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圆的周长课件

圆的周长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圆的周长课件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1篇

1. 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 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 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 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 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 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

3. 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 × 4 = 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 课件出示3个车轮.

2. 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那你认为什么是圆的周长呢?(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自主探究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1. 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 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 指名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同学们都是用测量的方法得到了圆片的周长,归纳起来大家用了两种测量方法,一起来看:

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描述:可以先在圆片上作个记号,然后把圆片沿直尺滚动一周,就得到了这个圆片的周长.

还可以用绳子绕圆片一周,作好记号,然后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片的周长.

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巧妙的转化成了什么?

4. 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三)认识圆周率

(1)探究发现圆周率的取值范围. (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为什么呢?问:那怎么办?那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

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大家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长和宽,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它的边长,那么大家想一想,计算圆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呢?也就是说圆的周长和谁有关呢?(直径和半径).

我们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越长圆越大,那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直径和半径越短圆越小,那圆的周长就越短. 看来圆的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确实很密切,那大家来观察,你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看来同学们找不到合理的依据,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个圆形图片,小组同学一起来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共同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老师为每组发一张画有一条直径的圆的图片,各小组进行充分的操作研究,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

(2)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师:刚才每个小组已经测量出几个圆片的周长,下面请各小组再拿出表格找到每个圆的直径,填在第三栏,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把结果记录在表格第四栏中,除不尽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师:我们测量的圆的直径都不一样,周长也不一样,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也证明我们刚才推理的结果是正确的,其实,在古今中外,有许多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它是3.1415926……,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板书:圆周率)用一个希腊字母π来表示. (板书:π).

(3)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 (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作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 (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 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 = 圆周率 × 直径)

2. 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 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 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现在老师告诉你这个摩天轮的圆形框架的半径是55米,现在你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吗?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1. (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2篇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也是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要研究和关注的四个重点。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应有效运用好有关策略。

一、激趣设境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情境性教学”,即把学习放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以丰富体验、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因为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再现知识发现过程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在一定的良好情境中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导入、展开、探究、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创设既符合教学内容又富有新意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投入探究活动,保持情绪活跃、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以获取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一课时,教师请小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编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家商店。柜台里有铅笔,标价每支4角;钢笔,每支8元;篮球,每个68元;糖,每千克12元;……)

生1:你好!我买5支铅笔,3支钢笔,4千克糖。

生2:好,铅笔每支4角,钢笔每支8元,糖每千克12元。

生1:一共要付多少钱?请开张发票。

(生2口述算式,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这里,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情境,一方面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找到了原型,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

二、随机启导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信息渠道多方面、多元化,思维方式多趋向、多角度,交流手段多层次、多形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也具有开放性,对学习内容的意义理解也会出现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这种意义建构的差异性,随机启导,适时点拨,合理设计和提示新旧知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线索,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真正意义。

这是一堂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片段,教师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的木桩,标出了底面直径和高)

师:屏幕上是什么呀?

生:高30厘米、直径20厘米的圆柱。

师:观察得真仔细。同学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有学生说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给圆柱刷油漆的问题。先请学生说说给圆柱刷油漆有几种情况,学生提到只刷一个侧面,于是一起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又有学生提出刷整个圆柱,再让学生求出了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有学生说还有只刷圆柱的侧面加一个底面)

师:举例说说生活中什么情况只刷圆柱的侧面加一个底面?

生:水桶。

师:非常好,你能列式计算油漆的面积吗?

生:3.14×20×30+3.14×(20÷2)2

师:说说意义。

(学生不会说,教师为他提供三条求助途径:一求助本组同学,二求助全班同学,三求助电脑。学生选择求助本组同学,并答出了意义)

生:我想知道把圆柱横着切开、竖着切开表面积怎么变化。

(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

师:横着切开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生:3.14×(20÷2)2×2

师:好,那么把圆柱竖着切开呢?

(学生回答不上了。于是利用课件演示竖着切开有不同的情况,后来又研究了把圆柱体木桩“削了”和“挖了”后产生的一系列独具匠心的问题。)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开放问题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问题,而教师则“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针对具体情境和疑惑之处,相应随机地作出不同的启发和引导,使不同学生都得到认知的收获,

三、协同合作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还是一个社会性活动的过程,不仅有独立思考,更有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但是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师生间、生生间的协同合作对主体认知深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支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投入对话与讨论,激励思考与自我纠错,启发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新知,去纠正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片面,实现信息分享和共同发展。

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案例中的几个片段,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及计算公式,并追问: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有什么关系?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示锦江大酒店外景)

师:这是美丽的锦江大酒店,现在要在酒店正面的墙上安装一圈霓虹灯管(课件演示围绕顶层圆形餐厅的霓虹灯管),要安装多少长度的霓虹灯管呢?请思考,这个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揭示课题:圆的周长。学生两人一组测量圆的周长)

师:你们是怎样测量的呢?

生1:我们用一根绳绕圆一周,作个记号,再拉直量出绳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2:我们用皮尺绕圆一周量出圆的周长。

生3:我们用透明胶带绕圆一周,剪去多余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生4:我们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学生回答时多媒体课件演示测量方法,教师强调操作要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你们的测量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测量工具、方法不同,测量结果会存在一些差异。此时,教师甩动一端系有粉笔头的绳子在黑板左侧画图)

师:请观察粉笔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形状?你能测量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说不能,教师适时说明通过测量得到圆的周长具有局限性,我们需要找出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接着,教师甩动系有粉笔头的另一根较短的绳子在黑板右侧再画一个圆,问学生哪个圆的周长大一些,为什么?)

师:你们认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教师说明两个回答其实是一样的)

师:我们来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先回忆,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倍数关系,教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犹豫地说:会不会也是倍数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前面测量出来的数据,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几倍?

生1: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2倍。

生2: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生3:我猜想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4倍。

生2:我猜想圆的周长至少是直径的2倍,最多不超过直径的4倍。

师: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几倍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发现规律。

(教师提供钥匙圈、针线盒、光盘等不同大小的三个圆形物品,每个小组合理分工,分别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用计算器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周长、直径、比值的所有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实验的发现。)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于是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上介绍圆周率的知识,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顺理成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运用了以上三种教学策略,创设了具体实际的教学认知情境,提供了观察、讨论、思考、应用等活动机会,适时随机地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在合作实验探究的活动中,不仅在认知上,而且在情意交往、自我调节等多层面上都得到了发展,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心理意义的帮助者。注重上述教学策略,将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成为创新的、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81-01

一、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受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教学环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教学“找规律”时,课伊始,我设计了动物排队参加运动会的情景,让猴子、狮子、大象、老虎伴随着《运动员进行曲》有秩序地进场。这个集图、声、像结合的情境把学生的耳、眼、脑等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学习上来,取得了良好的激趣效果。

二、 借助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1.完整演示突破难点

常规的教学手段给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或动画模拟,能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前教师往往借助教具,把圆形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演示一遍就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很明显,只凭这一次拼的过程要让大多数小学生记住圆各部分与长方形的联系,我想是无法做到,而且整个展示过程又不够完整。如果再进行一次多媒体的演示,相信学生印象会更深,因为多媒体能将演示过程完整地重现出来。从开始将整个圆片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平均分成两个半圆,然后再拼,接着通过不同颜色的线分别在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周围闪烁,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最后推导出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2.创新演示突破难点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第一次: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作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是三个圆的周长。通过观察发现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的结论。第二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在屏幕上加以验证。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大胆地突破了教材的框框,通过演示让学生首先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而这部分是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教学的空白,因为大部分教师都把力度放在如何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对于二者的关系只是简单的说教而已。这位教师用3个不同的圆分别进行两次的滚动,再用直径反过来度量周长,让学生真正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的做法让大家耳目一新,值得我们借鉴。可见,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三、 借助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

以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随着多媒体的进入,课堂时间安排较为紧凑,课堂密度增大,特别是练习题的数量,大大增加。

1.在练习课、计算课上

据调查,在低年级教学口算练习,教师在黑板上写一道题,学生回答一道题,每分钟只能练习5题左右,借助多媒体,一分钟可练习10至15题。同时,由于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在课前先把练习题编入课件中,由于练习题的形式新颖、变化较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题目,大大提高课堂40分钟的利用率,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增强,可谓“一箭双雕”。

2.在整理复习课上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4篇

一、释放自由,体验学习经历

本节课的课前谈话时进行情境故事,接着让学生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再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找一找身边圆形物体的周长后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没有发出指令性的操作任务,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让学生总结出测量圆的周长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测法、归分法和化曲为直等。交流之后,使学生发现这些方法并不能适用任何圆的周长测量,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明白只有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才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而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注重学习方法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节课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在揭示“圆的周长”概念时,让学生先拿着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同桌互相指一指“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指名让学生到前面指着黑板上的圆说一说,最后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圆的周长,从而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在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更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测量、计算。为了让学生的操作过程科学、合理,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先让学生交流操作中的注意点。如:绕圆法要注意捏紧线,滚动法要注意用直径的一端对准0刻度,滚动时不能滑行。好方法成就好效果。学生掌握了正确方法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又追问:屏幕上的几个商都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找出误差的原因,感受结论的合理性

三、带着问题,利于主动探索

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上课老师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用“绕”、“滚”、“截”等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这一过程改变了过去那种先告诉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做的被动测量方法,而是采用先给学生“材料”,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觉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时,老师又引出了甩小球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圆,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不但麻烦,不精确,有的根本无法测量。就在学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由联想到猜想,并再次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未呈现有关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都不做解释,学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老师则深挖教材内涵,采用“诱生深入,步步紧逼”的方法,通过联想、猜想、观察甩小球游戏等逻辑严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突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获得,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圆的周长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灵感;创新欲望;创新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氛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率提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根本前提。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条件: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上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的地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都能比较活跃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质疑问难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创新意识的苞芽也得到保护,使学生逐步形成想问、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大胆地尝试探求新知,在“问”和“思”的状态中进行有效学习,以促进其思维的不断发展。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我这样设计教学:(1)教师演示。出示课件中数位顺序表,然后摆了3根小棒。用小棒的根数代替数字,1根表示一个单位。如在个位上摆1根,百位上摆2根,便成了201。用同样的方法再摆102、1002,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用3根小棒所摆的数能被3整除。(2)学生探索。全班分四个小组摆小棒。第一组每人4根,第二组每人6根,第三组每人5根,第四组每人9根。用这些小棒摆3个不同的数字,然后再计算能否被3整除。他们通过探索发现:用3根、6根、9根摆出的数字都能被3整除。而用4根、5根小棒摆的数字不能被3整除。于是,便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3)引导讨论:①小棒根数的多少与所摆的数个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②一个数个位上的数的和与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关系?最后归纳结论。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而且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充足的机会,让他们能体验到学习成就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说出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的测量过程与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教师提问:

1.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用K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

①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②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二倍。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要求算出该付多少菜款,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时,算出的数有三位小数。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付款时只要算到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就要求精确到百分位。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大多数都想到了取近似值,但是究竟要保留一位小数还是两位小数,他们出现了意见分歧。这时,教师加以点拨,说明付款必须精确到百分位,即保留两位小数。而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保留一位小数,是为了方便付款。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求积的近似值要看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分析、概括,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