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春节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照应法
这是学生最易掌握的方法,即:倘若文章结尾时文路阻塞,不妨回读一下文章开头,寻求与文章开头照应的方法。有一位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告诉我,他在写《难忘的一个镜头》结尾时,他总想用画龙点睛之笔来结尾,可越想越着急,越急越想不到。眼看时间只剩五分钟了,万般无奈之下,他瞟了文章开头一眼,忽然眼前一亮。于是提笔疾书:“这就是我最难忘的一个镜头,是我生活中千百个镜头中最璀璨明亮的一个。”与开头的“在我的生活中目睹过千百个镜头,然而那一个镜头最使我难忘”相照应。这样的结尾不仅没有重复罗嗦之感,而且起到了结构上回环往复、内容上深化中心的效果。
二、点“题”法
这里的“题”指的是文题。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使用点明题旨的点题法结尾较为困难,但点一点标题多能做到。事实上,有些命题作文本身就应该点一下标题,如“第一次学
”之类的作文题,在文章的结尾或文章的开头都必须点一下题,以表明立意,否则会有不扣题或不贴题之嫌。尤其是对把握不准的作文题目,结尾点一下标题有时能收到奇效。如一次市作文命题为《 的一瞥》,“瞥”字对于一些同学来说是生字,或不明其意的字,连题目中的字都不认识何谈作文?然而有一位学生却得到高分。我好奇地问他,这个作文题你懂吗?他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那么这个半命题是怎样补充完整的,又是怎样写的呢?经过了解得知,题目加上“生活中”,是从考题提示里“在你的生活中肯定有许多的一瞥……”中提炼出来的,既然是“生活中的一瞥”,内容自然就要写生活中的一件事。到了文章的结尾由于对标题的意思不够理解,心理总觉得不够踏实,于是他在文章的结尾加上一句:“这就是我生活中的一瞥……”。这个例子说明作文结尾点明标题的重要性。
三、反问法
在文章结尾用反问的语句来肯定前面叙述的内容,从而强调某种感情。这种收尾在考卷中经常使用,这样的结尾对于学生来说极易掌握。比如《我敬爱的人》文章结尾:“朋友,当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难道不觉得我的老师可爱吗?你不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可敬的人吗?”这句话不仅点明了题目,而且深刻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感谢不尽的敬爱之情,其浓浓的情意也打动着读者。
四、归纳法
在文章结尾时快速浏览前文,然后作出简要归纳。学生在文章无法结尾时,不妨试用此法。一位学生在参加作文现场赛时,写的是“一次踢足球”。他记叙一次踢足球遇到的种种困难,最后经过努力解决难题的经历。作文结尾感叹道:“通过这次活动,使我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当生活遇到挫折时,只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动脑筋,想办法,就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这一总结性结尾,不仅总结了生活经验,而且具有启示意义。
五、抒情号召法
运用抒情的手法、号召的形式来结尾。考试中来不及写其它更完美的结尾时,可以用抒情号召的方法进行。如一次竞赛题为《尝试》的作文,一学生是这样结尾的:“朋友,请不忘尝试,快快学会尝试。愿‘尝试’为我们鼓起青春的风帆,‘扶摇直上九万里’。”
六、对比法
在文章结尾时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有一次期终考试,作文的要求是“以拥抱为话题”,一位平时作文水平不太高的同学在考试作文得了高分后兴奋地告诉我,他为了能以好的成绩向父母回报,过一个愉快春节,他自拟作文题时另辟蹊径。正常而言,人们一般选择拥抱春暖花开的春天,拥抱万类竞绿的初夏,拥抱硕果累累的秋天,他却选择拥抱的寒冷的冬天。在文中他赞美冬天朴实无华,从不刻意装扮自己;赞美冬天疾恶如仇,荡涤世上一切污浊;赞美冬天铁面无私,没有一丝多余的温情;赞美冬天刚正不阿,宁折不弯;赞美冬天教人坚强,催人奋进;赞美冬天生性最直率,冰刀雪剑能刺破所有虚伪;赞美冬天为人慷慨,袒露自己博大的胸怀……结尾时,他知道此时应该是升华主题,但由于笔力不够,难以寻找升华语言,他急中生智,想起了对比法结尾:“有人怕它、怨它、远离它,但更多的人亲近它、爱它,我更要大声疾呼:拥抱它吧!”既赞美了冬天,又强化了“拥抱”之情。
七、排比法
以排比句的形式来结束作文。考试时用这种方法结尾不但简便,而且能让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如一学生在面对“以感谢为话题”的考试作文时,他自拟的题目为“感谢‘对手’”。他在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动物因为与对手的争斗而得以生存,人因为与对手的竞争而得以进步来阐述文章主旨,结尾又以排比的形式写道:“我们应该感谢学习中的对手,有了他,你才有奋起直追的目标,才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应该感谢生活中的各种磨难,有了它,你的意志才会更加坚强;应该感谢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有了它,你才会产生无坚不摧的强大动力。”从而增强了话题的说服力,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八、留白法
含蓄的结尾往往能展现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这个方法在考试作文结尾时,特别是在作文竞赛时使用,会取得良好效果。一位同学在参加地区科技作文竞赛时,自拟题目是《她不该死》,文章描述一位老奶奶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傍晚,因不明雷电现象而长跪在电杆下乞求雷公公,结果被雷击致死,人们因此议论纷纷的真实故事。反映了当时老年人不懂科学,中年人对科学似懂非懂,青少年开始学科学用科学的这一社会现状。作者在结尾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全社会都在学科学、用科学的美好情景。“那位中学生讲述了雷电产生及防护方法后,雷公公又敲着鼓甩着鞭,再次将雨神驱来,只见人们一个个打起雨伞,穿上胶鞋,离开电杆避开树林,向远处走去……”这种象征性的结尾,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这篇文章得到了评比老师的充分肯定。
一、激发兴趣 在愉悦中唤醒灵感
培根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几千年前的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习作兴趣,就打开了迎来习作灵感的通道,作文便成功了一半。当然,习作兴趣也不是坐等就能够形成的,也需要老师的培养促成。一般说来,要使学生产生习作兴趣,就要矢志不渝地坚持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当代少年思维独立性强,反应敏捷,对生活中盎然的生机尤感兴趣。写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自然就能爆发出高昂的写作热情,就容易产生写作的灵感。教师应当熟知他们心理,要尽可能顾及学生的口味,布置学生写感兴趣的文章,并及时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播。自始至终贯穿着“注重兴趣”。从要求“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到“写自己喜欢的景或物”。这是很有深意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写的事物有深切的感受,才感到有话可说,才能激发写作灵感,才会“乐于书面表达”,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来。我们教师既要坚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事物,又要善于引导启发,给学生创设产生灵感的契机。
二、注重积累 在厚积中孕育灵感
写作离不开材料,材料是文章的支柱,是文章的“血肉”。积累材料是激发写作灵感的基础。清人袁守定说过“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学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和生活中摄入大量的信息,让它转化为深层的潜意识,一旦得到恰当的契机,就会迸发出灵感思维的火花。积累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写作材料的积累。首先是阅读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来才能厚积薄发。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材料库,作文时才能文思敏捷,信手拈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其次是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陶行知也说“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无论是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自然景观还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内涵,如果能拨动我们的心弦,生命的灵性与活力就会得到凸现,灵感也会油然而生。虽然如此,但作为学生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应让学生回到大自然中,回到真实的生活中,留心身边的自然,关注身边的人事,熟悉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有意识地捕捉生活热点。二是写作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到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而且要多背优秀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只要自己认为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
学生有了较深厚的积累,往往易于顿悟贯通,触发灵感,当作文题目出现后,大脑中与创作有关的信息会迅速集中。做到了以上方面的积累,是拥有了捕捉灵感的材料动力,要使其能够激发灵感,更重要的还是写作者与材料在情感感受、观点方面的沟通。
三、投入生活 在体验中抒发灵感
生活和实践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在社会生活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因而就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的信息,在某个瞬间,灵感会闪现。在学校中,学校每年都可能举行交流会、春游、运动会、作文大赛、辩论赛、朗诵会、元旦晚会之类的大型活动,班级也会有畅所欲言的班会,热闹非凡的茶话会,自己动手的大扫除,以及平时的集中上课、做练习的生活场景;在家庭中,可能会在春节访亲拜友,元宵赏灯猜谜,三月踏青观景,四月感受清明等。各种活动富于生活的气息,等待我们参与和关注。师可以先引导学生 “心动”,而且知道让人心动的事物就是“美”。心动其实就是被感动、有想法、认识等,如喜爱、赞美、震惊、苦恼、紧张等。理解之后就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回忆,思考在广阔的自然美景中找出能让自己感到心动的事物,哪怕是一棵小草、一片落叶、一滴露珠或是一声鸟啼、一只蚂蚁等。并试着讲出心动的原因,即使就一句话也是进步了。老师让学生明白把这些事物描述出来了,讲出了心动的原因了,就是表达了“美”,就是创作了。这样就会激活学生心中的写作意识,就如点燃了星星之火,这就是创作的灵感。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组织学生冲进大自然,在早已熟悉的环境中搜索更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能让人“心动”的东西,有着别样的心情和目的就一定有别样的收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生活呈现给我们的是五彩斑斓、绚烂缤纷,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洞察细微的变化,用积极参与的心态在转瞬即逝的机会中躬亲实践,相信,生活会赐予你无限的激情与灵感,写作从此变成一种表达真知、展示自我的享受生活的愉快过程。
四、创设情境 在感染中 激发灵感
情境具有重要的智能暗示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种气氛、一种氛围,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灵感思维。如改写苏轼的《惠崇山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让他们亲自体会“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天的气息和生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其站在这个角色的心理位置上体验。情境提供的种种表象,使学生的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大门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象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五、捕捉时机 在启发中诱发灵感
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突发事件,针对这些事件教师应恰当处理,甚至可以利用其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成为一次练笔的好机会。如学生上课吃东西,让其描写自己上课偷吃东西的心情和感受,或者给大家介绍一种小吃;有学生上课没带书或没交作业,让其描写被老师抓住时的尴尬的表情及心理;正上课时教室飞来一只蛾子,学生争着拍打,这时可让他们写一段场面描写;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时,窗外响起隆隆的雷声,可让学生写大雨将至时的景物描写;学生犯错误时,写自画像,或写犯错前后自己的表情,心理等;上课经常瞌睡的学生写“犯困日记”……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不仅变乏味的说教为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学生受到教育,而且抓住了写作灵感,学生有话可说,锻炼了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当好导演,准确的把握好“度”,这些写作活动中要恰当运用时机,正确引导,不能喧宾夺主,只作为课堂花絮,并且每次任务内容不能太长,控制在三百字左右,便于及时讲评,选出优劣,这样学生才不断能看到进步,写作积极性不断提高。
六、培养想象 在联想中触发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