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带有风字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步:积累
坡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诗词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积累要讲究方法:
一是巧用积累卡片。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去文具店购买,但要便于随身携带和保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积累,例如可以按照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等分类;也可以更加细化分类,如写景的诗句,按季节有春夏秋冬,按景物有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如抒情的诗句,有思乡情、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等。古诗词积累卡片的好处是学生携带方便,可以利用下课等点滴时间进行背诵,而且学生可以随时将看到的好诗句进行分类记载,积少成多。
二是运用积累本。学生准备一本厚点儿的精美练习本,每学期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位古代诗人,准备一本这位诗人的作品集,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方式,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分类汇总。如李清照可以分成生平简介、文风介绍、代表作品、名言赏析等栏目。这样,学生不仅对李清照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自办手抄报。教师可以在前面两种积累的基础上,围绕一些主题来创办,如“走进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的胸怀”等,通过手抄报,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加以运用,增加他们的自豪感。
第二步:赏析
学生的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将古诗词和作文教学进行衔接,最好的方法是先找一些范文来欣赏。首先是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在古诗词运用方面比较优秀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历届中(高)考中的满分作文等,让学生欣赏文句、片段,并作点评批注。然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利用课堂时间,先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推选优秀的文章和精彩的批注,再上讲台交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自己选择典型范文,带领学生一起来感受。
例如有一节课我选择了这段文字让学生欣赏: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节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我的点评是: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蝶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学生看到这段文字,也艳羡不已。因此,欣赏训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古诗词运用到写作中的妙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运用古诗词写作的热情。
“赏”和“析”是不分家的,在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文章也这么精彩呢?由此,可以让原来的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归纳方法。我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发现古诗词在作文中运用的方法非常多,现列举一二: 1.直接引用法。如: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取词摘句法。如:“那润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沏上一杯茶,来听一曲巴山夜雨的倾诉。”3.词句重组法。如:“那飘逸的太白,可愿为我拉来九天的银河,千尺的飞流。”“窗前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4.联词扩句法。如:将“碧天如水夜云轻”扩成“碧天如水,长空澄碧,是梦是幻,夜月飘忽不定的进了我的眼,融入我的心。”5.画面想象法。如:“那探出墙头的一抹杏花红,可知园外春意正浓。”“夕阳映红的古道上,斜长的一抹,是被西风吹瘦的马的影子。”
第三步:训练
在学生归纳出方法以后,我们要运用典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练习的过程也应是循序渐进的,可以先由句子的训练开始,再到段落直至篇章。
1.化诗成句。要求学生可以将古诗词融入段落中,对之前归纳出来的方法要有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比如直接引用法,可以这样来练习:①我爱春天,在桃红柳绿的江南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勃勃生机;②我爱夏天,在碧波荡漾的荷塘享受“______________,――――――”的无限乐趣;③我爱秋天,在高远澄明的天地,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豪迈之情;④我爱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原野,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茫壮阔。又如取词摘句法,教师可以给出诗句让学生来拼装,如写夏景,可提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也可以是教师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采用归纳法,在自己丰富的积累中造出富有自我个性的句子。
【关键词】男权审美《诗经》女性
对于美女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只能通过一种描述,或类比,或摹拟出一种大致的状态。前者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的是人与物之间的类比;后者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以诉诸想像的摹拟渲染美人之意。对美女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女之美,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虽然有大致相似的标准,但细部的讨论却总难达成共识。《诗经》中的美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美女的文化源头。但《诗经》时代毕竟不同于后世,美女之美自然就殊多意趣。
1美女之美
《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论者通常引用的是《召南·何彼襛矣》、《卫风·硕人》、《郑风·有女同车》、《陈风·月出》等章。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如《周南·关雎》、《桃夭》、《召南·采蘩》等。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美女有两个层面。
(1)女性的整体之美。《魏风·十亩之间》、《秦风·蒹葭》等是一个层面,可以说是从总体上对女性之美的把握,甚至是女性于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区别于男性的美。在这些诗中,我们看到的是男女于平视状态下的美。
《魏风·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是一句含义丰富的诗句。这本是写采桑女田间劳作时的神情,似简实腴。闲闲,是一种悠远恬适的心境,意同陶渊明所谓“闲情”之“闲”。这首诗,本无一句对女性的夸赞之词,但我们恰恰可以从这种“闲闲”的神态中体会出女性之优雅美丽。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歌舞美酒,是田野间劳作的休憩,是疲倦时尽情的舒展,是不在乎有无男人目光的那种自然。天纵闲笔,余韵悠然。《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本是写男求女的爱情华章,但诗意里确实有美的表白。这是因为男性于女性求之不得的距离感产生的美,诉诸读者的想像,圆满于审美的心灵。因为未对女子实写一笔,故而极具表现张力,风行水上,自是神来之笔。女主人公是不是符合后世美女之标准。
(2)女性的外在美。《硕人》是描写女子外在美的千古经典。其诗云:“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只是诗的前两章。“硕人其颀”是写女子身材的。颀,《毛传》:“长貌。”即指身材高挑苗条。由此可见,女性身材之美系指健壮高大。此诗接下来又依次细腻地描写了女人的手、皮肤、脖颈、额头、眉毛等,浓淡疏密多所在,笔端噙香自有神。最后落笔,“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尤为神采飞扬。巧笑,美好的笑。陈子展云:“笑用一倩字,目用一盼字,化静为动,化美为媚,传神写照,活画出一个美人形象来。”
2美向色的转移
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而色,在中国文化史上,特指女性美,只是个很表面化的表述。《诗经》时代注重的是对女性美的展示,但这种展示里,却隐藏着美向色转化的基因,使得男性找到了轻松改造的契机。
我们可以先来做一个比较,把《诗经》中集中表现男性美与女性美的诗作放在同一背景下,便会很轻松地发现某些问题,同是在审美的领域,男性美与女性美的表现却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卫风》中的《淇奥》与《硕人》很能说明问题:
其一,男女之美,其共同点在于身材的健康高大。这是上古时期人们以善为美的审美观的完整体现,审美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猗咩》、《泽陂》、《简兮》都体现了这一点。
其二,《淇奥》表现了美男的庄严威武、文采风流、品德高尚、宽厚温柔、平易风趣等,侧重于品德与性格方面的表述。而《硕人》在描写美女时则完全不见性格因素,只是十分细腻地写了女性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且十分突出地以皮肤的“白”作主线,“不仅着意描写了女主人公‘凝脂’般的肌肤之美,而且在‘手’、‘领’、‘齿’的描写中都突出其‘白’的特点。这并不偶然所致,其中露出了传统文化在女性审美上‘以白皙为美’的观念。”
从这个比较中,再结合后世对男女之美的不同表达,我们发现男性美基本是就是以《淇奥》为原型,继续申发着阳刚之美。而女性则在阴柔的误导下,连健康的美也丧失了。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指出:“近代文学家写女性,多半以‘多愁多病’为美人模式,古人却不然。”的确是中肯之语。
对女性身体的过分关注导致了“女色”观念的产生。相对于《淇奥》,《硕人》的确潜在着以女色为美的深层意蕴
3色与德之关系
从上文我们已经知道了女人之美是一种“色”之美,不像男性那样与德紧密相关。但是如果美女有了自后,对于男权中心文化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所以,似乎又必须为女色之美注入德性内涵。要求女性以德御色,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又一规则,事实证明,也是十分有效的。经学家在解读《诗经》时,对女性之色性美总会加以道德评判,比如,《关雎》:“窈窕淑女”,窈窕,苗条,音近义同,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注家偏要让容貌美好向“淑”靠拢。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这就是从内心与外在两个方面来说的。《静女》:“静女其姝”,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为静女之静为靖之假借,意即善女。朱熹《诗集传》亦云:“静者,闲雅之意也。”说明静女不仅姝,而且有娴雅文静之德。以上无非都证明经学家抓住一切契机锻造女性之德。
强调女人“以德御色”的经家们肯定有着深刻的用意。要弄明白这一点,必须先弄清男人们于女色与女德的态度。男人的好色是有定论的。《论语·子罕》:“子曰:‘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两位圣人的话不断有人加以阐释,而且更加透辟。总之,男人的精神世界里,好德与好色是脱节的。
欧阳修名篇《秋声赋》,起笔即以悲切凄凉的秋声,营造出一个“有声之秋”;后又写草木在秋季零落凋残,由此联想到人生的秋天,急景流年,咀嚼默思,打造出一个“无声之秋”。
有声之秋
春夏过后就是秋。秋以自己独特的脚步姗姗而来。草儿黄了,叶儿落了,秋林无边的磅礴气象,秋野苍茫的独特风韵,加上苍茏古色,萋草肃杀……这就是有声的秋天的背景氛围,背景色调。
然后声音来了。一层秋雨一层寒,听觉几乎可以直觉转化为触觉。淅淅沥沥的雨声,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叶声,越听越凉,越品越寒。没有了春的姹紫嫣红,和暖温馨;没有了夏的青翠茂盛,浓密丰美。
月河街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清河柳岸,石阶长廊。清河水一波皱一波,是“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样子。涟漪,在风中扩散,聚拢,分分合合间便是一地孤单。虽说河岸边的野快要开了,但那些万紫千红的夏花却再也撑不住,纷纷凋谢。近来受秋的影响,垂杨也像褪色的明信片,色淡叶黄。河里漂着垂杨叶,随着风向转换,或东或西。远看倒也挺美,却不由得有脱离枝干、“凭尔去、忍淹留”的伤感。明明是静景,却有秋风做画外音。
李商隐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红楼中也出现过。林黛玉说她最不爱李商隐的诗,但却偏偏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有些版本坚持“留得枯荷听雨声”,其实熟悉李商隐的人都知道,他对意象精工,文字工丽是多么执着。按照李的语言习惯,是枯荷还是残荷,一目了然)。
秋意的浓重,用雨打残荷概括,是再准确不过,也再有韵味不过的了。这样的“听”里,有忧思,有惆怅,却也不无对忧思的享受,对惆怅的回味,有对这种独特美感的细品和认同。艺术的灵光,有时的确可以照彻心房。
但是秋季的复杂就在于,它不仅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同时也是收获的季节。水中的菱角熟了,田里的稻子黄了,树上的果实也熟了,于是喜悦也就像果实一样沉甸甸了。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菱角了。浅绿色的无角菱,剥开是白白的肉,嫩嫩的、甜甜的。这样的美食唯有秋天才有,那份愉悦也唯有秋天才有。
从小到大一直在农村,对于金灿灿的稻子和各种水果的成熟司空见惯,难得细想他们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膨胀的喜悦。不是审美上的,但着着实实是生活上的。于是就听见了收割的声响,听见了脱粒机的加工,听见了田间地头的欢笑,听见了“隔几天去买张新桌子”的未来规划。
五行中,秋为金,时令为阴,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可是有死必有生,就如有冬必有春。春天播种,秋天结实,再于冬天的白雪下悄然孕育。这样的轮回是天道,也是人情,一代一代的繁衍虽不轰轰烈烈,却也荡气回肠。过程中,离不开的是各种声响。
无声之秋
如果说,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那么具有灵性的人呢?
人的一生可以这样论述:初难知,二见难,三多凶,四多惧,五见功,老易知。人在十岁,不可测不可限量,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到哪一步。二十岁多艰难,三十岁风险大,四十岁忧心劳神,五十岁可见一生功绩,六十时,是个什么样的人,谁都明白了。事实也是如此。
人生之秋,正是这四十岁以后的光景。春的生发,夏的葱郁,到了秋天抵达“收获”,是带有某种检阅的意味了。物质上的收成,精神上的成熟度,都可以做一些总结了。尽管是无声的检阅和总结,分量是不轻的。回首来路,冷暖自知,沧桑的厚味,也就在这无声的审视中。
石头岸上满苍苔,黄白花儿各自开。纵是清香临远客,东篱不见白衣来。
这是我新写的一首诗,名为《题菊》,像默片似的,有场景,有风物,只是没有声音。这诗以为主题,因为几乎要算秋季的“季花”。当然内蕴上,我是另有寄托,暗叹知音少的意思,又有些觉得生不逢时。干爹看完这首诗以后说:“丫头,境界太低了,诗经里有《考槃》,那说的才是高境界。咱们不找知己,不叹命运,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顺其自然,由世因循。”
干爹的话自有他的道理。春天万物生发,夏天达到生的极致,秋天就必得肃杀,这是“物太盛则当杀”,不杀一些还了得吗?地球不是太拥挤了吗?大地不是缺少了滋养新一轮生长的养料了吗?自然规律就是这样。人若明白了这些理,过于纤细易感就显得自我折磨了,顺应就是了。大丈夫无人所知终老林泉,何必抱屈自堕。那也自有一番潇洒。如诗经之《考槃》,以怨生不逢时,就是自苦了,没必要的。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
孔子说这话时可不是抱怨,是一种认命的无奈,同时也透出豁达而洒脱的味道。不怨,琐碎的唠叨就少。而真正要说时,就是咳金吐玉了。所以无声正是有声的底衬,就像海面的冰山一角,远不及水下的庞大巍峨。
我曾写过与“不怨天不尤人”类似的句子。“不尤人,何人不可处;不累事,何事不可为!”一直以来我都把这话当成是自己的“座右铭”。然而上面所引的那首自创诗,我却只注重了语感,注重了情绪,忘却了无声的境界和心胸,从而与我的“座右铭”大相径庭了。
考槃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考盘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盘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考盘在涧、考盘在阿、考盘在陆”。诗中无论是在水涧、山丘、高原,都是一副神态自若之情。实质上就如同人生的春夏秋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一种高妙超脱的心境,派生出高尚快乐的生命,似乎令人仰之弥高,却未必是不可及的。
朱自清散文:“江南好采莲,莲叶荷田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那是《荷塘月色》中最为沁人心脾的词藻了。它与吴歌有密切的关系。自东晋灭,刘宋兴,江南乐府盛行,首推歌诗者为谢灵运,鲍参军次之。但最终却由鲍照(官至参军),将其推向了顶峰。这便是《子夜吴歌》的源头。《晋书・乐志》记载:“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始皆徒歌(没有音乐伴奏的传唱),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成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细察《古今乐录》:“西曲(荆楚民歌)歌出于荆(州)、郢(州)、樊(口)、邓(州)之间。今建康(南京)为中心,自下游入京口(镇江)。后衍变为吴歌(南朝乐府),今存总计三佰廿六首,有《华山畿》,《子夜歌》,《读曲歌》,《懊侬歌》,《采菱歌》……”其中的《采菱歌》就出于鲍照:
鹜z驰桂浦,息棹偃椒潭。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要艳双屿里,望美两洲间。袅袅风出浦,容容日向山……,思念怀近忆,望古怀远识,怀古复怀今,长怀无终极。
另作有《子夜吴歌》:
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戍。但观流水还,识是侬流下。夏口樊城岸,曹公却月楼。观见流水还,识是侬泪流。人言荆江狭,荆江定自阔。五两了无闻,风声那得达?
也许正因为鲍照的诗句,较之谢灵运更为通俗,更适宜传唱。渐渐地后人们便将鲍参军拜为吴歌的鼻祖了。试品鲍照诗词。较之谢灵运的确更易为中下层大众所接受:“少年窈窕舞君前,容华艳艳将欲然。为君娇凝复迁延,流目送笑不敢言。(《代白曲二首》)“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实是愁苦节,惆怅忆情亲。”(《拟古》)。
还有《夜听妓》:“夜来坐几时,银汉倾露落……天明坐当散,琴酒驶弦酌。”
鲍照的诗词炒作自刘宋元嘉年,第一次晋皇室大南徒。窍国节度使刘裕灭晋时,灭杀皇族,惨无人寰。凡司马姓者,九族夷平。消息传至北方,民情激昂。勤王之师齐聚徐州,共推晋袁公朱恩征伐南讨刘宋新朝。无奈,北徐大军出师不力。数万晋军渡海乘舟,连遇飓风,困顿海上数月,……当疲惫北军登抵镇江蒜山津,又误人刘宋水军埋伏,全军覆没。《镇江史志・蒜山考》记载:“丹徒县西三里,临江上无峰岭。山生泽蒜园,因以为名。晋袁公朱恩,浮海奄至丹徒(镇江),率众登蒜山。刘裕奇击大破之。遂投岸赴水。死者甚众。”
嗣后,刘裕下旨强令凡屯居徐州、兖州、豫皖一带的豪门宗族南迁,违者灭族。自此百十年的大移民一直延续到齐梁。迁徙之苦,背井之悲壮,始此吴歌萌生,建康人皆传唱。又自建康下传到京口,苏常维扬……
听镇江人讲,当年的京口又称南徐,始于北方徐州人居多,超逾百万,遂易名南徐州。甚至迄今依然能从唐诗中找着答案。唐・卢纶的《泊扬子江岸》:“山映南徐暮,千帆人古津。鱼惊出浦火,月照渡江人……”
那一年,我采风吴歌,曾到过镇江的华山畿镇。吴歌中的《华山畿》早已失传。但当地的一些老人们依然能传诵一些精髓典故:“候门夕倚”。
“候门夕倚”传说鲧为禹之父,治水乃起于鲧。鲧妻燧人氏,生禹后,天天倚门盼夫归。直等到太阳落了山,鲧治水,未归。鲧死,禹承父志,接着治水。亦不归。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禹妻华山氏,生夏启,天天倚门盼夫归,直等到太阳落了山。
而《华山畿》的“候门夕倚”,则说的是一个殉情的故事。一云游男子,路过华山畿。与一女子邂逅,两情相悦,并约好来年再遇。可那男子还家后,家中父母已为其择取婚配。那男子郁郁寡欢,未几日,卧病。临终前嘱咐家人,葬他时,务要经过华山村,他好最后望一眼心爱的女人。消息传到女子家,女子转告父母;“他日那男子棺木路经家门,便是女儿迎娶之日。”果然,殡葬队伍途经华山,但见那女子身着嫁妆,出门迎柩,未几而逝。父母感动,遂央及男子家人,将其同殓于棺木中,一并合葬于华山畿。
我去华山畿采风,曾被人引去寻觅那座合葬殉情墓。但见“澄沧人闺景,葳蕤被园藿”。及环顾四围的苍山茂修,近前的秋塘蕙荑,百感交织。乡人说:“这座据传自东晋就伫立的大墓。一千八百年来,时时有人觊觎。若不是乡人看守得紧,早已盗掘一空。现今我们屡屡上访,请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可是批复总也下不来。”缘何?只因她起于民谣吴歌,登不得大雅之堂?可我却真想为吴歌正正名哩!它本源自“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忽视不得!
“历历檐下凉,胧胧帐里晖。刈兰争芬芳。采菊竞葳蕤……寐中长路近,觉后大江违。惊起空叹息,恍惚神魂飞。”鲍照的《梦归乡》歌,于吴歌传唱中,小调淡然。还有谢灵运的《可怜谁家妇》:“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还有鲍照的《曹公月戍歌》、苏州的《山塘歌》、《五姑娘》等。南京(建康)传唱的《莫愁女歌》为:“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五嫁作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相传,梁武帝萧衍,也是吴歌词曲名家。每得一词,必由宫伎配曲翻唱,下施民间传诵。
今天,或许只能去南京的板桥浦一带和镇江的丹徒、东乡、华山等地,偶尔能聆听到吴歌长调:“艇子摇楫听我唱来哟,哟呵,哟呵!哟呵罗!唱唱好!哟呵,哟呵睐,采莲子。”听老人说,这就是《采菱歌》的改版。的产物。由于调门高亢易学,创立晓庄师范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还把《采菱歌》引入了《晓庄校歌》:“扛起锄头能下田哟,拿起笔杆能写算哟。我师生同心和,创立咱校园。不为当官不为钱,哟呵!”
可惜将吴歌的调门弘扬承传的民歌手们,历来都被人忽视掉了。当年,在南京板桥文化站举行的民歌手观摩会上,也曾听过极悦耳的《扬谷调》、《水车调》、《打场调》、《采莲调》、《螃蜞(蛴)调》等,有的高亢人云霄,有的诙谐带有表演斗哏,有的擅拉长音,如游丝浮云,还有的一和一对,双唱重对……可惜传人都上了年纪,后继无人!俨如解放初期的南京白局。当日的夫子庙,白局艺人还不少。模仿柳敬亭者,亦大有人在。风风雨雨,仅剩凤毛麟角,又全都唱不动了。想请他们步人高雅殿堂,像教授昆曲一样,广延于艺院学生,却无奈种种局限。一位声乐教授曾告知我:
“吴歌民谣之曲谱,皆衍用五音古律:官商角徵羽,12356。所以,我们在艺苑厅堂唱惯了1234567的人。根本就唱不好五音律的民歌。就像郭达初人道演的‘换大米,换大米’一样。不信,你就试试吧?”……
于是我想起一个笑料:镇江民歌王汤阿 英那年在民歌观摩会上连唱了几支大调吴歌,场场掌声雷动。嗣后,许多专业音乐系师生。想跟她拜师。可惜学到后来,反倒成了邯郸学步,不但唱得民歌走调,连原先娴熟的技艺都丢掉了。阿英姐的山歌调高腔行板,那是打小于田间劳作,随母时做时吟学成的。每日作习田间,由感发慨行腔,一和一答中,借着一泓山风水音,俨如牧人唱长调,唱花儿……吴地临水繁漪,歌系甜润柔美。当您聆听《二泉映月》於静谧山林。再去丹徒十里长山,聆听阿英姐的《刈禾小调》,你这才会恍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几十年的耳濡搴傍,你学得来吗?
吴歌之美,最盛山塘,那年,曾在吴地太湖之滨,聆听《山塘歌・紫竹小调》:“正月睐戴花无花采,二月戴花花正开……”全系船娘子摆渡载客,过太湖七十二峰时现吟现唱之曲,一晃廿余年遄去。曾传太湖七十二峰,不逊色千里烟波洞庭山。清曦中乘舟过湖山,七十二峰清罗钿。峰峰排列烟雾间,峰回水转竞奇观。秋来满山红艳艳,东庭橘子载满船……那船娘间不乏吴歌高手,摇楫时,头披家染青靛粗纺布巾,身扎青花围腰粗布裙,有的还戴插上四时的鲜花;春戴杏花、茉莉;夏插栀子、玉簪;秋佩桂花、白兰花……为满足渡客商贾的欢心,常常几艇迤逦排弋,山塘民歌互答互唤。随着摇橹声漾起的水音儿,简直比刘鹗听王小玉说书还来劲。
跟《刘三姐》唱山歌一样,山塘民歌也在几十年前,年年于端午前后举行歌赛。会歌时,船娘自发而聚。会唱时,以抛洒红菱活鱼儿凑趣。谁唱得最好,谁艇子里的物什儿最多……有听者若嫌听不够,赛会后,还可去茶馆酒肆中听。歌者常常会举家现赛现演,伴之老人的道白和孩童的表演。可惜这近几十年来。也像南京白局一样失传了。无锡荡口一带。依然有一些老听者,还保存着《山塘调》的脚本,却没有船娘会为其吟唱了。-
我也喜欢唱吴歌民谣,可惜方言总对不上号,所以唱起来让行家听得别扭,“呕呀嘈杂”。我却感觉极好,不类吴侬软语,就不能唱吴歌吗?若唱到极致处,能让人怆然而泪下。阿英姐说:“我们代代传唱,父传子,母传女。我母亲传到我时,也只剩几十首可传了。我们若不尽快挖掘,吴歌真的就要失传了。”
于是我杞人忧天起来,多想去当个挖掘者。儿时刚会呀呀学语,便在江湾路幼稚园学唱《螃蛴歌》:“螃蛴子螃蛴子歌又歌,天天刈下禾哟。鸬鹚鸟敢啄我,夹住了你的脚哇……”当时刚解放,还没有多少革命歌曲可唱,幼稚园里教的全都是吴歌山谣。且演且歌,我装螃蟹,你作鸬鹚;我装老牛,你当水车……阿英姐说,“歌是因景因情乃生发的。任何强扭的不顺应自然的歌曲,恐都唱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