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作文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作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作文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问题;策略

目前,中学语文考试作文为50分,占总分数的40%,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语文成绩的高低,写作能力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在农村,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作文教学也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这要求教师在传授诸多的写作知识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村作文教学发展。各种基础教育设施、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农村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写作认知、写作训练、素材积累、能力提升上都与城市有极大的差距。

1.“应试教育”在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根深蒂固

考试是农村学生解决自我身份,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分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使得农村中学作文的教学更倾向于应试,学生的写作培训也以中考、高考这样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作为导向。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平常的写作训练中逐渐地将整个写作进行了功利化的利用。作文的命题和选材随着考试的风向而变动。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作文高分,很多的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作文考试技巧,向学生教授“俗招”:如何套题,如何改头换面,如何移花接木等应试技巧。

2.教师观念陈旧落后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观念是其行动的灵魂。因此,教师的写作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这种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直接的指导和统率作用。农村学校环境艰苦,信息相对闭塞,许多教师的教育观念十分保守,思想上还未接受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中更加强调每一位学生个人的主体性特征,要求要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作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训练的统一,应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是,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采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整个过程中都无法体现学生个体的主体性,没有能照顾到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是真正的抒感,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就会形成假大空的局面。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除了没能最大成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之外,其也会造成农村中学作文评价的种种弊端,如评价过于片面、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等不足。这些不足将严重影响到农村中学的作文评价,导致农村初中的作文评价也与之相应地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与弊端,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3.作文教学脱离实际

我们常说作文应该源自于日常生活,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或是锦绣绮丽的自然风光,或是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或是别有韵味的农村生活,或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这些都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农村学生所拥有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写作素材。但是,每每到写作的实践中,学生就犯愁,觉得没有很好的写作素材,觉得太过习以为常,觉得不如写作教辅上的作文更为真实而动人。这说明了目前我国农村中学生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技巧,过于注重书本中的应试知识,使得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严重脱离了社会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学生要写出自我,作出真情

农村的中学生要积极走进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展现出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生活中的群山、庄稼、田野、河流、飞禽走兽、游鱼跃虾等等都将成为每一位农村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皆可成为教师教学之题材,学生写作之素材。教学改革上要避免考试至上的应试方针,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对自然的认识是出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这是农村中学生所特有的优势。只要学生愿意观察,有时间、有计划观察,总能会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取丰厚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同时,要将生活中有意义的场面进行日常化记录。如“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日常生活化的写作相关培训,一方面学生可以将自身所经历的场景真实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表达虚假情谊的弊端,同时又可以为自身的写作积累丰厚真实的素材。

2.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最基本的借鉴,通过对课本以及其他图书的阅读可以让学生间接地认识到自身生活局限之外的知识,通过阅读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所体现的思想,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情趣,这将为提高学生自身写作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教科书等课内阅读的基础性作用,要认识到教科书中所选取的文章是经过千锤百炼、文质兼美的,所以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来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努力地坐到阅读与赏析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同时,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宽自我的阅读面,加强自身的课外阅读能力,通过对适合自身阅读的书籍来不断拓宽知识面,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中汲取营养,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普通文学读物延伸到各种科普读物,都应不断涉猎。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学生应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学生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社会阅读能力,要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学生在阅读书本上的知识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从社会生活中阅读汲取写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多留意身边所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要在阅读社会中提升自我评价、鉴赏美善丑恶、品尝人生世态,将书本所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开阔自身眼界。学生须不断地阅读书本知识、阅读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来学会分析、提升文学素养,最终达到自我写作能力的提升。

3.教师要转变态度,提升能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转变自我写作教学的观念,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中学作文教学在转变学生的写作观念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学作文教学必须跟紧时代变革的步伐,要与教育发展,人的发展共同发展。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所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语文教师在农村中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自我写作教学的观念,正确把握写作教学的目标。教师需要从全局出发,认真把握好写作的总体要求,分析好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牢牢抓住“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写作教学的客观规律,将写作教学建成相对独立且又密切联系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训练体系。同时,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程中,既要分析总的目标,也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阶段单元安排制定阶段性小目标,争取做到目标明确,课堂安排得当,有重点、有联系地推动学生作文能力循序渐进式上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针对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带动学生解决好每一阶段的小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乐于学习,精于学习。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灵活施教,努力将写作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安排,同时也需要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适当灵活地安排农村中学生所能写、所愿意写的内容。第三,教师在作文评价过程中,要通过正确的评价,去不断挖掘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适合当下农村中学生写作评价模式,不断探索以老师评价为主导,转变为老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家长阅示相结合的模式来不断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作文的批改要从多方面着手,同时还需要做到“批”和“改”、“讲”和“评”的有机结合,注意批的方式,多做一些富有启发、鼓励、针对性的爱心批语。注重学生修改,特别重视学生文章中的增、删、调、换等基础错误。教师在进行作文讲评时,要尽量做到以点带面,找出共性问题,为学生拨开疑云。“讲”就是要对作文题目、素材、内容认真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注意对作文题目理解、素材的提取等,“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让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以便更快地提升自我写作的能力。第四,教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对农村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技巧等内容的训练。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教会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拟定一个抢眼的题目,题目作为文章的眼睛,醒目的标题往往是文章能够吸引人注目的重要的亮点,因此,教师在写作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会灵活引用歌名、剧名、诗句、成语等作为题目,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的作文中更加醒目,更加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或者巧用修辞手法,让文章题目更具文辞和感染力等等。其次要重视自己作文的开头与结尾,俗话说“龙头凤尾猪肚子”,这句话虽有偏颇之处,但也表达出作文在开头语结尾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写作开头一定要做到“新”,开头要有足以吸引读者注意的新的感觉;要指导学生写作结尾尽量做到耐人寻味,让读者读后有回味无穷的感觉。第三、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和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学会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巧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避免出现农村化语言、过度的生活化语言,这些缺点会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变得索然无味,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日常的作文习作过程中要注意作文自身内容的充实、语句的通顺、词汇及文辞的书面化等,为文章增添光彩。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以此为指导,不断提升农村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农村中学写作教学问题目前仍然比较严峻,这些问题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马上得以解决的,但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每一名学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教师要从每一位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出发,提升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聪.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3]苗春延.农村中学作文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4]李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中学作文教学范文第2篇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作文教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的进行作文创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喜欢上写作。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他们通过阅读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同时,阅读过程中,学习语文课文和优秀作文中对事物的描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从模仿范文入手,使他们逐渐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如何命题,采用什么文体进行描写。通过探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获得有效提高。例如,在让学生写有关春天的作文,教师可以让他们朗读几篇范文,学习范文中的写作手法。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进行描写,让学生把对春天的情感融入到作文中,写出充满情感的优秀作文。在学生对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就要强烈的创作欲望,渴望通过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从他们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让他们写出优秀的作文。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积极的进行创作,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断获得提高,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增加他们的素材积累

中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还要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通过细心观察,学生会掌握生活中事物的微小变化,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中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学习中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在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初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操场上的小树,让他们了解树叶的形状、颜色等,为进一步观察提供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让学生每天都记录下来小树的变化。在实际观察中,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用心观察,就能不断获得新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在让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他们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给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让学生在记录日常见闻的同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不断的写作练习中,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能够用自己独特视角和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事件,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进行写作的重要前提。通过阅读,能够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优秀文章的结构布局和写作方法,为学生进行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阅读,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学习其中对人物、景物、事件的描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课外,引导他们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遇到的优美句子和词语记录下来,并每天进行记忆,丰富他们的词汇量,使学生在进行写作时能够用优美的句子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大,学生掌握的好词好句也越来越多,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积累和内化吸收,学生的语言功底也在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在写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积累,提高他们的作文创作能力,实现高效的作文教学。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他们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需要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文命题进行分析,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根据教师给出的作文题目来大胆创作。在学生不断尝试和创新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找到作文创作的切入点,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写出好的作文来。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充分发挥发散思维,通过对作文命题的分析,对作文结构进行布局,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写,使作文更具有感染力。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练笔素材

开展活动是激发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的有效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通过更多的写作素材。习作指导中,为了把源头活水引进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例如,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故事会”“辩论会”等,学生对亲自实践往往是津津乐道,在对实践活动进行描写时,他们会把自己的情感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作文生动富有趣味。如我在指导《记一次活动》习作时,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各记者站,自主确定采访题目和内容,创设和摹拟了一次紧张、热烈、生动的“采访”生活情境。学生兴趣浓厚,带着激情,带着问题,带着信心,亲身经历“采访”过程,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主动询问、倾听、交流、观察、思考、记录,获取了丰富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评说,让学生自说、互说,交流收获,畅谈感受。习作中,学生写出了生动的活动场面和过程,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

中学作文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围绕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中学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在作文这一阵地吃了败仗,这会直接导致一次语文考试的失败。因此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到一条新的方法,已成了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1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

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贫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而且上作文课时,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没趣,作文写起来头疼。一布置作文,就有学生在底下说:“又要写作文”。而老师一批起作文都喊累,批了学生是不看、不批学校又要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批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敷衍了事。而以上现象绝非个别,而是一种普通现象。它无情地昭示了目前农村中学作文令人堪忧的现状: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状况呢?

1.1周围环境的影响

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阅读量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现象。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不得不编造一些“感人”的故事,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甚至孤儿。由于缺乏亲身体会,使人一看就知道道有假,更谈不上打动人了。

1.2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学生作文“力不从心”

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却是从来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成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文化生活相对简单的农村里,学生从生活中能吸取到的语文方面的营养相对较为贫乏,便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此,农村学生对作文兴趣的产生更多是靠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何给他们的语文补充营养?

2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2.1注重素材积累的过程

(1)善问。著名学者启凡指出:发问是思想的进步,是研究的动机……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不难看出,善于设疑悬问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让学生怎么问呢?要留心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在微妙的变化中问,在细小的发展中问,大雁南飞、春乱花开、山顶的雪斑……等等,哪怕是一颗针掉在地上,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能发问,“它为什么总是往地下掉?”诸如此番,问多了,他们的思维就会逐渐敏捷起来,作文也会流畅得多。

( 2)善思。思即思考,就是在问的基础上去思索,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问。有时,或请教老师,或求助同学共同探索。思是建立在问的基础上的,是在设疑悬问后的新的思索。周而复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提高,在叙事中,分析其原因有了方法,在议论中,阐明道理有了事例和道理,在说明中能抓住对象说明其原因。作文水平有了条理,有了逻辑。

(3)善记。事物的印象常常存在于我们头脑的瞬息之间,稍有不慎就会忘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养成“随手记录的日记习惯,把瞬息的变化和稍纵即逝的想法及时的把它记录下来。如果不能这样,他们有好多好的思考和想法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作用失去了价值。当代哲学家胡绳曾经说过: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我想这与“善记”是有相似之处的,有着指导意义。

2.2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如观察农村景色: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听树上鸟儿的鸣叫,看鸟儿身上漂亮的羽毛,欣赏树下无名的野花,观赏草丛里昆虫的世界;看水里游动的鱼儿,赏水里招摇的水草,观两岸摇曳的垂柳;自己动手采摘碧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火红的辣椒。这一切无不给农村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观察自然,领略自然,感悟自然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又能得到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再如体验农村生活:农村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如插秧、割稻子、放牛、割草、烧饭、洗衣服等,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具体的过程,形成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很真实,也很具体。

总之,只要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利用农村中学特有的优势和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走出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迎来农村作文教学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学作文教学范文第4篇

一、教学方法落后,训练形式单一

多少年来,农村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作文题目老套的为数也不少。教师关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越练越厌恶写作文。可见,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只有在了解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从而推动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的进程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进程。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写作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写作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写作的直接动力。学生写作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地加以培养、诱导、激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给予鼓励,进行激发,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甜蜜微笑,一句温馨话语,一段舒心评语,让学生每次作文都乐意去写,写作水平也自然会逐渐提高。二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诱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不同的写作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例文中的静止画面,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二)增加作文训练量,改变作文教学观念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作文课,保证作文课的时间再不能被无偿占用,每周两节作文课,按照前周作文课用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写作,下一周的作文课就是评改欣赏作文,这样基本上可以保证大作文七八次,同时也有时间来指导小作文。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多练笔,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文教育观。

(三)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鼓励学生坚持每天观看新闻节目,收听广播,看报纸、杂志开阔视野,及时积累好的写作素材。除了上好语文基础课和阅读课外,还要上好语文的“姊妹篇”——常识性学科,培养学生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学校办借书证或到县城图书管、图书屋办一阅览证,经常性地阅览新书籍,解决农村学生课外读物较少的现状。利用多媒体网络丰富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指导《家乡的巨变》《桥的变迁》等写作时,光靠日常的积累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作相应的课件展示景物的方方面面,观察细了,素材多了,学生的思路便开扩了,语言自然就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训练一是要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学有所得,练有所进,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二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便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范文第5篇

――笔者新近提出的写作教学方面的一个全新命题。

一、命题提出的背景

最近,一个市级作文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曾这样告诫我们――

“现在,在我们的中学写作教学领域,是已经到了沉疴宿疾、积重难返的境地;是已经到了非下猛药不可的境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要立即行动起来,向这沉疴宿疾开战!……”

我们应该理解并支持这位专家!因为,他表述的内容是真实和中肯的!那么,当前的中学写作教学,究竟存在着哪些“沉疴宿疾”呢?

首先,是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的陈旧、落后,并使得相应的作文教学一直缺乏应有的趣味性、高效能性。同时,不少同学的写作思维仍处在封闭、僵化的状态,缺乏应有的灵性!

其次,是有些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具体行为仍有较大的随意性、敷衍性,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同时,各阶段的指导,也都呈现了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和客观实效性的特点。而同学们的作品也多缺失了一种生活化的写作习惯;缺失了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情感;缺失了应有的文学意蕴和个性化的色彩……

再次,是有些语文老师,只重视“阅读教学”的研究,漠视作文教学的现状,不思改革与创新。

这样,“少教多学,寓教于学”,几乎变成了“只‘学’不教!”

――究其实,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甚或是对作文教学不负责任的一种有意放纵!

这样看来,以上命题的提出实施,就显得极为有必要了!

二、准确理解“少教多学、寓教于学”内涵

笔者认为,该命题的内涵应该是――

在语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过多讲解与同学们的写作能力相差甚远的大量空洞无物的写作理论和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而是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教导学生把写作功夫用于动笔写作前的“自我准备”阶段。即用于――适当、适宜、有用的浅层写作理论的自我学习,足量的阅读综合层面的写作积累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体会真情、培育创作冲动的阶段。

以上所述的“准备阶段”,是为构建佳文而不可或缺的“写作因子”;是须靠同学们的“多学”才行的。

三、如何做到“少教多学、寓教于学”

1.努力改变师生们的教与学的思维

当前,由于部分语文老师和学生多急功近利于应试作文的所谓高分数。从而导致了作文结构的僵硬化、雷同化现象,题材、内容的假大空现象,语言的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不惜害义的现象……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实际隐藏着的却是――

师生们作文教与学的观念的陈旧、落后乃至于错误,写作思维的僵化、呆板!

所以说,要想改变和杜绝以上现象。首先要努力改变师生们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而欲达此目标,就不能只靠行政命令。就必须要进行新的课题研究,实施新的教学原则。

2.创新写作教学的教与学的具体方法

以往乃至现在的一些主流写作教学方法,注重的往往是老师的所谓“手把手”的教。老师讲得很多、很细、很深奥,俨然是一个大作家、大理论家。可是,这样就有用吗?

要知,“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这里的“写的成功”,这里的“好作文”也大都不是大作家“天才式”的“妙手偶得”,而是学生们在拥有生活化的写作习惯的基础上的一个“写作的必然”!因为,写作毕竟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外在力量无论是谁,他根本就无法直接帮助每个写作个体,都能很好地完成像写作这样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心理活动。”

但我们也不能就因此而全盘否定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的作用!而实际上,老师们是完全可以给予学生以恰当的引导、指导,帮助学生唤醒和构建内心所应有的“写作愿景”和“写作图式”的!

3.克服作文教学中的“教与学”的矫枉过正和有意放纵

在处理作文教学之“教”与“学”的关系上,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不能借口“少教多学和寓教于学”,而一点也不管学生,去做“羊倌”,去放纵自己的不思进取!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将是一种职业道德的缺失!

今天我们提倡的“少教”,不是不教;而是适量的教、精教和有选择的教,即――教的内容必须是适宜的、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