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草原课文朗读

草原课文朗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原课文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草原课文朗读

草原课文朗读范文第1篇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破,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

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就如何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强化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基础上多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要把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形象,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的语言,学会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不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养成坏习惯就很难改正了。要让学生读正确、流利,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低所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实践证明:经常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从这里可看出,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自己的语言。例如,《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①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并且发现了一个规律:“才”字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时间长,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时间短。学生就这样在朗读中积累了“才”字的用法。

只有加强朗读训练,学生积累的词汇才会越多,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才越有帮助。

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

小学生读书时往往眼睛看着书,口在念,但心却不在课文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与教师未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有关。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使其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草原》一文的第一段,老舍描绘了他初入草原所看到的草原美景,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③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④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加深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的朗读

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学生思考、想象、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其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草原课文朗读范文第2篇

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情感积淀。在教学中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发挥图示、教具的作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使学生迷恋,还要把当今的信息输入课堂,使课堂上常有时代的活水流淌,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主动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学生能否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趣味。课前激发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比如可不断锤炼课堂语言,力求亲切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变,对于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可采用与教材配套的课文朗读录音,对一些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可借助电教媒体;定期开展角色表演、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收获,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主动阅读意识,并逐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师: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草原的景色优美。

生:草原的天空晴朗。

……

师:你喜欢吗?请通过朗读表达出你此时的心情。

(虽然书声琅琅,但不尽人意。)

师:请轻声朗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并思考喜欢的原因。

生:朗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各抒己见,这时,我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的朗读很认真,许多学生面露笑容。

师:根据文中对草原的描述,以及你对草原的了解,能在本子上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草原吗?

学生纷纷埋头绘画,画好以后,把优秀作品展示给大家看,互相评价,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优美画面同自己的绘画进行比较,加深对草原的认识。

师:能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吗?教师朗读课文。

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草原,边播放有关草原的多媒体,边叙述。

学生欣赏画面。(满脸欣喜,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师:请同学们带着新感受,再用心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朗读得更出色、更投入。

配乐诵读……

这一自然段体现了自然美、语言美。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根据朗读的情况,让学生想象、绘画,学生进入状态后,通过静静地边欣赏范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草原的景色美。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着画面,听着音乐练习朗读,给学生充足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学生越朗读越投入,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火花,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自读自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美的享受。继而请同学们进行比赛读,最后配乐诵读,激发了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如此,学生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有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快乐学习就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基础。然而学习兴趣并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提倡快乐的学习。其实,快乐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本来就是快乐的,人天生存在着发展的需求,在认识方面就是求知欲,求知欲的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学习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就能感受到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当然,学生也应积极地投入其中,在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出声音,读出画面,读出喜欢,在愉快的阅读中得到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满足。

草原课文朗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朗读;作用;问题;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204-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实践证明,朗读有很多好处。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准确、规范、优美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体会和表达文章感情,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学生在“读”中产生情感体验,才能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文中重音、速度、停顿的变化,突出几个“真”字,深情地朗读语气词,从而使学生认知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即使未去过桂林,从朗读中就如身临其境。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草原》中这段描写:“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段文字首先由教师配乐插图范读,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的自然美,又体验品味到语言文字的美,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此,通过朗读教学再现自然美,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著名学者张中行认为:“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你不读,或读而不熟,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来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自古至今,但凡文学上有所作为之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可见,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将会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此外,朗读可以锻炼你的肺活量,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可以扫去慵懒和倦怠,让自己精神百倍。还可以改善记忆,帮助记忆。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有不尽人意之处。通过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分析,我发现不少问题:

1、课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乙生换读,男女生换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大部分学生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其需要美读。”可以说”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因为无论哪种体裁的课文离不开朗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我有以下愚见和同仁们交流探讨:

1、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地读,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流利地读,就是要求对朗读的内容比较熟悉,不断读,不读破句;有感情地读,就是要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对朗读的要求,不但老师要心中有数,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这样才能使教师教而有方,学生学而有法,是朗读教学行之有效。

2、有效把握好教师范读。教师的适时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进行多次范读,也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必须范读。另外,在教师范读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静静地聆听,可以跟读。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范读,但时机与次数要把握好,还可以用上录音带、课件等多媒体,为课堂朗读锦上添花。

3、创设好的朗读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那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呢?我们知道,单调地朗读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要是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草原课文朗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朗读教学;诗歌文本;叙事文本;童话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95-01

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方式,也是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教学项目。朗读课文实质上就是小学生语言实践的方式,只要学生多次朗读,就能将课文的词汇、语言吸收,以此提高个人的语言能力。因此,本文对朗读教学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朗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将诗歌类文本、叙事类文本、说明类文本以及童话类文本作为切入点,并探讨提高小学生对这类课文朗读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朗读教学的开展现状

朗读是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中主要的教学任务,尤其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但在朗读教学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朗读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通常只在课堂的开场阶段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但接下来只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并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这就无法体现朗读教学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小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只是随着大家一起念课本,尽管嘴上出声,但在朗诵中没有加入情感,也就难以提高个人的朗读水平。因此,要想从实质上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转变朗读教学的开展模式。

二、不同文本的朗读教学方法

1、诗歌类文本

就诗歌类文本来讲,其主要包括古诗词以及儿歌两种类型。其中,儿歌类文章内容较为浅显、语言较为通俗,教师应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在朗诵《草原赞歌》一文时,教师应让小学生了解草原赞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表达内容,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而古诗词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教师应对学生情感理解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朗读《月夜忆舍弟》一文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兄弟的思念情感,并通过讲解以及体验式朗读,引导学生用深沉的语调进行朗读。

2、叙事类文本

就叙事类文本来讲,写人、写景以及写事的课文基本均是叙事类课文。对于内容简单、语言优美以及故事有趣的文章而言,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营造欢快的朗诵环境,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诵《草原的早晨》一文时,教师可将草原早晨的情景再现,让学生融入到草原早晨的情境中,以此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调进行朗读。对于因事明理以及节奏简朴的文章而言,学生不宜用夸张的语气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读《日月潭》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然的语气进行朗诵,重点观察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对于言语、情感都较为复杂的文章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思想情感以及理性思考的体验进行朗读,以此提高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朗读《夸父追日》一文时,教师应让小学生了解夸父追日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夸父追日精神的思考,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加激昂的语调。

3、童话类文本

就童话类文本来讲,其故事通常较为虚构,并具有奇特大胆、手法多样以及超现实性等特征。教师应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感,引导小学生融入故事的情境中进行朗读。与此同时,根据故事情节给学生安排角色,并让学生以一种口语化的语气以及亲切的态度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读《大树和小草》一文时,教师可将学生定为为大树以及小草,并让学生体会大树的情感以及小草的情感,以此培养学生们的语感。

4、说明类文本

就说明类文本来讲,其通常介绍科学领域、天文领域以及地理领域等知识。在进行说明类文本的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科学性,让学生以朴实的情感以及自然的语气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读《白颊长臂猿》一文时,教师应对长臂猿的形态以及性格进行介绍,让学生在了解长臂猿习性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以及逻辑顺序的了解,并引导学生用简洁生动的语气进行朗诵。

综上所述,要想增强小学生朗诵水平,教师应从诗歌类文本、叙事类文本以及童话类文本三方面展开研究。对诗歌类文本而言,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融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朗诵;对叙事类文本而言,教师应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依照课文内容选用相应的语调进行朗读;对于童话类文本而言,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理解童话寓意以便更好地朗读。总而言之,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依照课文的类型选取对应的教学方式,并激发学生对课文朗诵的兴趣,让学生自行对课文进行体会,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与课文产生共鸣,以此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 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2] 葛东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周刊,2015(32):172.

草原课文朗读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