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愁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范文第1篇

摘要: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抽象美术;艺术观念;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28-01

美术欣赏课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一)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二)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三)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

(四)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三)打散组合法

乡愁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从后思索法;资本批判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066-04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在其经济学手稿、特别是在其《资本论》的叙述中运用的重要方法。对此方法,学者们在其论著中虽多有提及,但深究其确切所指、细致剖析其内容者甚少,且大家的理解确有很大差异,因而尚有辨析的必要。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对此方法谈得最详细,所以,我们的辨析就从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文本解剖开始。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中心议题是说明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及其理由。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文末,马克思这样来阐述“分篇构想”:“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的)。(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国外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

“分篇构想”之前的所有论述。可以视为马克思对于自己为什么这样来分篇的说明。马克思着重说明了如下两点:第一,不能从具体开始,只能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第二,经济范畴的排列,不能依据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而应依据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第一”是说明把“(1)”放在最前面来阐述的缘由;“第二”可以用于论证:为何把“土地所有制”放在“资本”之后。

先说第一点。马克思认为,从人口等“具体”开始是错误的,因为:“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这一错误的逻辑却是思想史曾经存在的事实:17世纪的经济学家总是从生动的整体,从人口、民族、国家、若干国家等等开始。不过,错误逻辑的结果,却可以成为正确逻辑的起点:“他们最后总是从分析中找出一些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的关系,如分工、货币、价值等等。这些个别要素一旦多少确定下来和抽象出来,从劳动、分工、需要、交换价值等等这些简单的东西上升到国家、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各种经济学体系就开始出现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才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因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

关于第二点,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接下来,马克思说明了“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普照的光”的差别:在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工业、城市、资本从属于耕作、乡村、土地所有制:而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情况则相反——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所以,剖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从地租开始,从土地所有制开始”是最错误不过的了——必须把资本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来说明。

二、“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在谈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时,马克思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比较简单的范畴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以前是否也有一种独立的历史存在或自然存在呢?对此,马克思作了肯定的回答:“在资本存在之前,银行存在之前,雇佣劳动等等存在之前,货币能够存在,而且在历史上存在过。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来,可以说,比较简单的范畴可以表现一个比较不发展的整体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关系或者一个比较发展的整体的从属关系。这些关系在整体向着以一个比较具体的范畴表现出来的方面发展之前,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在这个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此谈及的思想被学者们概括为“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它的准确内涵是:在历史上,比较简单的范畴所表现的关系存在于比较具体的范畴所表现的关系之前:正确的叙述逻辑是,从比较简单的范畴上升到比较复杂(具体)的范畴;因而,理论叙述的先后顺序与经济学范畴所表现的关系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比较简单的范畴,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之前存在,但是,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充分发展恰恰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对此,马克思先后以货币和劳动为例进行说明。

货币在资本之前存在,但它在前资本主义条件下从来没有掌握劳动的整个领域,它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获得了“充分发展”,即只有在最发达的社会状态下才表现出它的充分的力量。而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类生活的自然必然性,是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而与它的任何社会形式无关。但是,“在经济学上从这种简单性上来把握的‘劳动’,和产生这个简单抽象的那些关系一样。是现代的范畴”。在此马克思想表达的意思有三个层次:第一,劳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劳动一般”是“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第二,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往往终生、甚至祖祖辈辈从事某种(至多是极其有限的某几种)劳动;只有在“现代”社会,劳动才获得了充分发展,任何一种劳动都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劳动,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因而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在此意义上,“劳动一般”,只有在“最现代的”社会形式下,“才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第三,在“前现代社会”,劳动往往只是在其特殊形式(比如农业劳动)上被考察。创造财富的劳动通常被认为是同具有某种特殊性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现代”社会,人们才对任何种类的劳动同样看待,“劳动”、“劳动一般”“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

马克思在这里谈及的思想同样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经济思想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只有劳动在“社会现实”中成为“无差别的”,经济学才把任何种类的劳动同样看待,“劳动一般”才“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这其中承载着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逻辑。

三、猴体与人体——“从后思索法”

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具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它是借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的;其中一部分“残片和因素”是还未克服的遗物,得以继续存留(比如地产、地租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存留)。原来还只是“征兆”的东西的另一部分“残片和因素”,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比如货币在资产阶级社会才得到了“充分发展”,才具有了“充分意义”);只有认识了“征兆”在其中得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才能理解上述“征兆”(比如,在“现代”条件下,才能揭示“货币”的秘密),从而也才能理解“古代经济”。在此意义上——也只有在此意义上——“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就是我国学者口中经常谈论的(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在我看来,这一方法只不过是在提醒人们:有必要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处,“俯瞰”较为低级的历史进程。对于这一方法,马克思还有两点非常重要、却较少被人提及的补充说明:首先,不能把“人体”与“猴体”等同起来,否则,就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资产阶级社会形式”;其次,“人体”只有在进行“自我批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猴体”,才能避免对于“猴体”的片面理解。在此意义上,只有跳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狭隘眼界,才能理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所说的“不懂资本便不能懂地租”的论断,往往被我国的研究者们解释成马克思对“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说明。其实,这里的“地租”、“土地所有制”都不是前资本主义的(因而它们不是与“资本”这一“人体”相比较而言的“猴体”),乃是特指“资本主义的地租”、“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用资本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地租”、“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只不过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逻辑的要求。另外,还需提醒人们注意的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能与猴体(低级)和人体(高级)的关系等同地看待。比如,资本(具体)在一定意义可以说内在地包含商品(抽象),但资本主义生产(高级)并不能完全地包含封建的生产(低级)。

仰海峰教授在谈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时指出:如果说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我们可以用物质生产逻辑来加以说明的话,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逻辑只有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说明;我们不可能把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简单地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只有从资本逻辑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要理解生产逻辑,先要理解资本逻辑,这是资本逻辑统摄地位的确立。对此,我想说明以下几点:第一,前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可以简单地用物质生产逻辑来加以说明。马克思有云:“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第二,“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说明生产逻辑,只有在“资本逻辑是生产逻辑的充分发展”的意义上,亦即马克思所说的“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这一意义上才是正确的;而且,能够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谈论的“生产逻辑”已不是生产逻辑一般。而是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第三,所谓“生产逻辑的局限”也只应理解为“抽象”(生产一般)之于说明“具体”(资本)的不充分性——正因为不充分,才需要“上升”,亦即需要说明“抽象”历史地“获得”和“叠加”的“社会形式规定性”。第四,“在……基础(高度)上理解”不能混同于“用……来理解(解释)”—科学的方法只能用“抽象”来解释“具体”,而不能反过来!(比如,只有在货币不仅是“作为货币的货币”、而且是“作为资本的货币”的“现代”条件下,才能揭示“货币”的秘密,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在逻辑的叙述上,先剖析资本,才能理解货币。逻辑叙述上,思维进程上,必须用货币、使货币发生“增殖”的社会关系来说明“资本”。)第五,生产逻辑(抽象)与资本逻辑(具体)并非“猴体”(低级)与“人体”(高级)的关系,资本逻辑对于生产逻辑的“统摄”,只是在理解为“内在地包含”(而不是“外在地支配”)时才是正确的。

四、马克思的实际叙述并不只限于“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还有一个需要追问的重要问题是: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是否仅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马克思认为,通过分析“人口”这个“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可以“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对此,马克思以“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来描述。而后。思维的行程又从“最简单的规定”开始“回过头来”,最后再回到人口。此时,“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对此,马克思称之为“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认为,剖析资产阶级社会从“人口”开始是错误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对“人口”这一“完整的表象”进行分析是错误的?不是的。《资本论》就运用了“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叙述逻辑。我们以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为例对之进行说明。

马克思是以“商品”为起点开始《资本论》的叙述的。但作为《资本论》的叙述起点的并不是“商品”概念。马克思首先是把“商品”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其“现象形态”进行分析。就“商品”呈现给人们的“现象形态”而言,它就已经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体——这也是“事实”。对这一“事实”进行“分析”的方法是,把构成“统一体”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提取”出来分别进行考察。并指出二者的差别(即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尤其是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暂时“撇开”,着重分析它作为“劳动产品”这一属性,从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商品价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等被“分析”出来了。接着,马克思考察了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尤其是考察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取得的“二重的社会性质”,结果发现:商品不仅是“单纯作为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这样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而且同时又是“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的东西。从而,商品就作为“融合”了平凡的自然物和神秘的社会形式的“二重物”得到了初步的把握。此时,思维、叙述的进程才走到了初步的商品概念。至此,我们可以明了:在达至商品概念的进程中,马克思不仅运用了“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一“综合”方法,而且是首先运用了“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这一“分析”方法。

马克思对“资本”的考察也是如此。马克思首先是在其“实现了增殖的一定量的货币”这一现象形态上展开自己的分析的。他追问的是:这里的“增殖”是如何发生的?在相继排除了三种可能之后,马克思“找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于是,“资本”作为“实现了增殖的一定量的货币”就被置于一定的“关系”——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之中了。此时,通过货币与“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综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资本(一般)”概念。

由此可知,《资本论》综合运用了“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和“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叙述逻辑,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并不只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五、对“从抽象升到具体”的方法本身的几点补充说明

第一,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方法。与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正相反,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认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像有些学者那样,把这里的“上升”过程理解为经济学范畴的自我展开或先验演绎过程。

第二,两种不同的“上升”。从“商品”到“货币”的“上升”,不同于从“货币”到“资本”的“上升”。前者是事物内在矛盾的必然发展的产物——由“商品”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货币”从“商品”中的“分离”。后者的必然性应该到“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去寻找,而不应从“货币”中去寻找。由“货币”的所谓“内在矛盾”是推不出“资本”的,“资本”是一系列历史变革、一系列陈旧的生产方式的灭亡的产物。

第三,该方法有非常广泛的运用。马克思的这一方法通常被理解为“从商品上升到货币,再从货币上升到资本”的方法。这种理解是正确的,但还只是一个总的、一般的说法。实际上这一方法至少还应包括“从劳动产品上升到商品”、“从劳动过程到价值形成过程,再到价值增殖过程”、“从剩余劳动一般到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从剩余价值到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形式”,等等。

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

所谓“批判”,就是考察一事物之为这一事物的独特性所在,考察它的存在条件、历史起源和历史命运。因而,所谓“资本批判”,就是考察“资本”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的特性,考察“资本”得以存在的前提,考察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的历史暂时性质。

“货币”之“转化”为“资本”,是以“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为前提的——只有在“资本一雇佣劳动”的“关系”中,“货币”才是“资本”,同时“劳动”也才是“雇佣劳动”。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其本质上,就是使“劳动”成为“雇佣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使“劳动者”从原有的“关系”“解放”出来(使其“自由”)。同时又使其不得不被“雇佣”(使其出卖“劳动力”)的过程。“资本”,是“物”所获得的独特“社会形式”。这一“社会形式”可以“历史地获得”,同样也可以“历史地失去”。而且,由于“资本”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发展,会达到这样的程度:“剥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这就是“资本”的历史暂时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运用“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展开其“资本批判”的。之所以必须如此,乃是因为:要说明“资本”须先说明“货币”,要说明“货币”须先说明“商品”,而说明“商品”须拿它与“劳动产品”进行比较、参照。所以,“资本批判”的“叙述逻辑”就成了从“抽象”(劳动产品)到“具体”(商品-货币-资本)的“上升”过程。“抽象”在思维中(从而在理论的叙述中)上升为“具体”的过程,“理论地再现”了“物”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从而获得其“二重性”)这一现实历史过程——“商品”是“劳动产品”获得了一定“社会形式”的产物,“货币”是作为“劳动产品”的金银获得了“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一“社会形式”的产物,“资本”则是在“货币”的基础上“叠加”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这种“社会形式”的产物。“上升”过程的主要理论任务在于。剖析那个能使“抽象”上升为“具体”的独特“社会形式”。因为“上升”过程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说明“具体”是“抽象”,而是在于说明“抽象”为何、如何是(成为)“具体”:劳动产品在何种条件下会成为商品(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独特社会性质何在)?商品生产的发展为何必然地会分离出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在何种条件下才能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剩余价值通过怎样的“社会机制”被必然地分割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形式?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1、41—42、42、48、48—49、43—44、44、44、44—45、46-47、47、29、42页。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2页。

⒁仰海峰:《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⒃所以,当我们说“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时,我们只是说出了一个“事实”,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而绝不是在给“商品”下定义。

⒄之所以是“初步的”,乃是因为: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所具有的神秘性质,此时还尚未被“揭示”。

乡愁赏析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本;发电企业;高管人员薪酬;上市公司业绩

厂网分开、在发电侧引入竞争已经基本实现之后,随着电力供应紧张形势的缓解和“竞价上网”的实施,发电企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因此发电企业必须强化经营管理,打造和提升企业竞争力。高管人员是企业的领军人物,对高管人员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是提升发电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但电力行业是公用事业,原来属于自然垄断领域,电力体制改革之初就曾因行业职工收入太高而饱受批评与攻击。那么,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收入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否对提升公司业绩起到良好作用呢?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探寻答案。

不同的理论基础对于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理论认为,公司的业绩水平是决定高管薪酬的关键因素,应该将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联系起来,以达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管理理论则认为公司规模是影响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高管薪酬水平也应该随之上升;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在高管薪酬决定中起重要作用,Jensen和Murphy较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他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大型公众持股公司的业绩和它们的经营者的报酬有微弱的相关性;李琦通过选取1999和2000年国内各3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业绩与上市公司高级经理薪酬基本不相关,而公司规模、国家股比例、地理特征对薪酬水平的决定有明显而一致的作用。发电上市公司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也是电力行业中较早走向公司化、股份化、市场化的企业,其高管人员薪酬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否合理,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借鉴意义,但目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1研究对象与假设模型

1.1样本企业

研究对象为截止到2003年底已上市的发电类企业,研究范围为2002~2003年。截止到2003年底,已上市的主营业务为发电(发电收人占总营业收人的50%以上)的企业共有42家。考虑到部分企业是2003年底上市,因而缺少2002年数据,同时剔除一些数据披露不完整的企业,最终研究对象为:2002年38家,2003年42家。

1.2变量说明

变量的选择主要研究了企业的业绩、规模、成长性、所处地区以及我国特有的国有股比例等因素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由于样本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在国有企业“能人经济”模式下,公司主要经营者是薪酬激励的最主要目标,因此本文选择金额最高的前3名高管人员的报酬总额作为薪酬数据。同时因发电上市公司并未普遍采用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手段,研究所用的薪酬数字并不包括股票期权和股票收人;因高管人员职位消费和隐性收入并未在年报中披露,且不具有正激励作用,故薪酬数据也不包括职务消费和隐性收人。在上市发电企业的经营业绩方面,由于净资产收益率(R0E)是反映股东盈利能力的国际通用指标和杜邦体系的核心,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要求也是以此为主要指标,因此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业绩指标。关于发电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成长性,一般用权益装机容量及其增长率衡量比较合理,但因许多公司的装机容量数据未披露,故用总资产及其增长率表征。见表1。

1.3研究假设与模型

假设1: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与公司业绩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按照理论的观点,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应该与企业业绩挂钩。业绩水平包括多方面,主要是企业股票价格在股票市场的表现和企业会计业绩。普遍认为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除了企业经营状况之外还存在许多其它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此仅考虑企业会计业绩。

假设2: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与公司规模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根据管理理论的观点,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管理层级就越多,而各层级之间的薪酬客观上存在差异;规模大的公司相对于规模小的公司,高管人员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要求的管理能力更高。就发电企业而言,改革之前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装机容量大小往往与其行政级别挂钩,也体现到高管人员的报酬水平上。因此,按正相关假设。

假设3: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与公司的成长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成长性影响到企业股票在证券市场的表现,影响到股票价值的增长。股票市场对于成长性好的企业评价较高,因此股东倾向于对成长性好的企业的高管人员支付更高的报酬,以更好激励高管人员。而在电力总体供应形势紧张的现阶段,发电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装机容量的扩大即公司规模的成长。故按正相关假设。

假设4:企业高管薪酬水平与国有股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

我国的发电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国有股在上市企业的股本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着相对严格的工资等级与标准,因此企业国有股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高管人员所受到的约束程度就越大,高管人员薪酬水平的增长将受到更多的限制。

假设5: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的发电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薪酬水平高。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相对而言要比中西部地区发展更快,物价和消费水平普遍更高,东部地区企业薪酬水平也相应高于中西部薪酬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对象中吉电股份和龙电股份地处吉林和黑龙江,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部,但因这两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物价水平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相当,在研究过程中将其列入中西部范围。

根据以上假设,构建出如下模型,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对该模型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

2相关与回归分析

2.1样本总体描述

表2为2002、2003年各个公司金额最高的前3名高管人员薪酬总额和各研究变量的总体描述性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高管人员薪酬和资产规模在2003年有不小程度的提升。而表征业绩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成长性指标都有所下降。国有股比例略有上升,但是由于其基数较大,3个百分点的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基本上同2002年持平。

2.2模型的相关与回归结果

表3和表4为变量的相关关系矩阵。由表3可见,2002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净资产收益率和地区变量与高管薪酬水平有相关关系,其中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关系显着。

表4显示2003年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地区变量和高管薪酬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表5为高管人员2002年和2003年的薪酬影响因素模型的回归结果,可见2002年的模型对该年的薪酬水平解释程度为25.1%,F值在0.05水平上显着,说明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MP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002年检验结果中各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同,但仅有净资产收益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支持假设一,其他假设均未通过检验。2003年的模型对该年的薪酬水平解释程度为14.1%,F值在0.1水平上显着,说明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MP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003年检验结果中除地区变量外其他变量的符号都与预期相同,但也仅有净资产收益率通过了显着性检验,支持假设一。

2.3考虑时间滞后因素的相关与回归结果

考虑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确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前期经营水平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因此,研究中计及了时间滞后因素的影响,以上1年度的经营业绩指标重新分析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模型中采用的业绩指标为上一年度的业绩指标,以t一1表示。

表6和表7分别为2002年和2003年考虑到时间滞后因素的高管人员薪酬影响因素模型相关关系矩阵。剔除缺2002年数据的公司,2003年薪酬水平滞后模型的研究中样本数变为4O家上市公司。由表6可见,2002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表征业绩的上1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成长性指标以及地区因素与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有显着的相关性。假设一、三、五通过检验。由表7可见,2003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表征业绩的上1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企业规模以及地区因素与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有显着的相关性。这样,假设一、二、五通过显着性检验。

表8为对考虑到时间滞后因素的2002年和2003年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影响因素模型的回归结果。可见2002年的模型对该年份的薪酬水平解释程度为11.6%,F值为1.973未通过显着性检验,说明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MP之间可能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002年检验结果中各变量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同,但仅有上1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在0.1水平上显着。2003年的模型对该年的薪酬水平解释程度为34.4%,F值在0.01水平上显着,说明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MP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003年检验结果中除了成长性指标外其他变量的符号都与预期相同,但除上一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外其他变量都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仅支持假设一。

3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3.1薪酬相对合理上市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并非高得离奇,相反,其在上市公司中仅仅略高于平均水平。

据统计,2002年中国沪深股票市场1221家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收入前3名最高者平均年薪14.77万元,2003年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收入前三名最高者平均年薪19.9万元[5,6j。而根据表1,2002年发电上市企业高管人员收入前3名最高者平均年薪为l6.27万元,2003年为20.24万元,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0.2%和1.7%,可见,在总体上市公司中仅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如果年报数据真实并且不考虑职位消费和灰色收入,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横向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发电上市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总体来说处于合理的水平。

3.2需要增加激励方式

发电上市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中,激励手段大多采用单一的现金报酬,而较少采用持股、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在2002年的38家和2003年的42家研究对象中虽有27家上市公司存在高管人员持股情况,但每家公司仅少数几位高管人员持有绝对数量和比例都非常小的股份。薪酬激励基本采取现金报酬的方式,主要包括工资和奖金,激励目标主要是短期经营目标;而股权激励则更注重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上市发电企业,更应该、也更有条件进行股权激励的尝试。

3.3薪酬与会计业绩相关

在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会计业绩代表的条件下,研究发现,发电企业高管人员薪酬与其会计业绩都具有显着相关性。后来以总资产收益率替代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会计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基本相似。

这说明薪酬设计考虑到了以会计指标表征的企业经营业绩因素。按照理论的观点,这是1个比较合理的现象。但是如果采用财政部等部门颁布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绩综合指标,则不具有相关性。

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发现企业经营业绩与高管薪酬之间没有关系或仅存在微弱的关系,这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不同。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来自行业的差异。一般文献研究中,没有按照行业选取中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而不同行业企业其经营业绩、高管薪酬之间差异很大,罗跃龙的研究表明,公司业绩和高管薪酬关系产业类型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

3.4影响上市企业高管薪酬的其他因素

本文研究的影响发电企业高管薪酬的诸因素中,除经营业绩与高管薪酬具有显着相关关系外,其他因素与高管薪酬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由于发电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基本没有披露高管薪酬制定的原则,本文只能采用推断的方法来解释有关结果。

乡愁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管薪酬 企业绩效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一、研究背景

在受托制的背景下,企业出现了两权分立的情况,企业的所有权有股东掌握,公司的管理大多数友公司的高管所控制,股东的要求和经营者的要求不一致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的状况,企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成本,防范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采取薪酬激励的方法,因为薪酬激励能调动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能够降低成本,所以将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作为研究对象,是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高管人员的界定

本文中研究对象为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

(二)提出假设

根据委托论和双因素理论的激励因素,以及相关的文献综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假设。假设一: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公司绩效越好,高管薪酬越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的管理者会通过契约约定的方式约定报酬,股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成本。

2.控制变量的影响假设。假设二: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公司资产越多,也就是规模越大,支付薪酬的能力就越大,所以愿意更多的支付高管薪酬。

假设三:高管薪酬与公司风险水平呈现负相关,所谓的公司风险也就是公司的资本结构,即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公司为了保证一定的偿债能力,会限制高管的薪酬,以减少应付职工薪酬,从而增加一定的偿债能力,因此高管薪酬与公司风险负相关。

假设四:高管薪酬与股权集中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股权集中程度衡量控制集中度的指标,当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较高时,会使企业股东的监督成本变小,当这成本低于薪酬激励的成本时,股东会更愿意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并会对高管人员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自利行为采取限制性措施,这种情况下当发现高管有违背股东利益时会降低高管的薪酬,达到惩罚目的,使企业高管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假设五:高管薪酬与股权制衡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股权的制衡可以避免控制权的集中,使得最大的股东无法形成控制,但是这种情况同样有缺陷,股权分散会降低对管理人员的监督,从而导致高管人员会有较多的控制权,高管人员会出现与股东利益相背离的情况,形成自利行为,会提高自己的报酬。

三、数据设计

(一)样本来源

要使用样本具有代表性,则需要从总体中随机抽取30个以上样本来分析,该论文从中药行业的60个上市公司中选取了30个公司作为样本,样本中没有ST公司,选取了2015年的公司年报中的数据,运用EXCEL和SPSS进行了汇总分析。

(二)变量的设计

因变量:高管薪酬(INPAY),前3名高管的年薪均值;自变量:公司绩效(EPS),EPS代表公司的每股净收益,公司规模(INSIZE),用企业的年末总资产进行衡量,公司风险(RISK),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股权集中制度(OCD),第一大股东持股股数/总股本。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对公司所对外披露的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变量间接揭示相关性,为分析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本文建立初步回归模型如下:lNPay=α+β1EPS+β2insize+β3RISK+β4OCD+ε

模型解释:1.α位常数2.β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敏感程度 3.ε代表随机误差。

四、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是关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分析,本文对30家企业的样本数据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

对相关性的分析:

SPSS的相关性分析想假设了两变量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由上表所示的个控制变量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公司效、公司规模、股权集中、的相关性系数为正数,说明与高管薪酬正相关,与提出的假设相同,公司风险的相关系数为负数,说明与高管薪酬负相关,与假设一致。第二,在这些指标中,公司绩效相关系数为0.646,并在置信概率为99%的条件下通过了相关性分析的双尾检验,具有统计意义;公司规模相关系数0.796,通过T检验,具有统计意义,公司风险相关系数为0.664,通过T检验,具有统计意义。

(二)回归分析

上述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下面采用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并进行检验。本模型的剔除方法为逐步引入―剔除法,显著性水平大于0.05的变量将会被提出,这里保留了公司绩效、公司风险、公司规模。

1.模型的自相关检验。

自相关检验,DW值为2.160,处于正常值2的附近,说明了该模型不存在伪回归,即不存在序列相关。根据调整后的R方,可以看出拟优合度较好,准确度较高,可靠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保证程度。

2.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上表为总体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该方差分析是假设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是从SIG的具体数值来看,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P=0.000都小于了0.05,那么我们可以拒绝原假设,所以可以说明在这三个模型中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会对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三个模型都通过了F检验,具有统计意义。

上述表是进行共线性分析,共线性分析可以通过方差扩大因子来判断,即是通过统计量VIF来判断,从上述表中的共线性统计量可以看出,VIF的数值是小于10的,所以可以说明回归方程是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则不用排除变量。

(三)回归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中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一相同;高管薪酬与企业规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二相同;高管薪酬与企业风险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三相同;高管薪酬与股权集中未通过T检验,所以假设不成立。

五、相关建议

可以继续考虑将高管薪酬激励制度作为促进企业绩效的办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调动企业高管对工作的积极性,改变工作态度,同时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优化薪酬结构。由于数据样本只有30个企业,样本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素,实证结果不免会与理论存在一定偏差,但分析的结果还是有3个假设符合理论,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乡愁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院信息 管理系统 抽样调查 解决方案

【Abstract】The author of some of Shanghai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 sample survey, and Shanghai hospitals found to have bet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the hospital. However, there may be in the same area without a strong system of unified standards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health care workers do not want to use all of the existing system functionality. In addition, the reference to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author of view,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to go before, and the problem has been exposed to it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 and solu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re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discovered the problem, Combination of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come out of experience, puts forward solutions.

【Key words】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ample survey Solutions

引 言

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交流,能够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增强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提升医院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调查,从而找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1.背景

随着医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推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医院信息系统按照Morris F.Collen

[1]所给的定义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患者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根据医疗信息水平划分,医院信息化即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将经历3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HMIS)、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HCIS)、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GMIS)。HMIS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阶段,是现代化医院运行必备的基础技术环境。HMIS的建成将对医院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的作用。全院级的HMIS要求在全院实现各部门之间所有信息的共享。HCIS是医院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将真正实现电子医院,医院的工作人员将人均有两台终端;信息处理实现无纸化和无胶片化;医院之间实现联网;电子病历等在网上传递。HCIS还可以辅助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GMIS是第三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除了技术上要求更高外,还要在整个医疗系统的管理方面有所突破。目前,这一阶段在国际上仍处于试验中

[2]2006年5月31日北京召开的名为“医院信息系统现状与未来”的会议中,受邀请的前美国医学信息管理协会(HIMSS)董事会主席Dave Garets先生指出,目前欧美国家医疗领域普遍存在信息系统安装过程历时过长、缺乏区域合作系统和可借鉴操作模式的现象。美国有87%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基础阶段,只有13%达到了电子信息化高级阶段。欧美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源于一步一步地发展中的不同版本的软件不能兼容。然而欧美国家在HIS普及、开发和运用方面是走在我国前面的。目前在我国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欧美不完全相同,却非常值得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高复杂性;(2)资金需求与信息系统建设的矛盾;(3)复合型信息技术的人员缺乏;(4)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标准化程度低

[3]Dave Garets先生建议,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要少走欧美的弯路,避免欧美所有问题的出现,就要做到:(1)强制推行各个软件间的互通性,推行医用信息系统整合(IHE)标准;(2)推行电子临床参考术语,如SNO-MED和LOINC;(3)执行共享电子病例;(4)按中国国情进行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不要完全照搬或部分修改美国现有的医疗信息系统产品。我们面对这些问题与Dave Gravets先生提出的建议,能够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深思。

2.HIS目前的状态以及一些问题

笔者在上海范围内展开了一些调研。走访单位从二级医院到三级医院,从医护科室到信息科。经过对这几家有代表性的医院的调查,不难发现,在现实HIS的运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上海市HIS要想走在全国的最前端,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相关的努力。调研中关心的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2.1,现状综述

从全球信息化的角度来看,目前上海的HIS停留在中低级的信息管理层次上。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两点:(1)模式多而无章、后续扩展难、无统一规范化标准的强势系统;(2)医护人员不愿意使用。不同软件公司设计出来的系统,在不同医院的不同模块中使用着,这可能会导致数据架构不一致、信息统计困难等问题。另外,由于系统本身存在着不少问题,医生与其他一线使用人员对现有的较多功能还不能适应。

2.2,目前HIS的定义与应有的功能

目前,中国医院已建的信息系统中,85%的是HMIS,功能局限于收费、挂号、结账之类的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功能;已经有10%左右的医院正在尝试建设HCIS;而GMIS还未开始实施。中国医院信息化目前的现状大多数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真正的医疗业务还很少能参与到信息化的方式中去。

HIS综合的体系架构应该覆盖整个医院,多模块相结合进行综合管理与运行。其他功能包括:LIS-检验报告子系统、RIS-放射报告子系统、PACS-图像功能系统、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等。这些系统都是现在大多数医院的HIS中不包括的,也是今后中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完善趋势。

2.3基本系统模块的设计者

不谈论私立医院,对于绝大多数的医院是公立医院,除了一两家特大医院由软件员自己设计系统以外,在使用的收费、挂号、结账之类的功能方面的系统,医院可以有两种选择:(1)上海市医保局有自己规划的系统,在医保局中的几位软件工程师开发了一个免费的系统。这个系统比较低级,用户体验较差,不支持扩展的模块。如果能用由医保局帮助设计的这套系统是最好的,但由于其局限性,目前只有非常少的一些医院在用这套系统,而且这些医院也都在考虑进行更换这套系统。(2)医院花钱购买第三方软件公司设计的HIS。开发软件需要30万元左右,硬件配套大约需要70万~80万元。这个选择对于目前医院来说可以较好地满足功能上的要求,把系统修改到医院可以接受的程度。同时也可以支持其他扩展的模块。也是目前上海大多数医院的选择。

2.4,选择系统

李郝同志在《如何选择医院信息系统软件》中提到:软件选择的要素、评价HIS软件系统的因素非常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建议考虑软件的功能、质量、技术的先进性、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实力、价格五个方面的要素,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那么如何做到这些呢?目前选取公司,上海的医院运用招标。在拥有了基础的HIS系统以后,就可以继续发展前面所说的其他的系统完成真正的HIS了。每个系统都推荐由不同的公司来负责。这样医院信息科可以同时把不同模块的需求发给他们使他们同时做起来,熟悉某一个模块的业务以后最快做好。在招标中往往可以寻找一些比较大的、比较经济实惠的、该模块做得比较好的公司。

2.5,两个选择的比较

对医保开发的系统和第三方软件公司开发的系统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医保局设计的系统资金注入不够多,没有完善的设计。当时把这个系统植入医院的时候,没有满足个性化的设置,多数功能都是在较为基础的层面,医保局的这有限的几位软件工程师也来不及针对顾客的反馈要求进行修改,因此长期没有改动。最关键的是它不支持更加深入的其他模块,不利于后续发展。正由于使用的医院越来越少了,这套系统更多运用在社区卫生中心的计算机上,而不再是医院。也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在此花费资金与人力,陷入了恶性循环,这不是医保局失误,因为医保局没有必要设计这个系统;反而,要感谢医保局的这套系统伴随多家医院度过了一些系统空缺的时间。现在每个医院做每个医院的系统,每个子系统交给不同的公司做,目前大多数医院基础的HIS功能系统是由第三方软件公司设计的,一些医院试用的进一步功能的系统模块,也是由软件公司进行设计。一个医院找多个公司设计不同的子系统,这就是现在上海医院HIS现状最具有概括性的一面。由于目前很多医院都在致力开发新增功能的模块,所以这样的多模式、多系统、无统一规范化标准,不仅对每个医院的信息科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给后续扩展带来了较高的难度,由于缺乏一体性的考虑,一旦需求分析中出现了遗漏,多个模块之间的接合会受到影响,这对每家医院来说都是不利的。

2.6,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医护人员不愿意使用全部现有系统的功能是实际运用中碰到的问题。目前的病房无纸化信息系统可以尝试实现,但是门诊却非常难。主要体现在门诊从病人挂号取得病历,到医生开出的处方,其中内容变化非常大,有很多药品,从医院药方所提供的药品数量到按照不同年龄开出的量以及用法都是非常不同的。这些多变的情况,造成医生在电脑上工作的时间远远多于手写的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打字速度慢的医生,开处方可能会多用掉好几分钟的时间,造成病人看病效率下降。

HIS无纸化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话题,其中还有其他几个原因:(1)医生长年累月造成对处方单的依赖,目前有些信息系统界面非常独特,格式不一定和处方单一样,让医生较难适应,从而产生对电脑系统的上手困难和排斥,很多医生反映希望将开处方的界面做成与处方单上内容和格式一样。(2)病历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病人病历是一份25页纸头的物证,所以不能以电子的形式操作,这也是医疗信息系统的一个特殊问题,所以如果医生又要写病历又要输入电脑,就会非常繁琐。也就是说医生无法摆脱手写病历。

2.7,运用中问题的分析

所有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运用都有着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HIS也一样,不同的是,医院业务更为复杂,这个过程耗时更长。但是如果系统可以做得好,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比如说以上的病房和门诊问题。目前病房的病历由医生手工书写,然后交给护士输入计算机。在良好的系统中,过渡期可以支持医生手写和直接输入;而如果医生能高效正确地直接输入计算机,则可以获取一定程度的激励。

目前门诊的情况往往就是纯粹的手工处方与病历书写。虽然就像医生们介绍的,实际情况复杂,但是这些都可以由一个很好的系统来改变。信息系统中,各科室部门明显的分类是很重要的,比如说骨科、神经内科、妇科使用的系统是非常不同的,在使用前能够让该科室的医生自己进行针对性设置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上万种的药以及几千种的治疗方法,在一个科室中可能不一定都要运用,减少数据量后操作可以相对方便一些。病历问题也有解决方法,比如说现场打印盖章功能,这些都可以在良好的系统中完成。在保证了功能脱离了手工书写以后,首先需要让医护人员感到使用这套系统没有带来诸多麻烦。能运用HIS才可能在使用中获取回报,比如说医院管理的人员目前不能查看医院的各种数据报表分析医院情况。综合的系统可以由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来提升医院的整体效率。

3.解决方案

3.1,提出综合管理系统

对上海的医疗系统,笔者认为应该提出一个规范化标准,否则可能重走欧美国家的弯路。赵莉丽在《对医院信息系统规范性需求分析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三点问题:(1)近年来医疗环境的变化对医院发展提出的要求更加新、更加高;(2)医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3)目前系统本身水平不高。目前的信息系统主要的功能还处在信息收集,功能相对简单,在信息挖掘和利用等方面显得不足。信息系统是医院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建设水平越高,也就表明了医院规范化管理水平越高。

在这样的前提下,应该如何做出能够满足规范化标准而且又经济有用的决策呢?笔者认为上海市可以集资金,由上海市卫生局统一筹集,做一套整个城市的HIS。因为这可能需要耗资上千万,所以由一家或几家医院是无法筹集出来的。然后进行不同模块的综合招标,做一套全面的、精心设计而且功能强大真正的HIS,这套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可以留给各家医院充足的自由定义空间,满足不同医院个性化的设置。其功能的自由度就像SAP公司的大型ERP产品一样。针对不同医院的强项、医疗环境、病人情况、大楼设施、综合管理等,能在这个系统中预先制定出不同的方案给医院选择。还可以结合现有的所有与医疗信息相关的功能模块于其中。上海医疗信息管理综合系统(Shanghai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SHIS)可以设计得非常细致而强大。有了这样的系统作为前提,再真正地将HIS运用实施。由于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需求变动较少,所以这个尝试是可行的。

3.2,SHIS的优点

SHIS的优点包括:(1)这样的一个资金聚集而开发成的综合系统才能成为理想可靠的医疗管理工具。设计这个系统是针对“医院信息系统现状与未来”会议上提出建议的一种实际措施。(2)SHIS满足《如何选择医院信息系统软件》中的五点要求。(3)同一个系统可以进行规范化管理。(4)大系统能省去小系统设计带来的麻烦与浪费的资金。比如:如果一个大公司和很多小公司完成的业务量相同的话,往往在小公司中的员工量要多于大公司的员工量。SHIS的整体规划可能省去部分人力与资金,如果将这些人力与资金统筹运用,可以良好地优化系统。反之,单个医院单个小系统招标,然后信息科的人一个一个提供需求,每一个小系统就是几十万的软件费用。这些系统不仅做不大,而且不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一体化设计。(5)由卫生局帮助结合医保制度来设计系统,也许能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管理事业进步。我们暂且不期待比原本分散的系统能节约资金投入,而是期望可以集中资金办大事,在几年中完成这个系统实践方面的过渡。(6)这个系统也可以更加容易进一步与其他领域系统相结合。(7)针对了我国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方案,可以让上海在HIS方面走得更远,在医疗改革中迈出大步伐,向世界该领域最先进的国家看齐。

3.3,SHIS可能遇到的问题

可能遇到的问题有:(1)上海目前的医院信息化虽然不是站在全国最前沿,但是有不少医院已经花了很多资金建设自己的HIS,这些医院目前的HIS运行状况也是很好的。而这套新的系统的推广可能受到一些阻碍,比如说新系统对之前各式各样的数据结构、数据库架构等的适应。如果不能适应的话,系统过渡期间可能会有一定的历史数据空缺,这是非常不理想的。(2)把整个SHIS交给一个软件公司设计是不可取的。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尤其在不断领先的高科技产业领域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由不同的企业、部门、人员合作(外包)已成为一种趋势。SHIS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较好的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这点我们可以借鉴上个世纪的铱星计划的失败案例,盲目投入难有回报。(3)医院的业务非常复杂,与一般的生产性单位或者一般的企事业单位都有较大不同。设计这样的系统,需要组织一个综合的小组。包括软件开发者、使用者即各个部门的医护人员。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人才与资金的投入。这是一个很必要但是却很难做到的措施。(4)虽然看起来总体设计所需要的资金也许可能比每个医院独立建设自己的HIS来的要少,但是由于考虑到这个尝试有很多的未能预料的问题,所以暂且不能期望这个方案能够比原来节约资金。这个方案的完善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4.结论与展望

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系统,能够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增强信息的集成性、实时性,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因而对于很多医院而言,上不上HIS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何时上、如何上的问题。欧美HIS走在世界前沿,我们可以吸取他们总结的教训,开发出一套适应自己的好系统。在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步步艰难,该领域的每一步努力都充满了艰辛的探索,凝聚着相关领导们的关注、系统设计与开发人员的冥思苦想以及各个医护层面工作人员努力的配合。

经过对上海几家医院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存在的问题包括:无统一规范化标准的强势系统以及医护人员不愿意使用全部现有系统的功能,这些问题处于萌芽状态,而且其表现与前文所述欧美国家存在的问题表现相似。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上海市作为一个全国经济发展中心,可以作为试点,大胆的将医院的HIS作为一个综合的系统来制订规划,打造一个综合的SHIS。虽然前途艰难,但是看到了它能带来的好处,这个规划值得被考虑。

参考文献:

1 董建成医学信息学的现状与未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32.

2 王 勇浅谈现代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用医药杂志,2006;23(8):1010-1011.

3 廖先珍唐续国国内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医学信息,2005,18(8):873-875.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标准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