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社区;传染病;防空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35-02

如今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所成为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承担了所辖街道的社区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日常指导、传染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隔离及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协助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近年来不断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均易在社区传播,加强社区传染病管理成为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偏少,且大多兼职,要做好社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就需要有完善的传染病防控组织网络、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应急反应机制和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及应急反应能力的传染病管理工作人员。从2003年我国为有效应对SARS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措施以来,我们按要求不断强化传染病管理,健全防控网络,完善各项制度,基本杜绝了传染病疫情的漏报、迟报等现象,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在此简单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1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防控网络,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1.1 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我们根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文件要求制定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首诊医生责任制》、《疫情网络直报保障制度》、《疫情报告培训制度》、《疫情报告资料使用和保存》、《疫情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等相关规定,将疫情报告管理、登记、核对与自查、奖惩制度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发放到卫生所和辖区社会医疗机构,相关制度张贴上墙,告知相关人员必须熟记报告病种、填报要求、报告程序与方式、报告时限等内容。

1.2 健全传染病防控组织网络。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需要组建由社区卫生所长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传染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置、监测报告、医疗救治、疫点消毒及后勤保障等职能小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负责辖区内的各种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处置。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召开社区传染病防控工作例会,形成由各职能小组与中心各科室及社会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传染病防控网络。

1.3 建立应急反应机制。

为有效快速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及《演练方案》,成立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小分队。

2 强化知识培训,做好社区宣教,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

2.1 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重点传染病防治专题培训,增强大家特别是临床医生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疫情上报意识。每年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处置模拟演练,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突发疫情快速反应能力,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对新调入或聘用的医务人员,及时安排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专题培训。

2.2 做好社区宣传指导。

要求社区责任医生和社会医疗机构医生配合社区居委会利用黑板报、宣传单、健康咨询及讲座等形式在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工厂、企业、建筑工地等处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控与干预的知识宣传和指导,提高社区居民对传染病危害及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效果。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从而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3 信息规范上报,疫情及时处置,有效防控相关传染病

3.1 传染病监测信息规范上报。

信息上报工作必须耐心细致,要求辖区所有社会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卫生室等)的医务人员认真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门诊日志登记项目齐全,发现传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按规定做好登记,填全传染病卡片必填项目,文字要工整、清晰,临床诊断明确、合理,并及时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防保科有传染病总登记簿,配备疫情报告专用电脑,收卡后疫情上报人员要逐项审核报告卡,更正填写中出现的错误、漏项、逻辑错误等,有疑问及时与填卡人核对,并完成登记、网络直报和卡片编号归档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填报的质量如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一致性要达到标准,需要各部门间工作人员在登记、收卡、查对、签收和上报的各个环节认真负责,密切配合。为防止个别患者取回检查报告单后因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复诊而导致的传染病迟报现象,要求检验科和放射科医生在查出传染病阳性结果时按《随时反馈制度》的规定以最快方式通报接诊医生和疫情报告人员,做好反馈记录。

3.2 做好社区传染病疫情处置。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上查询或临床医生上报等途径获得本辖区的新发传染病病人信息后,发现有需要传染病疫情处置的要通知相关人员及时完成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性开展疫点消毒处理,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力争不出现传染病扩散或二代病人。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时,要及时上报分管领导和疾控部门,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小分队来共同协助疾控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4 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奖惩措施,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4.1 加强日常工作监管。

每月月初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人员认真检查门诊日志、防保科等处各类登记本,上网核对传染病报告卡,抽查流调、疫点消毒及预防记录,并通过上门调查或电话随访来检查工作完成质量,认真做好疫情报告自查记录。每季召开社区传染病管理工作会议,通报辖区近期的季度疫情分析及汇总材料,讨论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合理协调解决,对下阶段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20xx年艾滋病传染病管理制度一、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 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 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诊断及转诊制度

1、医院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组织医院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上报县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4、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对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按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非危重病人转到传染科(内科)归口治疗,危重病人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传染科进一步治疗。

5、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7、对肺结核病人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归口治疗,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和结核病人转诊三联卡。

备注: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三、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6、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7、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四、传染病网络直报制度

1、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及人员配置

(1)配备专用计算机1台进行疫情网络直报工作;

(2)配备2名工作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集、录入、初审及相关传染病管理工作(1名为专职);

(3)有人负责本单位网络直报系统硬件与网络维护,以保障其正常运行;

2、责任报告人填卡要求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完整的合格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包括初次报告、订正报告(含死亡订正)。医生填卡时,尽力询问病人的详细现住地址,得到病人的准确可靠地址,具体到乡镇、街名和门牌号。

3、直报人员职责及网络填报要求

(1)直报人员之一必须为疫情管理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症状监测等项工作的网络直报及电话报告工作;

(2)直报人员负责每日的收卡、录入、初审工作。常规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规录卡应在17点30分前完成;特殊情况立即录入,不得延误;

(3)将现住址国标下拉框逐级选至乡镇级,以避免红卡的出现;如遇到现住地址不详的卡片,即作为市内、省内和省际流动人口处理:录卡操作时,在现住址国标栏逐级选中不详,并在现住详细地址栏填写不详或已获得的内容。系统会自动将此类卡片统计在本地流动人口发病数内;

(4)若病人为学生,必须在患者单位栏内填写学校正式全称及班级名称,勿用简称;

(5)艾滋病、HIV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副卡;

(6)妥善保管好用户编码及密码,确保直报系统处于正常、安 全的运行状态;

(7)纸质卡片是电子疫情资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据,要保留三年备查。

五、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管理制度

1、门诊日志

(1)门诊日志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初诊和复诊、处理、报卡九项基本内容,必须逐项填写完整,不能用症状代替诊断;

(2)门诊日志由临床医生填写,于次月5号前汇总交院办公室;

(3)挂号与日志登记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记:住院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须逐项填写,由各病区妥善保存。

六、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管理制度

1、检验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送检日期、姓名、性别、送检样品、化验项目、化验结果、检验人员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2、放射科登记及反馈:登记项目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别、检查结果、初步诊断和报告日期,异常结果必须反馈送检医生处并有记录。

七、传染病报告培训制度

1、培训对象为所有医务人员、总值班人员。

2、培训计划:每年对所有医务人员至少培训一次,新来人员在岗前培训时必须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报告相关内容培训。

3、培训时间: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培训一次,新进人员8月培训。

4、培训内容: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修订版)》、部分《传染病诊断标准》等。

5、考核:根据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补考至合格为止。

八、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职责

1、搞好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分管领导、科室、人员。每月召开疫情例会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各种疫情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

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疫情报告意识。

4、健全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检验、检查传染病登记本等,备足报告卡,以保证疫情报告工作的正常开展。

5、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检查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住院病人登记本及传染病登记本、检验科的传染病检验登记本、放射科的传染病检查登记本。把疫情检查情况纳入医院全年目标考核体系中,并将每月疫情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按制度进行奖惩。

6、负责对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核对、网络直报、登记、卡片保存等工作。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74-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最基层单位,承担了所辖街道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预防及协助疾控部门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近年来一些新发传染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均易在社区传播,因此加强社区传染病管理成为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传染病管理人员偏少,且大多兼职,要做好社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从2003年我国为有效应对SARS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措施以来,我们按要求不断强化管理,健全网络,完善制度,基本杜绝了传染病疫情的漏报、迟报等现象,大大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在此简单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1 构建防控平台。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1.1完善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文件要求制定了《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疫情报告培训制度》、《疫情报告资料使用和保存》及《疫情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等相关规定,将疫情报告管理、登记、核对与自查、奖惩制度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发放到中心各临床诊室和辖区社会医疗机构,要求相关制度张贴上墙,医务人员必须熟记填报要求如报告病种、程序、方式、时限等内容。

1.2健全传染病防控组织网络

组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为组长的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监测报告、医疗救治、应急处置、疫点消毒及后勤保障等职能小组,其成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会医疗机构的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共同负责辖区内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及处置。

1.3建立应急反应机制

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立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小分队。门诊常年实行预检分诊,腹泻病门诊、发热门诊按规定配备相应的急救、消毒、防护药械及物品。

2开展宣传培训。增强传染病防控意识

2.1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重点传染病防治专题培训,增强大家特别是临床医生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疫情上报意识。每年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处置模拟演练,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突发疫情快速反应能力。对新调入或聘用的医务人员,及时安排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专题培训。

2.2做好社区宣传指导

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利用黑板报、宣传单、健康咨询及讲座等形式在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工厂、企业、建筑工地等处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控及干预的知识宣传和指导,提高社区居民对传染病危害及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效果。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从而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3疫情规范处置.有效防控相关传染病

3.1监测信息规范上报

要求辖区所有社会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卫生室等)的医务人员认真执行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门诊日志登记项目齐全,发现传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按规定做好登记,填全传染病卡片必填项目,文字要工整、清晰,临床诊断明确、合理,并及时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防保科有传染病总登记簿,配备疫情报告专用电脑,收卡后疫情上报人员要逐项审核报告卡,与填卡人一同补全漏项、更正逻辑错误等,完成登记、网络直报、卡片编号并归档保存。工作人员在登记、收卡、查对、签收和上报的各个环节要认真负责,保证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质量(如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一致性等)达到标准。为防止个别患者取回检查报告单后因个人原因未能及时复诊而导致的传染病迟报现象,要求检验科和放射科医生在查出传染病阳性结果时按《随时反馈制度》的规定以最快方式通报接诊医生,做好反馈记录。临床医生报卡时在《收卡登记本》上登记,并由防保科报卡人员确认签名,防止在出现传染病漏报或缓报时双方互相推诿责任,达到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的目的。

3.2传染病疫情及时处置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上查询或临床医生上报等途径获得本辖区的新发传染病病人信息,如需疫情处置的要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疫点消毒,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和预防,力争不出现传染病扩散或二代病人。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时,要及时上报分管领导和疾控部门,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小分队赶赴现场共同参与落实相应的处置措施。

4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4.1加强日常工作监管

每月月初由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人员认真检查门诊日志及病房、检验科、放射科、防保科等处各类登记本,上网核对传染病报告卡,抽查流调、疫点消毒及预防记录,并通过上门调查或电话随访来检查工作完成质量,认真做好疫情报告自查记录。每季召开社区传染病管理工作会议,通报辖区近期的季度疫情分析及汇总材料,讨论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合理协调解决,对下阶段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掌握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现状与趋势,了解银川市各级各类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银川市184所托幼机构、小学、中学和大中专院校,对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及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银川市传染病爆发疫情95.63%在学校;主要以呼吸系统传染病为主(占83.61%),肠道传染病次之(16.39%);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三区共发生129起,占70.49%;小学校多发,占59.56%;私立学校占有一定比重,达20.57%;城乡学校均有发生,城市占53.71%,农村占46.29%;吊庄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占有一定比重,达27.43%;冬春季多发,主要为呼吸系统传染病高发期;夏秋季主要为手足口病、其次为呼吸系统传染病高发期;各级各类学校75.0%成立传染病防控组织机构、23.91%设立医务室、配备保健医生、70.4%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73.6%制定应急防控预案、71.1%完善传染病爆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62.5%开展晨检、68.9%开展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70.2%开展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76.5%实施传染病人隔离、60.6%落实常规消毒、92.9%完善预防接种证查验。结论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防控现状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应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校传染病综合管理及防控水平。

【关键词】 学校;传染病防控;调查分析;对策探讨;银川

学校是人群集聚的特殊公共场所,在人群免疫和传染病流行规律上有其特殊性,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强度较大,传播较快。为全面掌握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现状与趋势,了解银川市各级各类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特组织进行专项调查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资料来自银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资料。学校传染病防控情况资料来自银川市疾控机构抽样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银川市6个县区各级各类学校,按城市、农村2个水平分层,按托幼机构、小学、中学和大中专院校分类,随机抽取184所学校为调查对象。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学生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传染病监测报告、隔离、消毒及预防接种证查验等工作落实情况。

1.3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由市、县(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组成,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采取现场问卷的方法进行,数据采取双录入、双复核。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结果经编码后统一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2.0进行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银川市学校基本情况

银川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46所,其中公办学校285所(63.90%),民办学校161所(36.10%);城市学校203所(45.52%),农村学校243所(54.48%);其中幼儿园187所(41.92%),小学184所(41.26%),中学60所(13.45%),大中专院校15所(3.36%)。共有在校学生283829人,其中幼儿园17266人(6.08%),小学106532人(37.53%),中学97740人(34.44%),大中专院校62291人(21.95%);共有教职工19601人,其中幼儿园1508人(7.69%),小学4755人(24.26%),中学6982人(35.62%),大中专院校6356人(32.42%);其中有寄宿的学校80所(17.94%),有食堂的学校234所(52.47%)。

2.2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2007至2009年4月银川市共报告183起传染病爆发疫情,其中2007年34起,2008年115起和2009年(至4月)34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爆发疫情有175起(95.63%)。

2.2.1 爆发疫情病种

主要以呼吸系统传染病为主(占83.61%),肠道传染病次之(16.39%)。其中水痘爆发疫情80起(43.72%),流行性腮腺炎37起(20.22%),手足口病27起(14.75%),风疹21起(11.48%),流感8起(4.37%),麻疹6起(3.28%),感染性腹泻2起(1.09%),甲肝、肺结核各1起(分别占0.55%)。

2.2.2 爆发疫情地区

主要发生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三区共发生129起(70.49%)。其中兴庆区64起(34.97%),西夏区38起(20.77%),金凤区27起(14.75%),永宁县19起(10.38%),灵武市18起(9.84%),贺兰县17起(9.29%)。

2.2.3 爆发疫情机构分布

发生在小学校109起(59.56%),托幼机构33起(18.03%),学22起(12.02%),大中专院校9起(4.92%),孤儿院2起(1.09%);其中发生在公立学校139起(79.43%),私立学校36起(20.57%)。

2.2.4 爆发疫情城乡分布

发生在城市学校94起(53.71%),农村学校81起(46.29%)。其中发生在吊庄地区和城乡结合部48起(27.43%)。

2.2.5 爆发疫情季节分布

3月(8.11%)、4月(9.46%)、11月(16.89%)、12月(14.86%)主要为呼吸系统传染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冬春染病高发期;5月(18.92%)、6月(19.59%)主要为手足口病,其次为呼吸系统传染病高发期;1、2月和7、8月(寒暑假期)疫情发生较少。

2.2.6 爆发疫情首次报告发病数

175起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首次报告5例以下的38起(2.86%),5例~ 102起(58.28%),10例~ 28起(16.00%),20例~ 4起(2.28%); 50例以上3起(1.71%)。

2.2.7 爆发疫情波及范围

爆发疫情大多控制在较少病例,部分疫情有扩散现象,出现了二、三代病例。爆发疫情及波及范围情况见表1。表1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波及范围序号波及范围(略)爆发疫情

2.2.8 多次发生爆发疫情的学校

175起爆发疫情发生在160所学校,其中11所学校近两年均发生了2-3次传染病爆发疫情,11所学校中吊庄地区学校5所(45.45%)。

2.3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

2.3.1 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机构及防控队伍建设

调查184个学校中,成立主管校长负责制的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的138所(75.0%)。

六个县区分别为兴庆区84.61%(44/52)、西夏区90.0%(18/20)、金凤区94.44%(17/18)、永宁县88.89%(16/18)、贺兰县63.38%(45/71)和灵武市74.07%(20/27);按照学校类别分,分别为托幼机构73.47%(36/49)、小学63.75%(51/80)、中学97.72%(43/44)和大中专院校72.73%(8/11)。

设立医务室、配备保健医生的有44所(23.91%);其中托幼机构为28.57%(14/49)、小学6.25%(5/80)、中学34.092%(15/44)和大中专院校90.91%(10/11);指定专人负责登记报告工作的有95所(51.63%)。

2.3.2 学校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建设

学校应当制定的传染病防控相关制度至少包括7种(7种制度制订5种以上,即视为制度基本健全),经调查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率为70.4%,其中托幼机构为77.0%、小学72.7%、中学68.7%和大中专院校60.6%。

学校应急防控预案制定率为73.6%,其中托幼机构为72.1%、小学75.8%、中学71.3%和大中专院校70.0%。

2.3.3 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学校规范开展如下工作并较完整造册登记到位率分别为:传染病爆发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71.1%、晨检62.5%、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68.9%、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70.2%、传染病人隔离76.5%、常规消毒60.6%、预防接种证查验92.9%。

3 讨论

3.1 银川市学校传染病疫情爆发因素分析

3.1.1 防控组织机构与防控队伍不健全

银川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传染病防控组织机构的只有75.0%,个别地区、学校只达到60%。学校在常规防控工作中,组织机构不能够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机构人员还对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整体缺乏组织领导、系统管理。《学校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学校要设医务室、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等。调查的学校中设立医务室、配备保健医生的仅为23.91%,而且多数学校的医疗保健服务设施不全,且只有51.63%的学校指定专人负责登记报告工作。

3.1.2 防控相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率仅为70.4%,无制度、制度不全或有制不执行情况普遍存在。73.6%的学校制定了传染病应急防控预案,但对预案的启动不能分级响应,预案中的应急措施不能规范落实。

3.1.3 学校晨检工作不规范或流于形式

晨检是学校传染病监测的第一道关口,但40%的学校未开展晨检工作;多数学校不能坚持晨检,班主任对晨检记录简单粗糙,对早期症状不能准确描述,对晨检情况不作连续分析,晨检信息未能分析利用,未能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3.1.4 因病缺勤追查不到位

31.1%的学校未开展因病缺勤追查工作,因病缺勤追查率68.9%,学校不能对已发病的学生及时掌握和统计,学生患传染病未满隔离期返校上课的情况学校不了解等而未对传染源隔离是造成传染病扩散蔓延的直接原因。

3.1.5 疫情报告不及时

银川市各学校发现疫情较迟,首次报告5例以下仅占2.86%,58.28%报告时已达到5~10例,38.86%报告时已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发生疫情后,相关人员疫情报告程序不清、疫情的不及时报告严重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早处理疫情的时机。

3.1.6 隔离不彻底

多数学校对患病学生未严格隔离,对每位患病学生的隔离期限不管理、不把关,以致患病学生形成社会中新的传染源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播。

3.1.7 消毒质量不达标

多数学校不能够认真执行消毒工作,有的学校未安排专人负责消毒;学校负责消毒的人员对消毒的技术不掌握,对消毒的浓度不计算、只估摸,对消毒的作用时间不把关等,消毒区域不彻底,消毒次数不坚持,消毒效果未能达标,疫情传播途径未能阻断。

3.1.8 重视程度加大

近些年随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颁布执行,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等都加大了对传染病、尤其是学校等集体人群传染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灵敏度增强,大大提高了疫情报告率。

3.1.9 监测系统改变

银川市卫生部门不断建立完善了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2004年起逐步启用了包括各级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内的、乃至延伸至农村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民营私立医疗机构在内的传染病疫情直报互联网网络系统,大大提高了传染病监测报告的及时性和报告率。近两年又启动了流感、痢疾、麻疹、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专项监测系统,传染病报告率较前些年有所上升。随着国家传染病预警监测信息系统的启动,传染病爆发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阈值低定,目的是提高监测报告敏感程度,致使爆发疫情起数增加。

按照有关规范,银川市2004年之前只有原市区老城区属于丙类传染病监测区,2004年全面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后全部地区进行丙类传染病报告;2004年以后开始对水痘(不属于法定传染病)爆发疫情进行报告;手足口病2008年纳入丙类传染病等也致使传染病报告有所增加。

3.1.10 免疫程序变化

1998年起取消了7岁组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停止了对大中专院校入学新生麻疹疫苗接种和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补种,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有所消减,加之近年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范围和人数,面向全国招生,传染源和易感人群大量流入银川市。

3.1.11 诊断水平提高

银川市集多个区、市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近年各级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传染病的发现率,从而提高了传染病的报告率。

3.1.12 监测人口改变

近两年流动人口性不断增加,银川市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失地农民的增加,农村吊庄政策的推行等,人口总数明显上升、结构发生变化,免疫薄弱人群加大等,传染病发病率有所增加。

3.1.13 疾病流行规律

按照传染病流行规律,3~5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年,近两年易感人群大量积累,多种传染病进入流行高峰年。

3.1.14 求医意愿增加

群众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断增加,家长主动带学生就医的比例增加。

3.1.15 其他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严格规定了群体预防接种的审批程序,由于担心出现群体性预防接种重大事件,一些常规预防接种工作学校不敢接受、疾控部门不敢实施、政府部门不敢批准,包括脊髓灰质炎、白百破、流脑等常规加强免疫接种难以实施,学生未形成稳固的免疫屏障。加之“学校一费制”使二类有价疫苗难以大范围推行实施接种,控制疫情时应急预防接种实施困难;加之二类有价疫苗价格普遍较高,农村、吊庄等经济落后地区学生接种率更低,个别地区学生全部免疫空白,学生对多种传染病普遍易感[1]。

3.2 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对策探讨与建议

各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学校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保障,依法促进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落实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加强政府职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际问题,给予学校人力、财力、物力、政策上的必要支持;明确学校是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的责任主题,促进卫生、教育等多部门间协调配合,多方面、多管齐下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任务。

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队伍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预警和长效防控机制,细化管理,落实职责任务,科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综合管理及防控水平。

进一步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疫情监测的敏感性,开展预警预测,提高常规指导、培训及监督力度,提高应急指导、监督能力[2],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

转变观念,理顺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人群免疫屏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合理办法,把常规、长期性预防接种工作作为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在少年儿童中构筑起一道稳固的免疫屏障,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学校传染病。

参考文献

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2021最新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内的发生与流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二、组织机构

三、工作目标

1、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传染病的信息报告程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把突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传染病发展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水平,抓好预防接种查验工作,作好因病缺课登记,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措施。

2、统一领导,依法管理。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实行校长负总责。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五、组织管理

1、为严防传染病在校内传播流行,本校设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

2、在校所有教师、学生都是义务疫情报告人,发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报告学校的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

3、学校疫情报告人要依法履行职责,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立即报告学校负责人,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1)报告内容及时限

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等)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县教育局报告。

六、学校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传染病疑似病人是,不得隐瞒、谎报或缓报。如因玩忽职守造成学校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追究法律责任。

七、协助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休学,痊愈好要出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证明并经学校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八、加强健康教育,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坚持开窗通风和定期消毒制度。

2021最新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计划

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医务室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迅速报告,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