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贵君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贵君轻范文第1篇

“行走不得,反求诸己”释义:(如果)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其寓意可浓缩为四个字——“自我反省”。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来源:文章屋网 )

民贵君轻范文第2篇

1、意思是只有做王的,不仅自己爱护人民,连带自己的子子孙孙都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统治才能得以长久。本句话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保民意为安民;养民,保护人民。“民本”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民贵民。“敬天保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等古训表现出对民众的重视。

2、《左传》从国家兴亡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其中曰:“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其二,爱民仁民。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其三,安民保民。《尚书》中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来源:文章屋网 )

民贵君轻范文第3篇

一、儒家法律思想和法家法律思想的相互独立发展时期经典学说

(一)儒家法律思想独立发展时期经典学说之间的关系

春秋末期时,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其学派。在孔子看来,其所创立的儒是君子之儒而无为小人儒。正如《汉书・艺文志》一书所述:“儒家者流,盖出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①

第一,孔子的“仁”和“礼”的关系。孔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可以用“仁”这一字来浓缩概括起来。但礼离不开仁。无仁不足以成礼。没仁的礼则是粗蛮的形式规纪而已。礼治是仁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道德约束思想行为的规范,要做到仁就必须依赖自己自觉地对自身修行。并且修行的方式不以善小不以为之,同时可以先通过身边的的人来实践自己的仁。例如尊老爱幼,互助邻里等。仁需要统治者的守礼来实现仁者爱人的榜样力量。因此,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孔子非常重视统治者个人的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在《礼记・中庸》中提到“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②可见,孔子对统治者的要求是必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二,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关系。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质自然属性。每个人一出生就开始具有“四端”。 这四端分别是: 恻隐的心、羞恶的心、辞让的心、是非的心。这“四端”分别产生仁、义、礼、智四种善的品德。所以在孟子看来人天生就具有的善的道德本能。如《孟子・告子上》中所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记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③ 孟子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仁政论”。孟子的“仁政论”是基于“性善论”的演化出来的。这种“仁政论”主要针对如何才能让统治阶级实现王道之治而提出的。孟子认为王道是治国平天下的最佳模式。而如要实现王道就离不开仁政。而善是仁政的前提。再说,天下人都有善,所以君主也是性本善的,那么君主自然可以推行仁政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王道之治。

第三,荀子的“性恶论”与“隆礼重法论”关系。荀子和孟子虽然都同属于儒家学派。但两者在人性论命题方面显然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荀子认为人天生的本性是恶的。恶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如《荀子・性恶》所述:“凡人所有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寒,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④可见,荀子客观指出了人的自然需求的属性。在荀子看来,虽然人之初性本恶,但是就是这种恶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争夺。如果这种生存需要得到调节和满足那么人就在社会中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礼乐刑政建立的目的就是帮助限制人性之恶。更重要的是,人能在通过后天的教化改恶从善。只有法以礼为本才能治乱国。礼是法的根本。法式礼的工具。隆礼重法才是真正防止人性之恶的根本途径。

(二)法家法律思想独立发展时期经典学说之间的关系

礼蹦乐坏为法家的法律思想开辟中国法律文化的另一通道。虽然法家提倡的“法治”不等同近代意义的法治,而法家的法治还是没有脱离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宗旨。从现代文明角度来看,它并无人民主主权的近代法治内涵。但法家的法治在客观上对于中国传统的礼治形成了重大的冲击。在法家之前,中国古代治国思维从来没有突破以礼作为思考方式的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思维就认为礼就是治国的最佳模式,也是社会的唯一的社会文化观。因为如果有人对对礼的质疑,则就会遭到中国文化的的排斥。

第一,法家中的商鞅变法论与“好利恶害”人性观论的关系。在商鞅看来,人天性就是好利饿害。正如《商君・算地》所述:“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失,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⑤治国单单依靠礼和德是无法在乱世平下的,甚至有乱国之害。因此,商鞅认为治国需要刚强的法治和法律政策。又法治离不开变法改革。商鞅认为只有变法改革才可以达到以法治国。统治者应该实行变法赏罚分明来控制人们的这种好利恶害行为使得统治者有效统治人民,同时防止人民之间为利益而争斗,为恶害而逃避责任。

第二,法家的法、势、术三派之间的关系。商鞅的法是主张实行变法以法治国,而申不害主张术治。在申不害看来,如果君主要有效统治国家巩固政权那么就要运用一种统治术来驾驭臣民。这与商鞅的法治论是有区分的。申不害则重于君主个人的治国的手段,而商鞅则重于统治阶级整体的治国手段。前者是从微观角度来考虑,而后者则是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事物的变化。还有是就慎到的势治流派。慎到主张君主要依靠自己的权势和权力来推行“法治”。在慎到看来,通过实行一元化君主集权制使得君主的权力成为至高无上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君主。慎到的势治和前面所论述的法治和术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特别强调君主的地位和独有的权力,如果要推行法治就必须加强君主的集权力制使得君主有权势来实现法治。法家三个流派的共同点都是要求治国离不开法,法是有效治国的根本之出路。而韩非子则是将法、术 、势结合形成独特的三合一的法治理论。 二、儒家法律思想和法家法律思想对立之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儒家与法家分立时期的中国法律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一)礼治对当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文化等级区分效应

因为孔子主张的礼治实质就是一种深严等级制度。礼治的法律思想极大促进中国法律文化往封建特权法文化发展。正如《礼记・曲礼》所说的:“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⑥中国的法律文化开始以孔子提倡的礼为核心而形成从国家大典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层层深严的礼文化约束的文化氛围。

(二)孟子的“仁政”说使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深深扎根于维护封建特权的土壤

虽然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如《孟子・尽心下》日:“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⑦但孟子的所述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并不等同现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 在学术界上,有不少学者对孟子的民贵君轻这种思想视为中国古代民主的最早期启蒙萌芽。如果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孟子这种民贵君轻实质就是为了使得封建特权得以巩固和发展而对统治阶级提出的有限剥削理论。如《孟子・离娄上》所说的“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善之夜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浦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⑧可见,在此孟子是强调的是给农民某种程度的土地,并且有限度地承认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权利。但这些承认都统治者实现孟子所主张的王道的必要手段。这些主张都是站在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场之上开展的。因此,但是并不能就证明孟子的民贵君轻就是一种中国式的民主启蒙 。

三、儒家法律思想和法家法律思想走向合流的时期

儒家法律思想和法家法律思想的合流以及礼法互补,人法兼用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和社会形势有了与汉朝初期不同并且有较大变化。而汉朝初期采用的黄老之学来治国模式也行不通了。汉武帝为打击地方势,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从而采纳了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合流首先体现在代表儒家的盾吏与法家酷吏,儒生与文吏从以往的对立转向融合。因为在皇权专制之下,代表儒家的盾吏和代表法家的酷吏都有共同的效忠对象就是封建专制的君主。这样的基础使得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在立法司法活动之中不断深化礼法的融合。

民贵君轻范文第4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士之博爱的胸怀。孟子不负天降大任创仁政学说,扬民贵君轻的思想,他宽厚宏博的大爱使他成就为士之亚圣。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对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热爱。杜甫自幼好学,七岁吟诗,读书破万卷,下笔惊天地、泣鬼神。更因他有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心,虽穷困潦倒一生,却成就了他,士之诗圣。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19岁东渡扶桑立下的誓言,他在黑暗中呐喊,光明何在?他心系民族危亡,不计个人安危,“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他忠诚的践行了他的誓言,被誉为“空前的民族英雄”,为士之“猛士”、“斗士”。

民贵君轻范文第5篇

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

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旷达?

还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和坦然?

都是。风度既是罗斯福总统在法西斯肆虐的战火中的镇定从容,也是鲁迅先生在动荡局势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宽爱,更是钟南山面对SARS恶魔时奋不顾身的奉献。

风度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

风度在儒家手中被演绎成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风度对墨家来说是对小生产者的关怀,到了道家庄生面前则化为“庄周梦蝶”的风流。

林黛玉娇花照水、潇湘竹青的风度让我们神往;薛宝钗知书识礼、端庄贤惠的风度让我们羡慕;史湘云不拘小节、亲切洒脱的风度让我们折服。红楼一梦,因风度而风情万种。

风度于我们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伊甸园,内修风骨外炼气度,合起来就是“风度”。

厚积而薄发,风度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表现,内修风骨,修才学,修精神,修品格,在“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品读一份人生的自信;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收获一份人生的乐观;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感受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人文精神在今日尤为重要。“独善其身”是士人的避世之法,“兼济天下”是我们今日少年面向世界的积极态度。知识的积累让我们变得有智慧,品格的修炼让我们有感伤的情怀。风骨修成,风度自然而生。

内在的积淀要由外在的风度表现出来。嵇康将死,从容而笑,广陵一曲,终成绝唱,他在死神面前的坦然展现给世人的是洒脱的风度。方孝孺冒九族被灭之难而不愿为燕王起草即位诏书,展现给世人的是执著的风度。在困难面前,在挑战面前,在无数个未知面前,良好的气度一旦与风骨结合,人的风度便发挥到了极致。

“非学无以广才”,内修风骨,加强积淀;外炼气度,积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两者相加,便是当今人应有的风度。

【作者系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三(11)班学生】

点评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轻纺工业与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