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卫生体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卫生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卫生体制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等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如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然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力图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过20多年的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医疗服务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卫生费用不平衡。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费用,而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3/4以上的卫生费用,而且农村居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人均卫生费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低。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尚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张冉燃:《权威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

2.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和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39.3%,而在同一时期,平均每一门诊诊疗费和日均住院费则分别增长了96.5%和99.8%(葛延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反思》,载《中国卫生产业》2005年第9期)。

3.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投入的绩效低下。有关卫生统计表明,虽然中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却在下降。2003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96亿人次,比1993年减少了1.09亿人次。但同期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却从140.1%提高到143.0%。(张冉燃:《权威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另据统计,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5.4%(葛延风:《反思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6日)。但尽管如此,居民综合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

4.卫生资源的布局与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与短缺现象并存。我国的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一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占有率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明显过剩。而医疗机构为了收回投资成本和追求高收益,随意对患者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乱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与此同时,市县以下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却缺乏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和条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要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问题,既不能继续沿着完全市场化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也不能走回头路,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制。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在总结以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

一是要明确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定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成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要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目标定位,坚持这一目标定位,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坚持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讲究效率,就会有失公平。但两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也有相统一的一面。如果经济活动的规则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是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绩效十分显著。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体制改革中,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医疗卫生体制范文第2篇

基础设施全省各县区一流。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集医技住院大楼、综合办公大楼和门诊大楼为一体,医疗器械、设备先进,硬件设施领先全省绝大多数县区医院。改建后的县中医院交通便利、就医方便,被省卫生厅领导誉为“发展变化最大、发展思路最清、成效最显著、医疗环境和住院条件最好”。县疾病控制中心规划科学,理念先进,设施设备及人员队伍齐全,得到省级专家的好评,是全省县级疾控中心样板实验室。各乡镇卫生院环境舒适,设施完备,有的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病人与医务人员联系的传呼系统。全县88所村卫生室(所)业务用房已完成了标准化建设,正朝100所的目标迈进。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业务总收入从2003年的800余万元增长到去年的6900万元,今年1-8月份已经达到了5000多万元。在业务总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群众负担不升反降,住院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21.9%和12.15%,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医、药费用比例趋于合理,走出了“以药养医”的困境,2009年1-8月数据显示,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41%,达到了省级医院医药收入比的水平,实现了“以技养医”、“以医养医”的良性发展。社会效益同步增长,2009年上栗县人民医院成为首批14个被省卫生厅授予“群众满意医院”的县级医疗机构之一,2009年县中医院被评为全省中医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上栗县被评为了全省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全县已有4所市级“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8所市级“母婴安全卫生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持“三个全省领先”。一是报销手续之便全省领先。首创了“乡镇医院直补”,实行“即医即报”,定点医疗单位全部设立直补窗口,农民出院当日即可领取补偿款;实行“限时报销”,在县外住院的参合农户,出院后只需将相关手续交至乡镇农医所,15天内可领取报销款(省里的标准为20天);实行“电话预约送款”,登记了所有报销医药费的参合农民的联系电话,对居住分散且路途遥远的农户给予特殊照顾。二是补偿比例之高全省领先。上栗县新农合最高报销率达70%,实际补偿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可报销费用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三是受益面之广全省领先。结合本地实际,将住院分娩纳入补偿范围,将8种门诊大病纳入住院补偿范围或定额补助对象,扩大了受益面,1-7月以来,受益人口达5万多人次,总受益面列全省99个县市区的第15位。

二、优化资源配置的“五个统一”

1、收支管理统一,集中力量办大事。作为卫生部确定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县,也是卫生部通报的试点工作先进县,上栗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卫生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对全县23家医疗卫生单位实行统一的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方面,严格收入标准,实行一个标准收费,公开药品价格,防止暗箱操作,需要减免的特殊困难群体一律经过县卫生局批准,杜绝乱收费,收人情费。另一方面,改革投入方式,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实行“资金捆绑”使用,每年由各乡镇卫生院出资,筹集一至两百万元,分期分批建设各乡镇卫生院,两至三年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乡镇医疗机构改造。

2、人员调配统一,提高素质促交流。全县建立了完善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下流动机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选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挂职;选拔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优秀业务骨干到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跟班,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学科带头人到市级、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设立了医疗培训中心,每年举办2-3期业务培训班,聘请省级医院专家给医务人员授课,今年已培训300人次。鼓励参加学历教育,组织了54名乡村医生报名参加中医中等学历教育。改革人事制度,对各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公开选拔,对普通医务人员实行逢进必考、双向选择和末位淘汰制。

3、药品采购统一,降低价格惠群众。推行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县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采取限价竞价为主、议价为辅的方式,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保证了药品质量,减少了流通环节,控制了药品的层层加价。今年1-9月,通过全品种集中采购,药价平均降幅达到了30.36%,让利群众200余万元。

4、设施配备统一,好钢用在刀刃上。全县按照中心卫生院及普通卫生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对省级下拨设备进行统一调配,为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配备“五大件”基本医疗设备,即: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下腹部手术设备和一般检验设备。对村卫生室(所)则结合民生工程要求,按照诊断室、药房、注射室、观察室和治疗室“五室分开、配套齐全”的要求,抓好村卫生室(所)标准化建设,统一购置了制度牌、科室牌和医疗设备(资料柜、体重计、高压消毒锅、毁形器)。

5、操作规程统一,规范服务保质量。统一印发了临床诊疗规范,全县卫生系统临床医生人手一册,要求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医疗质量。统一印制了病历,制定了奖惩措施,发现不合格病历3次以上责令责任医生下岗,对单位负责人诫勉谈话。

三、值得借鉴的四点启示

1、抓投入,政府支持是基础。县人民医院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中医院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疾控中心建设投入500多万元,村卫生所(室)建设投入100万元,加上设施购置、人员培训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9年,全县财政支出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达2638万元,占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6.2%,今年1-7月,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已达2000万元。除县本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外,还努力争取了上级部门和乡镇、村的支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筹集资金。积极与省、市卫生部门进行业务联系,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争取了医疗卫生建设项目22个,建设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二是利用政策减少开支。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时,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争取土地全部划拨,规费全部减免,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三是同步建设节约资金。上栗县规定,在规划建设村委会时要规划村卫生室(所),村卫生室(所)建设要与村委会建设同步,建成后由县卫生局给每个卫生室(所)配套3000元,不足资金由村里补助。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上栗县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短短三四年间跻身全省农村卫生先进县区行列,为全县40多万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2、树形象,群众观念是根本。上栗县医疗卫生工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即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给群众带来最大的实惠。一是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连续几年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好评,据调查,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二是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主动上门走访、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恳谈会、建立投诉机制,广开渠道倾听民意,仅今年就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20余次,登门走访调查群众3000多人次,针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先后推出10条卫生行政机关政风建设措施、15条公立医院行风建设措施。三是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出台“三免四减半”等一系列惠民医疗政策,对特困户、低保户、70岁以上老年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农村独生子女及二女户等,实行“三免四减半”。三免即门诊患者免交普通门诊挂号费、肌肉注射费、小换药费,四减半即住院病人的“三大常规”检查费、胸片检查费、普通床位费、三级护理费等各减50%。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群众观念贯穿在上栗医疗卫生工作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时候。例如,提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有关负责人屡次表示希望在现有报销比例为70%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提高,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合的实惠,还谈到将与民政等部门合作,降低困难群体就医付费门槛,特殊情况下实行“零付费”,确保无一人因病返贫,无一人因贫困有病得不到治疗。

3、促改革,创新机制是关键。国务院《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上栗县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自2009年11月起,将原本下放到乡镇的卫生院和下放到村的村卫生室(所)管理权收回,由县卫生局按照职责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实行机构、财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实践证明,上栗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源于这次一体化管理改革。改革之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即人、财、物由地方管理,上级部门只进行业务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县里管不了,乡村管不好的局面,不少患者小病自己吃药了事,大病“舍近求远”到更高一级的医院机构治疗,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被架空,有的已经濒临倒闭。面对这些问题,上栗县坚定地推进了一体化管理改革,对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通盘考虑,实施全县医疗系统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开展横向互助,乡镇之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五指并拳,形成合力,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医疗卫生体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一、坚持“五个到位”,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为了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响水县坚持“五个到位”,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组织领导到位。自省、市医改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县政府成立高规格的基层医改领导小组,进行专题会办,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指导改革实施。(2)方案设计到位。县医改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综合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理顺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事编制关系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3)政策宣传到位。将医改的各项方案政策运用媒体手段进行广泛宣传,让老百姓了解新医改,参与新医改。(4)责任督查到位。每镇区由两名科级干部(主要从县发改委、编办、卫生、财政等单位抽调)对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实行包干负责,定期开展督查。(5)规范操作到位。县医改办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操作,在基本药物相关信息、人员资格审查、竞聘上岗、分流安置、绩效考核等环节都做到张榜公布,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二、健全“四项机制”,深化县镇村一体化管理

近几年来,响水县卫生局抓住改革机遇,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四项机制,深化卫生县镇村一体化管理。

(1)人事机制。具体内容:管理人事关系、人事档案;办理人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统筹等事宜。推行人事机制解决了运行机制不活,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等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瓶颈的问题。

(2)全员聘任机制。在对县中医院全员聘任的改革试点中,做到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从行政副职到医务人员全部实行公开竞争上岗,一级聘一级,全员聘任。目前,全员聘任已在全县卫生事业单位中推广。

(3)绩效考核机制。响水县出台了《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意见》、《响水县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和《响水县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导意见》等文件,保证绩效考核实施。

(4)政策补偿机制。建立对村卫生室及村医的合理补偿机制是村卫生室实施医改的先决条件。对门诊诊疗进行补偿,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4元/人次,合作医疗支付3元、个人负担1元;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行定额补助,标准是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其中300元用于村卫生室的运转经费,每月考核发放,“三管齐下”完成村医补偿机制。此外,出台了《关于解决响水县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的建议》,全县共有237名到龄老乡村医生享受政府生活补助,696名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养老保险。今年来,全县先后还举办乡村医生免费培训50余次,培训乡村医生2000人次,对提高乡村医生服务基本技能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三、构建“三位一体”, 撑起农民健康服务的蓝天

为进一步做好基层卫生工作,近年来,响水县卫生局紧紧围绕市县卫生工作目标任务和县卫生重点工作安排,努力构建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团队、家庭责任医生“三位一体”卫生综合服务模式,积极为农民撑起健康服务的蓝天。为此,响水县出台了《响水县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团队、家庭责任医生“三位一体”工作实施意见》。

1.基本公共卫生:用项目形式服务农民

具体内容:(1)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流程。目前,共为全县居民建立健康档案39.40万份。同时积极探索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之间的衔接,发挥健康档案在疾病控制和人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2)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今年以来,全县对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了健康体检9.39万人次,并将这部分人群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定期健康检查。(3)认真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叶酸增补、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4)继续加强健康教育等。

2.健康管理团队:定时定点开展团队服务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活动要求,响水县在每个镇区卫生院分别建立2-3个健康管理团队,每个团队管理2-3个村,每个团队明确1名责任人。团队成员由镇区卫生院临床医生、护理人员、预防保健人员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健康管理团队采取定期上门巡诊、随访管理、到村坐诊、健康体检、宣教指导等方式到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

3.家庭责任医生:把健康送到群众“床头”

家庭责任医生职责是积极参与团队服务,平时主动上门,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状态,及时进行健康指导,根据检查情况对患者进行合理治疗。为使“三位一体”工作扎实开展,镇区按照卫生局的工作部署,发放家庭责任医生服务信息卡,印制《县级专家服务手册》《镇医卫人员工作手册》和《乡村医生工作手册》“三个手册”,选择2-3个对村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劳动模范、老干部、伤残军人建立家庭责任医生制度,与他们签订家庭服务协议,提供主动上门“一对一”服务,直接把健康送到群众“床头”。

医疗卫生体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国外财政保障机制

一、国外医疗卫生体制的财政保障机制

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发展中国家卫生体制由于还处在不断探索中,大多在德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中选择,呈现出混合特征。以下是三种模式:(1)德国模式:社会健康保险体制。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从解决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入手,建立国家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采取这种模式。涉及到公共财政部分如下:第一,筹资机制。在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税占70%比例。保险税根据收入按比例征收,且不是风险税率。保险税由雇主和雇员各缴费50%。私人医疗保险占卫生筹资的7.1%。第二,卫生总费用。自国家统一以来,卫生总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第三,政府补贴。德国政府根据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2011年政府对医保资金投入为153亿欧元,约占医保总额的10%。(2)英国模式:国民卫生服务体制。医疗卫生资金主要通过税收与服务提供均由政府负责、全民覆盖和人人公平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实行这种医疗卫生体制的代表性国家主要有英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第一,筹资机制。财政支持74%以上来自国家税收。近年来政府要求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税,税率为保险费总额的5%。该比例逐年上升。消费者付费项目包括处方药、眼科服务和牙科服务。处方费统一价格进行收费。第二,预算管理。目前,作为普通公共支出计划的一部分,预算每3年制定一次;部门预算是通过财政部长和相关部门部长间的协商后确定的;不严格的列出其收入或支出的用途;预算可在3年内调整。第三,卫生总费用。2003年,英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人均卫生总费用为2428美元,在发达国家是比较低的。(3)美国模式:商业健康保险体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商业医疗保险制度,但绝大多数国家只把它作为社会健康保险制度或国民服务体制的补充,只有美国将其作为医疗卫生体制的主体,人们称之为“美国模式”。第一,筹资机制。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面向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的医疗照顾制度、面向穷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和针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健康保险制度,以弥补商业健康保险制度的不足。第二,卫生总费用。美国医疗费用增长的脚步在2003年放慢就,标志着国家卫生总费用增长率7年来首次出现下降。美国卫生总费用为全球最高,近年来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国外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1)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一是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二是保障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健康服务中去;三是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困难居民给予补助,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四是加强医学科研,提高基础和临床攻关能力,支持重点医药技术研发;五是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实现传承和创新两大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六是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2)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卫生医疗责任。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通常由中央级和省级财政为主承担主要的卫生医疗支出。考虑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涉及到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目前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更多的卫生医疗支出责任是可行的。(3)针对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对于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应由政府向全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应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对于非基本医疗需求,主要通过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4)建立健全卫生医疗经费支出监管机制。一是建立项目管理制度。二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估制度。三是规范强化医疗机构财务监管。

参 考 文 献

[1]饶克勤,刘新明.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庆飞.深化改革强基固本加快卫生事业发展[N].长白山日报.2010

医疗卫生体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控制;问题;对策

所谓财务控制是医疗运行过程中必不或缺的组成元素,相对于财务管理活动分析,财务控制主要是对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与控制。从实际出发,医疗卫生单位实施财务控制能够促进医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医疗机构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市场地位。此外,财务控制还可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能够满足医疗救助活动。因此,积极探究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控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单位所采取的财务控制手段还比较落后,不能从长远角度分析,没有针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与总结,这种情况下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控制工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一些医疗卫生单位还缺乏健全的财务控制制度

从整体角度来说是比较好的,一些医疗卫生单位现阶段所采取的财务控制制度还过于传统,换而言之便是在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管理者的意愿基础上对财务进行管理。这种财务控制模式会导致医疗卫生财务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并且导致坏账、死账现象十分严重。比如部分病人故意拖欠医疗费用,如果医院不加以进行财务控制,那么则会出现坏账现象。或者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并没有针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展考核与分析。

2.医疗卫生单位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

从性质上分析,医疗卫生单位属于国家性质的事业单位,财务控制需要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要求进行。简而言之,医疗卫生单位在开展财务预算的时候需要依据上一年度的单位职工基本情况、资产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编制,因此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的时候需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全面的、有重点的考虑与分析,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站在医疗单位科学的、长远的规划角度上探究。这种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预算编制呈现出形式化的发展趋势,导致预算编制出现超支现象或者预算不足。

3.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仪器等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在医疗卫生单位中,医疗仪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管理产生混乱的现象,尤其是医疗仪器等设备。通常情况下,当购入固定资产时,有的没有及时入账,容易造成漏入、少入现象;有的固定资产有账面价值但没有对每件固定资产建立卡片,这样容易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有固定资产价值产生差异,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净资产”造成的影响会严重误导会计人员。另外,还有单位价值比较低的固定资产,无法合理区分,导致固定资产的购置与核算等内容受到影响。其实,在医疗卫生单位之中对于已经失去价值的资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报废,财务会计人员则不能及时进行记账,这样就无法提高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

二、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控制的改善对策

面对我国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控制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内部医疗卫生单位的实际发展和现状出发,从控制制度、财务预算、固定资产管理等角度入手,实现有计划、有效率有考核的资金收支,从根本上保证医疗卫生单位财务工作的发展。

1.建立健全财务控制制度,规范财务控制流程

我国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积极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制度,从国家规定的制度出发,保证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控制规则具有统一性、科学性与准确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人员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对财务控制流程进行分析与整理,保证财务控制流程的规范性与完整性。比如财务控制需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流程设计模块,然后再以控制效率为中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将财务控制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另外,还需积极创建财务控制管理机构,争取将财务控制责任制度落实到个人工作岗位上。

2.制定合理的单位预算,实现预算管理的有序性

要想真正保证我国医疗单位财务控制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第一,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在制定预算编制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各个部门的收支现状进行分析与了解,并对不同科室财务信息进行探究。第二,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度,在整个预算执行过程之中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了解,如果发现问题则需要及时解决。第三,我国医疗卫生单位需要整合计算机技术,积极研究出适合医院发展的会计控制模式以及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对现金流的控制与管理。

3.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大型设备与仪器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医疗卫生单位要依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范畴进行界定。外购的固定资产需要采取招标与投标的方式,并且要按照实际购买价款,对资产进行核算,并以账目的形式展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资产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反映。此外,选择切实可行的折旧方式进行计提折旧,对于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需要积极制定管理程序,在保证资产完整性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虚增资产。在每年的年末阶段,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并进行记录,在保持资产与账面价值统一性的同时,可以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与完善性。

总之,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控制制度、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只有从财务控制入手,积极完善、积极改善,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文舒.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控制问题和对策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4,06:106-107.

[2]侯湛林.完善医疗卫生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181+183.

[3]刘雪梅.医疗卫生单位财务控制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