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枫桥夜泊的诗意

枫桥夜泊的诗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1篇

不由想起了《枫桥夜泊》的经典课例,也就是王崧舟执教的《枫桥夜泊》。“千年的钟声,千年的文化”,王老师以《枫桥夜泊》这一诗为基点,拓展了从古至今的一首首经典的诗、歌,开掘了一条钟声文化的千年长河,浸润熏染着学生,令人称道。而在对这首诗的诗意理解上,却还是趋于同化,“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伴着愁思辗转难以入眠的羁旅客子。此时,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悠悠地传送到了客船,使这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更悠长绵远。”诗意的语言描绘得更美更动人,文与诗相互辉映让人心生景仰。可,这样的理解显然还是在统一化的窠臼中。

对于《枫桥夜泊》理解中的几点,历来被称为“千古之谜”。正是因为这些“千古之谜”,《枫桥夜泊》诗意理解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争论不止,别解、新解层出。而也正是因为千百年来的这些争论、别解和新解,又反哺式地加深了大家对《枫桥夜泊》的认识与共鸣,使之流传益广且深入人心,就像《红楼梦》的残篇之谜、维纳斯的断臂之谜一样。

学习《枫桥夜泊》,如果也像学习其他大多数古诗一样,在同一化的诗意理解的基础上,只在诗境营造、朗读积累上打转,是否就忽略了这首诗独特的学习功能。能否也让学生在这些“千古之谜”的别解、新解中拓宽他们的求异思维空间,获得独特想象的深切体验呢?

这次,我也教了这首《枫桥夜泊》。要学生们说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并不难,毕竟,现在的参考资料太多,也并不再限于教师独独拥有。根据参考他们很快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当然,毫无疑问的是那个雷同的一致性理解。

在肯定的基础上,这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下列资料:

1.张继的这首诗原题是《夜泊松江》,到北宋时,才被人改为《枫桥夜泊》。因为松江在苏州城东,寒山寺在苏州城西,两处相隔有点远,平时在松江畔是听不到寒山寺的钟声的。而枫桥,就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在此处听钟声非常清晰。所以到北宋时,有人将诗题改为《枫桥夜泊》。如果遵照原题,你会怎样理解这首诗?

2.“月落乌啼”到底是指凌晨还是指半夜?按乌鸦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除非是受到光线的刺激或惊扰才会夜间啼叫。在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的《踏歌词》中也有“月落乌啼”——“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在这里,“月落乌啼”不是指半夜,而是指凌晨时分。如按凌晨来讲,《枫桥夜泊》这首诗你又会怎样理解?

3.寒山寺夜半会打钟吗?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早就对此提出:“三更不是打钟时。”虽然后来有人提出,史料记载,古时,姑苏城中一些寺庙,有时会在深夜打“无常钟”“分夜钟”。但这是一些不属于禅宗的寺、刹,因为不受《百丈清规》的约束,深夜偶尔会打钟。而寒山寺是禅院,恪守着《百丈清规》,深夜不敲钟不击磬,“五更钟鸣”,正所谓“晨钟暮鼓”。如果按这样的思路来理解,这首诗该怎样解释?

4.枫桥,旧称封桥,是一座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跨于运河支流之上。这里是水陆交通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里这里航道就要封锁,因此名为“封桥”,后来因为张继的诗改名为“枫桥”。松江,在苏州城外,吴江以东。当年的古松江非常宽阔。宋人郏乔称:“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

枫桥和松江这两处,你觉得哪里更适合这首诗的意境,是《枫桥夜泊》更好些,还是原题《夜泊松江》更适合?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以上资料选择其中的一点来思考,小组讨论后再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并要对自己这样的理解作一下简要说明。而后全班交流分享。

当你给学生搭建了一定的思维平台,提供了一定的想象引导后,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就会迸发出异常的精彩。

请看学生独特的别解:

对资料1的别解:月亮渐渐西沉,乌鸦声声啼叫。淼淼的松江河面,浸染重重秋霜之气。江边的枫树与江中的点点渔火相映对,勾起了我满腹愁肠,难以入眠。这时,夜半钟响,分外清扬,悠悠地传到客船。这也许是我熟悉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吧,一声一声,声声催人愁。(说明:将钟声说成是寒山寺的钟声,只是作者的猜想。)

对资料2的别解:月亮西沉了,乌鸦也在声声啼叫,天快亮了吧。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在漫天秋霜中点点相映。一夜难眠的我倚船独望,愁绪满怀。姑苏城外寒山寺敲起的夜半钟声,一直传到我的客船,到此时还在我的心头悠悠回荡。(说明:这是倒序写法,先写凌晨的景色,再写回想起的夜半钟声。)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2篇

千百年来,只要是识几个字的中国人,没人不知道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本只是苏州城外一座普通的小寺,自从《枫桥夜泊》问世后,此寺也跟着名扬天下,成为千古闻名的游览胜地。在寒山寺的碑廊里,有块石碑就镌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也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今天或许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事实上,当时的张继,是去京城赶考的。到了放榜的那一天,他很早就去了张榜的地方。等到榜出来了,他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万念俱灰的张继,对于功名不再抱丝毫的渴望,他租借了一条小船,泛舟而下,一路愁肠到了苏州城外的枫桥附近。这时,正是秋天,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落第回乡怀着万千旅愁的游子。夜半时分,那寺院里传来的几声钟鸣,使他瞬间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执笔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千古绝唱,表达了诗人在最孤寂时感受到的最愁苦的情怀。

正是这绝妙的一个瞬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张继。1200年前,那张榜单上所有的名字如今都早已为历史的尘埃所淹没,但落榜而万念俱灰的张继,却因为那个绝望的瞬间而千古流芳。

同样的,还有一个伟大的瞬间也出现在唐朝。

想必大家都知道“推敲”的典故来源于苦吟诗人——贾岛。早年,贾岛因为家境贫寒,出家为僧,自号“碣石山人”。不久还俗参加科举,但屡举不第。后来,做了个小官也很不如意,没什么建树。但是,作为诗人的贾岛,却在不经意间同样因为一个伟大的瞬间而像张继一样名垂青史。

科举不顺沉迷于诗中的贾岛,有一次,骑着驴正琢磨着一首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于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他总觉得“推”不太合适,不如用“敲”好。嘴里念叨着,不知不觉骑着驴闯了官道,进了正从那经过的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随从的手下把贾岛抓到韩愈面前问罪。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于是把自己做的诗念给韩愈听,并呆头呆脑地告知韩愈自己正为“推”“敲”二字拿不定主意,愁着呢。这下,同样热衷诗词的大文豪韩愈听了,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那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比较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不但没受处罚,而且还因此得到韩愈的赏识和举荐。

这样一个歪打正着的“瞬间”,不仅改变了贾岛的人生之路,更使得青年诗人贾岛因此而留名史册。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3篇

2004年11月,一次偶然的机缘,我有幸在苏州呆了整整4天。4天时间,呆在一个城市,按理,可以将这个城市的山山水水、人文景致,访个遍走个尽。可惜4天时间差不多就在两个地方呆着,一是宾馆,二是学校。我是带着“使命”去的。学校老师到苏州赛课,我陪同服务。当天下午一到,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赛课的准备之中。第二天观摩其他老师赛课,收集赛课信息。第三天下午赛课,与其他选手交流。第四天颁奖、闭幕结束已经接近中午12点。从学校到苏州之前就已经将往返机票定好,留给我们的时间就只有一个下午。

想去的地方很多。周庄、寒山寺、拙政园都是不错的选择。周庄太远,半天时间无异是对周庄的亵渎;体验张继“夜半钟声听客船”的美妙意境须在晚上,时间不允;看看苏州园林倒是最好的选择。

对苏州的向往,最早源于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甲天下”,到了苏州不看园林,等于没到苏州。吃罢午饭,我们就直奔拙政园,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主要就是以拙政园为模本写成的,看苏州园林,拙政园是首选。

拙政园,一个私家园林,实在太大了,太奢华了,太个性了。最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个园林建筑构思的精妙。在东园和西园之间,时时会见到中间镶嵌有雕花镂窗的长廊或回廊,将两园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走在两园里,若想将整个园子纳入视野之中一网打尽而不得,但一个个镂窗却又有意无意地将园子里的美妙景致时不时送入你的眼中,真有点欲看不得,不看不能的诱人韵味。在园子的中轴线上,园外几里地建有一座塔,在园中游着游着,不经意抬头一看,哇!园中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一座塔来,令人惊喜不已。这样的借景手法在拙政园中时时可以鉴赏到。为了让园子一年四季季季有生气,天天有花香,西园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修建了春夏秋冬四个小园,春看牡丹,夏赏绿荷,秋采金菊,冬闻梅香,是别有一番风味。“见山楼”更妙,它建造在假山旁,水中央,虽说是楼,却偏偏楼上楼下不相通。从下面平地进去,像上了船;从上面山路进去,像登了山。推开窗户,四面眺望,远山近水尽在眼底,心胸格外开阔。

两个小时倍觉短暂,带着一种深深的震撼离开拙政园,带着与苏州这座旅游城市真正只有两个小时的亲密接触的遗憾结束了第一次苏州之行。

再见苏州,是在2008年的7月。

跟随“江南夏令营”“跟着课本游江南”,7月13日上午乘车感受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奇伟壮观,傍晚抵达苏州。14日,计划游览“枫桥夜泊景区”和“狮子林”,正和我意。

怀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亲切和诗意,14日上午9点,我们来到了枫桥景区。

对我而言,枫桥景区的一切喧嚣、铺张和虚张声势,枫桥、江村桥、寒山寺的钟声,都成了张继的背景。我只想亲临当年张继“月落乌啼”时失眠的那条河,那只船,那束渔火,去体味他的落魄、失意、孤独、无奈,去感觉他是如何吟出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的。

脚下少有流连,跨过短短的听钟桥,一个平台旁看似码头却不是码头的水边,随意躺着一叶扁舟,那水似清似浊,不甚宽阔。如果不是平台上斜躺着的那幅雕塑明明白白用文字标着“张继”二字,我根本不敢相信这个地方就是《枫桥夜泊》的出生之地;我完全不能接受,这就是我心中翘望的枫桥?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4篇

两种观点一直各据其理、各执一端,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窃以为,古诗以其典雅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博大的思想,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弥散着迷人的芳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更大的意义在于了解、传承、弘扬这一文化瑰宝,并从中感受其独特的语言美和韵律美。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提倡“不求甚解”,其实是将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享受古诗带来的精神和审美愉悦。

然而,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分支,古诗教学自然也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与体味之外,“亲近语言、品味语言、咀嚼语言” 同样是古诗教学的应有之义。加之古诗语言凝练传神,其中蕴含着的文化意象和作者的情意表达都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所以教师更当紧扣其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诗性的语言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实,“不求甚解”与“力求甚解” 看似对立,实则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诚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语文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那么,如何在“不求甚解”与“力求甚解”之间寻求合适的“度”,让古诗教学既情意盎然,又扎实厚重呢?

请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的片段。

师: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

生:忧愁、凄凉、悲哀、孤独……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看注释,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这首诗在哪些地方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这个夜晚,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

生:没有。

师:何以见得?诗中哪个词儿告诉我们张继根本就睡不着?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江枫、渔火。

师: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乌啼。

师: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感到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是不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其实,身体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

生: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孤独。

生: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生:因为他思念亲人了。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霜满天。

师:“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词典里有这些解释。(大屏幕出示)在这四种意思中,你会选择哪种?(生思考后举手)

师:有选2的,有选4的,都有道理。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咱们把这个字换进去读一读。(生读)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背井离乡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母亲、家人、妻子、朋友……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只有月落乌啼相对,只有江枫渔火相对。大家想一想,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

生:悲伤、忧愁、寂寞、孤独……

师: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生齐读全诗)

对于《枫桥夜泊》一诗,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诗中的“江枫”并非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江村桥”和“枫桥”;“愁眠”亦非指因愁失眠,而是一座山的名称。所以“江枫渔火对愁眠”是指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笔者无意于这些考证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然而,这诗如若这般教学,那么,诗中那空灵的意境、隽永的情味也就荡然无存了。

上例中,王老师以“这个夜晚,诗人张继睡着了没有?”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圈出诗眼“愁眠”,然后让他们说说“在‘愁眠’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大意、感悟诗情。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对”字上,让他们感受诗人无人可陪、无人可伴的寂寥与落寞。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5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到了《涛声依旧》就成了这样: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首歌曲是很具诗意的流行歌曲,它继承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同时,在意蕴上又有创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在时空承继上顺流而下,顺理成章。“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这拟人化的写法似乎比“夜半钟声到客船”还要传神。“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与诗句比,同中有异: “旧船票”,更多了一份思念的感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宋代诗人林升显然是讥讽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奢靡之风。可《中华民谣》却是另一番意境。

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与小楼已不再有,紧闭的窗前你别等候,大雁飞过香满楼。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时光呀流水你匆匆过,哭一哭笑一笑不用说,人生能有几回合。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之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插满头,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你千万莫回头,苍茫的风雨何处有?让长江之水天际流。

林升那种愤懑的情绪在这儿完全没有了,《中华民谣》恰似一首贯穿了悠久历史的时空乐章,蕴含着新时代的节奏气息的古老民族的心声。五千年的沧桑,荡涤着历史巨浪的尘埃,却不像许多作品那样呐喊疾呼,而像一位走过风霜的历史老人,安详和缓地娓娓道来,令人倍感可亲可敬。熟悉的诗句,平和的曲调,幽幽诉说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风韵。仿佛间神思随着《中华民谣》登上黄鹤楼,置身浩渺烟波,远望长江之水天际流……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两次用到“巴山夜雨”,这是渝州(重庆)秋季日晴夜雨的特色,孤枕听雨,必定会撩起乡思闲愁,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什么时候才是我的归期,反反复复地询问,却无法回答你。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

许多年修成的栈道在心中延续,许多年都把家写成一种永远的美丽。推不开的西窗,涨不满的秋池,剪不断的,全是你柔情万缕。

又是《巴山夜雨》,同样的名字,同样的乡情。所不同的只是思乡的地点不同,环境不同,前者是在“巴山夜雨”中思乡,诗人在渝州,后者是思念家乡的“巴山夜雨”,作者在外地。这沉甸甸的思乡之情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乘船东下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李白来说,这是带着向往之情的离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歌曲《烟花三月下扬州》又是怎样的情趣呢?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哪?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作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