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机食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食市场(Whole Foods Market)是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有机食品销售公司,1978年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建立,现已拥有天然食品超市181家。全食市场可不是一般的食品零售商,它是美国“新生活运动”的弄潮儿。它所提倡的高质量生活、绿色健康食品和环境保护,一下子击中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敏感神经。说到底,有机食品的魅力就在那股挡不住的精致感,全食市场里各式菇类有十几种,花椰菜有白的橘的紫的,光彩耀目,各种装盘的莓桃瓜果,让人看着都开心。
什么是有机食品?
从中世纪起,人们已经认识到所有植物都需要从土壤中吸收适量的氮、磷、钾。除豆类外,大多数植物不能从大气中直接吸取氮,因此,农民需要按比例使用动物粪肥、鱼鸟肥料来增加土壤肥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和工业家卡尔・博施发明了一种从氮气中合成氨水的方法。此后,大批量商业生产氮肥成为可能,其结果导致了农业领域的科技革命。
而科技革命又孕育了有机食品运动。有机食品运动可以追溯到英国农艺学家艾伯特・霍华德爵士,他在1940年出版的《农业的圣约遗嘱》一书中批判了科学农业的兴起。之后,由于嬉皮士们的狂热,有机食品运动在美国兴起。这一运动主张“耕作规模缩小,食物链缩短”,大大丰富了霍华德的主张。有机食品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你应该知道谁在生产你吃的食物,应该通过熟悉的人和透明的农业实践来建立一个可以信赖的生产销售网络。一位营养学家称:“我们所说的有机的是指地方式的、有益健康的食物,于区域生态切实有益,有机食品的生产和食用既是对栽培者的尊重也是对食用者的尊重,是符合社会正义和平等的。”
以俄斯布恩德农场为例,我们来看看有机食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俄斯布恩德农场是全食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农场。创始人是出生于纽约的古德曼夫妇,他们在上大学时,就在卡梅尔附近开垦了有15亩的小型农场,用来生产他们心目中的优良食品,当时两人对农业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只是因为对农药很反感,就开始了蔬菜的有机栽培。
常规栽培一块地一般都是种植同一种作物,在俄斯布恩德可不一样,一块地里不同的菜畦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呈现不同的颜色。简直是个花圃。同块地里种植蔬菜种类多得令人吃惊,多样化的种植能抑制特定虫害的爆发。
俄斯布恩德农场非常重视土壤管理,用家畜粪及各种有机作物作为原料生产堆肥。化学肥料及土壤消毒剂是绝对禁用的。由于土壤中有机质丰富,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流失减少,微生物活动活跃。使土地愈来愈肥沃,同时也抑制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土壤养分经过微生物的调节,能比较持久稳定地供作物吸收,作物生育稳健。
有机食品的尴尬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购买有机食品更多是出于意识。俄斯布恩德农场指出,其生产工艺每年可以减少使用1.1万吨有毒化学药剂和近3.8万吨化肥,这样就节省下了5300万升为生产这些化学品所需要的汽油。有些有机农场甚至声称他们使用的拖拉机都是使用动物油的。但人们也尴尬地发现,有机食品的整个供给链条只比传统生产节省4%的燃料。
90%经常购买有机食品的消费者认为他们购买的食品更安全更有营养。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有些研究显示,这些所谓的无残留,以及较高的营养素并不能被确定。有些人说他们购买的是味道,但你又很难对别人感知的胡萝卜味道说什么,甚至你对自己感知的味道也难以清楚地说明白。
因此,我们不能不说,有机食品所追求的环保与健康离人们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距离。
本文作者:孙艳萍于文武工作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发展的障碍
我国有机食品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指导和规范,导致未能发挥充分的作用,总体而言我国有机食品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出口,不利于有机食品行业的发展。有机食品的出口缺乏信息指导①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黑龙江有机食品出口贸易竞争发展研究(11B059)。鉴于有机食品的起步较晚,许多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缺乏相应的认识,有机食品没有得到较大的推广,致使人们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混为一谈,并且对销售认证制度缺乏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食品厂商在有机食品的出口过程中,没有把握市场的发展情况和趋势,这将不利于有机食品的出口。认证体系的不健全在有机食品的市场中,很多国家都有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这就形成了绿色壁垒,成为了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是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而有机食品的认证严格并且周期长,对于我国远离产地,增加了认证的成本,限制了有机食品的出口。缺乏认证,无法建立认证体系,无法充分发挥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竞争力。有机食品出口规模小我国出口有机食品的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在资金、技术经验和对外营销渠道上还存在着诸多限制,难以满足国外增长的有机食品需求。可见有机食品出口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欠缺,难以取得规模效益。有机食品认证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有机食品的出口中,在认证方面采取的是多头管理,我国的认证未能与国际实现接轨,并且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各种认证标准不统一,缺乏系统性;同时各种认证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复,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出口。例如在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上,虽然我国的商品达到了绿色食品认证,但是依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
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对策
鉴于有机食品出口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国家需要加大对有机食品出口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有机食品的出口,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国的有机食品出口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有机食品出口的健康发展。提高认识加强重视为了提高人们对有机食品的认识,需要加强对有机食品的推广,使人们形成对有机食品的正确认识,同时加强对有机食品出口工作的重视,积极的创作有利于出口的条件。这就要求政府充分的发挥宏观调控,实现对有机食品出口的有效控制和指导,采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推进有机食品出口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部门要从战略角度认识到发展有机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切实认识到有机食品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认证体系有机食品的出口依赖于统一的认证标准。这就要求我国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根据我国的出口市场的特点,加强与合作国家之间的谈判和协商,制定统一的标准,实现认证标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而为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铺平道路,为我国有机食品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加强对有机出口食品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出口的扶持政府应该采取有利的政策,鼓励农民投入生产有机食品和出口商出口有机食品,例如可以通过减免所得税或者是提高补贴,降低有机食品发展商的贷款利息,或者是免息贷款,加大对有机食品的扶持力度。另外,可以鼓励银行对有机食品出口商提供出口信贷,减轻出口商的负担,为有机食品的出口提供便利的条件。在提供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有机食品发展的投入,积极的推进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为有机食品的出口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首先要建立稳定的生产供货基地,使各个环节完整,包括生产、加工、认证和出口,建立以基地为依托,加强与开发战略的有效结合,实现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这就需要国家制定有机食品的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一批重点的生产基地、产品和企业,促进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化,提高对外出口的水平,扩大出口规模,进而提升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竞争力。搭建市场信息平台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的掌握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有机食品的出口中,需要加强对信息的关注,及时地掌握国际有机食品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优秀的人才,获取有效的国际有机食品贸易信息,然后专职人员对其进行加工和分析,得出需要的有效信息。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的组织搭建国际有机食品信息平台,为准确了解海外市场的动态提供有力的条件。总之,有机食品是当今世界食品发展的潮流,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要顺利时展的趋势,加大国家对有机食品出口的扶持力度,积极的推进有机食品的出口,优化出口结构,提升我国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不妨从“有机”说起。
神秘的“生命力”
自13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英文里的organ,指的是风琴之类的乐器,也有器械、机构或机关的含义。后来,又延伸出一个重要含义,指活的生物中任何一种能够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结构。因此,心、肝、肺和皮肤都是“organ”(器官)。由于大多数生物体都可视为一同发挥作用的许多器官的集合体,所以通常就把生物叫做“organism”,即“有机体”。
及至19世纪初,人们业已认识到,只是在活组织中(或曾是活组织的一部分的那些物质中)才能发现的化学物质,与在非生命世界中到处都能发现的化学物质差异极大。1806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1779-1848)最早提出了“有机化学”这个名称,并首次以“有机物”指代生物体的分子化合物,而以“无机物”指代非来源于生物体的化合物。
贝采利乌斯设想,在有机界,存在神秘的“生命力”参与化合物的生成,由此他断言:只有活组织才能制造有机化合物(他的这种观点就是所谓“生机论”的范例)。这便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有机物这种复杂而又神秘的物质,属“有生机之物”或“有生命之物”,只有在一种非物质的“生命力”的作用下才能形成,而不能在实验室里用化学方法合成。
可是,1828年,贝采利乌斯的学生、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1800-1882)未利用任何活的或死的组织,只是把氰酸铵加热就制成了一种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尿素,从而打破了事关有机化合物的生机论(今天我们知道,已知的成千上万种有机化合物中的许多种类,都可以很容易地在实验室里合成)。
不过,对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做出区分还是有用的。因此,从1860年起,有机化合物被定义为所有含碳原子的化合物(个别简单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例外),而无机化合物则是指其分子中不包含碳原子的化合物。相应地,有机化学通常就是指研究含碳化合物的科学。人们逐渐认识到,碳元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元素,因为由碳原子组成的链或环构成了有机化合物的骨架,而有机物又是构成生物分子和生物体的材料。
如今,“有机”就其对应之英文“organic”来说,有一个特别的含义,指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过程或产物。它也具有一个重要的引申含义或隐喻:表示某些种类的关系,以及某些社会类型。当适用到社会组织时,organic之含义接近natural:一个有机的社会是指“自然成长”的社会,而非“人为创造”的社会。organic也一直被广泛地用在艺术与文学的讨论里,以此来描述一部作品中各个部分间深具意义的关系与相关性(即特别的内在关系):有机的关系或有机的关联。
Organic还可以有以下几种生物学上的含义:是物体与生俱来的基础构成物;代表生命体的特性或概念;是一种自然且循序的发展过程;是一种由大自然的元素自然结合而呈现出的组织现象。
有机食品的兴起
“有机食品”是英文“Organic Food”的直译,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而是指采取一种有机的耕作和加工方式。美国农业部下设的有机食品管理机构,于2001年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方式给出了如下界定: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注重水土保持及环境保护。而有机肉类、禽类、鸡蛋、奶制品等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抗生素或生长激素。有机食品也不允许使用传统的杀虫剂,不允许使用合成肥料及污水污泥灌溉,不经生物工程或电离辐射加工。
因此,大致可以这么说: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指根据国际或者国家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和调料等。
有机食品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于农产品生产的重新认识,是近年来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健康”饮食生活的一个延续和升华;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广泛使用化肥、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的不安,以及试图通过食用安全的、健康的食品来摆脱这种不安的心理和愿望。
在国外,过去所讲的“健康食品”,通常是指能够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的食品;“天然食品”,一般是指加工程度很小,不含人工合成的色素、香料、防腐剂及添加剂的食品。在我国,蔬菜、水果、蛋类、肉类和奶制品按其安全、健康标准,从低到高依次称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类食品。
“无公害食品”由政府推动,是对食品的一种基本要求: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卫生质量指标均不能超标;绿色食品则彰显其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它限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合成物质,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要求: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生产、加工单位或者个人,从事有机产品销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经营等过程中,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相关办法的规定,建立完善的跟踪检查体系和生产、加工、销售记录档案制度。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产品,不得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产品”、“有机转换产品”和“无污染”、“纯天然”等其他误导公众的文字表述。
此外,有机配料含量等于或者高于95%的加工产品,可以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字样。有机配料含量低于95%且等于或者高于70%的加工产品,可以在产品或者产品包装及标签上标注“有机配料生产”字样。有机配料含量低于70%的加工产品,只能在产品成分表中注明某种配料为“有机”字样。
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均属政府认证,是国家唯一标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绿色食品);而有机食品标识则完全放开,并不统一,属企业对企业的认证(每个认证组织标识都不一样,我国有30多个有机食品认证组织)。这三类认证产品都有醒目的标识。
“奢侈”的消费
在农药和各种激素、食品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富裕起来的人们将视线更多地投向了有机食品。与之关联的有机耕作或者说有机农业,由于生产过程可靠、安全度高、受污染小,大受都市高收入人群追捧,渐渐地也兴旺起来。
不过,由于有机食品和有机耕作一样,都需要对自然过程进行了解和利用,既费事又费神,所以,相对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而言,处于食品安全等级最高位置的有机食品,受生产成本大、产量低等因素影响,其价格难免高高在上。对普通家庭来说,有机食品多少还是有些超前或“奢侈”。
说来也真是好笑,时光倒退六七十年,大家普遍消费的,难道不就是“天然”或“有机”食品吗?不知大家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几千年来人体对食物的基本需求一直都没有改变,但获得食物以满足人类胃口的手段却越来越多。
上个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现代化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食品加工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在享尽“口福”的同时,也开始面临各种越来越复杂的食品问题,并生发出越来越多的困惑与疑虑。随之出现了两种冲突激烈的农业生产观点:一种是传统的“有机”方法,崇尚“回归自然”,注重在农作物种植及家畜养殖中使用天然材料;另一种是较新的“现代”方法,主要利用各种化学成分的合成肥料及杀虫剂,借以提高生产力。
后一种方法在今天,似乎已呈难以遏制的大趋势,相形之下,前一种方法则越发显得稀罕,且“操作”条件十分苛刻。例如,采用有机化方法养殖禽畜,养殖场要远离喧嚣、空气清新、干净整洁,家畜和家禽均以有机食物为饲料,并在户外自由放养,不能喂同科动物的制品,也不能强迫喂食。它们也不会被注射抗生素、激素或除疫苗以外的药物来抵抗疾病。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畜禽肉质好、味道鲜美,但成本没法不高,产量往往也不大。
问题与争议
在“有机食品运动”开展较早的美国,有机食品和有机种植技术事实上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并没有充足的科学证据表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安全,这两种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其实差别很小(迄今被认可的只是有机食品中的一些绿叶蔬菜,其含氮量和维生素C含量升高了),甚至没有差别;更有人在权威杂志上撰文声称:有机食品运动实际上是利用“威吓和伪科学”误导公众,以使他们相信食用传统食品(本文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及各种添加剂的食品)不安全。
有机耕作方式的批评者,并不认同有机耕作相对于传统农业的种种好处,反倒对其偏小的规模和低下的效率嗤之以鼻,对有机食品的推崇者所强调的有机食品无杀虫剂这一优点也经常提出质疑。在他们看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对杀虫剂的用量做出严格限制,传统食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完全不必担心农药残留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因此,花高价购买有机食品不值当,也毫无意义。
而有机食品在国外最不让人放心的一点,就是其中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大肠杆菌O157:H7,它所引发的疾病,则是世界各国中最常见的食品相关疾病。传统农作物种植时所施加的杀虫剂,通常可以有效杀灭这类病原体,但“纯洁”的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却没有这道“工序”,更别提有机农场惯用牛粪作肥料,牛粪中常常携带着大量的大肠杆菌O157:H7。此外,有机食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产品的检测、标准的认定,都不是太好把握。
“在支持和反对有机食品的人当中,都有一小部分狂热者过分夸大他们的观点。”美国学者大卫·E·牛顿在一部专著里给出了这样的评述。他指出,尽管可以制定各种政策支持或反对有机耕作及有机食品的销售,但目前来看,不管是争论的哪一方,都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
在英国,利用广告宣传有机食品对健康的好处是被严格禁止的。例如,2001年7月,政府广告业务委员会为“创造一种平等竞争的局面,确保消费者对这一日益扩大的市场充满信心”,特别对有机食品的广告宣传制定出新的指导方针,其中有这样一条原则:“广告中不得出现有机食品比传统食品更安全和更健康的说法,除非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明。”
在我国,也有学者提出:有机食品只是富人的食品,如果中国只发展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有机农业,也许只能养活5%的人口,剩下的大多数只能挨饿。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到追求生态完整与环境友好的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去,这才是解决食品安全、农村生态和“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也符合农业人口过于庞大的国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关注。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比较普遍地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食用安全无污染、高品质的食品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识和追求,因此市场上称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优质农产品和制成品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无污染的食品,满足人们健康消费的需求。而有机食品比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标准更高,在发达国家,有机食品已深入人心,虽然价格较高,仍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为有机食品除了其无污染、高品质、口味好,对健康有利之外,更重要的是消费有机食品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提到有机食品时,不得不先提一提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别于化学农业和传统农业,但又源于自足的传统农业。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在《四千年农民》一书中积极倡导向中国农民学习,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合理轮作、施用堆肥等8个方面值得美国农民借鉴。1945年,美国创办了第一家有机农场。1972年,国际最有影响的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在德国成立,正式拉开了全球有机农业的序幕。
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这里所说的“有机”不是化学上的概念。根据欧盟颁布的《农产品有机生产法令》和美国《联邦有机食品生产法》的要求,有机食品的标准为:原产地无任何污染;栽培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应当在最近3年内未使用过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饲料、除草剂和生长素;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饲料、除草剂和生长素;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食品防腐剂、添加剂、人工色素和用有机溶剂提取;贮藏、运输过程中未受到有害化学物质(除草剂、除虫剂等)的污染;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和食品行业质量标准。从农田到餐桌,有机食品应是源于自然,高品质的安全食品。不仅如此,还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有机蔬菜和水果比普通蔬菜和水果含有更多的化合物,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全球约有140多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全球有机耕作面积占农业生产面积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列支敦士登(17%),第二位是澳大利亚(11.3%),中国仅为0.06%。虽然我国有机食品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比较我国和国外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条件,我国更具有发展优势。我国国土辽阔,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未受破坏,呈现出自然生态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我国生物品种繁多,很多农副产品可以通过有机转换成为有机食品。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成立,标志着我国有机食品的开发和认证管理工作全面展开。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有机食品标志管理章程》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现在,我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有机食品,消费者在购买时应认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标志。
面对一线市场出现的破冰现象,不少企业开始加快了上下游资源整合,品牌推广的工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该行业缺少领导品牌和强势品牌(具体参见《有机食品的困境与出路》一文)。需要深度发掘,首先解决战略与运作模式的问题,对众多已经新成有机企业而言,率先进行市场教育和品牌传播工作,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回报,据中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有机市场研究上海劲释咨询,经过京沪杭三座城市的调研发现,98%目前正在食用和购买有机食品的消费者,说不清什么是有机食品,很多人感觉就是比较干净,没有弄咬,贵就是好的。这说明了有机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缺少明确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手段,完全依赖渠道终端自然走货而已,这正是影响有机食品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有机行业领先企业的对比研究,这些企业需要在以下一些方面能进行调整,或许能在未来的大有机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乐活城:作为最大有机零售机构,做好产品结构和终端销售系统的提升,避免贪大求全,对潜在消费群进行通俗化、生动化传播,实现乐活理念的中国化和本土化。
有机农庄:升级终端陈列形象,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控制多元化带来的风险,借助卖场主流渠道,开展有机生活普及运动,利用不同产品线,做好组合式销售。
伊利:走出就有机奶做有机奶的推广路径,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利用原有优势,可在婴儿配方奶粉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切入。
蒙牛:做儿童有机奶这一细分市场很有价值,但急需通过联合推广的方式,深度教育年轻的母亲,避免高空广告投放,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发生。
新生态:将有机食品作为为保健品模式进行销售有效,但过于复杂,需要简单化、工具化、傻瓜化的设计,便于被消费者认同理解。
更香茶楼:全面塑造品牌形象,依托现有资源,进行产业整合,进行以有机茶为主体的餐饮、娱乐休闲、零售一体的连锁服务系统。
点点绿:迅速提升零售业务人员的素质,避免损失,形成体验互动的销售模式,强化在有机休闲食品市场,尤其是女性食品的开发和推广。
兴龙垦:改变以往模仿对手,走出自己的特色,做有机餐饮
汇天然;优选合作项目,避免因项目选择不当带来风险,目前的强调食品安全的诉求还远远不够,对上海特定市场开发特定的产品和推广方式。
南宝:借助苦参碱禁用的契机,加大对有机基地和重点市场的推广和培育,占领核心市场的主要份额。
大资源:专卖店形象亟待需要提升,选购产品注意市场需求,采购过多高档缺少差异化的产品,影响销量。
禾心:员工缺少专业培训,错失很多成交机会,需立刻改善,依托终端,开展深度教育大有可行。
清谷新禾:在现有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功能和品种创新,提升机杂粮的附加值和需求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