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纪伯伦的图片及介绍资料,作者的图片及介绍资料。
2.课件:不同情境中花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花的其他文字。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导入新课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二、自学课文
1.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初读: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给组内同学听。
品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词句,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
(1)把课文中看出“我”是花的语句画出来,说说理由。联系生活实际,在文中找一找相似的情境,感受“花”的存在。
(2)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2.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苍穹 冠冕 旖旎 婆娑起舞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相机指导理解:
①“我”是花:
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
花绽放在草丛里,就像是一颗颗星星。
花是大自然的产物,花开花谢。
花可以有很多用处,花最终也是要凋谢的。
……
②“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就是太阳。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感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作者的笔下,花是怎样的,从哪里读到的?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花?
2.交流:(欣赏各种鲜花的照片)
花是美丽的:像星星坠落在草丛里。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花是芬芳的: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花是乐观的: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花是谦虚的: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4.小结:诗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诗人把花开花谢想象成大自然在说话;想象花的乐观谦虚,富有人的情感。
5.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体会这首散文诗隽永的意味。(2)了解这首散文诗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表现主题的拟人化的写法。
6.男女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7.小组合作,多种形式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疑惑,读出感悟,读出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又在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推荐阅读
读纪伯伦的《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幸福之歌》,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推荐的这些纪伯伦的作品,要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具体情况,不做统一的检查。
板书设计
花之歌
纪伯伦
(散文诗)
富有韵律
想象丰富
富有哲理
教学反思
一、课堂理答的误区
综观当下的课堂理答,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思维的碰撞。很多教师缺乏理答意识与技巧,面对学生个性纷呈的回答往往束手无策,引导无方,以致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多元误化
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价值观的体验有可能是错误的、不健康的,如果教师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就会模糊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理答的偏失。请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小猴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猴子很讲民主,会尊重别人!
生:小猴子比袋鼠好多了,它不高高在上,能听别人的意见!
……
教师频频点头,文章的主旨也似乎明晰了。这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认为小猴子太虚伪,拍大家马屁。”教师显得很惊喜,连连表扬他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在这一表扬的激励下,小手越举越多,小猴子这个文本形象也从正面变成了反面,完全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2.主宰强化
与上述案例相反,有些教师受标准答案的影响,只要学生的答案与自己课前设定的或参考书上的答案不一致,便会毫不犹豫地加以否定。教师处在主宰地位,成了学生学习的“裁定者”。请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生:主要写鲸长得特别大。
师:是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翻了一下手中的辅导用书)是写鲸的大小。
师(一脸笑意):对,是写鲸的大小。(随即板书“大小”)
为什么说特别大不行,只能说是大小呢?因为教师预设的板书是“大小”,所以要以预设的答案来一锤定音……这样的课堂理答不但会禁锢学生的大脑,还会影响学生自主性人格的形成。
3.赞美滥化
毋庸置疑,鼓励确实是教育的法宝。因此,课堂上“棒极了”之声不绝于耳,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反正一“棒”到底。曾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菜园里》一课时整整说了19个“棒,棒,你真棒!”到最后只要有人回答后学生就小声地跟着“棒,棒,你真棒!”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理答不仅弱化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消除了应有的教学压力,还会使学生产生自负心态和躁动情绪。
4.预设僵化
有些教师在课前(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预设,上课时完全按照自己预想的环节进行,根本无视学生的真实现状及生成,成为“文本的诉说者”和方案的“执行者”。
如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
师:请大家读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英子的痛苦。
师:好!请你来读一读,读出英子的“痛苦”。
学生朗读了一遍,语气非常平静,根本没有进入英子的情绪,而执教教师却说:“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痛苦的英子!”……
事后看她的教案,发现教案旁边注着:“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痛苦的英子。”“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自卑的英子!”……课堂上教师的理答完全被预设框住,课堂理答也就成了僵化的程式。
二、优化课堂理答的策略
教师课堂理答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上讲,既有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也有对所谓尊重个性的片面理解;从能力上看,既有对文本理解的缺失,也有自身对话能力的欠缺。要优化课堂理答,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力。
1.文本解读要准确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这必然导致学生反应的多元,但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需要教师的课堂理答及时发挥诊断功能,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学生的思维步入误区,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像上述《从现在开始》的案例中,面对这独特的想法“老师,我认为小猴子太虚伪,拍大家马屁”时,教师既要发现学生思维的与众不同,更应通过理答“照亮”他认识上的误区: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赞扬,但你认为文中的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谁的提议更受大家欢迎呢?如果你是森林中的万兽之王狮子,你认为谁做得对呢?这样的理答既肯定了该生的求异思维,又引导他重新思考答案,促使他再度审视自己的思路,主动建构正确的认识。
所以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准确解读文本,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努力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2.与生对话要平等
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教师总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尤其是当学生的回答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错误时,教师就急不可待地予以否认,亮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其实,有些错误恰恰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玲教学《一粒种子》,在学生说到“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就想出去”时,问大家“热闹”在课文里指什么。不料一位学生说“热闹”就是很乱。这时,程老师不急于纠错,而是不慌不忙,因势利导:“你说的乱在课文里是指哪些事情?”学生读课文,“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师便趁热打铁,问:“它们在唱什么歌呢?”学生答,春风在唱:沙沙沙,沙沙沙,小种子,快长大!泉水在唱:哗啦啦,哗啦啦,我要流到小河里!小鸟在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教师笑眯眯地追问:“这个热闹是‘乱’吗?”那位学生说:“这不是乱,是可爱的春天来了,大地醒来了,在欢迎春天!”正是这机智的课堂理答,抓住教学即时生成的亮点,才能彰显课堂的一股张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生本课堂。
教师要真正心有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切忌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教师还要善待课堂中的“横炮”,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或来一句责备、嘲弄,这样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蹲”下来,和学生“平起平坐”,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3.理答指向要明晰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理答时要指向明晰,不能含含糊糊。比如,课堂理答时经常用到表扬,但教师的表扬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是空泛地说“好”或“棒”,而要告诉学生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教师的思维要跟上学生的思维,理答要跟当时的真实情境相符,让表扬具体化、细节化。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中“欣然怒放”与“舒展”两个词语的教学片段。
师:自己读读这两个词,试着用动作来表达你的理解。
只见一学生先把双手合拢放在胸前,刹那间双手往上并向两边散开,抛出的弧线既圆滑又优美。
师:你的手真像一朵怒放的花儿,美极了!
学生听到表扬自然地露出了笑容,教师紧接着又表扬道:“你这一笑,就是欣然一笑啊!”……
案例中,教师的两次具体化表扬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理解了“欣然怒放”这一词语的意思。
再看另一案例《掌声》教学片段。
师:从哪些词中你能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
生:我从“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中的“默默地”感受到英子的忧郁。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去体会,真了不起,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谁也能这样来说说?……
此案例中教师的理答指向了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这样的理答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回答问题正确在哪里,才会给他们的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
4.引导方式要多样
从课堂情况看,教师由于理答缺乏策略,导致方式单一。学生回答对了,就从精神上、人格上表扬一番:你很棒!学生回答错了,最多说声:你再想想,或许你还没有想好,下面我们请另一位同学来回答。稍好一点的就从内容情感上引导一番。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说了一半支支吾吾说不下去了,教师说:你心里清楚,但说不出,老师帮你说出来。是否真有“心里清楚但说不出”的事呢?其实是没有的。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思想与语言是同时成就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只能说明他的思想还处于混沌状态。那么,可以凭借哪些方式进行理答引导呢?
(1)抓重点信息理答引导。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小鸟们都回巢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拍拍翅膀。当小鸟拍打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他却感觉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位学生的回答头头是道,但大多数学生听后却把握不住这些话语的重点信息。因此,教师可通过抓重点信息的方法让其他同学共享这位同学的独特感悟:是小鸟让每一片绿叶颤动起来,多么独特的感受呀!
(2)抓学习方法理答引导。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在学生抓住三个“最”字体会到航天人的苦战攻关后,笔者这样引导:“抓住关键字眼来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还能从其他写法中体会出航天人的苦战攻关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说道:我从“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明白了工作单位非常多,课文是用列数字的方法来写的;我从“风华正茂”与“华发早生”的对比中读懂了科学家的艰辛,“风华正茂”是说科学家正处在身强力壮的时候,而“华发早生”却表明他们很衰老……
(3)抓语言表达理答引导。如《小露珠的梦》教学片段。
师:谁见过小露珠?
生:我在草叶上见过小露珠。
师:你说出了小露珠依存的地点。
生:小露珠是圆圆的。
师:你说出了小露珠的形状。
生:小露珠是无色的。
……
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答案连起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的语言质量得到了提升。这也正是语文课价值增量的具体体现。
5. 理答原则要遵循
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理答科学规范,巧妙得体,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答原则,概括来说,课堂理答不但要有准确性、反思性和转移性,还要有激励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
近两年,我校在区课堂转型的大背景下,不断摸索前行,立足课堂,深入研究。我们把转型课堂的教与学方式的关注点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不是老师的主讲堂,而是学生的主讲堂。
(2)不是一言堂,而是百家争鸣。
(3)不是靠死记硬背的积累,而是靠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与之相伴的情感体验。
(4)不是被动的接受式,而是主动的探究式。
(5)不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以学定教。
一
我们理想中的转型课堂是和谐自由的课堂,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事情,自主自发地参与课堂,教师只是陪伴者与点拨者。可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转型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学生应具备哪些自主学习能力呢?
1.让学生会“读”――培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提出学习要求,抓好三点:(1)预读。用于课前预习,即“先学后教”,学生提前自学,了解教材基本内容:发现知识疑点,注上标记。为避免预读放任自流,教师可提供预习单,让学生依据预习单去读书。(2)精读。课中,在教师讲解点拨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深入思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3)串读。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要求学生串联阅读同类型内容,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线组成知识网,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2.让学生会“思”――激发自主学习的敏锐性。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襁褓,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学会思考:
(1)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
(2)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
(3)善于多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
3.让学生会“问”――强化自主学习的深刻性。
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的表现。纵观日常教学,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往往设置在新课课题出示的环节,例如:《推敲》一课,学生的质疑往往是:谁推敲?推敲什么?最后推敲出来了吗?这些质疑在课前质疑,孩子早已了然于心,这样的质疑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案,并不是对文本真正思考后产生的质疑。
4.让学生会“说”――提高自主学习的延拓性。
传统课堂教学“一问一答”的模式,随着学生主动性及独立性的增强,逐渐变为互问互答式。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点拨者,启发学生说思路,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张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
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有哪些呢?
1.兴趣入手,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让学生活跃在积极思考的世界中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
例如: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文时,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并从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中,先通过师生对话进入故事情境,体会故事的紧张惊险。接着引导学生抓住伯诺德夫人的动作、语言及心理等体会她的机智与冷静。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杰克”和“杰奎琳”与德军周旋的段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读书、思考、写批注,最后组织交流。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较大发挥。
2.分工明确,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现在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常见的学习方式。但有时教师只注重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忽视了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和主题的构建。有的合作运用时没有把握好“度”,分工不明,时间仓促,课堂秩序较乱;有的合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无合作价值,有画蛇添足之感,这种赶时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合作学习应该是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及时把握住那些生成合作学习的契机,这是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充分体现,也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
(2)合作学习首先要有合作成员对合作问题的独立思考研究,有了这样的前奏,才可能在合作时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思维碰撞、激发火花,互相启发,实现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目标。
3.把握契机,探究学习。
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抱以成功的期望,用热情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如果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