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仿写奠基,探索写作入门之道
新课改下,说的最多的一词便是“创新”。作文是需要创新,但创新不能凭空产生。正如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说过:“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写作能力正如他们的人生一样,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如果没有基本的、具体的文章作为可参考、可借鉴的模仿对象,那么他们也就无法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又何谈写出创新的文章?为此笔者认为,仿写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能力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以《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为例,有学生以第二章节仿写如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要你愿意努力,懂得付出,只要你能对每个爱你的人怀着感恩和珍惜的心态,这些爱一定会留在你的记忆深处,成为你人生中最美妙的风景。
可见,学生通过仿写训练,借鉴到了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相关技巧,提高了其运用语法、修辞知识、炼字炼句和创造思维的能力,避免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从范文中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就能让学生在仿写中将所学课文的写作常识、方法活用于作文之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甚至涌现出许多文思俱佳的语段。
二、补白拓展,改编扩充翻出新意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作品中作者都会在有意无意间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充斥着作者强烈、深沉、储蓄的情感“空白”,正是给读者造成悬念或让人回味余地的地方。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捕捉这些文本的空白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所缺情节的链条补上,以补白拓展的形式不仅提升学生对文本诉理解,也能在以写促读中训练学生的语言。
例如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想象“游行大典之后”的情节发展,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续写;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想象菲利普一家旅行归来再遇发迹后的于勒的情景,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裸的金钱关系;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鼓励学生打破时空界限,虚构“孔乙己巧遇范进”的戏剧般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对中国封建教育的深层次探讨;学习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后可以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学习《最后一片叶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风雨之夜作画”这一情节……教学时,教师如能诱导学生去发掘那些“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因素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无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通过以补白的拓展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可以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想象中学生的个性化更能得以张扬,各种奇思妙想不断培养着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三、读后感言,挖掘文本思想内涵
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书读的越多,才能在创作时得心应手。但如果是走马观花似的读书,没有在记忆深处留下任何的印象,那就失去了文本应该有的作用。而引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以让学生将每篇文章都看懂、看透,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丰富的感悟,有感而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大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例如学习完《柳叶儿》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柳叶儿》一文中讲述的作者儿时为什么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等几件事,结合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从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的角度去写读后感。再比如学习《伤仲永》一文后,可以让学生围绕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来写读后感。学习《愚公移山》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愚公精神”发表看法,抓住文章的主题词抒写内心的真实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读后感需要读者在了解课文、深入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表达、有所感悟,以读后感的形式,正是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抓好“语文早班车”,强化落实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年级段语文训练重点设计语文早班车内容,用时不超过5分钟,重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展阅读面,开阔学生视野,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完成课标规定的3年260万字的阅读任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依据以上建议,我们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办法加以落实。
首先是确定任务,我们依据农村中学生的现实特点,根据本学校的学情设计了如下内容:每个年级都有美文推荐,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同时,每个年级又根据年级的特点安排一些有自己年级特点的内容,如七年级的美段积累,八年级的课前演讲,九年级的诗词赏析。
其次是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提高学生对作文的整体构思能力,我们选择了一些在构思上很有典型的满分作文例子,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范例,让学生赏析,从中了解不同的构思方法,并学以致用。这样,每个年级的教师就可以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具体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赏析,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是要控制好每节课的时间,因为要将学生的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每节课之前拿出5分钟时间,对教学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作为教师来说,一定要用好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从这几分钟里有实际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充分让学生活动。
二、抓好“教学直通车”,落实好读写结合
课内教方法,课外实践,已成为教师公认的道理。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会阅读方法,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来说,做好学生课内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仿写
仿写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形式,是不会写作的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步方法,也是学生提高写作技能行之有效的途径。对课文的优美之处进行仿写,有利于学生学到一些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仿写可以是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修辞手法的仿写;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的运用的仿写;就全文来看,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
2.改写
改写是比仿写更高层次的读写训练。它要求学生首先读懂原文,全面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主旨、叙事线索、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脉络。在不改变原文的主旨、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前提下,或变换一下人称写作,或变换一下顺序写作,或换一种体裁来写作。当然也可以就原文的题材进行发散思维,变换一个思考角度,改变原文的主旨进行改写,或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改写。如学了《皇帝的新装》之后,可以设计改写剧本写作。
3.续写
续写同样是一个高层次的读写训练。它同样要求学生必须先读懂原文,全面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主旨,叙事线索,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作者的感情脉络。然后放飞想象,对故事情节,或人物性格、命运等的发展、结局进行大胆合理的续写。如,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续写,当于勒变成了富人以后,当他们再相遇会出现什么情况。
4.扩写
以读懂原文为前提,围绕原文内容、主旨、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环境、人物、情节进行深入想象,具体描述,尤其是对细节的深入加工,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扩写有扩句和扩文的训练。前者是一种简单的读写练习形式。它需要借助想象,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限制修饰性的成分,使表达更加具体准确,形象生动,这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提高训练。后者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读写训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缩写、写读后感、为某个人写颁奖词等形式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落实好课外阅读,实现语文学习的真正回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不是整天做试卷,而是阅读,阅读、阅读、再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来说,首先,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文章大意,然后精读、品读,最后摘抄好词好句、写读后感言。另外,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条件,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书带到学校,自己有几本书就可读上百本书,这样可以做到阅读资源共享,而且学生还可以用心读到更多的书,视野会更开阔。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教学的美好乐章才能形成,才会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多角度观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有美好的憧憬,有如火的激情,有丰富的想象,对真善美充满着遐想,大至国际风云变幻、国家建设,小至一片落叶、一颗星星,甚至一句话、一件小事都能牵其驿动的心。那么怎么会“无话可说”呢?作为教师的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二是引导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生活书面化成为作文,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例如:我的闲暇生活、我的家庭生活、我的情感生活;有些同学喜欢看武打小说、卡通书的,可以将故事的内容作为作文的素材;有些同学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可以把他们的感受和认识写进作文。
总之,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生活,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自己的生活,将之书面化,使之成为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最大限度地阅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作文密不可分,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以想象一个根本不读书、不看报、毫无阅读能力的人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阅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阅读课文。中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有经典性、示范性、情感性、教育性,是最好的例子。教师要“少讲、精练、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要背诵的课文或内容要求学生要滚瓜烂熟,然后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例如:读后感,读后的联想或想象;续写,把课文的故事接续下去;扩写,就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展开想像;仿写,以主人公或作者为对象写信;对课文说明、评论的事情质疑等。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续写结尾;仿《谁是最可爱的人》写《我们班最可爱的同学》等。
二是阅读书籍报刊。许多课外书籍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文质兼美,是学生作文创作的材料宝库。我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语文报》、《读者》、《青年博览》、《知识文库》、《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等书籍,同时创办班级图书角,班级订书,同学捐书,设专人管理,让学生互相阅读,另外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样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了能力。有范文引路,起到了以读促写的功效。
三、开展课内外活动,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
鲁迅先生说:“必须采很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传统的作文训练,一般两周一次课堂作文,要求学生在两课时内完成。学生绞尽脑汁“闭门造车”,老师侧倾注心血,拼命修改,反复权衡,给个分数。这样优劣好差“分数见分晓”的教学方法,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严重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是很有必要的。
爱表现自己,参与意识强,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为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创设写作素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课前3分钟的班级论坛、演讲比赛、辩论会、讲故事比赛、男女对阵的乒乓球赛、篮球赛、排球赛、野炊、小范围踏青、短距离的旅游、关温暖献爱心、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磨练意志,锻炼思想,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创造思维,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加上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摘报剪报、手抄小报等展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审美情趣有很大帮助。
实践证明,对这些活动,学生参与意识强,兴趣浓,积极性高。同时活动又为他们提供了写作的题材,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根本上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训练,我所任教的班级同学的作文视野得到了扩展。例如一位同学参加完庆元旦“文化艺术周”的系列活动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总以为上台表演就那么回事,总以为我可以做得像他们一样出色,其实不然,他们确实要精心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基本功,还要全身心投入。在众多的强手中,我对他们充满了敬意,更清楚了自己的优势与弱点!”
【关键词】 阅读 积累 情境 思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要为每一个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合适成长的土壤,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在个性展示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舒展。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从而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1.鼓励阅读,积累素材,服务习作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愉悦中积累,在潜移默化间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例如:利用特色课开展诸如猜字谜、古诗词诵读赛、歇后语串串烧、精彩语段展等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不知不觉间获得了语言积累。然后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有意引导学生用所积累的成语、歇后语、古诗词句练习说话,并及时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明白积累的目的不是仅仅把它们存放在大脑仓库里,而是要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里、考试中。课本中的精彩句段,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并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向学生推荐读物,扩大他们的阅读面,鼓励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尝试写读后感,优秀作品收录班级作文选,让学生不断品尝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诱发阅读思考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要想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方式,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就应特别注重设计一些开放而富有发展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例如: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体会和收获?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难理解的词句?这段话中你最欣赏的情节或词句有哪些,为什么?读了文章,你想对文中的XXX说什么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如在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面对"我"的一家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你该对父母说些什么?你又该怎样对待于勒叔叔,想跟他说些什么?
3.为“自读感悟”创造机会
“阅读”是一项来自于心灵的活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个体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25课《诗五首》教学为例,我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改变了枯燥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还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在稍后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体会很独到,能设身处地的融情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框框套套。
4.在开放的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首先,让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是促进学生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调节、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学生对伙伴、对老师、对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能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学生在评价中有充分的自由发表看法、表达心声,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是挥洒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适时给予评价。教师要在学习信息的反馈交流中,要迅速准确地评判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高明之处、失误之处、卡壳之处等等。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既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效果,也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态度,还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都要特别重视它的指导性、启迪性、激励性、延伸性。例如: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能再响亮地说一遍吗?读得很好!读出了你内心的感受,读书就应该这样。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不要着急,冷静地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够自己解决。这么难的地方你都能读懂,而且有理有据、真不简单。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正是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我们只有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他们才能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想,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应是持久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对生命产生发自内心的珍爱、尊重,丰富学生生命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苏教版初中语文中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为我们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素材,通过学习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悟那些高尚美好的心灵,并将之内化为对学生思想言行的指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挖掘素材,启发学生敬畏生命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比较直接地感受到人间美好的情感,如血浓于水的亲情、珍贵的友情、高尚的爱情等。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文本的情感主题,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认真体味其中丰富的情愫,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针对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
例如,引导学生去感受亲情。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主要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的背影就是对“父子亲情”的无言诉说,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父亲的爱与思念。通过作者的描述,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世事无常和亲情的珍贵,认识到与亲人相聚是弥足珍贵的。文章最后写“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随着作者的泪光,笔者引导学生去体味生命的短暂。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对于生命,我们要珍爱、尊重,要以正确的生命观对待人生。
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恰当方式来渗透生命教育。如通过创设情境、解读文本、借事明理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去思考生命的丰富内涵,探究生命的意义。
例如,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的“小费”的施与,其中所蕴涵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为什么要施与“小费”呢?从这里折射出了“我”的人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定位这个“我”呢?假设此时的“叔叔于勒”“发迹”了,他们的亲人相遇时会是什么情景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形式,找出了很多各具特点的答案。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关注的是道德、人性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生命。
三、结合内容,教育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只有懂得欣赏生命,才能欣赏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才能够百折不挠、战胜困难,成为生命的强者。此外,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生命也是人格走向完善的主要途径。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赞美,结合文本相关的内容,渗透欣赏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性,不断完善自我,丰富生命的内涵。
例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抗争和生死的抉择,展现出的是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们经过思考和相互交流,从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如:直面失败;困难面前不气馁,勇于斗争;生命无比宝贵,要相信自己,热爱生命;等等。在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后,笔者继续引申讲到著名诗人写的一首诗《相信未来》,同样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好吗?通过这首诗的朗诵,学生的情感再次被激发起来。此时,笔者总结说:“一个人活着就是幸福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热爱生命,要懂得欣赏自己,发挥所长,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丰盈,才能不虚度此生。”
四、结合训练,渗透生命意义教育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意义的教育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选择生命问题作为作文的题材;第二,组织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作文练习等;第三,写以观察生命现象为主题的日记。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题材十分丰富。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这一题材引入作文练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克服目前作文题材局限性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