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代女性

时代女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时代女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时代女性

时代女性范文第1篇

小说鲜活热烈充满着个人的色彩,可是集体的经验却告诉我们,这却也充满着典型性,是当下农村乃至中国女人生态的一个缩影。中国在前后就开始了男女平等的实践,收效似乎很大,但决不能忽视一点,在我们广袤的农村,他们的心态和对男女平等的理解才真正代表了中国男女平等的水平。英之所在的现代乡村,父权文化和封建家长制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英之的公婆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典型体现者。他们漠视英之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只是将英之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侍奉自己与儿子的奴隶,时刻准备敲打修理英之不合传统女性规范之处。在高悬着“天地君亲师”的屋檐下,他们一方面纵容儿子吃喝赌,一方面又借着古礼旧训,理直气壮地唆使儿子将英之打得皮开肉绽。在英之的命运遭际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家庭生活领域男权中心的暴力性质。

农村女性所受男权中心主义压迫之深及其反抗强烈。但我们也看到,文本中男男女女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欲望无条件臣服的疯狂性却被偏颇的女权主义思想误解了,英之对欲望的狂热追求被当成了反抗压迫与自我拯救的途径,出去唱草台子挣钱、跳脱衣舞、同时和几个男人睡觉等行为在盖房子这一“正义目标”的掩盖下都得到了同情和谅解。“我就是拼了命,也要盖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房子就是我的家,到那时,我要让贵清亲眼看看,要贵清的爹妈亲眼看看,我不做你家的媳妇就会比谁都过得好。”于是,她反抗着夫权、追求着自我,直至丈夫被火烧、母亲惨死,她本人也锒铛入狱。我们不由追问这是女性抗争的悲剧,还是为欲望所焚烧的悲剧呢?在英之生活的农村,自给自足的乡村经济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价值观念已经被商业化击打得千疮百孔,商业化摧毁了乡村文化的纯真与质朴,同时也激起了人们追逐享乐的欲望,英之也成为当下商业化时代的产物,成为一个为欲望疯狂,不顾家庭、孩子、尊严的女人,在反抗男权压迫的同时,也被自己的欲望之火所焚烧了,这种商业化的背景是此前封建社会所没有的,也是英之悲剧的时代特点。

英之为了获得自己的独立空间,决定自己挣钱买房子。缺少技能与文化的英之,靠着漂亮和买弄风情博得男人们的欢欣来获得收入。狭窄的人生视野和积淀在意识深处的传统文化观念,让英之对现实的认知以及自身价值定位都走入误区。在缺乏理性的支配下,往往只能任凭本能的驱使,不知不觉中英之又走回了旧式女子的巢窠,陷入男权话语的陷阱之中。在男权社会里,男性既在魂魄中渴望女性的,又在心底鄙视的女性,因此,尽管英之凭着声色挣钱养活了全家,却遭来贵清和公婆的歧视和侮辱,甚至是致命的毒打,更不必谈因对家庭的贡献大而应得到的尊重。尽管“男女平等”的旗帜在中国飘扬了近半个世纪,但旧式女子的悲剧却还在重演,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女性生存方式的思考。获取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获取幸福的手段却各有不同。恩格斯说:“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因而应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但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矫正:其一,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酒醉之后,必然头痛;放荡成性,必生疾病。其二,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要是我们不尊重他人追求幸福的同样的欲望,那么,他们就会反抗,妨碍我们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我们分析英之追求幸福的手段,在她凭着声色甚至是女性的身体来达到盖房目的的同时,已是对贵清的不尊重和对婚姻的背叛。尽管贵清受父母的影响,头脑里存留着封建思想,但生长在这个时代的贵清,还是能够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再加自己的游手好闲,在生活上依赖英之,对女性温厚宽容了许多,但面对着英之一步更深一步的背叛,甚至是在自己的家里,被老父亲撞见,作为丈夫的本能使他暴怒,缺乏现代文明教养的他,以原始的野蛮来对待英之,不仅把英之打得不敢回家,还拿汽油去点他家的房子,最后逼得英之走投无路,烧了亲夫,才出现了小说中贵清变成一团“奔跑的火光”的惨不忍睹的结局。可见,英之追求幸福的错误手段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时代女性范文第2篇

大家下午好!

三月的阳光格外灿烂,三月的校园春意盎然。在春已暖、花将开的美丽三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今天,二中的175位姐妹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咱们女同胞自己的节日,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一张张笑脸美丽动人。在此,我代表党总支校委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全校妇女同志表示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并借此机会对为二中的发展付出辛勤汗水、做出积极贡献的女同志们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和感谢!

我校现有女教职工172名,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50%。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而我们二中的女同志俨然顶起了大半边天。对于广大女职工来说,在工作上是“半边天”,在家庭里更是“主心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更多的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呵护着家庭的幸福和美满。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教育子女,更要理解丈夫,还要邻里和睦,你们不仅有兢兢业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更具有言行一致、持身自律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你们比男同志担当着更多的角色,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一位女儿,你们把自己的辛劳和爱心奉献给了家人;作为一名职工,一名教师,你们把自己的勤奋和智慧献给了学校,献给了你们深爱的莘莘学子。学校因你们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家庭因你们而充满了温馨和甜蜜。

时代女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老舍小说 女性观 时代意义

老舍的作品,以多彩的笔墨描绘了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的抗争与不幸,对她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并无情地鞭挞和批判了把她们一步步逼上绝境的罪恶社会,抨击了封建伦理意识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呼唤女性价值的复归。这众多的女性形象,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而且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中国的文化并不是在正常的、自发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交融并走向世界的,而是在被动的、屈辱的、被侵害的地位上进入一个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时代,因而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所产生的就不仅是正面的作用力,而且使中国文化在封建底色上又染上了西方“文明”的阴晦色调。因此在“老张”(《老张的哲学》)那里,女子最多不过是“折债的东西”,老张的妻子就是被当作折债品折给老张的,老张可以任意把她打死,李静、龙凤同样都被当作折债的东西折给老张和孙八做妾。代表西洋文明的蓝小山、小赵(《离婚》),胖校长的侄子(《月牙儿》),正是畸形文化孕育出的一批西式流氓。他们经过欧风美雨的刺激,剥下了假道学虚伪的外衣,而体现为裸的兽性人格,对女性以欺骗性的玩弄代替了封建性的占有。“西方文明”包裹下的悲剧更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此,老舍已触及到了一个尖锐的命题:妇女与人的关系,也即妇女是否作为人而存在。

正如老舍所感受到的:“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可是妇女并没有得到平等。”[1]当老舍开始创作时,中国文坛上正酝酿着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换;当他的艺术走向成熟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已经成为汹涌的潮流。真正的妇女解放,既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改革,又取决于妇女自身的觉醒。自然,远离革命的老舍并无意从这一层面考虑到启蒙对于革命的直接功利目的,而是从一种人道主义出发,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启蒙,然而这种自觉的追求恰恰是与“共同事业”殊途同归的。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人,他们构建现代化人格的的契机和价值尺度最初来自西方文化。老舍在比较中英两国国民性的小说《二马》中,就着意刻画了英国女性的独立精神。无论是年老的母亲温都太太,还是朝气蓬勃的女儿;无论是保守肤浅的马丽,还是向往自由和平、具有现代观念的凯瑟琳,她们都有着强烈的个体意识,而绝少对男性的依附。以西方女性为参照系,更烛照出中国女性在现代文明中的困境。“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固然给女性争取独立人格带来了新的转机,但几千年强加在妇女身上的桎梏不可能在一个早晨拆除殆尽。老舍敏锐地感到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二十世纪的新思潮也被篡改了它的原意,在中国女性身上出现了异化。汪太太(《善人》)为显示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而要人称她为穆女士;为标榜自己在国外读过书,连家里的丫头也取名自由、博爱。这些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人物”接受西方文化,只取皮毛,成为肤浅而怪诞的中西混合物。

老舍在深刻的文化反思中体现出复归传统美德的意向,对那些未受新思潮影响的下层女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小福子(《骆驼祥子》)便是带着老舍对传统美的追求进入老舍的女性世界的。在小福子的身上,闪烁出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然而小福子的美德并未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是被残酷地逼进了“白房子”绝望地死去。老舍痛惜于传统美德被龌龊的都市所吞没,而把目光转向了乡下那些“朴素的乡民”。这种情感意向使老舍笔下的理想人物几乎都以娶一个“乡下女人”为最佳选择。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正面确认,老舍坚信中国现代人格的建设仍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

老舍继承了“五四”以来我国现代悲剧艺术传统及新的悲剧观念,特别是深受鲁迅悲剧美学观的影响,强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悲剧。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命运与社会丑恶势力形成尖锐冲突,但他们对社会的丑恶势力的反攻是不得力的。他们就像被压在磐石之下的可怜的小动物,只能微弱地呼吸,悲哀地叹气,无声地流泪。老舍关注的正是这种悲剧,即从这些性格本身所体现出的美的被吞噬被毁灭。虽然这类悲剧缺乏那种“英雄悲剧”的悲壮意识,但却有着震撼灵魂的效果,同样能激起人们的沉痛与愤怒,唤起人们的觉醒与抗争。

老舍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对广大女性获得独立自主的解放道路上进行了指导性的探索,而在于他客观地揭示了广大下层女性的真实处境。老舍认为,女性在时代大潮里被推到了以男性为主宰的无遮无挡的光天化日之下,已是不可阻挡,对广大中下层女性来说,传统的文化基因还鲜活地流淌在她们的血液中,当新思潮影响她们的时候,她们会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诚惶诚恐乃至误入歧途,这都是必然的。老舍希望新的观念能改变女性的命运,但现实是,受新思潮影响的“月牙儿”们比任劳任怨、逆来顺受的“韵梅”(《四世同堂》)们的命运更悲惨。月牙儿不愿走母亲的老路,想自己养活自己,但“自力更生”的梦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微神》中的“她”想自由恋爱,但“理想爱情”的梦破灭了。这说明了她们不具备知识女性闯荡社会的资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沦落风尘。从小福子到尤桐芳(《四世同堂》)的不幸遭遇中,我们感到作家对女性无法保存原有的传统美德的切肤之痛。如果从社会革命的角度去衡量韵梅、小文太太(《四世同堂》),小媳妇(《柳家大院》),她们无疑是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人物,但老舍更立意于发掘蕴藏在她们身上的传统美德,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她们的生活方式,赞赏多于同情。这并不是老舍怀念那个被新思潮撞击得岌岌可危的旧时代,而正是作家对妇女解放问题思考的独特之处。老舍对新思潮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又无法回避新思潮影响下处于社会底层女性的生活实况。老舍清醒地告诉人们:在妇女连基本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妇女解放就只能是一种空谈。

老舍在小说中从不表现所谓单纯个性解放或自由恋爱题材,他甚至对自由恋爱持嘲讽态度。在他的笔下,即使那些坚决追求婚姻解放、个性自由的女性,也只不过是仰仗男性钱财而维持自己有限的“自由”。像《四世同堂》里的胖菊子,虽自命新潮,悖于妇道,但当丈夫不能满足其物质享受时,转而嫁给蓝东阳,不为爱情,而是为物质享受和“处长太太”的头衔所诱惑。《月牙儿》中的女儿,之所以不愿走母亲的路,向往追求更为理想的生活,凭藉的是两大精神支柱:一是流行于当时的恋爱神圣思想,二是劳工神圣自食其力。这一观念在“五四”许多作家的笔下都是极力肯定和热情讴歌的,而老舍却作了完全不同的处理,他让作品中的“我”在嘲笑中埋葬了自己个性解放的梦想。

老舍不像鲁迅那样站在理性的高度,探讨妇女解放问题,鲁迅认为妇女解放首先必须争得经济权,同时女性解放建立在社会解放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只有当女性具备了社会角度之后,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男女平等的婚姻关系。老舍虽在其小说中嘲讽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自由恋爱,但作为市民意识极为浓厚的作家,他在这方面更多地表现为犹豫和矛盾心态。因而,老舍的女性观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感受亦有关系,尤其是受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老舍说:“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2]“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正热心办教育,同时还热心于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希望能把天国的理想在人间实现。因此,他不仅从传统文化观念和伦理意识的角度描写这些女性,而且从基督教文化精神出发看待人性和人的精神价值,以悲悯和救赎的情感来表现其笔下的女性。

老舍的女性观更主要是源于他将“人”放在第一位的人道主义立场。“五四”的最大发现是“人”的发现,老舍虽未直接参加,但却受到“五四”运动的巨大冲击与影响。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中,老舍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礼教的奴隶。”[3]在老舍看来,婚姻自由、妇女解放,首先应该是人的解放,人性意识的复归,他站在反封建立场上对封建意识下的受害者伸冤诉苦,抨击封建伦理意识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并对女性深层心理进行深入挖掘,以期唤醒女性“人性”的复归,而人性的复归,人的意识的张扬是实现女性解放的最根本和最实质性的问题。这正是老舍女性观的“五四”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老舍.最值得歌颂的事.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6.

时代女性范文第4篇

由中信银行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共同发起的2012年中国都市女性平衡与选择白皮书的研究项目,自2012年10月开始至2013年1月结束,先后经历了20位国内知名专家的“德尔菲法”讨论、持续10周的线上社区研究(MROCs)、全国大样本问卷调查等不同阶段,其中全国样本调查按照中国城市女性总体构成特征进行配额抽样,收集来自城市,年龄在22~45岁之间的2346位都市女性与270位都市男性的意见。

要求越高,“剩”得越多

数据显示,五成以上(53.6%)都市未婚女性认为“择偶标准太高”是剩女形成的主要原因。当女性倾向于寻觅综合条件比自己高的伴侣时,不仅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在客观因素上,近五成的单身女性认为“交友圈子太小”影响其择偶。

事业家庭两手抓,女强人只欣赏不愿当

白皮书数据显示,今日的中国女性,生活中不再单纯围绕家庭转。自己的职业发展、未来规划也都成为当下多数中国女性人生追求的目标之一。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女性就业率已经超过70%,远远超过53%的世界平均水平。

游走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女性,也需要不断调和这两种角色带来的冲突。要事业,也不丢家庭,成为多数人的目标:近六成(57.3%)都市职业女性表示未来三年的事业规划是“事业和家庭各占一半”的情况;一心成为女强人全身心投入职场的比例不到三成(25.3%),而甘当家庭主妇的比例更少(16%)。

时代进步赋予女性更多的角色,女儿、妻子、母亲、领导、下属……内外平衡成为今日中国职场女性生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女性在择业过程中无法避免且必须将家庭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位置。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史数据显示:63%的都市白领每年只会有不到3次的家庭聚会,仅有不足28.5%的都市白领过生日时会跟父母一起庆祝,50%的人在忙碌过后面对伴侣表示不想说话,七成以上的女性因为长期缺少陪伴而缺乏幸福感。而职场中光鲜亮丽的女强人,却恰恰是家庭的“失陪族”,对此,多数(57.7%)女性表示欣赏却不愿意当,因为女强人需要面临职场危机、家庭危机和情感危机的多重考验。

理财热情高,提供指导是关键

今日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家庭中掌管经济大权,事业上拥有丰厚收入。近四成(36.8%)都市女性支撑过半的家庭收入,女性的工资不再可有可无,而成为家庭收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会赚钱的中国女性也知道怎么管钱,超半数(56.8%)都市女性认为有必要进行理财投资,女性的理财需求明显高于男性。

最近公布的《2012胡润女富豪榜》中,在“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前10名中有7名来自中国,惊人的数据是对中国女性经济地位崛起的最好证明。

另一方面,今日中国女性的钱袋子鼓了,但是如何用好这些钱成为另一个问题。研究发现女性在理财方面表现出“需求高,行动少”的特点。实际进行理财的都市女性比例(45.0%)低于认为有必要理财的女性(56.8%)。

分析发现都市女性不理财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认识“误区”、期待“机遇”。认识“误区”表现在“没闲钱、不理财”的女性占43.4%,因此高收入女性实际理财者更多,比如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都市女性中理财投资者的比例超过50%,而月收入15000元以上的比例最高(72.7%);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缺乏对理财信息的多渠道传播、教育指导的机会,参与调查的都市女性近四成(36.3%)都表示“不了解理财渠道或方式”。

社交时间碎片化,内心呼唤更多空间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今天人们期望丰富个人生活的渴望也越来越明显。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历史数据显示:超过三成(34.4%)的上海白领视个人社交范围为焦点问题,然而关注社交的人们却不一定腾得出时间。一位参与白皮书研究的女性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一天24个小时,分别为睡觉8小时,吃饭2小时,穿衣洗漱1小时,上班10小时,来回路上1小时,上网娱乐1小时,剩余的时间仅为1小时,还有多少社交时间?”

因此,生活中的种种现状制约着今日中国女性的社交拓展,“熟人近圈层级简单”的特点依然存在:以日常工作为主的同事圈(59%)、密友圈(52.1%)、同学圈(51.4%)、亲戚圈(43.4%)是主流,而来自于兴趣爱好、其他社交场合结识的朋友圈依然较少。从时间上来看,逾两成(21.1%)中国女性明显感到自己的社交时间不足;超八成(81.5%)中国女性在社交方面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而不是与爱人的社交圈完全重合。

时代女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忧郁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历史上的一段光辉岁月。在工业革命的推进下,英国的经济进入了全盛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对外贸易领先全球,城市化得以形成,但是,在繁盛的表面下也存在着阴暗的一面。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均,工人在贫困生死线上挣扎,使得社会矛盾逐渐激烈化,社会变得复杂残酷,人性被残酷扭曲,所以说维多利亚时期除了是经济全盛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动荡的一个时期,这些变化都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后果。几千年的田园风光被高大耸立的烟囱所代替,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涌入城市,一时间,城市无法接纳那么多的人口,使得卫生条件逐渐恶化,加上资本家的剥削,使得两极分化,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极度贫苦与极度奢华的时代,依旧出现了大量的艺术家们,大量的文学作品与油画的出现,很好地反映出了整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在这样一个天堂与地狱的时期,女性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待嫁女、家庭妇女还是?这些都有可能是她们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从女性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来诠释不同身份下的女性忧郁美的不同方面。

一、待嫁女的焦虑

每个女子都希望有一个爱自己的男人,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结婚是每位女子最为重视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是她们从女孩变成女子的转折点。按照常理来说,女孩想到以后幸福的婚姻生活是兴奋的,可是,在拉斐尔前派约翰・艾佛雷特・米莱斯的《女傧相》中,丝毫看不到喜悦之情,画中的女子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恐惧。据说女子只要把结婚蛋糕穿过戒指九次,就可以看到她未来丈夫的模样。从女子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她是绝对的相信这个传说,并且在执行。她渴望看到未来丈夫的面貌,但又有些恐惧,恐惧的是看到的男子不是心中的白马王子形象。她一脸的焦虑完全地暴露了她内心的矛盾。她胸前的那朵橘子花胸针象征了她的纯洁,而画面左下方调味瓶则象征她希望看见的男子的形象。在女子金发的映衬下,脸庞的焦虑更加明显,眼神是空洞的,表情是忧郁的,看不到未来美好的生活,看到的只是一脸的迷茫与焦虑。米莱斯有这样的描绘绝不是凭空想象,这也反映了同时期下未嫁少女的心理,她们对未来婚姻的恐惧与迷茫。

二、妇女的期望与厌倦

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嫁为人妇。在工业化全面深入的维多利亚时期,命不好的女子嫁为人妇之后还要为生计奔波,命好的女子在结过婚之后,就完全退隐到家中。她们需要做的事情是照顾丈夫、生儿育女,这类型的女子通常是中产阶级妇女。因为在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财富已经超过了贵族阶级,把妻子闲居在家是一个丈夫事业成功的标志,这个阶层的女子对于丈夫的安排是接受的。因为面对为生计奔波的妇女们,她们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所以她们愿意取悦男子,获得男子的恩惠。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群中产阶级的妇女就成了笼中的金丝鸟。

在福特・马多克斯・布朗的《等待:1854―1855年的英国家庭》这幅作品中,一位中产阶级的妇女和自己的孩子在家中炉火旁舒适的生活。在这幅画中一位以母亲身份的妇女在做着针线活,与此同时,她也在的等待自己丈夫的归来,在担心与思念远方打仗的丈夫。从女子脸上淡淡的忧伤可以看出她对丈夫的担心,从她身旁信件上丈夫的画像可以看出他对丈夫的思念。画面中女子的脸上还透露出对单一生活的一种厌倦,维多利亚时期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配在中产阶级家庭中最为常见,妻子被要求扮演双重角色,既要有母性又要有儿童般的纯洁,女性的职责都是在家里完成的,并且服从于家里的男性成员。长此以往下去,这种生活使她们厌倦,她们开始渴望工作,但对于社会中有些地位的妇女,她们既想工作又要估计丈夫的面子,继续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长此以往,使得一部分女子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这与社会角色间的矛盾是分不开的。

三、的痛苦

在维多利亚时期,那些频繁光顾妓院的男子是不被社会所鄙视,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主宰者。相反,因生活窘迫而沦为的女子却要为此负上责任,她们被社会所唾弃。

拉斐尔前派中但丁・百迦列・罗塞蒂的一幅以妓为题材的《寻回》深刻地揭示了女子沦为后的痛苦。画中一个到城市贩卖牲畜的男子拉住了昔日的恋人,这位女子见到男子后不愿正视他,因为她无法面对昔日的恋人,是她抛弃了男子,是她选择去城市的。没有想到多年后的她竟沦为,女子无脸面对,脸上呈现出无奈的悲伤。而车上的牲畜的命运就是该女子的命运,也象征着她的无知。男子以为女子进城后会生活的很好,没有想到再次见面竟是如此场景。女子的堕落使男子伤心,女子看到男子,更多的是羞愧,别过头闭上眼睛,只想说U“让我走吧。”她有她的难处,她有她的痛处,脸上写满了无尽的懊恼与羞愧,沦为今天这样,不是她的错,她也是被逼无奈,要怪只能怪生在了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罗塞蒂之所以能画出如此现实的作品,是因为他看透了社会的现实,因为种种原因使罗塞蒂变得很忧郁。从他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到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病态的忧郁,也许是因为无处释放这种压抑,罗塞蒂出没那些“腐败肮脏之地”,这也给罗塞蒂所创作的女性形象提供了现实资料。

结语

尽管待嫁女、家庭妇女、她们的身份不同,有各自不同的忧伤,但她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都是维多利亚时代下典型的代表。她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这个压抑的时代。尽管笔下的女性表现出的忧郁不同,但共同的是都有一种忧郁的眼神,这种忧郁的眼神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是英国女性以及整个英国人民压抑心态的写照,美的重点是表现了英国女性及人民压抑的真实心态。在那样长期压抑的环境中,人的心态已经扭曲,不再是以前那种舒畅、快乐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了,人们长期的高压生活使得郁闷的心情无处发泄,用女性忧郁美的形象淋漓尽致的阐释了整个压抑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第1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英]威廉・冈特.拉斐尔前派的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版

[3]朱伯雄.世界美术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版

[4]国胜连,宋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城市化及其社会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05

[5]李勇.论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理论与创作[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6]王赳.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特征[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