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第1篇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

    (附图 {图})

    (1)纬度变化规律

    让学生读“夏至日和冬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图”,并补充“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图”, 问:二分日和二至日太阳各直射在哪一条纬线上?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怎样变化?学生回答后,要求 在图上标出由大到小的箭头。据此进行小结。无论什么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二 方依次递减。距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1度,则正午太阳高度减少1度。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26′ N,北极圈距北回归线(66°34′-23°26′=)43°08′,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43 °08′=)46°52′;南圈距北回归线(66°34′+23°26′=)90°,其正午太阳高为0 °。

    (2)季节变化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某地当太阳直射点移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减小。不同季节各 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图二表示。按有无太阳直射,可分为两个区域的变化状况,可用表一说明。

    表一 各纬度因季节变化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附图 {图})

    根据图二和表一小结:

    (附图 {图})

    ①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以北达到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到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以 南达到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②由于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没有太阳直射,一年中只有一次最大值和一次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 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一年中有两次最大值,除赤道外,只有一次最小值。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原因

    (附图 {图})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长和夜长的表示方法

    读“昼半球和夜半球图”,明确昼弧、夜弧及其长度所表示的地理意义。昼(夜)弧所在的纬线长表示昼 (夜)长。如昼(夜)弧的纬度长度为120°,即昼(夜)长为8小时。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读“昼夜长短变化图”,问:北半球什么时间昼长(短)于夜?什么时间昼最长(短),什么时间昼夜半 分?赤道上全年昼夜长短怎样?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然后填出表二中括号内 的内容:

    表二 二分日、二至日全球昼夜短状况

    (附图 {图})

    3.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问:“昼夜长短变化图”中的四个日期,太阳直射点各在哪条纬线上?各朝哪个方向移动?它是怎样影响 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填表三中括号中的内容

    (附图 {图})

    表三 昼夜长短纬度分布状况

    从表三可得,昼夜长短的变化总是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而变化,即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 点周年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可以下表表示:

    (附图 {图})

    然后让学生对比说明:同一纬度上不同季节和同一季节不同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在 此基础上,可用列表形式(表略),小结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连续变化过程。

    三、四季更替

    1.四季划分

    (1)天文四季

    表四 天文四季(北半球)

    (附图 {图})

    (2)我国气候统计划分的四季

    表五 我国气候统计四季(中纬度地区)

    (附图 {图})

    2.四季成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地理教材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及内容选择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高中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强调认识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二、课程标准的解读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作绕日地质心运动,也作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就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地球自然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没有提出要求。

三、考点规范的表述

1.地方时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4分钟×两地的经度差(东加西减)。求经度差时以0°经线为准,同侧经度相减,异侧加(同减异加)。

2.时区

①求某地所在时区:用当地经度除以15°,余数小于7.5°,所处时区为所得商数,余数大于7.5°,则所处时区为所得商数加1。若在东经度即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

②时区差的求法:以0时区为准,若在0时区同侧,则时区号相减,异侧相加(同减异加)。

③所求地区时: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差。若得数>24,则减去24,余数为次日时刻;若得数

3.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两侧日期不同,时间连续。

人文日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与180°经线重合。

日期分割:由0时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4.过日界线的日期变换

180°经线以西为东经,以东为西经(以0经度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早1天。自西向东过人文日界线,日期要减1天,自东向西过人文日界线,日期要加1天。

5.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一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6.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由太阳直射的纬线(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递减的纬度数等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值;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

②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出现最大值,冬至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夏至日出现最小值,冬至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两至日的一天。

7.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①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二该两地的纬度差。

②正午太阳高度=90°-Δ(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时,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④H=90°-(?准±δ)。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准表示当地纬度,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两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用“-”,若两地跨越南北半球用“+”。

四、经典高考试题详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第3篇

在多年的高考试卷中,有关地球运动及其意义方面的考查都会对考生带来较大的难度。究其原由,很多人认为是学生对地球运动意义方面的知识把握不牢所致。但是,我们只要认清这样一个问题就会明白:地球运动的意义要能较好的掌握,得要把地球的基本运动先理解下来,因为地球运动原理是其前提基础;反之,就是说,若能把地球的基本运动理解下来,那对其意义的把握就能轻松得多。这样,学生能否学好《地球的基本运动》这章节将是关键的一关。在分析教材时,除了本章节的内容抽象因素之外,我们发现有几个细节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也值得注意。

一、地球基本运动不是简单的1+1=2

教学安排时,教师一般是先分别单独地讲解自转和公转,然后合二为一地讲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讲述自转与公转的位置关系、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在这里,如果我们教学过程中严谨地对照教材的前后文,就会注意有细节问题出现:在单独讲述自转时,教材中是把地球个为一个有体积的物体来研究,分析其运动速度、方向和周期方面的内容;在单独讲述公转时,却又把地球作为一个没有体积的点来研究的,分析其运动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方面的内容;当将两者合起来分析其关系时,教材对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作了定义式的解释:“地球自转的平面就是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就是黄道平面”和“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为赤道平面”。这三句话其实是值得教师推敲的。

严格来说,“地球自转的平面就是赤道平面”是将地球的体积忽略了,只作为一个点来看待了。而要研究地球表面上不同位置的自转运动是不能将地球的体积忽略的。所以,“过地心且与地轴垂直的平面就是赤道平面”才可准确定义赤道平面。同样,在高等教育大学教材中,关于分析宇宙天球环境中地球的运动时,是将“地球公转平面就是黄道平面”作为黄道平面的定义。这就将地球公转时的地球作为了忽略体积的点,它存在一个平面之中,在大尺度范围的研究中这样是可以的。而在高中教材中讨论地球自转与公转关系时,若忽略地球的体积是不恰当的。有体积的自转地球和无体积的公转地球联合起来讲述,很容易让人费解!也难对要学习的相关内容起积极的作用。所以,“地球公转的平面就是黄道平面”这个黄道平面的定义解释是还要分析才行。笔者认为,黄道平面就是地球公转时不同位置的地球地心与太阳中心连线所形成的平面(如图)。即地心公转的轨道平面就是黄道平面。这样,地球也是作为有体积的地球在公转运动了。

将体积纳入地球运动中,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1)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都始终相交于地心这个点上,经过地心的这两个平面的夹角是不会改变,称为黄赤交角,这样就更能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在空间位置上关系;(2)有助于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由来,(3)太阳直射点的运动位置和时间(节气)的对应的关系,比如,可以叫学生在地球的运动图中直接把地心C和太阳中心相连起来,很明显地判定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从而区分是夏半年还是冬半年等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问题;(4)可以帮助太阳平行光方向的定义。等等所涉及课堂内外应注意的相关地球运动意义方面的知识内容。

二、要注意到太阳光怎样在地球运动过程中照射地球

分析教材时,我们注意到:讲述太阳直射回归运动时,教材并没有对太阳直射点做太多的分析,直接对其回归运动着手论述,在教学中或学生学习中,都会感到这里知识缺少了太阳直射点由来方面的内容,使得内容上和前面的地球运动的内容衔接有点不顺当。据此,若要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太阳光照的知识,我们也要在课堂内外做一些细节上的补充。

太阳光线是以辐散光线照到地球来的,而太阳直射点又是在哪?教材里没有作具体的讲述,教师可以作为补充提出来,以助于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来龙去脉。太阳直射点应是沿着太阳中心与地心连线方向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点。将地球作为球体,太阳中心与地心连线与地表面的交点。(如图)

这样,将帮助学生在地球运动中找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能在教材图中找到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为地球表面与黄道面相交的圆,此圆所跨的纬度范围也一目了然地在图中表示了出来。如此,就能清楚地把太阳点射点作回归运动具体地在地球运动图中形象地描述了,一改用抽象的语言来讲述其规律。

另外,在小学和初中学习中,太阳光线是以辐散光线向周围照射的,而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我们将太阳光作为平行光来学习的。那么,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了。太阳平行照射地球的光线方向是以什么为方向标准呢?认清楚这问题对之后学习地球运动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从上述太阳直射点的由来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太阳光线以什么角度照向地球,总有一条沿着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连线的太阳光线要照到地球上来的,其实就是上述的太阳直射光线。而这条光线是在黄道平面里的,所以,推理之,太阳照射地球理论上的平行光线方向是以太阳直射光线为标准的,其平行于黄道平面或在黄道平面内,指向地球的平行光线。(如图)

补充太阳直射点的由来和太阳平行光线的介定,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把握地球运动的知识内容。加深对太阳直射点运动的理解,衔接了作为地球运动内容与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第4篇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 23、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纬线和纬度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 特点都指示东西方向。3. 纬度: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2)90度:南北极点,的纬度;(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四、经线和经度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3. 经度:向西为西经(W),向东为东经(E);4. 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大大西,小小东)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总结为“小小东) 20°W以西到160°E

°E,总结为“大大西”)一、地球的自转1. 含义:地球绕着2. 方向:3.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公转1. 含义:地球绕2.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3. 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

(课本13页图重点记忆)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里有极昼现象,南极圈里有极夜现象。5、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第5篇

    一、演示仪的制作

    1.演示仪

    演示仪是由含有量角器的“固定尺”(有两个用于固定的固定孔)和“转动尺”(有两个用于放置各种演示盘的固定轴)构成。其结构见示意图(如图1)。

    (1)制作材料一个量角器,两把透明直尺,三枚图钉

    (2)制作方法

    ①固定尺:将量角器用502胶固定在一把直尺上,并用锥子在量角器中心处和尺子两端钻孔,中间的孔用于与“转动尺”相连,两端的孔用作固定演示仪。

    ②转动尺:在另一直尺的中间用锥子划上一条线并涂上颜色,作为中心线;将其中一端修成半圆形,并在圆心处钻孔,用于与“固定尺”相连;在另一端和中心处钻孔,并用图钉穿过成“固定轴1、固定轴2”,用于(叠加)放置演示功能盘。

    ③演示仪:用图钉穿过连接孔将两直尺连为一体,“转动尺”可以绕图钉(转轴)转动,制成演示仪。

    2.功能盘

    (1)制作材料透明的幻灯片,即书写复印胶片

    (2)制作方法

    根据教学需要绘制详略程度不同的各种演示功能盘。将要用于演示的各种功能盘(如北半球、南半球、经纬网、地月系、地方时、太阳高度、周期、春秋分、夏季、冬季盘等)打印在纸上,然后将其复印到透明的幻灯片上,并将其修剪成圆形。

    二、演示仪的教学应用

    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用两图钉穿过“固定孔”将演示仪“固定尺”固定在桌面上,将“北半球盘”(或“南半球盘”)放置到演示仪的“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盘”(或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盘”),即演示地球绕地轴自转。

    在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盘”的同时带动“转动尺”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或在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盘”的同时带动“转动尺”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即演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如下页图2)。

    2.演示太阳日和恒星日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

    用两图钉穿过“固定孔”将演示仪“固定尺”固定在墙面上,使“转动尺”垂直向下。将“周期盘”放置到演示仪的“固定轴1”上,让盘上OP线段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P点在上。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周期盘”,同时带动“转动尺”也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到OP线段再次出现竖直时的时间间隔为恒星日,到OP线段再次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P点在上时的时间间隔为太阳日。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演示以下几种假设情况下的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比较:①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②自转方向不变,公转方向相反;③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都相反(如图3)。

    3.演示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将“春秋分盘”(或“夏季盘”、“冬季盘”)放置到“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让12时经线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朝向“转轴”(将“转轴”或量角器看做太阳,下同)。之上叠加“北半球盘”(或“南半球盘”),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盘”(或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盘”),可以看到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不断的交替(如图4)。

    (2)地方时

    将“地方时盘”放置到“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让12时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朝向“转轴”。之上叠加“北半球盘”(或“南半球盘”),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盘”(或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盘”),可以看到地球不停地运动,地方时不断地变化,越往东的地点时刻越早;还可直观看到各时区的区时(即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的变化。

    若将“北半球盘”(或“南半球盘”)的120°E经线在“地方时盘”上对准当前的北京时间(用钟表查看),也就可以在“地方时盘”上看出当前世界各地的大致时间;然后在“地方时盘”上,找到0时对应的经线,按自西向东方向到180°经线的范围是“今天”,由180。经线自西向东直至0时对应经线的范围是“昨天”(如图5)。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将“北半球盘”(或“南半球盘”)放置到“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在盘中心附近滴上红墨水,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盘”(或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盘”),从红墨水运动轨迹可以看出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偏移规律(如图6)。

    4.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将“春秋分盘”放置到“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让12时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朝向“转轴”。之上叠加“北半球盘”(或“南半球盘”),可以看到春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如图7)。

    将“夏季盘”和“冬季盘”分别放置到“固定轴1”和“固定轴2”上,让12时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朝向“转轴”。之上分别叠加“北半球盘”和“南半球盘”(或“南半球盘”和“北半球盘”),可以看出夏季昼长夜短(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昼短夜长(夏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冬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将“高度盘”放置到“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让90°线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朝向“转轴”。之上叠加“经纬度盘”,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使90。线(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可以直观看出各纬度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如图8)。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将“高度盘”放置到“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让900(即太阳直射点)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朝向“转轴”。之上叠加“经纬度盘”,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使90°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90°在赤道时,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当90°在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8)。

    (3)五带

    将“高度盘”放置到“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让90°(即太阳直射点)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朝向“转轴”。之上叠加“经纬度盘”,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使90°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可以看出有太阳直射的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寒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温带(如图8)。

    (4)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

    在上述演示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上,还可演示黄赤交角大小(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变化时五带的划分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若黄赤交角变大,则让90°最北最南的范围扩大到回归线之外;若黄赤交角变小,则让90。最北最南的范围缩小至回归线之内。

    5.演示日出日落的方位

    将“高度盘”放置到“固定轴1”(或“固定轴2”)上,让90°(即太阳直射点)与“转动尺”的中心线重合且朝向“转轴”。之上叠加“经纬度盘”。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偏南升起西偏南落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6.演示日地月三者的关系

    将“地月系盘”放置到“固定轴1”上,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同时带动“转动尺”也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可以看到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且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当月球与地球的连线与“转动尺”中心线重合时,地球出现大潮;当二者出现垂直时,地球出现小潮。

    当月球与地球的连线与“转动尺”中心线重合,而地球位于月球和转轴(即太阳)之间时,可能出现月食;而月球位于地球和转轴(即太阳)之间时,可能出现日食(如图9)。

    7.测量当地的经度和纬度

    将演示仪直立且“固定尺”按正南北向放置在阳光下,记录“转动尺”的影子为一直线时的北京时间T时,则当地的经度为120°E+(12-T)×15°/时。