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片段教学

片段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片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片段教学

片段教学范文第1篇

师:这是一个令我们感动的故事,那么在课前,小勤同学说课前演讲这么好的机会我也想展示一下自己,那么现在把掌声现给他,也请他来演讲好不好。

生:我代表七三班的同学向各位领导致敬,关于理想谈的人很多,虽然有些虚空,但总能给人带来一丝希望,鲁迅曾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小勤的演讲让我感到她读的书可真多,对于理想的认识真的非常深刻,两位同学的演讲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理想》,那么从他们的演讲中我们认识到理想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沙河先生的《理想》,进一步理解理想的含义。其实这几年来,我们中学的人一直在追寻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今天领导的到来让我们中学的人的理想又进了一步,我真的感到特别的欣慰,那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也能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并且努力地为之奋斗。好,由我们的朗诵组朗诵诗歌,有请。(小组成员齐读,分段读。)

生:我们的展示完毕,请大家与我们一起交流。

师:想评定这个组朗读的可以与这个组的同学交流,有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声音都很大,虽然多功能教室很大,但他们的声音让每个人听得都很清楚,他们读得很好。

生:我们想与你们组PK一下第4至7段。(小组选出两名成员朗读。)

师:我特别感动,我们这位同学虽然其中一位声音有些嘶哑,但还主动要求PK,这里我想与这位同学交流一下,是鬓(bīn)发早白,还是鬓(bìn)发早白?

生:(齐)鬓(bìn)发早白。

师:对,是鬓(bìn)发早白,请在书上注明。还有同学想与朗诵组交流的吗?好小翔。

生:我想与他们PK一下第二段。(生读,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表示了对你的朗读的赞美,还有要交流的吗?好,小丽。

生:我想与小锐同学PK一下第10节。(生读,掌声。)

师:点评组在哪里,我们看看小丽与小锐的PK,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

生:我觉得小锐读的感情有些不对,他的重音没有抓准,而小丽抓得更准。

师:重音没有抓准,所以感情处理不太到位。谢谢这位同学。那么小锐,明白了吗?要虚心地接受,同学点评得很到位。老师也太喜欢这首诗歌,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不过我想交流的是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首诗歌是全班来读的,那么我的挑战是面对全班同学的,是1比56,试试看。(师背诵,生掌声。)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其实老师并不觉得自己比同学们读得好,每一次听同学读,我都感动,都震撼,真的眼泪一直在我的眼睛里转,这说明同学们的感情处理是非常到位的。从同学们的朗诵中,我感觉到同学们对诗歌有多么喜欢,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为什么喜欢,喜欢诗歌的哪些地方,有请我们的赏析组为大家展示。

生:我最喜欢文章的第6节,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因为这节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是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这种理想,并为之奋斗后成功是一种获得,但这种获得又是以个人利益为前提,所以又是一种牺牲,下面请其他同学与我交流,或补充,

生:不但是为社会,还是为自己某方面的成功付出牺牲和代价。

师:嗯,我觉得……他补充得特别好,我们不仅是为了社会的理想而牺牲个人理想,其实我们在追寻个人理想的时候,也会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是吧?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老师,我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我把教好书,育好人当作我的理想,可我也有牺牲啊,我没有办法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为自己的家庭尽好自己的责任,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牺牲,但我也收获了,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同学们的成绩,看到了同学们的成长,这也是一种收获,是这样的吧?

【议课】鸡西市教育学院 张霁虹

刚才我们看到的视频录像,展示的是流沙河《理想》的教学片段。这段视频展示了这节课显露的教学风格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明快、清新、灵动。

我认为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以下几大亮点:

1.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前的热身演讲,课中的分小组朗读,关注的是学生,表现的还是学生。演讲阐述的是学生对理想的认识,朗读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最好诠释。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既表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真投入,也表现着教师熟练地运用这一基本的教学手法。

2.教学思路层次,脉络清晰,教学结构环环相扣。各小组学生朗读,学生点评,教师引领。环节流畅、自然,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表现了教师对教学流程的勾勒与设计能力。

3.教师的教学语言亲和,用语人文。如:“我想和某某同学交流一下……”等,如春风化雨,润人心脾。教态亲切、自然,师生感情融洽。

4.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轻松、自然、明快,学生毫无负担的参与其中。尤其采用了杜郎口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空间,自由地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5.教师敢于范读、引领。同时,教师又放下身段和学生交流对理想的认识,平等地和学生畅谈自己为理想而付出的感受。课堂的氛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

有3点和做课教师商榷:

1.课前有学生关于《理想》的演讲,教师顺势导入,切入点是很好的。遗憾的是,一位学生演讲的时间对导入、热身、切入主题都恰到好处,教师又安排了第二位学生的演讲,用时过多,画蛇添足。教师导入过程中,将领导来听课的一些客套话儿穿插过多,显得既啰嗦又市侩,冲淡了主题,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为上。

2.学生的点评参与得不够积极,没有做到面向全体。

3.预设与生成的问题。预设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生成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缺少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后自发的质疑与生成。

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做课教师参考:

1.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

片段教学范文第2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遇到生字翻翻后面的生字表。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读书)

师:(出示:水窖 储水 膝盖)这三个生词你们认识吗?(生读)

师:“膝”是一个生字,怎么写能写得漂亮些?

生:撇捺要舒展些。

生:结构要左窄右宽。

【点评】2011版“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明确写上“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从刘老师所呈现的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心中有“课标”,心中有“写字”。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这两个字你会读吗?(血管血)这是多音字。

生:血(xuè)管血(xiě)。

师:把它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

(屏显: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生读)

师:当这个字单独出现的时候就读xiě。(生再读)

生:(读)我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的流动在加快。

师:你看,你多读了一个“的”,你可以在血管后面停一下。

师:(范读)你再试试。(屏显: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点评】透过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可以看出刘老师平时是注重学生朗读指导的,长期对学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读书结结巴巴不流畅的现象就会很少发生了。

【教学片段二】

师:读完这篇课文,让你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生:让我浮现出了常常去挑水的画面。

师:十里挑水。(板书:十里挑水)

生:那个村庄的太阳火热,村庄也很炎热。许多孩子让母亲打开水窖的水来洗澡。

师:一勺水来冲凉、洗澡。(板书:一勺水冲凉)

生:触发了对水的渴望。

生:下雨天,小孩子在洗澡,大人也加入洗澡的行列的事。(板书:下雨天洗澡)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三幅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位同学提到的水的珍贵。

【点评】单个儿的文字是一个符号,当文字一个个相连以后,就赋予了文字以生命和活力,文字就有了张力,有了温度。小学生的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读了文字后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感更强。刘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体现了学生的这一特点,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年级的学生都应关注的。

师:通过读书,你们不仅了解了内容,还理清了脉络,你最喜欢哪个场景?

生:我最喜欢一勺水冲凉的场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感受到了水的珍贵。

生:我喜欢下雨的场景。

师:为什么?

生:他们喜欢洗澡,是个快乐的场景。

生:我喜欢“一勺水冲凉”,写出了作者和他的兄弟对水的渴望,一勺水就可以冲凉了。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一环节,刘老师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片段三】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三个场景,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份快乐的。

生: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生:我找的是“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从这句里可以看出来,他们冲凉时的快乐。

师:“啊啊”这是他们冲凉时发出的快乐的声音。

生:我找到的是“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作者就是用这种细腻的描写,水流到哪,他就写到哪。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冲凉的孩子,水流到你身上。(指名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幸福、痛快、美好。

师:你们的感受我也感受到了,我们再来看作者的感受,你发现了什么?

生:十分喜欢冲凉,听到他的毛孔的呼吸声。

师:这是拟人,吸吮的声音能听到吗?

生:听不到。

生:我觉得能听到。

师:是仿佛听到了,其实没有听到了。

生:因为他听到的声音是在作者的心里。

师:刚刚这位同学说,作者运用了拟人法。作者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快乐。(板书:拟人、夸张)

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的描写,拟人和夸张的写法,带给我们种种的感受。我们再来读。(生读)

师:让我们再回到那个村庄,那个夏天,看到孩子,看到几乎要风干的样子,读——(生再读)

师:再回到这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对水的渴望啊——(生再读)

师:这些场景不仅在你眼中,也在你的心中,请你再来读一读。(生配乐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点评】这一环节,刘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读”,而收到的教学效果却不简单。刘老师设定了各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了语言文字,带进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读”这段话的形式各不相同,有齐读、有个别读、有配乐朗读、有边想象边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读进了文本的内涵,读出了文本的意境。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比教师繁琐地分析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总评】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给我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关注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从本节课呈现的很多环节都可以看出刘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说话、交流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听说读写”既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又是语文素养最直接的外显形式。刘老师在教学中既关注了“怎样听说读写”,又关注“听说读写什么”。

二、 注重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丰富的内含对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多元。因此要“重视熏陶感染”。其间,一要重视价值取向,不能信马由缰;二要尊重独特体验,不能“强行入轨”。刘老师在本节课上对于这一点,把握得非常到位,既让学生在朗读、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感受到了“挑水苦”“得水乐”,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道了水的珍贵,以及爱护水资源的重要。课上,刘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读、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语句练习说话,在这些实践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 注重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刘老师能关注学生对待语文学习的不同态度和不同需求,以保护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心理,进而转变为学习上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片段教学范文第3篇

教学资源:

硬件:塑料直尺、木板、乒乓球、重物块、弹簧、细线、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压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用右手按压左手

实验:(1)用手压缩弹簧、压塑料尺观察用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效果;(2)观察放在水平塑料尺上重物对尺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1)演示乒乓球自由下落在水平木板上,观察乒乓球弹起的方向。

(弹起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设问:乒乓球自由下落在斜木板上其弹起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吗?

演示实验:(2)演示乒乓球自由下落在斜木板上,观察乒乓球弹起的方向。

(弹起方向不是竖直向上而是垂直于斜木板的)

总结以上可得:压力的方向是垂直并指向受压物体的表面。

演示实验的现象是落在水平木板上沿竖直方向弹起;落在斜木板上沿垂直于斜木板方向弹起。对比分析弹起现象,自然得出压力方向是垂直并指向受压物体表面的结论。此处运用转换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压力的方向。

2.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学生讨论、表达(用表格培养对比的思维方法)

片段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片段训练;提高策略;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224-02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课改深入的同时,作文分值逐次增高了,但语文老师对写作指导的信心却降低了。学生作文出现了“四不像”或胡乱拼凑,或是空洞,少有具体写实的东西,学生不能有创造性地表达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足见这种作文不符合“课标”中“有真情实感地,有创造性地表达”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推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平时作文训练有“假”、“大”、“泛”的毛病。“假”指的是作文训练中假定的东西太多;“大”指的是大题目,大范围题材,大作文占主流;“泛”指的是宽泛不具体的要求,学生作文空洞无物,东拉西扯,不知言之为何。具体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毛病:

一、现行作文训练的通病分析。

一是、求大求全。作文训练大多数是大作文,并且写作要求都是从字数、主题等宽泛的大的方面要求。在作文的批改中,有等级或分数,有眉批和总结性评语,看似全面了,但少有具体地针对学生的句段,提出作文中具体优劣点并指出方向,不利于引导学生语言的精彩提炼。

二是、多“大”少“小”。福建“省颁”作文要求就有“”、“八小”的要求,我的理解是“”是作文能力较全面的训练和体现,是写作问题的源头,是“八小”的基础或依据,“八小”是各个突破问题的工具,是精化作文各个部分的手段,大小结合,相辅存之。操作中可往往是有“大”无“小”,或多“大”少“小”。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会分类点评作文,这样一来,学生存在的问题的代表性就体现了出来,片段作文就是突破问题的杀手锏。

三是、小作文支撑不足。老师们常会结合课后练习,拓展一两个片段。但如何拓展,有那些具体要求,与适时的作文教学有什么相类似?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考虑不足。平时的片段多因练习而来,而不是从全学段或整册的教学任务或学生的能力目标来构思设置。这样就难免会出现理论不足和缺乏前瞻性的毛病。

四是、误读整体感知作品。范文教学时,我们都从整体上去评价,误把精彩段落的剖析当作了肢解课文,因此精读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精析也少了。时间一长,学生精析片段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笼统叙事的学生作文可见一斑。

二、片段作文训练提高的依据――双性合一,突出实效。

片段作文就是作文整体中的局部段落(多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单个的片段作文训练,其所得到的能力训练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在训练中却不能把它单一地考虑,而是要综合地考虑整体的能力发展,就要涉及到诸多要求。

一是讲究针对性,突出实效。大作文易出现空、大的问题,而片段作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突击单个的问题,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学生刻画的人物“眼睛大大,鼻子中中,个子不大不小”,千人一面,没有人物独有的个性。我们对此采用以不同人物为对象的外貌描写训练,学生逐步了解、认识到人物的外貌的个性特征,以及外貌描写对对人物刻画的突出作用。在训练中发现不足,并不断地针对问题突击训练,一次、两次训练或许是解决好一个写作中的小问题,但是一年、三年积累下来,足以形成一个写作的体系,解决写作的大部分技巧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针对不同学段、年级设计训练任务。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和写作的能力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变化。如我们在七年级上期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训练,七年级下期就可侧重人物的综合性描写;八年级则可侧重一些叙事的训练;九年级就要多一些说理性的片段训练。针对不同学年设置相应的片段训练目标,同时也是符合我们教材编写中发展意图的,也是符合学生心志发展要求。

针对性的片段训练,问题具体、细化,训练从小处着手,但又要始终着眼于大处和全面。针对的问题越小,越容易解决,越能体现实效。着眼愈大,愈能远瞩学生的作文能力发展和学生的个性成长,也就是片段训练的长效体现。

二是讲究梯度性,逐见成效。作文教学的收效期较长,不能一朝一夕就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它是一个分层次的活动。首先要注意从易到难的规律。初中的作文教学任务编排是――记叙文到说明再到议论文,各自又皆体现了层次性。片段训练也应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分层次安排训练内容,如七年级上的片段训练目标可依次定为:叙事要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对人物的烘托描写,人物语言与心理反映,文言名句的运用与联想等。既按层次推进,又能结合单元课文的特点,使范文学习与写作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梯度推进中还要较好地实行有形的“分”到无形的“总”的方式。平时的训练是分散的点,一学期、一年后的回顾能见到总体的构思。我们常用的训练手段有:各种文体的开头、结尾或强化过度、精化某一情节,这是分头突击的过程。但只要有意识地训练了开头,自然也会重视结尾和中间段落的训练,因此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却又要有完整文章的无意集合。

梯度推进中,一脉隐约,统一不变。在初中学段“训练”要有主要目标,重在从描写、叙述到说明、议论,并且重在训练描述的具体化、生动化。如此就可把三年的片段训练组成一个统一的布局,使主线一直是清晰的。训练中又在主线中旁支、辐射若多个侧面,最终成为一个有线有面的片段作文体系。

在片段梯度的设计中,关键还在于这个“度”的把握。适中的度就是符合实际条件的,因此对自身条件的再认识,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获得,必须细致而深刻。度的定位基础于教学的实际,又要稍高于实际,才能有效地引导发展。

三、片段作文训练的多样性体现。

从表达方式上分别进行片段训练:针对学生的理解运用基础,考虑各种表达方式的训练难度安排训练活动――七年级以片段描写为主;八年级以片段叙述、说明为主;九年级以片段抒情、议论为主。

从结构上可分为:开头、过度、结尾和中间段落的具体描述训练。这种训练形式我们一般针对某一范文的一个部分,或是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改造训练。变换一个段落,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在变换的形式中得到不同的艺术体会,学习到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从形式上暂可分为三种训练方式:依托课后练习作续、扩、改训练;仿写名篇、名句、名段;设定小的主题目标,作创造性的精化训练。在我们的训练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种,这种方式有现成的题目或条件可依,我们只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改造一下便可运用于片段训练。它目的明确,有现成的样例可参照,并且能较好地把课文与写作结合起来,因此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训练方式。第二种方式是直接对文学精华的仿用与借鉴,在老师的引导下依葫芦画瓢,学生易于取得成功。第三种训练方式是老师的意图最强的一种。是学生对某一主题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并且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片段写作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训练方式,是提高程度更强的训练,它需要老师有更切实际地要求和指导。仿写中还可以运用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仿写训练,同学间有共同生活和情感,有相似视角,更能引起共鸣,从而产生较强的创作热情。

从参照的对象来讲,一方面围绕某一事物,用不同的文学方式表达。借用某一对象进行描写、抒感、发表看法,充分展现这一事物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立体观察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能力。另一方面,参照周围的众多事物来刻画某一事物。通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人、事、物、情等的描画与叙述,对中心事物进行烘托、渲染,深入地展现此物的多面性,揭示此物的深刻性与复杂性,有力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向更开阔的写作空间。

四、对片段作文训练的两个瓶颈的思考。

片段教学范文第5篇

师: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做好准备,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听写:力大无比、奸诈贪婪 、为民造福、机智周旋)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听写这几个词吗?

生:这几个词能表现出人物性格。

师:你们真是老师的知音。看来同学们都被“嫦娥奔月”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深深吸引了,为什么呢?

生:因为神话故事有趣。

生:因为神话故事作者想象很大胆。

生:因为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与众不同。

师: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喜欢神话,那就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吧。

【评析】 温故知新,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既巩固了字词,又为精读文本起到引领作用。学贵有疑,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进一步感受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伙伴,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理念。

[片段二]

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1.在2号同学的带领下按照1、3、4、2的顺序说说自己的读书感悟;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完后可进行补充;3.组内可以推荐成员代表本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从课文的第4自然段中感受到,嫦娥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来,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生:嫦娥总是接济老百姓,她自己家的条件也不是太好,但是她会用自己的钱去帮助别的老百姓。

生:当别人家没有钱买米了,嫦娥还有可能把自己家的米送给邻居。

生:当村子里邻居生病没有钱买药,嫦娥可能就会帮他们去买药治病。

生:当村子里其他人家没有钱买衣服穿,嫦娥可能还会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她。

师:嫦娥真是善良啊!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嫦娥实实在在的美,难怪老百姓都很喜欢她。这样接济别人善良的嫦娥,怎能不让乡亲们思念?

生:我们小组从第5自然段中感受到嫦娥的机智勇敢。

生:我们从“周旋”这个词可以知道,当时情况很紧急,而嫦娥为了不让逢蒙这个坏人找到仙药,于是她就故意和他拖延时间。

生:我来补充,我们小组还从“疾步上前”这个词感受到嫦娥的勇敢机智,这样的情况如果放在我身上,可能我两腿发抖,都瘫倒在地上了,但是她却能这么勇敢疾步向前,所以,我们觉得嫦娥是个勇敢机智的女子。

师:读到这,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没有。

师:你们没有,我有,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们:这一段作者写嫦娥的笔墨并不多,而写逢蒙的却很多,这是为什么?

生:作者这样写是想通过写逢蒙的贪婪奸诈来反衬出嫦娥的机智勇敢。

师:说得真好,老师明白了。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语文学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苑新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翻译协会

语文教学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