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夸人的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牵强的笑容已散落在了天涯,独自一人背城厮杀,当念倒了时差,问哪里才是我的天下?
3、人生难免经受挫折,风雨过后就是彩虹;生活难免遭受苦难,雨过天晴终有阳光。
4、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5、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
6、人生就是一个上上下下喜喜悲悲的过程,这样的人生才叫丰富与多姿,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中找到成功的奥秘和努力的勇气。
7、当梦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谁会赢?梦想可以改变现实,现实也可以改变梦想。决心与坚持是最重要的!虽然不一定会如愿以偿,但一定不会一无所获!
8、这个世界是绝对的不公平,要么你顺从,要么你把天平倾向自己,否则你就别怨天由人,那没用。
9、我不相信你们所谓的信仰,我只相信我自己,终有一天,可以凭借自己得到想要的一切!
关于昆仑山的幻相,如果换一个提问方式,也许会变得有解。
在神话诞生的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书写者对周边地理的认知范围究竟有多大?如果能够知道他们的认知边界,昆仑山就会在这个边界之内出现。
太行山、鄂尔多斯北缘之山、祁连山……这些黄河流域附近的山之所以被列入答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后人认为,在先秦时代,假如穆天子(周穆王)真的周游四方,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与他的行动能力来看,他涉足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他登上的“昆仑山”不会太远,与之会面的西王母,也是黄河流域附近部族首领的化身。
假如“穆天子周游四方”是个虚构故事,书中记载的地理景象就会来自于当时世人对周边地理的认知――可能是作者实际走到的地方,更多内容则来自周围人们的口耳相传―― 一旦借助“口耳相传”,这个认知边界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很可能远远超出黄河流域。比如,当时人们听说,在遥远的西方,有一座名叫“昆仑”的山,这座山产玉,是很多河流的源头,却不知道它在哪里。
在那个对地理知识口耳相传的时代,需要有一个人,从神话传说与书籍考证中走出来,到真实而丰富的西方去看一看。
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个人。
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后世通常用四个字来概括:“凿空西域”。他是张骞。
公元前2世纪,张骞作为汉王朝的使臣出使西域,带回大量见闻与物产,使当时人们对西方的认知边界,从玉门关直接逾越到了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他揭示了一个过去不为人知的外部世界,同时还找到了神话中的昆仑山。《史记・大宛列传》中大致讲述了这个过程:“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张骞追溯黄河的源头,找到了一座于阗附近的山(这是张骞的一个错误,真正的黄河源头不在这里,但这个错误无关大碍),这座山上产出玉石,汉武帝据此对照古书上的记载,把这座山命名为“昆仑”。从此,昆仑山正式出现在了中国的地图上。
我现在所在的山,就是汉武帝刘彻命名的昆仑山。
神话幻想且不谈,刘彻命名的这座山,是之前人们在有限的地理认知中听说的那座昆仑山吗?
很早之前就有人发现,“昆仑”不是一个汉语词汇,而是外来语的音译。那么,就像“祁连”出自匈奴语、“慕士塔格”出自柯尔克孜语一样,“昆仑”应该来自居住在真正的昆仑山附近的族群对这座山的称呼,久之传到黄河流域,汉族人听说了,将其写入古书之中。
既然汉族人在先秦时代就听说过这个译名,那么,这个为昆仑命名的族群比后来出现的匈奴还要古老。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广告传播跨文化培训
企业界的跨国跨文化背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越发明显,商业领域的理念大战、意识大战,其实质都是文化大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同时也使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挑战日益严峻。广告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关键是对广告人员进行培训,将一种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业成员之中,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广播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对外进行广告宣传,就必须了解广告地的广告规范、风俗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的沟通,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广告的作用,实现广告的目的。反之,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才能顺利地沟通,有效地占领市场。
这对广告公司,尤其是广告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倘若固守着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的广告意识和模式不变,不进行其内部培训与提高,就无法指导全球化广告的创作。所以,对广告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三、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途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两种不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家庭、国家、经济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文化差异必将产生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研究表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80%是由于管理者对国际市场和文化的不了解,这种对跨文化管理不重视所导致的代价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广告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样应该重视并树立跨文化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否则无法创作出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和消费者心理、能将本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的成功广告。跨文化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管理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识培训是企业跨文化培训的基础,只有员工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语言与翻译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广告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翻译能力则是做好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使员工掌握中外语言(如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或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还要开设部分语用学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因为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应地道,能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认可。如一般英美人说公鸡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为cock是脏话。CUE是美国一个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语俚语中是“屁股”的意思。“Fit is best”是美国一句对称、有力度和美感的广告词,若翻译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广告翻译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字不俗却顺口易记,灵活变通却务真务实,入乡随俗却不失立场。
3.文化培训
其实,语言与翻译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即广告语言必须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训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人员培训的关键所在。跨文化广告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不懂或忽视这些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差异,广告的可能性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有许多产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惨遭失败的原因。
文化培训可以从环境关系、价值观念、人的本质、宗教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时间和活动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比如,玉兰油和宝洁在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做广告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广告语则更需要严谨了解当地文化,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区域、口味和信仰的约束。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饮食习惯也会反映在广告中。麦当劳在携着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的时候,却做到了在不同的国家配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溶,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而印度德里的巨无霸,居然是咖喱鸡做成的,因为印度教不吃牛肉,这充分体现了麦当劳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广告人员如果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广告受众接受,适应文化和亚文化的习俗和状况的广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促进销售、繁荣市场的目的。
4.政策法规培训
不同国家关于广告实施的政策法令相异,这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广告公司应对员工此方面进行细致培训,使其牢记异国法规,既达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比如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又如,德国禁播比较式广告文案,意大利广告对广告选词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对每则广告的时间有严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国则相当宽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训
广告公司面临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任务,因此广告公司对部门经理除了要要进行意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加强其跨文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经理人员。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其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请跨文化管理顾问对经理人进行专门指导,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执行力,从而实行积极有效的全员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业文化。
四、培训注意问题
首先,跨文化意识培训不要导致刻板印象。对文化或民族的概括和结论不应误导员工在片面经验和描述的基础上给整个群体套上一种单一刻板的看法。如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很容易使广告人员对各国人产生刻板印象,从而造成广告创作中的背景与事实相悖。其次,在对员工进行语言翻译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语言差异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培训中,语言的表述应尽量使用母语,如果不加分析处理就直接应用于培训,就会造成受训员工的误解和不适应。培训材料和方法也必须考虑国人的学习习惯,并在中外文化之间达成平衡。第三,要注意文化培训中员工的反应。有时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会对相同的内容产生不同乃至相反的反应和理解。最后,跨文化培训除了进行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公关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针对某项广告任务,对客户部成员和广告创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根据特定的市场文化的特点创作有效的广告。总之,跨文化培训不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培训,而是一个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背景;英美文化;认识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5-02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交往就是跨文化交际。这种交际形式体现在多方面,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外事活动,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当代,我们谈到英美文化,必须要把英美文化的输入放置在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
一、对英美文化认知存在的误区和原因
1.先入为主的成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中,大家更多的是习惯性的从已方的文化传统出发,这样难免会对对方的文化认知存在着误差。在这种误差中,我们会对对方的行为标准下一些一般化的结论或给交际的对方硬套上一些特定的性格特征。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文化冲突。比如,我们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总喜欢问一句:“你吃了吗?”但是在与英美国家人的交往中,如果见面就问外国人这样的问题,就会让对方感觉很尴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习惯性的出于礼貌的寒暄语,在英美文化中也许就是显得很没有礼貌的。这种先入为主导致的成见原因是什么呢?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英美文化了解的不够,这样就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获得英美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正规教育而获得,从日常交往中获得,从各种新闻、网络媒体获得。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有跨文化意识并且了解英美文化的人才,国内不少高校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但是这种高校教育的受众只是大学生而已,大部分的公民也缺乏相关的、系统的英美文化学习。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我们对英美文化存在着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
2.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现在很多的国内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流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英美文化的认知。但是在这样的课程开设中依然存在着问题。我们的教材过于理论化,很多学生学习了几年跨文化交流课程后,一旦和英美人交流,依然发现对对方文化的认识和教材中的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综合性大学,跨文化交流的课程仍没有开设。很多开设了跨文化交流课程的学校,十余年仍然沿用着一套教材,理论已经和英美文化的发展实际严重脱节。对跨文化交际一直是许多学界学者关注的重点。但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对英美文化认识存在的误区依然存在,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出现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它在我们和英美国家交往时无处不在。任何两个人或是两个群体之间,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正式交往中都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
二、跨文化下英美文化的特点认知
我们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不少的误区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些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流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以下这些主要方面,英美文化有着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观念。
1.教育观。英美人比较尊重人权,不提倡打骂小孩子。而我国传统文化有句说法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可见这一点英美文化和我们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美籍华人体罚自己的孩子,让邻居很不理解,有的邻居甚至还报了警。
2.饮食文化。这一点最容易理解也最容易被人发现。刀叉和筷子的餐具使用是有明显区别的。另外,大多数的英美人不吃动物的内脏和下水,这一点和国内不同。在国内,牛百叶、猪肥肠等都是许多人喜爱的美食,但大多的英美人会觉得恶心,不能接受这样的食物。所以,如果要招待英美的朋友时,尽量不要使用这样的食材,除非对方对动物的内脏和下水不介意。
3.法律观。在上文我们提到的教育观中,中国父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而英美人却不主张体罚孩子。这一点是教育观的不同,也是法律观的不同。英美文化中法制观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生活琐事也会引入法律这一范畴,让法官来裁决。我国个别地区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甚至有些边远山区还存在着买卖人口和杀死女婴儿的丑陋现象。
关键词:跨国企业 公司社会责任 弱化 和谐社会
2011年1月中旬,《天天315》节目连续报道家乐福玩价签戏法,欺诈消费者,引起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高度重视;2011年3月下旬,联合利华多次通过媒体发表涨价言论,这些行为引发了部分城市发生日化产品抢购,扰乱市场秩序。以上两个事件在2011年都引起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笔者认为,在华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弱化有加剧的趋势,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对这种行为予以遏制。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公司社会责任”是20世纪人类经济活动高度发展后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1924年由美国人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最早提出。他明确地提出企业除了追求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利润外,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成本即社会责任。随着近年,环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司社会责任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还应当最大限度地关怀和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乔治・恩德勒在《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一书中指出,企业的责任应该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等三个方面,只有做好上述三个方面责任的企业才是一个平衡的企业。
二、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弱化的表现
(一)行贿形式多样化
商业行贿属于不正当竞争,扰乱公平原则。大多数国家都将其列为打击对象,如美国专门设立了《海外反腐败法》,禁止一切贿赂行为。我国商业贿赂行为本就比较常见,跨国企业本应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净化东道国市场,现在却打着适应中国国情的幌子,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商业公平环境。2010年6月,强生公司被曝行贿药监局副部级官员;同年,IBM被曝在华设有行贿基金,向中国官员提供海外旅游、娱乐和不恰当礼品等行为。
(二)涉嫌垄断东道国市场
跨国企业凭借自身强大优势,通过控制原材料渠道、低价倾销、并购东道国企业、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限制技术扩散等手段打压东道国企业,达到垄断目的。如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的食用油生产都掌握在嘉里粮油和益海粮油这两家外资企业手上,他们大量进口美国转基因大豆炼油,而不购买中国传统的东北大豆,导致中国豆农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三)侵犯劳工权利
在外企,违背劳动法的现象并不少见,如长期延时加班却没有加班费、缺乏劳动保护、歧视女工、侵占公休日、人为压低工资等,尤其以外资生产型和加工型企业更为多见。如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极端例证。公司形象的重塑是艰难的,富士康内迁四川,仍然为招工难犯愁。
(四)利用招徕定价,玩标签游戏
招徕定价本是企业定价策略中的一种常规形式,本意是通过一些商品的较低定价来吸引顾客光顾,进而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但在一些大型的外资超市中,却玩起了标签游戏。如标签上实行招徕定价,POS机结账时却是原价;玩数字游戏,通过人为放大或者缩小标签上的价格数字,来诱导消费者购买等等。这些手段都是利用人们对外资超市的信任,而在结账时忽视对价格的检查来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
(五)制造涨价舆论,破坏交易秩序
在通胀周期里,厂家利用人们对涨价的担心散布涨价舆论,导致消费者提前购买,从中获利。这次联合利华就多次通过媒体,发表“日化行业进入涨价周期”、“不排除第二次涨价的可能性”等言论。这些行为导致人们的恐慌,进而引发部分城市发生日化产品抢购的事件,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三、遏制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措施
(一)借鉴欧美法律,健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保障体系
法律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准,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是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本。欧美很早就开始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如欧洲规定对转基因食品必须要明确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有选择的权利;美国通过《海外反腐败法》,防范和打击可能出现的企业腐败行为。立法的初衷为了防范社会责任弱化的行为出现,当然也包括出台严厉的处罚措施,在欧美,一旦企业出现违背社会责任的行为,将会受到极为严厉的惩罚。
相比国外动辄数千万、上亿美元的罚款,国内相关法规对这些跨国名企的约束力实在是太过于微弱,甚至根本不足以对跨国公司的失德行为构成约束。如家乐福被顶格处罚50万,而这50万也许仅仅是家乐福门店一天的营业额;联合利华的200万罚单也可以从其涨价舆论制造的抢购潮中得到报销。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不力,违法而没有得到严惩,犯法得到的收益远大于违法成本, “整顿时间短,处罚金额少” 是中国有关部门治理跨国公司企业失德行为的主要特点。
(二)加强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力量
跨国大企业能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企业对于社会公众需求的不断满足。我们可以发挥社会公众这一压力集团的效果,通过“用脚投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同时,利用新闻媒体的敏锐嗅觉迫使跨国企业调整其经营行为从而成为其他企业的榜样。
(三)发挥传统道德力量,制约跨国企业社会责任弱化行为
儒家“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仁”意味着“仁爱,有权利就要有救济”。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识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民若“”,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现实生活中一旦公司或者公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在华跨国企业不断地标榜自己进行本土化战略,那么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可能更能使他们融入中国社会,得到社会认同。
(四)开展社会责任培训,强化跨国企业社会责任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已有30多个年头,经过这么多年的本土化,在华跨国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甚至是高管都已经是中国雇员了。而在一些出现社会责任弱化的外企中,中方雇员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他们身为中国人,但却由于利益为外方服务,一旦价值观出现扭曲,可能成为所谓的“香蕉人”。因此,政府或者行业协会有义务定期组织外企中的中方高级雇员进行企业道德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成为外企自律的有利监督力量,同时从自身做起影响周围的人,净化商业环境。
(五)施加政府影响力,在外企中建立工会组织
工会是基于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代表劳方与资方谈判,获得相应的福利。在外资企业中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有利于增加中方的话语权,同时也能有效的减少企业对于员工权利的侵害。
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弱化的事件近期不断被媒体放大,关注度不断提升,如不及时进行约束与防范,这些所谓的“成功者”很可能会被国内众多民营企业所效仿,进一步加剧我国商业环境的恶化,伤及我国经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因此,强化公司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 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高国希、吴新文等译[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② 薛新国.在华投资跨国公司弱化社会责任的问题探析[J].《中国市场》,2008(36)
③ 顾金龙,赵映平.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的弱化与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5)
④ 方祺江.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9):321―322
⑤ 石晓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