因,可见,无畏主义终将使人走上自戕之路。真正的勇士,绝不是永没有畏惧的时刻,他们始终怀着对人间真善美的敬畏之心。

正如鲁迅所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之所以将真正的勇士如此定义,是因为勇敢不仅意味着对死亡与黑暗的无所畏惧,更意味着对个人价值的艰难创造和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这基于对天下苍生,对人间正义的畏惧。

神农氏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勇士。为了探寻医药的奥秘,他走过大江南北,尝遍百草,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心系万千黎民百姓的福祉,不畏行走的劳顿和死亡的恐惧,最终在我国医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曼德拉,这座屹立于彩虹之上的不朽丰碑,一生坚持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早年被南非政府逮捕入狱,身陷囹圄27载。但他没有畏惧牢房的阴冷黑暗,心中始终怀着对自由与光明的敬畏,最终终结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如香港音乐人在写给他的歌曲中唱道:“黑色皮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

君子有所畏,所畏真谛也;君子有所不畏,不畏惊险也。当今社会,有关中学生的负面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打架斗殴、顶撞老师、违法犯罪……更有甚者,因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中学时代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始终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则牢记于心,同时也要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不轻言放弃。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4篇

作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焦点访谈》工作了整整20年,被许多人称为“国民大姐”。她的退休,不少媒体人感叹为“一个时代的结束”。

“反舆论监督的力量也在成长”

1994年,《焦点访谈》筹备时,制片人孙玉胜给正在做《一丹话题》的敬打了个电话:“现在准备办一个新栏目,舆论监督性质的,在每天《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出,你考虑一下。” 1995年元旦,40岁的敬一丹加盟《焦点访谈》。

与之前做的其他节目不一样,《焦点访谈》离尖锐的问题更近了。在此之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一种力量叫做“监督”,而《焦点访谈》就是在扎实推进这种力量的成长。

《焦点访谈》在开播4年后的1998年到达了巅峰。是年,国务院总理到中央电视台调研,敬一丹主动邀请他题字。此前从未题字的朱总理竟然破例,挥毫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总理说,现在农村老百姓和干部打交道有句口头语:“你听不听?不听,我们《焦点访谈》见。”这说明《焦点访谈》在农民中间有影响,农民觉得有说话的地方,有人帮他们说话,而且说了话干部不听不行,有权威。

还有部长曾对敬一丹道,晚上都不敢出去吃饭,因为怕耽误看《焦点访谈》,因为总理常常发问:“你们看昨天的《焦点访谈》了吗?”以至于他有事没法收看时,会叮嘱秘书、家人代看。在收看节目后,常常打电话给相关部门督促解决问题,往往连夜出现转机。“作为记者,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看到我们的舆论监督能那么直接地推动社会,推动某项政策的出台,推动某个错误被纠正,特别有职业的成就感。”敬说。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功能在其后几年逐渐弱化。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内容占到全年节目的47%,到2002年下降到17%。最惨的一年里,《焦点访谈》只做了不到60期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内容历史最低、收视率历史最低,观众期望值历史最低。”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敬一丹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发言说,“表面上看,是舆论监督的力量在成长,许多电视台都有了类似节目。但深层次原因却是‘说情’,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反舆论监督的力量也在成长。”

敬一丹经常听人说不爱看《焦点访谈》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都挺难过的。人家不是对一个电视栏目的失望,而是对整个中国舆论监督的怀疑和失望。”在她看来,新闻人是应该有所不为,有所不畏。

“我会为自己欣慰,因为我是记者”

敬一丹庆幸人到中年时,进入了一个年轻的群体中。

同事大多比她小,叫她“大姐”。敬一丹比崔永元大8岁,比水均益大8岁,比白岩松大13岁。她说自己是被“裹挟”着前进的那个人,“他们总是给我一种推动,我想偷懒都不行。”

加盟《焦点访谈》后,第一次参加年会敬一丹就大感意外。舞台上,群众大模大样坐着,头儿殷勤地端茶倒水,领导的钱包被主持人拿出来,问也不问把钱撒向众人,平常严厉的制片人,也得经得住捉弄。

后来的年会,就成了一个盼头。“年会的时候总是把最聪明的人集中起来,组成一个策划的班子。”

2002年,新闻评论部内部年会《东方红时空》,荧屏前严肃的敬一丹、康平穿上了旧军装,作为晚会的主持人,敬一丹依然用她主持新闻节目的表情和语气来念出一句句搞笑台词,她说:“这样的夜晚,除了创造人类,我们还有什么追求?”在一片哄笑声中,她身边的男主持人激情昂扬地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春,从来都是叫出来的!”敬一丹接下来同样用昂扬的语气说:“春,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这台晚会定位于自娱自乐,完全由内部人员主创、演出,仅限于内部人员观看,因此,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更多的展示了央视主持人的搞怪才能。当人们惊讶于敬一丹在晚会上的幽默形象和平时主持节目的形象反差很大时,敬一丹依然很平静地表示:“在这里你能看到人们的关系,甚至是一种文化。你就会觉得他们为什么这么友爱、平等、有趣,有那么多的火花呢?在这里没有那种很森严的等级,可以调侃戏谑。”

曾经有杂志登出醒目的封面文章:“弱智的中国电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时间笑眯眯地把杂志的人请到年会现场。那人看后说:这些人不弱智!

后来,年会成为新闻评论部招贤纳士的金字招牌。柴静、阿丘等人,就是在参加过新闻评论部的年会后,才决定加入进来。

尽管拥有71万粉丝,自从2009年底开通微博后,敬一丹的发言却只有447次,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敬一丹坦言,很少发微博的原因是“无论我说什么,人们会把我当成‘焦点访谈’那个人,怎么说话才有分寸,这个分寸挺难找的”。她说到光环背后也有压力,“每次失眠时,我就上淘宝逛逛”。

2014年的11月8日,是敬一丹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记者节。

“换发记者证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还换吗?快退休了,将来也用不上了。但这个念头一闪就过去了,我还是想要。没有记者证,似乎在职业生涯里就失去了一个念想。将来,我会为自己欣慰,因为,我是记者。”

“让白岩松、水均益他们去对付互联网”

敬一丹在屏幕上的形象,十几年如一日。她说,像《焦点访谈》这样一个观众群以平民百姓居多的节目,有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远离时尚。她连剪过头发都不希望观众看出来。屏幕上的她,始终是淡雅的装扮、和风细雨般地讲述。

4月底,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座谈会上,敬一丹描述自己观众群的变化:“早年间见到观众,他们说,‘我昨天看了你们的节目’。后来慢慢变成,‘敬老师,我小时候经常看你的节目’。又过了几年,渐渐听到的是,‘敬老师,我妈妈特别喜欢你’。最近一两年,我走在大学里,一些年轻人找我合影,说‘我要拿回去给奶奶看看’。”师弟师妹们被敬一丹的生动描述惹得大笑,她却补充道:“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媒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敬一丹第一次与电视“握手”,“当时,电视是新生事物,广播电台的看电视台的人,就像国有大厂看乡镇企业。我也对电视有一种排斥,一点儿感觉也没有。”敬一丹说,我本是一个广播人,从看不起电视到加入电视,然后到电视的巅峰,在快要退休的时候,互联网崛起。接下来怎么面对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对手,让白岩松、水均益他们去对付吧。”

敬一丹与网络的第一次“遭遇”,是在《东方时空》7周年特别节目录制现场。“我记得有一个网友听说我不经常上网后说,‘我很失望,你们做新闻的应该是最前沿的人,如果不走近网络,会落伍的’。这么好的提醒,我当时怎么就没注意呢!”敬一丹说。

而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微博上的舆论发酵,则让敬一丹更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力量。“互联网是一匹狼,这匹狼不是远远地站在那里,等着人们喊‘狼来了’,而是已经侵入人们的生活,让大家再也离不开它。我在心里暗暗地祈祷,让它来得再慢一点吧,让我能对付到退休,不用面对那么大的压力。”

有所为有所不为范文第5篇

一、案例分析

S是广东的一个橱柜品牌,09年开始筹建,时间不长但也不短,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在已经是穷途末路,处于艰难的生存阶段。S走的是大多数橱柜企业走过的老路:开厂、做广告、参加广交会、招商、传统的渠道管理。产品几乎跟那些老牌企业没什么两样,甚至是模仿抄袭。没有任何知名度,在企业产品、市场定位、商业模式、渠道开发没有任何创新的情况下,S品牌的命运从开始运作的那一天,便已注定是什么结果了。N是笔者认识的广东中山一个橱柜品牌,该老总是做展示柜出身,看到橱柜行业旺盛,于是贸然就进入,在没有工厂、没有产品研发团队、没有渠道、甚至连自己的商业模式都不清晰的情况下,就开了一个一千多平方米的直营店。该老总以为只要开了店就能成功,并且计划在几个大城市开几个直营店,然后再走传统渠道招商。谁知,做橱柜并没有那么简单,开第一直营店该老总就遇到了很多麻烦,资金大量投入,没有经营人才,产品不够新颖,盈利模式遇到麻烦,等等。还有,我们在今年7月份广州建博会上看到了,众多新品牌,走的都是传统的招商渠道,产品跟其它老品牌没有任何区别,在产品创新、产品价格、渠道招商、品牌知名度等都比老品牌要差,这怎么能竞争过别人呢?那么,怎么能从围城中突破出去,打造自己的新蓝海呢?

二、发现机会、创造机会

1.橱柜行业市场巨大。未来5到10年一千亿的市场容量,一二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三四级,乃至五六级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空白市场,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涌进来。

2.橱柜行业还不成熟。比如行业生产标准、营销标准、服务标准等,未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

3.橱柜行业大企业少。除了欧派,其它的达到5个亿寥寥无几,不超过5家,大多数处于2个亿以下。巨大的市场空间,却没有形成像家电那么多的大企业。

4.橱柜行业还没洗牌。橱柜行业品牌杂乱,数目众多,大小不一,但是还没有到洗牌阶段,即存在很多机会,有机会才有市场,一旦洗牌形成了品牌布局再进入就更难了。

5.橱柜行业不是谁都能做。橱柜行业是一个定制行业,不像其它行业那样,它不是高技术,却是一个复杂的繁琐工程,没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做不好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离不开技术,更离不开经验。像有些家电巨头进入做橱柜,同样也未必能做好,而有些白手起家的行业老手,却能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产品概念创新,打动人心

橱柜行业的产品从材质上分无非就那么五六种,实木、烤漆、吸塑、UV、三聚氰胺、防火板,目前大多数企业产品差异化无非是从门板设计、产品组合搭配、色彩、工艺上做文章,这些创新还是从产品本身上创新,缺乏从产品概念上下功夫,能做到概念创新的不多。

1.智能厨房

L橱柜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且是获得最大成功的品牌。厨房是我们不愿意工作的地方,因为那里油烟重、工作起来枯燥乏味。L橱柜把音乐引进来,在厨房里可以边做饭边听音乐了,原来厨房里还是可以愉悦的地方,不再是那种枯燥的地方了。后来有些品牌又引进了视频,可以边看视频边做菜。智能厨房的产生,其实也是中国厨房空间的一个重大变革,重新改变了人们对厨房的认识:原来厨房还可以娱乐的!

2.科技厨房

尽管有很多企业早已经提出来了,但是真正把这一概念落实到产品中的只有尚朋堂。在建博会上,很多人排队就是为了观赏科技厨房到底是怎么样的,一套天价的橱柜,演绎的是高科技的内涵。原来厨房还可以自动化的!

3.生态厨房

这一概念听起来很环保,也有不少企业提出来,正符合了当今社会追求的低碳生活需求!但是真正把生态这一概念落实到产品中,进行有意义创新的品牌几乎没有,起码没有一家企业把这一概念从产品上做到让人一看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哇”的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弄一个柜子养养金鱼、或者板材如何环保就代表生态了,无论是不锈钢、还是竹子代替原板材,都是突出材料环保,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果从空间设置(节省空间)、使用便捷、让人在厨房里做饭是如何舒服的、用最少的材料也能做出漂亮实用的橱柜,再加上养金鱼、材料环保的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生态厨房!如何让在厨房的人生活得更舒适才是真正的生态!

4.健康厨房

K橱柜是这一概念的使用者,但是它只是健康厨房专家而已,除了概念,并没有发现它真正把这一概念玩到家。我们听说过健康食品、健康婴儿粉、健康饮用水,不用说,健康对于人太重要了! 那么健康产品的重用性不言而喻,健康体现的是这些产品的属性。所以,如果橱柜也能把健康这一概念像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食品一样加到厨房的概念里面,那么肯定能打动消费者!

5.舒适厨房

金牌橱柜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了,请瑜伽代言人,体现着雅气、舒适,金牌把这一概念领地已经高高得占领了。

6.男人厨房/女人厨房

P橱柜前几年一直宣传这个概念,跟行业老大欧派的女人厨房相呼应,欧派请的是蒋雯丽,p橱柜请的是陈宝国。但是可惜现在p橱柜改了概念了,其实之前一直都做得挺好的,很多终端消费者一听说“让男人爱上厨房”都觉得挺有意思。也许该企业觉得概念土,但是有特色有差异化的概念不会土,掉丢了可惜!你看人家欧派毕竟是老大,把一个好的概念做到极致! 除了男人/女人厨房,那么,我们还可以延伸:白领厨房、8090后厨房、老年人厨房、年轻人的厨房……这些概念都有发挥的空间,就看企业如何去做了。

7.自动化厨房/折叠式厨房

中国厨房都比较小,那么如何节省空间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了折叠式的床、家具、也有折叠式的自行车,这样的产品出现,无非也是为了节省存放空间。那么我们的厨房是否也从这一概念下手,研发出我们的独特产品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我们的柜子设置有轮子,可以自由组合,吊柜不用的时候能折叠起来等,既然连椅子、饭桌都能折叠,那么厨房一样也能!

8.自清洁厨房

厨房是油烟的重灾区、卫生的死角,那么如何解决这些让人烦恼的问题,让人不再认为厨房是卫生的死角、而是最干净最舒服的地方呢,值得我们好好思考。那么,这样的产品产生了:自行清洁的橱柜!当然,现在这样的产品还没有哪家企业推行出来,但是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

9.三维厨房

有三维空间、三维动漫、三维笔画、三维影像,那么厨房是否也可以在三维这一概念做设置呢?加以独特产品的配合,比如三维笔画的门板、三维的空间设计等。不单单是个性化产品的设计,还给人是一个无限想象、虚拟的享受世界!

……

还有很多这样创新的概念,只要琢磨,定能想出更经典的。

四、产品定位明确

我们发现中国大多数橱柜品牌都是“中高端”,你随便去问问一个企业品牌,他们几乎都是这样告诉你的。很少有说我们定位是中端的、低端的、高端的,定位很明确的。更搞笑的是有的品牌说“我们定位是中高端的,但是我们也有中低端的产品”,明显是产品定位不明确。我们看那些世界名牌LV、宝马、奔驰,他们肯定不会这么说,定位都很明确。所以,橱柜企业,首先要定位明确,你是中端就中端,高端就高端,低端就低端,然后再匹配相应的产品。不要什么端都要有,产品也是大杂烩。河南有个D橱柜品牌定位就很明确,我就是低端第一品牌,当别人为那些中高端第一品牌争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人家偷偷地开发了自己的新蓝海,做低端老大!我就是低端第一品牌,聪明地占领高地。我们很少发现其它企业这么做的,所以人家成功了。

五、橱柜行业“有所为,有所不为”

1.做概念产品品牌。把某一个概念产品做好、做到极致,就像格力变频空调,十年如一日,绝对会成为该领域的老大。现在是小众消费市场,客户买的是体验,产品概念明确,消费者才会认你账。

2.做定制产品品牌。这里的定制跟行业的那个定制不是一回事,而是根据小众化消费者量身定做,比如像如家卖场那样做产品。可以根据白领阶层、或者公务员消费群体、或者80后消费群体,量身研发不同的产品。甚至在服务上都要根据这些不同个体来制定,比如像现在的80后或者白领阶层,都比较繁忙,时间少,我们是否可以像肯德基、麦当劳或者宅急送那样特制一套符合他们的服务流程!

3.专做某一层次的品牌。比如只做高端、中端、低端的其中一个层次的产品,在这一层次里面做好了,你也许就是老大。橱柜是一个定制行业,也是一个低关注的行业,大多数消费者只有到了房子装修的时候才会去关注这个行业,所以你不可能要求把所有消费者都做到了,也不可能让所有消费者都知道你,只要让那些有需求的消费者知道你就可以了。比如富裕型的消费者,他们肯定是买高端品牌产品,比如实木橱柜,那么你就把这一块做好就行了。也不要什么产品都做,又做实木又做三聚氰胺。河南D橱柜品牌就很明确,我就是做低端,其它的我不做。中国橱柜市场这么大,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我们只要抢到其中一块蛋糕就行了。

4.把某一类产品做好。

橱柜行业一个弊病就是模仿太严重,很多企业都没有研发能力,这里抄那里仿,所以几乎看不出这个行业每个品牌之间的产品还有什么差异化。如果有的话就是产品的工艺上不同,那么对于那些自行研发的品牌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小品牌没有自己的特色,到处抄袭,最终导致的是市场的无序和混乱,也导致自己被淘汰。有些企业每个产品都大力投入去研发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又不能很好地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一类产品上,比如烤漆产品好的、实木产品好的、吸塑产品好的,集中主要力量做好其中一种,其它为辅!把企业卖点无限放大。只有更特色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相关期刊更多

冶金丛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神州学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