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万里长城资料

万里长城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万里长城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万里长城资料

万里长城资料范文第1篇

我想去:故宫、颐和园、天坛、北海、世纪坛、八达岭、香山、清华园、中华民族园、敕赐和平寺、白羊沟、半壁店森林公园、白虎涧、巴蜀文化园、长城……

在这众多的旅游景点中,我最想去的就是雄伟的八达岭—万里长城。为什么想去长城呢?因为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早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了。

我虽然没去过,但是,我先从网上了解了一些关于长城的资料: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万里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万里长城资料范文第2篇

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去北戴河游玩。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它有软绵绵的沙滩,一望无际的的大海和茂密的树林,是旅游和避暑的好地方。回忆起这几天的游览过程,真是值得回味。 下了车已是傍晚,导游领我们来到宾馆。宾馆建在一座大森林里,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森林,顿时坐车的疲劳烟消云散。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关"景区位于山海关城中心,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万里长城东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雄居天下,因而得名。天下第一关城楼气势雄伟,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又称镇东楼,俗称箭楼。其地处要隘,雄关紧扼要塞,成为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是山海关城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曾多次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直奉大战、长城抗战第一枪等。古人称颂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里位置优越,文物众多,风光秀丽,是旅游者向往的游览胜地。天下第一关以它古老的身世记录了6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成为历史的见证。天下第一关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第一关"巨匾,相传为明成化八年(公元1427年)进士肖显所书。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如虎踞龙盘,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全貌和关外景色,其南北有威远堂、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城楼下为长城博物馆,展出有关长城的考古资料、文献、实物、照片、模型等。后来我们去老龙头,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滨海高地。之所以把这里称为"老龙头"是因为人们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这条龙走过大漠,攀贺兰、越太行,自燕山而下,向渤海飞驰,在辽西走廊上挽了个结,竖起了山海雄关,随之引颈入海,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龙头了。老龙头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北的角山长城,城东的威远城构成犄角之势,拱卫着山海关城。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末崇祯年间的260余年中,老龙头不断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长城内外成为一统,老龙头从此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光览胜的佳境。自清朝开国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都多次到过老龙头,其中乾隆皇帝4次来此登楼观海,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老龙头上的"天开海岳"碑,据传为唐代遗碑,这四个字道出了"放眼天际,苍茫一碧,天造地设"的绝妙景观之神韵。登上老龙头,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可以尽览"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壮观美景,产生无穷的遐想。

下午我们去了鸽子窝,在鸽子窝公园有一高3.2米的雕像,仿花岗岩基座高2.7米,基座东部用大理石刻着的词《浪淘沙 北戴河》。雕像是北戴河区政府1992年 为纪念诞辰100周年而敬塑的.

第三天我们去乐岛。乐岛,世界一站式海洋娱乐天堂,它是国内唯一融互动游乐、运动休闲、动物展演、科普展示、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环保生态型海洋主题公园。在园内我观赏到海狮、海豚、白鲸的精彩表演;在各种顶级娱乐设备中我体验到超炫刺激的加速度、失重感。动物湾动物湾里放养着海狗、海狮、海豹等可爱的海洋动物。在这里我观看到500公斤的中国最大的南美海狮、听觉和视觉都很灵敏的海狗、体积庞大的百年海龟。走进乐岛极地馆。瞬间进入浪漫与纯洁的冰天雪地里,与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和南极企鹅亲密接触,我亲耳聆听到海中"金丝雀"白鲸的美妙歌声。在这里我观看到品种、数量众多的鲨鱼群,还观看到潜水员喂食以及鲨鱼群争抢食物的壮观场面。我站在海边,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感到心旷神怡。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点点白帆若隐若现。翻腾的浪花一排追着一排,像天空抛下来的一条条银链,大海真是太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没想到我一下水就喝了一口海水,哇,好咸!任凭海浪把我推来推去,感觉就像坐在摇篮里一样舒服极了!可是一个大浪打过来,就喂了我一口海水。游累了我就到沙滩上晒太阳。踩在软绵绵的沙滩上,就像踩在美丽的云朵上一样柔软。在沙滩上行走,身后留下一串串像银链般的脚印。在阳光的照耀下,沙滩变得金灿灿的,真是太迷人了!

万里长城资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嘉峪关;“天下雄关”碑;位置变迁

[中图分类号]K92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31-02

嘉峪关因“天下雄关”的美称而名声显赫。被誉称“天下雄关”,一是因关城雄踞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峭立于嘉峪山之麓,巍峨宏伟,险峻天成,是万里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二是因嘉峪关西门外的“天下雄关”碑立于几百年前,书写气势,流传于人们的口碑之中,使得“天下雄关”广传于世。

一、“天下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选址于嘉峪山西麓,居高临下,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关城四周依山傍水,关城南、北两翼长城扼守着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南部的讨赖河谷和北部的黑山山脉与关相连,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与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万里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

中国名关险隘称为“天下雄关”的有许多,这些称誉只在口碑中流传或刻在碑文中或写在匾额楹联之上,官方记载并不多。如著名的剑门关,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可惜,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仅存一块长方形剑门关石碑。现关楼是1992年在原关楼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座更为壮观的仿古式关楼。再如著名的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既不知是谁作出这赞誉之词,对书法作者也众说纷纭。然而嘉峪关在清朝仍被视为军事重地,多次维修并驻兵防守,为人们所重视。关城内的碑、匾较好地保存下来,文人墨客也经常光顾,使它们的誉称得到持久流传。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它们的名声更加显赫,这些誉称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嘉峪关称为“天下雄关”名副其实。

二、“天下雄关”碑的来历

“天下雄关”碑,碑体通高3米、宽1.05米、厚0.78米,为青石质地,碑基下宽1.56米、上宽1.36米、高0.4米。碑正中刻有“天下雄关”四字,字高0.59米、宽0.45米,右刻落款为 “嘉庆十四年孟春,肃镇总兵官李廷臣书” 小字一行。为保护此碑,于1987年9月修建六角六柱碑亭一座,坐南向北,碑亭柱距2.3米、柱高3.45米。上盖灰瓦顶,装龙首兽形瓦。

“天下雄关”碑的来历,据《嘉峪关市文物志》记载:“清嘉庆十四年(1809)甘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坊一里道左。后又移至关城西165.7米处,坐南向北。”李廷臣当时是肃州镇总兵,嘉峪关营是他管辖之内。肃州镇总兵官职,是清王朝设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的绿营兵司令官,驻肃州城(今酒泉市)。顺治四年(1647),设肃州协。康熙三十年 (1691),升置总兵。统辖金塔寺协、嘉峪关营、肃州城守营等,统兵员额,康熙时为9788名,乾隆时为10610名,嘉庆时为8674名。

三、“天下雄关”碑位置变迁

“天下雄关”碑原位于关城西门外165米处的戈壁滩上。碑曾断为两节,经修复后粘连在一起。2002年,搬入关城东闸门内碑廊东端,保存较好。现在原址树立的碑为近年所建仿品。1989年1月17日,“天下雄关”碑被嘉峪关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市文物志》中记载,“天下雄关”碑最初并不在西门外,而是在“嘉峪关东坊”。“嘉峪关东坊”在《辛卯侍行记》里有记载,作者陶保廉1891年随其父由西安到新疆迪化赴任,当时他从酒泉向西途经嘉峪关,“自肃州试院启行”,过北大河、丁家坝、安远寨等地向西行进,未到关城时在路途中看到 “四里有木坊,题‘嘉峪东关’(近处多沟,皆沙河支流,石碛分隔。想夏间必涨阔,每沟下流得土壤,乃有小村)。二里过沙河(关南校场,又南为仁寿山,有九眼泉,东北流为沙河,溉田数顷。经关之东,又东北潜于沙漠),循关北长墙行,向西南上坡,入嘉峪关外城东门”。从这些地貌的描述中可推断,“嘉峪关东坊”在关城以东,现嘉峪关村一组和文物景区所处位置。《嘉峪关市文物志》中的“嘉峪关东坊”和“南校场东二里有东关坊一座”记载一致。由此看出当时碑的位置在现在的东闸门以外处。

“天下雄关”碑立于32年后,林则徐途经嘉峪关时有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41年7月13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戍途。他到达嘉峪关的时间是1842年10月10日,《嘉峪访古探幽》中写道:“道光二十二年阴历九月初七日,即公元1842年10月10日,林则徐一行由肃州出发到嘉峪关,他将沿途日记整理为《荷戈纪程》一书。”书中记述九月初八日出嘉峪关:“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先入关城。城内有游击、巡检驻扎。城楼三座,皆三层,巍然拱峙。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曰‘天下第一雄关’,又路旁一碑亦然。近关多土坡,一望皆沙漠,无水草树木。”林则徐在当时不仅看到了“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也看到路旁的石碑。“又路旁一碑亦然”由此说明石碑的内容也同匾额之意,是李廷臣所书“天下雄关”之碑。依此可知,这时的“天下雄关”碑已移至西门外。

1891年,《辛卯侍行记》作者陶保廉住嘉峪关行馆,起行出嘉峪关时也看到“天下雄关”碑,书中有记载:“初四日,发嘉峪关行馆,由内城东垣外绕南垣而西,出外城西门(青石额‘嘉峪关’三字,系重修改题者,今复裂)。石碛横阻城根(于门旁取小石掷之,有声唧唧如鸡雏,稍远则否)。一里道左石碑题‘天下雄关’(嘉庆十四年立)迤西碛阜更多,忽起忽伏,虽高不逾丈,而疲于升降。”这里记述了“天下雄关”碑的详细位置。

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裴景福, 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被谪戍伊犁。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七日,裴景福由广州启程,到伊犁经370余天,他将沿途记录合成《河海昆仑录》:“二十六日,晴,稍冷。午后入内城,出西门,登嘉峪关楼……俯视城方如斗,周围不及一里。西三门第一门门楼三层,东亦三门,外为月城,门南向,出门北行数武,始折相西。关楼耸峙,门洞深四十步,门外土阜还之,车道在左,西北隅多碎石,取石向城掷之,落地作唧唧声,他处则否,不能解也。距关门二百余步,道左碑矗立,书‘天下雄关,嘉庆十四年十月肃州总兵官廷臣书’。前明弘治七年,闭关绝西域,以此为塞。”

1925春天,中国现代陶瓷学家陈万里(1892~1969)随美国哈佛大学考古队华尔纳等赴敦煌考察,2月16日从北京出发,7月31日回到北京,共历时五个半月。回到北京后,他把沿途记录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日记体的游记《西行日记》,其中有记:“九日,早起进嘉峪关内城。内城甚小,除游击公署及巡防营哨部外,仅破屋十余家而已。外城居民、铺户亦仅二三十家,荒凉已极。关之北为嘉峪山,长城环抱之,南则祁连逶迤数百里,形势颇为险要。关城东、西各三门,城楼三层,望之俨然,雄壮过潼关也。西门外道左有《天下雄关碑》石,一望沙阜累累,渺无涯际,遂绕城北进东门回店。”

从这些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清嘉庆十四年(1809)甘肃镇总兵李廷臣书“天下雄关”,后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坊”,后迁至嘉峪关西门之外,即现在实地测量的西门外道左165米处。其迁址的原因及具体时间已无文献可考,但从林则徐的日记中可知1842年10月10日之前,“天下雄关”已立于嘉峪关西门之外。

[参考文献]

[1]嘉峪关市市志办公室.嘉峪关市文物志[M].嘉峪关:嘉峪关市志办,1985.

[2]陶保廉.辛卯侍行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陈秉刚.嘉峪访古探幽[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万里长城资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图式;建构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指出:“阅读图式是指阅读主体的内心心理整合,不断被类化为一种常态的阅读反应模式。”而小学三、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经过反复推敲并可称之为经典的作品。与一、二年级相比,课文篇幅较长,谋篇布局紧凑、连贯,文章浅显易懂,恰恰能够满足中年级的阅读需要。一般说来,不管是对人物的描写,还是对景物的描述,都可以划归为四种结构形式:总分结构、并列结构、承接结构以及因果结构。借助于对课文的深入了解,便能够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图式化的概念。因此,学生能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对课文的阅读。所以,要想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极大的提升,图式的构建十分关键和重要。

一、建立阅读的基本图式

因为中年级的文章脉络比较分明,学生可以根据其中的关键词句来对文章进行把握,比如一些过渡句、中心句等等,并且这种认知在学生的大脑中固化下来,便会在学生学习文章的时候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将所看到的各种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图式整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在对《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进行学习之后,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结构图:首先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进行概述,然后再将其山水各自的特点呈现出来,到文章的结尾又对这里的景色进行了总结,那么学生就可以建立这篇文章的“总―分―总”图式结构。

1.整体把握,直观化的感知

感知是学习课文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比较感性的事物,它对文章的把握是全面的,又是直观的,即我们所说的“初感”。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文章的理解与否关键就在于“初感”,假设一开始对文章便没有形成自己独特清晰的感受,那么在后续的阅读中就很难抓住要领。为了能使学生准确捕捉“初感”,初读前,充分调动、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提问题(以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由地捕捉最初生动的感受。初读后,学生自由质疑整理出有价值的综合性问题,再让学生到文本中自己寻找答案,在

交流中让学生的“初感”与文章达成一致,以利于图式的建立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翠鸟》时,教师说:鸟是我们的朋友,大家都喜欢它。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瞧(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生:翠鸟的爪子颜色很鲜艳,是红色的,并且有着十分漂亮的羽毛。

生:翠鸟长着一双透亮的眼睛,嘴巴细长。

这时,师再问:“你还想更多地了解翠鸟吗?我们一起来走近翠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读后,学生反馈。

生:我了解到翠鸟是捕鱼的高手,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小鱼。

生:翠鸟叫声清脆,在飞行的时候总是紧挨着水面。

……

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2.局部欣赏,精读感悟

学生在初感的基础上,站在文章全局的角度,披文入情,追本溯源,深入文章的深层分析。具体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区别于传统的分解以及分段阅读,避免了阅读的枯燥和机械,而是把全文分成几个在内容上相对独立的阅读部分,让学生自由感悟,个性体验,而后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导读下,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对文章的认识也会在交流中得到碰撞和认识的升华,重新组织认识,在这样接连不断的“重组”中,久而久之便会达到“顿悟”的境界,这是图式建立的精髓部分。

如,在学习《万里长城》时,在学生说道:“万里长城真是了不起啊。”教师追问:“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长城的了不起呢?”学生读课文,划划词句。

学生品读课文句子,交流反馈:

例如,句子“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全长6500多千米。”

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巨龙”“崇山峻岭”“蜿蜒曲折”“6500多千米”等词句,同时配以图片,让学生感受长城的伟岸雄壮。

让学生一赞万里长城的雄伟。此时,学生马上学会方法,自学课文,品读句子,二赞长城的年代久远,三赞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3.整体把握,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也就是说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的时候要再次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进行,将语言形式、思想内容、总体框架和局部描写合为一体进行阅读。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的阅读图式会越来越清晰,那么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又如,《万里长城》一课,在通过品读课文内容,三赞“万里长城了不起”后,让学生分别反复品读课文的总起段“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和总结段“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学生感受长城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万里长城的雄伟,以及古代人民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回到课文,再次在整体中感悟。因此,在脑中不但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是总分结构的,而且建立了整篇课文也是总分总的图式结构。

4.巩固成果,内化典型图式

要想真正地掌握典型图式,首先必须要对其形成最基本的认识,然后教师再选择一些类似的文章供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文章的学习,并且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也可以将与之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通过学习,让他们对文章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描述,这样可以使典型图式在其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促进其内涵变得更加

丰富。

我们在阅读学习中以总分结构的文章为例,教师选择其中3~4篇比较典型的段落分享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规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来进行段落大意的归纳,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认可和鼓励,使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

识。由此也可以得出:假如是总分结构的段落,那么就抓住总起句对其段落大意进行归纳。教师进一步引导:回忆一下先前接触到的文章,是不是还有属于总分结构的段落?然后对其段落大意进行归纳,找出总起句和分句彼此有着怎样的联系,并说出这样描写的好处。经过学习,学生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对总分结构的深刻认识,从而也会对对应的图式掌握得更加牢固。

二、拓展阅读,使图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中年级的阅读,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要求。很明显,课外阅读既要有“面”也要有“量”的保证。这样,学生的阅读速度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1.激活图式,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将学生的原有图式唤醒,进一步促进其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生活背景、学习背景的不同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是面向全体的,同时也可以面向个体进行个性化设计。接下来介绍几种最普遍的将学生固有图式进行激活的途径。

(1)讲究趣味,激发兴趣

要想学习好,兴趣少不了。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小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尽可能的生动活泼,融理性的知识于生动的课堂之中,如此一来大家兴致高涨,才会更加容易将图式激活。

以课文《观潮》为例,播放浪潮声音,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小手林立,急着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课文。

(2)适当提示,合理联想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那些文章中的小细节都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的小提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谐音联想、意义联想、图文联想等,如此一来学生自身固有的图式就会被激活,学生理解起文章来便会游刃有余。比如,《泊船瓜洲》一诗,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可谓是点睛之笔,使整个诗句充满生机,用得巧妙。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在野外踏青时形成的对景色的图式充分地激活,然后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风吹杨柳,桃红柳绿的美景,联想寒冬悄然逝去,春风如约而至,所有的变化令人浑然不觉,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绿”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领略到作者笔下的

美景。

2.联系实际,巩固图式

尽管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保证图式的构建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局限性还存在于其中,但是假设我们的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够充分调动课堂中的有利条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借助媒体演示,创设情境

由于多媒体的出现,我们的教学不再那么单调。声音、影像、动画通过多媒体的完美组合,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就会大大刺激和引导学生产生联想,促进学生背景知识的积累和内容图式的生成。由于媒体带给我们的是最直观的感受,因此冲击力更强,使得内容图式变得更加饱满和形象。例如,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教师揭题后,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到照片上那淡淡的霞光、乌黑发亮的乌篷船、弯弯的石拱桥等,这些照片已经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了小镇早晨那恬静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生活

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融入生活中。学生亲身实践的阅读,和生活的距离拉得越近,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更加丰富和繁杂的内容图式体系,就会促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学习技巧,理解起文章来变得轻车熟路。学习和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中进行学习,

毫无疑问是一种有利于形成内容图式并使之得以更加饱满的途径之一。以《秋天的图画》为例,秋季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却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去对其进行观察,所以,教师要布置相关的观察作业,并附加相关的提示,进而了解植物在秋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时便轻车熟路,游刃有

余了。

3.进行充分指导,使学生的阅读图式变得丰富

静态并不是图式的特性,而是加工信息的动态结构,具有层次性,包含着多种信息,是不断演化的。当学生获得了一些基本图式以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阅读的文本,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使学生脑海中的图式越来越丰富。如,在《五彩池》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知道了这是对因果图式进行扩展或修正,知道因果的结构不仅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还可以体现在一个自然段中,不仅可以是前因后果的,还可以是后果前因的。课内的阅读指导是这样,课外的阅读同样也是如此。又如,学了《田忌赛马》学生就会知道,这是因果倒装的图式。

4.延伸阅读,扩展图式

图式是活跃的认知结构,在认知活动中,图式可以变化乃至重构,正因为如此,学生的知识结构才得以不断地扩展。可以从类似的文章着手进行学习,然后促使阅读范围逐渐扩大,从而使自己积累更多的阅读技巧和知识。

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素材。比如,学了《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后,我们可以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大地的儿子》《的故事》等与原文相联系的课外读物,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承接的结构是非常清楚的,学生容易把握文章的重点、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推至整本书的阅读,同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图式是用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过程,而阅读理解是运用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加工和评析的过程。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便会向具体化发展,从而使新知识不断被同化,或旧图式被改变,新的知识

充斥到我们的大脑中。这样可看出梯度存在于语文的教学中,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何更生.图式与阅读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05).

[2]李延更,宋立志,孔祥东.构建丰富的阅读图式.小学语文教学,2004(05).

万里长城资料范文第5篇

五年级植树节的手抄报图片欣赏五年级植树节的手抄报图片1

五年级植树节的手抄报图片2

五年级植树节的手抄报图片3

五年级植树节的手抄报的资料:植树节意义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并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

五年级植树节的手抄报的资料:植树节宣传语1.三月十二植树节,大家都来种小树,一棵二棵三四棵,种下之后施施肥,小树才能变大树,人人都来动动手,绿化地球靠大家。

2.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

3.植树在当代,得宜在下代。

4.树木棵棵种,绿树点点阴。

5.一棵两棵三棵,棵棵皆成栋梁材。

6.千重林山真宝库;万顷绿海活银行。

7.年年植树树成荫,代代造林林成森。

8.万里长城抵御外敌,绿色长城造福人类。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质量万里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教育厅

西部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