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时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设计;信息传达;信息超载;信息可视化;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6-0009-02

1 信息时代的信息传递特征

在工业革命前,人们的生活环境范围比较狭窄,人员的地区流动性很低,商业活动并不活跃,信息交换的渠道自然就很少,信息交换的密度与数量都非常的有限,人们能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接收信息。而进入到工业革命时期,机电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飞跃发展,人员流动和商业活动不断增加,人们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众多的传统媒介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信息储存和传播的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以及互联网应用终端的硬件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导致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步入了“信息超载”的时代。在此之前信息大多是通过广播、电视、印刷媒体等传统媒介传播,大多是经过筛选和过滤后才传递给最终受众的。然而,随着互联网由Web1.0时代步入到Web2.0时代,用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信息渐渐地由特定媒体的传播方式转变成了受众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换,信息的接受者同时是信息的生产者,彻底地改变了由来已久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正由于信息传递的自由度不断提升,信息的产生和传递过程变得更加的方便和随意,因此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呈现背离的发展趋势,重复的信息和无用的信息占据着信息环境中相当大的比例,强迫性信息插入的情况发生得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影响了高质量信息的传递效率,受众接收信息的过程更加地趋向短暂而易于被打断。“一项由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格伦.威尔逊主持的研究显示:现代办公室职员每次同时交流大量信息的时候,IQ值会降低10点左右。”[2]信息传递的无序性和不可控性成为了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无序性是指由于互联网信息是由非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接收的过程是没有既定的顺序的,受众经常未完成一个信息模块的接收便会通过超链接跳转到其他的信息模块。不可控性是指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信息的复制和过程是即时发送而且非常便利的,甚至是随意的,因此很多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连接互联网的信息应用终端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便利,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便利的运行环境。如:平板电脑,电子纸张,手机,公共动态显示设施等。以往被称为移动电话的“手机”已经超越了原来的设想,成为了人们随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工具,里面还可以安装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去达成各种各样的新功能。不久的将来,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有可能装有微电脑芯片并与互联网连接成为一个共同协作的整体。一切都几乎不能离开互联网这个世界共用的信息传递平台。未来数控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信息输出的电子屏幕也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的产品当中,无论从信息输出的数量以及信息结构的复杂程度上讲都是在不断地提升当中。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年代,民众整体被各种信息充斥着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渠道,必然导致受众的信息接收能力下降,受众更倾向与使用简单快捷、熟悉的渠道获取信息,即使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最理想的。快餐式的信息接收文化是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情况,因此新时代的信息设计更应该考虑理顺现有的信息而不是通过设计添加更多的信息,并且让我们的受众在轻松的环境下接收信息,现在很多的信息传递过程还会加入轻松和娱乐性的因素。

2 信息设计与信息传递的手段

“信息设计”第一次作为专业术语被使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信息设计的主旨是“进行有效能的信息传递”[3]。传统中信息传递主要是以平面媒体作为承载的主体,因此平面的、静态的图形是信息设计的主要形式。随着人类社会文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媒介也越来越多样化,计算机和多媒体以及多维度、多通道技术的应用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表现力。信息设计师不仅要理解信息本身,还要清晰地知道信息是如何传递,信息又是如何被受众接收、理解并储存的。信息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包括了:社会学、传播学、认知学、人机交互、图形学、视觉美学、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应用技术、视频识别、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知识领域。在新时代的信息设计领域当中,动态和具有交互功能的信息图形会更加有利于表现复杂而多变的信息结构,为用户提供轻松友好的信息接收体验。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信息传达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多媒体、互动、非线性、身份辨认是其四个最主要的优势。

多媒体――电子媒体可以整合如:动画、声音、三维影像、虚拟实景等多种媒体、多种通道的信息表现,直接增强用户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用户体验过程,让用户从多种感官渠道获得更加印象深刻的信息内容。

互动――传统的信息媒体中用户难以方便地筛选版面上的信息,而电子媒体可以通过交互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意图,按照用户的操作来展示必要的信息。传统纸面上的地图会把交通、餐饮、住宿、公交、建筑、景点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堆积到一起共同使用有限的空间,而在计算机的电子地图当中可以通过分层的技术,把以上提到的交通、餐饮等信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层级当中,用户就可以方便地筛选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并且还可以增加如路线查询、距离计算、卫星图对照、GPS定位等诸多传统地图所无法达成的功能。另一方面,互动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互动不仅局限在单一的输出媒体当中,还可以通过wifi、蓝牙、视频识别等多种无线通讯的方式进行跨媒体的互动。如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改变公共显示屏上的信息、用手机拍摄产品的条形码就可以马上了解到产品相关的更多信息等。

非线性――是电子媒体信息组织的重要特征,用户无需按照既定的顺序接收信息,因此用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而跳过没有必要的步骤。

身份辨认――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切实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电子媒体可以通过IP地址、用户登录、cookie、视频辨认等手段区分每一个用户,为提供极具针对性的个人信息传递提供了特有的技术条件。身份辨认对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准确地传递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信息保密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信息时代范文第2篇

我们从当代设计的主流趋势和发展中可以看到,“信息”或有关借助“信息”的设计是设计学科中最新出现的一个专业领域词汇,“最初主要是所谓的界面设计,解决人与电子设备接触的界面设计问题”。 实际上,“信息”波及的范围远远不止这些,包括环艺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甚至服装设计在内的许多设计领域都涉及着结合“信息”的设计课题。各种有关“信息时代”词汇的提出,更说明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高效率、电脑绘图、数码影像器材甚至QQ、上网等已经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现在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作为将来年轻一代的设计师,面对这一切要如何看待,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1.信息时代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设计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设计界对于信息时代的感性认识,是以电脑绘图作为开端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电脑及其绘图软件的普及,鼠标的出现,使环艺设计师摆脱了伏案绘图的艰辛和图板尺规工具的束缚,更有人喊出了“一只鼠标打天下”、“会电脑就会设计” 的口号。我们承认,电脑的出现使工作效率确实得到了成倍的提高,可是由此引来的却是饱含人的思想情感的工作乐趣荡然无存。

信息时代更让环艺设计教学感到忧虑的是,学生们对于进行徒手画图意义的质疑:速写不如电脑图效果逼真;社会上的招投标更多选择电脑图;外出采风画速写不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方便省时又储存量大如此等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随之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设计课所留效果图作业多由电脑图代替,那是拙劣的图库拼贴;对设计基础课程所留徒手着色训练充满抵触情绪,往往以电脑处理手段敷衍交差;采风写生过程中,学生们随身携带的数码器材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高存储量的SIM卡拍满之后,更有带摄像功能的移动电话和“数码伴侣”(便携式信息存储器)作后盾。学生们带着这些先进工具奔走于崇山峻岭、古老山村和充满画意的城市街道之中收集素材,并乐此不疲,养成了拒绝动手的惰性。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现今设计界大量充斥着拙劣的所谓“电脑表现图”之现象,这是设计师没有经过更多动手能力训练,缺乏设计灵感,表现底蕴匮乏之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如果在电脑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模拟真实表现效果,一味追求图纸的漂亮程度,就会遮掩设计上的不足,势必最终引起设计界设计水平的整体下滑。

2.执行与创造

有人说电脑更适合机器人来操作制图,这种说法虽然有些调侃的意味,但也确实说明了电脑的特点,值得我们深思。软件、编程人员把繁重的施工图绘制劳动变成简单的计算机程序,这就需要操作者把每一种绘图工具的程序熟练掌握,以键盘的敲击速度或是鼠标移动的轨迹和点击频率的高低快慢来衡量图纸完成的迅速与否,整个过程完全的机械与刻板,使之更接近于“执行”,而不是“创造”。体现在纸面上的设计思想虽然来源于人的思维,但由于需要考虑计算机的程序化,概念化,从而大大束缚了人脑作为指挥中枢的自由思考过程。执行电脑中的命令,实际上是对某种假定环境的模拟,是一种模拟的创作,比如光线、材料的数值设置,最终目的是为了图纸能够达到某种假想的效果。这种模拟的理想形成,尚需要经过一个系统徒手训练的过程,也就是对于构思设计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经过大量的徒手训练,使人的眼、脑、手达到有机配合,加强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电脑不可能超过人的思维,我们要掌握手绘表现概念的能力,因为电脑不具备超强的创造性,永远只是人的工具。

另外, 数码影像器材的大众普及导致现在的学生们可以把自己面对的认为精彩和不精彩的素材资料统统快速地“复制”下来,然后再进行筛选整理,既省时又毫不费力气。这样的过程完全失去了面对生动景物所触发大脑的瞬间激动及创造冲动,自身变成了被动执行者。当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码影像器材的完整再现功能没有其他形式所匹敌,但是 这种“执行性”的复制工作与速写相比有着天壤之别。速写富有创造性,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生动地记录下生活中的那些能够让大脑产生瞬间激动及创造冲动的场面和状态。速写经过对物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加工、概括、提炼之后,更多强调主观能动因素,这是人脑把经过敏锐的观察物象所得到的深刻感受通过艺术加工的形式进行传神表达物象的写照,是一种艺术性的记录。

3.手绘图优先

信息时代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会计信息

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科学,其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前着更是根本的动力,它决定了对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恰当写照。处在这个时代里,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时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会计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传统会计模式一直存在着缺陷,只不过在工业时代尚未显现出严重弊端。事实上,会计准则制定者一直在力图修正这些缺陷,如近年来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开始采用公允价值,对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求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予以揭示等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发展了一些有价值的程序和方法,试图来调整按现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信息,以更好地为自身决策所用。然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所遭致的怀疑并未减少,传统会计模式一直受到批评。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会计信息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浅谈信息时代的会计信息。

一、 信息时代下信息的主要特征

1、 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迅速提高,而成本却相对低廉,从而为扩大信息处理和传递范围,及时、准确、充分地处理和传递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

2、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和个人最重要的财富。在信息时代,人类所占有的知识存量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3、 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对信息的依赖日益加强。有效信息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将降低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半强式乃至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将成为现实。这是因为:一方面强大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能力为市场参与者获得所需要的任何信息提供了技术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需求,将促使信息提供者采用一切方法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也就是会计信息变革的直接动力。在强式有效市场上,所交易的金融资产将反映所有的有效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能凭借这些信息获得超额利润(不排除因为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变动而导致的投资者的超额利润和损失)。

4、 信息化建设要注意立足现实,结合实际。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切忌追求一步到位,贪大求全。一步到位的信息化脱离了现实需求,既加大了现实的投资成本、延长了实施周期,也增加了未来升级换代的代价。所以,信息化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的系统工程。

二、 用户对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

决策有用性常常被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求。在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的核心功能仍然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服务,因而决策有用性仍然是会计信息的价值判断标准。主要表现在:

1、 要求披露的信息量或信息范围不断扩大。使用者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及确定性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及不确定性信息。

2、 信息需求由通用逐渐转为专用。未来的会计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等特点。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专门委员会发表的综合报告指出,信息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1)财务和非财务数据;(2)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关于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5)企业的背景信息。

3、 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信息的质量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然而,可靠性和相关性在某些环境下却往往发生冲突。提高未来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是要解决这一冲突,特别是要满足用户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三、 会计信息变革的趋势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必然大为提升。现行的会计模式无法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生产力,也难以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环境,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1、 会计理念需要更新的变革。会计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的理性观念,即人们对会计的理性认识。这些理性认识构成了会计的前提条件,包括成文的会计假设和不成文的会计惯例及思维方式。二是会计的物质技术基础,即会计信息的载体和会计处理的技术手段。会计的物资技术基础是保证会计理性观念得以实施的前提,是会计理性观念更新发展的制约因素。信息时代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会计理性观念变革的物资基础。一方面,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从而突出了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另一方面,发达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使得一些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成为可能。我们对未来的会计理念可作出如下预测:公允价值会计将取代历史成本会计;会计要素将具有多种计量属性;传统的会计假设将受到挑战。

2、 会计核算基础的变革。权责发生制要适应成本核算、收支配比的需要。目前实行的权责发生制并不是为了计算盈亏,而仅仅为了制定收费标准和统计业务成果,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受到限制。

3、 财会体系的变革。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生存下去,必须首先要有物质保证,自主理财,广开财源。在新形势下,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现金不能产生利润的观念,现金只有用来投资才能得到利润。所以,要建立健全投资评价体系、以期获得最大效益。

4、 财务报告体系的变革。在预算制度下,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单一,主要是行政主管部门。报表反映的是预算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即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和是否被挪用等,而不注重财务成果的评价,资金的安全性成为披露信息最主要的方面。在新形势下,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需要:债权人要求提供能否按时偿债的信息;

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政府部门为了进行宏

观调控,也要求提供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

5、 信息处理能力的变革。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势不可挡,对传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强网络的财务信息处理能力建设,以提高财务信息处理能力的效率与效果。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部门作为信息中心的地位将更加突出,信息处理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作用的效果。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信息处理能力是一个将数据转化为决策智慧的过程,财务部门则从储存者变成信息提供者和分享者。财务管理者需要学会如何将数据变为信息,再由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由决策者将知识转化为决策的智慧,并通过财务部门将决策以信息方式付诸于行动。未来会计信息系统将成为以计算机为中心,高速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信息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它将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

信息时代范文第4篇

导语:

现在是否还有人记得,在80年代,我们还在大学的树荫下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歌儿的时候,从美国传来一本1980年出版的新书“第三次浪潮”。作者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The Third Wave,1980 )在书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三个浪潮的理论。 左:当地时间2016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后台。《星球大战》机器人PK奥斯卡小金人。

按照托夫勒的学说,第一浪潮起因于从原始狩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第二个浪潮代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迈进。有意思的是,作者这样描述工业社会:“第二浪潮的社会是工业化社会,以大批量生产、运输、消费,普及教育,大众媒体,大众娱乐,和大规模杀伤武器为特征。你将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集中、凝聚和等时化起来,就形成称之为官僚的机构”。第三次浪潮标志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作者认为,事实上,很多国家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已经慢慢进入后工业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起始标志,应是大型计算机的研发和使用。

在80年代,我们阅读“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时,与其说是能够恰如其分地憧憬未来信息革命为人们带来的那些五花十门的变化,还不如说是更多地回味过去数千年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并为之感慨。我们那时根本难以真正想像三十多年来风起云涌的全球信息革命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初到美国留学时,打一通到中国的越洋电话,20分钟话费高达30美元,在当时对我们穷学生来说真是天文数字,所以我们都舍不得给家人打电话。如今,新一代的留学生们手里拿着智能手机,走到哪里都能随时与家人通过音频说话或视频见面。而在某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里,如若有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见证者随手一个抓拍数秒之内即可传遍世界,所以种种好事坏事都如同纸包不住火,甚至你在公众场合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某个智能系统的监控之下。电脑时代和信息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冲击,的确是我们三十年多前始料不及的。

而当我们还在对电脑时代的奇迹啧啧称奇时,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已经悄悄来临:智能机器人和超智能系统时代。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20岁的男子Dakota Privette是一名脑瘫患者.他出生时因缺氧患上脑瘫.加之脊柱侧凸导致他的脊椎呈S状弯曲.Dakota一生下来就被剥夺了行走能力,他从小的愿望就是能独立行走,如今在REX仿生机器人公司的帮助下.Dakota装上了机器人腿.终于国了他的梦。

何谓人工智能?

从数年前“西丽”(SIRI)个人智能助手开始在苹果手机的运用,到目前自动驾驶汽车的上市,人工智能机器已经快步走来。尽管在科学幻想小说里,人工智能往往被描述成具有人类特质或外形的所谓机器人,今天的人工智能实际上包括了像谷歌的网络浏览器,到IBM的瓦特森(Watson)探测器,到各种自动检测系统,甚至自动武器。

今天的人工智能被称为狭义(或单功能)智能机器人,主要用来操作简单工作任务,比如拖地,洗车,或自动开车。但是,目前工业界很多研究者的胃口比这远远要大,他们的长远目标是发明所谓综合智能机器人(AGI)。今天的单功能人工智能“机器人”或系统只能在某个单项工作中超过人类。而未来,不管你觉得有趣也好,可怕也好,综合智能机器人将会在几乎所有的综合工作任务中超过人类。那时,人们可能买个机器人回家做保姆,甚至不娶真人为妻,不嫁真人为夫,找个机器人做女伴或男伴,或者养几个机器人孩子。如果你苦于没有知心朋友可以倾诉衷情,可以找几个对你理解体贴、关怀备至的机器人朋友。至于机器人给职场的冲击也可想而知:沃尔玛商场将再不需要雇佣大批收款员,让机器人包下来就行; 大批门卫可以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在公共场合维持秩序的,可能只要一两个真人警察带上一群机器人就行了。除了个别特别需要个人经验和智慧的行业和工种,很多工作都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当然,高智商的不法分子也可能利用智能机器人实施犯罪行为。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人类究竟准备好了吗?

为何专家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安全性?

就目前而言,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动力。对人工智能的确切功能,安全和控制的研究涵盖了经济、法律和技术等领域。对人工智能安全的关注可以从小处的问题诸如计算机坏掉、资料被偷,到更大的问题,比如整个人工智能系统控制了你的整个衣食住行,从行车、乘机、计步器,自动股票贸易体系,甚至电网。我们能够从容地应对这样的变化?另外人们关心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如何控制有人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杀伤性武器的竞赛,如何控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反人类的活动。

就长远而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人工智能体系在所有需要智能认知的行为中超过人类,那么这样的体系有可能能够通过自我改进,导致所谓智商爆炸,从而把人类的智能远远抛到后面。对人工智能乐观其成的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认为,通过发明革命性的新技术,这样的超智能系统也许能够帮助人类根除战争、病害和贫困,因此创造出强有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另一方面,有些专家担心,创造出超强的人工智能系统之时,也是人类自己的末日,除非我们能够在人工智能系统获得超智慧之前,把人工智能系y的行为目标与人类自己的生存目标达成一致。

另外,对于人工智能能够成功,专家们仍然看法不一,有人怀疑超强的人工智能系统很难真正达到某些设想那样的水平,但也有人认为肯定可以,而且对社会是有益的。美国“人类未来生活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认为,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重要的是,必须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系统有益或无意地造成公害的潜在可能。他们认为,有效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在享受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准备对付和预防其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

近来,很多社会名人研究人员,包括科学家史提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商界名人兼发明家爱龙莫思克(Elon Musk),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史提夫沃兹耐克(Steve Wozniak),和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Bill Gates)等,纷纷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表达了深度的关注。

有关人工智能的成功,数个世纪来早已存在于科幻小说中。但是,近年很多技术的突破才使专家们认真正视“超智能”体系在我们当今当世走向前台的可能性。虽说很多专家仍然认为具备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将会在若干世纪之后才能出现,很多出席2015年在波多黎各召开的“人工智能的未来:机会和挑战”国际会议的专家认为,大规模的人工智能时代,2060年就会开始。大家认为,剩下的时间很有限,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研究必须立即开始。

倘若人工智能系统果然变得比人类还聪明,我们对这些系统的行为将没有有效的办法加以预测,因为人类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创造出任何比人类更加聪明的东西。这样连人类本身演化都会备受挑战:今天我们人类能够控制这个星球,不是我们最有力,最快或最大,而是我们最聪明。如果我们不再是最聪明的动物,我们还能假定我们可以保持对世界的控制吗?

神话和事实

在有关高级人工智能系统的未来和它们对人类的影响的讨论中,世界知名的专家各有认知,他们的观点可能大庭相抗。这些问题包括,人工智能对雇佣市场的影响,具有人类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会不会被开发出来,如开发,会不会导致所谓智能爆炸,我们对这个可能趋势是否要欢迎或是害怕,等等。

但是,在我们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对一些有关人工智能潜力的神话和现实,首先有必要加以澄清。

(此部分建h稍微设计一下)

神话之一,超智能体系在2100年之前是不可避免的,或是不可能的。事实是,这可能在几十年间发生,或者永远不会发生。所有的专家对此看法不一。

神话之二,只有那些反机器生产反自动化人士才担心超智能系统的研发。其实不然,很多顶级研究者都有所顾虑。

神话之三,超智能体系变成魔鬼一样邪恶,或者有了像人类一样的知觉。事实是,人工智能系统可能会变成人类的竞争者,具有与我们不同的目标。

神话之四,机器人是一个令人疑虑、担心的问题。事实是,可能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只是机器人。任何与人类发展目标不一致的智能系统都可能是一种麻烦,不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这些系统,只要有万维网连接就行。

神话之五,人工智能不能控制人类。事实是,控制力来自智商。比如说,我们人类能够控制老虎,那只是因为我们比老虎聪明。

神话之六,机器是没有目标的。事实是,比如像热导导弹这样的机器,也能有自己的目标。超智慧的智能系统,有可能产生自身的行为目的,而且与它们的创造者的目标不一致。

神话之七,超智能体系在数年里就会出现。事实是,至少需要几十年。但是,我们应该直到,要研究出使这样的超智能体系安全的措施,也需要这样的时间尺度。

对人类的影响

目前,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操作的软件机器人正在悄悄地出现。这样的系统能够与计算机的用户终端相交汇,比如对类似SAP的大型会计数据系统进行操作。

科学家们的研究揭示,RPA系统与其他的技术革新一样,能够造成全球劳力市场产能和效率的大规模改进。牛津大学的有关研究人员认为,这样的改进在2035年将使35% 的工作完全可以做到自动化。

专家认为,类似RPA 的所谓“数字劳力”不仅有可能把服务行业的成本降低,也可能提供服务质量,或者使服务做到更加个性化。

哈佛商业报(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大部分开始使用RPA系统的业主对他们的员工承诺,自动化不会导致解雇,而是让员工可以干更有趣的工作。一个学术系统的研究也指出,有知识的员工并不感受到自动化有什么威胁。他们欢迎这个过程,并把机器人看作是“工作伙伴”。这个研究指出,自动化不会导致减员,而是通过新技术的使用达到在相当员工人数的情况下改进工作效率、提高产能的目的。 美国的Meqabot ll是美国机器人公司Meqabots研发的一台战斗机器人,靠履带移动.配备了两把巨大的模块化空气大炮作为武器.可以120英里J、时的速度发射出3磅重的喷漆炮弹。

不过,也有研究认为,RPA 将会造成对某些工业,比如外包商业服务工业的威胁。对于大众而言,也许我们会关心,工作效率的改善毕竟对依靠劳力的劳动者会是一个冲击。而且,就算是雇主仍使用一样的雇员人数,只是改善效率和提高产能,那么多余的产量对社会会不会又造成别样的冲击?当他们受到同业者的挑战,必需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削减开支时,他们还能“让员工干对他们来说更有兴趣的事情”吗?

信息时代范文第5篇

90年代后,特别是1997年、1998年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出来了。

在教学中为了向老师和同学们说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黎博士是这样解释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黎博士在谈到“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这些近年来出现的词汇时说:“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充分认识中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78年后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电化教育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史,电化教育可以说是将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性的范例,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技术也很有启迪。”

“世纪之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现在各地的教育部门、电教机构、学校都在忙于‘校校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国电化教育已经迈入网络时代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我建议采用‘e-Education’的译名代替原来‘Audio-VisualEducation’。当时,我研究了电化教育’98定义和AECT’94定义,注意到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译版序言中提到网络时代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这一领导下一个版本的定义的建构,因而关于e-Education的定义重点在思考未来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并大胆地预言了信息时代的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将电化教育的英文译名改为e-Education,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是电化教育的观念、内涵、实践、研究等诸方面适应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