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史可法的扬州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时候的扬州,几世繁华如梦。诗中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但多铎不是三月去的,是四月。1645年4月,多铎率大军挥师南下,强渡淮河,势如迅雷,仅12天时间,就兵临扬州城下。
4月15日,多铎的大军围困扬州,镇守扬州的南明督师史可法急命各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史可法只好孤军奋战。但即使如此,对于多铎的5次致书劝降,史可法仍拒不投降,甚至连劝降书都没打开看过。劝降不成,多铎很是恼火。同时大军驻扎在城外,每日的消耗也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拖得久了,军队的士气也会削弱,对于拿下扬州将更为不利。
4月24日,多铎下令攻城,熟读兵书战策的他在扬州城貌似铁桶般坚固的城防中找出了弱点,那就是扬州城的西北角。多铎提出的要求是,抓住要害速战速决,甚至不惜代价。
就这样,清兵在进攻的鼓声和炮声中向扬州西北冲去。多铎平素对军纪要求严格,面对城上射下来的箭雨,没有人敢后退。一名清兵倒在箭下,另一名便补了上来,尸体堆积如山,后续冲锋的清兵甚至不需要梯子就能踏着尸体爬上城墙。
实力最终决定胜负,尽管史可法率全城平民浴血奋战,但在7天7夜的激战后,扬州城还是被攻陷,自杀未遂的史可法被捉。面对曾经极度蔑视自己的史可法,多铎仍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甚至亲自劝降。
多铎说,我前面给你写了那么多封劝降信,你都不看,你也算对得起大明了,现在被我逮住了,你要投降,我还会重用你。
史可法说,痛快给我个死法。
多铎说,你不知道洪承畴吗?你学他降了,就是大富大贵。
史可法说,那样的人我学他干啥?你别磨叽,快给我个痛快。
对于史可法的忠心和才能,多铎十分看重,尽管一再在史可法面前被撅,他仍然没有放弃,连续3天试图说服史可法归顺清政府。但史可法不为所动,慷慨陈词:“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多铎很是无奈,只好下令将其杀害。
扬州陷落后,毫无战斗力的扬州居民只有任人宰割。当时大雨滂沱,扬州城里的人忙着烧香,忙着把大量的金银财宝隐藏好。但是,他们这些“事急抱佛脚”的准备,全然无力抵抗那些已全面接管这座城市的满族人、蒙古人和投降了的汉族人。投降的人领着清兵在城中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清兵们先是要银子,后来却无所不要。但直到5月20日的白天,还没有对城内居民进行人身伤害。
此后不久,多铎以“不听招降”为名,下令对扬州进行屠城,当然,史可法拒不投降也是屠城的重要诱因。一时间,几世繁华的烟花古巷,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大屠杀场。
关键词: 扬州 景点楹联 艺术特性
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五代,在唐宋时期得到繁荣。它在民间有着深深的土壤,反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需求跟想象,和其他文学形式有共同之处[1]。楹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当然除了生活中的楹联外,全国许多名胜古迹都有楹联,这些楹联语辞雅丽、对仗工整,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下面主要讨论扬州景点楹联的艺术特性。
一、扬州景点楹联的高雅性
扬州景点楹联是扬州文化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在扬州景点欣赏过程中,楹联是我们随处可见的一部分,可见楹联已经与扬州各大名胜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扬州景点的许多楹联充满高雅性,反映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世界。那何为高雅呢?高雅是一种格调、一种境界。而楹联的写作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还要形式与文字完美结合,所以楹联艺术是一种高雅的情操。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由诗词演变而来,两者多有相通处。律诗的中间两联十分讲究对仗,楹联正是继承了律诗的这一传统,好的楹联具有诗的秉性。名胜楹联创作难度大,对写景咏物、借景抒情、评人论史的要求很高。其风格多样,或清新纤巧,或明快豪放,或庄严深沉。但不管如何,无论是借用还是独创,状景论物都要善于抓住(或符合)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不可穷其要妙,就写不出独具特色、“挪移不得”(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的巧对妙联来。
扬州是所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上不乏文人骚客,许多历史名人都在这个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我们熟悉的欧阳修、史可法、郑板桥等人,在许多景点都留有他们的佳作。由于这些名人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很多扬州景点的楹联都极有特色,能跟景色、人物情怀融为一体。扬州的平山堂是扬州名胜楹联佳作最多的地方,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首推嘉庆年间扬州太守伊秉绶所撰的“隔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一联。伊秉绶以善用成语、雄桀惊人为世所叹服,可称联中之豪。他所撰的平山堂联,寥寥十六字,眼前景、平常典、现成语,天然如铸,春容大稚,确是高手。《扬州览胜录》称:“此联造语既佳,书法亦极古茂,至今称为平山堂楹联之冠。”后来,《楹联丛话》的作者梁章锯至此,亦作一联:“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月色,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2]但朱兰坡认为梁章锯的这一联跟伊秉绶很难相比。
据记载,欧阳修每到夏天,“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去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盆分插百许,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浸月而归”(《名胜典故 365》)。欧阳修曾写下“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的词句(《朝中措》),极言平山堂迷人之美,表达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思想感情[3]。由此可见,扬州独特的秀美自然风光,不仅给许多文人带去雅兴,还引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景点的楹联极具人文特色,透过楹联的词句,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古人生活过的痕迹,看到古扬州繁荣一时的时代影子。
如今的扬州有很多名胜,但是很多都是经过修葺的。虽然这些建筑外壳被更换过多次,但是被历史文化渲染的精神一直存在。楹联以其极大的艺术涵养力保存着古文化的魅力。现存清代扬州名胜楹联,从数量上看,最突出的要算被称为“北郊二十四景”的集句联。这部分楹联,都是由《扬州画舫录》记录流传下来的。“在画舫录所记载的二百七十二联中,这类楹联就有一百六十六联之多。所谓北郊二十四景,指的是卢雅雨任两淮转运使时,曾对北郊各个风景点做过一次全面的品题,前后共得二十四景”(《扬州画舫录》卷十)。各个景点免不了要配上书匾题联。集句联,是利用古人现成诗句,按照楹联自身的规范,进行移植、加工、再制,从而给旧的诗句注入新的生命,不但熔铸成一种新的形式,而且其意境升华到一个新高度。这是楹联创作的重要方法。自然,集句联需要文人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扬州二十四景集句联,几乎出自两淮转运使卢雅雨的门客金兆燕一人之手[4]。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雅、上等的集句联作品。综观金兆燕的全部作品,大体上反映了扬州风景名胜活淡清丽、窈窕幽深的基本情调和主要特色。
二、扬州景点楹联的通俗性
虽说扬州景点楹联有很多是出自名人之手,极具高雅性,但这并不表示它只适合那些达官贵人欣赏,与一般百姓距离甚远,相反,扬州景点楹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反映时代变迁,揭示人民意志与思想感情的。在一些景点,我们看到楹联歌颂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这里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史公祠。梁章锯在《楹联三话》中极力推崇严保庸所撰的一联:“生有自来文天祥,死而后已武乡侯。”认为用史可法与文天祥、诸葛亮相提并论:“自是天造地设语,他有作者,不能出其范围矣。”因此,同人请他题楹柱,他也“为之搁笔”。梁氏所说的“范围”,实即统治者所设置的思想牢笼。史公祠联,凡在此牢笼之中的,均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深爱。倒是多少脱出一点这种思想牢笼,词外含一点更为深沉的情感,让人得到更多共鸣的作品,才是史公祠联中的上乘。流传最广的,当推张尔尽所作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词余于意,贴切深沉。
歌颂史可法的楹联是直接大胆的,内容并不晦涩难懂,一般百姓都能读懂,这里可以体现出楹联的通俗性,同时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抒发个人意志。一般说来,旧官府衙门里所悬的楹联,不是庸俗的诀颂文字,便是陈腐的规劝道德之辞,而扬州府署内,如王文治所作府署客厅联:“上客尽知名,杜牧诗才,鲍照赋手;前贤有遗韵,魏公芍药,永叔荷花。”却完全是诗人气度,遣词数典,清切不腐,乾隆年间两任两淮都转盐运使的卢雅雨,是扬州地方官中提倡风雅的知名人物。他曾在运署内建“苏亭”,自书一联云:“良辰尽为官忙,得一刻余闲,好诵史念经,别开生面;传舍原非我有,但两番视事,也栽花种竹,权当家园。”此联作为一个地方官的自白,且榜之于官署,是扬州地方史上的一段佳话。比之于那些严谨、拗口难懂的文辞,扬州楹联给人一种清新流丽之感,它并不是那种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有很深的民众基础。在过去对联最初出现的阶段,很多作品大都出自为数极少的闲适文人,但时过境迁,楹联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楹联写作不但为广大爱好者掌握,同时大家写作也走向社会,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我在扬州各大景点考察时看到很多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楹联。大明寺的天王殿弥勒像前的“大腹能荣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人”,这一句极通俗,还有永怡堂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鹿葵”。
三、扬州景点楹联的社会性
根据以上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楹联不是为文人雅士独享,而是普通民众抒发个人情怀、表达生活向往的工具。对联反映人们的生活意识、需求和共识,具有反馈社会现实的教育意义。
名胜楹联是祖国山川形胜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所以名胜楹联在众多楹联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各种人工构造的园林应运而生。小亭听水,阁势峥嵘,其争奇斗巧处,足与造化比肩,更兼人文炳蔚,英髦辈出,一时风雅为天下先声。因此,扬州名胜楹联在全国名胜楹联中,当占重要一席。而现在扬州因其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闻名全国,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除了现实的秀美风光外,还有很多游客是被它那独特的人文底蕴所吸引的。扬州风景名胜触目皆是,这些名胜不仅被诗文讴歌,而且为名胜楹联所吟咏。特别是扬州八怪、史可法等,游客们多少想去其中探个究竟,而楹联建设正好为其提供契机。只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景点楹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损,有些因为风雨的侵蚀或者人为的触摸,字迹已经很难认清。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注意,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加大宣传力度。楹联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扬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保持扬州的古文化传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李世名.楹联文化的功能和效益[J].南方文坛,1995.02.
“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花叫十二学士,也有叫妃子笑的,楼台就叫四桥烟雨、二十四桥……真是有些羡慕古人,连一个名字都起得如此风淡云轻,又是满满的兰郁酒气,仿佛一说出来,人就醉了一半。一半的醉是微醺,情怀盛开得正旺,也是清澈见底的阶段。再醉一些,便带点浑浊了。
游瘦西湖,最好是画舫。船如画,红罗明镜,小窗灯,木琴水酒就斜置在灯下吧。船也不叫船,叫舫,些须红颜、诗书、日常安居的味道。那些妙人,胸怀天下的男人、家长里短的女人,便在舫上。舫也不妨叫做“小李将军画本”吧。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这一处端叫瘦西湖。湖的身段怎么着是不该瘦的,多少是丰腴的。而一处丰腴的湖,独喜着瘦,就有些个性和倔犟了,也是品位和风骨。瘦一直是中国文化里古典式的、精神性的审美选择。我们的古人是好瘦的,好梅兰竹菊,好丝竹管弦,也是有着瘦骨嶙峋的人格的。
竹子要瘦的,瘦竹有节,节是骨头。骨头也是有双重意义的,一个层面便是我们常说的硬骨头、倔骨头、老骨头,当然,这是这个层面上好的一种去向。画竹有名的是“难得糊涂”的板桥公。扬州书画也跟扬州的湖一样,走着一条别异的路。人与湖相处久了,大概心底里也渐沉了一处湖,和湖的品质。湖也该在人的倾慕拜访中,喜欢上了人吧,相看两不厌,甚至眼神里带着“媚意”了。
板桥画竹子,用的是焦墨,焦墨也是瘦的,或者说瘦原本是一种可以挥毫的焦墨。板桥的印逼古,“逼”也可能和“古”字一样,是一种状态,一个名词。书法以隶、楷为主。这位有名声,因请粮而忤了官吏告老还乡的老骨头,坐在扬州的园子里,听着窗外清风拂过竹林的萧萧之音,独自修养着那方清瘦的精神高度。
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好的石头,也是怪瘦的。扬州八怪,多半像是好的石头,一块块怪瘦的好石头。以内心为法,在扬州的大街上师着石头的法度。他们在画法上也师承石涛、徐渭、朱耷,所谓的学一撇,落一撇。徐渭这人跟谜一样,喜欢枯藤,枯藤是老劲之瘦。朱耷更是谜一样,这位把“山人”四字写得亦哭亦笑的明朝没落皇族,没落到扬州街上卖画,大概因为扬州也是三月之都吧。烟花跟亦哭亦笑毕竟是两种路途。
梅也要瘦的,瘦梅是一份清疏,也是一份孤傲的寒士气节。从湘水上指天而问的屈大夫到扬州城上横刀立马的史可法,大致国中好的士大夫都是一个个寒士。保持寒冷,追求寒冷,饮冰明心,寒从庄子那儿一脉相承。寒是瘦境界里的最高空间吧,寒是孤独的,是有一点固执的硬骨头的,也是正义的、清醒的。史可法在三百多年前的扬州城上为寒做了一个流血的注脚。多少能想象这些寒士瘦梅劲道的骨干一样,斜倔着头颅,腮部明亮,如刀削,眼神冷锐,守着内心深处一份孤独的清瘦士节。
湖当然应该是瘦的,应该有瘦的品节。瘦的湖上浮现着板桥、可法们的影子。三月烟花大概是在消解这一种清瘦吧。
借
两个有意思的和尚,一个是扬州的,一个是镇江的。镇江和尚有点傲,“清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和尚自然不服气,“何必过江,我自有山”。两人摆下棋局,扬州和尚胜一筹。“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看,玉局不让带去,金山还得过来,这大概就是扬州的自信吧。
孔子的山,庄子的水。有山就得有水,这是自然的法度,也是人在自然中习来的一种自身格局。在扬州,山是小金山,水是瘦西湖。都是借来的,“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扬州的借是高超的,也是高调的,句子就刻在湖上的木上。说是借,哪有借山水的。这个借是谦虚了,还是有些故意了。
扬州画人说:“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生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大概是“堪夸其瘦,何惜乎小”的另一种理性注本吧,而不使堪夸和何惜显得空泛和矫情。
先睹下借来的山水吧(以下两首诗均为摘录):
龙宫一片石,秀拔出澄泓。
积翠中流见,空青水面平。
松阴摇刹影,鸟语杂钟声。
不历波涛险,金山共得名。
十里长堤曲水酣,松柏竞翠掩徐园;
荷蒲熏风花间醉,四桥烟雨睡梦甜。
金山观月殊峰翠,吹台钓鱼白塔宽;
五亭桥边莲性寺,杨柳依依晴云间。
中国文化可能就是山与水的文化,可能就是这种格局。山是显形的、出世的,水是含蓄的、隐性的。水又是内在的、本源的、不断的,是一种精神底气和能量。中国文化的表现、表达方式也是用借的,山向水借,术向道借,意借助于物。古人的为事说话更是把这种借用到了艺术水准。
瘦西湖的借,借得聪明,是富甲天下的扬州味儿,同时也借来了“借”的隐逸和洒脱。
下过扬州的不止李白,还有很多皇帝。乾隆在这里留下不少风流雅事。大概作为王、寡人的他是比较喜欢瘦西湖上的钓鱼台的。台不大,水上的一厅台而已,所以,立于台上,环顾四周,格外地的显王之气魄。钓鱼台的一个妙处在于框景。框景,难道也是一种王的视角吗?框景,类似于视野的筛选和定格,而王也是在偌大的宫殿里用一扇尺幅窗子,赏看着自己心中美好的天下吧。但乾隆确是看出了一处缺漏,他觉得一边的景色虚了些,立一白塔最好。聪明的扬州人,用盐晶连夜堆起了一座白塔。今天的白塔是喇嘛式样的。这种江南味的亭台楼阁中出现一座喇嘛白塔,多少会显得怪异吧。但楞是和北边的五亭桥,俗名“四盘一暖锅”,构成了一种画面上的映衬,一彩一素,一抬一卧,这大概是美学上的平衡和起伏吧。
意
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世间妙物被我们这样描述了很长时间。意是一种活动,精神活动;会是一种状态,不断地抵触,不断地游离,找到最不可言说的那一处着陆点。我们习惯于用“妙”来赞美好的事物,用“意”来领略美好的事物。这种表面上的不确定,不可捕捉性,也是人在美面前的姿态——敬畏。不确定,也让事物超越了自身的空间。
喜欢的散文文本有沈复的《浮生六记》,这位开明又有古典性情的贵族在文中,对瘦西湖不吝笔墨篇幅,还说到多处之最。也喜欢文中的一种讲法,园的布局有如文的结构。文的结构想必是随意的、师心的、有隐秘的势力和起伏的。也有看起来松垮散淡,其实步步紧逼的。文贵在气和场,园林怕也如是。园林以自己的水木文字颗粒打磨着自己的精神格局。
瘦西湖是园林,也是空间宽大的山水。这是瘦西湖大气、大胆的地方。古人做园林,忌的是蠢笨,讲究章法,看重笔墨,亦在浮现。扬州画人石涛的“无法而法”,则是园林和文章构建的绝好条目。“山不在高,贵在层次”,小金山如是说。“水不在宽,妙在曲折”,瘦西湖这样回答。
古人不论在园中,还是文中,都像一点灵活自由的颗粒一样游走。对外界的审看中,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有着丰富的技巧——拉高,推近,定格……不像我们,一游而过,他们是要远近横斜看的。人的视角想必是小的,用小视角透视大格局,让我想到了“庖丁解牛”。庄子是境界技巧学的大师。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老先生斜倚桥上,茫茫四顾,心里有少许的惆怅和伤感吧。是一个什么样的玉人在吹萧啊,又在哪一片月光下晾自己的哀愁?也是二十四桥这个名字叫得好,古人叫名是绝了的。因“二十四桥”,月离奇地好。月的意全让二十四桥会了。
月是意的母语。月有意的确定部分和不确定部分。
五天后,守将史可法战死,扬州城破,城内兵荒马乱,尸横遍野。程伯麟安排家人全部躲进厢房,自己则独坐堂屋,坦然等死。当夜,果然有清兵来敲门,程伯麟镇定自若,大声问道:“来者可是王麻子?我在这里已等候你多时,尽管进来砍我26刀吧。”门外的清兵大惊:“我就是王麻子,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程伯麟打开大门,将梦中所见所闻如实相告。王麻子听后,百感交集,叹息道:“你前世砍我26刀,所以才招致我今世找你报仇,如果我今世再砍你26刀,来世你岂不是又要找我偿还,冤冤相报何时了?”说罢,王麻子抽出佩刀,用刀背在程伯麟身上敲了26下,随即骑上战马,疾驰而去。程伯麟由此躲过大劫,后来举家迁往南京定居。故事的真实性大可不必深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处世哲学,倒是挺耐人寻味――宽恕别人,其实也是宽恕了自己。
悬疑电影《恐怖游轮》,表达的是另一种宽恕。洁西是个脾气暴躁的母亲,动不动就对儿子发怒,非打即骂。一天,洁西带儿子去海上游玩,在前往码头的路上,她一边开车一边训斥儿子,结果与一辆大卡车迎面相撞,母子俩死于非命。洁西死后,灵魂不得安宁,总认为是自己亲手杀死了儿子,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于是,她的灵魂穿越时空,回到了车祸发生之前。为了改变事件原来的进程,阻止车祸发生,她潜入自己家中,杀死了以前的“自己”,试图以此来挽救儿子。
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无论洁西怎么努力,都不能阻止那场车祸。她不甘心,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回到从前,杀死了无数个“自己”,却无法改变结局。于是,心酸的悲剧再三重演,故事的结尾又变成了开头,永远没有结局。
一、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小课题研究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学会观察、研究,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例如在开展小课题《扬州的桥》研究的时候,辅导员先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桥的种类有哪些?再在父母、同学的帮助下对本地的桥进行考察,了解当地桥主要有哪几种。校少科院通过举办“扬州桥照片展”活动来加强对桥的认识,并利用牙膏盒、报纸等废旧物资开展桥梁设计活动,最后综合各种信息,归纳成桥的分类、桥承受力原理、扬州桥的历史故事等各方面知识,并用手抄报、海报、网页等形式进行展示。坚持学生的亲自参与,这是小课题研究强调的一个基本理念,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认识家乡的桥,树立起我爱家乡、我爱探究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课题研究内容涉及面广,当我们面对着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主题应该怎么办?我们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比较、判断、归纳,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要有一种刻苦钻研、探究的“韧”劲,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去想,去追根,去刨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开展《校园资源浪费调查》的小课题研究时,学生如何开展研究?辅导员可让学生明白研究活动一般包括选题、制定计划、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四步骤。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就能自己开展研究活动,调查水、电、纸张等各种资源的浪费情况,校园内节约资源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该怎么做,存在什么问题,最后号召全校同学都要节约资源,爱护地球。通过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寻找解决的办法,逐步形成质疑思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课题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它注重学生的自主精神、探究体验,是小课题研究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根本特点。我们要在教学中,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三和四美酱菜》小课题研究中,辅导员首先让学生陈述收集到的三和四美酱菜资料,对扬州酱菜的形、色、味进行观察;第二个环节:师生交流、讨论扬州酱菜所需原料、工具,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知识;第三个环节:指导实践、追根求源,提倡创新;第四个环节:辅导员小结,揭示原理,激起学生的不断探究的学习欲望。活动中,辅导员在活动中“”下放,让学生自主探究:扬州酱菜品种、数量、特色、历史的调查研究;再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分好组、推选出负责人、分配调查任务、制定活动方案、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统计数据;最后组内动手协作,总结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实践说明:“探究”并非要学生去研究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求辅导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潜能,使学生获得新发现,提高探究能力。
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研究《蒿草河的水污染》小课题时,任务面广量大,不可能让所有学生一起做同一件事,辅导员先引导学生自主分组,有的组负责调查社区的居民、学校、工厂的用水情况,有的组负责沿着玉带河了解水污染的情况,有的组负责深入街道、单位、居民家中、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活动,宣传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最后中队汇总,提出家乡河流水污染的防治与整顿方案。
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为100%,有的拍照、有的摄像、有的调查、有的分析,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真正做到了以与人合作为乐。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分享共同的结论、成果,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与别人团结协作,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我校本学期的小课题“店铺门前绿化带调查”、“市民闯红灯调查”、“史可法精神对扬州人影响”、“调查校园水资源浪费的研究”、“维扬实小食堂现状的调查”、“烟花三月旅游节看扬州发展”……涉及范围广、操作性强。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选择好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带着新观念开展探究活动,用现代学生的理念表达出具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因此,综合实践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既对学生提出创新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
小课题研究活动具体研究过程中,例如在以“扬州园林”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中,活动伊始,辅导员便抛出“扬州园林的特色是什么”的研究问题,学生作为本地人,天天看着扬州园林,享受园林之美,但是现在才知道并没有具体想过这个问题。于是,辅导员就引导学生思考,对扬州园林的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学生一下子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扬州园林的名称哪来的,有什么传说?扬州园林的的历史地位如何?扬州园林在扬州城的地理位置怎样?扬州园林有哪些与众不同设计等等,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可见,小课题研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抛开众多拘束,独立思考,迸发创新的火花,探究出了扬州园林的众多特色,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