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存与尊严

生存与尊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存与尊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存与尊严

生存与尊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胃癌术后;生存质量;遵医行为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病死率在各种恶性肿瘤病死率中仅位于肺癌、肝癌之后排在第3位[1]。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胃癌手术行胃大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使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胃容积减少,患者术后常出现胃纳不佳,餐后饱胀,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遵医行为。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3月~2010年8月68例胃癌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进行对照研究,发现护理干预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其中男35例,女33例;平均年龄(54.8±7.9)岁;51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7例行全胃切除术。护理干预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8±6.5)岁,胃大部切除术26例,全胃切除术9例;常规护理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8±8.9)岁,胃大部切除术25例,全胃切除术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试验组除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外,重点给予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饮食、活动,掌握患者心理动态。

1.2.1 护理干预方法分为集体与个别进行,集体干预由经过专门培训学习的护理人员进行集体指导、讲解,观看幻灯片、专题片,发放小册子等,2次/周,30~60 min/次,个别干预由责任护士每天定时与不定时指导、讲解,10~20 min/次。

1.2.2 心理干预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掌握患者心理状态,采用针对性心理指导治疗,指导患者学会做慢节律呼吸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减轻焦虑、恐惧心理,提高心理社会应急能力,保持乐观精神,增强治疗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鼓励患者进行负性情感宣泄,护士需耐心倾听,适时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1.2.3 认知干预 向患者讲解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等,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2.4 行为干预 鼓励患者术后6~8 h床上坐起进行床上运动,术后第1天下床进行床边运动,对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肠黏连起重要作用,术后3~4 d,病情允许可室外运动,注意避免着凉,预防感冒。术后8~10 d,切口愈合良好拆线后,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清晨或者晚间散步、打太极拳等,减轻癌性疲劳,提高抵抗力。

1.2.5 饮食干预

1.2.5.1 术后饮食 术后24~72 h禁饮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3~4 d后患者肠蠕动恢复,排气,拔出胃管,指导患者饮少量白开水,无异常可饮少量全流质饮食;5~7 d后半量流质饮食;8~10 d进食半流质,适时适量给与营养补充。

1.2.5.2 化疗期间饮食 原则上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于胃肠道反应明显给予清淡饮食。避免在接受化疗前2 h进食,并保证食物的温度,勿过冷或者过热,避免患者接触厌恶的气味而诱发恶心,进食时不宜多饮水,最好在进食前1 h进水,不可过快饮食,充分咀嚼,保证食物消化。

1.2.5.3 康复期饮食 指导患者出院后坚持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禁食辛辣刺激性、易胀气食物,注意合理补充营养,改正不良生活习惯,禁烟酒。

1.2.6 社会及家庭干预 向患者家属讲解家庭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调动一切社会与家庭的力量,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往,保持愉快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消除不良的刺激。家属作为主要照顾着、支持者也应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照顾。

1.2.7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胃癌术后生存质量和遵医行为的评价。(1)生存质量的评价。采用生存质量测评表(QOL)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包括抑郁心理情况、焦虑心理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情况4个项目。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4分分为4级,计算各单项评分及QOL总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低。(2)遵医行为的评价。完全遵医:指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照医嘱执行,坚持规范治疗者;不完全遵医:指在治疗过程中基本遵照医嘱执行,偶尔不规范者;不能遵医:指在治疗过程中时常不遵照医嘱执行,不能坚持或中断治疗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进行处理,所有数据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QOL各单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下降,且心理护理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P

2.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 心理护理组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

3 讨论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与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包括胃癌在内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患者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主要因其影响着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2]。胃癌手术主要行胃大部分切除或全胃切除,使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胃容积减少,其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胃纳不佳、餐后饱胀、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等症状,同时由于患者手术后不能正常进食,而使体内蛋白质、脂肪大量被消耗,从而导致患者体质减弱,免疫力下降,导致并发症的发生[3]。大多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遵医行为。有研究[4,5]证实,心理干预可作为身心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文献报道,胃癌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康复锻炼对其生活有较大影响[6]。营养不良在癌症患者尤其是消化道癌症患者中的发病率较其他疾病高。胃癌患者热量、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严重不足,体重指数过低发生率偏高。心理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心理干预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及睡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患者的食欲,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加强免疫力,同时促进患者的正常社交活动,避免患者受负面情绪影响而处于忧虑状态,影响患者的康复。有文献指出患者加强饮食方面的护理,可使机体得到有益的调整,其抗癌潜力、免疫力增强,肿瘤的复发率会大大减少[7]。因此,正确的饮食指导,适时适度的心理干预,科学可行的康复行为指导,大大提高胃癌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遵医行为,调整了患者心态,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了体质、免疫力,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

总之,实施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负面影响,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了营养,增强了体质,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遵医行为,也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董志伟,乔友林,李连弟,等.中国癌症控制策略研究报告.中国肿瘤,2002,11(5):250-260.

[2] 陈红丽,慈玉莹,韩巍.心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8):1-2.

[3] 慈玉莹,陈红丽,韩巍.饮食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4(10):8-9.

[4] 郭兰青,谭利娜.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4):413.

[5] 于兆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065.

生存与尊严范文第2篇

尊严在字典里的解释为:令人尊敬的身份或地位。但我以为,未免有失偏颇。难道自己的尊严要由他人或社会去判定?毕竟尊严是自己的,与他人的褒奖或闲言碎语无关。如你所知,一张20美元任凭他人唾弃或踩上几脚它还是20美元。所以有尊严与否应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毕竟你才是主角,别人只不过是偶尔遇见的匆匆过客。

你必须承认,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有尊严。它是个奇怪的东西,与生俱来,却不随生命完结而泯灭。之所以奇怪,因为其一出生便具有永恒性。可能有人觉得尊严有贵贱之分,能划出个等级来,但那也只不过是有人随着生命流转,被时间搁浅;而有人却因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被人不断重复的缘故。生命本无贵贱,而它的附带品又有何贵贱之分。如果有,那也是你拿世俗的眼光评判得来。

人是社会动物,纵然你对自己的评价比天高,但他人视你的尊严如粪土,这仍然是件很郁闷的事。于是我们维护自己的尊严。所谓维护――维持和保护。

古有晏子出使楚国为证。晏子使楚如今仍然是一个被众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当年,楚王三番五次想找晏子和齐国的麻烦,但都被晏子化解,到头来楚王只落得个自讨没趣。而关键时刻,晏子避席曰,可见问题的严肃程度。这当然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维护法,因为他身兼双重尊严。

如今,在报纸上常可见我国公民在国外遭身心摧残的报道。有个韩国女老板要求工厂里的中国人给她下跪。这当然是个无理的要求,完全有理由拒绝,但大多数人跪下了,原来有些时候尊严在生存面前只能换得个苟且偷生罢了。但有一人――唯有一人反抗,结果当然是没了饭碗,回国后被记者发现,大肆宣扬。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妥协了,难道他们不要尊严?真正的尊严不是吃饱了后大肆叫嚣的东西,它是在你下顿没着落的时候却能毅然坚持的东西。但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残酷的。

忍耐的极限便是尊严的底线。日本德川家康是个很厉害的人,他在丰臣秀吉的家里做了7年人质,饱受屈辱。后来丰臣秀吉放他回去,历史证明那是放虎归山。他在丰臣秀吉死的那年了丰臣秀吉家族,开辟了幕府时代。

忍耐与尊严很难把握,过犹不及。

成功和自尊虽说不能划上等号,但定有联系,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想想自尊,是无奈,也是庆幸。

生存与尊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敬畏 自然 斗争 人性光芒

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打到鱼的情况下,第85天一早独自一人到了更远的大海深处,遇到了一只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老人用了三天时间以自己的勇气、智慧和毅力战胜了它,但归途中死鱼的血腥气引来了鲨鱼群,面对鲨鱼的袭击,老人庄严地宣告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用鱼叉 、桨、棍、舵把等与鲨鱼进行拼死搏斗,直到只剩下船桨、舵把和一具大鱼的骨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授奖与《老人与海》后评价到: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由此圣地亚哥就一直作为一个打不垮的“硬汉”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这篇小说自然也就谱写了一曲人向自然、挫折不屈抗争的英雄慨歌。但细读下来,笔者发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远没有这么简单,主人公在斗争中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更有对孕育着生命的自然的感恩,对自然中所有生灵的悲悯和敬畏,在敬畏中战斗显示了圣地亚哥更加高贵的人性光芒。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一个传统的渔夫,人生中可能一半的时间要在海上度过,就像圣地亚哥一样,每天黎明时分就要出发,剖开一条生鱼就是一天的食物,随时准备和大鱼进行搏斗……然而所有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最优秀的渔夫,当他独自一人漂泊在一望无际而且黑暗的大海上时都不可能是心无惊悸的,因为脚下不是坚实的陆地,而是深不可测且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大海。所以很多人靠海而生却不能真心地喜爱大海,对于他们而言,大海只不过是赖以生存的手段。《老人与海》中便有着这群人的身影:“一些年轻一点的渔夫,就是那些用浮标做钓线的浮子,出售鲨鱼肝挣到大把钱,买了摩托艇的人,把大海叫做男性化的lemar,说成是竞争对手,或者是一个地方,或者甚至是一个敌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只会在大海中无穷无尽地索取,带着得意的征服的满足将索取来的东西换成财富,再对“敌人”进行更大规模的进攻。我们现在的渔夫大多都是这些人的后裔。

而圣地亚哥不是的,“老人总是把大海想象成女人,某种施与恩惠,或者不给恩惠的事物。大海要是做出什么狂暴或者可恶的事情,那也是出于无奈的”。即使现在看来,这种比喻也是充满智慧的。在圣地亚哥的眼里,大海是人性化的,他把它看做女人而不是女神,所以不必虔诚地匍匐在地顶礼膜拜,被动地等待大海的恩赐,如果有连续84天没有打到鱼,那么他就会在第85天到更远的海域去试试运气。老人坚信自己几十年来摸索和积累到的经验:他可以笔直而且准确地把钓线伸到黑暗的水流里;他可以凭借星星判断鱼和船的航线;他可以随时钓上几条小鱼在海上补充体力;他可以果断地割断二百英寸长的加泰罗尼亚优质钓线来集中精力与大鱼搏斗;他可以凭借海水拍打他的手的速度来判断大鱼的体力程度……如果他不是离岸太远无法应对鲨鱼群的袭击,一定可以大获成功。

“大海很仁慈,也很漂亮。但是大海也可能很残暴,而且突如其来”,就像女人,大多数时候是充满母性,施与恩惠、倾洒仁慈的,但当她出现坏情绪的时候,一定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老人不认为大海的本性是残暴的,所以人们不用去憎恨它,更不必把它作为竞争对手甚至敌人。在那时的老人看来,大海的坏情绪可能来自月亮的影响,所以只要我们把握住大海受影响的规律,就不会深受其害。现在看来,大海的坏情绪恐怕不只是受到月亮的影响了,更多的是人类对它的肆意的挑战和侵袭。这里,作者是借用老人对大海的态度来表明自己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应当是和谐相处的,人类既不必自然看作是高高在上的神灵,也不该把它当成竞争对手甚至敌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本的同时,又充分地理解它有些时候的狂暴,更重要的,不要用自己的无知和贪婪去做激起它狂暴的始作俑者。

二、对斗争者的悲悯和尊敬

在宇宙中生存,战斗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也是令人敬仰的姿态,所以人们总是把战斗者当做英雄来歌颂和膜拜。哪怕战斗者最终失败了,他的灵魂也会在悲壮中涅槃和永生。其实,《老人与海》中的战斗者不止老人一个,但人类往往以统御者的姿态忽略了宇宙中其它为争取自己的生存甚至尊严而战斗的生灵。

也许很多读者的心一直为老人和大鱼搏斗时紧紧肋在背上的那条粗绳所揪紧,也许很多读者被老人与鲨鱼群的拼死搏斗所震撼,几乎所有的读者都在为老人暗自祈祷,希望勇敢、坚韧但却已经衰老的老人能够顺利战胜他的敌人,从而忽略了老人自己对他的“敌人”的态度。在老人与大鱼进行搏斗的时候,老人不止一次的把它称为自己的“兄弟”——在为了解决左手的抽筋而生食鲯鳅的时候,老人希望的是能喂这条大鱼;在大鱼高高跃出水面的时候,老人欣赏着“它巨大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所有的力和美”;他为挣扎的大鱼而难过,他认为:“它的行为、它伟大的尊严让谁都不配吃它”;当他和大鱼周旋的几近昏倒,他对这条鱼没有丝毫的厌恶和憎恨,他甚至“不在乎是谁杀了谁”,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大、更漂亮,或者更沉着、更高尚的东西,兄弟”。不仅如此,连后来向他袭击的凶残的鲨鱼也被老人认为是“漂亮、高尚、无所畏惧”的。这是对对手和敌人的一种尊敬和欣赏,它所表现出来的是老人对自然、生命和尊严的深刻理解。

生存与尊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嫁妆一牛车》;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小人物

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荣获“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内容不外是三个成年人(两男一女)的纠葛――似乎很俗套的故事布局。作者以重聋的主人公万发为主要出发点,展示了始终处于角斗场域中的万发卑微挣扎的命运。他先是和命运角斗,他是一个败士;然后和阿好角斗,仍然是一个失败者;闯入者――姓简的成衣商加入进来以后,无声又强有力地战败了万发,俘获了阿好。虽然万发在一系列角斗中都是失败者,不得不接受种种“安排”,他其实是抗争了的,或者说面对艰难的生存本身,他还是作过一番挣扎,希冀摆脱“命定”的角色。父亲留下的三四分薄地。他努力种植过;耳聋以后,他努力寻找过工作;流落到当前村庄后。他拉牛车、看墓地、抬棺材等,希望拥有自己的牛车,挣实实在在的钱。他是一个努力挣扎于半无声世界里的小人物,卑微到极致,却不曾放弃希望,拥有强韧的生命力。面对妻子阿好与成衣商的苟且之事,万发卑微的挣扎更是未曾放弃过,即使接受了姓简的牛车。

消息攻进耳城来的当初,他惑慌得了不得,也难怪,以前就没有机缘碰上这样――这样一的事!之后,心中有一种奇异的惊喜泛滥着,总谩嗟阿好丑得不便再丑的丑,垮陋了他一生的命:居然现在还有人与暗暗偷偷地交好――而且是比她年少的,到底阿好还是丑得不简单咧!复之后,微妙地恨憎着姓简的来了,且也同时醒记上那股他得天独厚的腋狐味,姓简的太挫伤了他业已无力了的雄心啊!再之后,脸上腾闪杀气来。拿贼见赃,成双,简的你等着吧!复再之后,错听了吧!也或许根本没有这样的一宗情事!也许真是错听了,阿好和姓简的一些忌嫌都不避,谈笑自若,在他跟前。也或许他们作假着确不知道有流言如是。骤然间两地隔断,停有关系,更会引人心疑到必定首尾莫有干净的。

乍听得消息的万发心内三起三落,念头真可谓九曲十八弯。流浪到此地如此之久,首次有此等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不能不让他惊慌――是不知所措的惊慌,也是害怕失去的惊慌。虽然他在事实上的地位弱于阿好,但他潜意识深处还是有强烈的男子中心主义,始终未曾忘记“妻子”阿好甚至是“所有物”的身份――多数中国男人的典型心理。所以他一开始高兴,高兴于自己的“所有物”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高兴于自己还有一丝脸面。但一想到阿好毕竟是“自己的”,非他人可以随便取之,陡然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故而“微妙地恨憎”起简。万发与简之间的壁障,首先源于耳聋带来的心理弱势"--和对简的“几分憎恶”。后来在阿好的协助下,他一度以为双方势力均衡。但很快又被简“那股得天独厚的腋狐味”击败,万发在“男势”方面的弱势得以凸显――而这正是他在阿好面前失去势力的主要原因,自尊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因此他内心升腾起一股杀气,似乎惟有除掉姓简的方解此气。但流言只是流言,万发“拿贼见赃,成双”的念头体现了他隐忍的一面,这也是弱势者常见的思维方式。决心已定,万发的盛怒渐渐平息,不禁怀疑自己的听力。也不由得从阿好他们一面想想。想来想去,万发终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长期忍受的结果),对简并无什么火暴的抗议,乃至革命发起。“所有者”与“主人”心态促使万发把一腔愤怒之情全部指向简姓商人。弱者心态又阻止了他的强烈抗议,仅单方面终止了“朋友”关系,并试图通过缄默表明自己的态度。他的善良与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的满足(尤为后者)又使其仅限于自我约束与监督,“再未曾让阿好和简的单独一处”。但所有者心态与弱者心理交织在一起,使得他只是把对简的“抗议”缓解为对阿好的“守卫”(与武大郎行为何其相似!都是弱者丈夫在行使自己的所有权)。由对外愤怒转为对内监视。

两次生存困境使万发逐渐认识到简对他家的重要性,从而渐渐承认简的强势位置。第一次困境使万发在村人面前成为“拘人的鬼判一般”,过了好一段“十分之一饱”的日子。两人自食其力的想法根本无法实现,“在外头摧眉折腰怨气受太多”,直到简的两个月又十天以后归来,他们的生活状况方再次得以改善。阿好自然“激喜”于简的归来,无法掩饰内心的那一层雀跃的兴奋。万发呢?

一个月多二百元进入。也或许不至于让肚皮饿叫得这么慌人。简直无时无准,有了故障的闹钟。不能的――不能让她知悉也在欣跳简的家来。万万不能够给简的有上与了人家好处的以为!万发自己也奇怪着,怎么忽然之间会计斤较两得这般。人穷志不穷吧!

在生存事实的考量下。万发内心不是一般的高兴,是“欣跳”,是激动得呼呼直跳啊!可他的心跳也是五味杂陈的,既高兴万分,又要防着阿好,以免她看出他内心的高兴而轻视他,更怕她把他的高兴传给简的,以至于完全丢掉自己的“尊严”。他的“人穷志不穷”是刻意表露的、虚假的、伪作的,他自己也充分认识到这点,所以他才意想不到那“疏冷多么的回口”竟是如此成功!

在简凭借“丰厚”的报酬搬进万发家以后,万发刻意的情绪控制、作为丈夫的监督职责有增无减。但他一贯的弱势,使阿好与简经常忽视他的感受,仍然常常兴奋地攀谈着。自觉被隔绝的万发为了行使自己的权利,在一番激愤之后,却又主动放弃战姿:

他干咳了几咳很严重性的警告,他们依旧笑春风地轻谈着,聩耳了一模样,简直目无本夫。斯能忍,孰不能忍?万发豁琅丢下碗筷,气盛气勃地走出来――撼金伐鼓,要厮斗一场。二十四小时不到,两汉子就不战而和啦!几乎都如此地,每当万发气愤走出来,有人觑不到的地方,便解下紧缠在腰际上的长布袋,翻出纸票正倒着数,才――啊!离顶台牛车还距远一大截,多少容纵姓简的一点!这样的财神,何处找去!以后的几天万发就稍为眼糊一些。

面对两人的谈笑风生,万发身为丈夫的所有者意识勃发。从情绪到动作,他都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战斗性与防卫意识。但他单方面的宣战还未引起决斗与厮杀,就偃旗息鼓啦。平息的原因只在于生存现实问题一顶一台牛车的钱还不够,他还不能够在谋生方面战胜强势的简。经过内心一番自我厮杀,他战胜了自己的激愤,也“战胜”了自己的尊严,部分放弃了自己的所有权!这里有个细节很值得注意,即万发数纸票是“正倒着数”。他每次都是正着数、倒着又数,数了一遍又一遍,确认了确认,正可看出他顶牛车心情的急迫――这是他急于摆脱尴尬、寻回尊严与男性力量的惟一途径!

卖酱菜邻居的一番恶语犹如导火索,点燃了他心中半明半暗的抵抗意识。此时的他清清楚楚感受到尊严被践踏,他不再把轻微的抵抗施于阿好,也不再在内心作一番生存与激情的辩论,而是利用语言的强势直接驱逐了简,“每句的句首 差不多都押了的雄浑浑的头韵,听起来颇能提神醒脑,像万金油涂进眼睛里一样。”火爆到极点的万发首次表露出强硬的势头,使简“有着给洗空一尽的感觉”,走时连瞅阿好一眼的胆量也给万发一声声“干”掉了。万发在简面前曾经被了雄性,终于得以“回归”!他消遁已久的雄风终于吹起,连阿好也在这里噤声了。

无业的万发虽然驱逐了姓简的,赢得心理上的优势,但生存现实又一次亮给他残酷的一面:田地没有了,地瓜赔偿金极低,挣钱的老五又生病住院了。没有了经济来源,万发缠在腰际准备顶牛车的钱很快用完。他那强忍屈辱换来的美好梦想又一次成为水中月。内心的悲痛应该到了绝望边缘吧!入狱之后,万发不得不替妻、子的生存担优,激愤已经黯淡:

不详知为什么有一次突然反悔起自己攻讦驱撵姓简那桩事,以后他总要花一点时间指责自己在这事件上的太鲁粗了一点的表现。有时又想像着简的趁着机会又回来和阿好一寮同居。听狱友说起做妻的可以休掉丈夫的,如若丈夫犯了监。男女平等得很真正的。也许阿好和简的早联合一气将他离缘掉了!这该怎办?照狱友提供的,应该可以向他们索要些钱的。妻让手出去,应该是要点钱。当初娶她,也花不少聘礼。要点钱,不为过分的。可笑!养不起老婆,还怕丢了老婆,哼!

出于对妻儿的爱、现实的残酷,万发已然牺牲了自己好不容易挣回来的“尊严”,部分舍弃自己的抵抗。在反悔、自责中挣扎着。作者经由叙述者的直接陈述,渐至万发的内心独自,节奏骤然加快,比之前几次写到其挣扎时叙述者的不断插入,能更有力彰显万发的内心矛盾与汹涌澎湃。一句“男女平等得很真正的”打破了万发一贯拥有的所有者心态,竟有些惊慌失措。弥补此惊慌的又是钱――他一辈子做梦都想要的东西。他既要为索要钱的行为寻求辩护,又在心里瞧不起自己,挣扎于生存与情感之间。当最后接受简的牛车时,高兴之余又很是自我鄙视――他一辈子想要获得的独立生存能力与尊严竟是以这种方式获得的,他的尊严还是失去了。最终万发未能像沈从文《丈夫》中的丈夫毅然携妻回乡一样。决然拒绝简的“馈赠”,而是接受了两男共一女的尴尬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万发向严酷的生存低下头,在村人的嘲笑与自我压抑中把痛苦死死地关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口腹欲求的“满足”中稀释难以磨灭的苦楚。每次喝简送的酒,他都有胸口紧迫得要呕的感觉。所要呕的正是他苦装的“漠泠”“心安理得”“闲适”,是他过着的舒松得相当的日子,是他从简那儿得到的生存能力。

生存与尊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人人公平;每个人的发展;人的尊严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75-02

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前提性问题就是对人之为人的一种特殊地位和身份的追问和反思,因而以人为本关涉人的尊严的确证和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尊严为本,这对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的自身目的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必要条件

在世界上,人具有最高地位和内在目的,这决定着尊严的属人性。人的尊严是人独有的尊贵和庄重。普罗泰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存在是最高的存在,是最有尊严的。此后,康德第一次深刻论证了“人是目的”的命题,理性的人“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的目的”[1]53。作为目的的每个人将会组成一个“目的王国”,在目的王国中的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而只有“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1]55。所以说,人的尊严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不可替代、不可交换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与物有着根本区别的特殊存在,这种特殊存在超越了物的工具性和手段性使人成为真正以自身为目的的人,从而为人的高贵和尊严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2]46。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表明,人的生命存在已经超越了物种规定的限制和生命本能的支配,成为自己存在和活动的主人和主宰,具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目的性和价值性,这使人具有一切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内在价值和尊严。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往往忽视了人作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GDP的单维度增长,出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蔑视和人的高贵尊严的剥夺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曾出现过重物轻人、甚至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过分突出经济利益和物质成果的地位与作用,难以凸显人的价值和尊严。对此,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人自身为本,反对“以物为本”、“以GDP为本”。党的十再次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决不能让“物”遮蔽了人本身的存在及其真实意义。

二、以人的需要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客观内容

以人的自身目的为本,人作为目的又以什么作为自身的起点和内容呢?如前所述,人正是通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来确立人自身的最高地位和目的,而人的需要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人以自身为目的的内源性根据,它构成人的尊严的基本要素和客观内容。马克思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514。

世界上的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有需要,动物只是一种本能的、被动的、无意识的需要,但只有人把需要提升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最终摆脱了自然界的限制和束缚并以此确证着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既有吃、喝、住、穿等生存性物质需要,也有获得尊重、归属、情感和自我实现等社会性精神需要。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779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等。这样,“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79。人的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是对人的每一种尊严的确证,以此推动人的尊严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多样的实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跨越式发展,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人的尊严日益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制约人民需要的满足,影响人的尊严实现的民生问题仍很突出。一些贫困山村孩子在日益增多的教育成本面前缩手缩脚,许多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在日益高涨的医疗价格面前望而却步,越来越多的人在日益疯涨的房价面前失去安全感和信心。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以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

三、以人的实践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实现途径

人的需要是人的尊严的客观内容,但人不会自然而然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独享尊严最为有力的证据;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唯一方式,也是人赢得尊严的现实途径。人的尊严不是超越于人的外在力量的赐予,也不是别人的馈赠,而是人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得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57

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尽管人和动物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都要从事活动,动物作为无意识存在物注定它的需要只能以被动的本能的不自由的方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对象,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不仅可以意识到自己的需要,而且可以把意识到的需要升华为欲望、动机和目的,在目的支配下以积极主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使对象按照人的要求发生结构和形态的变化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人的需要是一种不断被意识、被满足的需要,而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赋予人自我追求、自我创造和自我主宰的特性,使人真正成为以自身为目的的类存在,为人的尊严找到可靠的自我实现的方式和途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完全的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城市中大批的失业人员和农村中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去工作岗位和劳动场所,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没有实现人的尊严的有效途径。此外,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知识带给人的尊严并不能在生活中很好地实现。因此,党的十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充分就业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尊严的核心和关键。社会为每个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岗位,积极发挥人的创造性实践本质,使劳动成为人们备感快乐和备受尊重的活动。

四、以人人公平为本是人的尊严的现实保障

人的需要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得以实现,就可以获得做人的尊严。事实并非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并没有为他争得应有的尊严,相反,却导致其自身尊严的剥夺和丧失。其根本原因在于出现了劳动异化,使得人的自由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替他人和为他人的活动,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人所有。结果是,“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54。异化劳动把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贬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导致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尊严的丧失。

马克思坚持从实践出发解释劳动异化造成人的尊严丧失的真正原因,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规定和确认,以此表征人的尊严得到他人及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阶级社会中,人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阶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而生产关系又是阶级关系的集中体现,因而不同形式的生产关系决定着人的尊严的实现水平。所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异化最根本的原因,劳动者受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的支配,失去生产活动的自由自主性,根本无法获得自己的尊严。只有摧毁现存的一切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一切关系,建立起一种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人的价值和尊严才能被社会最大限度地认可和尊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使人不成为人、使人受到奴役的制度条件,为实现人的尊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可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域歧视、城乡歧视、性别歧视、职业歧视、身份歧视、学历歧视、疾病歧视等现象,使人在收入、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平等机会和公平待遇受到严重的损害和剥夺,尤其是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影响人的尊严实现的重要因素,成为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做到人民共享就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在十报告中指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的尊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最为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期刊更多

文化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

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