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郭先生的故事

南郭先生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南郭先生的故事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第1篇

南郭先生偷偷溜出了皇宫,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妻子走过来好奇地问:“你怎么了?”南郭先生无精打采地向妻子诉说了在皇宫里发生的一切。妻子生气地骂他:“活该,我早让你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人,你总不以为然,你看,终于混不下去了吧?”南郭先生点点头,一脸后悔的样子。

于是,南郭先生找了一位全国出名的吹竽大师,拜他为老师,每天天不亮,别人还在睡觉时,南郭先生却在刻苦地练习吹竽;晚上,大家都睡了,他仍在坚持练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南郭先生通过了全国最高级别的吹竽考试。他告别了老师,回家去了。

有一天,南郭先生正在院子里聚精会神地练习吹竽,一位宫廷乐师路过他家,被这美妙动听的竽声吸引住了,于是,他推荐南郭先生当了一名宫廷吹竽乐师。到了皇宫以后,南郭先生还坚持每天早起晚睡练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滥竽充数不会长久。

西安高新第二小学三年级:张天悦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第2篇

自从南郭先生的法术被人家戳穿了之后,他便带着他的儿子和他的妻子,一直逃亡到北京,可是,去了北京之后,他又觉得那里人多口杂,便又打算逃亡到浙江,在那里,他终于安下了个像样的家。

过了几年,南郭先生的儿子渐渐地长大了, IQ也高了,这时,他打算给儿子实行一个“成材制度”,想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才,但是,他的儿子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练武,在无奈之下,望子成龙的南郭先生就将他儿子原来的名字:蠢材,改成了:天才,以此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虽然,他把儿子的名字改成了天才,但却毫不见起色,天才依然喜欢习武,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他将自己的儿子找来,好好地将他数落了一通,还把自己的那个滥竽充数的故事跟他讲了一边,想让他不要学自己。

一年春天,南郭先生将自己的儿子送去上京赶考,他是多么的希望天才能够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他这样想着,人都快想疯了。等天才到了北京之后,他想:我等会儿去考试,如果考不出怎么办,那还不被我爸骂死,该怎么办呢,要不,我也滥竽充数一下,只要能蒙混过关就行。可他没有想到的是,考试的题目这么难,他连一道都不会做,没办法,他只好学着别人的样子做,有时乘别人不注意时,还瞄上几眼,可好影不长,他的这一作弊行为竟没有逃过监考老师的法眼,那老师一把将他逐出了考场,他再也无连去见爹娘了。再这以后南郭先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只能背着黑锅了,从此,他也就更加臭名远扬了。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其实,姓和名,作为一个家族的标识,一个人独立的符号,在人类从树上爬到树下,直立行走时,便有了。所不同的是,汉族人把姓放在前面,异族人多把名放在前面。这样的排列与组合,看起来是顺序的无意颠倒,实际上却带着一定的观念:把姓放在前面的,炫耀的是家族;把名放在前面的,突出的是个人的成就。

父亲不是个离经叛道的人。他在给我取名时,如所有汉族人一样,郑重地把姓放在前头,把名放在后头,并在我开始识字时,就手把手地教我写姓写名:“一点一横长,梯子顶到梁;子字在下面,耳字在旁边。”至于我的姓氏为什么要这样写?父亲不知道。

也许是父亲的不知道,在我的心中画上了一个难以磨灭的问号,以致于让我几十年中,从没有停止过答案的寻找。终于有一天,我在破败的骨头拓片上,找到了苍颉用线条勾勒的图案。而其中的一个图案,一个鸭蛋形的圈儿,上面是一座正立的塔,下面是一座倒立的楼。同宗的一位大学问家告诉我:那个圈儿代表着城。而城是需要护卫的,于是在城边筑起了塔,建起了楼。

他说:这个城,这个塔,这个楼,合在一起,就是咱们的姓。

我问:怎么不是“梯子”?怎么没有“耳朵”?

他笑了,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早的时候,人少城小,不用梯子也能望全城。现在城变大了,塔楼变高了,所以给它架上了“梯子”。城变大了,护卫城的人也就多了,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可以成为一个村,成为一个庄。这些村,这些庄,古代叫“邑”。这个“邑”后来成了郭的“耳朵”。

哦,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的郭姓宗亲,在现在的姓氏排行中,列居第十八位,人口占了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还多,原来是在得姓开基的时候,居住在城市边沿的人很多,因而有了东郭,有了南郭……我明白了,明白我的郭姓,既不是“梯子”,也不是“梁”,而是城堡的边沿。

知道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我又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找我的先祖。

小时候,父亲曾告诉过我,说老家在山西。他还教我一首至今还能哼唱的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山西,不知道山西有个洪洞,只知道后院的大槐树上,有一个从我记事就有的老鹳窝。

多少年后,我循着这条线索,上溯到远古。文字记载的郭姓,最早的是夏禹时代。史书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郭哀应该是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堪称郭姓的始祖。但也有人说,郭姓的始祖是郭崇,理由是“商有郭崇”。殊不知,商代的郭崇,与夏代的郭支、郭哀,至少晚了300年。

还有一种说法,说郭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姬姓的后裔。理由是周武王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虢:通假于郭)于东虢。东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一带,其后代遂成郭姓……从史料记载中,我发现,郭姓的先祖们,一是发源于今天的河南,一是发源于今天的山西一带,而繁衍于陕西的阳曲、冯翊、华阳和西安,山西的河内、广平、邯郸、河东,河北的中山、馆陶及江苏的徐州一带。从此可见,我应该属于山西那一脉。

前段时间,与一位同族的老者谈起家谱,他说:“郭姓过千年,家乘过百载,一宗一个谱谍,若要清晰家族的脉络,难!”

我说:“是啊,往往上溯到十代八代,线索就模糊了。”

“知道原因吗?”

“天灾?人祸?战争?”

“哦,除此之外,《说文解字》中已有了答案!”

“什么?一部解释形象文字的书,也能解释家谱嫡传?”

“呵呵,是的。细细品读,你能知道!”

于是,我找来《说文解字》,查找与“郭”关联的字,发现从头至尾,只有寥寥数语:“郭,齐之郭氏虚。善善,不能进;恶恶,不能退,是以亡国也。”意思是说:在齐国有已灭亡的郭国的邱墟。郭国人喜爱善良,却不能举进;厌恶丑恶,却不能贬退。因此亡国。原来,春秋时期,在齐国境内,有一支虢叔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虢国”,只因国君分不清善良丑恶,后来被善良的人所抛弃,被丑恶的人所利用,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而用不上,最后被齐国吞灭。

从这样的解释中,我又联想起寓言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南郭先生:寓言故事中,我的这两位先祖,一个不分善恶,一个不学无术。不分善恶的,若无赵简子,恐怕早已被狼裹腹;不学无术的,若非王“好一一听之”,恐怕还在“滥竽充数”。我不知道“虢国”的灭亡是否与东郭先生有联系,与南郭先生有瓜葛,但亡国、迂腐、虚假,让人笑话了上千年。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第4篇

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许多省略号常常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既训练了思维,又激活了文本。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描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第4自然段中写道:“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读到这里时,学习们一定会产生共鸣,生活中观察的积累,使学生对于最后省略号的想象游刃有余――漂浮的水草、戏水的小虾、窥视水面的小乌龟,咧嘴的河蚌、黑压压的蝌蚪、奇形怪状的卵石……在即兴想象添白中,学生走进了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更积极,更精彩!

二、 词语扩白,深入文本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文本情感的聚焦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和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获得语言滋养,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爱滋病小斗士》一课的第4自然段中这样写道:“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语文课上,教师相机质疑:“这会是一场怎样的轩然大波呢?”

在同学们短暂的讨论之后,纷纷举手交流,将“轩然大波”一词进行形象化的补白:从学校师生对爱滋病患儿恩科西上学的反对,到学生家长的骚动,到学校周边群众强烈反响及新闻媒体的报道……学生的想象使“轩然大波”这个原本生疏的词语拥有了极其丰富的形象内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一个爱滋病患儿的不幸遭遇,从而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并当堂进行了小练笔:片段想象《当恩科西来到学校……》,结果发现,大多学生都能将这一源于“轩然大波”的片段想象,描述得淋漓尽致,读来身临其境。

同样,在学习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时,教师可以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相媚好”一词,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如此恩爱的一对白发翁媪,彼此会亲热地交谈些什么呢?”

于是,在小组讨论、全班表演中,学生赋予“相媚好”一词灵动与活力:微醉的翁媪从往日牵手走过的日子,到乡村宜人的风景;从儿女的成长,到老大的婚事,老三的上学……真是各有所想,使词语的扩白发挥到极至!

三、 细节挖白,充实文本

在许多课文中,细节描写能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抓住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引导学生去挖掘补充,将使文本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

《嫦娥奔月》一文中,描写嫦娥智斗逢蒙,口吞仙药这一场面时,并未过多着墨,缺少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场景发挥想象,将静止的文字生成动态的画面,进行细节挖白。于是,在师生、生生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时,将逢蒙威逼利诱,拔刀要挟;嫦娥好言相劝,冷静周旋,见机行事叙述得细致入微。因此,嫦娥的形象更高大,逢蒙则更渺小,文本的内容也更充实,这对于把习作写具体,把细节写生动的潜移默化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四、 结尾续白,拓展文本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如果抓住这一空白,引领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时,读到文末“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教师当即质疑:“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在齐泯王面前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之夭夭。后来,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结果,性格迥异,阅历不一的学生即兴续白,创造想象了不同命运的南郭先生。

南郭先生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乐于“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各种情境,而不应当成为“二传手”,把自己根据教参解读到的东西,直接向学生灌输。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善于倾听,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彰显,思维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个性品质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教学中应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感,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会摇尾巴的狼》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寓阅读于活动之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进行自主阅读。

二、积极引导,让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

1.阅读个性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展现自己的学习个性。由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接受的个体差异,从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出发,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什么内容就读什么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例如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当学生选择学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这部分内容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三大名松的特点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办法:抓重点词句欣赏,读文看图欣赏……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三大名松的特点。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就高了。

2.感悟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如学完《狐假虎威》一课,我问学生:“文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很多学生都认为狐狸很狡猾,但一位学生提出狐狸是聪明的。他有他的看法:狐狸知道老虎比自己厉害,所以见老虎在寻找食物便“从老虎身边窜过”,因此狐狸是有自知之明的;当老虎把狐狸逮住时,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马上想到了保全自己性命的良策。“我认为狐狸是聪明的”。学生的这一看法是否正确且不去评价,但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是提不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的。

3.朗读个性化。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对于这句话,我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朗读。学生有的说:“‘挖’这个词语我读得很坚定,是因为这位父亲救子的决心从没有改变过”有的说:“我读这句话中的‘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拖着长音调,是因为这样读使人更感觉到这位父亲挖掘时的时间非常漫长,挖掘非常辛苦”……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和文中人物对话的过程,我不禁为他们声情并茂的独特理解和朗读所感动。

三、尊重文本,让学生认识“个性化阅读”

相关期刊更多

湖南畜牧兽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中华中医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机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