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科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成绩分析
本次参加考试32人,试卷满分100分,其中70分以上4人,60-69分8人,40-59分11人,30-39分3人,30分以下6人。合格12人,合格率37.5%,平均分49分。
二、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考察比较全面,以六年级下册四单元知识为主,共有五大题型(填空、判断、选择、连线、实践与探究),试题类型都是都是学生熟悉的,整个卷面既有最基本的记忆类知识,也有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探究题。
本次质量检测侧重于学生科学实验的探究,符合期末科学检测的相关要求。
三、所反映出的问题
1.涉及到第三四单元内容,还没有上到,课堂效率不高导致课程进度不够及时。
2.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够牢固,填空题失分较多。
3.知识的灵活应用不够,主要表现在判断和选择,20分的选择部分学生能答对2、3道。
4.学生普遍在应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薄弱,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实验探究的描述上。
五、期末努力的方向
1.根据六年级期末质量检测科学考试的相关安排,主要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测试,首先整理打印六年级全册的实验,其次让学生加强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结论的记忆。
2.尽快结束课程,进入复习。
3.针对实验能讲的再次强调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R 179R 778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6-0564-02
【关键词】 视力,低;散光;远视;弱视;学生
儿童少年视力低下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1-3]。为进一步分析导致儿童少年视 力低下的原因,了解儿童少年眼屈光状态,指导校医做好学生视力保健工作及科学分析视力 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发现弱视学生,达到早期治疗和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目的,笔者于2003 年9月对沈阳14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了眼屈光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历年沈阳市中小学生视力检查资料,随机抽取其中的6所中 学、8所小学在校视力低下学生眼数3 277只,其中小学一~三年级视力低下学生眼数306只 ,男生150只,女生156只;四~六年级666只,男生321只,女生345只。中学生七~九年级 视力低下学生眼数1 535只,男生756只,女生779只;十~十二年级770只,男生369只,女 生401只。
1.2 方法及仪器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箱对所有学生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凡 裸眼视力低于5.0为视力低下。对视力低下者利用裂隙灯及检眼镜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同时 利用电脑验光仪结合人工插片对屈光状态异常者进行屈光检查。
仪器采用日本TOPOCON公司产电脑验光仪、苏州医疗器材厂产裂隙灯及检眼镜、上海眼镜二 厂产检眼镜片箱及标准对数视力表箱。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2.1建立数据库,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生视力低下原因构成 见表1。
在检查的3 277只视力低下眼中,眼外伤导致视力低下眼1只,占0.03%;眼球震颤导致 视力低下眼2只,占0.06%。随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近视及近视散光检出率逐渐增加, 近视检出率从一~三年级的57.8%增至十~十二年级的77.0%,四~六年级与七~九年级增加 明显,与上一年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视散光检出率从一~三 年级的8.8%增至十~十二年级的19.5%。 近视与远视的比值(含散光)从2.8∶1增至57.2∶1。远视、远视散光及混合散光逐渐 下降,并且以四~六年级下降最为明显,远视、远视散光、混合散光与一~三年级比较,分 别下降了6.6,7.8及4.7个百分点,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七~九年级下降也较为明显 ,远视、远视散光及混合散光与四~六年级比较,分别下降了1.7,5.0及2.7个百分点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级学生近视程度构成 在所检查的2 974只因近视(含近视散光 ,散光度数的50%折合成近视度数)而导致的视力低下眼中,随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增加, 低度近视检出率逐渐降低,中度及高度近视检出率逐渐增高(P<0.01)。见表2。
2.3 不同年级学生近视散光检出情况 在检查的3 277只视力低下眼中,检 出近视散光眼568只,检出率为17.3%,各年级均以散光度数-0.75~-1.00构成比最高,其次 为-0.25~-0.50,二者构成比之和除一~三年级组为44.4%,其余各组均在50%以上,并且随 散光度数增加构成比逐渐降低。见表3。
2.4 不同近视度数散光检出情况 在检查的2 974只近视(包括近视散光) 眼中,低度近视的散光检出率为18.6%(440/2 371),中度近视为19.1%(102/534),高度 近视为37.7%(2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5 不同年级学生弱视检出情况 随着年龄及用眼程度的增加,弱视检出率 从一~三年级的17.3%降至十~十二年级的1.3%,以四~六年级及七~九年级下降明显 ,与上一年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4。
2.6 不同远视力学生近视度数情况 近视度数不同(含近视散光,散光度数 的50%折合成近视度数),所查远视力也不相同。当被检眼远视力为4.9时,其近视度数在-0 .50~-1.82 D范围内,当被检眼远视力为4.0时,其近视度数在-3.01~-6.01 D范围内。见表5。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近视是导致学生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近视检出率最低为一~三年级组 ,近视(含近视散光)占受检视力低下眼的66.6%。随年级及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近视所占 比重逐渐增大,以四~六年级增加最为明显,达68.8%。这与学生在四年级后课业负担加重 、用眼时间过长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建议将四年级以上学生作为防近干预工作的重点,同 时兼顾各年级。
我国屈光不正的病例统计均说明我国为近视多发的国家,有报道显示,近视为远视的1.23~ 2.58倍[2]。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一~三年级学生近视与远视的比值为2.8∶1, 与前者报道结果接近;但十~十二年级学生近视与远视的比值高达57.2∶1,与低年龄 组及此前报道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受检对象不同有关,前者为就诊患者,而本次调查 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但此次调查说明我国正在成为近视高发的国家,应引起有 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学生近视患病率逐渐增加,近视程度亦逐渐加重,小学高度近视学生 占因近视而导致视力低下学生的0.4%~0.5%,初中(七~九年级)为1.6%,到高中时(十~ 十二年级)已达5.8%。这与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用眼时间较长有关,同时此年龄段的学 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及后期,身高的快速增长伴随屈光状态的巨大改变,导致近视程 度的加重,这与高桥等学者报道的生长发育最旺盛时期或稍后期间近视者增多[1] 一致。高度近视的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升学、就业甚至择偶方面都将受到影响,势必影响 孩子的身心发育,导致他们不能健康成长。因此,应加强对高中生的宣传教育,减轻其课业 负担,教会他们科学用眼,降低高度近视的新发病率。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学龄及近 视程度的增加,近视伴随散光者亦逐渐增加,散光度数多小于-1.00 D。除一~三年级组外 散光度数小于-1.00 D者均在50%以上,同时低于-2.00 D散光的检出率各年级均超过80%,这 与眼科学者Cavara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其报道结果为超过90%)。近视程度与散光检出率 呈正相关,以高度近视伴随散光者为最多,达37.7%。
在检查的3 277只视力低下眼中,共查出弱视眼145只,占4.4%,其中一~三年级组最高,为 17.3%。这说明在低年级检出的视力低下学生中有近20%为弱视患者。因此,建议在对一~三 年级学生进行体检时增加近视力检查,以及时发现弱视患者,并以及时有效的方式通知家长 ,使其得到早期治疗,尽快恢复正常视力,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期。
4参考文献
[1]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42-448.
[2]徐广第.眼科屈光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304-306.
[3]王宏伟.视力保护镜联合“美多丽-P”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观察.中国学校卫生,200 3,24(6):648.
常规教学永远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学期,教导处科室人员深入一线教学,一如既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督管与引导,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更新设施,服务教学。本学期,经学校多方努力,湖北省第三批薄改计划设备划拨到位。教导处及时组织信息中心教师协助对电视机、教学展台等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协助总务处参与学校操场改造字计划。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方便了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
2、深入课堂,交流引导。一学期来,教导处联合教科室,多次到各年级、教学班巡堂,施行大面积推门听课。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指导教师们规范教学行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落实考评,科学管理。在这学期里,由教导处牵头,各年级具体组织实施,严格落实教师教学月考核工作。组织了期中、期末考试和各项能力检测,做到不断完善考务工作,及时分析,及时评价。在四月份迎接市局教案、作业等专项检查,我们的工作受到上级领导好评。
正由于工作步步走实,学校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升。在本学期市教研室组织的六年级抽考中,我校成绩处于全市前列。
二、潜心科研,蓄势养锐,激活教师发展正能量
着眼教师终身发展,打造名师,科研兴校,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理念。一学期来,教导处、教科室齐心协力潜心科研,以校本研训为主阵地,以各级各类科研竞赛活动为平台,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先行课活跃于一线的草根教研
先行课一直是学校传统的教研活动,在近几年此项活动落实良,真正做到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本学期,教导处、教科室共参与各学科先行课达百余节。研讨活动规范有效,覆盖面广,参与积极,有力的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2、教学比武教师崭露头角的舞台
本学期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制订严密,组织工作完善,教、评、议相结合。中高段语文、低段数学及综合学科共六十多名教师走上讲台,展示各自教学风采。尔后,在开展了横向联系交流活动,邀请六个乡镇兄弟学校教师到校听课,教学比武中获得一等奖的刘建琼、黄喜等几位老师执教的课例,深受同行好评。
3、培训学习业务提升的充电站
为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在这学期里教导处经常组织老师们进行业务学习。五月份的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按学科组织开展,一是对考试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二是各组小结教学比武活动。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联系平时的教学实际,倡导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好的做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本学期里教导处还安排陈蓉、刘兰、刘建琼、柯玲、郑金钗、肖敏等数十名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研讨及学习活动,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带回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
4、竞赛活动超越梦想的地方
一直以来,由于学校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大批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这学期,王丽玲老师先后在安陆市、孝感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董胜元老师在省科学优质课竞赛中获二等奖,黄毅玲、黄喜老师在孝感市仪管站组织的教学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去年由陈校长指导,肖敏老师申报的省级课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批准立项,五月份学校被省教研室认定为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基地学校。通过参与系列活动,老师们增强了教学科研的信心,同时也为学校创品牌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特色,创造品牌,营造校园文化新局面
四节一活动是学校为发展特色,创立品牌,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规划的特色校园活动。在本学期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中,教导处认真制订活动方案,精心组织,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大舞台。
1、书香四溢的读书节。三月十二日至四月十二日第九届校园读书活动顺利开展。本届读书节,包括读书征文、古诗文吟诵、跳蚤市场旧书交换、诗词创作等多项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有力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书香校园建设。
2、精彩纷呈的艺术节。五月份的艺术节无疑给学生带来一拨又一拨美的享受,师生书画展引发学生啧啧称赞,六一联欢更让师生在娱乐活动充分感受艺术气息,学生纷纷走上舞台展示自我。另外,教导处在本届艺术节期间,还组织汇编实验小学学生书画集,中国青少年儿童漫画创作基本在我校正式挂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12-01
一、目标模糊不清,内容杂乱繁多
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一直是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很多教师确立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忽左忽右,甚至是凭自己经验的主观要求。对学生应该形成什么能力,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这一课该教会什么,教师都不清楚,而是一味追求课堂的精彩纷呈,气氛的热烈活泼,课堂设计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使课堂就成为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啦啦队”队员的呼喊,整堂课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没有情与情的激荡,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读书似小和尚念经,学生实际能力提升较慢。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十分明确具体,而我们常常一只眼睛看过程与方法精彩纷呈,一只眼睛看分数高低论英雄,却把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丢了,以至于教师教得很困惑,很烦累,学生学得很迷茫,语文素养较低。
我们认为,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新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双基”训练欠实,学生能力薄弱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淡化“双基训练”。有的教师认为就不要双基训练了,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个误解。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师傅领进门”的关键时期,他们良好的写字、阅读等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而我们当今的语文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视频导入,也有课外拓展,教师都在尽力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至于学生的字是否写会、写好,词语是否会用,表达是否完整流利,都不去细心、耐心的指导,而是高屋建瓴,空中楼阁。到了小学六年级,能够写一手漂亮钢笔字的同学超不过三分之一,在作文中,能够准确使用标点,运用准确的词语流畅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的学生更是少数。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是各学校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追寻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从字、词、句入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我们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跟随时代脚步,我们要对“双基”赋予新的内涵。
三、教学策略不当,阅读感悟欠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能够深入研读教材,分析学情,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阅读很难落到实处。具体表现在:(1)教师仍占主体地位,灌输式教学仍然是主流。课堂上依然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都围绕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学生只是听众,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可供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2)教师是为了分数而教,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学。很多教师的在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重标准答案、重结果、重齐步走的问题,以读代讲意识不强,朗读功力欠缺,设计缺乏层次,指导存在盲目性,读讲尺度把握不准。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方法与动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思维僵化,只读死书。(3)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浅尝辄止。在新形势下,有的教师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但由于教师对其研究不透,利用不当,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虽被采用,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实效性差。(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附下身子”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畅谈感受。教师应在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主动、自学、自得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课堂评价模糊,有效生成不足
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课堂上,评价简单划一,只是一味地说“你真棒”“读得真好”等,长此以往,这几句评价语本有的激励效果也渐渐消失,变成了一种“家常便饭”,怎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另外,介于语文本身的广泛与灵活,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也是丰富多彩,如何评价引导,积极利用,也十分重要,某种程度上说,对生成的利用能力也是语文教师能力的集中体现。
苦练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灵活利用课堂生成,精彩进行点评,当教师在课堂中“妙语连珠”时,学生也会像教师一样妙语连珠。
五、阅读写作脱节,课外拓展不足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沟通。正如语文教学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看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只是引导品味文本,很少挖掘突破口,引导学生“有所撰作”,即使有些教师有所设计,也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
一、案例:他变了一个人
笔者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少儿科随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见习时遇见了辰,辰是个初一的男孩,当时由爸爸妈妈带来看“病”。辰个头很高,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不停地咬自己的手指甲,显得很紧张。据辰的父母介绍,他们从外地到沪打工,孩子从小在上海读幼儿园和小学,本来各个方面都表现很好,但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客观原因送他回老家上学,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经常与家人、老师发生矛盾,还曾离家出走,甚至有自伤的行为。父母束手无策,最近孩子又表示不愿意再上学,无奈之下,父母接他来上海住一段时间。老师曾提醒家长是不是孩子心理有问题,所以父母带他来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下为当时医生和辰及辰的父母对话的部分实录。
母亲:自从五年级的时候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后,他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和谁都相处不好,经常和奶奶、姨妈、外公发生矛盾,和老师也相处不好,还骂老师,后来就不愿意上学了。我们把他又接回上海,但是在我们身边也相处不好。在老家的时候他还离家出走,在县城玩了两天,后来大家才把他找回来。(谈话过程中,爸爸也不时地进行补充,说他还喜欢自残,手上有很多刀划的痕迹。)
医生:他生过什么病吗?
父亲:没有。(然后父亲又说到孩子经常旷课,还经常咬手指甲。)
医生:(指着孩子的手说)好多刀痕,好深啊,是什么样的情况会让你做出这样的事情?
男孩:第一次是我和别人发生矛盾,但是老师没有批评对方,却总是在批评我,我回到教室的时候,就对自己动手了。
医生:后来还有很多次?
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去年暑假开始我就不做这样的事了。
医生:回老家之后,爸爸妈妈说你像是变了一个人?
男孩:(点了点头)刚回老家的时候,很多人找我麻烦,等在学校门口和我要钱。
妈妈补充:家乡是个小地方,治安不如上海好;另外因为父母在上海打工,相对不缺钱,有时候也会给他多一些零用钱,一些不良同学就直接和他要钱花,有一次还把他的手机也给要走了。
男孩:我总是被人欺负,我就想怎么样可以让自己变得强大。
妈妈说他还结交一些不良少年做朋友;男孩辩解说,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有人保护自己,有人关心自己。
医生:刚回家的时候,想不想爸爸妈妈?
男孩:那个时候很想,现在好了。
妈妈(语气柔和了很多):这个孩子就是这样,那个时候打电话,问他想不想,他都是说自己挺好,不想。
医生:想去上学吗?
男孩:嗯,老师不让同学跟自己玩,总是觉得自己欺负别人。
医生:读书怎么样?
父亲: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他读书成绩很好,小学时曾考全年级第一,班里一直保持前几名,刚回去的时候也还可以,但是六年级下学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医生:这不是你想要的,但你这些做法会让大家担心你是坏孩子。
我们可以发现,该生因为幼儿园、小学都是在上海就读,一定程度上已经习惯了上海的教育模式、人文环境等。家人考虑到孩子“升高中”的客观因素,让孩子回家乡就读初中。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学校,需要适应新的老师、新的同伴、新的环境。该生的状况主要是适应不良的问题,以及由于适应不良引起的一些人际交往、行为问题。
二、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诚然,导致该生适应不良应该是多种因素的综合。首先,是因为他的个性特点所致。该生个性较内向、敏感,对于回乡就读的事情感受比较强烈,而又缺乏合适的情绪调控方法,遇到消极情绪不太会用倾诉等积极的方式进行处理,所以显现出比较明显的适应不良问题。其次,是因为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适应本就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而该生的父母在孩子回家乡就读需要努力适应环境的时候又不在身边,缺少对孩子的悉心照顾与心理支持。家长如对适应问题没有相应的科学认识与心理准备,只是简单地要求、苛责孩子,势必会让孩子承受非常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孩子运用不恰当的方式消极应对,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最后,该生的适应不良还是由于外在客观环境的变化所致。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对于孩子重新适应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孩子顺利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是极为重要的。
其实,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进城务工人员与日俱增,截至2012年9月,我国已有约2.45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003年,国务院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提出“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提出与落实对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它保障了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动导致了“举家迁移”的现象,随迁子女的人数随之迅猛增长,尤其是对于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来说,随迁子女的规模非常庞大。
目前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经面临升学问题,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否可以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的问题俨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难题,引起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2012年8月,国务院颁发有关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府也纷纷开展有关调研,深入分析与讨论相关政策与规定。
该问题的客观复杂性导致其必然需要更为审慎的科学分析与全面把握,才能使出台的相关政策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实效性。因此,短期内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暂时不能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不少孩子需要返乡参加升学考试。以笔者所工作的学校为例,某个班级近三分之一的随迁子女因为不能在沪参加中考而需要回到自己的户籍地进行学习及参加升学考试。如何根据现实情况,结合随迁子女的教育诉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是目前有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三、思考与建议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升学教育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与改革。以目前情况而言,“教育发达区域”流入地的教育机构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提供更细致、更深入的教育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矛盾,也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权利。
1.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前,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问题”的相关研究颇丰,但多集中于从宏观政策的取向进行相关研究,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相关研究却相对匮乏,缺少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了解与分析。所以,有关研究人员应该加强对该群体返乡就读的适应状况及有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政策制定、社会支持等提供依据与指导。
2.了解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关怀与疏导,帮助学生作好返乡就读的心理准备
由于返乡就读,该群体有许多适应性方面的需求,而如果缺少相关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准备,必然使得该群体产生适应性困难,并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流入地作为“教育发达区域”,其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需返乡就读学生的了解与支持。
3.社区机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就读的适应能力
返乡就读的再适应需要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活动、环境融合、心理感受、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作出努力。社区机构可以利用区级心理辅导中心的专业力量将区域内各个学校需返乡就读的孩子组织起来,开展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同质小组的互动讨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有关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合理认知,掌握情绪调控的方式,提升人际交往技能,更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从适应能力的提升视角帮助孩子作好相关准备。
4.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素养,构建支持性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